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发展史(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文艺复兴时期大学的变革
中世纪大学的产生,是西欧封建社会思想文化生活中的一种进步现跃了当时的思想文化生活,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并为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动做了一定的准备。
然而,中世纪后期(11-14世纪),西欧的大学多数控制,大学日趋保守,几乎拒绝一切新知识,严重滞后于时代发展的要求。
14世纪初,随着文艺复兴的兴起,在人文主义的冲击下,西欧各国的大学先后相应的变革。
其中,最明显的是中世纪大学占垄断地位的经院主义课程受到了冲击,具有人文主义色彩的新课程在大学课程中的比例不断增加。
(一)意大利、北欧国家大学的变革
1、意大利大学的变革
文艺复兴最早起源于意大利,因而意大利的大学也就最先感受到了人文主义的的影响。
波隆那大学、比萨大学、佛罗伦萨大学等最初仅设有民法、宗教学专业,受人文主义影响,此后逐渐增加了修辞学、哲学和天文学专业。
佛萨大学在1373年还开设了但丁作品讲座,以后这一讲座又兼授语言学和修尽管如此,人文主义对佛罗伦萨大学的影响极小。
意大利的大学始终没有成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新文化的中心。
因为当时的大学主要是一种培养专门人培训机构。
大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未来的神职人员、医生、政府官员和律师不是研究古典文学、历史、诗歌和艺术。
那些最具特色的人文主义研究都是地大学之外的学园发展起来的。
2、北欧国家大学的变革
北欧一些国家的大学情况也与意大利类似,大学的科目以形而上学、神法学和医学这些传统的科目为特色,文科课程被视为预科性质或附带性质,
15世纪后期,人文主义者的学说才真正开始影响大学。
(1)法兰西大学
在法兰西,人文主义长期遭到经院主义的顽固堡垒——巴黎大学的敌视。
15世纪最后一二十年之前,巴黎的学者们一直轻视意大利的严重影响,不屑在他们的课程表中做任何重大的改变。
不错,在1450年以后,艺术系(文学院)已经聘请少数意大利人文
主义者去充当希腊语教师;有些人文主义的教科书已经代替了中世纪的拉丁文法;巴黎的出版社从1470年开办起就刊印了一些人文主义方面的书籍。
但是,这些只是次要的改革,并未影响任何院系的学习方向;大学生活的中心依然是托马斯阿奎那派(Thomistic)、司各脱派(Scotists)和奥康姆派之间的激烈论战,以及很少变化的关于传统的逻辑问题和形而上学问题的讨论。
那些在他们的精神教育中寻求更富于营养的食品的大学生们,从阅读中世纪完全神秘主义者的作品中得到了满足。
人文主义教育家吉朗布德在与教会和巴黎大学的斗争中赢得了宫廷的支持。
1530年,在国王佛朗西斯一世的支持下创办了一所设有希腊语、希伯来语、拉丁语和数学讲座的法兰西学院,并通过它攻击经院哲学最后的堡垒。
(2)苏格兰大学
15世纪中叶,英格兰虽然有些牛津大学的学生从意大利游学回国宣传人文主义的精神,但是对教育的影响不大。
直到15世纪末,以牛津大学为中心的文艺复兴运动才在英格兰蔓延开来。
15世纪末16世纪初,牛津大学之所以能够成为文艺复兴运动的中心,主要得益于威廉格罗辛、托马斯林纳克、约翰哥勒三位热心于人文主义学术的著名的牛津学者。
格罗辛毕业于牛津大学,1488年曾去意大利学习希腊文,1491年回牛津大学讲授希腊文和文学。
