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财务危机影响因素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企业财务危机影响因素研究
2012年08月20日14:14 来源:《企业家信息》2012年06期作者:黄帅字号
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 116
“财务危机”(Financial crisis)又称“财务困境”(Financial distress)。财务危机不等同于企业破产,财务危机是一个动态的、逐步发生的过程。除了一些不可控的意外因素导致企业突然破产之外,大部分企业在破产之前都会经历一段“财务危机”时期。当然,并不是所有陷入财务危机的企业都会必然破产。通常,只要危机得到了恰当的处理和及时的补救,企业也从危机中得到了相应的教训和经验,企业往往就能化险为夷,并走向良性发展的道路。企业的财务困境不但是有先兆的,而且是可以进行预测的(吴世农、卢贤义,2001)。陷入财务危机的企业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哪些因素会导致企业陷入财务困境?企业陷入财务危机之后应当从哪些方面积极采取措施予以应对?本文将围绕着这些问题,对财务危机进行深入研究,并试图做出回答。
一、财务危机的界定
不同学者对财务危机的界定也会有所不同。Beaver在其1966年的研究中,将处于破产、拖欠优先股股利、拖欠债务状态的企业界定为陷入财务危机的企业。Altman(1968)则仅将进入法定破产程序的企业界定为财务危机企业。而Deakin(1972)将财务危机企业界定为已破产、无力还债以及进入清算的企业。Carmichael(1972)认为财务危机是企业无法正常履行其应有义务,具体表现为流动性不足、流动资金不足、债务拖欠以及权益不足四种形式。Jain和Nag(1997)将首次发行股票后第三年资产营运收入低于其股票发行前一年收入的企业界定为财务危机企业。Ross等人(1999;2000)则将企业失败、法定破产、技术破产以及会计破产四类状态界定为财务危机。
国内学者对财务危机的界定亦是多种多样。谷祺、刘淑莲(1999)认为支付能力的丧失是导致企业陷入财务危机的最直接原因,并且一旦企业陷入财务危机,不仅会影响到企业的经营管理,还会使企业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将危机转嫁为企业债权人,从而偏离正常的投资行为。还有大量学者(吴世农、卢贤义,2001;陈晓、陈治鸿,2000;陈静,1999)将被特别处理(ST)的企业界定为陷入财务危机的企业。然而这一做法并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同。其中,姜国华、王汉生(2005)认为,特殊处理政策所能处理的对象其实是盈余稳定性差的公司,而并非是赢利能力差的公司,健康的公司也有可能连续两年亏损。因此不能将ST 作为财务危机的衡量标准。吕长江等人(2004)采用流动资产小于流动负债的方法来界定财务危机,要求流动比率小于1,同时流动资产小于流动负债是一个持续状态,并且这种状态在未来1~3年甚至更长时间内无法逆转,他们反对采用现金流量信息预测财务危机,因为我国上市公司对外公布的现金流量信息不准确不具有解释力。而聂丽洁等人(2011)则认为现金流指标体系能够单独进行财务危机预警。崔学刚等人(2007)将首次亏损作为财务危机的界定标准,他们认为首次亏损是企业出现财务危机最为显著的先兆之一。吕峻、李梓房(2008)的研究中,选取息后经营现金流量为负的企业作为陷入财务危机的企业。
纵观国内国外对财务危机的界定,我们发现绝大部分学者都选择了财务指标来衡量企业是否陷入财务危机,本文认为采取以财务指标进行预测虽是必要的,但导致财务危机的因素是多元化的,且非财务原因引起财务危机的现象增多,因此,类似公司治理指标等非财务因素也应纳入有效预测财务危机的重要手段中。
二、影响企业财务危机的因素分析
一般来说,导致企业陷入财务危机的因素可以从企业自身内部原因和外部宏观经济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企业自身内部因素
1.超速增长导致企业财务危机
Shin和Stulz(2000)在其研究中认为,企业价值可以分解为资产价值和增长价值两个部分,并经过实证检验得到结论:合理的增长率可以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增长价值,保持企业持久的增长性,从而能够提升企业整体价值;超过合理增长率的增长,亦即超速增长,不但不会增加企业价值,反而会毁损企业价值,导致企业陷入财务危机。企业要正确看待增长,增长并不一定意味着企业价值的增加,超速增长有可能引发企业资源紧张,或使企业价值的波动变大,从而导致企业发生财务危机的概率也相应变大;相反,增长过慢,使得企业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其价值得不到充分发挥,从而丧失竞争力引发企业生存危机。因此,企业应使实际增长率与自身资源相匹配,杜绝非理性增长,保持企业健康的可持续发展,从而降低财务危机发生的概率。
2.“掠夺式隧道行为”引发企业财务危机
“隧道行为”指企业控制者通过“地下通道”将企业资产和利润转移到自己手中的行为。我国上市公司控股股东通过“隧道行为”来侵犯上市公司利益、掏空上市公司的现象屡见不鲜。通过频繁地关联交易、以劣换优、长期占用企业资金、巨额担保、发行新股稀释其他股东权益等具有“掠夺性质”的“隧道行为”通常会引发上市公司严重的财务危机,甚至导致企业破产。然而通过一些符合监管要求的合法手段,如收取商标和标志使用费、设备使用费以及产品往来等,虽然同样是对小股东利益的侵占,但却不会对公司经营业绩产生较大影响。因此,企业应积极采取措施来遏制“掠夺式隧道行为”,如改善股权结构、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和对外担保制度、加强信息披露等。
3.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加剧企业财务危机
公司治理弱化是企业陷入财务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公司治理的微小疏漏也可能会导致企业陷入严重的财务危机。Fathi和Guehie(2001)以加拿大公司为研究样本并得出结论,董事会组成与财务危机有关,并且外部独立董事地位对企业发生财务危机的概率有一定影响。肖民赞(2008)研究认为,公司治理信息在预测财务危机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基于公司治理信息所建立的财务危机预测模型是合理有效的。王敬勇、王源昌(2010)也指出盈余管理程度越高,企业陷入财务危机的概率也越高。财务危机发生的体现就在于企业财务数据不断恶化,虽然财务指标能够反映公司的经营与财务状况,但却极易被人为操纵。倘若企业具备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能够杜绝这一情况的发生,则能够较早的发现企业陷入财务危机并加以补救,如若企业公司治理结构十分不完善,许多重要信息被管理人员有意识的篡改或掩盖,则当发现企业陷入财务危机之时,其实企业已经病入膏肓了。
(二)外部宏观经济因素
除了企业自身内部原因会导致企业陷入财务危机外,外部宏观经济因素也会带来一定影响。Altman (1983)发现,在经济衰退时期,企业更加容易陷入财务危机,并且经济增长、货币供给量以及股价指数等能够显著影响企业陷入财务危机的概率。Bae(2002)则以亚洲金融危机为大背景,也证实了宏观经济状况能够通过银企关系来对公司发生财务危机的概率产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