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理答,成就课堂精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智慧理答,成就课堂精彩
【摘要】语文教学本质上是一个多维对话,多维互动的过程,在这多维对话,多维互动的过程中,“细节”决定成败,“偶然”具有价值,“智慧”具有力量。
教师如果缺乏一种因时而变、因人而异的理答机智,教学过程设计再精彩也无济于事。
所以,笔者提出教师要重视课堂教学中彰显智慧的有效理答,通过智慧理答,激活学习氛围,挖掘课堂的深度和宽度,成就课堂精彩。
【关键词】智慧理答课堂温度理答良策深度与宽度
上学期,我校举行教研活动,有位老师执教《听听,秋的声音》。
上课时,教师有感情地范读全诗,并对孩子们提出要求:闭上眼睛,静心聆听,在听的同时你看到了什么?
“老师,我看见一群群大雁排着整齐的队伍和白云一起翱翔。
”
“真好,还有吗?”
“我看见金黄的树叶在风中翩翩起舞,盘旋着飘向大地,最后躺在大地妈妈的怀抱里。
”
“真棒!还有谁来回答?”
“我看见荷花在夜晚悄悄地开放。
”
“是吗?”
学生迅然脸红,结结巴巴地说:“菊……菊花……”
学生的回答是如此的精彩纷呈,而教师的评价却是如此乏味,如此简单;面对学生不经意的失误,“是吗?”这一简单的责问说不定会让我们从此看不到这一只曾经高高举起的小手……
这只是一个偶然的现象吗?不,这普遍存在。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也经常困惑:为什么那些让名师们的课堂精彩绝伦的教学设计,用于自己的课堂却依然平淡无味?很多教师都将责任推卸给我们的学生,说什么“学生的基础太差”,说什么“乡下的学生见识太少”……很少有人想到其实自己也应该担负很大的责任,那就是因为我们在课堂中缺少一种智慧,一种因时而变、因人而异的“理答”智慧,不能给学生以鼓励以指导,不能激活学生的智力资源,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
那么,什么是理答呢?理答并不是一种简单的教学评价,她更是一种教学行为。
华东师大崔允漷教授认为,理答就是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后的反应和处理,是课堂问答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教学本质上是一个对话的动态过程,它包括教师的提问、侯答、学生的回答及教师的理答几个环节。
所以,理答更是一种重要的课堂教学“对话”,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某个问题的理解和进一步学习,也影响到学生对一节课甚至是这门功课的兴趣与态度。
因此,课堂上教师的智慧理答尤为重要,她能变一个普通的课堂对话为一个洋溢人性关怀,师生共同发展的学习过程。
一.提升课堂温度,激活学习氛围
所谓“提升课堂温度”,就是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积极理答,创设出具有感染力的情境,营造出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带给学生课堂的温暖,带给学生心理的安全,带给学生精神的快乐,使学生信心倍增、勇气倍增,从而主动的投入学习。
1.亲和力——和谐关系的纽带
要“给课堂加温”,首先教师要具有亲和力。
夸美纽斯说过:“孩子们求学的欲望是由教师激发出来的,假如他们是温和的,是循循善诱的,不用粗鲁的办法去使学生疏远他们,而用仁慈的感情与言语去吸引他们;假如他们和善地对待他们的学生,他们就容易得到学生的好感,学生就宁愿进学校而不愿停留在家里了。
”古人也曾说过:亲其师而信其道。
所以,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功底,还必须要展示自己的亲和力,使自己成为学生信赖、敬佩的良师益友,使自己在课堂上如一缕清风,似一股清泉,犹一盏明灯,催开学生的智慧之花。
2.赞扬——成功的润滑剂
及时给予积极的肯定和赞扬,也是“给课堂增温”的最佳策略。
俗话说“赞扬和鼓励是成功的润滑剂。
”理答时,教师如果能抓住学生的闪光点给予具有感染力的激励性评价或反应,而不是“好”、“对”、“真棒”等生硬冰冷、敷衍了事的态度,更能唤起学生的学习激情,让其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使其产生更大的内驱力。
如上述《听听,秋的声音》,上课时,教师如运用智慧做出以下所言的激励性的理答,肯定会有更多的精彩:
教师有感情地范读全诗,并对孩子们提出要求:闭上眼睛,静心聆听,在听的同时你看到了什么?
“老师,我看见一群群大雁排着整齐的队伍和白云一起翱翔。
”
“真有意境,我们也恨不得飞上蓝天和他们一起遨游”
“我看见金黄的树叶在风中翩翩起舞,盘旋着飘向大地,最后躺在大地妈妈的怀抱里。
”
“原来,在你眼中树叶是天生的舞者呀!”
