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张力障碍(全)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5
生化指标而病因不明确的神经变性疾病所致的症状性肌张力障碍
疾 病 名 称 1. Leigh病 2. Fahr病
3. 苍白球色素变性(pagmentary degeneration of the globus pallidus, Hallervonden-Spatz disease)
异常的生化指标 血丙酮酸增加 Ca2+沉着 Fe沉着 神经鞘磷脂酶部分缺损
△
33
心因性肌张力障碍(罕见或不存在)
34
酶缺乏引起的肌张力障碍
已确定为酶缺陷引起神经变性疾病所致的症状性肌张力障碍 疾 病 名 称
1. 肝豆状变性(Wilson病) 2. GM1神经节苷脂累及症(GM1gangliosidosis)
酶异常(缺乏)
铜蓝蛋白缺乏 -半乳糖苷酶(-golactosidase)
27
特发性肌张力障碍的分类
●
有遗传性者(遗传性肌张力障碍) 1)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2)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3)X染色体隐性遗传
△ 扭转性肌张力障碍
△散发性或X性连锁隐性遗传型肌张力障碍-帕金森综合征 △明显一日内波动的遗传性进行性肌张力障碍 △家族性阵发性舞蹈-手足徐动症 △早发性遗传性非进行性良性舞蹈病
30
继发性(症状性)肌张力障碍分类
伴随于遗传性疾病者 △Wilson病 △少年型Huntington舞蹈病 △ Hallerroden-Spatz病 △少年性腊样质-脂褐质沉着症(ceroidlipofuscinosis)
●
31
伴发于遗传性疾病的继发性肌张力障碍分类
△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 △家族性肌萎缩性肌张力障碍型截瘫 △遗传性肌阵挛-肌张力障碍 △伴神经性耳聋的肌张力障碍 △其他
△伴意向性震颤的家族性良性舞蹈病
28
特发性肌张力障碍的分类
• 无遗传性者(特发性扭转性肌张力障碍)
△
全身性
△节段性(segmental) △局限性(fotal):
痉挛性斜颈、书写痉挛、
口舌下颌肌张力障碍、眼睑痉挛29源自继发性(症状性)肌张力障碍
(symptomatic dystonia): 症状性肌张力障碍 的病因众多,一般可分为伴随于遗传性疾病 及并发于非遗传性疾病二大类。
8
遗 传 病 学
9
遗传病学
• 特发性肌张力障碍分为遗传性与无遗传性二大类, Oppenheim报告的Ashkenazi 区Jewish(犹太)家系 的肌张力障碍患者,大都属有遗传性型(常染色体 隐性遗传),称做Oppenheim型肌张力障碍 (Oppenheim’s dystonia)。 • 1944年Herz分析120例本病患者,发现家族中有 同样发病者,而提出本病与遗传有关。 • 据近年欧美流调资料:犹太人一般为常染色体隐 性遗传;非犹太系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其渗透 率约40%,携带者约60%~70%。 • 故过去曾报告非犹太人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肌 张力障碍家族,实际上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2
同义词和曾用名
• 小儿进行性扭转痉挛(progressive torsion spasm of childhood;Flatau及Sterling, 1911); • 扭转性肌张力障碍(torsion dystonia, Mendel, 1919); • 特发性扭转性肌张力障碍(idiopathic torsion dystonia; Eldridge, 1976) • 遗传性扭转痉挛(hereditary torsion dystonia)。
6
定义与概念的变迁
• 近年,肌张力障碍医学研究基金会(Dystonia
Medical Research Foundation)名词委员会提出新的
定义为:由于持续性肌肉收缩引起的扭转性、反
复性不自主运动为核心所构成肢位或姿势异常的
