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热力学第三章 分子间力、位能函数和对应状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偶极子i—四极子j
i2Q 2 j Γ ij 2 8 (4 o ) kTr
7 Γij 2 10 40 (4 o ) kTr Qi2Q2 j
四极子i—四极子j
3.3 极化率和诱导偶极
3.3.1 极化率
氩和甲烷这样的非极性分子没有永久偶极矩,但 当这种分子受到电场作用时,分子中的电子离开通常 位臵,被诱导而产生偶极,在中等场强下,诱导偶极 矩与场强成正比,即: i
Q ei di2
i
3.2 静电力
3.2.3 四极子之间静电力和位能
3.2 静电力
3.2.3 四极子之间静电力和位能
四极子与偶极子之间,或四极子与四极子之间的 位能,是距离和相对取向角的函数。将每一个取向按 波尔兹曼因子加权,然后对所有取向平均,可以求得 平均位能,展开为1/kT的级数后,可得:
3.1 位能函数
3.1.2 位能函数
分子相对于一定的坐标系具有速度,因而具有动 能;由于分子间相对位臵不同,因而具有位能。 考察两个简单的球形对称分子,相对距离为r,这 两个分子的位能 Γ 是r的函数,两个分子间的作用力 F和位能的关系如下:
dΓ F dr
位能是标量,可相加; 但分子间力是有方向的。
假设有一个分子数为N、体积为V、具有传热壁的系统, 浸没在一个大的热槽中。在这种情况下,系综中的每一个系统, 都具有分子数N、体积V和传热壁,也都浸没在一个相同的大 热槽中。
3.6 统计热力学简介
3.6.2 系综与基本假设 4)各态历经假设
第一个假设:一个实际系统的动态性质的时间的平均,
就等于该性质系统的平均。
Γij
zi z j e2 40 r
式中,zi和z j是离子价; e 1.60218 109 C。
3.2 静电力
3.2.1 点电荷之间静电力和位能
在非真空介质中,位能为:
Γ ij zi z j e 2 4 r
式中, 为绝对介电常数,C2 J 1 m ,其定义为 0 r ; r是相对于真空的无量纲介电常数。 离子间的静电力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其他分子 间力则取决于距离倒数的高次幂,因此,前者的作用 程比后者长的多。
这个式子称为Lennard-Jones位能函数。函数用 两个参数将两个分子的位能和分子间距联系起来: 一个是能量参数 ,它的相反数对应于平衡间距的对 应能量; 一个是距离参数 ,它等于位能为零时的分子间距。
3.6 统计热力学简介
3.6.1 系统的热力学状态与量子状态
从分子观点看,宏观系统的热力学性质,只是对系统提供 了一个局部的、不完整的描述。对应于相同的热力学状态,原 子在晶格上有许多不同的排列方式。 已知作为基本粒子坐标的波函数ψ ,就可以确定系统的量 子状态。 宏观性质的测定值,是大量分子混乱运动和碰撞的结果。 虽然每一个量子状态都都可与宏观观测值对应,但是宏观性质 是系统极大量、可能的量子状态的平均值。 统计力学的目的是要计算这些时间平均值,它们是分子性 质的函数。
3.6 统计热力学简介
3.6.3 正则系综
1)描述正则系综
如图所示,正则系综中有K个系统, 每个系统看作是含N个分子,体积为V 的盒子,盒子之间可传热,系综本身绝热。 正则系综是一个体积为KV,分子数为 KN和总能量为Et的孤立系统。 如果有 n1 , n2 , n3 ,ni , 个系统,分别处于能量本征值 为 E1 , E2 , E3 ,Ei , 的量子态1,2,3,…i,…,则 n1, n2 , n3 ,ni , 决定系综中量子态的分布。满足下列关系 式:
位能的相反值,即 Γ (r ) ,是将两个分子从间距r 分离至无穷远处所需要的功。分子间力几乎总是用位 能函数来表达的。习惯上规定,吸引力为负,排斥力 为正。