……
如此充满诗意的理答,既符合儿童诗教学的氛围,又能使学生在如沐春风的言语中,展现了蓬勃的生命力,展现智慧的风采,享受语文学习的欢乐。
3.幽默感——学习的催化剂
教育家斯维特罗夫说:“教育最主要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就是幽默。
”幽默理答能增强教师魅力,能使课堂氛围更加轻松,能牢牢地吸引学生注意力,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始终高涨,从而心随“师”动,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当然幽默的理答,绝不是为了博得学生一笑,而是在愉悦给学生的同时,或使学生深入思索,悟出“笑外之音”,或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始至终保持学习动力,从而起到积极的教育作用。
如上述案例《听听,秋的声音》,当学生说道:“我看见荷花在夜晚悄悄地开放”时,教师并不是简单的一句“是吗”,而是幽默地评价“看来秋天真的非常美好,连夏天的荷花都舍不得离去,说不定她要和菊花比美呢!”如此理答,也许就不会有学生结结巴巴的回答在课堂上回旋。
“良言一句三冬暖”,充满睿智的言语是有温度的,充满睿智言语理答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让教学信息的传导流畅而风趣。
此外,一些非语言性理答也能为我们创造一种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如一个微笑、竖一竖大拇指、摸一摸小脑袋,都能让低年级的小朋友特别受用。
二.追寻理答良策,成就课堂精彩
1.巧用“四问”
所谓“四问”,就是追问、探问、转问、反问。
这些提问策略,大家都是习以为常,关键是用得巧、用得妙。
先说追问,追问就是当某一学生回答老师提问后,为了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本而创设的有如层层剥笋的纵向深入式的问题。
如案例《听听,秋的声音》:上课时,教师先有感情地范读全诗,并对孩子们提出要求:闭上眼睛,静心聆听,在听的同时你看到了什么?
“老师,我看见一群群大雁排着整齐的队伍和白云一起翱翔。
”
“我看见金黄的树叶在风中翩翩起舞,盘旋着飘向大地,最后躺在大地妈妈的怀抱里。
”
……
学生答得津津有味,老师就趁热打铁,对孩子们提出要求:闭上眼睛,再次聆听老师朗读课文,看看这一回你听到了什么?听完之后,场面依旧如先前一般热闹。
可是老师很快就发现孩子们讲的基本上都是课文中所提到的事物,对于其他的描述是少之又少。
于是赶紧追问:“除了课文中所描述的,你还看到了什么呢?赶快回想一下你在田野游玩或劳动时的情境吧!”经老师一点拨,学生又是思绪飞扬:
“我听到了花儿‘啪嗒啪嗒’地开放。
他们一边开一边喊‘伙伴们,加油啊,我们要把秋姑娘打扮得更漂亮些。
”
“我听到了割稻机的‘突突’的声音,农民们丰收了,他们的笑声在空气中飘荡。
”
“我听到了云儿跑步的声音,看到了小蚂蚁们在集体干活,收集过冬的粮食。
”
探问犹如一个脚手架,能够帮助孩子们走出由于知识欠缺等原因造成的回答问题的困境。
要使探问有效关键在于教师能抓住机会,及时变换问题的角度,分解问题,将问题化难为易。
而转问、反问则常常在追问无效或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维时的发问发问。
如我在教学《钓鱼的启示》时:
出示句子: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在引导学生理解“是”与“非”到底指什么后,我提问:为什么说实践起来却很难呢?请同学们回过头再读一读课文,结合具体的词句来说说实践起来难在哪儿?
正当我们围绕“鱼大且漂亮、没人看见”等方面侃侃而谈时,有一学生忽然发表意见:“老师,我有办法将鱼留下,只要把鱼缠在鱼钩上,等时间到了将它拉起来就好了!”
我赶紧反问:“这方法能行得通吗?”
生1:这只是为留下鱼找借口而已.
生2:这就叫投机取巧,和直接带回家没什么两样。
师:是呀,人们都说不管做什么事,但求问心无愧。
如果这样做,能问心无愧吗?
生:不能!
