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的传播特征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闻窗2011年第五期
NEWS WINDOW 探索经纬
微博客这一概念译自于英文单词micro-blogging ,是博客的一种变体,用户可以通过手机、IM (如QQ 、MSN 、Gtalk 等)、Email 、web 等方式向个人微博客发布短消息,文本内容通常限制在140字符(70个汉字)之内。截至2011年6月底,中国微博用户数1.95亿,为世界第一。微博的迅猛发展,表面上看来是一次全民狂欢,实质上却是人类传播上的一场重大革命。微博的影响力不容小觑。本文立足传播过程理论,从“传播控制”“传播信息”“传播媒介”“传播受众”和“传播效果”五个方面对微博传播特征展开分析,深入揭示微博带来的传播方式和传播理念的变革意义。一、微博的控制研究———准草根微博风起云涌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个人传播欲的爆炸式增长是关键之一。互联网诞生以前,传统媒体无法充分满足个人传播欲,话语权掌握在主流媒体手中,受众对新闻的反馈渠道不畅通,媒介接近权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个人传播欲被压抑。1994年4月20日,北京中关村地区教育与科研示范网接入国际互联网的64K
专线开通,实现了与国际互联网的全功能连接,这标志着中国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在不到20年的时间,据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主任王晨9月29日介绍,中国互联网用户已突破5亿,互联网普及率接近40%,已成为世界上网民数量最多的国家。在互联网开放自由的言论环境中,网民的表达欲和传播欲被激发出来。微博使用门槛低,不仅政府、企业、媒体、名人可以注册,普通大众也能使用。相比较于传统主流媒体高高在上的姿态,微博则要平易近人得多。微博使受众的“传媒接近权”进一步实现。“传媒接近权”即一般社会成员利用媒介阐述主张、发表言论以及开展各项各种社会和文化活动的权利。同时,这项权利也赋予了传媒应该向受众开放的义务和责任。很多时候,拥有媒介使用权意味着拥有话语权,能使个人利益和诉求被更广泛的接受,是一种个人存在感的强化。微博传播的准草根性,使得它成为现有传播媒介中受到最少控制的,这在世界媒介发展史上是了不起的进步。以往任何一种媒介形态,都无法摆脱传播者的控制,这种控制绝不仅仅来自传播者本身,更重要的是来自传媒机构的媒介定位和编辑方针,以及社会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等等。然而对于微博来说,虽然也有实名认证的,但大多数还是匿名的。人们可以卸下自己的社会面具,比较真实地展示自己的所见、所闻与所感。这对社会进步来说具有很大价值,因为这些话语往往能道出心声,揭示真相。二、微博的内容分析———浅阅读微博用户大多将它作为个人私语平台,发布的信息以口语表达为主,只言片语居多,这种以语录体为代表的碎片化极易使传播内容不具备价值,产生大量信息垃圾。另外,微博140个字符的限制,非但没有阻止用户表达,反而促使用户更频繁地发布信息。往往这条信息还未被人消化,下一条信息又汹涌而至。虽然有观点称微博“事实上成为深度阅读的助推器”“它符合网络的传播方式,在最简短的文字里针砭时弊、发人深省,很多博主在写作时讲求严谨性,醍醐灌顶、一针见血。”
然而笔者以为,大多数微博还是不可避免地停留在浅阅读的层面。
陆定一曾对新闻下过一个经典定义———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CNN 现场直播新闻的优势将新闻的定义改进为———新闻是新近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从微博客的发送特性上来看,微博客具备了4A 的元素(Anytime,Anywhere,Anyone,Anything )”,正是这种特性使微博正式将我们带入
了信息传播的“秒时代”。这种快餐化的
信息传播方式,使得浅阅读有了滋生的
土壤。
微博不仅仅让使用者更加懒惰,也使受众越发浮于表面,不愿做费力的深层思考。麦克卢汉认为,每一种传播媒介的产生,都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甚至创造了新的社会秩序。从这个意义上说,如何理性使用微博就不再是囿于媒介领域的事情,更是关乎人类自身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大事了。三、微博的媒介分析
———自媒体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彭兰认为,微博正在推动人与信息的融合。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人们一方面积极地改造外部世界,另一方面也不停地改造着内部世界,如今,对于人类自身的观照渐成趋势。尤其是在当下的中国,人微博的传播特征分析
余子瑛23
新
闻
窗
2011年第
