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宏观经济政策

第十三章宏观经济政策
第十三章宏观经济政策

第十三章宏观经济政策

一、单项选择题

1.宏观经济政策目标是( )。

A.充分就业

B.物价稳定

C.经济增长

D. A、B、C

2.货币供给增加使LM曲线右移,若要使均衡收入的变动量接近于LM曲线的移动量,要求( )。

A.LM曲线陡峭,IS曲线也陡峭

B.LM曲线陡峭而IS曲线平坦

C.LM曲线平坦而IS曲线陡峭

D.LM曲线和IS曲线斜率相等

3.在( )种情况下增加货币供给不会影响均衡收入。

A. LM曲线陡峭而IS曲线平缓

B. LM曲线垂直而IS曲线陡峭

C. LM曲线平缓而IS曲线垂直

D. LM曲线水平状而IS曲线只要不是水平状

4.政府支出增加使IS右移kg△G(kg是政府支出乘数),若要均衡收入的变动量接近于IS的移动量,则必须是( )。

A. LM曲线垂直而IS曲线陡峭

B. LM曲线和IS曲线一样平坦

C. LM曲线陡峭而IS曲线平坦

D. LM曲线平坦而IS曲线陡峭

5.在( )的情况下“挤出效应”可能很大。

A. 货币需求对利率敏感,私人部门支出对利率不敏感

B. 货币需求对利率敏感,私人部门支出对利率也敏感

C. 货币需求对利率不敏感,私人部门支出对利率也不敏感

D. 货币需求对利率不敏感,私人部门支出对利率敏感

6.“挤出效应”发生于( )。

A. 货币供给的减少引起利率提高,挤出了私人部门的投资和消费

B. 对私人部门增税,引起私人部门的可支配收入和支出的减少

C. 政府支出的增加,提高了利率,挤出了私人部门支出

D. 政府支出减少,引起消费支出下降

7.政府的财政政策通过( )对国民收入产生影响。

A. 私人投资支出

B. 政府购买

C. 个人消费支出

D. 出口

8.扩张性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影响是( )。

A. 缓和了经济萧条,但增加了政府债务

B. 缓和了萧条,也减轻了政府债务

C. 加剧了通货膨胀,减轻了政府债务

D. 加剧了通货膨胀,增加了政府债务

9.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卖出政府债券目的是( )。

A. 收集一笔资金帮助政府弥补财政赤字

B. 减少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

C. 减少流通中基础货币以紧缩货币供给

D. 通过买卖债券获取差价利益

10.在现实的经济社会中,货币创造乘数为( )。

A. k= 1/ r d

B. k= r c+1/ r c+r d+r e

C. k=1/r d+r e+r c

D. k=1/r d+r e

二、名词解释

1. 财政政策

2.货币政策

3.需求管理

4.挤出效应

5.自动稳定器

6.货币创造乘数

7.基础货币

8.法定准备率

9.贴现率 10.公开市场业务

三、简答题

1.西方国家财政包括哪些内容?

2.为什么边际税率越高,税收作为自动稳定器的作用就越大?

3.为什么商业银行具有货币创造的机制?

4.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哪些?

5.什么是公开市场操作?这一货币政策工具有哪些优点?

四、论述题

1.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作用与IS和LM曲线的斜率密切相关。

五、分析与计算题

1、已知:I=2500-240r, S=-1000+0.5Y, m=3200, L=0.5Y-260r。

(1)求IS—LM方程、均衡收入和均衡利率。

(2)若政府增加支出100亿美元,货币供给增加300亿美元,均衡收入和均衡利率各为多少?

(3)政府增加支出100亿美元时,挤出效应为多大?

2.某两部门经济中,假定货币需求L=0.20Y,货币供给为200亿美元,消费为c=100 +0.8Y d,投资I=140-5r。

(1)求IS和LM的方程。

(2)若货币供给从200亿美元增加到220亿美元,均衡收入、均衡利率、消费和投

资各为多少?

(3)为什么均衡收入增加量等于LM曲线移动量?

3.假设一经济社会货币需求为L=0.20Y,货币供给量为200亿美元,c=90+0.8Y d,T=50亿美

元,I=140-5r, G=50亿美元。

(1)求IS和LM方程、均衡收入、利率和投资量;

(2)若其他情况不变,G增加20亿美元,均衡收入、利率和投资各为多少?

(3)是否存在“挤出效应”?

4.假定某国政府当前预算赤字为75亿美元,边际消费倾向c=0.8,边际税率t=0.25,如果政府为降低通货膨胀率要减少支出200亿美元,试问支出的这种变化最终能否消灭赤字?

5.假定法定准备率是0 .15,没有超额准备金,非银行机构现金余额为1000亿美元。

(1)假定总准备金是400亿美元,货币供给是多少?

(2)若中央银行把准备率提高到0.2,货币供给变动多少?(假定总准备金仍是400美元)

(3)中央银行买进10亿美元的政府债券(存款准备率仍是0.15),货币供给变动多少?

6、假设LM方程为Y=500+25r(货币需求L=0.20Y-5r,货币供给为100)。

(1)计算:A..当IS为Y=950-50r(消费c=40+0.8Y d,投资I=140-10r,税收T=50,政府支出G=50);B.当IS为Y=800-25r(消费c=40+0.8Y d,投资I=110-5r,税收T=50,政府支出G=50)时的均衡收入,利率和投资;

(2)政府支出从50亿美元增加到80亿美元时,上述A和B中的均衡收入和利率各是多少?

(3)说明政府支出从50亿美元增加到80亿美元时,为什么A和B中收入的增加有所不同。

习题解答

一、单项选择题 1.D 2.B 3.D 4.D 5.D 6.C 7、B 8.A 9.C 10.B

五、分析与计算题

1. 解: (1)根据国民收入均衡条件I=S, L=M,2500-240r=-1000=0.5Y Y=7000-480r(IS曲线方程); 3200=0.5Y-260r,Y=6400+520r(LM曲线方程)。

联立两方程求解可得: Y0=6088(亿美元), r0=0.6,即为均衡收入和均衡利率。

(2)当政府支出增加100亿美元时,新的IS曲线方程为:Y=700+100/1-0.5-480r=7200-480r(或从250+100-240r=-1000+0.5Y求出);货币供给量增加300亿美元时,新的LM曲线方程为:Y=7000+520r。联立两方程求解可得: Y1=7140(亿美元), r1=0.2,即为新的均衡收入和均衡利率。

