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砂姜黑土区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均衡增产综合管理-地方标准查询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3
《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规程》
河南省地方标准编制说明
一、编制的目的和意义
水稻是河南省第三大粮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稳定在60万hm2以上,主要分为豫南稻区和沿黄稻区两大类型,其中信阳市的种植面积稳定在40万hm2以上;2012年全省水稻种植面积达到64.8万hm2,单产达到506.6kg/667 m2,总产达492.55万t,因此,稳定发展水稻生产及稻米提质增效是河南省农业生产重点之一。

但是,河南省水稻生产上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病虫危害日益严重。

水稻螟虫、稻飞虱、稻纵卷叶螟、水稻纹枯病、稻瘟病等主要病虫常发不断,黑条矮缩病、稻水象甲等新发病虫不断出现,稻曲病等次要病虫危害上升,病虫暴发几率增加。

二是稻米质量问题突显。

稻米农药残留超标事件不断增加,导致价格下跌,严重影响河南稻米品牌形象和农民收入。

三是环境污染特别是田间土壤和水体等面源污染不断加重。

为了减少普通化学防治带来的一系列负面影响,我们探索出适合河南省的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是指从水稻田生态系统整体出发,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积极保
护利用自然天敌,恶化病虫的生存条件,提高农作物抗虫能力,在必要时合理的使用化学农药,将病虫危害损失降到最低限度,不仅有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降低病虫害暴发几率,实现病虫害的可持续治理,而且有利于减轻病虫危害损失,保障水稻生产的高产、稳产。

此标准的出台,将给群众提供一套操作性强、安全有效的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能显著降低化学农药的使用量,避免稻米中的农药残留超标,保障稻米质量安全,促进水稻标准化生产的发展应用,显著减少农药及其废弃物造成的环境污染,保护农田生态环境。

二、任务来源及编制原则和依据
为了给我省水稻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提供技术规范,由河南省植物保护植物检疫站提出并由河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下达了制定河南省地方标准《水稻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规程》的任务(豫质监标发[2017]104号《河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关于下达2017年第一批河南地方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通知》文件附件中,立项编号:20171210198)。

本标准的编制,旨在制定出我省水稻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集成技术,降低化学农药的使用量,保护利用天敌、修复农田自身功能,生产出优质绿色大米。

河南省植保植检站带领稻区植保系统,自2009年起开展水稻绿色防控技术研究,试验摸索各单项技术。

全国农技中心防治处2011~2015连续5年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2014~2015年连续2年在开封市祥符区设置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区,将各单项技术组装、集成、示范。

2014~2017年河南省植保站将国家示范区的绿色防控技术逐步推广到潢川、固始、淮滨、商城、平桥区、濮阳县、范县等水稻主产区,应用后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三、编制过程
2017年4月份水稻育秧前开始,在信阳市的光山县、平桥区、固始县、商城县、潢川县,开封市的祥符区、濮阳市的濮阳县、范县建立水稻绿色防控示范区,将本标准集成的绿色防控技术在以上示范区内使用,继续完善该技术方案。

2017年11月份到2018年元月份,省植保站相关专家进行了大量调研和资料整理工作,结合2017年的示范区结果,起草了该标准草稿,并组织全省水稻植保、农技、栽培等专家探讨研究,编写成该标准的征求意见稿,征求了国家级、省级水稻专家的意见,经过多次修改完善,完成了《水稻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规程》送审稿。

四、主要内容的确定
试验筛选生态调控技术、深耕灌水灭蛹技术、稻鸭共作技术、灯光诱杀技术、性诱剂诱杀技术、释放天敌昆虫和生物农药等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通过单项、组合等多种技术处理,优化、组装集成最适合河南省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强的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集成模式,形成我省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规范。

生态调控技术:充分发挥自然控制因素的生态调控作用,创造有利于作物生长和有益生物繁殖,而不利于有害生物生长、发展的农田生态环境,从而达到控制有害生物的目的。

本标准中的生态调控技术,主要是指结合河南省水稻田条件,在田埂上种植显花植物黄豆、芝麻等,给天敌昆虫提供蜜源,以达到保护天敌的目的。

在较宽的田埂上,在黄豆或芝麻间隙种植香根草,水稻螟虫成虫喜欢在香根草上产卵,但是幼虫不能在香根草上完成一个世代,从而减轻二化螟对水稻的为害。

深耕灌水灭蛹技术:水稻播种或者移栽前,对冬闲田、绿肥田利用螟虫化蛹期抗逆性弱的特点,在春季越冬代螟虫蛹期,及时深耕灌水浸田,浸没稻桩7~10天,可杀死70 %~80 %的越冬螟虫,降低虫源基数。