林纳克曾是牛津大学的教师,1485-1486年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学希腊文,后又在费拉拉和帕多瓦学习医学,1499年回到英格兰在牛津教授医学及希腊文和拉丁文。
哥勒于1493-1495年先后在法国和意大利研究神学以及古希腊、古罗马文学,后回到英格兰牛津任教。
这三位学者崇拜古典文学,用人文主义的新I 观点向学生讲授古典作品。
他们对伊拉斯滇、莫尔有较大影响。
在他们的推动下,人文主义在英格兰蓬勃发展起来并最终站稳了脚眼。
(3)德意志大学
在德意志,文艺复兴运动首先是从大学开始的。
1456年,人文主义学者彼得路德从意大利留学回国,在海德堡和莱比锡等大学讲授新学。
1746年,著名学者鲁道夫阿格里科拉留学意大利后,到海德堡大学讲授古典文学。
著名诗人凯尔梯斯曾在意大利学习,先任教于巴伐利亚大学,后任维也纳诗歌学院院长。
1500年后,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的双重影响下,德意志大学里的人文主义教学吸引了更多的昕众,希腊文、希伯来文、诗歌、历史学义学科在大学课程中的比例不断增加。
与之相应的是,僵化的经院哲学逐渐为学者们所抛弃,在大学课程中所占的比日益减少。
此外,教学和音乐也比以前更受重视,并成为大学文学院课程的基本内容之一。
(二)文艺复兴时期大学的特征
在文艺复兴运动等因素的影响下,到文艺复兴后期,欧洲中世纪大织的拥有自治权和国际性学术机构这两个重要特征发生了变化。
1、特权逐渐被削夺
欧洲中世纪大学的突出恃征之一是大学拥有较大的自治权。
这些自治权包括招收学生或邀请学者的权力;自主制订教学内容和授课的权力;颁发教学证书或学位的权力;不受外来干涉,自主管理大学教学、行政等其他以切事务的权力。
直到15、16世纪,许多大学仍然保留它们当初所获得的各种特权,如司法裁判权、免除各种税收和兵役等。
但从16世纪开始,大学所拥有的许多特权逐在国的国王或君主剥夺。
其中,最直接的手段就是国王或君主按照自己的意志,通过对国内某一特定大学或所有大学重新颁发特许状或法人资格,或通过制定各种法律法规等,改革大学内部的组织形式,限制大学的某些特权。
这样,大学最终成为服务于国家或民族需要的世俗政权的工具。
2、国际性特征在逐渐消失
在大学丧失自治权的同时,欧洲大学由国际性机构逐渐转变为民族性机构。
国际性是欧洲中世纪大学的另一个重要特征。
中世纪大学是按照教会的独特生活方式去活动,特别重视教会的世界'性质和国际性质。
这是很自然的,因为大学、至少是德国的大学,无一例外地是在基督教会的土壤上蒙受天主教会的庇荫长起来的。
教会的教义成了它们教学的基本原则,教会的通用语言也是它们的语言。
大学的成员,无论教师或学生,多数都是享受僧侣生活待遇的在职人员或预备人员;大学讲座,至少在德国,多数都享有不必强迫居住寺院的僧侣的俸给。
因为大学具有教会和宗教团体一样的国际性质,遂使教师和学生养成乐于到国外居住的习惯和勇于冒险的精神。
然而,16世纪以后,由于欧洲不同教派之间、不同民族国家之间的对立与冲突,以及随着基督教会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降低等因素,大学形成初期那种来自不同区域的学者不受拘束地在各大学之间自由漫游、讲学,为了追求学术和探求真理,自由往返于不同地区的现象已不多见。
欧洲80所大学从国际性大学转变为国内或地区性大学,大学的通用语言——拉丁语逐渐为各民族的语言所取代。
至此,大学以往所具有的世界性和国际性己不存在,却普遍地带有地区的性质"。
中世纪大学和文艺复兴时期大学的比较
课程
管理
性质
通用语言
中世纪大学
经院主义课程
(文、法、神、医为主)
大学自治。
自治权包括:招收学生或邀请学者的权力;自主制订教学内容和授课的权力;颁发教学证书或学位的权力;不受外来干涉,自主管理大学教学、行政等其他一切事务的权力.
