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文化第六讲:阴阳、五行学说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一阴一阳之谓道 系辞传上》 一阴一阳之谓道, 《系辞传上》说:“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 成之者性也。 也,成之者性也。”意为宇宙间每个事物都有阴和 二者互相对立、转化是宇宙的根本规律。 阳,二者互相对立、转化是宇宙的根本规律。《周 作者认为, 就是以“阴阳” 易》作者认为,《易》就是以“阴阳”为范畴来确 立卦象、爻象,以及说明阴阳爻变易原则的, 立卦象、爻象,以及说明阴阳爻变易原则的,“分 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 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说卦 它承认事物内部存在着两重性, 传》)它承认事物内部存在着两重性,要求人们从 阴阳两个方面去观察事物的性质,这既是《周易》 阴阳两个方面去观察事物的性质,这既是《周易》 哲学的基础, 哲学的基础,也是对先秦以来的辩证思维的概括与 总结。 总结。这一命题对后来的易学与哲学的发展产生了 深刻的影响,并成为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 深刻的影响,并成为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
体质各异是睽乖对立的, 体质各异是睽乖对立的,但结成夫妻生儿育女情感相通 是一致的。天地间万物都有两性之差别, 是一致的。天地间万物都有两性之差别,也是睽乖对立 而其生化之事与天地人相类似,还是统一的。 的,而其生化之事与天地人相类似,还是统一的。这就 说明了,事物只有对方面的统一才能发挥作用, 说明了,事物只有对方面的统一才能发挥作用,可见睽 卦的卦义非常重大, 因而赞叹说: 睽之时用, 卦的卦义非常重大 , 因而赞叹说 : “ 睽之时用 , 大矣 哉!” 阴阳对立的两个方面,又是能够相互联系的, 阴阳对立的两个方面,又是能够相互联系的,其联 系是双方感应的结果。 系辞传下》 系是双方感应的结果。《系辞传下》说:“阴阳合德而 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阴阳合 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阴阳合 阴阳” 德”之“阴阳”,是以微观意义上指构成万物的两种对 立的物质基因; 合德” 是指这两种物质基因的“ 立的物质基因 ; “ 合德 ” 是指这两种物质基因的 “ 相 即互补、互相渗透的作用。 感”,即互补、互相渗透的作用。由于阴阳合德过程中 双方比例上的差异, 双方比例上的差异,从而使万物分别具备了或刚或柔的 不同特性。《系辞传下》又说:“刚柔者,立本者也。” 不同特性。 系辞传下》又说: 刚柔者,立本者也。 刚柔相推,探讨的是宏观物体之间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 刚柔相推,探讨的是宏观物体之间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 还说: 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 还说:“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 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 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往者屈 也,来者
《周易 文化之六 周易》文化之六 周易
----周易阴阳、五行学说概说 ----周易阴阳、 周易阴阳
第一节、 周易》 第一节、《周易》妙理在阴阳
周易》的阴阳学说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哲学理论。 《周易》的阴阳学说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哲学理论。 阴和阳也是哲学上的两个基本范畴。 阴和阳也是哲学上的两个基本范畴。这种学说认为宇宙 间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存在着阴阳互相对立的两个方面。 间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存在着阴阳互相对立的两个方面。 