一种综合征。
7
流行病学
据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本病多 见于犹太人,发病率为:美国的犹 太籍人1/3.8~4.0万,携带者约1/200 人;美国白人为1/20万。男性略高于 女性(1.4: 1)。
15
病因与发病机制
16
病因与发病机制
特发性肌张力障碍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 未完全阐明。有人根据因卒中引起丘脑腹后 侧核损害的患者临床可出现血管性偏侧肌张 力障碍,认为可能是从小脑向丘脑固有受体 觉发出传导径的平衡障碍;或认为是由于中 枢单胺氨基酸神经递质、多肽的调节异常所 致。如Stoss等提出是苍白球-丘脑系统的神 经递质-GABA缺失所致。
肌张力障碍
dystonia
杨任民
安徽省中医学院神经病学研究所
1
同义词和曾用名
• 肌张力障碍 (dystonia) 曾称畸形性肌张力障碍
( dystonia musculorum deformans; Schwalbe 1908,
Ziehen 1911, Oppenheim 1911); • 进行性脊柱前凸性步行障碍 (dysbasia lordotica progressiva, Oppenheim 1911及Fraenkel 1912); • 扭转性神经症(torsion neurosis , Ziehen 1911);
3
目前临床常用名为
• 肌张力障碍(dystonia)
• 畸形性肌张力障碍(dystonia deformans)
4
历史与概念
本病首先由Destarac(1901)以斜颈与机能 性痉挛记载。1908年Schwalbe报告1例犹太人 畸形性肌张力障碍,此例患者被Ziehen认为 属癔病范畴。迨至1911年,Oppenheim与 Flatau等分别肯定本病属器质性疾病,不同 于癔病。1919年Mendel通过对33例患者的详 细分析,确定了本病的临床特征,并命名为 扭转性肌张力障碍。1944年Herz经120例患 者的观察,进一步确认了本病为一独立的疾 5 病单位。
肌张力障碍定义与概念的变迁
• 固定于或比较固定于某一个姿势(Denny- Brown,1962) • 肌张力障碍是一组累及全身骨骼肌或部分肌群的 协同肌(agonist)和拮抗肌(antagonist)同时发生不 协调收缩,引起持续或间歇性以颈、躯干、四肢、 面部肌肉的强烈、扭转样不自主运动和姿势异常。 (Rondot,1982)
17
病因与发病机制
●
Wooten等发现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本病
患者,血浆多巴胺-羟化酶(DH)增高,
而认为肌张力障碍运动是由于在中枢交感
神经过度活跃下DH周围合成增强所致。
18
临床表现
19
临床表现
• 特发性肌张力障碍的一般临床特征 起病年龄:多见于5~15岁的少儿。 性别无差异。 • 过去史:一般无围产期及婴儿期损伤史。 • 起病:大多无任何诱因,但也有在头部 外伤或感染为契机起病。 • 初发症状:常以足过伸、过屈伴内翻或一 侧肩低垂等姿势异常为初发症状。
20
临床表现
倘若以足过伸、过屈为初发症状者,往往渐顺 序累及同侧下肢、对侧下肢、同侧上肢、躯干及 对侧上肢;出现拇指内收、腕关节外展、肘关节 旋内;躯干呈腰椎前弯,骨盆扭转;常伴痉挛性 斜颈、震颤、痉挛性构音障碍以及皱眉蹙目等不 自主运动。 肌张力一般减低,但肌张力异常改变常可受姿 位影响。 腱反射大多正常,偶可亢进。 可伴姿位性震颤或辨距不良,但无共济失调。
12
遗传病学
• 因此目前认定,本病基因异常主要定位于9q,其原 因为谷氨酸密码碱基946-948的GAG排列缺失。 • DYT1全长约8kb,编码一种扭转A(torsin A)蛋白, 由332个氨基酸构成,分子量为37813Da,此蛋白 与热休克蛋白相似。
13
遗传病学
•Bressman等(1994)测检成人发病的局限 性肌张力障碍可能为DYT2基因突变所致。 Wilelmsen等(1991)报告X性连锁隐性遗 传遗传肌张力障碍-帕金森综合征(Lubag 病)的菲律宾患者,检测基因位于X染色 体中央着丝点。
●
14
病理与发病机制
