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养生对全民素质的影响及存在的价值

武术养生对全民素质的影响及存在的价值
武术养生对全民素质的影响及存在的价值

武术养生对全民素质的影响及存在的价值

1.引言

武术是中国传统的文化遗产,相对来说更是一种文化底蕴的显现,作为中国民间传统文化更多的是一种气韵的流传。在古代封建社会,武术的出现就又是一种封闭的状态,就如金庸笔下所描述的武术,由于武术的广为发展,各种门派也相继出现,门规和武功秘籍的出现也为武术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中国武术又有中国国术一称,历来主要是以强身健体为主要的目的,即以自由搏击的形式偏多,各门各派都有自己的一套武术理论,如若身体虚弱不堪一击,便不能称之为武术或者搏击,然而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武术的出现已经不仅仅是为了强身健体了,然而对于养生之道却变得更加的关注,因此随着养生大潮的逼近,武术即将成为一种新型的养生方式,因此更要加强全民对于武术的认知和了解。

2.武术养生的特点

武术较其他运动项目而言具有广泛适应性的特点,从古至今经久不衰的特点使其在运动界站稳了脚跟,这也显示其在运动中地位。武术在思想上是以道家的理论为核心的,主要是重视人的今生进而使得“重人贵生”的道理深入人心,道教的文化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具足轻重的地位,道教主要是以人为根本,崇尚的现实主义對人的今生极为强调,主张生存和生命是生存之道的整体,得道飞升、长生久视也因此从其而来。久而久之,养生之术就成为道家的精华所在,也是其立足道家的根本。宋代的著名学者邵庸曾这样写道:人能灵于万物。人因生为高贵,以生而取得长久的快乐,更因此许多人追求长生,那么养生就变得极为重要,这种思想就成了武术的整体思想。

其次武术的主要核心是精气神的修养,武术的理论与人的精气神两者相辅相成。古人讲究神和气的养成,精气神中“精”是人的根本,可以体现出其身体素质和正常的发育状况,气则是在一定程度上是人的生理所需的能量,这也是神所作用的结果,因此养生之道贵在补气,修炼多半是以养气为主要形式,养气也是养生板块中的一部分,养生即是为了能更好的长生,这是人们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正是因为这种养气的形式才出现了内外结合等功动的特点,各种练功术也因此而形成。提出了气沉丹田这种方式来打通全身经脉的要求,通过运气来达到血液畅通的功效,精气神三宝相凝聚从而达到身心的平衡。在另一方面又利用外拳等激烈的运动方式来进行气血的调和和经络的疏通,以这种武术的方式来达到其想要的结果。在练拳时要注重以下三个方面的调养,即调身、调息、调心。调身则是对形体外貌的调养,主要是以锻炼身体为主要目的来进行塑形;调息就要要求动作要相对柔缓,气沉丹田,注意呼吸的均匀程度,来进行气息的调节;调心则是要求四肢进行活动,筋络的通畅达到气血畅通的效果,使气贯穿全身即通过人体的发力来达到真正的平衡,久而久之,通过练拳也能改善人体状态从而达到养生的效果。武术动功和道教的气功在修炼这一点上是不谋而合的,这也是武术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为后代展示了其功能并能在一定基础上秉承了武术的基本原则,这种层次体系也进一步完善了养生学说。

人教版体育与健康八年级全一册9武术《健身南拳》教案设计

健身南拳》教案 编写本教材“健身南拳”的过程中,主要吸取了传统南拳中的经典特色动作,尽量展现南拳的丰富手法和身步用劲特色,其中仍安排有闪身防挡的动作。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学练的过程中了解、感受、尝试我国武术的丰富内容,了解武术的攻防技法,知晓自己的正确身体姿态,提高身体的协调性,学会和提高躲避伤害的闪身本能。对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着重加以提示。 一、教材分析 (一)健身南拳的教材内容与设计思路 1、健身南拳的教材内容“健身南拳”的全套动作共两段相同动作。 第一段: 预备式: 第一动起式; 第二动架桥双砸拳; 第三动缠桥切掌; 第四动麒麟步双蝶掌; 第五动踩腿撞拳; 第六动挡桥冲拳; 第七动闪身虎爪; 第八动上步抽拳; 第九动架桥双砸拳。 第二段: 反向练习第一段动作,完成往返全套动作。 还原成预备式。 在教学动作之前,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练习南拳的基本手型、左右蝶掌、缠桥切掌、左右踩腿等基本动作,诱导学生进人南拳的学习状态。 2、健身南拳的教材设计思路 在编写本教材的“健身南拳”套路时,考虑到初中一年级学生已经学过“健身长拳”,并有观看过国内外武打影视剧和观看过武术比赛中南拳的印象,因此从传统南拳经典动作和影视、比赛中常见的南拳特色动作中,选择了最能体现南

