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创新性意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创新性意义

十八届三中全会启动了中国全方位的深化改革。在高等教育界,近来最热的话题就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高等教育在大众化条件下,对经济发展、产业升级所产生的多样化人才需求的积极回应,不仅是对传统职业教育格局的突破,也是对现有高等教育格局的突破和创新。这一体系的提出和构建,不论是对传统职业教育的拓展升级,还是对改变现有高等教育的机制体制、管理模式和服务意识都具有创新意义。

一、机制体制创新:从“断头路”到“立交桥”

从2013年开始,在高等教育界,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呼声渐高。从党的十四大提出教育优先发展,以后历次党代会,都强调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十八大报告中,仍然强调“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但与以往不同的是,在谈到职业教育时,强调“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十七大关于职业教育的表述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现代职业教育”与传统的职业教育有什么不同,2014年2月26 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点就是提出要“创新职业教育模式”。体制方面创新的一点就是“建立学分积累和转换制度,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 ,这一机制和体制的创新,突破传统职业教育在专科“断

头”“终结”的现状,把职业教育延伸到本科和研究生,构建从中职、专科、本科到专业学位研究生各个层次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使职业教育培养更多高级技术技能人才,与产业加速转型和升级相适应,发挥高等教育的最大效益,释放更大的人口红利。

以提供人才的方式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是教育与经济社会最原始、最本质的联系。高等教育是人才供给的“出口”,高等教育对经济社会需求的人才,形式上是直接对接的,出校门即入职场。但决定这种对接有效性的,是人才知识结构、技术技能与产业发展的适应程度。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规格是相对稳定的,欲与变化迅速的产业需求达到高度一致,是一件非常困难、复杂的过程。好在它们有着一个共同的参照基础,这一基础就是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在社会生产中的应用、创新和积累,推动着社会生产不断地转型升级,进而对教育的人才供给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同时,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既是教育的内容,也是教育的手段和保证。从哲学意义上说,科学技术的应用、创新和积累,使得生产力不断发展,这是经济社会向前发展,产业不断升级的逻辑起点;从教育发展角度来说,经济社会在科学技术推动下的进步和变化,对负责人才供给的教育行业提出新的要求,教育必须对这种要求作出回应,同时这种要求也成为教育机制体制创新、教学内容更新和人才培养规格提升的逻辑起点。所以,在科技发展迅猛,并被广泛应

用到生产实践的今天,高等教育尤其是与社会生产近距离对接的职业技术教育,在机制体制上进行创新,回应社会的要求,不但是情理之中,而且势在必行。

随着国家工业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劳动密集型产业正在为科技密集型产业所替代,进而对劳动者的素质、技术水平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十八大之后,政府致力于发挥科学技术进步的作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经济社会的这一变化,带来了对多样化人才的现实需求,推动和倒逼作为人才培养“总成车间”和人才供给终端的高等教育进行机制体制创新,培养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有一定技术水平的劳动者和工程师。这一创新的具体体现就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所以,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决不是简单地提高职业教育的学历层次,而是高等教育更好为经济社会服务的主动调整,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的人才需求的积极回应,是高等教育机制体制的重大创新。

二、管理模式创新:从统一模式到多样化取向

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到大众化,最常见的衡量标准是受高等教育的人口在同龄人口中的比例。国际上认可的比例是受高等教育的人口达到同龄人口的15%,就已经进入到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按此标准,我国在2002 年就已经进入到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从根本上说,也是经济社会推动和需求的结果,但如何把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到大众化产生的资源增量,导向经济社会发展对人

才的切实需要,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经济社会对人才大量的、

多样化的需求催生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但高等教育在培养人才的“数量” (且不谈质量)达到了大众化的标准,不等于在“多样化”上满足了社会的切实需求。原有的高校的办学模式在大众化过程中没有改变,在大众化过程中乘势而上的一些新建本科院校,多数复制原来高等教育的办学模式,培养的人才同质化严重,与经济社会的需求错位,这就需要高等教育管理部门出台办法利用“看得见的手”进行规范和管理。

这里所说的“看得见的手”是指高等教育管理部门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对高等教育的布局、发展模式进行合理的引导和调控。经济社会对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的要求有着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具有多样性。模式单一、定位雷同的高等教育的人才供给,很难或者说不可能与经济社会的多样化人才需求自然对接,需要管理部门根据社会分工、人才需求对高等教育进行分类,以高等教育发育的多样化来应对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化。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就是高等教育多样化的体现,是对高等教育原有模式的突破和创新。

2014年2 月26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现代职业教

育”的“现代”之处就在于突破原来职业教育在专科“断头” 的现状,把职业教育延伸到本科和研究生,而完成这一延伸使命的,不

是原有的职业教育体系,而是“一批普通本科院校”。这

里所说的“一批普通本科院校”就是指1999 年以后升格为本科

六百多所地方本科院校。这一点,2014 年3 月22 日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4年会上演讲时,就明确指出:

“中国现有2 500多所高等院校,改革完成以后,将有 1 600〜1 700 所学校转向以职业技术教育为核心。调整的重点是,1999 年大学扩招后'专升本'的六百多所地方本科院校。这些地方高校,将逐步转型做现代职业教育。”政府层面对高等教育实行分类管理,明确服务方向,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加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使高等教育大众化产生的教育资源增量的效益最大化,这是中国高等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是高等教育一次深刻的变革。这种创新和变革,可以破解高等教育的结构之困,也可以破解部分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之困。

我国的高等教育虽然实现了大众化,但因为其结构单一,尚

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过去对高等教育的研究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的分类,培养出来的人才知识结构大同小异,以人才类型的同一性来应对社会需求的多样性,资源浪费严重。国内外发展的经验都表明,高等教育要多层次发展才能适应经济社会的变化。梯队中要有面向学术和科研的研究型大学,更要有面向就业市场的应用技术型大学,不同类别的高等教育要有不同的评价体系和人才培养目标。现代职业教育就是以就业为导向、面向市场的高等教育,它将作为高等教育一个重要力量,以自己的存在,突破高等教育原有的结构,构建中国高等教育的新格局。

1999年扩招以来,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承担了绝大多数的本科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