• 本病的病理研究较少,部分尸检报告,大体标 本检查均无明显的形态学改变; • 光镜检查多数可发现有壳核、丘脑、尾状核的小 神经细胞变性,及基底节中脂质和色素增加等非 特异性改变; • 偶有报告,苍白球、黑质、吕伊斯体、小脑齿状 核、橄榄核及大脑皮质等变性; • 但不少学者认为,这些变化往往可能是将症状性 肌张力障碍的病理改变与特发性肌张力障碍混为 一谈所致。因此,迄今为止,尚无特发性肌张力 障碍患者的确切神经病理检查报告。
32
• 并发于非遗传性疾病的肌张力障碍
围产期损伤,如围产期缺氧、核黄疸等引起的手 足徐动肌 张力障碍型脑性瘫痪; △ (CNS)感染,如脑炎后遗症、梅毒及慢病毒感染等中枢神 经系统感染性疾病; △ 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 △ 药物,如酚噻嗪类、胃复安等药物毒副反应; △ 头部外伤; △ 脑血管病(大脑基底节出血或梗死); △ 脑肿瘤、脑脓肿等; △ 中毒: 锰、CO、CS 、吩噻嗪类等; 2 △ 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
3. GM2神经节苷脂累及症
4. 异染性脑白质营养不良
(metachromaticleuko-dystrophy)
氨基己糖苷脂酶(hexosaminidase)
芳基硫酸酶及其同功酶
(arylsulfataseA、B、C)
5. 先天性高尿酸血(Lesch-Nyhan病) 6. 高胱氨酸尿症(hemocystinuria) 7. 戊二酸血症(glutaric acidemia)
4. 尼曼匹克病亚型(dystonic lipidosis of Niemann-Pick病)
5. 腊样质脂褐质沉着症(ceroid lipofuscinosis)
成纤维母细胞内空泡形成
36
(继)
6. 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 IgA降低 症(ataxia telangiectasia) 7. 神经棘红细胞增多症 (neuroacanthocytosin) 8. Hartnup病 9. 神经元核内包涵体病 (neuronal intranuclear inclusion disease) 棘红细胞增多 支链氨基酸等氨基酸尿及 增加 嗜酸性包涵体
症状也越重,少儿起病者多侵犯四肢及躯干 (全身型);成人起病者多侵犯面部和颈部 (局限型)。
24
分 类
25
根据病因分类
•特发性 •继发性 •心因性
26
特发性肌张力障碍(idiopathic dystonia):
是指原因不明的、无明显其它神经系统 体征的肌张力障碍。根据有无遗传家族史又
可分为遗传性与散发性二类。
8. 磷酸丙糖异构酶缺乏症
(triose phospha isomerase deficiency)
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基转移酶(HGPRT)
胱硫醚合成酶(cystathionnine synthstass)
戊二酰基辅酶A脱氢酶(glutaryl CoAdehydrogenase)
磷酸丙糖异构酶(triose phospha isomerase)
10
遗传病学
• 日本报告的特发性肌张力障碍,大多为 散发型(非遗传性型),偶有报告为常 染色体显性遗传。 • 菲律宾人报告呈X性连锁遗传。 Kupke等(1990)证明特发性扭转性肌张力 障碍患者的基因定位于X染色体的长臂近 端(Xq21)。
11
遗传病学
• 1989年Ozelius对法系加拿大籍的后裔及北美非犹 太系的二个肌张力障碍大家系检测,结果是由于 第9号染色体长臂(9q34)上的DYT1基因突变所致。 Kramer(1990)报告Ashkenazi区Jewish家系后裔的肌 张力障碍患者及非Ashkenazi区Jewish家系的部分常 染色体显性遗传的少年型患者的基因也定位于 9q32-34。
22
分型与临床特征
·一般,肌张力障碍通常是根据不同病
因、发病年龄和身体受累部位三种参数 进行分类。近年有根据异常基因分类, 其中主要为DYT1基因突变 ·不同病因的各种继发性肌张力障碍, 其临床表现迥异
23
分型与临床特征
· 特发性肌张力障碍的临床表现则与发病年龄
关系密切,发病年龄越小,受侵部位越广泛,
● ●
●
●
21
临床表现
●
DYT1基因突变的Ashkenazi Jewish家系后裔 或非 年龄:5~50岁,平均12~13岁 初发症状:四肢肌张力障碍占90%以上 起病年龄愈早,进展愈快,并有累及全肢体倾向,
Jewish家系后裔患者的临床特征:
●
●
