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两难问题情境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设置两难问题情境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效果

摘要:在一个价值多元的社会里,理想与现实、道德与法制、利益和操守等诸多冲突,不仅激发与涤荡着人们的思想观念,更错综复杂地影响着人们的判断、选择、舆论和行为,也为当代学校德育设置了难题。本文探讨如何根据初中思品课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在教学中设置两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内心价值冲突,让学生在冲突中思考、辨别、选择,以达到改变原有认知结构,提高心理、道德水平,形成正确价值导向的目的。

关键词:两难问题教学法作用应用策略

当前中国社会处于急剧的转型期,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价值多重化的浪潮不断冲击着人们的思想,改变着人们的道德判断、价值标准、精神世界。复杂的变革年代,往往使人们无所适从。初中生正处于思维发展的重要阶段,道德判断也开始从他律走向自律,这正是进行德的塑造与知的培养的关键期。引导他们了解社会、关注生活,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尤为迫切。

初中思想品德课是为学生思想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必修课。思品课新课标指出;“教师应引领学生感悟人生意义,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念,学做负责任的公民”。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学应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独立或合作学习,提高道德认知和判断能力,进行道德实践,形成正确观念的过程。那么,如何才能达到课标要求,提高思品课教学效果呢?受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道德两难故事”的启发,我们发现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结合学生思想实际,设置两难问题教学情境,激起学生内心认知冲突,触动原有的认知心理结构,让学生思考、辨别、选择,会取得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下面就“两难问题教学法”在思想品德课中的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两难问题教学法”在思品课中的作用

1、拓展学生思维,达成三维目标

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其自主性和独立意识迅速增长,个性逐渐伸展,他们绝大多数对学习有着强烈的愿望,对逐步扩展的学习和社会生活,有着强烈的参与意识。同时他们的内心也充满了矛盾、困惑,在许多问题上他们的认识模糊,他们也希望与同伴与老师进行平等的交流,以解决自己内心的冲突。

比如说网络游戏、虚拟空间的交流,几乎所有的初中生都喜欢,他们都有自己的QQ,有自己的网上好友,认为在网络游戏、交流中他们有成功感、有神秘感,不被约束,随性而为,能满足自己的需要。但是老师、家长、社会都把网络游戏、网上交友视为洪水猛兽,努力去制止。到底网络游戏、交友该不该,学生的内心很困惑。老师如果在教八年级上《享受健康网络的交往》中设置网络交友(网络游戏)利与弊的辩论,就能有效的解决此类困惑。象这样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内心需要的两难问题设置,能极大地激发他们探索、讨论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学生在思辩中学会了用全面的、一分为二的方法看问题,拓展了思维,加深了认识,初步形成了态度,有效达成了思品课三维教学目标。

2、深化道德认知,提高评价能力

真正的道德认知应包括领会道德知识,进行道德评价,形成道德信念。道德知识领会是

学生具备道德认知的前提,即要使受教育者了解具体的行为准则以及为什么要实行这一准

则。但道德认知还涉及到受教育者对这些知识信不信、接受不接受的问题。正因为如此,在

培养道德认知时还必须发展学生的道德评价能力,并在评价过程中帮助学生形成道德信念。

美国学者布莱特经过长期研究认为,青少年儿童通过对假设的道德两难问题的讨论,能够理解和同化高于自己一个阶段的同伴的道德推理方式,拒斥低于自己道德阶段的同伴的道德推理。为此,教师通过创设两难问题情境,提供实践机会,使学生能经常运用自己的道德知识

进行道德分析和判断,能使学生的道德评价能力从肤浅到深刻不断地发展,并最终促使其道德信念的形成。

3、突出学生主体,丰富课堂生成

新课程强调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强调学习是学生主动地对世界、生活的认识过程,是对自己已有知识的主动建构。学生在对两难问题的讨论、辩论中,在思维的碰撞中,他们会形成许多新的看法,而这些看法就是课堂教学资源的生成,如果教师对这些生成的资源能切实的把握,有针对性加以引导就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教七年级“自己的事情自己干”,为了让学生从法律角度认识到自立的必要性,我们设计了一个辩题:子女上大学的费用应不应当由父母来支付。学生通过辩论,了解到我国法律的规定:能独立生活的成年子女没有权利要求父母付给抚养教育费。教师这时候又提出新的问题“学费问题到底怎么解决?难道父母能看着孩子‘见死不救’吗?”。学生经过再一轮讨论,意识到大学生的学费可以通过勤工俭学、争取奖学金、助学贷款等多种方式来获得,学费获得过程就是大学生自立能力培养的过程。学生在思辩中达成了自立能力的培养是大学生学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新认识,从而领会到自己的事情应自己负责,形成了正确的价值判断。这样学习就成了学生提高自我认识、主动发展的过程。

