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波谱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旋—自旋驰豫虽然与体系保持共振条件无关,但却 影响谱线的宽度。核磁共振谱线宽度与核在激发状态的 寿命成反比。对于固体样品来说,T1很长,T2却很短, T2起着控制和支配作用,所以谱线很宽。而在非粘稠液 体样品中,T1和T2一般为1s左右。所以要得到高分辨 的NMR谱图,通常把固体样品配成溶液进行测定。
在化学领域中的应用
1结构的测定和确证,有时还可以测定构想和构型; 2化合物的纯度的检查,它的灵敏度很高,能够检测出用
层析和纸层析检查不出来的杂质; 3混合物的分析,如果主要信号不重叠,不需要分离就能
测定出混合物的比率; 4质子交换,单键的旋转和环的转化等。
5.2 核磁共振基本原理
5.2.1 原子核的磁矩
5.2.2 自旋核在外加磁场中的取向数和能级
按照量子力学理论,自旋核在外加磁场中的自旋取向 数不是任意的,可按下式计算:
自旋取向数= 2I+1 以H核为例,因I =1/2,故在外加磁场中,自旋取向 数=2(1/2)+1=2,即有两个且自旋相反的两个取 向,其中一个取向磁矩与外加磁场B0一致;另一取向, 磁矩与外加磁场B0相反。两种取向与外加磁场间的夹 角经计算分别为54024'(θ1)及125036'(θ2)。见 图5.2
图5.1 原子核的自旋形状
有机化合物的基本元素13C、1H、15N、19F、31P 等都有核磁共振信号,且自旋量子数均为1/2,核磁共振 信号相对简单,已广泛用于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测定
然而,核磁共振信号的强弱是与被测磁性核的天然 丰度和旋磁比的立方成正比的,如1H的天然丰度为 99.985%,19F和31P的丰度均为100%,因此,它们 的共振信号较强,容易测定,而13C的天然丰度只有 1.1%,很有用的15N和17O核的丰度也在1%以下,它 们的共振信号都很弱,必须在傅里叶变换核磁共振波谱仪 上经过多次扫描才能得到有用的信息。
(2)自旋—自旋驰豫(spin-spin relaxation):自旋— 自旋驰豫亦称横向驰豫,一些高能态的自旋核把能量转
移给同类的低能态核,同时一些低能态的核获得能量跃
迁到高能态,因而各种取向的核的总数并没有改变,全 体核的总能量也不改变。自旋—自旋驰豫时间用T2来表 示,对于固体样品或粘稠液体,核之间的相对位置较固 定,利于核间能量传递转移,T2约10−3s。而非粘稠液 体样品,T2约1s。
5.3 核磁共振波谱仪与实验方法
5.3.1 仪器原理及组成 我们知道,实现NMR即满足核跃迁的条件 是:
△E(核跃迁能)= △E,(辐射能)

2μB0 = h v
实现核磁共振的方法,只有以下两种:
(1)B0不变,改变v 方法是将样品置于强度固定的外加磁场中,并逐步改变 照射用电磁辐射的频率,直至引起共振为止,这种方法 叫扫频(frequency sweep)。
ΔE = E2-E1 =+μB0-(-μB0) = 2μB0 式中:μ为氢核磁矩;B0为外加磁场强度
(5.3)
上式表明:氢核由低能级E1向高能级E2跃迁时需要的能量ΔE与外 加磁场强度B0及氢核磁矩μ成正比
图5.3 能级裂分与外加磁场强度的关系
同理,I=1/2的不同原子核,因磁矩不同,即使 在同一外加磁场强度下,发生核跃迁时需要的能量也是 不同的。例如氟核磁矩(μF)<(μH),故在同一外 加磁场强度下发生核跃迁时,氢核需要的能量将高于氟
由永久磁铁和电磁铁获得的磁场一般不能超过2.4T,这相 应于氢核的共振频率为100MHz。对于200MHz以上高频谱仪 采用超导磁体。由含铌合金丝缠绕的超导线圈完全浸泡在液氦 中间,对超导线圈缓慢地通入电流,当超导线圈中的电流达到 额定值(即产生额定的磁场强度时),使线圈的两接头闭合, 只要液氦始终浸泡线圈,含铌合金在此温度下的超导性则使电 流一直维持下去。使用超导磁体,可获得10~17.5T的磁场, 其相应的氢核共振频率为400~750 MHz。
到低能态而不发射原来所吸收的能量的过程称为驰豫 (relaxation)过程
驰豫过程可分为两种:自旋—晶格驰豫和自旋— 自旋驰豫
(1)自旋—晶格驰豫(spin-lattice relaxation):自旋—晶格 驰豫也称为纵向驰豫,是处于高能态的核自旋体系与其周围的 环境之间的能量交换过程。当一些核由高能态回到低能态时, 其能量转移到周围的粒子中去,对固体样品,则传给晶格,如 果是液体样品,则传给周围的分子或溶剂。自旋—晶格驰豫的 结果使高能态的核数减少,低能态的核数增加,全体核的总能 量下降。
自旋量Baidu Nhomakorabea数与原子的质量数及原子序数的关系见表:
质量数A 偶数 奇数
原子序数Z 偶数 奇或偶数
31P15 奇数 奇或偶数
偶数
奇数
自旋量子数 0 ½
INMR信号
原子核

