“整体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和谐德育体系研究与实验”研究课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整体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和谐德育体系研究与实验”研
究课题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和平、发展、合作已成为当今时代的潮流。中华民族的以人为本、自强不息、团结统一、爱好和平、注重和谐的文化传统,我国政府倡导“和谐世界”的主,正在逐步为更多的国家和民族所认识。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提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和谐文化建设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先导性环节。和谐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有机统一于和谐社会建设之中。构建和谐社会与建设和谐文化是本课题研究最根本、最现实的社会背景。
在新的社会条件下,我国城乡家庭教育尤其是农村家庭教育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第一,流动型家庭问题。随着进城务工人员的增多,务工家庭的父母忙于工作和生计,无暇顾及对孩子的指导教育;人员和家庭的流动还带来了“留
守儿童”的问题,这类孩子的家庭教育成为空白点,严重影响到孩子的健康成长。第二,稳定型家庭问题。在生活安定的家庭特别是独生子女家庭,相当数量的家长只重孩子的学习,忽视品德和人格培养,有的则放任娇惯,父母在教育子女的观念和方法上存在许多误区。第三,特殊家庭问题。主要是离婚和再婚家庭的孩子,他们的心理和性格发展存在较复杂的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品德和身心素质的和谐发展,影响着家庭的和谐与幸福,给社会的稳定和谐带来不同程度的消极影响。
总之,社会、学校、家庭存在的不同层面的问题、在教育时的孤立及其对和谐社会的呼唤,是本课题研究最基本、最直接的社会背景。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一)对构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体系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本课题着力整体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和谐德育体系,推动学校、家庭、社会德育目标一致,德育理念趋同,德育过程同步,德育方法互补,德育资源共享,对于建立与“四有”
目标相一致、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对于探索德育过程的规律,发展创新中国特色德育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本课题运用系统研究法、实验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和文献研究法,引导广大教育工作者、家长和社会有关部门掌握和谐德育的基本原则和实践方法,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的工作要求转化为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教育实践,以形成德育过程的和谐与合力,切实增强德育的实效性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二)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整体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和谐德育体系的本质是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本课题通过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有序的德育过程、和谐优化的学校、家庭、社会德育环境等措施,有效清除各教育途径中因容和方法的不和谐而产生的耗,从而促进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等方面和谐发展;本课题坚持整体和谐的大德育观,从更广阔的领域中探索德育规律,对于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促进教育哲学、教育学、教育社会学和素质教育理论的发展创新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当前我
国基础教育中“应试教育”愈演愈烈的趋势尚未根本扭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任务十分艰巨。本课题研究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通过整体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和谐德育体系,引领全社会都来关注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
纠正“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能力、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的不和谐现象。这对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落实德育首要地位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三)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和实践的重要丰富和发展。我们所要建设的和谐社会,是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和谐社会的这些基本特征与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是紧密联系、相互对应的。和谐德育的理论研究以探索新的社会条件下的思想道德教育规律为重点,将为和谐文化建设提供基础理论参照。整体建构学校、家庭、社会和谐德育体系,以提高个体的道德水平为起点,推及社会道德水平的提升,能够加固依法治国的在基础,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稳定和谐。构建和谐社会,是社会各领域共同参与的群众性实践过程。构建和谐学校、和谐家庭、和谐社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实施基础。本课题研究将为探索怎样构建和
谐学校、和谐家庭、和谐社区以及三个领域的整体和谐,提供适合城乡不同地区的特色化、具体化、可操作的实践模式。这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三、课题研究的总体目标和主要容
(一)课题研究的总体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为指导,深化校本德育体系研究,加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的教育,深入进行法制教育研究,加强德育环境优化和德育实效性研究,总结推广和谐德育典型经验,整体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学校、家庭、社会和谐德育体系。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容
1、整体构建校本德育体系的深化研究
整体构建校本德育体系,是指为了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各级各类学校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为指导,贯彻教育部《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的意见》,
按照总课题组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引论》、《导论》、《总论》和各学段《实践导引》的研究思路,依靠本校教师集体研究而构建的具体化、特色化、可操作的学校德育实施系统。
所谓校本德育体系具体化,指的是构成校本德育体系的德育目标、容、途径、方法、管理、评价等要素的细化、优化与科学化。细化是指将构成校本德育体系各要素分解到细微的程度;优化是各要素之间组合的关系以及整体发挥作用的效度;科学化是校本德育体系的构建适应学生年龄特征和品德发展规律。
校本德育体系特色化,主要是指学校所处的地区特色、层次特色和办学特色在学校德育工作中表现出来的独特风格。特色化是校本德育体系的显著特征,也是校本德育体系构建的出发点。
校本德育体系的可操作,是指把理论形态的德育体系转化为实践形态的、可以适合本校实践运用的德育体系。校本德育体系的可操作性,主要从全程可操作、全面可操作、全员可操作来衡量与检验。
3、德育环境优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