二、“两难问题教学法”的应用策略

1、情境选择要针对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生活

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内容是根据初中生不断扩展的生活,以学生在生活中会遇到的问题为线索进行编排的,因此教学中我们必须不断了解学生在生活中存在哪些问题、有哪些困惑。根据这些问题和困惑来设置教学的两难情境,这是应用“两难问题法”进行教学的前提。

如八年级学生主要面临的是学习分化、心理叛逆,与老师家长易产生隔阂、异性同学交往、如何寻求真正友谊等问题。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帮助、指导他们顺利度过青春叛逆期,学会交往与合作,懂得维护权利履行义务。根据八年级教材的内容和要求,我们在八年级教材中设置了几处两难问题,如《同学朋友》一框中“小冬经常帮好朋友小宁复习功课、解答疑难,但常弄得自己没时间完成功课,小冬妈妈很着急,小冬也很为难,他该不该继续帮小宁?”;《做诚信的人》一框中“发现好朋友考试舞弊,该不该揭发?”。这些困惑正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迫切需要解决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话题,让学生“有话可说”,从而作出明智的选择。

2、热点内容要适应学生水平,符合教学内容

思品课标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国家发展和我们生活的世界,但作为初中生他们的认知水平有限,社会阅历不多,社会知识也有限,因此在引用社会关注并争论的矛盾、热点、焦点问题设置两难问题时,注意与学生认知判断发展水平及教学内容相吻合,这是应用“两难问题法”的基础。

比如在教初三可持续发展战略时,课标要求学生能正确理解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并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可是初中生对环保和经济发展状况仅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如何让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一个难题。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课本内容,我们选择学生身边熟悉的话题,从小处入手来理解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的大问题。利用书本现有材料:一棵50年树龄的树所具有的生态价值,和如果它被砍伐,制成一次性筷子的价值比较设置讨论问题:我国作为一次性筷子出口大国,是得大于失,还是失大于得。在讨论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的得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可能会发生冲突,要寻求两者均衡发展的结论,理清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3、运用方式要根据需要选择,提高课堂实效

(1)小组讨论的方式。“两难问题教学法”是一个先运用两难问题引起学生的意见分歧和失衡,然后学生采用推理方式,寻求较高层次的认知平衡,再将自己的判断用于实践的过程。因此以小组为组织形式,借助小组成员之间的协作,可完成这过程。小组讨论能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学生能放开思想顾虑,无拘无束地与别人讨论、交流。这样能激发每一位学生思索,寻求较高层次的认知平衡,从而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

运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必须注意讨论小组应由处于不同阶段的学生混合而成,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到高于他们推理水平的道德判断,触动其原有的认知经验结构,产生不满足感;相反,如果讨论小组的学生之间在关于某一两难问题的讨论中很容易得出一致意见,甚至一开始就没有任何分歧,这就不可能达到我们应用“两难问题”的初衷。

(2)组织辩论的方式。“辩论式”教学模式是以学生辩论是非曲直的活动为中心,注重学生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在辩论任务驱动下的信息资料收集,在辩论情境中对所收集资料的整理组织和运用,通过辩论的过程使学生主动感悟,变原有的“给学生一种观念”为“让学生悟出一种观念”。围绕两难中的“该”与“不该”的问题,设置辨论的正反两方,从各自坚持的道德规范、彼此不同的生活体验中寻求可以说服对方的理由,陈述观点,互相设难发问,培养学生从理性角度去思考问题、分析利弊的能力,增强学生对是非、善恶标准的把握。(3)分角色表演的方式。角色扮演法是一种通过行为模仿或行为替代来影响个体心理过程的方法。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扮演活动中的角色,进行现场表演,通过观察、体验,进行分析讨论,从而使学生受到教育。

在《做诚信的人》一框中“面对癌症晚期的病人,接诊医生该不该将实情告诉病人?”,我让学生分别扮演“接诊医生”和“晚期患者”,分派角色让学生自己体会,教师指导学生把握医生与病人各自角色的情绪、心理活动的变化。表演中,“病人”表现出在病危时的意志消沉和欲问寻诊断结果时急切、害怕的沉重心理;“医生”则表现出在职业道德与善意美德间抉择时的犹豫心理。当学生处在两种道德思想间矛盾纠缠时,人与人之间的真和善就自然而然的烙印于心中了。

4、点评归纳要注重鼓励引导,提升学生观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