(3) 当政府支出增加100亿美元时,Y=7200-480r ,与原LM曲线方程联立求解可得:r2=0.8。则:原投资量为:I1=2500-240×0.6=2356(亿美元),现投资量为:I2=2500-240×0.8=2308(亿美元),挤出效应为:2308-2356=48(亿美元)

2.解: (1)根据货币市场均衡条件M=L,可得LM曲线的方程为200=0.2Y,即Y=1000,根据产品市场均衡条件Y=C+I=100+0.8Y+140-5r,可得IS曲线的方程为Y=1200-25r。

(2)当货币供给增加到220亿美元时,新的LM曲线的方程为220=0.2Y,即Y=1100,将此方程与IS曲线方程Y=1200-25r联立,可得均衡收入Y=1100亿美元,均衡利率r=4,消费C=980亿美元,投资I=120亿美元。

(3)因为LM曲线的方程为Y=1100,经济始终处于古典区域,货币政策的效果极大,所以均衡收入的增加量等于LM曲线的移动量。

3.解: (1)由产品市场均衡条件Y=C+I+G可得IS曲线为:Y=90+0.8Y d+140-5r+50=90+0.8(Y-50)+140-5r-50=240+0.8Y-5r =1200-25r。

由货币市场均衡条件L=M可得LM曲线为:0.2Y=200,即Y=1000。这说明LM曲线处于充分就业的古典区域,故均衡收入不变。

联立上两个方程得1000=1200-25r,均衡利率r=8,将均衡利率代入投资函数,可得投资I=140-5r=140-5×8=100。

(2)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政府支出增加20亿美元将会导致IS曲线发生移动。

由Y=C+I+G可得新的IS曲线为: Y=90+0.8Y d+140-5r+70=90+0.8(Y-50)+140-5r+70=260+0.8Y-5r,化简整理得:Y=1300-25r。与LM曲线Y=1000联立得:1300-25r=1000,均衡利率r=12,代入投资函数得投资I=140-5r=140-5×12=80.而均衡收入仍为Y=1000。

(3)由于LM曲线垂直,经济处于古典区域,当政府支出增加20时亿美元,私人投资相应减少20亿美元,均衡收入不变,挤出效应极大。

4.解:在三部门经济中政府购买支出的乘数为:Kg=1/(1-c+ct)=1/(1-0.8+0.80×0.25)=2.5,当政府支出减少200亿美元时,Y=K g G =2.5(-200)= -500,即收入减少量为500亿美元。

税收减少量为:T=tY=0.25(-500)=-125(亿美元)。于是预算增量为: BS=T-G= -125- (-200)=75(亿美元),这说明当政府计划减少支出200亿美元时,政府预算将增加75亿美元,正好消灭赤字。

5.解: (1)货币供给M=1000+400/0.15=366

6.6(亿美元)。

(2)当准备率提高到0.2时,货币供给M′=1000+400/0.2=3000,于是货币供给的变动量为(M= M′-M =3000-3666=-666.6,即货币供给减少了666.6亿美元。

(3)若中央银行买进10亿美元债券,则货币供给的增加量为:M=10×1/0.15=66.6(亿美元)。

6.解: (1)由IS曲线Y=950-50r和LM曲线Y=500+25r联立得950-50r=500+25r,解得均衡利率为r=6,均衡收入Y=950-50×6=650(亿美元),投资I=140-10×6=80(亿美元)。

(2)由IS和LM联立,得:Y=500-25r=800-25r。故均衡利率为r=6,代入LS曲线得均衡收入Y=800-25r=800-25×6=650(亿美元),代入投资函数,得投资为I=110-5r=110-5×6=80(亿美元)。

(3)若政府支出从50亿美元增加到80亿美元,IS曲线会发生变化。首先看(1)中的IS曲线的变动:由Y=C+I+G,可知IS曲线为:Y=40+0.8(Y-T)+140-10r+80=40+0.8(Y-50)+140-10r+80 =1100-50r,与LM曲线联立,得方程组Y=1100-50r和Y=500+25r。解该方程组,得r=8,均衡收入Y=700(亿美元)。同理求得(2)中新的IS曲线方程为:

Y=C+I+G=40+0.8(Y-50)+110-5r+80 =950-25r,与LM曲线方程Y=500+25r联立,可解得均衡利率r=9,均衡收入Y=725(亿美元)。

(4)政府支出增加时,(1)和(2)中的收入增加之所以不同,是因为在LM斜率一定的情况下,财政政策效果与IS曲线的斜率成正比。在(1)中,IS曲线斜率的绝对值较小,IS曲线比较平坦,投资对利率变动的反应比较敏感,因此当IS曲线由于支出增加而右移引起利率上升时,投资的下降量就较多,即挤出效应大,从而增加的国民收入较少。在(2)中,情况正好与(1)相反,IS曲线比较陡峭,投资对利率变动的反应不敏感,当IS曲线由于支出增加而右移引起利率上升时,投资下降就较少,即挤出效应小,从而增加的国民收入较多。

2020年(财务知识)第十五十六章宏观经济政策

(财务知识)第十五、十六章宏观经济政策

第十五章宏观经济政策 壹、基本概念 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挤出效应投资的利率系数货币需求的利率系数货币幻觉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宏观经济政策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摩擦性失业自愿失业非自愿失业财政制度自动稳定器补偿性财政政策功能财政再贴现政策充分就业 预算盈余公开市场业务存款准备金政策 二、判断题 1.财政政策可影响总需求,从而使就业和国民收入得到调节。() 2.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会使利率上升,收入减少。() 3.IS曲线越平坦,政府扩大支出对私人投资的挤出效应越小。() 4.LM曲线越陡峭,政府扩大支出对私人投资的挤出效应越大。() 5.于LM曲线呈垂直状的情况下,政府支出乘数和财政政策乘数相等。()6.因为政府增加支出和增加税收对国民收入的影响是相反的,所以政府增加同样的支出和税收对国民收入没有影响。() 7.只要挤出效应小于100%,政府支出的增加就能刺激国民收入的增长。()8.当政府支出水平既定时,只有实际利率上升,赤字才会产生对投资的挤出效应。() 9.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越不敏感,货币政策的效果越小。() 10.对政府来说,无论用货币筹资仍是债务筹资,其结果是相同的。()11.于凯恩斯陷讲中,由于挤出效应等于零,所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均十分有效。()

