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改下的历史教学新理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新课改下的历史教学新理念

【摘要】社会在不断发展和进步,教育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新课程改革正体现了这一时代要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把枯燥的历史教学转化成为有趣的求知刺激物,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愿意去想、去试、去学习、去探索、去体会、去感悟,是历史课改的教学新理念。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历史教学新理念主体意识

众所周知,教育,是按照社会良性发展的需要培养和完善人的活动,尽可能的使人得到全面的发展。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惯用着一种以考试为主,用分数衡量学生水平的传统教育模式。而这种教育模式,抹杀了学生的探索天性,使富有活力的学生完全被禁锢在“填鸭式”的学习方式里。而随着素质教育目标的提出,逐渐趋于还原教育的本质,为学生最大限度地创设了符合身心发展的空间与学习氛围。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课程改革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实行教育新理念,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发展学生个性、开发学生潜能的重要途径。

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核心的环节就是课程实施,当然它也是整个过程中的最难把握的环节。作为一线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注重结合教材内容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知识来锻炼学生的综合实践,使其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在课堂活动中,让学生感到有一种乐趣,去主动品尝历史教材,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质量。为实现这一教育预期目标,通过新课程改革的历史教学实践,我认为可采用以下具体措施:

一、激发学生课堂兴趣,唤起学生主体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实现历史高效课堂的动力与捷径,而教师的“教”是实现课堂高效性的关键。传统意义上的“教”侧重于教师的“一言堂”,而接受知识的学生变成了“被灌输”的对象,没有了独立思考的机会,自然也就丧失了主动探索的能力,若想转变这种被动方式,教师首先要从传统的教育理念中转变过来,有意识地让学生能融入参与到整个课堂中,成为学习的主体。同时,历史学科有着它得天独厚的优势,每一位历史名人的背后都蕴涵着丰富的历史故事。因此,历史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历史情节,用特色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三足鼎力”一课利用历史事件中的典故,引导学生探究典故的出处背景及其含义,以奇引趣;引导学生自编歌谣,比如在讲“改革开放”一课时,可以引用凤阳花鼓,探究在家庭联产责任制实行之后的前后变化,以歌导趣;通过学生品读诗词,引出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激发学生去探究历史人物的成长与贡献,以诗牵趣;选用图文并茂的教学情景,采用多媒体教学,引起学生对课堂的关注,以形调趣;训练学生直观图象,借用图表进行归类,明确要学习和掌握的要点,减轻记忆负担,以图增趣……不同方式的兴趣引导,不仅可以使教师能更快地进行课程导入,同样也会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感染学生、唤醒学生,使他们的学习化繁为简,变被动为主动,成为学习的主体。

二、利用教材创设情境,指导学生开展探究学习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学情境的创设贯穿于整个课堂。在传统课程的教学中,课堂教学强调以教学大纲为纲,以教材为本,课堂教学过程中基本上以教材安排的内容和顺序进行;新课程的实施,课程结构和目标的调整,要求历史课堂要回归现实生活、注重学生的培养与发展,因此历史教师就要从抽象、枯燥的历史教学形式中解放出来,走向生活;历史是丰富的,历史教学更应该是精彩的。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以利用教材中的事例和内容、事件的背景,但一般来说,教材中的材料都是平铺直叙,缺乏生活气息,较为平淡,这样会导致整个课堂乏味不堪,整个课堂缺乏活力,但是如果对这些材料大胆创新地设计,创设情境,赋予学生密切相关的生活情景和鲜活事例,不仅可以使学生融入到特殊的历史背景中,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去体会真实的历史事件,近距离地感知历史,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活跃学生的思维,而且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使抽象的历史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加强感知。在历史课堂上,鲜活的情境设计,良好的课堂氛围,能够激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充分发挥他们的求异思维,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探究能力。

三、领悟历史,解读当代,学以致用,导悟人生

历史讲述的是人类的过去,同时历史也是过去与现在永不休止的对话,是人们了解自己的社会,理解变化与延续的途径。历史教学不仅只是传授基本的历史知识,更应该教给学生认识历史过程的方法和技能,提高学生用历史的观念考察社会和认识社会的能力以及用历史智慧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使历史教育真正做到促使学生进入到“通古识今”“学以致用”的境界,才是初中历史教育的终极目的。如果脱离了现实,只是为了讲历史而教历史,就没有任何意义了。只有当历史教学具备了时代性,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学生也才会有学习历史、学好历史的动力。这就要求教师在历史课堂讲授中,利用典型突出的人物或事件设计梯度问题,力求做到生动、合理而又恰到好处,赋予历史学科现实的生命力和强烈的时代感,它就像催化剂,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当前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作为这场变革中站在第一线的教师,就应该不断地学习,充实自己。在每一节课的教授中,我们要力求简洁,将教学重点放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及自主阅读、独立思考的思维上,尝试着正确领会新课标的精神和理念。与时事紧密结合,适时适当地渗透时事,以时事作为勾连相关历史知识的纽带,培养学生关注时事,思考时事的能力,使历史知识得到横向拓展和纵向迁移,多角度、多侧面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可以让学生从中寻找历史、发现历史、感悟历史、思考历史、解读历史。我们期望能更好地将其应用于教学实践中,为推进基础教育的改革尽自己的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1]《新课程背景下增强历史教学有效性摭谈》,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教给学生有生命的历史》,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3]《新课程新理念》,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4]《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