国际性学术机构
拉丁语
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学
人文主要课程
(古典文学、历史、诗歌、艺术)
许多自治权被国王或君主以特许状、法规法令的形式剥夺,大学成为服务于国家或民族愣耍的世俗政权的工具。
民族性机构
各民族语言
三、现代大学制度的确立
在工业革命的影响下,西方大学在类型、职能、课程设置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革,逐步从传统的中世纪大学成长为现代大学。
(一)现代大学职能与目标的变革
1、科学教育:大学现代转向的肇始
科学教育思潮的迅速传播引发了教育领域的全面变革。
面对科学浪潮的冲击,一方面传统大学纷纷把科学技术引入到教学内容之中,另一方面新建立的高等教育机构则全面实施科学教育。
在英国,以国会通过的1850年《牛津大学法》(Oxford Law)和1856年《剑桥大学法》(Cambridge Law)为开端,传统大学逐渐取消了宗教方面的种种限制,逐步打破故步自封的局面,开始面向世俗阶层,接受科学革命和近代科学技术的成果。
至19世纪后期,以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为代表的英国传统大学不仅逐步开设了适应工商业发展的课程,而且还在德国研究型大学的影响下,开始从事物理学、生物学、细胞学、免疫学、遗传学等方面的科学研究。
除了对传统大学的改造之外,英国还建立了新大学。
1828年创立的伦敦大学学院,强调科学和技术课程,反映了伦敦大学面向社会培养专业实用人才的特征。
19世纪70年代,英国出现了许多城市大学,如曼彻斯特欧文斯学院(OwensCollege,1851)、南安普顿哈特雷学院、纽卡尔斯学院、利兹学院、谢菲尔德学院、伯明翰学院等,直接为当地工商业发展培养专门技术型人才。
美国传统大学课程内容的科学化始于哈佛大学。
到1897年,科学技术性课程在哈佛大学课程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哈佛大学的课程改革极大地推动了美国高等的l皮革和发展,尤其是对霍普金斯大学、芝加哥大学、康奈尔大学等高校的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传统大学之外,后建的新型高等教育机构也是全面实施科技教育的重要场所。
如前所述,法国大革命后,所有传统大学被关闭,建立各种专门学院,对现存的部分综合性学院和若干与军事有关的学院等予以改造,并在此之外设置了专门的研究机构。
2、工业社会与大学培养目标的转向
工业革命对大学的直接影响之一就是使大学告别了"象牙塔",与工业社会建立了密切联系,从而使大学成为发展科学技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组织。
(1)英国
在英国,19世纪中叶爆发了对英国高等教育影响深远的新大学运动和大学推广运动。
1828年,伦敦大学学院的成立揭开了新大学运动的序幕。
1836年,伦敦大学学院与国王学院合并为伦敦大学。
在伦敦大学的带动下,19世纪下半叶,英国出现了许多民办的城市学院,如前面提到的曼彻斯特学院、南安普学院、纽卡斯尔学院、利兹学院、谢菲尔德学院、伯明翰学院等。
这些新型大学为工业和科学发展服务,为当地工商业发展培养高等专门技术型人才,因此改变了英国高等教育的传统。
大学推广运动最早出现于19世纪40年代,伦敦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全日制大学以校内或校外讲座形式将大学教育推广到非全日制大学。
到19世纪末,大学推广运动影响广泛,它加强了大学与社会之间的联系,也使社会中下层子女有了更多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2)法国
在1789年大革命之后,法国所有中世纪大学都被关闭,并创办了一批专科学院和理工科学院。
专门学院多少机械、农业、医学、军事院校,客场多为技术性学科;理工学院的综合性相对突出,但也侧重实用性知识教学,旨在为国家基本建设和战争服务。
按照1802年颁布的法律,全国设立医学校3所、法学校10所、机械及化工学院2所、史地政经专科学校1所。
19世纪中叶之后,法国高等教育的技术化倾向更加凸显,神学地位大大降低,法科、医科、理科的发展受到了相当重视。
尤其是19世纪末出现的工科学院,从培养目标到课程设置完全是从工业发展需要出发,学生多来自社会中下阶层,毕业后基本上进入工厂和企业。
(3)德国
在德国,柏林大学、波恩大学、慕尼黑大学等坚持纯粹的科学教育,反对大学进行实用性学科的教学与研究。
但德国在19世纪还是建立了与大学功用不同的高等工业学校和多种专业性学院,为经济建设培养专门人才。
19世纪中叶以后,德国各类型的高等学校的设置的技术性课程已经超过人文学科和自然科学学科,技术教育成为高等教育的主体。
总之,工业革命时期,欧美高等教育理念和制度都发生了根本性转变,科学技术成为了大学教学和研究的主要内容,培养技术型人才成为大学教育的主要目标,大学与工业社会的联系更加密切。
