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高一必修1评估第2单元古代记叙散文基础巩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2013新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1)评估第2

单元古代记叙散文(基础巩固)

考试用时:120分钟 试卷满分:120分

一、基础知识(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不全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 秦王还柱而走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B.⎩⎪⎨⎪⎧ 秦伯说,与郑人盟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C.⎩

⎪⎨⎪⎧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张良出,要项伯 D.⎩⎪⎨⎪⎧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解析:A 项,“还”通“环”,“共”通“供”。B 项,“说”通“悦”,“振”通“震”。C 项,“反”通“返”,“要”通“邀”。D 项,“蚤”通“早”,第二句没有通假字。

答案:D

2.下列加点词语古今词义不同的一项是( )

A .微夫人..

之力不及此 B .秦兵旦暮..

渡易水 C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D .太子及宾客..

知其事者 解析:夫人,古义为那人(指秦穆公)。今义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答案:A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①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②若不阙秦,将焉.

取之 B.⎩⎪⎨⎪⎧ ①吾其.还也②君知其.

难也 C.⎩⎪⎨⎪⎧ 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②微.

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D.⎩⎪⎨⎪⎧

①吾属今为.之虏矣②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解析:①②均作“假若没有”讲。A.①句末语气词;②疑问代词。

B.①语气副词,表商量或希望语气;②代词。D.①表被动;②句末语气词,常用在疑问句里。

答案:C

4.从句式角度看,下列不同类的一项是( )

A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B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C .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D .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解析:B 项是被动句,其余都是判断句。

答案:B

5.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_,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刺秦王》)

(2)今者项庄拔剑舞,__________________。(《鸿门宴》)

(3)大行不顾细谨,__________________。(《鸿门宴》)

答案:(1)因人之力而敝之失其所与以乱易整(2)风萧萧兮易水寒(2)其意常在沛公也(3)大礼不辞小让

二、阅读理解(43分)

(一)阅读材料,完成6—8题。(9分,每小题3分)

永远的烛之武

秦晋围郑,郑危在旦夕,“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佚之狐的力荐可谓慧眼识英雄,烛之武临危受命,夜缒而出,智说秦君,秦穆公心悦诚服,秦军乃还。晋文公面对风雨突变,亦毅然去之。郑国终于转危为安。

在国家危难面前,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反顾;在强秦面前,烛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辩、聪慧机智。他的不计个人得失,处处为郑国安危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义无反顾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都值得我们学习。烛之武的智勇及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溢于字里行间。

1955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一个人的力量能抵得上五个师吗?《烛之武退秦师》告诉了我们答案。

曹操有句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古往今来,有多少志存高远之士,哪怕社会、命运对他如何不公,但到了紧要关头,依然挺身而出,为国家、为苍生献出自己的一份光和热。烛之武就是这样一个让我们敬佩不已的人。

刘备三顾茅庐见到了诸葛亮,诸葛亮对他畅谈天下大势。可以说诸葛亮未出山前就做着出山的准备,烛之武也是如此,尽管怀才不遇,但他没有放弃自己的希望。烛之武不是不想做一番事业,他的心始终没有放弃过“一飞冲天”的渴望,他一刻不停地关注着天下形势,思

考着定天下济苍生一逞抱负的路径。你想,一个小小的“弼马温”,怎么对晋国的历史、对晋国国君的为人那么清楚,对秦伯的心理、对秦晋之间的恩怨又是如此了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无疑是后人景仰他们的主要缘由。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样一个让才华长久没显出来的人,当国家有难的时候他还是出来解国家之围了。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个须发尽白的老者,夜缒而出时是怎样的一种情形。当他拄着拐杖走进秦营时又是怎样的大义凛然,视死如归。岁月给了烛之武太多的落寞与不甘,同时也磨砺了他的沉稳与敏锐,对郑国的最朴素的爱又加固了他的沉稳与敏锐。他与秦伯的交锋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他的胜局,几十年积蓄的能量终于在瞬间有了释放和爆发的闪亮时刻。“机会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只是这机遇来得太迟了一点儿,而且是冒着亡国的危险。但如果不是秦晋围郑,烛之武恐怕真得“骈死于槽枥之间”,湮灭在历史的风雨之中了。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齐鸣。那些鲜活的身影却依然存留在人们的心头。像烛之武这样的识大体顾大局,临危受命的勇士,可以说就是国家的脊梁!让我们以古人为镜来勉励自己吧!

6.下列属于烛之武年老仍不被重用的真正原因的一项是() A.他爱发牢骚,当郑伯听从佚之狐的举荐请烛之武出面解围时,他还说“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B.他有超世之才,但安于平静的生活,不想过问政治。

C.他的官职太小,难以被郑伯发现。

D.当权者不注意选拔人才,有权者嫉妒。

解析:A项他爱发牢骚是因为他怀才不遇,郑伯请他时的牢骚与后文的出面说秦伯更能突出他的深明大义。B项文章四、五、六段多

处显示他不是不想过问政治,而是没有机会。C项烛之武为官三朝,仍未被发现,不是官职太小的原因。D项从佚之狐的推荐和烛之武的牢骚中可以看出,当权者不注意选拔人才等才是真正原因。

答案:D

7.文章引述了钱学森回国、曹操的老骥伏枥、刘备三顾茅庐的例子,对其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用钱学森回国的例子,论证人才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

B.运用钱学森回国、曹操的老骥伏枥的例子论证烛之武是一个心存高远的爱国者。

C.刘备三顾茅庐的例子论证烛之武身处逆境而不自甘寂寞,而是时刻准备寻找“一鸣惊人”的机会。

D.运用钱学森回国的例子主要是表达作者对钱学森爱国精神的敬仰之情。

解析:本文的中心是赞美烛之武的不畏逆境、终成大器的精神,文中每个例子都为这个中心服务。

答案:D

8.烛之武的例子给我们很多的启发,下列说法不当的一项是()

A.适时的牢骚可以引起别人的注意,会为自己争取到机会。

B.能言善辩也是一种能力,平时应注意自己的口才训练,有时口才可以解救危难。

C.身处逆境要不言放弃,要时刻准备,蓄势待发。

D.有才有德的人才是令人们敬仰的人。

解析:烛之武的牢骚是有条件、有资本的,如果无才一味牢骚满腹,只能让人生厌。

答案: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