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例鼻内窥镜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临床体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2例鼻内窥镜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临床体会
发表时间:2014-03-06T17:16:43.950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第35期供稿作者:曾莉甘小添
[导读] 疗效判断标准:治愈:症状消失,鼻内窥镜下创面愈合,窦口开放良好,窦腔黏膜上皮化,中鼻道无脓性分泌物。曾莉甘小添(广东省惠东县人民医院广东惠东 516300)
【摘要】目的探讨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的治疗及影响疗效的因素,找出有效的治疗方案与手段。方法分析我院行鼻窦内窥镜技术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42例手术径路及使用抗真菌药物对愈合的影响。结论鼻内窥镜技术是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的有效方法,术后注意定期换药及术腔清洗,是否应用抗真菌药对疗效影响不大。
【关键词】鼻窦内窥镜技术真菌病鼻窦炎
【中图分类号】R76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35-0260-01 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在临床较为常见,分为真菌球型及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我科自2005年开始至2012年,已行鼻窦内窥镜手术治疗非侵袭性鼻窦炎42例,与传统柯陆术式相比,具有损伤小,清除病变彻底,术腔引流好等优点,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42例中男17例,女25例,年龄22~63岁,平均4
2.5岁;病程半年-10年。均单侧发病,左侧19例,右侧23例,涕中带血或后吸性血涕21例,为血丝或暗红色涕;单纯脓涕15例;鼻塞40例;排出带有臭味的豆渣样污秽碎屑,团块25例;头痛、面颊部胀感35例。检查:鼻黏膜慢性充血23例;中鼻甲、钩突水肿、息肉样变14例;中鼻道蓄脓35例;中鼻道及鼻底后部见灰黄色、黑褐色干酪样物30例;鼻中隔偏曲10例。有5例鼻腔常规检查无异常发现,但用鼻内窥镜检查见中鼻道后部有灰黄色干酪样物,涂片检查为曲霉菌,CT均示患侧上颌窦窦腔密度增高,有不规则的软组织阴影。其中35例可见散在点状钙化斑。7例见内侧壁骨质吸收,未见骨质破坏。
1.2 手术方法:采用德国狼牌鼻窦内窥镜,美国施美德公司产电动切削器,手术在气管全麻下进行。29例采用上颌窦自然窦口术式,在鼻内窥镜下切除钩突,咬除筛泡及上颌窦自然窦口后上方少量筛房,用70度内窥镜持弯头电动切削器将上颌窦窦口扩大约1.5 cm x 1.0 cm。如有中鼻甲肥大或鼻中隔偏曲影响操作或引流通气者,同时行中鼻甲外侧部分切除术和(或)鼻中隔矫正术。鼻内镜下窦内大部分可见黑褐色豆渣样泥沙样干酪样团块,用弯头吸引器盐水冲洗术腔,术后定期换药3—5次,同时配合冲洗,
13例行双径路(经柯—陆氏手术进路鼻内窥镜鼻窦)手术,术中先在尖牙窝钻孔后,置入鼻内窥镜观察,取出霉菌团块标本,经涂片找到曲霉菌菌丝或孢子后,再行上额窦口扩大清除病变,术后用氟康唑溶液冲洗术腔。病理学检查中光镜下42例都找到曲霉菌丝或孢子,术中所取出的黏膜、肉芽组织表现为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临床分类诊段为非侵袭性鼻窦炎
1.3 疗效判断标准:治愈:症状消失,鼻内窥镜下创面愈合,窦口开放良好,窦腔黏膜上皮化,中鼻道无脓性分泌物。
2 结果
42例均获治愈:双径路术式愈合期为(4.5±0.8)周,单径路为(9.0±1.7)周,经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使用抗真菌药物冲洗术腔13例,愈合期为(6.5±1.0)周,未用药物的29例,愈合期为(6.6±0.8)周,经t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术后用抗真菌药物冲洗对愈合影响不大。
3 讨论
本文资料表明,不同手术径路对疗效影响很大,单径路术式在鼻内窥镜下通过上颌窦自然口观察处理窦内病变时,由于视野所限,会残留病变组织,双径路术式可弥补上述缺陷,本文13例采用双径路愈合期短于单径路术式者。根据术后换药经验,只要将窦腔霉菌块清除干净,患者症状逐渐消失,疾病趋于愈合:因此,不论采用单径路或双径路手术都应足够扩大窦口并用有效的器械冲洗窦腔。行双径路手术时,通过尖牙窝径路的鼻内窥镜可方便地观察大部分窦腔病变状况,较难处理的部位是上颌窦前部和下部,应使用角度较大(>90。)的弯曲器械处理窦腔,将霉菌团块冲走、吸出。总之,经柯-陆氏手术联合鼻内窥镜双径路对于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可彻底清除病变,使鼻窦建立足够的通气引流通道,术后是否用抗真菌药物冲洗对愈合影响不大。
参考文献
[1]农辉图,李菊棠.鼻腔鼻窦真菌病的真菌学和临床诊疗研究[J].耳鼻咽喉一头颈外科,2002,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