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专业主义的_本土_主张_兼评吴飞教授的新作_新闻专业主义研究_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林一叶
不同传媒体制对新闻专业主义基本内涵的理解并不相同,作为舶来品的新闻专业主义的相关理念和实践策略对中国和世界传媒业产生了重要影响。

转型中的中国新闻业改革和传媒业遭遇诸多困境,新闻专业主义的本土化主张显得尤为重要,业界的震荡与学界的坚守正是对这一主张的明确回应。

岁末年初,我国传媒界饱受争议的焦点人物当属《财经》杂志原主编胡舒立。

她于去年11月正式向“联办”提交辞呈,12月被证实到中山大学接受院长聘书和教职。

今年1月,去职仅两个月的胡舒立受聘担任《新世纪周刊》的主编,随后受聘担任《中国改革》杂志主编。

有媒介学者评价:“胡舒立的离去,给中国期刊界带来的震荡,史上未有。

”①传媒评论家王方认为:“《财经》一直秉承‘独立立场、独家报道、独到见解’的理念,在遇到资本意志时意味着什么。

可以肯定的是,一旦触及底线,对杂志的影响是致命的。

当然,这种资本与编辑谈判无法和解的结果,从一开始就埋下了。

另外,所有权与经营权集于一身,经营权也与编辑权相干扰,这种情况是比较危险的。

结构上亦极不合理,容易造成劳资、分配、经营与内容的矛盾,最终会破坏传媒公信力。

”②“《财经》事件”,使新闻专业主义的话题受到更大关注,这也正是新闻学者吴飞教授的新作《新闻专业主义研究》的主题。

在这本书中,正是从新闻专业主义的角度,吴飞对胡舒立和她的《财经》倍加推崇:“之所以认为《财经》是中国新闻专业主义的践行者,是因为《财经》具有如下几
个方面的追求:其一,注意挖掘事实真相;其二,有明确的社会责任感;其三,‘独到、独家、独立’的报道理念。

”③
新闻专业主义成就了《财经》杂志的核心理念和实践策略,在杂志创办之时,胡舒立就明确提出“编辑部完全独立,经费必须充裕”。

她的办刊宗旨是“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立足于整个体制,把改革推向前进。

”全球知名杂志《纽约客》(New Yorker)曾这样评价:胡舒立坚守新闻专业主义,她似乎更懂得东方智慧的中庸之道:“将自己置于局内人和局外人之间,置于中国历史和西方现实之间,置于维护中国利益和拥抱全球化之间”。

“她本人则更喜欢一个充满争议的比喻——《财经》更像一只啄木鸟,它永远在为树啄虫,不是害它,而是爱它”。

④正如王方所指出的:“中国社会的流弊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媒体,使得很多媒体靠人治,不是以系统为中心。

最终造成的结果是,主编一走,编辑方针肯定会变,团队也会变,让读者找不到媒体品质感。

纵观西方知名媒体《经济学人》《财富》《福布斯》和《商业周刊》,都是私人家族创办的商业媒体,编辑理念一直坚持得很好。

即使主编更换,也不会发生改变。

”⑤透视虽然中西传媒制度不同,但专业主义的基本理念却是可以共享的。

吴飞教授《新闻专业主义研究》一书,正是立足于对新闻专业主义的理论研究和分析,并在批判的基础上向从业者传播,以提升媒体的公信力和声誉。

作者特别指出:回顾新闻专业主义在西方产生和传播的过程,其目的是帮助我们理解和践行中国“新闻专业主义
新闻专业主义的“本土”主张
——兼评吴飞教授的新作《新闻专业主义研究》□ 郜书锴
2010.08
90
书林一叶
的困惑和坚守”。