阴阳双方的相互对立、 阴阳双方的相互对立、相互依存不是处于静止不变的状 而是处于“阴消阳长”的不断运动变化之中。 态,而是处于“阴消阳长”的不断运动变化之中。《庄 天下篇》 子·天下篇》在论六家要旨时指出:“《易》以道阴 天下篇 在论六家要旨时指出: 言明了阴阳学说是《周易》思想的核心。 易经》 阳”。言明了阴阳学说是《周易》思想的核心。《易经》 中虽未明言阴阳,但阴阳观念正蕴涵于“ 中虽未明言阴阳,但阴阳观念正蕴涵于“——”、“-、 --” 两个卦爻符号之中。司马迁在《史记》中也说: 两个卦爻符号之中。司马迁在《史记》中也说:“《易》 以道化。 指明《 书是讲阴阳变化的。 易传》 以道化。”指明《易》书是讲阴阳变化的。《易传》明 确地提出了阴阳概念, 系辞传上》 确地提出了阴阳概念,《系辞传上》说“一阴一阳之谓 说卦传》 立天之道曰阴与阳” 道”。《说卦传》中“立天之道曰阴与阳”,阐明的就 是阴阳学说。本章就《周易》的阴阳之道互争胜负、 是阴阳学说。本章就《周易》的阴阳之道互争胜负、整 体和谐来阐述其阴阳学说。 体和谐来阐述其阴阳学说。
源自文库
系辞传上》 形而上者谓之道” 《 系辞传上 》 说 : “ 形而上者谓之道 ” , “ 形而下 者谓之器” 的关系, 者谓之器”。“道”与“器”的关系,也就是客观规律 与具体事物的关系。对于“ 这种关系, 与具体事物的关系。对于“道”、“器”这种关系,王 夫之在《周易外传》卷五解释得非常透辟,他说: 夫之在《周易外传》卷五解释得非常透辟,他说:“道 物所众著而共由者也。物之所著,而共由者也。 者,物所众著而共由者也。物之所著,而共由者也。物 之所著,惟其人可见之实也。物之所由, 之所著,惟其人可见之实也。物之所由,惟其有可循之 恒也。既盈两间而无不见,盈两间而无不可循, 恒也。既盈两间而无不见,盈两间而无不可循,故盈两 间皆道也。可见其象也,可循者其形也。出乎象、 间皆道也。可见其象也,可循者其形也。出乎象、入乎 出乎形,入乎象。两间皆形象,则两间皆阴阳也。 形;出乎形,入乎象。两间皆形象,则两间皆阴阳也。 两间皆阴,两间皆道” 又说: 盈天地间皆器矣。 两间皆阴,两间皆道”。又说:“盈天地间皆器矣。器 有其表者,有其里者,成表里之各用,以合同而底于成, 有其表者,有其里者,成表里之各用,以合同而底于成, 则天德之乾,地德之坤,非其“ 焉者乎? 则天德之乾,地德之坤,非其“缊”焉者乎?是故调之 而流动以不滞,充之而凝实而不馁, 而流动以不滞,充之而凝实而不馁,而后器不死而道不 虚生。器不死,则凡器皆虚也;道不虚生, 虚生。器不死,则凡器皆虚也;道不虚生,则凡道皆实 ”“道 的规律虽是抽象的, 也 。 ”“ 道 ” 的规律虽是抽象的 , 但却被众多的实物 “(器)”所显现而
对立统一。称谓虽有不同,究其实质都是阴与阳, 对立统一。称谓虽有不同,究其实质都是阴与阳,只不 过是根据不同对象的特点,说法不同而已。 过是根据不同对象的特点,说法不同而已。天、地、人 万物都是阴阳规律大“ 流行的产物。分而言之, 万物都是阴阳规律大“道”流行的产物。分而言之,天 有天之“ 地有地之“ 合而言之, 有天之“道”,地有地之“道”。合而言之,天、地、 人都是一个“ 统称“三才” 人都是一个“道”,统称“三才”之“道”。 在宇宙衍化的过程中, 在宇宙衍化的过程中,分阴分阳只是这一过程中的 一个阶段,阴阳相当于天地。推而至于万物,则日为阳, 一个阶段,阴阳相当于天地。推而至于万物,则日为阳, 月为阴;暑为阳,寒为阴;男为阳,女为阴等。 月为阴;暑为阳,寒为阴;男为阳,女为阴等。由是而 将宇宙万物划分为两大类。 周易》认为, 将宇宙万物划分为两大类。《周易》认为,一阴一阳既 是对立的, 同时又是统一的。 彖传》 是对立的 , 同时又是统一的 。 《 睽 ·彖传 》 说 : “ 天地 彖传 而其事同也。男女睽,而其志通也。万物睽, 睽,而其事同也。男女睽,而其志通也。万物睽,而其 事类也。睽之时用,大矣哉! 睽为乖异, 事类也。睽之时用,大矣哉!”睽为乖异,也就是矛盾 对立。然而,矛盾对立着的两个方面并不是绝对的, 对立。然而,矛盾对立着的两个方面并不是绝对的,却 有着统一性和互相联系。天在上,地在下, 有着统一性和互相联系。天在上,地在下,是睽乖对立 但其令相通而生息万物之事则是相同的。 的,但其令相通而生息万物之事则是相同的。男与女
