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对外贸易条件恶化及对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对外贸易条件变化及对策

###

(福建农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旅游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专升本) 2009级)

摘要:2007年我国的GDP达到246619亿人民币,人均GDP超过2300美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总量从206.4亿美元增加到21738亿美元,其中出口额为12180.1亿美元,进口额为9558.2亿美元。虽然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但从贸易条件上看,我国的贸易条件呈现恶化的趋势。本文首先从总贸易条件、初级产品、工业制成品贸易条件、出口商品价格等方面分析目前中国对外贸易状况。其次分别从我国贸易方式的特殊性、世界各国对我国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偏低、进出口商品结构优化以及加入WTO后,贸易自由化的压力等方面分析我国贸易条件恶化的原因。最后针对以上各种原因提出了改善中国贸易条件的一些解决的方法及相关措施。如调整对外贸易战略、调整利用外资战略、推进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等。

关键词:贸易条件;产业结构;贸易方式

引言

2008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30年来,我国对外贸易有了巨大的发展。对外贸易额从1978年的206.38亿美元增加到2006年的1.76万亿美元,相当于1978年的84倍,年均增长17.2%。进口从111.3亿美元增加到7916.1亿美元,相当于1978年的70倍,年均增长16.5%,世界排名从第29位上升到第3位。其中,出口从97.5亿美元增加到9690.8亿美元,相当于1978年的98倍,年均增长17.9%占世界出口比重从0.8%上升到8%,世界排名从第34位上升到第3位[1];外贸依存度从1978年的9.8%,越至2006年的66.2%,已成为高度开放的经济体。在对外贸易超高速增长的同时,贸易顺差不断扩大,外汇储备持续增加,导致人民币被动投放增加,助长了流动性过剩,这与我国货币政策背道而驰,出口顺差与经济稳定之间出现了冲突。入世以后,我国的对外贸易状况如何,我们可以从贸易条件的变化及趋势这个角度分析。

1 目前中国贸易条件状况

贸易条件通常是指净贸易条件,也称为交换比价或贸易比价,即出口价格指数与进口价格指数之比。即以一定时期为基期,先计算基期的进出口价格比率并设定为100,在计算出当期进出口价格比率。贸易条件可以分为贸易条件改善和贸易条件恶化。贸易条件改善是指当期数值大于基期数值(100),也就是说,出口价格的上升大于进口价格的上升,或者出口价格的下降小于进口价格的下降。这意味着同样多的商品出口可以换回更多的商品进口,或者说较少的商品出口可以换得同样多的商品进口。贸易条件恶化则与之相反。它表明同样多的商品出口只能换回较少的商品出口,或者说同样多的商品进口需要换回更多的商品出口来相交换。从贸易条件的变化可以看出一个国家对外贸易状况的变化。

1.1 1981年至2005年我国总贸易条件的变化

根据孔庆峰、孙旭蕾(2007)用拉斯贝耶斯价格指数编制计算了1981-2005年我国进出口价格指数,进而得出总贸易条件指数以及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的价格贸易条件指数的变动情况。通过这些价格指数的变化。可以看出,总体上我国的贸易条件呈现恶化趋势。在这过程中,贸易条件依次经历改善、恶化、改善、恶化的变化过程。第一次贸易条件改善的原因是出口价格指数的下降幅度(47.8%)小于进口价格指数下降的幅度(56.7%);第一次贸易条件恶化的原因是出口价格指数的下降而进口价格指数上升;第二次贸易条件改善的原因是出口价格指数的下降幅度(7.98%)小于进

口价格指数下降的幅度(21.5%);第二次贸易条件恶化的原因是进口价格指数的大幅度的上升引起的。

1.2 初级产品、工业制成品贸易条件的变动情况

根据有关学者对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相关样本分析,表明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的贸易条件呈现明显的恶化趋势。其中初级产品的贸易条件指数由1981年的169.3下降到2005年的95.0,降幅为43.9%,工业制成品的贸易条件指数由1981年的110.9下降到2005年的52.3,降幅为52.8%[3]。从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贸易条件指数的变化可以看出,我国贸易条件的恶化很大程度上由工业制成品条件的恶化引起的。因为在改革开放将近30年来,我国出口商品中初级产品的比重从54%直线下降到5.5%,工业制成品从46%直接上升到94.5%[1]。这与我国制造业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是密切相关的。

1.3 我国对外贸易条件的发展趋势

从长期来看我国进出口价格涨幅将高于出口价格涨幅。因为从进出口结构来看,我国出口以低附加值的消费品和机电产品为主中国企业在国际价值链分工当中仍然处于低端,属于劳动密集型、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环节。总体竞争能力较弱,获取跨国经营的利润比重较小。而大多数商品我国并无国际话语权,因而价格上升的空间极为有限;我国进口产品主要是能源、原材料、技术设备。如原油、铁矿石、农产品等大宗商品。此类商品受国际价格上涨的左右,而且价格将呈现不断上涨趋势。我国出口企业受上游能源、原材料中间产品价格上涨的冲击,同时下游出口价格却难以提升,利润空间明显收窄[4]。根据价格贸易条件,由于进口价格涨幅高于出口价格涨幅,我国的贸易条件将会进一步的恶化。

1.4 结论

从以上现象可以得到,无论从产品的结构还是从历年来的贸易条件的数据分析,都可以得出:我国的贸易条件是在不断恶化的。

2 中国贸易条件恶化的原因分析

2.1 我国的贸易方式特殊性

我国的加工贸易占据半壁江山。现在,直接在加工贸易领域就业的员工达到三千万人以上。与外贸有关的从业人员达一亿人。2006年,我国加工贸易出口占外贸出口的比重达到53%。2007年1-9月,下降了2.9个百分点,为50.1%,仍占一半[5]。但由于我国在当前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的国际分工体系中基本处于产业链的中下游或者末端,造成国内企业和外资企业都着眼于利用国内廉价劳动力,赚取加工装配环节的效益,使得产品附加值不高,难以提升出口价格而加剧出口增量不增值的现象。而且目前我国的加工贸易主要依赖外资企业,内资企业在进出口所占比重保持在三分之一左右,这样就容易在技术上形成对国际市场的长期依赖,这样对产品结构的调整产品质量的提高都很不利[3]。

2.2 世界各国对我国出口商品的需求收入弹性非常低

世界各国对我国出口商品的需求收入弹性非常低。由于出口产品的结构原因,我国出口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与发达国家相比明显偏低。我国的出口规模很大程度上依赖劳动密集型产品,而其自身低劳动成本的国际竞争优势正不断地受到削弱。这类产品越来越受到贸易保护主义和反倾销的威胁,从而导致其市场容量越来越小。出口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中原料性粗加工产品比重较高,这些产品的附加值很低,用来进行国际交换处于劣势,出口得越多,亏得越多。目前我国出口的工业制成品加工程度浅、档次低工业制成品出口仍然以机械设备和轻纺工业品为主。发达国家的机电产品均以技术和资本密集型的机械设备为主,占到机电产品的九成以上。我国机电仪产品及设备在机电产品中所占比重虽然也上升到90%左右,但其中的技术含量和知识含量都比较低,与国外有较大的差距,严重影响了我国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出口的工业制成品档次较低使得我国的出口商品结构难以调整和优化[6]。相反,我国进口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却是比较高的,这种情况给我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