五期NEWS WINDOW 探索经纬们从以前强调大我,注重集体利益;到现在强调小我,注重个人利益,人们对自身价值的肯定日益彰显,而微博中对于个人价值的体现是很多的。另外,人们已经习惯于通过别人的日志、博客、微博来关注其最新动态,这些媒介上的信息成为他人形象的异化形式,人们通过这些信息去了解他人,了解机构,了解社会。麦克卢汉的惊天论断之一是“媒介是人体的延伸”,这里“媒介”一词指的是“传播媒介”,概括起来说,传播媒介大致有两种含义:第一,它是指信息传递的载体、渠道、中介物、工具或技术手段;第二,它指从事信息的采集、加工制作和传播的社会组织,即传媒机构。从第一个媒介定义来说,人体本身就是一种传播媒介,而从第二个媒介定义来说,科技的发展,互联网平台的搭建,使人本身的媒介化也成为可能。相比较于传统媒介传播形式,微博可以实现信息的自我采集、加工和传播,俨然一个独立地媒介主体。正是由于微博拥有的自媒体特征使得其“把关人”缺失。这一方面拓宽了人们的发言渠道,满足日益膨胀的
表达、传播欲望,实现言论出版自由;另一方面也造成众多冗余信息、虚假信息,传播有效信息中的“噪音”也相应增多。这些状况都让微博的受众在接收信息时无所适从。四、微博的受众分析———全主体从魔弹论中应声而倒的靶子,到使用与满足理论中具有自主选择性的主体,传播学中对受众地位的分析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郭庆光在《传播学教程》中总结道,“使用与满足”研究指出了受众的某种能动性,但这种能动性是有限的,仅仅限于对媒介提供的内容进行“有选择的接触”的范围之内。因而不能反映受众作为社会实践的主体,有着传播需求和传播权利的主体所具有的能动性。显然,微博中受众的主体地位已经逐渐突破媒介提供的“有选择地接
触”范围之内,受众主体性从选择信息、解读信息、反馈信息、传播信息等多方位全面张扬。微博具有的及时搜索功能,使受众可以充分自由地选择自己喜欢的信息加以关注,也可以自由地更新所关注的信息源。微博具有的评论功能,使受众与传者实现即时
的双向互动。
对于传统新闻记者而言,微博的全主体性有助于他们寻找新闻线索,实现议程设置。放在以前,新闻价值的大小是记者在理论和经验的基础上做出的一种预先判断,有时带有记者强烈的个人色彩,并不能代表广大受众的意见,从而达不到良好的传播效果。有了微博之后,新闻记者可以通过总结哪些微博信息的关注度高,回帖数量多来量化新闻价值,从而找到新闻线索,确定议程设置。那些在微博上关注度高,影响力大的信息可以帮助传统出版业发现策划选题,甚至直接是
图书文本的来源。
五、微博的效果分析———微力量
“微力量”是指传媒的传播方向、操作手法和营销技巧等更走向集中、细小和微观,并通过这种方式使传媒本身产生一种强大的力量,也就是说
这种小动作也可以实现大目标。[6]微
博的兴起,让人们着实体会到了由它
带来的“微力量”。
微博的终端可以是与人时刻接触的手机,它也可以被称为“拇指文化”的一种。用户不需要有高深的语文功底,精湛的技术水平,只要识字几乎就可以使用微博。“据《2007年中国博客市场调查报告》显示,有一半的博客用户因为没时间而放弃了对博客的更新。”而微博则突破了这层障碍,人们可以利用碎片时间及时地完成信息发布。另外,微博中夹糅着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和大众传播,信息的传播速度呈几何级数爆炸式增长,再加上它依托的互联网平台具有相当高速的信息传输能力,这些因素都促成了微博的“微力量”。微博在更进一步降低使用门槛、聚集人气方面是其他互联网产品无法比拟的,其填补的这块空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另外,人们可以使用手机发送微博,实现了终端的移动性,回复的及时性。微博的出现,不仅创造了网络媒体的一个崭新的信息传播平台,也填补了人们渴望自由言论、即时传播的一块空白,集点对点,点对面的传播于一体。结语虽然“微博”这一概念的提出还比较新鲜,但是它所体现出来的传播学特性已经相当明显。不论是准草根、浅阅读,还是自媒体、全主体和微力量,都从某一个侧面揭示出了微博的特征。或许有的表述不够准确,不够完整,这些可以在以后的相关研究中进一步深化。总之,厘清微博的概念和内涵,探究微博的传播学特性,对于促进微博传播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作者系安徽师范大学花津校区传媒学院2010级传播学在读硕士)参考文献:孙卫华、张庆永.微博客传播形态分析[J].传媒观察.2008.1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互联网状况[OL].中央政府门户网站.http ://www .gov .cn /zwgk /201-06/08/content_1622866.htm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王朦、李苓.微博不等于浅阅读[J].中国编辑.2010.4.(美)Mary Ann Bell.What's all the noise of about twitter?[J].Mutimedi -a&internet.2008.5.项勇.从“微力”到威力———美国传媒“微力量”观察(EB/OL ).人民网传媒频道.2009.11.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