拳整体特色的动作,展现南拳手法变化,以及南拳身步劲力的技法。这些动作具有直观的技击作用,便于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目的就是为让学生在学练的过程中能直观了解和体验到我国武术的丰富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南拳的特色身体运动方式和基本攻防技法的运用;南拳“周正刚健”的身型在学练过程中可以使学生端正身体姿态;多变的手法和稳固有力的步法可以提高学生上下肢协调配合的身体运动能力,修正身体姿态和提高身体的协调性;威猛的拳势可以培养学生勇猛顽强、积极进取、尚武崇德的优良品质,引发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探究欲。同时根据现在的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体能不足和遇到突发事件时缺乏自我防卫意识的现实情况,在“健身南拳”仍安排了闪身防挡的动作,强化学习闪身躲避伤害,以突出武术在学生生活中的实用性。 (二)教材搭配建议 如教师具有武术专业资质,可以将“健身南拳”的课程单独完成,不用搭配其他教材,以保持本教材教学的完整性。如教师对本教材只是一般掌握,建议和田径、体操、球类等教材相搭配,以达到使学生的兴趣和体能互补,便于组织课堂教学,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健身南拳图解 (一)健身南拳第一段 预备式:并步直立 两脚并步,身体正直站立,挺胸、收腹,目视前方(图11-1)。动作要点:两腿夹紧、立腰、头正、颈直。

中国武术的文化内涵

中国武术的文化内涵 在外国,中国的武术被称作“功夫”。长久以来,作为功夫的武术文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了世界人民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窗口,有很多人因为爱上了功夫,最终爱上了中国。 我们都知道,中国功夫并不是电影上华丽的拳脚与特技,也不是银幕上漫天飞舞的剑仙。真正的中国武术,是清晨老人们的打太极拳,行如流水,意似闲云。是如游龙般潇洒自如的剑舞,是如猛虎般威风八面的刀术。中国的武术,发于防身,立于健身,搏于赛场,习于日常,载于武艺,归于武德。从来无需证明自己,只是通过刻苦的锻炼不断完善自己,以期成就那种接近自然的完美。拥有强大力量却不用来战胜别人,而只是以武会友,互通有无。从不炫耀武力,只是坚守着心中仁义礼智信勇的情操。中国的武术,中国的武者正是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诠释着中国的文化,传承着中国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 武德,中国武术文化的核心 武德,早在春秋时期左丘明所著的《左传》中就有“武德有七”的论述。以后随着时代的展,武德的涵义也在不断地变化发展。过去,大多以“尊师重道,孝悌正义,扶危济贫,除暴安良”“虚心请教,屈己待人,助认为乐”,“戒骄奢淫逸”等作为武德信条。武术的各拳种流派,也都订有自己的“门规”、“戒律”、“戒约”,并有“三不传”、“五不传”、“十不传”以及“八戒律”、“十要决”等作为武德的标准。今天,也有不少学者对武德进行概括,有的学者认为武德是“尚武崇德的精神”,有的学者认为武德是“一种美德”,也有的学者认为武德是“武者体现的道德”。1987年全国武术学术研讨会,将武德规范概括为“尚武崇德,修身养性”。这些都从不同侧面对武德进行了概括,但是,武德事实上是一种伦理观,所以我们应该从论理学的角度去定义武德。 我们认为,武德是从事武术活动的人,在社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所应具有的道德品质。简而言之,就是武术道德。“道”一般指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并引申为人们必须遵循的社会行为准则、规则或规范;“德”即得,人们认识“道”,遵循“道”,内得与己,外施与人,便称为“德”。“道”主要指一种外在的要求,“德”则指内心的精神情操或境界。“道德”两字连用,始见于荀子《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止,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武德是隶属于体育道德的范畴。武德既是参加武术活动人们所遵守的公共体育道德,又是武术工作者在从事武术教学、训练、竞赛等工作中应遵循的伦理规范。由于武术有着区别于其它体育活动的特殊性,受着民族道德的影响和渗透,所以形成了自身独特的道德规范------武德。 武德的实质亦是社会公正原则,即正义、公平、公道,是人类最古老的道德观念之一。武德同样是通过社会舆论的作用,大众的压力,良心的不安,使人们“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恶者而攻之”,来调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自从有了中国最早的成文法律《隋律》、《唐律》至今,武德从未与法律发生过冲突。和道德一样,武德的实用范围也比国家法律更广泛。我们提倡武德,应在国家法律前提下,和国家宪法及其相应的一切规章制度相统一,相一致。 今天,传统的武德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如耍英雄、逞好汉、为朋友两肋插刀的“哥们义气”,以及带有三纲五常思想的“唯师命是从”的行为等,所以应对传统武德进行分析,继承传统武德中合理的成分,批判过时的旧武德,树立新的武德观。 继承传统武德中的精华,要把习武同发扬祖国灿烂文化,热爱祖国联系起来,培养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有宽广的心胸,对人民要以礼待人,不恃武伤人,不以强凌弱;对危害祖国、人民利益的坏人坏事要敢说敢管,见义勇为,疾恶如仇,协助公安部门维护社会治安,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保持不盗名、不夺利、不保守,热于助人的美德;尊老爱幼,尊师重道,对前人和长辈的著作和经验要虚心学习,认真专研,努力学习技

