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北洋军的编制及军械装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华丽援助诺公公

摘 要:北洋军在中国近代军事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北洋系的政治生命就系于庞大的北洋军。北洋军首先是一个军事单位或者是一个军事集团,而军事编制和军械装备是反映一个军事集团最客观的物质基础,北洋军在清末民初叱咤风云的基础之一就是它军事编制和军械装备远远领先于同时期的中国其它军队,这也是北洋军强大战斗力的源泉之一。

关键词:北洋军 编制 装备

在旧中国,尤其是在1840年之后,军队迅速蜕变为军阀及各种势力的最为强有力的工具。谁的枪多人多,谁的话语权就大,谁的收入就多,地盘就大。而北洋政府统治中国的16年就是这种情况的真实写照。

袁世凯利用北洋军北压清廷、南欺民军,最终登上了民国大总统的宝座。黎元洪、段祺瑞的“府院之争”也是以借仗北洋军实力的段祺瑞获胜而告结束。孙中山反对北洋军阀10多年始终未成功,反而多次被南北军阀逼迫出洋或躲入租界。

从以上事例可以看出北洋军的强大。究其原因众说纷纭。笔者认为:北洋军首先是一个军事单位或者是一个军事集团,研究北洋一系当从军事方面进行系统分析。如果仅从非军事领域分析则是无法解释北洋军的强大战斗力的源泉。本文拟从编制和军械装备方面对北洋军能够在中国近代独领风骚30年的原因作一探讨。

一、晚清时期的北洋军编制、军械装备

(一)新建陆军及武卫右军时期的北洋军编制、军械装备

1894年至1900年是清末军事变革的第一个时期。自甲午战败之后,清军后起之秀淮军又是一蹶不振。旧的编制已经被充分否定。有感于国破军弱,张之洞、胡燏棻等倡议按西式新的军制编练陆军[1]。于是,便有张之洞在南洋练自强军,胡燏棻在北洋练定武军。后胡他调,定武军由袁世凯接统,改称新建陆军。南张北袁最可贵之处,都在于打破自洋务运动以来只重装备改进而不重编制改革的练兵方法,大胆采用西式军制,从编制体制上进行改革,迈开了军事革命的步伐。

1、新建陆军编制

袁世凯在编练新建陆军时认为新军既效仿西法操练,就“必须参用泰西军制”[2]。为此,他仿照德国陆军编制,制定新建陆军营制,对旧的营制进行大胆改革。

初定编制如下[3]:

军(总统)—左翼(统领)—(分统)(×2)—步队营(统带)(1554人,×2)

-右翼(统领)-(分统)(×2)-步队营(统带)(1554人,×2)

-(分统) —炮队营(统带)(1651人,×2)

-(分统)-马队营(统带)(809人,×2)

-工程队营(统带)(510人)

上表中,括弧前面为军队一级组织的名称,括弧中为官职名称。如步队营系一级军队组织,后面括弧中的统带则为该一级组织的长官的称呼。最后一个括弧内人数是指该营的编制内人员数量。[4]

新建陆军还是以营为基本单位,营以上也还是直接隶属于军,明显地受中国旧的军制的影响。但可贵的是,在军之下,又设有翼这一级不太算是组织的组织,在翼之下,则又设分统来分领下面的各营;在营与哨之间,也设有领官来分领各哨;在哨与棚之间,还设有哨长,应该相当于现在的排长。这样算来,就不再是军——营的简单编制,而实际上成为多级编组,新的层次结构更加适应了新兵器与新战术的要求。从表上还可以看出,在袁世凯设想中当时新建陆军共设步兵、炮兵、骑兵、工程兵四个兵种,各自独立成营,合成作战。使用时“步队为主,炮队为辅,马队巡护,工程队供杂役”[5]。新建陆军各营和新建陆军总部详细编制见附表一至附表五。

各兵种实际编成步队5营,炮队1营,骑队1营,工程队半营。

2、新建陆军武器装备

袁世凯接练定武军后,决心改变以往枪炮种类繁杂的状况,以求军械统一。当时采用奥匈帝国的夏利曼8mm手拉直动后端闭锁枪机步枪、骑枪和勃朗宁或科尔特六响转轮手枪[6]。新建陆军各兵种武器装备配备如下:

步兵:军官配六响左轮手枪和佩刀。正副头目、正兵、号兵、护勇各配曼利夏步枪一支、子弹50发。[7]

