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历史第3课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50年6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根据全国解放后的新情况, 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地主阶 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同年冬 起,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同时也 分给地主应得的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自食其力,借以解 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规定了没收、征收和分配土地的原则和办法。《土地改革法》 将过去征收富农多余土地、财产的政策,改变为保存富农经 济的政策,以便更好地孤立地主,保护中农和小土地出租者, 稳定民族资产阶级,以利于早日恢复和发展生产。《土地改 革法》公布以后,在3.1亿人口的新解放区分期分批地,有 计划、有领导、有秩序第开展了土改运动。近三亿无地少地 的农民,分到了七亿亩土地和大量的农具、牲畜和房屋等; 还免除了每年向地主缴纳约三百五十亿千克粮食的地租。在 土地改革运动中,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基本上正确贯彻和执行 了党的土地改革的路线和政策。
1952年)
原因: 封建土地制度阻碍农村经济的 发展
经过: 1950年, 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 国土地改革法》
结果:1952年底,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 了土地改革。
巩固了人民政权,解放了农村生产 评价:力,农村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为
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中国历史上三次土地改革及其意义
第一次是抗日战争时期(1941年),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的土地政策。

意义:减轻了地主的封建剥削,改善了农民的物质生活,提高了农
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有利于联合地主一致抗日。

第二次是人民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
议,决定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大纲规
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
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在土地改革中,中共贯彻依靠贫农,
意义:1.1952年底,全国土改基本完成,3亿多无地或少 地的的农民分到了土地;2.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 彻底改变了农村的生产关系;3.广大农民成了土地的主人,在 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4.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为农业生产的 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5.进一步巩固了工农联盟和人 民民主专政;6.摧毁了美蒋反动集团的社会基础。
于党和国家在解放区率先实行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大 大激发了人们的劳动积极性。1948年冬,陈毅写道:“几十万,民 工走不通。骏马高车送粮食,随军转运逐西东,前线征立功。” 改
革开放前,中国城镇国有土地实行的是单一行政划拨制度,国家将 土地使用权无偿、无限期提供给用地者,土地使用权不能在土地使 用者之间流转。
1953年春,全国除新疆、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以及台湾省外,基本 上完成了土地改革任务。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我国存在两千多年 (建立于战国,公元前475年)的封建土地所有制从此被彻底被摧 毁,地主阶级也被消灭。 1949年后,中国确立了土地的社会主义 公有制,同时宪法明确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占、买卖、 出租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这就形成了旧的国有土地使 用制度的主要特征,一是土地无偿使用,二是无限期使用,三是不 准转让。由于没有把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分开对待,致使土地无 偿占用,乱占、多占的情况屡禁不止,造成土地资源极大浪费。 由
土改总论
土地改革,具体来说就是土地制度改革,包 括方方面面的内容。比如土地税收制度改革、 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等 等。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以农业生产为主 的国家,因此关于土地制度的改革可以说一 直都在进行。我们这里所讲的土地改革指的 还是由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土改”。
土地改革的脉络
4.影响更深远(这次土改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的
土地制度,使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为农业生产
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关于集体土地使用制度改革
集体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于1988年开始进行。同年3月,山东 省在德州地区首先试行农村宅基地有偿使用办法。作为试点 的临朐县规定,农民宅基地符合规定标准的,每平方米每年 收费5分钱,超出标准和自建房的,每年每平方米收5角钱的 费用,还要进行一次性罚款。超出标准30平方米以内的每平 方米罚款4元;超出标准30平方米以上的,每平方米罚款8元。 此后山东省的经验在河北、湖北、江苏、上海等省市相继试 行。

1990年1月,国务院批转国家土地管理局关于加强农村
宅基地管理工作的请示的通知,将这项工作在全国推开。到
1991年底,全国已有28个省、市、区,1400多个县(市)
百度文库
的一万多个乡镇实行了宅基地有偿使用。此外,江苏南通市
还从1987年起率先试行乡镇企业用地有偿使用,至1992年4
月,全国已有140多个县(市)相继试行。
土地改革的意义
(一)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的两 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
(二)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三)这是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
(四)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 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土地改革 (1950年
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
产的土地改革总路线。

