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政策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融合理论
社会融合理论起源于学者们对社会排斥想象的研究,社会融合也可理解为“反社会排斥”。
社会排斥的研究首先指向贫困问题。
传统的贫困研究关注于贫困的静态分析和定量分析,常常用收入水平来界定贫困。
社会排斥研究则强调贫困的动态分析和定性分析,贫困不仅是收入的不足,也不仅是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更是一种“参与”的不足。
从贫困到社会排斥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概念转换,她标志着反贫困战略从过去关注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改善,转向了保障和促进贫困和边缘群体的参与权利。
社会排斥是指某些社会群体虽然在地理上生活于某个社会中,却不能平等享受公民权利及相关社会福利和公共服务,也不能参与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缺乏朋友与社会网络,逐渐成为社会的边缘群体,进而出现身份危机并丧失对社区共同体的认同,最终导致社会分化及作为其结果的社会矛盾与冲突。
社会排斥现象主要以下几个方面:
(1)不能维持社会一般公民所具有的基本生活
(2)从社会服务福利保障网络中排斥出去
(3)从消费文化中排斥出去
(4)从政治选择中被排斥出去
(5)从公共组织和社会团结的基础中被排斥出去
(6)从信息获得网络中被排斥出去
概言之社会排斥表现为社会边缘群体的社会资源匮乏以及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参与权利的被剥夺。
总的来说,社会排斥和社会融合是社会政策的一种中层理论与价值追求,
它指明了社会政策改革和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即保证贫困和边缘群体能平等享受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在维持基本生活质量的基础上,通过积极就业政策增加就业机会,通过教育和培训计划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和劳动技能,从而促使他们充分参加经济生活,并最终融入主流社会生活。
发展型社会政策理论
发展型社会政策理论认为经济增长固然是一个重要目标,但必须注入社会发展的维度,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不断提高人民福利,同样地,社会政策也必须注入经济要素的考虑,充分发挥社会政策的生产性功能,寻求社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均衡并形成相互促进作用。
社会政策的提出和倡导者梅志里看来,传统的社会政策无论是补缺型还是制度型模式,都没有将社会发展的观点纳入进来,两者都不关注社会福利资源的生成方式,也不关注经济逆境期间所出现的财政问题。
与传统的社会政策侧重于提供消费性的社会福利不同,发展型社会政策强调人类发展的思路-----提升人的发展能力。
特别是在解决贫困问题而言,传统的社会政策常常知识向穷人提供社会救助以保障其基本生活标准,发展型社会政策关注与增强维持生计的能力,通过教育与健康水平的改善提升其发展能力,从而充分参与社会经济生活,那么这样社会政策不但不会成为经济增长的负担,反而有利于缓解贫困和促进经济增长。
阿玛蒂亚·森的可行能力理论
可行能力是阿玛蒂亚·森提出的用以界定贫困概念。
所谓一个人的可行能力.是指“一个人所拥有的、享受自己有理由珍视的那种生活的实质自由”,也就是个人潜在的能够选择某种行为并实现其目标的能动状况。
可行能力与森在《以自由
看待发展》中强调的自由、机会等概念密切相关。
森以福利经济学的研究获得诺贝尔奖,但他不再以国民生产总值增长、或个人收入提高、或工业化、或技术进步、或社会现代化等等作为发展的终极目标,而是将发展看作是判定社会所有人福利状态的价值标准。
森认为,以人为中心,最高的价值标准就是自由。
在这一理论框架之下,可行能力为分析贫困增加了新的视角。
根据森的理论,“贫则必须被视为基本可行能力的被剥夺,而不仅仅是收入低下”。
在森看来,贫困是由于个人的可行能力受到影响而导致的后果,主要强调个体之间的差异.当然造成这种个人可行能力差异的除个人因素外,森并不排除社会因素。
森还认为,以收入低下界定贫困是颠倒了因果关系,“贫困可以用可行能力的被剥夺来合理地识别”,可行能力的差异是贫困“自身固有”的特点,不像“收人低下”只具有“工具件”的意义。
而且收入低下只是影响可行能力的一种因素,还有其他国素同样影响可行能力的被剥夺。
社会支持理论
社会支持是由社区、社会网络和亲密伙伴所提供的感知的和实际的工具性和表达性的支持。
在实际应用主要体现在:①评估受助对象原有的的社会支持网络②帮助受助对象学会建立和维系社会支持网络③帮助受助对象学会利用社会支持网络,以满足需要解决问题。