传统武术与养生论文

摘要中华传统武术有着悠久历史 并融合了道家文 化、中医养生文化等中华传统养生文化 因此 传统武术才真正称得上养生运动。传统武术在人类健身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从社会健康意识与传统武术在健身中的优势及其作用进行分析 探讨传统武术的健身养生价值。 关键词传统武术健身养生价值 传统武术是中华传统体育养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 明珠 它之所以能够历经数千年而不衰 并且不断发展 能传播到世界各地 因为它确实不仅是一种打斗的技术 而且具有很强的健身功效、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多方面的魅力。比如太极拳和八卦掌 都具有极强的抗暴功效、极好的开智效果、无穷的艺术趣味更具有极高的养生价值。不但中国人喜欢 世界各国人民也都喜闻乐见。 一、社会健康意识是当今时代的需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现在已是高科技时代 是数 码之家了。特别是高科技不断融入人类生活 给人们带来了很大的方便 如电脑代替很多体力劳动 出门电动车 公交车 小轿车代替步行 自行车等等。可是别忘了 任何事情

都具有两面性 科技发达的今天也给人们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我们本来具有的动物特征逐渐退化 人类的头脑越来越 发达 而身体却越来越虚弱。还有快节奏的工作生活方式、激烈的竞争、强烈的欲望 使人们的精神过度紧张 心理不 平衡 导致一系列“职业病” 形成了新的社会问题。另外 随着社会老龄化的不断加剧 人们健康长寿的愿望与日俱 增 人们对健康也给予了更高的标准。那么人们怎样才能使 的生命的时间达到极限 这就需要寻求一种具有健身养生 功能的体育运动 然而传统武术则刚好具备这一功能。 二、传统武术的健身养生思想和养生方法 现代社会呼吁健康长寿 因此人们急切需要具有健身养 生功能的体育运动 而中国的传统武术独具健身养生思想和 养生方法。传统武术养生强调“天人合一” “内外合一” 认为人本身是一个小宇宙 应遵循宇宙的规律 让人体与宇 宙达到共振 与自然融为一体 协调发展 人的个体本身也 应该达到内在的心意思维与外在的表象动作协调一致 强调“调心练意” “练意调神”一切肢体运动要与“心”、 “意”紧密结合 充分发挥想象力和意识的作用 通过锻炼 达到身心俱健。此外 中国传统武术主张“松静自然” “动静结合”。松 指精神与身体的放松 静 指心态和情绪的 平静。传统武术强调动静结合 动中有静 静中有动 以动 为用 以静为养 动静适宜方能健康。如太极拳、八段锦等

