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云南汉族移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清云南汉族移民述评
谭聪
明清移民具体来说明代以江南籍、江西籍为主体,清代则是以江西籍、江南籍、湖广籍、四川籍为主体。
明代人称云南“与昊会同风”,称贵州“重以江右川湖败商流徙罢役通逃多为奸”,明代谢肇制称云南当时:“衣冠礼法、言语习尚,大率类建业”、“衣冠文物风俗言语皆与金陵无别一川, 这确实是明代当时云贵地区汉族文化呈现江南江西特色的真实记载。
①到了清代云贵地区这种民风氛围仍十分明显,“遍地江西”、“唯江右客”、“仿佛江南”、“有江左遗风”也是当时民风的真实写照,洱海地区民家的建筑风格是当时移民的真实写照。
一、各历史朝代云南地区汉族移民概说
元代以前,云南的政治历史地位较之以前,其作用和政治意义是很突出的,元军攻占大理国之前,云南作为一股政治力量存在,移民显然是不可能大规模的进行的。
那么,是不是在明代以前就没有汉族或者汉人移民到云南地区呢?答案是肯定的。
自汉武帝开西南夷开始,移民就已经开始,这一时期汉朝实行羁靡制度,夷汉分治的政治特色,大量汉族人口由于政治的需要移民到西南地区,屯垦戍边。
三国时期,移民亦在进行,诸葛亮南征以及汉族落裔的大姓、贬谪和经商的大姓亦进入云南地区。
唐朝和宋朝,云南的政治地位骤然上升,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形式,因此,移民似乎微不足道,但迫于政治与经济、文化的需要,少量汉族人口也有进入云南地区的。
元朝是一个特殊的朝代,为什么统领这么大疆域的伟大民族,并没有对云南实行移民政策呢?其一,应该是人口有限,没有多余的人口;其二,应该是南北差异太大,“马背上的民族”,过惯了狩猎奔袭的游牧生活,地理环境的约束,山高水长的地理因素制约这他们的生活;再次是元军击破大理,在昆明俘获大理国皇帝,并建立云南行省,以大理国原有建制来治理云南,元朝统治者没必要再用大量的蒙古族人民来进行高压统治。
当然,还有其他原因,以上之说属一家之言。
明清时期的移民可谓整个中国历史上最具特点的移民史。
而云贵地区明清时期移民从迁移时间上来看,很明显的一个特征是以明代移民为主干,也就是说明清时期的移民主要是以明朝时期的移民最多,形成一个趋势,在清代移民的数量已经明显的下降,不及明朝,就文献资料记载,如民国《兴义县补志》卷8《氏族》记载了13个大姓,其中明代迁入的就有8个姓,多是明代南征、遣戍和经商入黔的。
民国《姚安县志》卷3“人物志·氏族》载有223个大氏族,其中除3个大氏族籍贯不明外,其余220 支氏族中的籍贯的迁入时间分布如下:明①章瑛《图书编》卷42 ,谢雄制《五杂俎》卷4.
代146支,占223支移民中有200支可考籍贯的73% ,其中明初洪武、建文和永乐间就占75支,占明代移民的51% ,占所有移民37%。
而清代移民仅43支,占所有移民的21%。
战国1支、汉代2支、唐代3支、后唐1支、宋代1支、元代1支。
其明确注明明初随军征战迁入滇的便达15支之多。
民国《宣威县志稿》卷8《民族志》统计了71支大姓的75支氏族,其中可考籍贯的39支。
其籍贯迁入时间分布如下:可考时间的42支,其中明代33支,清代9支;其中22支是由征战屯戍来云南的,占52%。
②可以从这三组数据中明显的看出明代移民呈现出主体趋势,清代其次。
二、明代云南汉族移民
明洪武年间,朱元璋遣傅友德、蓝玉、沐英等征云南是造成明代移民的重要原因,也是促使汉族人口进入云南的重要因素。
朱元璋建国十余年, 云南恃远自雄,朝廷屡派使招谕云南,屡抗命,拒不归附。
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朱元璋认为,“云南自昔为西南夷,至汉置吏,臣属中国今元之余孽巴匝剌瓦尔密等自恃险远, 桀骜梗化,遣使招谕,辄为所害,负罪隐匿,在所必讨”。
③朱元璋征讨云南的决定得到群臣响应。
九月,朱元璋命颖川侯傅友德为征南将军、永昌侯蓝玉为左副将军、西平侯沐英为右副将军统帅将士14万余人,大举征讨云南。
洪武十四年十二月傅友德三将军率领大军由辰、沅趋贵州攻克普安、普定,进兵曲靖, 击败梁王将领达理麻于白石江。
明军乘胜而进,包围中庆城(今昆明市),梁王巴匝剌瓦尔密及其亲信儿达德等自杀,元右丞观音保等出降。
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正月,傅友德率师进驻威楚(今楚雄),招谕段世投降。