可以说,高等教育自此进入了一个科学教育时代,孕育着现代大学的制度和理念。
(二)研究型大学的创立与发展
高等教育的科学时代是由德国的大学教育开启的,而真正的科学教育理念首先是在柏林大学中产生的。
因此,柏林大学成为德国大学新精神的代表,它不仅对欧洲而且对世界高等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它的建立开创了高等教育的新时代。
1、柏林大学的办学理念
柏林大学主要体现了洪堡的大学理念。
首先,提倡纯科学研究,排斥职业性和功利性学科。
柏林大学不重视实验科学,因为他们认为实验科学只是一种工艺学,而不是纯粹的科学,因此只重视哲学、人文学科。
直到20世纪初,柏林大学几乎所有的系都没有开设有关技术或实用科学方面的课程。
其次,鼓励学习自由和教学自由。
柏林大学继承井改造了中世纪大学以来的学者自治、学术自由的传统。
学习自由,即学生在学习内容和大学生活方面的自由选择;教学自由,即教师的教学和科学研究活动不受干涉,能自由地传授和研究知识,探索真理。
洪堡"学术自由'思想的提出及其在柏林大学的实践,代表了当时进步势力的要求,体现了德意志民族特殊的文化精神,同时也孕育了现代大学的精神,拉开了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序幕。
再次,教学与研究相结合。
为落实这种理念,柏林大学借鉴了哥廷根大学的哲学"习明纳这种师生共同参与、融教学与研究活动为一体的组织形式,并建立了众多研究所。
之后的大学,如布勒斯劳大学(1811)、波恩大学、描尼黑大学等,也竞相效仿柏林大学,注重专门的研究,先后设置研讨班和研究所。
习明纳(seminar的音译,也意译为讨论课、讨论班)指一种起源于德国、将教学和研究相结合的大学教学模式。
其具体含义是:在教授的指导下,大学或研究生院中优秀的学生组成研究讨论小组,定期集中,师生共同探讨原创性或集中性的研究成果,进行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教学活动。
在课程中,通过师生畅所欲言的讨论、自由地发表意见,共同探索新的知识领域,发现真理。
习明纳最早出现于18世纪虔敬派教育家佛兰克创办的师范学校中。
1737年,德国著名学者格斯纳在德国哥廷根大学创办了哲学习明纳,从而把习明纳引入到大学中。
后来,柏林大学因其十分契合洪堡提倡的现代大学精神,吸收了这一形式,并对其进行了
改造,把它发展成为一种基本的制度形式。
由于这一制度的诸多优越性,再加上政府的大力资助,其影响力日益扩大,从而发展成为19世纪德|叫大学一种基本的教学科研方法。
19世纪20年代,哈佛大学蒂克纳等第一批留德学者学成回国,把德国大学中流行的习明纳介绍到美国,由此开始,习明纳逐渐成为美国大学及研究生院普遍求用的重要教学方法和形式。
除了对美国的影响外,近代德国大学的习明纳还对英国、法国、日本、希腊、荷兰、比利时、俄国、丹麦等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时至今日,习明纳在世界各国大学、中学教学,尤其是在研究生教学中,甚至在跨国公司人才开发方面,己得到了广泛应用,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与实践价值。
习明纳的结构与实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主持人(一般由任课教师亲自担任)介绍(l~2分钟)。
主持人概要地介绍主题所涉及的基本问题,并不作任何学理的界定与评价,以免观念先行。
接着介绍报告人。
2、主题报告宣讲(15分钟左右)。
由报告人进行专题发言。
由于一般有1~2 冽的准备时间,报告人通过查阅资料对某一问题的研究有了一定了解,同时将自己的理解融入发言当中。
3、回应人发言(10分钟左右)。
回应人针对报告人的发言进行补充、批评、商榷等多种形式的评述。
4、限时辩论与交流(15分钟)。
在这一部分,围绕交流主题,针对报告人和回应人的发言,客场参与者可以向报告人提问,对报告人提出自己的相反观点,对发言者的观点、论据提出批评意见,对相对立的命题进行辩论,报告人也可以进行解释、补充甚至反批评,这是课程中最精彩的部分,将充分展示学生们的学术积累和思维才智。
5、总结与评点(3-5分钟)。
由主持教师进行专题评点,简短地总结当天的讨论。
习明纳课程形式灵活,气氛活跃,在教学中师生共同讨论,突出了师生之间的五动意识;强调了问题意识、团队合作意识、科研能力的培养,容易形成亲密融洽的师生关系,是一种非常适合优秀学生的精英培养模式。
2、德国大学对欧美大学的影晌
作为现代大学的发源地,柏林大学的办学原则学校组织形式对欧美idax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1)对美国大学的影响
从1814年第一批四名美国学生赴德国大学学习,到第-次世界大战前,约有一万名美国青年和学者到德国大学学习,仅柏林大学先后接纳的美国学生就超过五千人。
这些人回国后,大多成为美国高等学校教学和科研的骨干,成为传播夺得过大学思想的主要力量。