12.财政制度内于稳定器有助于缓和经济的波动,但不能消除经济萧条和通货膨胀。()13.挤出效应越大,财政政策对经济活动的影响越大。() 14.IS和LM曲线的交点壹般位于中间区域,说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均有效。() 15.于凯恩斯区域挤出效应完全;于古典区域挤出效应等于零。() 16.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同时使用,会引起利率上升的同时产出增加。()17.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意味着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18.政府主要依靠出售债券来筹款支付购买商品和劳务的开支。() 19.于凯恩斯主义出现之后,财政政策不以实现收支平衡为目标,而是为实现充分就业服务。() 20.货币政策的优点之壹是能够均衡地影响总需求的各个方面。() 21.补偿性财政政策是指用紧缩性财政政策来抵消扩张性财政政策的作用。()22.政府预算于长期壹定是平衡的,但于短期不壹定平衡。() 23.于本世纪30年代以前,西方国家普遍要求财政年度收支保持平衡。()24.财政预算的盈余说明壹国实行的是扩张性的财政政策。() 25.失业保障制度对国民收入水平变动能起自动稳定的作用。() 26.壹般说来,货币政策的决策要比财政政策的决策迅速。() 27.于宏观经济货币政策中,公开市场业务是最灵活的政策。() 28.中央银行最常用的扩大货币供应量的方法是增发钞票。() 29.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不论于什么条件下均会引起货币供给量的增加。()30.于宏观经济政策中,改变法定存款准备率是威力最大的货币政策。()31.中央银行提高再贴现率会诱使商业银行增加向中央银行借款。()

2016年宏观经济政策与发展规划真题及答案解析

2016年宏观经济政策与发展规划真题及答案解析 (1/60)单项选择题 第1题 坚持科学发展必须以______为中心。 A.经济建设 B.结构性改革 C.对外开放 D.社会主义制度 下一题 (2/60)单项选择题 第2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和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政治保证是______。 A.科学发展 B.依法治国 C.党的领导 D.全方位对外开放 上一题下一题 (3/60)单项选择题 第3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______。 A.创新 B.协调 C.开放 D.共享 上一题下一题 (4/60)单项选择题 第4题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______。 A.处理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之间的关系 B.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C.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基础性作用 D.处理好加速工业化、城镇化与资源利用的关系 上一题下一题 (5/60)单项选择题 第5题 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公共财政比例,到2020年提高到______,更多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 A.10% B.20% C.30% D.40% 上一题下一题 (6/60)单项选择题

第6题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______。 A.标准化、均等化 B.社会化、规范化 C.科学化、法制化 D.信息化、服务化 上一题下一题 (7/60)单项选择题 第7题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对限制开发区域和生态脆弱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取消______考核。 A.社会保障 B.新增债务率 C.地区生产总值 D.人民健康状况 上一题下一题 (8/60)单项选择题 第8题 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以______为目的,坚持走文明发展的道路。 A.生产发展 B.生活富裕 C.生态良好 D.资源节约 上一题下一题 (9/60)单项选择题 第9题 当经济达到潜在产出水平时,总支出继续扩大,将会由于经济资源已经被充分使用,最终引发______。 A.结构性通货膨胀 B.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C.需求型通货膨胀 D.需求拉动与成本推动相互作用型通货膨胀 上一题下一题 (10/60)单项选择题 第10题 PMI作为国际上通行的宏观经济监控指标体系之一,其荣枯分水线为______。 A.20 B.30 C.40 D.50 上一题下一题 (11/60)单项选择题 第11题

第八章证券投资基本分析宏观经济分析

证券投资的基本分析 证券投资的基本分析概述 一、基本分析的概念 分析影响证券未来收益的基本经济要素的相互关系和发展趋势,据此预测证券的收益和风险,最终判断证券内在价值的一种分析方法. 二、基本分析的内容 基本分析注重于证券价值的发现,力图用经济要素的相互关系和变化趋势来解释证券市场上的价格变动. 宏观经济分析 基本分析作用 宏观经济分析 内 在 价 值 向 投 资者提 供 未 来 收 益 对未来的基本经济要素及其供求关系的预测 选择具有投资价值的投资象 预测证券市场的中长期走势 基本分析作用 宏观经济分析 行业分析 公司分析 概述 宏观经济分析 宏观经济分析 评价宏观经济形势基本变量 意义和方法 宏观经济变动与证券市场波动关系分析 宏观经济运行对证券市场影响 国际金融市场环境分析 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股票市场的供求分析

长期来看,股票的价格由其内在价值决定; 中短期来看,股票的价格由供求关系决定。 股票市场的供求关系分析 对我国这样的新兴股票市场,股价在很大程度上由股票的供求关系决定,即由一定时期股票的总量和 资金总量的对比力量决定。 (一)证券市场的供给方—股票的数量 证券市场的供给主体是上市公司,由已上市的老股票和新上市的新股票构成。 股票市场供给的决定因素 (二)证券市场的需求方 ——证券市场投资者(资金数量) 1.使得证券的发行有了保证,直接融资渠道得以建立。 2.证券投资者之间的交易保证了证券市场资金和证券转换的连续性。 投资者:个体投资者;机构投资者。 个人投资者:自然人,指从事证券买卖的居民。 机构投资者:一切参与证券市场投资的法人机构。 股票市场需求的决定因素 影响我国证券市场供求关系的基本制度变革: 股票市场供给——上市公司数量 市场因素 宏观经济环境 制度因素 上市公是质量 机构投资者具有资金与人才实力雄厚、投资理念成熟、抗风险能力强等特征,因而其发育程度被视为评价市场稳定性的重要指标. 股票市场的需求 股票市场资金的数量 宏观经济环境 政策因素 居民金融资产结构的调整 机构投资者的培育和壮大 资本市场的逐步对外开放

宏观经济学第五章 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第五章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一、选择题 1、宏观经济政策目标是( )。 A、充分就业 B、物价稳定 C、经济增长 D、国际收支平衡 E、以上四个目标。 2、政府的财政收入政策通过( )对国民收入产生影响。 A、私人投资支出 B、政府购买 C、个人消费支出 D、出口 E、进口。 3、扩张性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影响是( ) A、缓和了经济萧条,但增加了政府债务 B、缓和了萧条,也减轻了政府债务 C、加剧了通货膨胀,但减轻了政府债务 D、加剧了通货膨胀,但增加了政府债务 E、四种情况都有可能 4、经济中存在失业时,应采取的财政政策工具是()

