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古籍类图书常见失误举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编辑古籍类图书常见失误举例
【摘要】古籍类图书作为一个特殊的图书出版门类,对编辑加工环节的要求较高,对编辑的能力和素质要求也要高于一般图书编辑。
本文从笔者工作实践出发,对古籍类图书常见失误举例,简要分析原因。
【关键词】古籍图书;失误举例
古籍类图书作为祖先留下的文化遗产,起到了弘扬传统文化的作用,成为了出版界的畅销书。
除古籍出版社外,一些综合类出版社也常把古籍类图书纳入其出书范围。
近年来,随着国学热的兴起,古籍类图书的出版越来越兴盛,同时,古籍类图书中的失误也越来越多。
总结古籍类图书编辑工作中的常见失误,有助于编辑吸取经验教训,避免类似错误发生,提升古籍类图书的整体出版质量。
本文拟结合所从事的古籍编校工作及市场上所见到的一些实例,进行归纳,谈一些编辑体会。
一、简化字与繁体字对应错位
根据国家法律法规要求,一般情况下,汉语文出版物必须使用规范汉字,禁止使用不规范汉字,但同时规定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可以使用繁体字、异体字,而整理、出版古代典籍就是特殊情况之一。
古籍整理类图书一般使用繁体字排版。
在编辑工作中,编辑们常用的方法是,把一部电子书稿直接由简体转换成繁体,但也由此会产生很多的繁简字转换错误,这就需要编辑和校对人员细心校改。
比较常见、简单因而容易发现的错误,编校人员一般都能改正过来。
不常见或者繁简对应关系比较复杂的字,错误就不易被发现,更容易出错。
古籍类图书中经常会见到繁简对应错误,如“发”对应的繁体字有“”,但经常会见到把“头发”的“发”对应的繁体字写成“”;如“干”字对应的繁体字有两个,另加一个传承字,尤其复杂,表示“天干地支、干涉、河干”时用原字,就是传承字,表示“干湿、干燥”时对应的繁体字则是“乾”,表示“树干、干部、实干”意思时对应的繁体字则是“幹”。
像这类复杂的繁简对应关系,古籍图书编辑者们只有靠日常多积累,编辑工作中勤查专用的繁简字典,并且了解更多的古代知识,才能避免失误。
二、古代文化常识性错误
古籍图书出版中,有直接影印,也有重新排版,或者翻译类,这就很容易因对古代知识的生疏而造成知识性差错,如人名、地名、官名差错,年代、纪年差错等。
例如把“布政司”当作官名,实际上“布政司”全称是“承宣布政使司”,是明清两代的地方行政机构名称,不是官名,“布政使”才是官名。
国号、年号混淆,如明朝“土木堡之变”后,监国朱祁钰即位,是为景帝,次年改年号景泰,被误作改国号景泰,把用于纪年的年号误为指朝代名称的国号,差之千里。
在古代文化
名人中多有用官职、封号、地旺相称的,如王羲之、王右军是指同一个人,因为王羲之官至右军将军,因此人称“王右军”,如果误作两个人,就成笑话了;颜真卿,封鲁郡公,人称“颜鲁公”,也是指同一个人;柳宗元,河东解人,世称“柳河东”;王安石,江西临川人,人称“王临川”。
以上这些各种称谓,在翻译时都必须注意,不可误译。
在古文化中,有一些长期积累下来的专有名词或者典故,有其特指的含义,如果不了解,望文生义地去理解,翻译时会出大笑话。
如“寿以枣梨”是指书刊行世,而不是给钱买枣和梨吃,因为古代雕版书通常用枣木和梨木制版,与此相关的还有一个词“灾梨祸枣”,是用来指责滥印无用之书的现象;“享以太牢”是指受到高级的供奉,而不是把居牢狱当作是一种享受,太牢,是指庙中祭祀供奉神灵的三牲中的牛。
古代文化常识,是古籍图书中出错的“重灾区”,因此编辑了解天文历法、地理、职官制度、礼俗等这些古文化常识,是编辑的最基本素质,这些知识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掌握,是要通过长期的有心积累才能获取。
三、标点错误
许多古籍作品没有标点,后来有些用了句读标志,用圈或点以示断句,如韩愈曾在《师说》中说:“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给没有标点的古籍加上现代标点是古籍整理的重要工作。
在古代典籍中,一段文字,往往由于标点不同,句读和语气也不同,其意义也不同甚至相反。
近些年随着古籍整理校勘出版越来越多,图书质量也在下滑,整理者缺乏应有的严谨态度,致使标点错误较多,给阅读古籍者带来许多麻烦。
归结起来大致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断句错误。
其主要表现为不该断而断句,读破文句。
如某出版社1981版《渑水燕谈录》第122页有一句:崇义曰:“仆不能诗,聊以一联奉酬,勿笑:‘有三耳犹胜畜二心。
’”这句话断句就有错误。
正确的断句应为:崇义曰:“仆不能诗,聊以一联奉酬:‘勿笑有三耳。
犹胜畜二心。
’”
(二)书名号错误。
书名号误标或遗漏,皆因不熟悉人物或古籍所致。
如某出版社1982年版《戒庵老人漫笔》147页“如此事与云溪友议玉箫事绝相类”,就不知“云溪友议”为一部书。
正确的表述应为:如此事与《云溪友议》玉箫事绝相类。
以上所举古籍图书中常见的一些错误,无论是整理还是今译或者重排,避免或者少出错误,关键在于整理者、出版者、编校者的严谨认真态度。
关键之处,一个小小的标点的错断,就会造成“失之毫厘,谬之千里”的大错。
分析上述错误及其成因,对提高古籍图书编校质量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