稻鸭共作技术:在水稻移栽后15 d,每667 m²放入麻鸭12~15只,至水稻齐穗期移出,起到除虫、除草、控制病害、增肥和刺激水稻生长的作用。

灯光诱杀技术:水稻生产区域生态功能恢复初期,在二化螟发生严重的地方,安装频振式杀虫灯,每30667m2~60667m2地安装一盏。

为了减少灯光对天敌的杀伤力,开灯时间控制在天黑之后。

生态恢复到一定程度后,不提倡使用该项技术,以免造成对天敌种群的伤害。

性诱剂诱杀技术:属于昆虫性信息素类产品,对二化螟雄成虫(雄蛾)具有显著的引诱效果,在二化螟成虫羽化前与诱捕器配合使用,可有效诱杀二化螟雄蛾,降低雌蛾交配率,减少田间的有效卵量,控制下代二化螟虫口数量,减轻危害程度。

每个诱捕器装1枚诱芯,每亩1~2枚,50*667 m2以上连片使用,连片使用面积越大整体防控效果越好。

连片使用面积达到100*667m2以上时,每亩使用1枚诱芯。

诱捕器间隔30 m-50 m,呈外密内疏放置。

使用时间需在当地二化螟越冬代成虫羽化前1周左右开始使用,每隔6~8周(也可根据诱芯包装上标注的持效期)更换一次诱芯。

诱捕器放置高度,一般诱捕器下沿离地面0.5 m-1 m,分蘖期低,齐穗后提高;使用时间宜掌握在二化螟越冬代成虫羽化前1周左右,宁早勿迟,且在二化螟整个发生时期应连续使用,否则会影响防效;当诱捕器中虫量过多时,应及时清除死虫;未使用的诱芯必须储存在零下15℃至零下5℃的条件下。

释放天敌昆虫:根据虫情监测结果,于二化螟蛾高峰期开始释放稻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japonicum Ashmead)等寄生蜂种类。

每代放蜂2~3次,间隔3 d~5 d,每667 m²每次放蜂10000头,均匀设置6~8个放蜂点,放蜂点之间距离8 m~10 m。

蜂卡置于放蜂器内或倒扣在带孔的纸杯中,悬挂在木棍或竹竿上插入田间,避免阳光直接照射蜂卡。

蜂卡挂放的高度为离植株顶部1 cm~10 cm,并随植株生长进行调整。

高温季节蜂卡应置于叶冠层下,以延长赤眼蜂寿命。

避免大雨天放蜂。

喷施生物农药防病治虫:在没有条件进行以上防治方法或者以上方法效果不理想的时候,可以喷施生物农药,喷施生物农药要掌握好喷施时间,比普通化学农药提前一周用药。

应急防控用药:在病虫害大发生年份,为了减少病虫害造成的损失,可以喷施高效低毒的化学农药。

水稻生物农药和高效低毒化学农药见标准附录。

五、与国家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的关系
本标准主要依据的技术规范(国标和行标)如下:
GB/T 4404.1粮食作物种子禾谷类
GB/T 8321 (所有部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GB/T 15790 稻瘟病测报调查规范
GB/T 15791 稻纹枯病测报调查技术规范
GB/T 15792 水稻二化螟测报调查规范
GB/T 15793 稻纵卷叶螟测报调查技术规范
GB/T 15794 稻飞虱测报调查规范
NY/T 393 绿色食品农药使用准则
NY/T 496 肥料合理使用准则通用
NY/T 2156 水稻主要病害防治技术规程
NY/T 2386 水稻黑条矮缩病防治技术规程
NY/T 2730 水稻黑条矮缩病测报技术规范
NY/T 2737 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防治技术规程
NY/T 5116 无公害食品水稻产地环境条件
六、标准实施的建议
本标准制定了水稻全生育期的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集成技术,包括农业措施、物理措施、生物控制、生态调控等方法,目前我省还没有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标准。

病虫害的绿色防控是促进农作物安全生产,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为目标,采取生态控制、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科学用药等环境友好型措施来控制有害生物的有效行为。

强调的是生态的、生物的和物理的方法,这些方法面积越大效果越明显,所以建议使用绿色防控技术的面积要在100667m2以上,且连片种植。

河南省植物保护植物检疫站
2018年01月01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