●
但临床表现形式可多样性
●
病程20~30年,有长达60载者。
生化指标而病因不明确的神经变性疾病所致的症状性肌张力障碍
疾 病 名 称 1. Leigh病 2. Fahr病
3. 苍白球色素变性(pagmentary degeneration of the globus pallidus, Hallervonden-Spatz disease)
异常的生化指标 血丙酮酸增加 Ca2+沉着 Fe沉着 神经鞘磷脂酶部分缺损
△
33
心因性肌张力障碍(罕见或不存在)
34
酶缺乏引起的肌张力障碍
已确定为酶缺陷引起神经变性疾病所致的症状性肌张力障碍 疾 病 名 称
1. 肝豆状变性(Wilson病) 2. GM1神经节苷脂累及症(GM1gangliosidosis)
酶异常(缺乏)
铜蓝蛋白缺乏 -半乳糖苷酶(-golactosidase)
27
特发性肌张力障碍的分类
●
有遗传性者(遗传性肌张力障碍) 1)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2)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3)X染色体隐性遗传
△ 扭转性肌张力障碍
△散发性或X性连锁隐性遗传型肌张力障碍-帕金森综合征 △明显一日内波动的遗传性进行性肌张力障碍 △家族性阵发性舞蹈-手足徐动症 △早发性遗传性非进行性良性舞蹈病
30
继发性(症状性)肌张力障碍分类
伴随于遗传性疾病者 △Wilson病 △少年型Huntington舞蹈病 △ Hallerroden-Spatz病 △少年性腊样质-脂褐质沉着症(ceroidlipofuscinosis)
●
31
伴发于遗传性疾病的继发性肌张力障碍分类
△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 △家族性肌萎缩性肌张力障碍型截瘫 △遗传性肌阵挛-肌张力障碍 △伴神经性耳聋的肌张力障碍 △其他
△伴意向性震颤的家族性良性舞蹈病
28
特发性肌张力障碍的分类
• 无遗传性者(特发性扭转性肌张力障碍)
△
全身性
△节段性(segmental) △局限性(fotal):
痉挛性斜颈、书写痉挛、
口舌下颌肌张力障碍、眼睑痉挛29源自继发性(症状性)肌张力障碍
(symptomatic dystonia): 症状性肌张力障碍 的病因众多,一般可分为伴随于遗传性疾病 及并发于非遗传性疾病二大类。
8
遗 传 病 学
9
遗传病学
• 特发性肌张力障碍分为遗传性与无遗传性二大类, Oppenheim报告的Ashkenazi 区Jewish(犹太)家系 的肌张力障碍患者,大都属有遗传性型(常染色体 隐性遗传),称做Oppenheim型肌张力障碍 (Oppenheim’s dystonia)。 • 1944年Herz分析120例本病患者,发现家族中有 同样发病者,而提出本病与遗传有关。 • 据近年欧美流调资料:犹太人一般为常染色体隐 性遗传;非犹太系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其渗透 率约40%,携带者约60%~70%。 • 故过去曾报告非犹太人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肌 张力障碍家族,实际上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2
同义词和曾用名
• 小儿进行性扭转痉挛(progressive torsion spasm of childhood;Flatau及Sterling, 1911); • 扭转性肌张力障碍(torsion dystonia, Mendel, 1919); • 特发性扭转性肌张力障碍(idiopathic torsion dystonia; Eldridge, 1976) • 遗传性扭转痉挛(hereditary torsion dystonia)。
6
定义与概念的变迁
• 近年,肌张力障碍医学研究基金会(Dystonia
Medical Research Foundation)名词委员会提出新的
定义为:由于持续性肌肉收缩引起的扭转性、反
复性不自主运动为核心所构成肢位或姿势异常的
一种综合征。
7
流行病学
据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本病多 见于犹太人,发病率为:美国的犹 太籍人1/3.8~4.0万,携带者约1/200 人;美国白人为1/20万。男性略高于 女性(1.4: 1)。