中国传统养生思想概要

中国传统养生思想概要 中国传统养生思想的根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养生文化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母体而衍生发展成的,只有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个比较深入的了解,才能更全面地学习与研究传统养生文化。 中国文化是指产生于历史、积淀于人们的普通心理中,并根植于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之中,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具有稳定结构的潜质文化。中国文化是多元复合体的综合型文化,其基本精神之一的人文主义强调以人为本,重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强调“万物与吾一体”的整体和谐,它具有重自然技艺的倾向和整体直观的直觉思维,缺乏严密的分析思维传统和形象逻辑系统。正是构建在这种中国母体文化之上,中国传统养生学才形成了独特的传统养生思想体系。 一、气一元论思想 在中国古典文化里,“气”是一个特定的哲学范畴。中国古代哲学认为,在宇宙自然和一切生命体之间,充斥着一种至精至微、无所不在、运动变化的物质实体——“气”。这种“气”构成了宇宙的本体及规律,“其大无外,其小无内”,一切现象都是“气”变化的结果。“气”既决定和支配着天地万物与人类生命的存在,又将人的生命存在同宇宙自然、天地万物的存在联结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具有同一内在结构和变化规律的、彼此之间互相储存而息息相关、须臾不可分离的系统。 从这种原始唯物的观点出发,古人认为,人的生命运动的本质也在于‘‘气’’的变化。庄子说:“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就是说,人的生、长、老、死都是气的变化的结果,人体内的“气”变化过程决定了人的生命运动。 人是地球上最高级、最复杂的生命体,其内部的“气”变化过程是十分复杂的,参与人体生命运动的“气”也是多种多样的。在中医学里就有先天气、后天气、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经络之气、脏腑之气、真气等名称,它们都是参与和决定人的生命整体中不同层次上的“气”变化过程的基本物质。养生学所讲的“气”,指的就是这些与人体生命运动密切相关的无形的基本物质。 这种元气一元论深刻地影响和决定了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的基本形态和特征,主要表现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元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体,也是构成人的生命的基本物质,因此,养生的中心就是如何养护人体内部的元气。 以道家为主体的古代养生家认为,元气是生命之根、生命之源,人的形体精神都由这一根本要素所决定和支配。元气损耗,则生命枯萎;元气充盈,则生命旺健。因此,不管采取什么手段与方法,养生总是以养气、补气为宗旨。《内经》也认为先天元气于父母,是父母之精所化。它根于肾脏,藏于丹田,经由三焦而达全身,推动着各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和本源,决定着人的强弱寿天。“气乃神之祖,精乃气之子。气者,精神之根蒂也,大矣哉!” 第二,中国传统哲学和养生学认为,决定人体寿天强弱的不仅是先天精气或后天水谷营卫之气的盛衰多寡,而且还有元气在人体内存在的状态。元气的根本属性是运动变化的,其变化形式有动、静、聚、散、升、降、开、阖等。元气既为生命之根本,它的运动规律也就是人的生命规律,而这些运动规律又是由元气的阴阳变化决定的。元气的运行如动、散、升、开为阳,静、聚、降、阖则为阴。中国传统养生就是依据和把握人们在长期生活实践中所认识与积累下来的阴阳规律,也就是用元气活动的规律来养生、健身。 在传统养生学中,各家各派都是依据元气学说来设计和发展自己的养生术。在养生实践中,导引、行气、服食、房中等各种手段与方法无不依据元气运行的规律来进行锻炼,以达到养生的效果。由于气贵充盈流动,所以传统养生术的调摄行气大致有以下几点:

武术健身短棍

健身短棍单元教学计划设计说明 一、指导思想 本单元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发展学生能力,培养学生体育爱好为目标。通过武术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的学习,了解武术运动,掌握健身短棍技术,逐步提高基本技术的动作质量,使学生体验到武术运动的乐趣和价值。同时发展学生速度,灵敏,耐力,柔韧等身体素质,提高身体机能,培养学生勇于竞争、顽强拼搏、积极进取、团结合作等精神。 二、教材选择 健身短棍是《体育与健康》(七—九年级全一册)武术章节部分,初中所学的短棍,长一米左右,比竞赛所用的棍短一些,便于学生学练,其棍法与长棍相同。短棍套路由12个动作组成,其中包括劈、拔、戳、盖、抡、挑等棍法。其运动特点是快速勇猛、刚劲有力,有“棍打一片”的说法。 三、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在七年级时已学习过五步拳,所以具备了一定的武术基础。八年级学生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好表现、思维活跃、直观接受能力强,具有较强的自尊心、自信心和集体主义感;劣势主要体现在,学生间存在个体差异,且在学习过程中缺乏足够的耐心,个别学生对武术的兴趣不浓厚等。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教学方法等,都是针对本年龄段学生身心特点,灵活运用教法,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在积极的情绪下主动学习,从而掌握技能。 四、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介绍所教短棍的名称,知道健身短棍的动作名称及动作方法,培养学生对健身短棍的兴趣,加深学生对武术运动的理解。 2.技能目标:学习健身短棍的基本方法,使85%以上学生较好掌握健身短棍基本技术。3.体能目标:通过健身短棍教学,发展学生速度、力量、耐力、灵敏、柔韧等身体素质,促进学生体能的发展。 4.情感目标:加强学生的武德修养,培养学生勤学苦练,自尊自信,尊重爱护同伴的良好品质,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五、教学内容 健身短棍的基本棍法及套路 七、重难点 重点:健身短棍的熟练程度 难点:表现出动作的劲力协调、节奏精神。 八、教法与学法 1.动节结合教、学法 学生在初一时已有学习五步拳的基础,对棍术的某些动作较容易接受,但对有些动作还很陌生,有一定的难度,需要“繁难动作分动教”、“简易组合分节学”的传教方法。 2.徒手辅助教、学法