段世遣使致书傅友德表示愿意归附明王朝, 但是要“依唐宋故事,奉正朔,定朝贡,以为外藩”。
④[ 15大理依然独立自治, 保存其总管的地位。
否则, 兵久变生, 于明军不利。
傅友德严正驳斥段世谬论,命令段世及早降服。
段世又致书威胁傅友德说:西南称之为不毛之地, 易动难安, 易守难攻, 气候恶劣, 炎瘴逼人, 中原军士到云南水土不服, 难于生存, 还谈什么作战, 不如早点返回中原, 以免作边地游魂野鬼。
恫吓之势咄咄逼人。
朱元璋清楚地意识到不可接受大理保持独立自治的无理要求, 统一云南是统一整个中国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而且日趋衰落的大理总管势力, 早已无力招架强大的明朝军队。
他给傅友德、蓝玉、沐英三将军下令尽快出兵征讨云南, 出奇制胜, 乘胜进取, 一举而定。
蓝玉、沐英遵照朱元璋指令, 一鼓作气, 会师进取, 攻克大理, 段世就擒。
明军分兵“取鹤庆,略丽江, 破石门关, 下金齿, 由是车里、平
②蓝勇.明清时期云贵汉族移民的时间和地理特征[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6第2期,第77页
③明太祖实录:卷一三八[M] .
④倪蜕.滇云历年传[M] .李埏点校.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 1992
缅等处相继来降, 诸夷悉平。
”大理之战, 摧毁了自元以来在洱海地区割据130年的大理段氏政权。
对于统一云南, 巩固中央王朝在云南的统治, 是至关重要的一次战役。
对移民的影响可谓是很大的。
而朱元璋为巩固在云南的统治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如将爱将沐英留镇云南;建立和完善云南各级行政机构、军事指挥系统和刑狱体制;建立健全土司制度, 加强对土司的监管与约束等。
其中最重要最有效的一个措施就是留兵屯戍, 并向云南大量移民。
三、清代云南汉族移民
清代继续向云南移民, 清代二百多年间, 因战争、游宦、经商、工艺等落籍在云南的汉族移民, 与明代大体相类。
清代汉族移民与明代相比有一个显著的不同, 是扩大和加强了在山区和边远之地的移民。
⑤
明代移民依赖的是兵屯制度,由于清代的军事力量为八旗制度。
其特殊性决定了清代移民到云南地区之后形成新的体系,即汛塘。
清朝政府为巩固对云南的统治, 保卫边疆, 维护统一, 派驻绿营兵。
清代绿营兵制, 设置督标、抚标、提标、提督统率若干镇、协、营于各地戍守, 有事调遣, 事毕返回防区。
绿营兵分防布置, 防区称为“汛地”, 由千总、把总领兵驻守, 盘问往来行人, 维持道路畅通无虞。
明代的兵屯制度,在云南驻兵的军士均是携妻带子及其家人一起永驻。
而清代的汛塘则不同,清代的汛塘主要是招募贫苦农民充当兵卒, 年老后他们可以退役, 这点与明代卫所制度的终身为兵、世代为兵大有不同。
除了汛塘制度的对清代移民的影响之外,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由于云南矿藏丰富, 清代各省矿民到云南开矿的趋之若鹜,难不胜数。
边远地区盛产各种矿物, 但是当地夷人“不谙煎炼, 多系汉人赴彼开采”。
⑥当时大量的汉人来到滇西边远地区从事铜矿、宝石(翡翠)、茶叶贸易等工商业。
如铸炼铜钱所需的铜,在云南铜矿的分布甚为广泛,呈贡之黄土坡, 昆阳之子母营、罗次之花将公寻甸之迄曲里, 建水之鲁直冲、老鹤塘, 石屏之飞角甸, 路南之泰来,广通之火把等,定远之大福山, 和曲之白露, 顺宁之老阴坡等, 都是产桐厉史较长的地区。
云南的各府州,几乎都有铜厂, 其规模大者,“以汤丹、碌碌、大水、茂麓、狮子山、大功为最;宁台、金钗、义都、发古山、九度、万象次之。
”⑦
四、小结
⑤林超民.汉族移民与云南统一[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第3期
⑥东华录.乾隆十一年六月张允随奏折[Z].
⑦《清史稿》卷一二四.
明清时期云南地区的汉族移民对云南整个地区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移民不仅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文明,还进一步将云南地区与中原内陆紧密联系在一起,对发展云南的经济和文化有着积极地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