师:这条鱼真不简单,把我们同学的心都快要给捕获了,怪不得作者说——
生: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教师的反问,实际上也是转问,一下子又将这旁逸斜出的问题引导到了教学目标上来。
追问、探问、转问、反问是教师智慧理答的法宝,只要能灵活运通,我们就能为学生拨开迷雾,带领他们驾着感悟之舟驶向文本阅读之彼岸。
2.学会等待
相信大家都听过这样一个故事。
作文课上,教师布置了一个题目为《梦》的话题作文,让孩子们说说自己的“梦”。
一个小男孩怯生生地说:“每当黑夜降临,我总做一个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老鼠,偷走……”没等他说完,其他孩子和老师一起哄笑起来……转眼十年过去了,昔日的小男孩已学有所成。
他在给当年的语文教师寄去了当年未完成的作文:我想变成一只老鼠
把冬的光辉偷回
还给迷人的金秋
把夏的鲜花盗走
装扮春天的风流
我想变成一只老鼠
把世间的黑暗统统偷走
哪怕闪电划破云头
哪怕寒风把心刺透
我也决不缩回已伸出的手。
面对这封来信,谁能不感慨呢?如果能多一点耐心,就能给予孩子一个金色的梦。
“等待”不只是时间维度上的延长,更是教师对于学生能在课堂上尽情施展才能的一种期待。
专家说:“教育者需要等待一个儿童的成长:智慧的觉醒,力量的增强,某种人生信念与价值的确定”。
在课堂上,教师只有给予学生即时的等待,才能寻找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只有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的时间,才能营造具有多彩答案的课堂;只有给予学生彼此交流的空间,才使他们完整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所以,学会等待是一个教师必备的理答意识,也是必备的一种理答技巧。
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察言观色”,洞察孩子们的神情,要善于捕捉孩子们稍纵即逝的智慧火花,能果断地做出是否需要等待的决定,以及等待时语言引导方式和技巧。
正如上述故事,因为没有耐心的等待,代表真善美的英雄形象的老鼠在嘲笑中被扼杀了;其实被扼杀的不是“老鼠”,而是孩子奇特的想象。
迟来的答案给我们带来了心灵的冲击,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反思。
多一些耐心,多一些等待,会让我们听到“花开的声音”。
3.善于整合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可以发现,对于一个问题,学生虽然知道答案或明白道理却不能清楚地有条理地完善地表述,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客观地评价、明确地指导、及时地归纳,使学生的思路更明晰,答案更准确。
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教师理答的一种特殊形式,也是理答的最后阶段——对学生回答的概括或重新组织。
请看余映潮《刷子李》教学片断:(师板书课题《刷子李》。
)
师:请一起把这三个字读一下。
根据课文内容,你在前面加上一个什么?(在课题前画了一条横线)什么样的刷子李呢?请你大声地说。
生:技艺高超的刷子李。
师:好,继续说,哪一个来?
生:技艺高超的刷子李。
师:重复了,要变角度,继续来。
想一想,好,你大声说。
生:有一手绝活的刷子李。
师:你看,其实也是技艺高超,但是人家变了,变得多好听啊!
生:本领高超的刷子李。
师:你看他说的几个字就有天津风味。
生:派头十足的刷子李。
师:很有派头的刷子李,做事的时候是很讲究的。
生:粉刷技术出神入化的刷子李。
师:粉刷技术出神入化。
这八个字组合得很好啊!还有吗?好,我们来看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刷子李”?(课件:俗世奇人——刷子李)。
师:刷子李是很普通的一个人,平俗世界里的一个人,但是有奇妙绝活的一个人。
这篇文章就是咱们天津的一位作家的作品。
我们来看这位作家的简介。
(课件出示:作者冯骥才简介)读一下:
冯骥才,当代作家。
生于天津。
他的作品以写知识分子的生活和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见长。
他的小说集《俗世奇人》共收录近二十篇作品,每篇写一个人物。
师:《刷子李》这篇短文就选自冯骥才的小说集——《俗世奇人》,都是写的奇人。
好,我们这一节课的活动,是四个字——说奇论妙。
从拓展课题入手导入新课,教师的智慧理答虽看似自然平淡,却匠心独运,让学生在概括、梳理、提升、总结中形成阅读期待,为接下来深刻体悟文本做了一个铺垫。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作出相应的变动。
”理答是整个课堂教学中很小的一个部分,却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细节。
所谓“细节决定成败”,彰显智慧的有效理答是对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关注,是人文的体现。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融汇学识积淀、认真倾听,审慎提问,有效理答,才能使学生产生思维的碰撞,既而呈现课堂的精彩!
三.彰显理答智慧,挖掘课堂“深”与“宽”
语文课堂如果没有深度和宽度,语文也就不成为语文。
语文教材无非只是一个“例子”,我们要借这个“例子”引领学生学会感悟,学会学习
1.掘井及泉,提升思维能力
挖掘课堂的深度,实际上就是拓展学生的发展道路。
学生知识积累和人生阅历的狭隘性,决定了他们思维的浅表性。
而仅仅处于浅表的教学又怎么称得上是成功的呢?所以在课堂中,我们要通过有效理答,将学生的心理机能由稚嫩推向成熟;我们要通过有效理答,带领学生经过努力,经过创造,促进发展,不断向前,提升思维的深度和宽度,增强“智慧含金量”。
请看武凤霞《生命生命》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其实呀不同的人对生命有不同的感悟,虽然我们在这里一起学习生命这一节课,但是我相信大家对生命的感悟也是不一样的,我想请你把自己的感悟化作标点,加在我们的课题上,你觉得可以加上什么呢?