15
病因与发病机制
16
病因与发病机制
特发性肌张力障碍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 未完全阐明。有人根据因卒中引起丘脑腹后 侧核损害的患者临床可出现血管性偏侧肌张 力障碍,认为可能是从小脑向丘脑固有受体 觉发出传导径的平衡障碍;或认为是由于中 枢单胺氨基酸神经递质、多肽的调节异常所 致。如Stoss等提出是苍白球-丘脑系统的神 经递质-GABA缺失所致。
肌张力障碍
dystonia
杨任民
安徽省中医学院神经病学研究所
1
同义词和曾用名
• 肌张力障碍 (dystonia) 曾称畸形性肌张力障碍
( dystonia musculorum deformans; Schwalbe 1908,
Ziehen 1911, Oppenheim 1911); • 进行性脊柱前凸性步行障碍 (dysbasia lordotica progressiva, Oppenheim 1911及Fraenkel 1912); • 扭转性神经症(torsion neurosis , Ziehen 1911);
3
目前临床常用名为
• 肌张力障碍(dystonia)
• 畸形性肌张力障碍(dystonia deformans)
4
历史与概念
本病首先由Destarac(1901)以斜颈与机能 性痉挛记载。1908年Schwalbe报告1例犹太人 畸形性肌张力障碍,此例患者被Ziehen认为 属癔病范畴。迨至1911年,Oppenheim与 Flatau等分别肯定本病属器质性疾病,不同 于癔病。1919年Mendel通过对33例患者的详 细分析,确定了本病的临床特征,并命名为 扭转性肌张力障碍。1944年Herz经120例患 者的观察,进一步确认了本病为一独立的疾 5 病单位。
肌张力障碍定义与概念的变迁
• 固定于或比较固定于某一个姿势(Denny- Brown,1962) • 肌张力障碍是一组累及全身骨骼肌或部分肌群的 协同肌(agonist)和拮抗肌(antagonist)同时发生不 协调收缩,引起持续或间歇性以颈、躯干、四肢、 面部肌肉的强烈、扭转样不自主运动和姿势异常。 (Rondot,1982)
17
病因与发病机制
●
Wooten等发现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本病
患者,血浆多巴胺-羟化酶(DH)增高,
而认为肌张力障碍运动是由于在中枢交感
神经过度活跃下DH周围合成增强所致。
18
临床表现
19
临床表现
• 特发性肌张力障碍的一般临床特征 起病年龄:多见于5~15岁的少儿。 性别无差异。 • 过去史:一般无围产期及婴儿期损伤史。 • 起病:大多无任何诱因,但也有在头部 外伤或感染为契机起病。 • 初发症状:常以足过伸、过屈伴内翻或一 侧肩低垂等姿势异常为初发症状。
20
临床表现
倘若以足过伸、过屈为初发症状者,往往渐顺 序累及同侧下肢、对侧下肢、同侧上肢、躯干及 对侧上肢;出现拇指内收、腕关节外展、肘关节 旋内;躯干呈腰椎前弯,骨盆扭转;常伴痉挛性 斜颈、震颤、痉挛性构音障碍以及皱眉蹙目等不 自主运动。 肌张力一般减低,但肌张力异常改变常可受姿 位影响。 腱反射大多正常,偶可亢进。 可伴姿位性震颤或辨距不良,但无共济失调。
12
遗传病学
• 因此目前认定,本病基因异常主要定位于9q,其原 因为谷氨酸密码碱基946-948的GAG排列缺失。 • DYT1全长约8kb,编码一种扭转A(torsin A)蛋白, 由332个氨基酸构成,分子量为37813Da,此蛋白 与热休克蛋白相似。
13
遗传病学
•Bressman等(1994)测检成人发病的局限 性肌张力障碍可能为DYT2基因突变所致。 Wilelmsen等(1991)报告X性连锁隐性遗 传遗传肌张力障碍-帕金森综合征(Lubag 病)的菲律宾患者,检测基因位于X染色 体中央着丝点。
●
14
病理与发病机制
• 本病的病理研究较少,部分尸检报告,大体标 本检查均无明显的形态学改变; • 光镜检查多数可发现有壳核、丘脑、尾状核的小 神经细胞变性,及基底节中脂质和色素增加等非 特异性改变; • 偶有报告,苍白球、黑质、吕伊斯体、小脑齿状 核、橄榄核及大脑皮质等变性; • 但不少学者认为,这些变化往往可能是将症状性 肌张力障碍的病理改变与特发性肌张力障碍混为 一谈所致。因此,迄今为止,尚无特发性肌张力 障碍患者的确切神经病理检查报告。