中国武术与外国武术

中国武术与外国武术的区别 在这里,我主要从文化的视角来比较中国武术与外国武术的不同之处。 如果将中国武术作为一个事物,外国搏击运动作为另一个事物来进行比较,则会产生一个这样的疑问:中国武术是搏击运动么?这是一个是与非的问题,看似简单,却曾经困惑甚至现在仍在困惑许多武术研究者。假设答案为肯定,中国武术是搏击运动。这种结论乍一看让人觉得别扭,深入分析更不能认同这一观点。从外延伸来说,中国武术不仅是技击术,还有套路部分和健身养生部分。从内涵来说,中国武术融入了医学、哲学、养生、宗教、礼学等多种学科,况且中国武术的修炼有着门规戒律的制约,有武术境界的差异,有内外兼修的特点,可以说,中国武术是一个庞大的文化系统。 合理练习中国武术,不仅获得养生效果和技击本领,而且提高人的智能。因此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可服务于人的整个生命历程,提高人的生活质量,使训练者身体健康、思想健康、精神快乐、延年益寿。外国武术及国家武术套路都缺少这些好内容,所以外国人佩服中国传统武术的养生和徒手技击能力,才称中国传统武术为中国功夫。 外国武术一般都是单纯的竞技项目,内容简单,只适宜青少年训练。它们进入世界体育竞技项目靠的是项目和动作有量化标准,动作精简易于训练,招式已经规范,比赛中靠的是快、准、狠的体力拼搏,由于简单、易练、已规范、适宜体力拼搏的特点,所以发展迅速。外国武术只锻炼人的身手敏捷与体力,缺少中国武术的中医医理与养生

功理,谈不上哲学等武术科学文化。 另一方面,中国武术与外国搏击运动由于发源地不同,受到不同的文化影响,所蕴藏的文化内涵不同,从而表现出不同的名族性格。西方的文化崇尚力量与个性,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渴望征服自然,突出个人价值。在拳击比赛中,表现出激烈的对抗性。据古希腊相关资料记载,古代拳击是没有回合限制的,除非一方打得没有意识或者主动放弃比赛,否则比赛会持续进行。这反映出西方名族的好动恶静,追求刺激,富于攻击性的名族性格,也是对强大力量与强者的充分肯定。东方的泰拳只有简单的招式,并无套路,一味追求迅疾凶猛,没有高深的理论可言,反映了热带名族刚烈轻浮的心理特征。日本空手道由中国少林拳法演化而来,体现了日本名族坚韧好胜,勇猛凶悍而又遵守纪律的特有气质。中国武术与这些搏击运动的文化内涵差别很大。中国文化含蓄内敛,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追求身心合一而达到逍遥游的至高境界。因而中国武术的对抗性表现得并不激烈,并且中国武术从最初的一种技击术发展到一种修身养性的的手段,虽名为“术”,其实已上升到“道”的高度了。 另外一个有趣的不同之处是中国武术对外国搏击运动在历史发展中所扮演的角度不同,中国武术的角色比较复杂。西方的搏击术在早期任何平民都可联系,到了罗马帝国统治时期,搏击术成为供奴隶主贵族贵族消遣玩乐的工具。为了打发时间,奴隶主贵族修建了巨大的竞技场,让奴隶们互相残杀以满足自身的猎奇欲望。随后搏击术被欧洲贵族阶级垄断。中世纪的欧洲,平民禁止学习剑术、徒手搏击等运