A、增加政府支出 B、提高个人所得税 C、提高公司所得税 D、增加货币发行量 5、自动稳定器的功能() A、缓解周期性的波动; B、稳定收入,刺激价格波动; C、保持经济的充分稳定; D、推迟经济衰退。 6、属于紧缩性财政政策工具的是() A、减少政府支出和减少税收 B、减少政府支出和增加税收 C、增加政府支出和减少税收 D、增加政府支出和增加税收 7、通常认为,紧缩货币的政策是() A、提高贴现率 B、增加货币供给 C、降低法定准备金率 D、中央银行买入政府债券 8、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卖出政府债券目的是()。 A、收集一笔资金帮助政府弥补财政赤字

B、减少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 C、减少流通中基础货币以紧缩货币供给 D、通过买卖债券获取差价利益 E、稳定债券市场 9、法定准备金率越高() A、银行越愿意贷款 B、货币供给量越大 C、越可能引发通货膨胀 D、商业银行存款创造越困难 10、下列()不是影响存款乘数的主要因素 A、法定准备率 B、超额准备比率 C、定期存款比率 D、货币流通速度 二、判断题 1、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是一致的,只要达到了其中一项,也就实现了另一项. 2、不同的政策工具可以达到相同的政策目标。 3、凯恩斯主义所重视的政策工具是需求管理,需求管理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4、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包括增加政府支出和增税。

第15章 宏观经济政策分析(附答案)

第15章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一、名词解释 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挤出效应古典主义极端凯恩斯主义极端 二、判断是非题 1、在LM曲线不变时,IS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越大,则财政政策效果越大(T ) 2、在IS曲线不变时,LM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越小,货币政策的效果越大(F ) 3、若一项扩张的货币政策如果能使利率下降较多,并且利率的下降能对投资有较强的 刺激作用,则该项货币政策的效果较强(T ) 4、IS曲线水平,LM曲线垂直,二曲线相交,这种情况被称为凯恩斯主义的极端情况 ( F ) 5、如果经济处于充分就业状态,则增加政府支出完全不会挤占私人投资和消费支出 ( F ) 6、LM曲线不变,IS曲线越平坦,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效果就越小(T ) 7、在古典极端情况下,财政政策完全无效,而货币政策则有效果(T ) 8、在非充分就业情况下,增加政府支出对私人投资和消费不存在挤出效应(F ) 9、在凯恩斯极端情况下财政政策效果极大(T ) 10、在古典极端情况下财政政策毫无效果(T ) 三、选择 1、下面情况中挤出效应可能很大的是(A ) A 货币需求对利率敏感(h越小越敏感),私人部门支出对利率也敏感 B 货币需求对利率敏感,私人部门支出对利率不敏感 C 货币需求对利率不敏感,私人部门支出对利率敏感 D 货币需求对利率不敏感,私人部门支出对利率不敏感 2、LM曲线的斜率越大(越陡峭),则(AD ) A 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越大 B 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越小 C 财政政策的效果越大 D 财政政策的效果越小 3、在LM曲线的凯恩斯区域里(B ) A 财政政策无效 B 货币政策无效 C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无效 D 财政政策有效 4、下面哪种情况货币政策将是有效的(C ) A 货币需求对利率的变动敏感,投资需求对利率的变动不敏感 B 货币需求对利率的变动敏感,投资需求对利率的变动敏感 C 利率对货币供给是敏感的,投资对利率的变动是敏感的 D 以上情况都是有效的 5、如果IS曲线与向右上倾斜的LM相交,投资对利率不是完全没弹性,那么财政政策 ( C ) A 如果单独采用将更有效 B 是无效的 C 如果与扩张性的货币政策联合使用会更有效 D 不能用来刺激经济,因为它会导致利率上升 四、简答 1、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有几种组合,分别对收入和利率产生什么效应?

第十七章宏观经济政策试题

第十五章宏观经济政策及效果 一、判断 1、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之一是使失业率降到自然失业率之下。(×) 2、中央银行发行的钞票是中央银行的负债。(√) 3、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都可以很方便地变为交换媒介,所以按美国官方的货币分类,应归入 M之中。(×) 1 4、大众持有现金的偏好增强,货币创造乘数会下降。(√) 5、中央银行法定准备金率越高,存款创造乘数也就越大。(×) 6、提高贴现率可以刺激银行增加贷款。(×) 7、如果一个存款者从银行提取了现金,那么,银行的准备率就会下降。(√) 8、如果中央银行希望降低利率,那么它可以在公开市场上出售政府证券。(×) 9、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使得利率下降,国民收入上升。(√) 10、一般来说,货币政策的决策要比财政政策的决策迅速。(√) 11、绝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实现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比实现财政平衡更为重要。(√) 12、在物价水平不变时,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业务购买政府债券使LM曲线向右方移动。(√) 13、在物价水平不变使,中央银行决定提高法定准备金率使得LM曲线向右方移动。(×) 14、当LM曲线为一条水平线时,扩张性财政政策没有挤出效应,财政政策对实际国民收入的影 响最大(√)。 15、IS曲线为一条水平线时,扩张性货币政策不会引起利率上升,只会使实际国民收入增加。(√) 16、当IS曲线越平坦,LM曲线越陡峭时,财政政策效果越大。(×) 二、选择题 1、中央银行有多种职能,只有()不是其职能。( D ) A、制定货币政策; B、为成员银行保存储备; C、发行货币; D、为政府赚钱。 2、下列哪一项是商业银行的负债?( D ) A、库存现金; B、贷款; C、证券投资; D、活期存款。 3、下列哪一项业务属于商业银行的金融中介职能范围?( D ) A、接受储蓄存款; B、给电视机厂放一笔贷款; C、接受储蓄存款和定期存款; D、以上都是。 4、商业银行的储备如低于法定储备,它将( D ) A、发行股票以筹措资金; B、增加贷款以增加资产; C、增加利率以吸引存款; D、收回部分贷款。 5、商业银行之所以会有超额储备,是因为( B ) A、吸收存款太多; B、未找到那么多适合的贷款对象;