而“如果要将作为舶来品的新闻专业主义理念付诸中国新闻改革的实践,就必须对其进行本土化改造。


作为专业主义研究,《新闻专业主义研究》在以下几个方面显示了突出的特点与价值:
其一,专业性的实践取向。

作者在绪论中就开宗明义提出:“本书的目的旨在讨论新闻采编人员的职业理想与职业追求、对职业社会功能与社会地位的评价,以及对职业道德现状的认识。

以此较为全面地揭示新闻专业主义在中国的发育程度,并试图分析造成现状的原因。

”在本书的研究中,不断引入社会学理论作为分析方法,比如分别从场域与权力理论及规训与抵制理论,深入阐释新闻生产社会学的历史脉络和理论精髓。

但作者并没有停留在抽象的理论分析层面,因为“从概念的推理到哲学的反思,对我们厘清问题都是有帮助的。

但新闻业从来不是一个静态的对象,它是一种活生生的人的活动,因此通过人的活动去揭示新闻业也许更为必要。

”由此,作者“通过问卷调查和田野访谈等多种方法,解释新闻专业主义在中国内地新闻从业者中的诠释、困惑、坚守与实践过程”。

穿插于著作各部分的典型和最新新闻案例,不仅增强了理论著作本身的实践性与可读性,也可以让实践者在工作中对照具体的新闻实践对新闻专业主义理论产生浓厚兴趣。

其二,专业性的理论叙事。

专业性的理论叙事是整部著作的重点与重心。

其中,第二章《新闻专业主义的基本框架》的第一句话就是以社会学的创立者之一的埃尔•塔尔德的名句开始的,把新闻专业主义的基本原则——客观性、自由与责任、为公众服务、自律与他律——放在社会学的视域内进行理论考察,使著者所提出的对新的传播环境,对新闻专业主义“做一些新的改造”具备了独创性。

第三章《新闻从业者的职业志趣》则以“知识考古”这一社会学方法,把“新闻从业者放在一个深远的历史背景下考察,有利于揭示中国新闻从业者的文化性格和他们的职业追求”。

第四章《新闻生产的日常实践》则直接以西方社会学的著名理论家布尔迪厄、福柯和德赛图等提出的理论为切入点,分析场域、权力与新闻生产的日常实践。

因为“社会学的日常生活转向,为我们打开了一个新的视野。

”吴飞教授不但娴熟地运用了社会学理论的叙事技巧,而且在叙事逻辑上实现了与新闻学的理论对接,很好地解决了跨学科研究“顾此失彼”的先天不足。

其三,专业性的实证方法。

“进入新闻场域,获得一手资料,将是本书的重要支持之一。

新闻从业者都是一群活生生的人,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情和生活阅历,都会有自己的理解和追求。

而他们也都是生活在中国当下政治与经济氛围中的人,是生活在中国当下社会空间中独立的个体。

对人的观察与访问,换句话说,对一个个鲜活个体的直接观察,也会让研究者通过历史知识获得退隐在电子数据背后更丰富的感性和直觉的材料。

”正是在这一思路的引导下,作者采用多种专业性的实证方法——问卷调查法、深度访谈、田野观察和数据分析等,使著作的理论阐释与实证支撑显得肌肉丰满、浑然天成。

正如《新闻专业主义研究》一书所指出的:胡舒立和《财经》赢得声望,关键在于其坚守新闻专业主义的核心理念。

当前,“外来的新闻专业主义的概念以及相关理念和实践策略,也逐渐在中国新闻传播学界和世界传播开来,虽然当下的力量还那么弱小,但其生长力量是不容忽视的”。

■ (作者系河南理工大学副教授、浙江大学博士生。

本文受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国际传播的理论、现状和发展趋势研究”的资助,课题批准号:09ZJD0010)
注 释:
①李岩:《舒立价值几何?》,/group/
topic/9234741/
②④王方:《财经杂志离职事件启示录》,《传媒》2009年第11

③ 吴飞:《新闻专业主义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文中除特别注明出处外,文中直接引文均出自此书
⑤Evan Osnos:The Forbidden Zone-How Far Can a Provocative
Editor Go?,The New Yorker,2009-7-20,p55-61
2010.089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