意义:这种土地政策极大地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为了
保卫胜利果实,翻身农民踊跃参军,积极支援前线。农民的支持,成为
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一个可靠保证。
第三次是新中国成立后巩固政权的斗争时期,1950年中央人 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废除封建土 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为减少阻力,孤立分 化地主阶级,以利于稳定民族资产阶级,早日恢复发展农村经 济,实行了经济上保存富农经济,政治上中立富农的政策.
左边这幅图片, 是土地改革时, 农民正在拔除地 主立地地界碑, 把土地分给农民 自己,有的还分 了地主家的耕牛, 农具和房屋等。 这是怎么回事? 你想知道农民分 地主土地的情况 吗?
土地改革的源起
解放前,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仍维持封建土地制 度,占农村人口不到百分之十的地主、富农,占有百分之 七十至八十的土地。他们凭借占有的土地,残酷剥削和压 迫农民而占农村人口百分之九十的贫农、雇农和中农,却 只占有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土地。他们终年辛勤劳动,受 尽剥削,生活不得温饱。这种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 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他们十分悲惨,新中国成立后, 占全国三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广大 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第三次与前两次的区别:1.范围更广(以往
是在根据地或解放区进行,这次是在全国包括少
数民族地区推行);2.目的有了新变化(以往是
为了赢得革命的胜利,这次是为解放农村的生产
力和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3.对富农实
行了新的政策(以往是打击或限制,这次采取了
经济上保存富农经济,政治上中立富农的政策);
C
阅读卡
课堂小结
土地改革实现了孙中山先生梦寐以求的“耕者有其田”的目 标。孙中山先生把民生问题概括为衣、食、住、行四个要素。 时代在发展,而民生要素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变化。放眼 中国,如何在民生问题中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是老百姓既 关心又期盼的大事,同时也是各级政府和全社会逐步达成的 一个共识。2019年以来,中央采取了减免农业税、对种粮 农民实行直接补贴等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体现了党中央对 农民殷殷的人文关怀。到目前为止,我国的吉林、黑龙江、 北京、天津四个省市全面免征了农业税。农村税费改革是党 中央、国务院在农业发展新阶段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 问题采取的重大举措,被称为继20世纪50年代初实行土地 改革、80年代初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的中国农村 “第三次革命”,当然三农问题要圆满解决任重而道远。
俄国 的土改
俄国首相P.A.斯托雷平(1906~1911在任)于1906~1911 年推行的旨在摧毁村社制度、扶植富农经济的土地改革。 1906年11月22日,公布了《关于对农民土地占有和土地使 用现行法若干补充规定》的法令,准许农民退出村社。每个 农民可以取得村社的份地作为私产,并允许出卖。村社拨给 退社农民的土地必须在一个地段内,使之可以成为独立田庄 或独家农场。政府通过农民银行贷款给富裕农民,作为购买 土地和建立农场之用。这个法令于1910年6月27日由沙皇签 署,成为正式法律。1911年6月11日,他又公布《土地规划 条例》,规定份地不论是否预先确定为私产,凡是实行土地 规划的地方,都自动变为私产。1906~1915年期间,有200 余万户农民退出村社。其中大多数退社贫苦农民由于缺乏农 具和资金,不得不把土地以低价出卖给富农。 斯托雷平的土 地改革,破坏了传统的村社土地公有制,加速了农民的分化,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是,农奴制残 余依然存在,农村阶级矛盾更加激化。
三次土改的区别
三次之间的区别:第一次是民族主义时期,中 日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 量一致抗日,全国一致反抗日本侵略。第二次是 阶级斗争时期,中国人民与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 上升为主要矛盾,实行有阶级区分的土地政策, 联合贫下中农对抗资产阶级。第三次是新中国成 立后巩固政权的措施,所以保留了富农经济,减 少生产力发展过程中的阻力,为经济恢复建设提 供稳定的保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