宏观经济政策与发展规划练习题及解析——第十章

宏观经济政策与发展规划练习题及解析——第十章 1.非义务教育阶段个人收益性增大,要采取()合理分担培养成本的方式加快发展步伐。 A.国家、社会 B.国家、社会和个人 C.社会和个人 D.国家、个人 答案:B 解析:P203.(三)新时期教育发展需把握的指导原则。 2.重点建设()个左右重点学科,强化其培养高层次人才和解决国家经济建设、科技创新和科技发展重大问题的能力,到2005年,力争100个左右的重点学科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初步建成我国高等教育布局比较完善、结构比较合理的重点学科体系。 A.300 B.400 C.500 D.600 答案:C 解析:P205.(三)继续实施“211工程”。 3.加强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以现有中国教育科研示范网和卫星电视频传输系统为基础,充分利用国家已有的信息资源和远程教育教学与管理系统,构成覆盖()城乡的现代远程教育网络。 A.东部地区 B.发达地区 C.全国 D.中东部地区 答案:C 解析:P206.1.发展措施。 4.以健全农村()卫生保健服务体系为目标,完善乡镇卫生院房屋、设备和人员的配套建设,加快贫困县医院改造,使中西部地区卫生服务基础设施条件和骨干人才培养有较大改善。 A.初级 B.中级 C.高级 D.配套 答案:A 解析:P209.1.任务。 5.下列()属于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的重点。 A.农业、工业和城市节水技术及装备 B.海水资源利用技术

C.城市污染防治与治 D.水资源评价及承载力研究 答案:A 解析:P198.(三)社会事业领域科技发展规划。 6.我国教育发展的战略中,应将()作为根本性战略任务。 A.培育“四有”新人 B.将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 C.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D.最大限度的满足国家建设需要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要求 答案:B 解析:P202-203.(二)教育发展的战略思想。 7.今后一个时期教育发展“重中之重”的任务是()。 A.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B.加快高中阶段教育发展步伐 C.实施九年义务教育 D.提高办学质量 答案:C 解析:P203.(一)努力提高国民教育普及程度。

宏观经济学第13章练习题及答案

第十三章练习题及答案 、判断 1.从根本上说,储蓄就是未来的消费。() 2.边际消费倾向大于0 小于1。() 3.消费增量有可能大于收入增量。() 4.利率越高,投资量越少;利率越低,投资量越多。() 5.均衡国民收入就是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 6.如果政府支出和政府税收同时增加同样多的数量,那么,注入量和漏出量仍然相等,均衡国民收入没有发生变化。() 7.减税对国民收入的影响要小于投资。() 8.投资乘数是大于1 的正数。() 9.税收乘数是大于1 的正数。() 10.在两部门经济中,如果投资大于储蓄,那么,总需求将小于总供给。 () 11 .若消费函数为C=,则边际消费倾向是新增加1美元收入中消费85美分。()12.边际储蓄倾向越大,政府购买变动对国民收入的影响就越大。 () 13 .三部门经济的投资储蓄恒等式为匸S+(T—G)°() 二、单选 1. 边际消费倾向与边际储蓄倾向之和等于1,这是因为()。 A.任何两个边际量相加总是等于1 B. MPC和MPS都是直线

C.国民收入的每一美元不是用于消费就是用于储蓄 D.经济中的投资水平 不变 2. 满足储蓄等于投资的均衡点使经济稳定是因为()。 A.在这一点上政府停止干预 B.任何处于均衡外的经济将回到均衡点 C.人们为了有效地使用资源把所有储蓄用于投资 D.以上都正确 3. 如果消费函数为C=100+(「T),那么政府支出乘数是()。 A. B. 1.25C. 4D. 5 4. 如果消费函数为C=100+(「T),并且税收和政府支出同时增加1美元,则均衡的收入水平将()。 A.保持不变 B.增加3美元 C.增加1美元 D.下降4美元 5.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认为国民收入均衡水平决定于() A.总收入 B.总投资 C.总需求 D.总供给 6. 如果消费曲线是直线,那么,平均消费倾向()边际消费倾向。 A.大于 B.等于 C.小于 D.以上均不对 7. 假定其他条件不变,厂商增加投资将引起()。 A.国民收入增加,消费水平提高 B.国民收入增加,消费水平下降 C.国民收入减少,消费水平提高 D.国民收入减少,消费水平下降8.平均储蓄倾向随收入的增加而() A.递减 B.递增 C.不变 D.不能确定 9.如果边际消费倾向为,那么增加100亿美元投资将导致国民收入增加()亿美元。 A. 100 B. 200 C. 500 D. 800 10.如果边际消费倾向为,那么增加100 亿美元的转移支付将导致国民收入增

宏观经济学第13章练习习题答案.docx

宏观经济学 - 第 13 章习题答案

第十三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南方医科大学 2010级经济学(医药贸易与管理方向) W 洋 1.在两部门经济中,均衡发生于A.实际储蓄等于实际投资;()之时。 B.实际 消费加实际投资等于产出值; C.计划储蓄等于计划投资; D.总投资等于企 业部门的收入。 解答: C 2.当消费函数为c=a+by(a>0,0

4.在均衡产出水平上,是否计划存货投资和非计划存货投资都必然为零? 解答:当处于均衡产出水平时, 计划存货投资一般不为零, 而非计划存货投资必然为零。 这是因为计划存货投资是计划投资的一部分, 而均衡产出就是等于消费加计划投资的产出, 因此计划存货不一定是零。 计划存货增加时, 存货投资就大于零;计划存货减少时,存货投资就小于零。需要指出的是,存货是存量,存货投资是流量,存货投资是指存货的变动。在均衡产出水平上,计划存货投资是计划投资的一部分, 它不一定是零,但是非计划存货投资一定是零, 如果非计划存货投资不是零,那就不是均衡产出了。 比方说,企业错误估计了形势, 超出市场需要而多生产了产品,就造成了非计划存货投资。 5.能否说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总是大于零而小于 1? 解答: 消费倾向就是消费支出和收入的关系,又称消费函数。 消费支出和收入的关系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考察, 一是考察消费支出变动量和收入变动量的关系,这就是边际消费倾向 (可 以用公式 MPC = c y 或 MPC =dc dy 表示 ),二 是考察一定收入水平上消费支出量和该收入量的关

