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第二课堂育人模式探析_丁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9卷第2期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V ol.29 No.2 2008年2月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Feb.2008
高校第二课堂育人模式探析
丁丹王芝华
(长沙理工大学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湖南 长沙 410076)
摘要:长期以来,我国高校过分重视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而忽视学生的人文素质、实践能力、协作能力、处理问题的能力、适应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自控能力、敬业精神等培养。这些仅靠第一课堂教育是难以实现的,需要通过长期的、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潜移默化地进行培养。高校的第二课堂不是第一课堂的补充,与第一课堂一样在整个大学教育体系中同等重要,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高校;第二课堂;育人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219(2008)02-0103-03
一对第二课堂育人模式的认识
第二课堂活动是针对第一课堂的教学活动而言,它与第一课堂相配合,以育人为宗旨,以培训学生的基本技能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重点,以丰富的资源和空间为载体来展开的系列开放性活动,是另一个课堂,它与第一课堂共同构成完整的教育整体。目前开展了思想教育活动、文体竞赛和表演活动、科技学术活动、技能培训活动、咨询服务活动勤工助学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类型的第二课堂活动。实践表明:健康有序的第二课堂活动对参与活动的主体---学生来说,起着非常重要的教育作用,非强制性的规范作用和多维度的感染作用。它不仅能有效预防学生越轨行为的发生,促成学生管理质量的提高,构建学生思想教育的活载体,增强学生思想教育的说服力和实效性,而且能点滴渗透,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良好个性品质和人格素质的形成,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强化学生的角色意识,养成学生的主体意识,强化学生的角色意识,养成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促成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为第一课堂活动的深化生成一个特殊文化场。也就是说,第二课堂活动对于和第一课堂并非可有可无,它是以活动形态的文化张力来消解第一课堂面临的障碍,为第一课堂的深化拓展提供动力保障,反之,第一课堂的全面提升又为第二课堂延展了活动时间和空间,增强了活动的技术基础,使第二课堂活动获得了发展的条件。
从文化发生学的角度来考察第二课堂育人模式便知:第
收稿日期:2007-10-11
作者简介:丁丹(1982-),女,湖南汨罗人,助教,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长沙理工大学教师,研究方向为高教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王芝华(1976-),男,湖南邵东人,讲师,中南大学在读博士研究生,长沙理工大学教师,研究方向为高教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二课堂活动由具备一定素质的大学生参与具体活动而形成一种特殊的文化场,活动主体和客体共处于同一文化场中,主客体双方均以同一文化价值判断作为基本标准,来展开第二课堂活动,而第一课堂活动的主要内容是科学问题以及与此相关的素质培养问题,迫于教学任务与效率的压力,实际上很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积极发展学生的个性,这一基本点正是第一、第二课堂活动的本质区别。因此,第二课堂育人模式旨在培养学生的“素质+技能+知识”,相对于第一课堂育人模式而言,第二课堂育人模式能够独立存在且具有六大内禀特性:
(一)活动目标的导向性。第二课堂活动的各项具体活动定位清晰,活动目标明确,即在活动的文化交流中接受文化塑造、达成素养的提升。这是活动组织者即活动主体的预设目标。活动参与者则合着同一理想而在具体活动中体现着目标,活动目标总是动态地存在于各项具体活动之中,更适合青年学生的特点,易于学生接受。可见,第二课堂活动的存在基础就在于它具有明确的目标指向。这种指向隐含一定的强制性,即它同第一课堂活动具有共同的基础。由此,第二课堂活动才能与第一课堂活动相互配合,构成完整的学校教育。
(二)活动内容的广泛性。第二课堂活动的内容常由活动的组织者同参与者以活动目标为指针,结合学生的发展需要,根据现有的活动资源和空间条件共同商定,在活动前甚至活动中均可以作适当调整。因此,只要符合学校教育的皆可作为活动内容,就避免了第一课堂活动内容单一、陈旧的局限,而体现出丰富多彩的特点,可以极大地激发参与者的活动情感而表现出参与积极性。在活动展开过程中,参与者的角色认同感得以满足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展其潜能,即在整个活动过程中,以学生有兴趣为基础,充分体现出活动的内部趋动力,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强化学生的主体
103
意识,从而促成学生受动性与能动性的统一。
(三)组织机制的灵活性。由于第二课堂活动的参与者具有共同的兴趣、爱好、特长及相应的发展水平,成员的文化价值判断标准同一,一个具有共同价值目标的活动群体,其组织机构及管理机制必然简单易行,可根据活动效益的需要而灵活设置服务机构和制订管理措施,从而克服了第一课堂活动呆板的局限。同时,活动的方式也可根据内容的表现形式而由参与者共同自主选择,自愿参加,活动参与者的主体性展示充分,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而促成健康自我形象的建立,并在活动参与中因受到肯定、赞扬而得以良好发展。这是推动学生共性与个性发展和统一的条件。
