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艾灸、穴位注射相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瘫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针刺、艾灸、穴位注射相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瘫
发表时间:2013-03-06T13:25:30.04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50期供稿作者:刘舜尧[导读] 周围性面瘫以患者眼睑闭合不全,额纹变浅或消失、嘴角向健侧歪斜、鼻唇沟变浅为主要症状,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

刘舜尧(南京鼓楼医院集团宿迁市人民医院中医科江苏宿迁 223800)
周围性面瘫以患者眼睑闭合不全,额纹变浅或消失、嘴角向健侧歪斜、鼻唇沟变浅为主要症状,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

笔者于2009年3月—2011年10月采用针刺、艾灸、穴位注射相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瘫100例,现总结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100例全部为门诊患者,其中男58例,女42例;年龄最小8岁,最大76岁,平均年龄48岁;病程最短3天,最长3个月。

全部病例均经头颅CT检查,排除脑血管病及颅脑外伤、肿瘤等,无高血压、糖尿病等。

2 治疗方法
2.1 针灸取穴主穴:患侧地仓、颊车、下关、翳风、合谷(双)、风池(双)、太冲(双)。

配穴:额纹消失或变浅,不能抬眉者:加阳白透鱼腰;上眼睑运动不利:加攒竹、丝竹空、太阳、头维;下眼睑运动不利:加承泣、四白;耸鼻不利:加迎香、巨髎。

口角歪斜:加人中、承浆、颧髎、大迎。

手法操作:穴位常规消毒,取1~1.5寸30号毫针,针刺0.5-1寸,静留针20-30分钟。

初期,病邪在表,面部穴位针刺宜直刺、轻刺、浅刺;恢复期面部穴位可以透刺,但刺激量要适度,不宜太大,针刺后以病人感觉舒适轻松为度。

远端穴位用平补平泻法即可。

2.2 艾灸在留针的同时,取药艾条点燃后在地仓、颊车、翳风、风池、阳白穴处各灸5~10分钟;以局部皮肤红润为度,施灸时患者有温热舒适感为佳。

2.3 穴位注射取患侧颊车、地仓、双足三里穴,交替使用。

常规消毒,取2ml一次性注射器1支,抽取甲钴注射液1ml(日本卫材株式会社制造,卫材(中国)药业有限公司分装),右手持针,找准穴位垂直进针0.5-1寸,回抽无血,注射0.2-0.5ml甲钴胺注射液,注射完毕,随手按压针孔片刻,以防针孔出血。

每天治疗一次,10次一个疗程,休息3-5天进行下一个疗程,治疗三个疗程观察评定疗效。

3 治疗效果
参照《临床常见疾病诊疗标准》制定疗效标准。

痊愈:双侧额纹、鼻唇沟恢复对称,皱眉、闭眼正常,鼓腮时口不漏气,进食时齿颊间不滞留食物残渣,说话和笑时无口角歪斜,面部表情正常,计78例(其中10次治愈13例,20次治愈29例,30次治愈36例);好转:双侧额纹与鼻唇沟基本对称,眼闭合欠实,鼓腮时口角不漏气,进食时齿颊间不滞留食物残渣,笑时可见口角略不对称,计18例;无效:经三个疗程治疗仍未达到上述标准,计4例。

有效率为96%。

4 体会
周围性面瘫是常见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20~40岁发病为多,男性略多与女性,常发生于一侧。

任何季节均有发病,而以春、秋两季发病率高。

中医称之为“中风”,属中经络,亦称:“口眼歪斜”“吊线风”、“口僻”。

中医认为本病由于正气不足,脉络空虚,风寒或风热之邪侵袭面部脉络,经气阻滞,经筋失养,筋肌弛缓不收而发生口眼歪斜。

如《诸病源候论?偏风口喎候》说:“偏风口喎是体虚受风,风入于夹口之筋也。

”西医认为本病多因病毒、细菌感染,血管痉挛,轴突髓鞘变性,或因炎症粘连、肿物压迫等因素而致面神经水肿、受压、血液循环障碍而导致面神经麻痹。

运用针刺、艾灸、穴位注射三种疗法结合治疗,具有疏风散寒,温经通络,活血消肿牵正之功。

针刺可有效地刺激面部神经,改善神经营养,促进神经组织的代谢,提高其兴奋性,从而有利于病损神经功能的恢复。

面瘫急性期,病邪在肌表,病位较浅,再者面神经在面部肌肉的浅表,穴位的位置浅,笔者认为面瘫的针刺宜直刺、浅刺、轻刺,选穴不宜太多。

面部穴位通过针刺的浅刺激,对血管的舒缩活动和毛细血管的通透性有一定的调整作用,可改善炎性反应灶微循环和淋巴循环,促使炎性渗出物的吸收,改善受损面神经和面肌营养状况,促进面神经炎性反应和水肿的吸收,从而有利于病损面神经功能的恢复。

浅刺的另一个原因是避免过多的刺伤组织,保护经气不受损伤,适当的刺激深度对神经可起到一种良性刺激。

反之,针刺深度太过,刺激量太大,则易造成损害。

艾灸,对人体是一种良性刺激,对增强体质大有裨益。

实验研究证明,艾灸具有双向调节免疫作用,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

通过艾灸,可使面部皮温升高,血管舒张,血流加速,促进炎性水肿吸收,有利于面神经功能恢复,使衰退的功能兴奋而趋向生理的平衡。

穴位注射疗法,具有针药的双重作用。

甲钴胺是一种内源性的辅酶B12,易转移至神经细胞的细胞器,从而促进核酸和蛋白质的合成,促进轴索内输送和轴索的再生,促进髓鞘的形成,提高神经纤维的兴奋,有利于面神经功能的恢复。

经100例临床疗效观察,三种治疗方法结合运用可以明显提高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谢红亮,曹雪梅,黄石钊.浅刺配合穴位贴敷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疗效观察.中国针灸,2010,30(7)567—569.
[2]谢锡亮.《灸法》.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3 18—19.
[3]高维滨著.《针灸六绝—神经病针灸现代疗法》.第二版,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7.4,264—26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