15高鸿业宏观经济学第15章练习答案

第十五章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1、⑴3;⑵3;⑶1;⑷4;⑸3; 2、假设LM曲线方程为y=500亿美元+25r(货币需求L=0.20y-5r,货币供给为100亿美元)。 (1)计算:1)当IS为y=950亿美元-50r(消费c=40亿美元+0.8y d,投资i=140亿美元-10r,税收t=50亿美元,政府支出g=50亿美元)时;和2)当IS为y=800亿美元-25r(消费c=40亿美元+0.8y d,投资i=110亿美元-5r,税收t=50亿美元,政府支出g=50亿美元)时的均衡收入、利率和投资。 (2)政府支出从50亿美元增加到80亿美元时,情况1)和情况2)中的均衡收入和利率各为多少? (3)说明政府支出从50亿美元增加到80亿美元时,为什么情况1)和情况2)中收入的增加有所不同。 解答:(1)由IS曲线y= 950亿美元–50r和LM曲线y=500亿美元+ 25r联立求解得,950–50r=500+25r,解得均衡利率为r=6,将r=6代入y=950 – 50r得均衡收入为y=950 – 50×6 =650,将r=6代入i=140-10r得投资为i=140 – 10×6=80 同理我们可以用同样方法求2) 由IS曲线亿美元和LM曲线亿美元联立求解得y=500+25r = 800 – 25r,解得均衡利率为r=6, 将r=6代入y=800 – 25r=800 – 25×6 = 650 代入得投资函数得投资为i=110 – 5r = 110 – 5 ×6=80 (2)若政府支出从50亿美元增加到80亿美元时,对于1) 2)而言,其IS曲线都会发生变化.首先看1) 这种情况;由y=c+ i+ g,IS曲线将为y=40 + 0.8 (y -t) + 140 – 10r + 80 =40 + 0.8 (y - 50) + 140 – 10r + 80,化简整理得IS曲线为y = 1100 – 50r,与LM曲线联立得方程组 y= 1100 – 50r y=500 + 25r 该方程组的均衡利率为r=8,均衡收入为y=700,同理我们可以用同样方法求2):y=c + i+g = 40 + 0.8 ( y -50) + 110 – 5r + 80 化简整理得新的IS曲线为y =950 – 25r,与LM曲线y=500 + 25r联立可得均衡利率r=9,均衡收入y=725。 (3)收入增加之所以不同,这是因为在LM斜率一定的情况下,财政政策效果受IS曲线斜率的影响.在1)这种情况下,IS 曲线斜率的绝对值较小,IS曲线比较平坦,其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动比较敏感,因此当IS曲线由于支出增加而向右使利率上升时,引起的投资下降也较大,从而国民收入水平提高较少.在2)这种情况下,则正好与1)情况相反,IS曲线比较陡峭,投资对利率不十分敏感,因此当IS曲线由于支出增加而右移使利率上升时,引起的投资下降较少,从而国民收入水平提高较多。 3、假设货币需求为L=0.20y,货币供给量为200亿美元,c=90亿美元+0.8y d,t=50亿美元, i=140亿美元-5r,g=50亿美元。 (1)导出IS和LM方程,求均衡收入、利率和投资; (2)若其他情况不变,g增加20亿美元,均衡收入、利率和投资各为多少? (3)是否存在“挤出效应”? (4)用草图表示上述情况。 解答:(1)由c=90 + 0.8y d ,t=50 , I =140 -5r ,g=50 和y=c+ i+g 可知IS曲线为: y=90 + 0.8yd + 140 – 5r + 50 =90 + 0.8 ( y - 50) + 140 – 5r + 50 =240 + 0.8y – 5r

第十五章 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第十五章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一、单项选择题 1.在流动偏好陷阱中()。 A.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都十分有效B.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都无效 C.货币政策无效和财政政策有效D.货币政策有效和财政政策无效 2.如果投资对利率是完全无弹性的,由于货币供给的增加引起LM曲线的移动将()。 A.不增加收入,但降低利率B.提高收入水平并降低利率 C.提高收入水平和利率D.不增加投资,因而不增加收入 3.采纳下列哪些财政政策可将经济稳定在充分就业水平()。 A.确保货币供给不会增加过快或过慢B.改变政府的支出水平和税收水平 C.运用财政赤字政策减缓经济衰退 D.采取能够在整个经济周期使联邦预算保持平衡的政策 4.当政府税收或转移支付有一定变化时,消费将()。 A.变化相等的数量B.保持稳定不变,如果可支配收入不变 C.变化幅度肯定比税或转移支付幅度小 D.变化的多少,要决定于由此而引起的可支配收入水平的变化以及边际消费倾向 5.在三部门经济中,当以下因素如何变动时,IS曲线会变得较为平缓() A.投资对利率的变动较为敏感B.边际消费倾向较小 C.税率较大D.货币供给增加 6.如果经济处于流动性陷阱,那么()。 A.利率的变动对投资没有影响B.投资的变动对计划的总支出没有影响 C.公开市场活动不会引起货币供给增加D.实际货币供给增加对利率没有影响 7.减税将()。 A.通过增加可支配收入而增加总支出B.通过引起利率下降而增加总支出 C.通过减少可支配收入而减少总支出D.通过引起利率的上升而减少总支出 8.如果同时出现货币收缩和政府开支扩大,通过IS-LM分析,则()。 A.GDP和利率都有会上升B.利率会上升,而对GDP的影响则不明确 C.GDP会上升,但利率则会下降D.GDP会下降,但对利率的影响不明确 9.下列哪项不是政府调整总需求的财政政策手段()。 A.改变政府购买水平B.改变政府转移支付水平 C.改变税率D.改变货币发行量 10.你认为下列哪些情况在衰退期是不会出现的()。

第十章 宏观经济学概论

第十章宏观经济学概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 重点掌握:国内生产总值的含义;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通货膨胀率的计算;失业率的计算 一般掌握:宏观经济学研究的问题;失业的含义;经济周期的含义;经济增长的含义 一般了解:宏观经济学中的两个学派的争论;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教学内容: 第一节国内生产总值及核算方法 一、国内生产总值的含义 (一)国内生产总值的含义 国内生产总值(英文缩写GDP)是指一国一年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包括产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二)在理解这一定义时,我们要注意这样几个问题: 第一,国内生产总值指一国在本国领土内所生产的产品与劳务,既包括本国企业所生产的产品与劳务,也包括外国企业或合资企业在本国生产的产品与劳务。 第二,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年内生产出来的产品的总值,因此,在计算时不应包括以前所生产的产品的价值。例如,以前所生产而在该年所售出的存货,或以前所建成而在该年转手出售的房屋,等等。 第三,国内生产总值是指最终产品的总值,因此,在计算时不应包括中间产品产值,以避免重复计算。 第四,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最终产品不仅包括有形的产品,而且包括无形的产