3.2 静电力
3.2.1 点电荷之间静电力和位能
设有两个点电荷,所带电量分别为qi和qj,在真空 中相距为r,则它们之间的作用力F由库伦公式计算:
结论:非极性分子之间的位能与温度无关,且与分子 间距的六次幂成反比。
3.4 非极性分子之间的分子间力(色散力)
3.4.2 London公式
如果分子间距非常小,London公式不再成立,这 时,电子云发生Hale Waihona Puke Baidu叠,分子间力已经不是吸引力而是 排斥力。理论研究表明,排斥位能应当是分子间距的 指数函数,但方便的是用如下形式的倒幂律来表示: A Γ n r 式中,A为正常数;n值通常取8~16. 为了同时计入非极性分子的斥力和引力,通常假定完 整的位能是排斥能和吸引能两部分之和:
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都能在电场中产生诱导偶 极。因此计算永久偶极的平均诱导作用能的Debye公 式一般为: 2 2
i j j i Γij (40 ) 2 r 6
永久四极矩也能产生电场。此时四极子j与非极性 分子i之间的平均位能仍然是吸引能,如果i和j两者都 具有永久四极矩,则:
3 iQ j Q Γij 2 8 2 (4 0 ) r
2 j
2 i
3.4 非极性分子之间的分子间力(色散力)
3.4.1 诱导偶极-诱导偶极作用(London公式)
非极性分子在某一瞬间,电子绕核振荡,造成排 列的畸变,产生瞬间偶极。这种诱导作用的结果为吸 引力,称为诱导偶极-诱导偶极作用力。 London通过引进简化假设,运用量子力学证明 了,当间距较大时两个简单的球形分子i和j之间的位 能等于: h h
3.4.1 诱导偶极-诱导偶极作用(London公式)
对于分子i,乘积 h oi非常接近分子第一电离势Ii, 于是:
Ii I j 3 i j Γ ij 2 6 2 (4 0 ) r I i I j
如果i和j为同一种分子,则:
3 i2 I i Γii 4 (4 0 ) 2 r 6
3.6 统计热力学简介
3.6.2 系综与基本假设
1)系综
系综是由大量假想的系统构成,在系综中,每个系统都有 相同的宏观性质,但却可能有不同的量子状态。
2) 微正则系综(N、V、E恒定)
如果一个实际系统的总能量是E,体积是V,分子数是N, 则系综中的每一个系统也都具有能量E,体积V,分子数N。
3)正则系综(N、V、T恒定)
(1)p-V-T关系; o o o (2)对理想气体性质的偏离,如 Cp Cp、H H 、S S 、逸度系 数 等,以及它们随温度的变化; (3)相变过程中热力学性质的变化,如相变焓、相变熵; M M M M G 、 H 、 S 、 V (4)混合过程中热力学性质的变化如 , 以及相应的过量性质 G E、H E、S E、V E 等。
i j Γij 2 cosi cos j sin i sin j cos(i j ) 3 4 o r
3.2 静电力
3.2.2 偶极子之间静电力和位能
3.2 静电力
3.2.2 偶极子之间静电力和位能
在极性分子的集合中,分子的相对取向取决于下面 两个因素: 极性分子产生的电场使偶极子定向排列; 而分子的动能(热运动能)则试图打乱偶极子的排列。 因此,随着温度的升高,分子取向变得越来越混乱, 直至高温极限,由极性引起的平均位能变得极其微小以 致消失。 将Boltzmann因子展开为1/kT的幂级数后,位能变为:
F qi q j 4 0 r 2
式中, 0为真空介质的介电常数, 0 8.854191012 C2 J 1 m 积分可得位能为:
Γ ij qi q j 4 0 r 积分常数
设相距无 穷远时的 位能为零
qi zi e
Γij
qi q j 40 r
q j z je
3.2 静电力
3.2.2 偶极子之间静电力和位能