生:第一个后面加一个问号,第二个后面加一个感叹号!第一个是问什么是生命?后面
是感悟到什么是生命了,觉得应该珍爱自己和所有的生命!
……
师:哦,还有很多的生命给作者带来了很多的生命的感悟。
我加一组标点符号,我第一个后面加感叹号,我第二个后面加问号。
同学们想一想我这样加有没有道理?
生:第一个加感叹号是说你感叹了生命是多么脆弱,有多么顽强,第二个问号说明你在思考:生命到底又是什么呢?
师:更深层次的思考!
生:第一个感叹号是说作者明白了生命的真谛,第二个是在问读者:你们知道生命的真谛是什么么?
生:第一个感叹号是说你了解了生命是什么,第二个问号是在问自己:我的生命该怎么度过?
……
师:谢谢同学们给我的标点赋予了这么多层的含义。
是呀,不同的人对着生命有着不同的感悟,我觉得你们加的每一种标点都是有道理的,也都是正确的,他也提醒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的生命存在,但是你长成了一个人,它长成了一匹马,你是花园里的一颗美丽的鲜花,她是路边的一棵小草,虽然生命存在的形式不一样,但是每一个生命都有它存在的价值。
我要给同学们说的最后一句话是,在以后的日子里无论遇到什么,都要记住对自己的生命要格外的珍惜,对别的生命要心存敬畏。
如此清晰的课堂层次,如此智慧的课堂理答,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点点深入地引领着学生走进了文本的核心,巧妙绝伦地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润物无声地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层次。
2.走向生活,提高课堂张力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生活,是语文教学的肥沃土壤;语文只有根植于生活土壤的语文才会枝繁叶茂;生活,是语文学习不竭的源泉,只有拥有不竭的源头活水,才能有如许清泉。
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智慧理答,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与“时代的活水”,让学生实现从课堂到生活的“跳转”,和生活进行全息互通的交换,让有效理答成为一座连接起语文课堂与社会天地的桥梁。
例如教学《给予树》一课
一位教师在引导学生体会到文章所要表达的那一份仁慈、善良、同情、体贴后,立即根据生活实际刻作出理答:
爱从来就能创造爱,爱永远都能传递爱,这份爱播撒到了我们的校园。
去年我们学校的一位同学因意外事故,我们全校师生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
你还知道哪些有关爱的传递的真实故事呢?
生1:汶川大地震时,我们都为灾区捐了款。
生2:上个星期,我们为残疾儿童献出了自己的一份爱心。
生3:老师,我还想为残疾儿童捐钱,可以吗?
(说着,几个孩子把自己手中的钱递给老师,老师感动得紧紧地拥抱这几个孩子。
)师:希望我们在心中永远种着一颗永远翠绿的给予树,让这充满人间真爱之树种在每一个人的心中。
(板书:爱)
生活本身就是一本精彩的语文教科书。
陶行知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
”链接于生活的课堂,更能使学生充分展示自我,更能使学生获得丰富而真实的内心体验。
教师以行动表示的无声理答极具魅力,使学生对于“爱”及“传递爱”的感悟,由此及彼、由人及我,向课本之外,向课堂之外的广阔生活漫溯。
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曾说:“理答技术是可以训练的,也是应该训练的,但是进入课堂就成了下意识的行为。
就像学骑自行车,刚开始学的时候肯定会特别注意自己的手脚要怎样做,但是到了熟练的阶段就会人车一体。
”如果我们潜下心来,用慧眼观察课堂、用慧心领悟课堂,让智慧理答成为提升师生对话有效性的引擎,那么我们的课堂定会少一分刻板,多一分精彩!
【参考文献】
1.朱文君《课堂理答ABC——华东师大崔允漷教授访谈录》《小学语文教师》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8年4月
2. 项阳王崧舟《会听是金,会答更是金》《语文教学通讯》 2009年5月
3.李纯德《探问:掘一口井,引一泓清泉》《小学语文教师》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年4月
4. 王玉环《积极理答和谐精彩》《教学月刊小学版》 2009年5月
5. 彭永帆《小学语文课堂理答的多维视角及应对策略》《课程与教学》2008年7月
6.陈子峰《理答姓“理”》《小学教学参考》2011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