品一一劳务,即要把旅游、服务、卫生、教育等行业提供的劳务,按其所获得的报酬计入国内生产总值中。 第五,国内生产总值指的是最终产品市场价值的总和,这就是要按这些产品的现期价格来计算。这样就引出两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其一,不经过市场销售的最终产品(如自给性产品,自我服务性劳务等)没有价格,也就无法计入国内生产总值中;其二,价格是变动的,所以,国内生产总值不仅要受最终产品数量变动的影响,而且还要受价格水平变动的影响。 二、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 (一)支出法 支出法又称产品流动法,产品支出法或最终产品法。这种方法从产品的使用出发,把一年内购买各项最终产品的支出加总,计算出该年内生产出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即把购买各种最终产品所支出的货币加在一起,得出社会最终产品的流动量的货币价值的总和。 (二)收入法 收入法又称要素支付法,或要素收入法。这种方法是从收入的角度出发,把生产要素在生产中所得到的各种收入相加。即把劳动所得到的工资,土地所得到的地租,资本所得到的利息,以及企业家才能所得到的利润相加,计算国内生产总值。 (三)部门法 部门法按提供物质产品与劳务的各个部门的产值来计算国内生产总值。这种计算方法反映了国内生产总值的来源,所以又称生产法。 三、国民收入核算中的五个基本总量及其相互关系 在国民收入核算中,除了国内生产总值之外还有另外四个重要的总量:国内生产净值、国民收入、个人收入、个人可支配收入。这五个总量之间存在一定的

第八章 宏观经济政策

第八章宏观经济政策 [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利用IS—LM模型,讨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工具、种类、作用机制和作 用大小的决定因素。通过本章的学习,重点掌握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工具、 种类、作用机制 [教学重点和难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工具、种类、作用机制 [教学方法]:讲授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一、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与种类 1.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主要有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等四个。这些目标相互之间存在一定冲突,往往不能兼得。宏观经济学的最主要问题是如何保证经济在物价稳定的前提下沿着充分就业轨迹增长。 微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是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增进收入分配的平等程度,以提高社会福利。 2.宏观经济政策种类 (1)需求管理政策 一些经济学家认为经济波动的根源在于总需求的波动。总需求不足导致失业增加,经济萧条;总需求过多,导致物价上升,经济膨胀。需求管理政策就是要通过对总需求的调节,实现总需求等于总供给,达到既无失业又无通货膨胀、经济稳定增长的目标。需求管理政策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2)供给管理政策 另一些经济学家相信萨伊定律,认为供给会创造出自己的需求。失业是由总供给不足引起的。而总供给不足的原因在于税率过高,挫伤了人们储蓄、投资与工作的热情。只有降低税率,才能增加总供给,增加就业。供给管理政策是通过对总供给的调节,来达到上述政策目标。供给管理包括控制税收政策、改善劳动力市场状况的人力政策以及放松减轻政府对经济的管制,鼓励自由竞争等等政策。 (3)国际经济政策 一国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的实现不仅有赖于国内经济政策,而且受到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需要采取相应的国际经济政策,以实现国际收支平衡。 本章集中精力介绍凯恩斯的需求管理政策,即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二、实施宏观经济政策的必要性

宏观经济政策与发展规划练习题及解析——第五章

宏观经济政策与发展规划练习题及解析——第五章 宏观经济政策与发展规划第五章——财政政策练习及解析(1) 1.预算外资金,是指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为履行或代理政府职能,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具有法律效力的规章而收取、提取和安排使用的未纳入国家预算管理的各种()。 A.自筹资金 B.财政资金 C.自由资金 D.借用资金 答案:B 解析:P96.1.预算外资金:预算外资金是指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为履行或代行政府职能,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具有法律效力的规章而收取、提取和安排使用的未纳入国家预算管理的各种财政资金。 2.行政事业性收费必须经过()部门批准。 A.国务院计划(物价) B.省级以上政府计划(物价) C.国务院或省级以上政府及其财政、计划(物价) D.县级以上政府计划(物价) 答案:C 解析:P96.2.预算外资金的现行管理:(1)收费立项审批管理,行政事业性收费必须经过国务院或省级以上政府及其财政、计划(物价)部门批准,其他部门无权批准行政事业收费。 3.目前,()是我国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财政收入最主要的来源,其收入居各税之首,约占我国税收收入总额的一半。 A.营业税 B.增值税 C.所得税 D.消费税 答案:B 解析:P97.(1)增值税:目前,增值税是我国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财政收入最主要的来源,约占我国税收收入总额的一半。 4.下列属于商品及劳务课税的是()。 A.增值税 B.所得税 C.财产税 D.农业税

答案:A 解析:P96.(一)商品及劳务课税:商品及劳务课税是所有以商品及劳务为征收对象的税种的总称。我国现行税制中对商品的课税包括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关税及一些地方性工商税种 5.国债负担率是指国债余额与()的比率。 A.国债发行总额 B.国内生产总值 C.当年财政收 D.当年财政支出 答案:B 解析:P103.(1)国债负担率:国债负担率是指国债余额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我国目前的这一指标为16%左右,西方发达国家均在50%以上。 6.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我国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主要内容,其主旨是实现()。 A.分税制 B.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的事权 C.转移支付 D.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答案:D 解析:P107.3.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转移支付制度是以实现各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为主旨,而实行的一种财政平衡制度。财政转移支付是分税制体制的一项重要内容。 7. 下列关于我国预算外资金管理的叙述中,不正确的为()。 A.预算外资金是指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为履行或代行政府职能,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具有法律效力的规章而收取、提取、和安排使用的未纳入国家预算管理的各种财政资金,与预算内资金一样,都是政府财政资金的重要组成部分 B.除国家政府部门外各级财政部门都必须在银行开设统一的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用于管理和核算预算外资金收入和支出

宏观经济学-第13章习题答案

第十三章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南方医科大学 2010级经济学(医药贸易与管理方向) W 洋 1.在两部门经济中,均衡发生于( )之时。 A.实际储蓄等于实际投资; B.实际消费加实际投资等于产出值; C.计划储蓄等于计划投资; D.总投资等于企业部门的收入。 解答:C 2.当消费函数为c =a +by(a>0,0

第5章 《证券投资的宏观经济分析》练习题

第五章《证券投资的宏观经济分析》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国民生产总值经济周期财政政策货币政策 汇率政策先行指标同步指标滞后指标 二、简答题 1.基本分析的信息从何而来在搜集有关信息过程中应注意什么 2.经济分析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宏观经济发展对证券投资有和影响 3.影响证券市场行情的因素有哪些它们是如何影响的 4、简述货币政策工具调控资金的具体手段和方法。 5、简述宏观经济运行对证券市场的影响都是通过哪些途径实现的。 6、简述影响我国证券市场供求关系的基本制度变革。 7、分析经济周期与股价波动的关系。 三、单项选择题 1 当经济稳步增长、发展前景看好时,投资于以下哪种金融工具对投资者更有利_____。 A 公司债券 B 国库券 C 普通股 D 优先股 2 财政赤字指的是_____。 A 政府的财政收入大于财政支出 B 政府的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 C 政府的财政支出等于财政收入 D 政府的财政