骑兵:军官配六响左轮手枪和佩刀。正副头目、正兵、号兵、护勇各配马刀1把、曼利夏马枪一支、子弹50发。

炮兵:每营3队,各队装备不同。左队装备克虏伯75毫米口径过山轻炮[8]18尊(每哨6尊),每尊配马7匹,共126匹。右队装备格鲁森57毫米口径过山快炮[9]24尊(每哨8尊),每尊配马7匹,共168匹。接应队装备格鲁森57毫米口径陆路快炮[9]18尊(每哨6尊),每尊配马5匹、骑马5匹,共180匹(行军时酌增)。全营炮兵“分三成,一成用炮,一成备补,一成持抢护炮”[10]。

工兵:各队工作性质不同,配备不同的装备和工具。其中配有我国最早的野战磁石电话和野战有线电报。此外从来新夏等人所著的《北洋军阀史》的附图来看,工程队应装有一些小型挖掘器械。

(二)北洋常备军及清末陆军时期的北洋军的编制发展、军械装备革新

1、北洋军的进一步壮大

(1)袁世凯继任直隶总督

《辛丑条约》签署两个月后,1901年11月7日(光绪二十七年九月二十七日),袁世凯因为效忠慈禧而被署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次年被实授。由于在“庚子之役”中武卫前中左后军均被八国联军击溃。而袁世凯因调任山东巡抚不但免遭一难还有所壮大的武卫右军[11]这时就成了“拱卫京畿”的主要军事力量。同时袁世凯又网罗旧北洋系李鸿章的主要班底,如杨

士骧、杨士琦、孙宝琦、赵秉钧、陈璧、胡惟德、朱家宝、吴重熹、其耀琳等淮系官僚,势力急剧膨胀。

直隶总督对袁世凯和北洋军的重要性,可以用《中国军事力量的兴起1895—1912年》一书中的一段话来概括:

只有在袁世凯成为直隶总督之后,他才有可能来加强它的军事扩张和军队现代化,从而建立起北洋军与北洋集团。北洋军构成中国陆军的核心,而北洋集团又产生民国时期的大部分北方军阀。[12]

(2)北洋军的正式形成

“庚子之役”后,清廷朝野上下又一次将雪耻的希望寄托在编练新军上。光绪二十七(1901)年清廷多次发上谕,强调编练新军的重要性,并作了具体部署。[13]在全国普练新兵的声势下,袁世凯以武卫右军为基础,以光绪二十七年十二月二十七日(1902年2月5日),经清政府批准的从顺直善后捐款中提留的100万两为练募新军费用,从光绪二十八(1902)年到三十(1904)年间在保定编练北洋常备军[14]。到光绪三十(1904)年共编成三镇另一协(京旗常备军)。[15]

在北洋常备军的编练过程中,首次出现了类似最高统帅部的军政司以及清末各新军编制样板的镇及镇以下各级编制。

军政司:

军政司是袁世凯于光绪二十八年五月十六日(1902年6月21日),借口“庶务殷繁,难并立一心专顾军事”,而创建的一个专门参谋机构。这个机构不仅是袁世凯在保定建立的北洋军政大本营和北洋常备军的最高参谋指挥机构,还是成立于光绪二十九(1903)年末的练兵处和光绪三十(1904)年后各省新立的督练公所的蓝本。(组织形式见附表六)军政司中的主要人物多是袁世凯的旧属,其中王士珍、段祺瑞、冯国璋更是被誉为“龙虎豹”的“北洋三杰”。镇及镇以下:

北洋军编制上基本采用日本陆军编制,以镇为基本战略作战单位。每镇辖步兵2协,每协辖2标,每标3营,每营4队,每队3排,每排3棚,每棚兵目14人。炮兵1标下辖3营,每营3队,每队3排,每排3棚,每棚兵目14人。骑兵1标下辖4营,每营4队,每队2排,每排2棚,每棚兵目14人。工程兵1营下辖4队,每队3排,每排3棚,每棚兵目14人。辎重兵1营下辖4队,每队2排,每排3棚,每棚兵目14人。全镇计官长及司书人等748名,弁目兵丁10436名,夫役1328名,共计12512名。[16](各镇编练情况详见附表七)(3)北洋军势力的急剧扩充

清政府于光绪二十九年十月十六日(1903年12月4日)成立的练兵处,迅速被袁世凯操控[17],北洋常备军第一至五镇及京旗常备军迅速演变成为陆军第1~6镇。此外,袁世凯通过编订《陆军营制饷章》订立了一整套的条例,成为中国陆军近代化的一个重要基础[18]。袁世凯通过以上措施使作为清末陆军样板的北洋军实力急剧扩充。到1911年辛亥革命前,北洋系新军共包括陆军第1~6、20、23镇、陆军第2混成协、暂编陆军第13混成协、直隶混成协,此外,暂编陆军第29混成协、暂编陆军第43混成协、暂编陆军第93标和禁卫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