考虑一个粒子,它带两个相距为d的等量异种电 荷e,这样的粒子有一个电偶级或永久偶极矩,定义 为: ed
两个偶极子i和j位能由四个电 荷之间的库仑力计算而得。相互 作用能取决于两个偶极子的中心 距和它们的相对取向,如右图所 示,图中角度θ和φ表示偶极子轴的取向。 如果r远大于di和dj,那么位能:
3 i j oi oj Γ ij 2 6 2 (4 0 ) r h oi h oj
式中,h是Planck常数; o 是各分子在非激发态的电子特 征频率,它与折射率n和光频率 的函数关系:
c n 1 2 0 2
3.4 非极性分子之间的分子间力(色散力)
A B Γ 总 Γ 排斥 Γ 吸引 n m r r
n>m
3.5 非极性分子之间的Mie位能函数
3.5.1 Mie位能函数
上节中将两个分子间的位能表达为它们距离的函 数,显然,在某一距离 rmin,位能为极小值,记这个 极小位能为 Γ min 。Mie位能函数经过重排后可以写成:
Γ
X pi X i
i
(3-1)
式中,X—为实际系统的宏观动态性质; Xi—处于量子态i的系综中系统所具有的该种宏观性质值; pi—是系综中系统的量子态i的概率。归一化,即 第二个假设:对于一个有固定能量的封闭系统(微正则 系综),它的所有可能的不同量子状态是等概率的。
p1 p2 p3 pi (3-2)
第三章 分子间力、位能函数和对应状态
3.1 位能函数 3.2 静电力 3.3 极化率和诱导偶极 3.4 非极性分子之间的分子间力 3.5 非极性分子之间的Mie位能函数 3.6 统计热力学简介 3.7 对应状态的分子理论
3.1 位能函数
3.1.1 分子间力
纯物质或混合物的热力学性质,除决定于分子的 本性外,还决定于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或分子间力。 特别是它们的下面几种性质,由于受分子的内部 运动形态如转动、振动、电子运动等的影响较小,主 要决定于分子间力:
2 2 2 i j Γij 2 6 3 (4o ) kTr
3.2 静电力
3.2.3 四极子之间静电力和位能
除了偶极矩外,分子还可以具有四极矩,它是由 于电荷在分子内部四个不同点上集结而成。
偶极子
+ -
+
- + + + - - +
四极子
对于线性分子,四极矩定义为电荷的二极矩之和:
E
式中,比例因子α是物质的基本性质,称为极化率, 表示分子中的电子在电场中发生离域的容易程度。
极化率可由多种途径计算,最重要的是电学性质和折射率数 据。 对于非对称性分子,极化率不是常数,它与分子相对于电场 方向的取向有关。
3.3 极化率和诱导偶极
3.3.1 极化率
3.3 极化率和诱导偶极
n K
i i
(3-3)
n E
i i
i
Et
(3-4)
3.6 统计热力学简介
3.6.3 正则系综
6 n
1/(n 6 )
rmin
3.5 非极性分子之间的Mie位能函数
3.5.2 Lennard-Jones位能函数
London由色散力的理论证明了m=6,但n的理论 值并不知晓。为了便于计算,通常取n=12。 这样,上式变为:
12 6 Γ 4 r r
3.3.2 永久偶极和诱导偶极之间的作用能
一个非极性分子i处在临近的极性分子j所 建的立的电场中时,由此而产生的永久偶极与 诱导偶极之间的作用力总是吸引力。相应的平 均位能最早由德拜Debye算得,其值为:
i Γ ij (4 0 ) r
2 j 2 6
3.3 极化率和诱导偶极
3.3.3 永久偶极的平均诱导作用能
(n / m ) nm
n
m 1/( n m )
n m r r
式中, Γ min
; 为 Γ 0 的分子间距。
3.5 非极性分子之间的Mie位能函数
3.5.1 Mie 位能函数
因为排斥能曲线陡 度大,所以rmin的值和 相差不大。 对Mie(n,6)位能, 可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