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经典阅读推广策略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庆市经典阅读推广策略研究
【摘要】重庆市的全民经典阅读状况不乐观,对此笔者认为经典阅读的管理主体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失职缺位是造成这一现象的最根本原因;经典自身的阅读难度使读者缺乏阅读兴趣;在数字阅读盛行背景下,经典阅读应和数字化技术结合。
【关键词】经典阅读;管理主体;数字阅读;策略
阅读从小者来说可以提升个人的素质,从大者来说,可以提高一个民族、国家的整体素质,而阅读的内容决定了这种提升的高度、广度和深度。
好的阅读非经典不可。
从本课题组调查报告《重庆市经典阅读现状调查》中,我们了解到重庆市全民经典阅读情况不容乐观,阅读率从儿童、大学生群体到已经工作的成人群体呈整体下滑趋势,而在“倡导全民阅读,共建书香重庆”的今天,经典阅读无疑是提升市民素质,提升城市文化形象的最好举措,为此我们不得不对经典阅读推广的策略进行思考。
一、消除经典阅读多元管理主体的言行背离
阅读看起来是非常个性化的事,一个人读什么样的书,以什么样的方式读,看起来都是个人的选择,实则不然,阅读实际上是一种社会行为,受到多方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这些因素至少包括社会、学校和家庭三方面。
这些影响经典阅读的管理主体在表面上支持阅读行为,实际上却是阅读行为的最大阻碍者,消除经典阅读多元管理主体的言行背离,是推广经典阅读的最根本和最有效策略。
就社会层面来说,从表面看,目前整个社会都认可阅读、倡导阅
读,都认为读书有助于提高国民素质,但实际上社会风气急功近利,人们看重名利,轻视道德;看重眼前,忽略长远,人心浮躁,追名逐利,难以静心阅读。
就学校层面来说,目前的学校教育从小学到大学似乎都已经背离了教育的本质和初衷。
什么是教育?《中庸》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梁启超说“教育是什么?教育是教人学做人——学做‘现代的’人。
”古希腊伟大哲学家柏拉图也认为教育“使人变善,从而高尚的行动”,“教育乃是心灵的转向”。
无一例外,伟大、哲人们认为教育最根本的要义是教一个人如何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而现代的学校教育却忽略这一根本教育本质,片面强调学生的分数、升学率、单一的专业技能或就业率,学校的行为本身就带有强烈的功利性,又如何要求学生不功利。
就家庭层面来说,社会风气、学校导向已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家庭的选择,即使很多家长已经意识到社会教育、学校教育某些方面的缺陷,却也无法以一己之力抗衡强大的社会潮流,只能随波逐流,否则只能独自承担违背社会洪流的严重后果。
由此可见,阅读行为的多元管理主体表面上倡导阅读,实际行动却时时处处背离阅读,要改变经典阅读的现状就必须改变阅读多元管理主体的言行背离情况。
社会、学校、家庭三者作为阅读的管理主体对阅读的影响力是不平衡的,呈依次递减趋势,且居于前列的管理主体影响、制约着后序管理主体。
国家和政府必须牵头,许多发达国家的全民阅读国家战略值得借鉴,英国“让国内每一个人都
有阅读的能力并有能力阅读”,美国则由国家领导人亲自掀起阅读潮,德国的阅读战略从娃娃抓起,韩国提出了读书文化振兴计划,日本甚至屡次立法推广阅读。
只要国家、政府真心实意抓经典阅读,而不搞运动式阅读计划,相信经典阅读的习惯在将来必定会蔚然成风!
二、从经典作品本身看
经典阅读在当代社会步履维艰,也有其自身的原因。
在对不阅读经典原因的调查中,“没时间读”、“不感兴趣”、“读不懂”是三个选择最多的原因,细分析起来,“没时间读”更多只是借口,而“读不懂”就自然会“不感兴趣”,所以经典自身有阅读难度让人难以亲近。
为此,要推广经典阅读,必须从经典本身着手,降低她的难度,让人观之可亲。
(一)分级、分类阅读并加以指导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就因为她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要理解这种内涵,读者必须达到作者及作品的思想高度,而对于普通读者来说,这种要求无疑是太高了。
所以有必要组织专家对经典作品进行分级,分类,并进行相关阅读指导。
分级阅读按照年龄来分,由专家列出适合各个年龄段的书目,并作相应阅读提示。
对学龄前、低学龄段儿童经典阅读内容应作出更详尽指导,调查显示,大多数家长对儿童阅读缺乏目的性和计划性,专家指导可帮助家长明确阅读目标、使儿童阅读更有效。
人类创造的书籍浩如烟海,即便是经典也已多不胜数,人的精力
有限,专业领域各不相同,对书籍营养的需求也各不相同,专家对经典作出分类,并给与阅读指导,可方便读者各取所需。
分类可按照学科来分、也可按照阅读目的、阅读效果来分,采取多种不同的分类方式,方便阅读。
(二)经典解读应结合当代实际,看重个体体验
经典只所以成为经典,就是因为经受了时间的考验。
这在证明经典魅力的同时也说明经典和当代社会的时间、背景差距。
很多情况下,这种差距多半不会产生距离美,反会成为阅读阻碍。
而现代的经典解读却有脱离当代生活实际,陷入教条化,忽视时代解读特别是个性化解读的嫌疑。
