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我的一次教研经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充分的准备,科学的掌控,卓越的成果——————记我的一次教研经历

一、背景简介:

希望自己在教学的道路上更有发展;希望自己在教学近十年的时候及时“充电”;也更希

望自己能最快速度地汲取教改所带来的新鲜养分,与其说这是一次为期一年的培训、提高活动,到不如更应该称这次活动是我教师生涯中为期时间最长、形式最为多样、内容最为丰富、讨论研学最为激烈、帮助提高显著的教研活动。

当然光靠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积累还远远不能达到上述的要求,但这次教研活动中曾经中考命题的老师分析试卷命题的技巧和方法;参加活动老师相互的备课、上课、评课及全区的

展示;多媒体制作获奖老师和我们的直面交流;教师解题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在这次教研过程中,最让我难忘和受益匪浅的就是同志们之间的相互备课、上课和评课。因为这个过程最长,要求也最严格,对我的整个教学发展帮助也最大。

二、案例描述:

就拿我的整个开课过程来回顾反思吧!

第1步:分工合作(潜台词就是活动规则,说实话起初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要用这样的规则)

(1)骨干班每个年级为一个团队,开展各自适时的课程;

(2)初二年级大组共6位老师,再分成2人一小组(A、B老师一组以距离近为宜,

便于备课);

(3)先是两人小组的备课,开课老师必须试讲两次,每次听课组员不得少于3人;

(4)A老师上课,B老师出课堂小检测习题(抽查上课效果),批改后给出情况反馈。试讲及正式上课的三次抽查结果报大组评课时使用;

(5)说课、评课,反思、小结;

反思1:整个活动结束后,我终于体会到这个活动规则的科学性.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要求学生合作学习, 其实教师自身的合作学习才是真正的硬道理. 每个人有不同的思路, 每个人有不同的处理问题方法, 每个人所处的教学环境不同, 每个人的各种特长也不同. 这样的一种方式恰好给了我们互相补充的机会. 取人之长,去己之短,事办而功倍! 再加上科学的评价方式不仅仅能判断课的成功与否, 更能对教学成果起到一个及时反馈、查漏补缺的重要作用. 形式虽然有点复杂, 但经历过的老师们都体会到了这种互相帮助、互相监督,相辅相长的活动模式对自己提高教学艺术的巨大作用.

第2步:研课(课题的确立,上课内容要求与教学进度统一)

按当时的课程进度应该上的内容是:§6.3坐标平面内的图形变换(2)——坐标变换。

我的第一个很强烈想法是:这节课的内容也太少了,那么简单的课程内容开公开课也上不出什么新意吧,赶紧在报课题之前换课。与同事们交流了一下自己的想法,有的赞同,有的反对!

反对意见有三:

①教学大纲上坐标变换是B级要求,学生不仅掌握,还要会应用;

②上下、左右平移后的坐标特点与区分将是学生的薄弱环节,是要好好训练和举例的;

③平面上看起来是简单平移,但坐标参与其中实际上是“数”与“形”的结合,上这堂课更可以上升到数学思想方法的层面上去。可以给学生以拔高!

是啊,怎么可以“临时换将”呢?这是兵家之大忌,课也不能让学生跳着上啊,更何况这节内容是前后变换的核心,承前启后啊!我得上!

反思2:如果老师都觉得内容简单没什么好讲的,那么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从何而来呢?

其实我们一定要认真研究学生和教材,把握学生的知识、能力、思想、情感和学法等实际,根据大纲要求和教学内容,确定恰当的教学起点和高度,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

教师应该把教学的知识点从问题或生活中挖掘出来, 有序进行整理, 将涉及知识点的概念、

方法、法则进行进一步地明确。弄清新旧知识的联系,找准新知识的生长点。对新知进行旁敲侧击,弄清新知的拓展和延伸,领域范围要明白,学生的思维领域到哪一步心中要有底。对学生的学习要进行预设和生成,如果达不到预想效果,怎样诱导学生,启发学生,他们已经到了那一步,怎样引导进入更高层次等问题,都要在阅读教材时进行思考。

第3步:备课(备教材,备学生,备目标、重难点)

有了前面同志们的帮助和提醒,我就积极准备资料,开始最初的备课。从前后知识的结构到本节内容的地位所在、从学生的具体分析到教法的斟酌等方面确立了基本的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坐标变换的效果;探求坐标变换的规律;能够动手操作坐标变换;当我与同组的老师交流我的目标构想时,我们又有了新的设想:①除了对知识的地位作用、学情、三

维目标设定以外,还应该有课程本身的“密度”设定。即课堂节奏的预想;②对于学生的能力差异,对习题也要有优化的目标要求;

反思3:教学合理运用的时间不仅包括学习新内容所运用的时间,而且还包括组织教学、复习旧知等其他环节所占用的时间. 同样的教学时间, 教师既可用于记忆和理解, 也可用于分析、实验和探究性的综合活动. 在这个过程中切不可为了追求密度而使得学习进程太快, 产生掉队的学生.密度分配的合理也正可以迎合分层教学的要求. 而且, 布置练习题的要事先一定认真考虑, 精心安排难易分布, 争取每一个知识点选择一两个有代表性的练习题, 学生能够认真做, 仔细体会, 就什么都有了. 从实践过程来看, 习题量的大小并不是与学习成绩成正比的. 有的学生并不认真做题, 无论做多少练习题都是无用的. 应该想到, 学生是有很多知识需要学习的, 并不只是你的这一门学科.

有了这些新的想法和建议,我将教学目标修改如下:

1、感受坐标平面内图形变换时的坐标变换;(低密度)

2、会求与已知点左、右或上、下平移后的像的坐标;(高密度)

3、利用平移后对应点之间的坐标关系,分析已知图形的平移关系;(中密度)

同时定下了本节课的重点:坐标平面内图形左、右或上、下平移时的对应点之间的坐标关系;

难点:利用平移(左、右或上、下)寻找对应图形之间的坐标关系;

第4步:磨课(反复推敲、不断修改,追求更好)

(1)第一次试讲:(修改教学引入,检查上课中的失误,听课同志细致入微)课堂的

引入和中间过程同志们的感觉还是认可的。我利用自己比较擅长的板书,在多媒体屏幕放下来之前复习前一节对称变换的规律,并由特殊值上升为规律归纳:

复习结束后进入正课。但一开始,大家就提出了修改意见!

师:那么同学们我们今天来学习一种新的变换——平移变换

生:哦!

此时问题出现:几个来听试讲的老师一致认为,这样的转折是否太僵硬了?能否从两种变换的联系出发,先观察现象,再分析特点,找到对称变换是可以用平移变换来实现的结论。这样既自然,又能够前后呼应,一举两得。而且让学生来参与发现、参与讨论,从而得到新知。这也正是新课程要求的模式体现和实践啊,效果应该会不错。

反思4:让学生主体性得到尊重、展现和发展的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 要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设计灵活多样的学生活动,如阅读、讨论、练习、实验、表演等,尽量让学生独立观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口表达. 同时注意营造一种宽松、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 帮助学生精心准备发言, 确保成功; 精心设计各种探究活动, 增强探究活动的趣味性; 耐心等待学生的反应, 避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等.在第二次的试讲中也验证了同志们建议的正确性, 课堂的整个结构和气氛一下子就被带动起来了.

(2)第二次试讲:(反复推敲例题,最终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听课同志各抒己见)

由于是在正常上课时间,活动小组的成员来了3位老师。她们都听过我上一次的试讲,因该说对课的引入、衔接、小错误都有了较好的修改。就是在三个问题上还要引起注意: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