32
• 并发于非遗传性疾病的肌张力障碍
围产期损伤,如围产期缺氧、核黄疸等引起的手 足徐动肌 张力障碍型脑性瘫痪; △ (CNS)感染,如脑炎后遗症、梅毒及慢病毒感染等中枢神 经系统感染性疾病; △ 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 △ 药物,如酚噻嗪类、胃复安等药物毒副反应; △ 头部外伤; △ 脑血管病(大脑基底节出血或梗死); △ 脑肿瘤、脑脓肿等; △ 中毒: 锰、CO、CS 、吩噻嗪类等; 2 △ 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
3. GM2神经节苷脂累及症
4. 异染性脑白质营养不良
(metachromaticleuko-dystrophy)
氨基己糖苷脂酶(hexosaminidase)
芳基硫酸酶及其同功酶
(arylsulfataseA、B、C)
5. 先天性高尿酸血(Lesch-Nyhan病) 6. 高胱氨酸尿症(hemocystinuria) 7. 戊二酸血症(glutaric acidemia)
4. 尼曼匹克病亚型(dystonic lipidosis of Niemann-Pick病)
5. 腊样质脂褐质沉着症(ceroid lipofuscinosis)
成纤维母细胞内空泡形成
36
(继)
6. 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 IgA降低 症(ataxia telangiectasia) 7. 神经棘红细胞增多症 (neuroacanthocytosin) 8. Hartnup病 9. 神经元核内包涵体病 (neuronal intranuclear inclusion disease) 棘红细胞增多 支链氨基酸等氨基酸尿及 增加 嗜酸性包涵体
症状也越重,少儿起病者多侵犯四肢及躯干 (全身型);成人起病者多侵犯面部和颈部 (局限型)。
24
分 类
25
根据病因分类
•特发性 •继发性 •心因性
26
特发性肌张力障碍(idiopathic dystonia):
是指原因不明的、无明显其它神经系统 体征的肌张力障碍。根据有无遗传家族史又
可分为遗传性与散发性二类。
8. 磷酸丙糖异构酶缺乏症
(triose phospha isomerase deficiency)
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基转移酶(HGPRT)
胱硫醚合成酶(cystathionnine synthstass)
戊二酰基辅酶A脱氢酶(glutaryl CoAdehydrogenase)
磷酸丙糖异构酶(triose phospha isomerase)
10
遗传病学
• 日本报告的特发性肌张力障碍,大多为 散发型(非遗传性型),偶有报告为常 染色体显性遗传。 • 菲律宾人报告呈X性连锁遗传。 Kupke等(1990)证明特发性扭转性肌张力 障碍患者的基因定位于X染色体的长臂近 端(Xq21)。
11
遗传病学
• 1989年Ozelius对法系加拿大籍的后裔及北美非犹 太系的二个肌张力障碍大家系检测,结果是由于 第9号染色体长臂(9q34)上的DYT1基因突变所致。 Kramer(1990)报告Ashkenazi区Jewish家系后裔的肌 张力障碍患者及非Ashkenazi区Jewish家系的部分常 染色体显性遗传的少年型患者的基因也定位于 9q32-34。
22
分型与临床特征
·一般,肌张力障碍通常是根据不同病
因、发病年龄和身体受累部位三种参数 进行分类。近年有根据异常基因分类, 其中主要为DYT1基因突变 ·不同病因的各种继发性肌张力障碍, 其临床表现迥异
23
分型与临床特征
· 特发性肌张力障碍的临床表现则与发病年龄
关系密切,发病年龄越小,受侵部位越广泛,
● ●
●
●
21
临床表现
●
DYT1基因突变的Ashkenazi Jewish家系后裔 或非 年龄:5~50岁,平均12~13岁 初发症状:四肢肌张力障碍占90%以上 起病年龄愈早,进展愈快,并有累及全肢体倾向,
Jewish家系后裔患者的临床特征:
●
●
●
但临床表现形式可多样性
●
病程20~30年,有长达60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