12C6 16O832S16

1H1,13C6
19F9,15N7,
3/2,5/2 … 1,2,3

17O8,33S16

2H1,14N7
一个体系通过自旋—晶格驰豫过程达到热平衡状态所需时间,通 常用半衰期T1表示,T1是处于高能态核寿命的一个量度。T1越 小,表明驰豫过程的效率越高,T1越大,则效率越低,容易达 到饱和。T1的大小与核的种类,样品的状态,温度有关。固体 样品的振动、转动频率较小,不能有效地产生纵向驰豫,T1较 长,可以达到几小时。对于气体或液体样品,T1一般只有 10−4~102s。
图5.2 H核在磁场中的行为
应当注意,每个自旋取向将分别代表原子核的某个特定的能量状态,
并可用磁量子数(m)来表示,它是不连续的量子化能级。m取值
可由 -I……0……+I决定。例如:I=1/2,则m= −1/2,0,+
1/2;I=1,则m = -1,0,+1。
在上图中,当自旋取向与外加磁场一致时(m =+1/2),氢核 处于一种低能级状态(E=-μB0);相反时(m=-1/2),氢核 处于一种高能级状态(E=+μB0)两种取向间的能级差,可用ΔE 来表示:
(2)v不变,改变B0 方法是将样品用固定电磁辐射进行照射,并缓缓改变外 加磁场的强度,达到引起共振为止。这种方法叫扫场 (field sweep)。
通常,在实验条件下实现NMR多用2法。
核磁共振波谱仪主要由磁铁、射频振荡器、射频接收器等 组成
(1)磁铁
可以是永久磁铁,也可以是电磁铁,前者稳定性好。磁场 要求在足够大的范围内十分均匀。当磁场强度为1.409T时,其 不均匀性应小于六千万分之一。这个要求很高,即使细心加工 也极难达到。因此在磁铁上备有特殊的绕组,以抵消磁场的不 均匀性。磁铁上还备有扫描线圈,可以连续改变磁场强度的百 万分之十几。可在射频振荡器的频率固定时,改变磁场强度, 进行扫描。
当I=0时,p=0,原子核没有磁矩,没有自旋现象;当I>0时,p≠ 0,原子核磁矩不为零,有自旋现象。 I=1/2的原子核在自旋过程中核外电子云呈均匀的球型分布,见 图5.1(b)核磁共振谱线较窄,最适宜核磁共振检测,是NMR主 要的研究对象。I>1/2的原子核,自旋过程中电荷在核表面非均 匀分布
少,吸收信号的强度也随之减弱。最后低能态与高能态的核数
趋于相等,使吸收信号完全消失,这时发生“饱和”现象。但
是,若较高能态的核能够及时回复到较低能态,就可以保持稳 定信号。由于核磁共振中氢核发生共振时吸收的能量△E是很 小的,因而跃迁到高能态的氢核不可能通过发射谱线的形式失
去能量返回到低能态(如发射光谱那样),这种由高能态回复
E
hv回
hv射

