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第一节 饱和烃生物标志物组合类型及地化特征(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烃源岩可溶有机质生物标志物组成特征

第一节饱和烃生物标志物组合类型及地球化学特征

饱和烃生物标志物组成比较复杂,在原油和烃源岩中分布比较广的主要有正构烷烃、类异戊(间)二烯烷烃、环烷烃(甾、萜类化合物)等。这些化合物的相对组成及分布特征取决于烃源岩有机组分的生源母质、沉积环境和成熟度等多种地质和地球化学因素。因此,烃源岩中饱和烃生物标志物组合特征可以反映烃源岩中有机质的原始母质、沉积环境及演化程度。不同层位或同一层位的泥岩,由于沉积环境的差别,地球化学特征也存在一定的差别,为了便于讨论不同层位或同一层位不同岩性组合的烃源岩的油源贡献,根据烃源岩的生物标志物组合特征,可将其划分为三大类型(MA、MB、MC)。

一、烃源岩生物标志物组合类型

1.MA类

MA类烃源岩正构烷烃碳数分布特征呈单峰态前峰型(或正态型,个别为双峰态前峰型),植烷(Ph)相对含量大于姥鲛烷(Pr)的相对含量,β-胡萝卜烷和伽马蜡烷相对含量中等~很高;ααα20RC27、C28、C29甾烷呈“V”型分布,部分样品中ααα20RC27甾烷含量接近于甚至大于ααα20RC29甾烷的含量。表明烃源岩形成于湖水盐度较高的还原环境,有机质生源以低等水生藻类为主,有高等陆源植物生源贡献。这类烃源岩中代表来源于藻类生物的规则甾烷与来源于原核生物细菌的藿烷系列化合物相比,具有一定的优势,这也反映了藻类生物生源的有机质占优势。

根据β-胡萝卜烷和伽马蜡烷的相对含量,MA类烃源岩可进一步划分为MA-I和MA-II 两亚类。MA-I烃源岩中β-胡萝卜烷含量较高,伽马蜡烷含量中等~很高,主要分布在阜二段中部、阜四段上部和泰州组,以黑色、灰黑色和深灰色泥岩为主。不同层段MA-I类烃源岩的主要差别在于,阜二段、泰州组烃源岩样品的C20、C21、C23三环萜烷含量较高,β-胡萝卜烷含量较高,而阜四段烃源岩样品的C20、C21、C23三环萜烷含量较低,β-胡萝卜烷含量相对较低。MA-II类烃源岩中β-胡萝卜烷和伽马蜡烷含量中等,主要分布在阜四段,阜二段也有分布。

2.MB类

MB类烃源岩正构烷烃碳数分布特征为单峰态后峰型或双峰态后峰型,低碳数正构烷烃中不可分辨化合物含量较高,鼓包比较明显。低碳数部分与低等水生生物母质有关,高碳数部分主要来源于高等植物蜡,C27、C28、C29ααα20R甾烷呈上升型或“V”型分布,且ααα20RC27甾烷<ααα20RC29甾烷,表明这类烃源岩中沉积有机质来源以陆源高等植物为主,这类烃源岩中来源于原核生物细菌的藿烷系列化合物与代表来源于藻类生物的规则甾烷相比,具有一

53

定的优势,这也反映了细菌类生物生源的有机质占优势;不含β-胡萝卜烷或含量很低,伽马蜡烷含量中等,说明烃源岩沉积环境为弱氧化-弱还原环境。

根据β-胡萝卜烷和伽马蜡烷的相对含量,MB类可再划分为MB-I和MB-II两亚类。MB-I亚类烃源岩正构烷烃碳数分布特征呈单峰态或双峰态后峰型,高碳数部分具奇偶优势,Ph>Pr;β-胡萝卜烷含量很低;三环萜烷含量一般较低,伽马蜡烷含量中等,Ts明显低于Tm,C3122S升藿烷>C3122R升藿烷;孕甾烷、升孕甾烷含量一般很低,C27、C28、C29ααα20R 甾烷呈V型分布,ααα20RC27甾烷、ααα20RC29甾烷含量接近。主要分布在阜二段中上部、阜三段和阜四段下部,泥岩呈灰色、灰绿色或褐色。不同层段之间的差别主要在于C20、C21、C23三环萜烷分布型式的不同。

MB-II亚类烃源岩正构烷烃碳数分布特征为单峰态或双峰态后峰型,高碳数部分具奇偶优势,Ph与Pr含量接近,不含β-胡萝卜烷;C20、C21、C23三环萜烷呈山峰型分布,伽马蜡烷含量较低,Ts明显低于Tm,C3122S升藿烷>C3122R升藿烷;孕甾烷、升孕甾烷含量较高,C27、C28、C29ααα20R甾烷呈“V”型分布,ααα20RC27甾烷、ααα20RC29甾烷含量接近或ααα20RC27甾烷<ααα20RC29甾烷。主要分布在阜二段上部和阜三段,泥岩呈灰黑色或褐色。

3.MC类

MC类烃源岩正构烷烃碳数分布特征以单峰态前峰型为主,Pr>Ph,β-胡萝卜烷含量中等或很低,伽马蜡烷含量中等或很低,C27、C28、C29ααα20R甾烷呈上升型或“V”型分布。

主要根据β-胡萝卜烷和伽马蜡烷的相对含量,MC类可进一步划分为MC-I和MC-II两亚类,MC-I亚类烃源岩正构烷烃碳数分布形式为正态型、单峰态前峰型或双峰态前峰型,奇偶优势不明显,Pr>Ph;β-胡萝卜烷含量较低~较高;含三环萜烷(含量低),C20、C21、C23三环萜烷呈山峰型(为主)、下降型、“V”型(个别)或上升型(个别),伽马蜡烷含量中等,TsC3122R升藿烷;C27、C28、C29ααα20R甾烷呈“V”型分布,ααα20R C27甾烷与ααα20R C29甾烷接近或ααα20R C27甾烷<ααα20R C29甾烷。这类烃源岩中代表来源于藻类生物的规则甾烷与来源于原核生物细菌的藿烷系列化合物相比,具有一定的优势,这也反映了藻类生物生源的有机质占优势,说明沉积有机质形成于以低等水生生物输入为主的相对咸化的弱还原—氧化环境。主要分布在阜二段(中部和下部)、阜三段、阜四段上部及泰州组。不同层段MC-I烃源岩的主要差别在于:阜二段的正构烷烃低碳数基线之下的鼓包隆起不明显,C20、C21、C23三环萜烷含量较高,孕甾烷、升孕甾烷含量则较低;阜三段、阜四段的正构烷烃低碳数基线之下存在明显的鼓包隆起,C20、C21、C23三环萜烷以及孕甾烷、升孕甾烷含量均较高,17α(H)-30-降藿烷、17β(H)-30-降莫烷均较高;泰州组烃源岩中正构烷烃基线之下不存在明显的鼓包隆起,C20、C21、C23三环萜烷以及孕甾烷、升孕甾烷含量均较低,升藿烷含量较高。

MC-II亚类烃源岩正构烷烃碳数分布特征呈双峰态前峰型或单峰态前峰型,具奇偶优势,Pr明显高于Ph;不含β-胡萝卜烷或含量很低;含三环萜烷,C20、C21、C23三环萜烷呈

5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