3 中央银行若对外宣布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该货币政策属于_____。 A 紧缩的货币政策 B 松动的货币政策 C 中性的货币政策 D 平衡的货币政策 4 以下各因素中属于引起物价波动的正常因素是_____。 A 季节变化导致的农产品价格变化 B 人为的信息传播导致的价格变化 C SARS的发生导致的物价波动 D 自然灾害的发生导致的物价波动 5 用来表示先于经济活动达到高峰或低谷的指标是_____。 A 先导性指标 B 同步指标 C 滞后指标 D 混合指标 6政府财政赤字的减少会利率水平。 A.提高 B.降低 C.有时提高,有时降低 D.不影响 E.上述各项均不准确 7最普遍使用的货币政策是。 A.调整折现率 B.调整法定准备金 C.公开市场运作 D.调整边际税率 E.上述各项均不准确

中国近几年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中国近几年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财政政策 1997~2004 积极财政政策 就是通过扩大财政支出,调整收入分配,使财政政策在启动经济增长、优化经济结构中发挥更直接、更有效的作用。在需求不振、经济增长乏力阶段,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不需要中间传导过程,时滞短,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 作用是: ——保持了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到2001年,共安排国债项目8600项,国债资金的投入有效带动其他配套资金的投入,使国债项目投资总规模达到近3万亿元。建成了一批重要工程,增强了经济发展后劲,使我国连续几年保持了7%以上的经济增长速度。 ——提高了居民收入,刺激了消费增长。1999年以来,提高了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和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加大了对中西部地区的转移,建立了艰苦边远津贴制度。1999年至2001年,居民消费分别增长6.54%、9.1%和10.1%。 ——保持了进出口稳定增长。1998年以来,分三次提高了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税率,使出口货物平均退税率达到15%。同时,完善了加工贸易管理,扩大了生产企业进出口经营权,有效地刺激了对外出口。 ——促进了经济结构优化。一是通过税收减免及财政贴息等政策,支持符合产业政策方向技术改造、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二是中央财政加大了对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力度。2000年,对中、西部地区的投资分别增长13.8%、14.4%,分别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5、6.1个百分点。 ——建成和开工兴建了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过去4年中,共加固大江大湖堤防3万多公里,长江沿岸移民建镇200多万人,新增公路通车里程2.55万公里,增加铁路新线4000公里、复线1988公里;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已经开工;退耕还林、宜林荒山荒地造林等生态建设取得较大进展。 但它有一些局限性:国家宏观调控过分,挤兑了民间投资。 2004至今稳健财政政策 稳健财政政策核心是松紧适度,着力协调,放眼长远。具体来说,要注重把握“控制赤字、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增收节支”十六个字。 控制赤字,就是适当减少财政赤字,适当减少长期建设国债发行规模,近期中央财政赤字规模大体保持在3000亿元左右。随着GDP的不断扩大,财政赤字比重会不断下降,预计明年将降至2%左右。 调整结构,就是要进一步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公共财政的要求,着力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和国债资金投向结构。资金安排上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有促有控。对与经济过热有关的、直接用于一般竞争性领域的“越位”投入,要退出来、压下来;对属于公共财政范畴的,涉及到财政“缺位或不到位”的,如需要加强的农业、就业和社会保障、环境和生态建设、公共卫生、教育、科技等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不仅要保,还要加大投入和支持的力度,努力促进“五个统筹”和全面协调发展。 推进改革,就是转变主要依靠国债项目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方式,大力推进体制和制度改革创新,建立有利于经济自主增长的长效机制。 增收节支,就是在总体税负不增或略减的基础上,确保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同时严格控制支出增长,在切实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上花大力气,下大工夫。 货币政策

第十五章 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第十五章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第十五章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一、单项选择题 1.在流动偏好陷阱中()。 A.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都十分有效B.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都无效 C.货币政策无效和财政政策有效D.货币政策有效和财政政策无效 2.如果投资对利率是完全无弹性的,由于 货币供给的增加引起LM曲线的移动将()。 A.不增加收入,但降低利率B.提高收入水平并降低利率 C.提高收入水平和利率D.不增加投资,因而不增加收入 3.采纳下列哪些财政政策可将经济稳定在充分就业水平()。 A.确保货币供给不会增加过快或过慢B.改变政府的支出水平和税收水平 C.运用财政赤字政策减缓经济衰退 D.采取能够在整个经济周期使联邦预算保持平衡的政策

4.当政府税收或转移支付有一定变化时,消费将()。 A.变化相等的数量B.保持稳定不变,如果可支配收入不变 C.变化幅度肯定比税或转移支付幅度小 D.变化的多少,要决定于由此而引起的可支配收入水平的变化以及边际消费倾向 5.在三部门经济中,当以下因素如何变动时,IS曲线会变得较为平缓()A.投资对利率的变动较为敏感B.边际消费倾向较小 C.税率较大D.货币供给增加 6.如果经济处于流动性陷阱,那么()。 A.利率的变动对投资没有影响B.投资的变动对计划的总支出没有影响 C.公开市场活动不会引起货币供给增加D.实际货币供给增加对利率没有影响 7.减税将()。 A.通过增加可支配收入而增加总支出B.通过引起利率下降而增加总支出

C.通过减少可支配收入而减少总支出D.通过引起利率的上升而减少总支出 8.如果同时出现货币收缩和政府开支扩大,通过IS-LM分析,则()。 A.GDP和利率都有会上升B.利率会上升,而对GDP的影响则不明确 C.GDP会上升,但利率则会下降D.GDP 会下降,但对利率的影响不明确 9.下列哪项不是政府调整总需求的财政政策手段()。 A.改变政府购买水平B.改变政府转移支付水平 C.改变税率D.改变货币发行量 10.你认为下列哪些情况在衰退期是不会出现的()。 A.企业减少对耐用设备的投资B.股价下跌,劳务需求下降 C.税收收入增加D.失业补偿支付增加 11.以下哪种因素不引起LM曲线向左上方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