他们当中的一些人后来担任了美国著名大学的校长,直接参与和领导了以德国大学为榜样的高等教育改革运动,如威斯康星大学校长亨利巴纳德、密歇根大学校长塔潘和安吉尔、明尼苏达大学校长福韦尔、康奈尔大学校长怀特、加利福尼亚大学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校长吉尔曼、克拉克大学校长霍尔特、哈佛大学校长艾略特河伊利诺伊斯大学校长詹姆士等。
创建于1876年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是美国大学中最早也是最成功地体现德国大学理念的高校。
首任校长吉尔曼曾在柏林大学学习过,就职前又专程赴德国考察学习大学的创办与管理经验。
柏林大学的办学模式后来直接为吉尔曼所借鉴,如重视科学研究、创办研究生院、引人研究班(习明纳)、注重实验方法、重视图书馆的功能、倡导学术自由、学生学习自由等。
在吉尔曼任校长的二十多年中,霍普金斯大学发展成为了一所世界知名的大学,也成为美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引领者。
哈佛、哥伦比亚、耶鲁、普林斯顿等一批成立较早的文理学院开始按照霍普金斯大学的做法进行改造,成为真正的大学;同时,一批以霍普金斯大学为榜样的新大学陆续创建,如克拉克大学、天主教大学(1889)、芝加哥大学(1891)。
到19世纪末,美国多数大学都在本科之上设置了研究生院。
(2)对英国大学的影响
英国科学家赫胥黎十分推崇德国的大学,认为德国的大学是献身于科学研究和学术教育的学者团体,是真正的大学。
他呼吁英国的大学要学习德国大学的经验,扩展大学的职能,大兴科学研究之风。
曾在哥廷根大学学习过哲学的英国著名律师、哲学家和政治家霍尔丹,将德国称为其“精神上的故乡”。
1 9世纪后期,数以千计的英国学生赴德国学习,其人数不少于同一时期的美国。
至1880年,科学研究之风已盛行于英国的大学。
(3)对法国大学的影响
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后,革命政权于1793年关闭了全部22所旧大学,而巴黎多科工艺学院、巴黎高等师范学校等培养专门人才的专科学校相继建立。
由于这类学校与国家利益密切相关,具有浓厚的功利主义倾向,重视教学而缺乏科学精神,因此遭到了有识之士的批评。
1864年,法国哲学家、历史学家勒南指出:“与德国大学相比较,法国的学院处于一种低劣的有失脸面的状况。
"许多访问过德国大学的专家学者强烈要求按照德国大学的模式改造法国的大学。
经过多年努力,至1896年,法国在以前专业学院的基础上成立了17所大学,科学研究在大学获得了重要地位。
此外,德国的大学还对日本、希腊、比利时、俄国、丹麦、挪威、瑞典、中国的高等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比如,1917年担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曾留学德国莱比锡大学,他将德国的大学理念运用到北京大学,首创文、理、法三科研究所,主张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最早选用选科制、.实行教授治校等。
北京大学研讨思辨之风从此兴盛,并形成勤奋严谨的学风和学术民主的传统。
(三)大学服务社会功能的形成与发展
从高等教育发展的角度来看,大学与工业社会的联系强化了大学服务社会的功能。
在这方面,美国高等教育发挥了示范作用。
1861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莫雷尔法》,翌年经林肯总统批准生效。
该法案的主要内容是:联邦政府向各州提供土地,以资助各州建立至少一所用以发展农业和工艺教育的学院。
《莫雷尔法》的颁布实施,在美国高等教育领域掀起了一场赠地学院运动,农业和机械工艺教育在大学得以广泛推行,为美国工农业现代化做出了突出贡献。
此外,还形成了美国完整的高等教育体系,确立了美国高等教育民主化原则,孕育了在世界高等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康奈尔计划和威斯康星思想,进而导致了现代高等教育理念的产生。
康奈尔大学创建于1868年,其采取"公私合营"的办学模式,坚持实川性、适应性的新型大学办学理念,成为一所以农业科学教育著称的人民的大学。
"康奈尔计划"的主要内容包括:开设通用课程;所有学科、科目与课程具有同等的重要性,不得厚此薄彼;加强学科研究工作;加强商业、市政人际关系事务的研究,向社会提供必要的服务;学校向社会各阶层开放,招收新生无种族及性别限制。
"康奈尔计划"得到了威斯康星大学校长范海斯的高度认同。
他认为,服务应成为大学的唯一思想。
大学的基本职能应包括把学生培养成有知识、有能力的公民;进行科学研究,创造新文化和新知识;传播知识,使广大民众能够应用知识解决社会各方面问题。
经过范海斯的不懈努力,威斯康星大学将康奈尔大学倡导的大学为社会服务的思想推向了高潮,形成了著名的"威斯康星思想"。
其内涵包括三方面,即大学要参与州的各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