增能理论
增能是个人在他人及环境的积极互动过程中,获得更大的对生活空间的自信心,以及促进环境资源和机会的运用,以进一步帮助个人获得更多能力的过
程。
社会政策价值观
任何政策的制定都要建立在基本的价值支持基础上,社会政策要体现全社会共有的社会性的价值,不同的价值理念导致不同的政策导向。
当代各国的社会政策都体现了社会公平、公正、权利和参与的价值。
这些价值是代表全社会共同利益的价值诉求,具有广泛的社会代表性。
(公平)
社会政策的价值取向受政策主体价值选择的影响。
公平作为其中最为基本的价值,在现代公共行政中的地位越来越明显,现代公共行政越来越强调将公平作为社会政策的基本价值目标。
公平在本质上是一种平等,一种有条件的平等,允许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别;并且反映出了某种利益倾向,这种利益倾向表现为一定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评价公平与否的基本标难。
公平的表现是多层次的,一般包括有:机会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等。
公平是从属于价值理性范畴的概念。
在现代公共行政中,要求社会政策行为体现公平的结果,尽可能满足社会主体的公平要求,恰当地运用公平原则,统筹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微观和宏观等因素,兼顾个人、集体、国家等不同主体的利益主张,平衡与之相关的利益冲突。
作为现代公共行政的一部分,社会政策也是如此.公平应体现在社会政策过程的各个环节上,寓于社会政策的全过程(公正)
公正是社会政策的基本理念依据。
现代意义上的公正是在自由、平等、社会合作等理论依据的基础之上.强调“给每个人他所应得”。
社会公正的实质是一种社会权益的正当划分。
没有权利就没有利益,正是因为社会中的个人或集团要维护和追求自己的权力与利益,他们之间才互相争夺,造成出现不公的情况。
在社会生活中,这种对于社会公正的要求是无法自发满足的,无论是在竞争性市场的背景下还是在垄断性市场的背景下,社会公正都不可能自发形成。
事实上,在任何国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必然会出现利益分化,从而造成群体之间的利益差异。
要有效地避免这种由于利益严重分化而导致的不利情况的发生,不能寄希望于市场经济的自我调节,只能求诸政府行为,即只能通过政策对社会利益关系进行恰当的调整。
而政府调整社会利益关系必须以社会公正为基本价值标准。
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社会公众的需求满足水平,又能通过对最少受益者给予必要的物质帮助和利益补偿.使人人都享受经济社会发展的好处,从而有效地消除各利益群体之间的隔阂,及时化解矛盾和冲突,使社会在稳定、有序中求得快速发展。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社会政策是公正在社会领域的具体化,公正的社会功能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各种各样的社会政策来实现的。
3、(权利)
在社会政策中,权利可以分为公民权利、政治权利和社会权利三个方面,即公民资格的三个要素。
公民资格的公民方面是个人自由所必不可少的权利——人身自由,言论、思想自由,财产权和获得公正的权利。
公民资格的政治方面是指参与行使政治权力的权利。
公民资格的社会方面指公民的经济福利与安全到
“充分分享有社会遗产并依据社会通行标准享受文明生活的权利等一系列权利”。
马歇尔认为以社会权利为基础的社会政策,可以提高公民的福利水平,并减少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制度产生的内在的社会不平等。
在这个意义上,社会政策的本质被认为是社会权利的扩展,按照公平性原则来看,社会保障和服务的提供不应针对特殊群体的特殊需要,而是基于人们的普遍需要,因此,在这一原则的要求下社会保障和服务的对象范围应不断扩大。
4、(参与)
现代政策过程的本质是政府和社会公众共同对社会发展和公共利益的分配做出正确判断和选择的政治过程。
在此过程中,政府和社会公众互为彼此的环境,因而只有社会公众与政府之间的良性互动,才能推动政策过程本质的达成和实现。
而随着社会利益群体多元化,社会分化所产生的多元利益主体都强烈要求参与政策制定、执行和反馈的全过程以表达自己的政策意愿。
社会政策制定、执行与评估等具体政策过程中的公众参与,也称社会参与,是指社会公众在社会政策制定过程中通过各种合法方式进行的信息沟通、利益表达、利益平衡、政策评估反馈等参与活动,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影响政府制定社会政策。
公众参与实际上是社会当中不同利益群体和利益集团的参与,是他们的利益和要求如何在社会政策运行过程中进行表达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