伸也,屈伸相感而利生焉。 阴阳往来变化, 伸也,屈伸相感而利生焉。”阴阳往来变化,因为是抽 象的理论,人们不一定能够理解,而日月寒暑的变化, 象的理论,人们不一定能够理解,而日月寒暑的变化, 人人都晓得,太阳落下去,月亮升起来, 人人都晓得,太阳落下去,月亮升起来,日月往来相推 产生了光明;寒暑也是如此,往来变化相推动, 动,产生了光明;寒暑也是如此,往来变化相推动,积 之而成岁;往者屈而退,来者伸而进,此屈则彼伸, 之而成岁;往者屈而退,来者伸而进,此屈则彼伸,此 进则彼退,对立的双方既排斥又相感,既相通又不相离, 进则彼退,对立的双方既排斥又相感,既相通又不相离, 永恒的相互交替运动,其发展变化则永无止息。 永恒的相互交替运动,其发展变化则永无止息。通晓了 日月寒暑屈伸往来之理, 日月寒暑屈伸往来之理,也就领会了阴阳对立统一变化 的基本规律。因此, 系辞传上》又说: 变化者, 的基本规律。因此,《系辞传上》又说:“变化者,进 退之象也。刚柔者,昼夜之象也。”“广大配天地 广大配天地, 退之象也。刚柔者,昼夜之象也。”“广大配天地,变 通配四时,阴阳之义配日月,易简之善配至德。 通配四时,阴阳之义配日月,易简之善配至德。”阴阳 的对立统一相感相推变化之理, 的对立统一相感相推变化之理,就像天地的昼夜四时一 总是在不停地运动着。这就说明了“ 样,总是在不停地运动着。这就说明了“道”的阴阳变 化规律并不深奥,而是简明易懂都可掌握的。 化规律并不深奥,而是简明易懂都可掌握的。
因循,因而也就必然有可见之实质。 因循,因而也就必然有可见之实质。它出入于实物的形 象之间,于间则可见其阴阳变化,阴阳变化就是“ 象之间,于间则可见其阴阳变化,阴阳变化就是“道”。 可见, 是不可能绝对分开的。 可见,“道”与“器”是不可能绝对分开的。 周易》将一阴一阳的“ 作为客观规律提出来, 《周易》将一阴一阳的“道”作为客观规律提出来, 是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 说卦传》 是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说卦传》说:“昔者圣人之 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 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 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 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 六画而成卦。 它强调《 书之作, 故《易》六画而成卦。”它强调《易》书之作,既顺应 了天命规律,又顺应了万物之形态与属性。 了天命规律,又顺应了万物之形态与属性。一阴一阳的 它普遍存在于天、 但是,由于天、 “道”,它普遍存在于天、地、人。但是,由于天、地、 人万物之形态不同, 的称谓也不同。 人万物之形态不同,对“道”的称谓也不同。天是无形 体现于无形的天,就是阴与阳的对立统一。 的,“道”体现于无形的天,就是阴与阳的对立统一。 地上的万物是有形体的, 地上的万物是有形体的,“道”体现于有形的万物就是 刚与柔的对立统一; 刚与柔的对立统一;人所以为万物之灵长而能与天地并 就在于道德伦理, 之,就在于道德伦理,“道”体现于人则是仁与义的
(二)阴阳相互争胜负 阴阳对立统一的往来变化, 阴阳对立统一的往来变化,展现了一个无限发展的 序列。由此, 周易》 序列。由此,《周易》哲学又提出了阴阳对立面总是互 相争胜负的观点。 系辞传下》所说: 吉凶者, 相争胜负的观点。如《系辞传下》所说:“吉凶者,贞 胜者也。天地之道,贞观者也。日月之道,贞明者也, 胜者也。天地之道,贞观者也。日月之道,贞明者也, 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贞 正固地。吉与凶, 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贞”字,正固地。吉与凶, 是正与反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二者总是争胜负, 是正与反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二者总是争胜负,谁居于 正位谁就是胜者。天地之“ 的阴阳, 正位谁就是胜者。天地之“道”的阴阳,也是对立的两 个方面。二者互相争胜负, 个方面。二者互相争胜负,谁居于正位谁就是胜者而观 示于人。日月之“ 也是这样的, 示于人。日月之“道”也是这样的,谁居于正位谁就明 天下事物之运动无出其外。 亮。天下事物之运动无出其外。对立面的斗争经常是一 胜一负,一正一偏。胜者居于正位而显现, 胜一负,一正一偏。胜者居于正位而显现,负者居于偏 位而潜伏,这就叫“贞夫一” 周易折中》 位而潜伏,这就叫“贞夫一”。《周易折中》卷十五引 朱熹解释说:“吉凶常相胜,不是吉胜凶,便是凶胜吉, 朱熹解释说: 吉凶常相胜,不是吉胜凶,便是凶胜吉, 二者常相胜,故曰‘贞胜’ 天地之道则常示, 二者常相胜,故曰‘贞胜’。天地之道则常示,日月之 道则常明, 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 道则常明,‘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天下之动虽不 齐,常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