2
B0
(5.7)

v射
v回
γ
2
B0
(5.8)
可见射频频率与磁场强度B0是成正比的,在进行核磁 共振实验时,所用磁场强度越高,发生核磁共振所需的 射频频率越高。
5.2.5 核的自旋弛豫
前面讨论的是单个自旋核在磁场中的行为,而实际测定 中,观察到的是大量自旋核组成的体系。一组1H核在 磁场作用下能级被一分为二,如果这些核平均分布在高 低能态,也就是说,由低能态吸收能量跃迁到高能态和 高能态释放出能量回到低能态的速度相等时,就不会有 静吸收,也测不出核磁共振信号。但事实上,在热力学 温度0K时,全部1H核都处于低能态(取顺磁方向), 而在常温下,由于热运动使一部分的1H核处于高能态 (取反磁方向),在一定温度下处于高低能态的核数会 达到一个热平衡。处于低能态的核和处于高能态的核的 分布,可由玻尔兹曼分配定律算出。例如 B0=1.4092T , T=300K时,则:
5.2.4 核跃迁与电磁辐射(核磁共振)
已知核从低能级自旋态向高能态跃迁时,需要一定能 量,通常,这个能量可由照射体系用的电磁辐射来供给。 如果用一频率为ν射的电磁波照射磁场中的1H核时,电 磁波的能量为
E射 = h v射
(5.6)
当电磁波的频率与该核的回旋频率ν回相等时,电磁波 的能量就会被吸收,核的自旋取向就会由低能态跃迁到 高能态,即发生核磁共振。此外E射=ΔE,所以发生核 磁共振的条件是:
p为角动量,其值是量子化的,可用自旋量子数表示p 为角动量,其值是量子化的,可用自旋量子数表
p h I(I 1) 2
( 5.2 )
式中:h为普郎克常数(6.63×10−34J·s);−I为 自旋量子数,与原子的质量数及原子序数有关。式中: h为普郎克常数(6.63×10−34J·s);−I为自旋量子 数,与原子的质量数及原子序数有关。
ω = 2 π v = γ B0
(5.4)
v = γ / 2π B0
(5.5)
式中:ω— 角速度;v — 进动频率(回旋频率);
γ— 旋磁比(特征性常数)
由Larmor方程表明,自旋核的进动频率与外加磁场 强度成正比。当外加磁场强度B0 增加时,核的回旋角 速度增大,其回旋频率也增加。对1H核来说,当磁场 强度B0为1.4092T(1T=104)高斯时,所产生的回旋频 率v为60兆赫(γ =26. 753×107 rad·T−1·s−1);B0 为2.3487T高斯时,所产生的回旋频率v为100兆赫。
原子核是带正电荷的粒子,和电子一样有自旋现象, 因而具有自旋角动量以及相应的自旋量子数。由于原子 核是具有一定质量的带正电的粒子,故在自旋时会产生 核磁矩。核磁矩和角动量都是矢量,它们的方向相互平 行,且磁矩与角动量成正比,即
μ=γp
( 5.1 )
式中:γ为旋磁比(magnetogyricratio),rad·T−1·s−1,即核磁 矩与核的自旋角动量的比值,不同的核具有不同旋磁比, 它是磁核的一个特征值;μ为磁矩,用核磁子表示,1核 磁子单位等于5.05×10−27J·T−1;
第五章 核磁共振波谱分析 (NMR)
1 概述
核磁共振波谱(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NMR)类似于红外或 紫外吸收光谱,是吸收光谱的另一种形式。
核磁共振波谱是测量原子核对射频辐射(4~ 600MHz)的吸收,这种吸收只有在高磁场中才能产生。 核磁共振是近几十年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它与元素分析、 紫外光谱、红外光谱、质谱等方法配合,已成为化合物 结构测定的有力工具。目前核磁共振波谱的应用已经渗 透到化学学科的各个领域,广泛应用于有机化学、药物 化学、生物化学、环境化学等与化学相关的各个学科。
e e N 1 / 2 E / kT hB0 / 2T 1.0000099
N 1/ 2
式中:N+ — 处于低能态核的数目; N—— 处于高能态核的数目; △E— 高低能态的能量差; K— 玻耳兹曼常数; T—热力学温度。
对于氢核,处于低能态的核比高能态的核稍多一点,约百万分
之十左右。也就是说,在1 000 000个氢核中,低能态的核仅 比高能态的核多十个左右,而NMR信号就是靠这极弱量过剩的 低能态氢核产生的。如果低能态的核吸收电磁波能量向高能态 跃迁的过程连续下去,那么这极微量过剩的低能态氢核就会减

5.2.3 核的回旋
当原子核的核磁矩处于外加磁场B0 中,由于核自 身的旋转,而外加磁场又力求它取向于磁场方向,在这 两种力的作用下,核会在自旋的同时绕外磁场的方向进 行回旋,这种运动称为Larmor进动。
原子核在磁场中的回旋, 这种现象与一个自旋的陀螺 与地球重力线做回旋的情况相似。
换句话说:由于磁场的作用,原子核一方面绕轴 自旋,另一方面自旋轴又围绕着磁场方向进动。其进动 频率,除与原子核本身特征有关外,还与外界的磁场强 度有关。进动时的频率、自旋质点的角速度与外加磁场 的关系可用Larmor方程表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