比如在《林黛玉进贾府》这篇课文中,对《红楼梦》的解读总是“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和腐朽本质,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发展趋势”,封建社会离我们这么远,这种解读无疑会令人生厌,缺乏阅读兴趣。
据调查,网络文学受欢迎的原因之一就是“时代感强”。
其实,经典只所以成为经典,就是因为她有多种解读角度和阐释空间,具有和各个时代相适应的普适性价值,只有充分发掘经典的普适价值,找到和时代的相应契合点,允许、鼓励多种和时代价值取向、审美取向一致的解读,经典才会在各个不同时代熠熠生辉,真正深入人心。
再者,阅读也是非常个性化的一件事,不同的读者对经典会有着非常个性化的解读,这种解读有时甚至会与主流解读大异其趣,我们应该充分尊重和包容对经典的不同个性化阅读,这样才能使经典历时常新。
(三)不断探索经典推广的新途径
进年来,经典阅读推广的新途径越来越多,比如“百家讲坛”的形式就很好,由专家、学者导读经典,于丹、易中天的受追捧,说明人们其实是欢迎、喜欢经典作品的。
在今年的1月,在上海图书馆举行了一场“读书会”,介绍了一种名著的虚拟读法,对经典作品用“现代化的语言”进行另类改写,《三国演义》成立微博体,《红楼梦》有了qq版,《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写成了淘宝体,语言看似怪诞,却把名著的精髓掌握得很好,每个角色的性格特色吃得很透,还尽量保存原著的精神内涵。
以上两种推广名著的途径都值得欣赏,并要在此基础上继续探索更多的经典推广途径。
但值得注意的一点是,以上两种方式均是路径,而不是最终结果,这两种方式的目的都是要吸引读者去读原著,而非停留在专家解读或对另类语言的迷恋中,我们最终追求的是登高望远的极目远眺,而非半道风光。
三、经典阅读应和数字化技术结合
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重庆市的儿童、大学生、成人群体数字化阅读程度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运用各式各样的新媒体进行阅读。
2013年4月发布的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也显示,我国国民电子书阅读率的上升远远高于图书阅读率的增幅。
在数字化阅读越来越受到民众追捧的背景下,我们的经典阅读应该走和数字化技术结合的道路。
数字化阅读从载体上来说,有mp4、pmp5、pmp6、手机、电脑、平板和专门的电子书阅览器,形式多样,携带方便,能利用碎片时
间进行阅读;从阅读成本上来说,价格比纸质阅读便宜得多;从阅读的形式来说,纸质阅读只能进行静态阅读,而数字化阅读却有视、听或试听结合多种方式,数字化阅读较纸质阅读有多重优势。
(一)将经典搬上网络
最近几年,虽然数字技术迅猛发展,但技术承载的“内容”却显然没有跟上技术的脚步。
据网络调查,66.2%的人认为目前的网络文学精品不多,58.4%的人觉得网络文学思想性不足,54.1%的人认为网络文学抄袭现象严重。
显然,以数字技术为载体的新媒体经典内容不多。
一方面是目前数字化阅读经典内容不多,一方面是人类历史创造了数以万计的经典作品,而二者的结合却并不是一个容易的事,要将不受大众喜欢的经典作品搬上网络显然是唯利是图的数字出版
商们不愿做的事情,另一方面,习惯了免费数字阅读的民众,也不太愿意为不喜欢阅读的经典买单。
这个职责只有由政府义不容辞地承担起来。
(二)经典原貌和异化的博弈
数字技术丰富了经典的存在方式,经典也应借助多种数字化方式进行传播。
传统的经典传播方式只有纸质阅读一种,而多媒体技术使经典传播形式更加多样,富有吸引力。
静态的有电子阅读、读图,动态的有影视、戏曲、动漫、讲坛等。
在传播方式改变的同时,经典的原貌也在经历着冲击,特别是在动态的数字传播方式中,经典被肆意改变和异化重构。
对经典的肆意改编和异化重构显然违背了经典的原意,对于没读过经典原著的读者来说还会产生误导,以为这就是经典原貌,特别对于青少年毒害作用不小。
所以对于任意改编经典的批判声音一直不绝于耳。
但对经典的异化和改编似乎并没有随着批判声音的增大而减小,反而有越演越烈之势,没有最雷只有更雷,人们一方面批判雷剧,一方面却对之趋之若鹜。
显然单方面的禁止已经不能阻止对经典的肆意改变和异化重构了,那不如就顺其自然,治理洪水的最有效方式从来都是疏导而不是阻塞,对经典的改编和异化其实也反映的时代的价值取向和审美要求,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何不将之看做推广经典的契机,让经典原貌和异化改编同时呈现,兴起原著和改编的大讨论,让读者自己从中去进行价值判断,孰优孰劣,孰好孰坏,群众的眼睛自然是雪亮的!
【参考文献】
[1]邓咏秋,李天英.爱上阅读[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2](美)b?盖伊?彼得斯.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3]金惠敏.媒介的后果[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4]吴新莉.阅读是一项国家战略[j].科教导刊,2001(4).
[5]王余光.阅读,与经典同行[n].光明日报,2009-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