(四)专业界限的模糊性。第二课堂活动不规定参与者的专业资格,只接纳具有某种活动爱好或具特定素质的大学生参加,可以打破班级和系科界线。活动人数可多可少,在活动群体中参与者之间的并列关系而非从属关系,只有技能和素质程度之分,而无高低大小之别,因同一价值目标聚在一个活动群体中,进行着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交流,从而实现了文理渗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种文化场不仅可以给各种专业的学生提供成功展示自我的机会,而且长期这种活动文化的塑造,能刺激学生将关注点集中在职业技能和素质发展上,对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敬业精神具有现实和深远的意义。
(五)活动时空的开放性。第二课堂活动由于组织机制的灵活性,活动方式的自主性,活动环境的广域性而表现为活动时空的开放性,打破了以班级为单位。它可不受既定的时间表按部就班地进行的限制,即活动时间可长可短。不仅可以走出课堂、也可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这就使活动在其结构、内容、形式和体系等方面能及时同外界进行信息交换而保持动态性。这是第二课堂活动保持长期生命力的重要条件,也是在强化学生自然性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社会性,并促成自然性与社会性内在统一的有效形式。
(六)活动效益的综合性。第二课堂活动本身所内涵的基本特性使活动的参加者在活动文化场中接受着文化塑造,特别是通过隐含于活动中的深层文化的长期熏染,可以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培养学生的文化底蕴。这种素质的提升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终身的影响,而且这是发展其它素质,培养各种基本技能的基础。可见,第二课堂活动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既有即时效益,也有潜在影响。第二课堂活动既关涉学生即时的实能,也触及学生长远发展的潜能。即在第一课堂培养学生科学理性的基础上,通过第二课堂活动的文化塑造,提升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从而全面和解科学同价值的冲突,消解科学发展中的价值无涉现象,即由第二课堂活动内容的多样性带来了活动效益的综合性,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由此可见,第二课堂育人模式相对第一课堂育人模式具有特殊的差异性,有其自身的特点,是第一课堂育人模式无法替代的,它在高校教育整体结构中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二新时期我国高校第二课堂育人模式的现状
传统的大学教育十分重视第一课堂教学,其出发点是要培养学生精一门,这在较为封闭的时代有其合理性。但是,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合作与竞争已成为时代的主流,因此,对合作的双方而言,如何合作不单是专业知识的问题,还涉及到人文素质、实践能力、协作能力、处理问题的能力、适应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自控能力、敬业精神等,而这几者之间的平衡发展是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密切配合的结果,笔者在对毕业生就业的调查中显示,那些在学校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各种协会或在团委、学生会、班级担任各种职务,社会活动能力强的同学,倍受用人单位欢迎,一次性就业率高,相反,一些在校考试成绩虽好,但性格内向,活动能力差的学生毕业后却在工作中均表现不能同程度的不适应,这是由于学校教育中第二课堂育人模式存在的不足带来的。目前,我国高校第二课堂育人模式存在的主要不足是第二课堂活动与教学工作距离太远,在其在丰富校园生活的同时更多地定位于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载体。承担指导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部门是高校的共青团组织,归属于学校的党组织领导,这种格局的产生结果是第二课堂活动在很好发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职能的同时,对于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环节”的作用发挥不足,具体作用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第二课堂活动缺乏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指导,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整体层次难以提升
虽然目前绝大部分高校对学生科技活动非常重要重视,为学生科技活动配备有专门的导师,但是这类导师在学生整体第二课堂活动中所占的比例有限,而且对导师的经费支持力度不大,其结果是高校教师虽然很重视自己的教学和科研,但很少有人把指导学生第二课堂活动作为自己教堂和科研的内容之一,导致了承担第二课堂指导工作的任务主要是专职的思政工作人员和少部分热心于学生工作的教师。这种局面带的问题,专职思政工作人员在指导中更多关注学生群体的稳定和活动的整体宣传效果,及与校团主流文化的相关程度,而对学生个体素质提高,对活动细节进行专业化指导力度明显不足,导致每个活动更多地体现为学生自发、自为的过程,活动的整体层次难以提升,通过活动使学生得到更多教育的作用打了折扣,也导致效果非常好的小型活动比例有限,学生对第二课堂活动的整体评价受到了影响。
(二)第二课堂活动的场地等硬条件不佳,学校对第二课堂活动的经费扶持力度不足
目前高校无论在校园建设规划还是在校园设施的使用安排中,更多顾虑的是学校的教学活动需要,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场地等硬件建设和设施配备始终处于“边缘化”考虑的境地,虽然许多高校也有“学生活动中心”等建筑,但是
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