《传统体育养生学》

成都体育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传统体育养生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说明 (一)课程定义 传统体育养生学是在中国传统养生理论指导下,通过一定的身体姿势或动作,进行自我调息、调心的内练,以求健康身心的一门学科;课程包含的实验教学包括创编出以一定的身体姿势或动作进行自我调息、调心的内外兼修健身的功法并进行教学演示,以达到让学生开拓思维,培养综合能力为目的的一门学科。是社会体育专业限制性选修课程。 (二)编写依据 本大纲根据《成都体育学院2013版经管系社会体育专业本科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要求和教学计划,结合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知识结构的实际需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依据体育院校教材《传统体育养生学》而制定。 (三)目的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传统体育养生的源流和基本理论,以及传统养生的基本功法(即实践部分包括养生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五禽戏、站桩功等),拓宽学生专业知识面,提高其技术技能。培养学生对传统养生功法学习和鉴别能力,提高学生的教学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拓宽学生专业知识面,倡导开拓思维,勇于创新。培养学生对传统养生功法学习和鉴别能力,提高学生的创编与实际教学能力,提高在社会实际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程编码及适应专业 1、课程编码:(空) 2、适用专业: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 (五)学时数与学分 本课程总学分为4学分,总学时数为60学时。其中,理论教学0.5学分,6学时;实践教学2.5学分,40学时;实验教学1学分,14学时。 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一)总学时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表1 ×××课程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表 授课学期教学基本内容 教学安排 小计理论教学技术教学实验教学课外实践 第×学期 传统养生学概论 2 2 传统养生的历史渊源 2 4 中国传统养生基本理论 2 6

健康讲座-中国武术与养生

健康讲座-中国武术与养生 中国武术源流简介:武术始于古代氏族间之斗争,斗争以杀敌为主用以减少敌方反攻能力,杀敌需用利器,故训练多用兵器。及后发展至国与国之间的战仗,战仗以骑兵为主、步兵为辅,步兵多以拉夫、俘虏组成,战后多解甲归田,少受训练。而有系统的训练多重于骑兵,操练多以仿真马上作战,故站立采用跨步(即四平马),弓步(即前弓后箭)。技巧则重兵器运用。武术进化至另一阶段:有深谙技击之士,受亲友所求传授技艺,令从众可强身自卫,免被人欺负,而衍化成街头搏击技巧,技巧以拳脚为主。约在宋朝武术技巧加入了养生功法成为一个新体系,站立亦有所改变,部分己弃跨步、弓步,站法采用较为自然,主重发劲。练功方法则采用养生功法。另一种则仍然采用跨步、弓步,练功仍用旧法,祇改兵器为拳脚,着重手法变化。现惯称外家拳、多见于南方,前者则称内家拳,多始于北方。武术是常被人误会的一种极好运动,现时部分人认为武术是打架的技巧,只适合好勇斗狠的人,但一百几十年前是有钱人用以来强身自卫的方法,故有穷文富武之说,中国武术似乎是中国人唯一提倡的运动,武馆就如现在的健身中心,比现在的健身中心更完善的是每一个武馆均有一个正骨师傅长注。 中外运动的分野:现今所提倡大都是秉承奥林匹克精神提出的口号「更快、更高、更强」竞赛运动,但最终目的是求胜、求极限。参

与的人希望由竞赛过程中身体得到提升,而中外运动理念有极大分野,中国传统观念认为物极必反,外国亦有研究、当剧烈运动后身体免疫能力会极低,如身体吸收能力、与修复能力低会做成生物储备透支。在运动过程中引起的运动创伤亦做成颇大的医疗开支。而中国人提倡的运动称之为养生,所作种种皆为寿、为健康,训练时身、心并重。尤其着重五脏六腑之调理,及心理健康。 何谓五劳七伤:五劳:“素问”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渭五劳所伤。七伤:大饱伤脾,大怒气逆伤肝,强力举重久坐湿地伤肾,行寒饮冷伤肺,忧愁思虑伤心,风雨寒暑伤形,恐惧不解伤志。 可以看出,视、卧、坐、立、行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普通的活动,这些活动对人的影响也最大,互相之间也可以相互影响,互为协调。所以,每个人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都要注意,不论是劳身还是劳心都要有节制,不可过度,要注意劳逸结合,调节神经和身心,这样才是正确的养生之道,切忌盲目求胜求极限。 外国推广运动后的成效:以美国为例,从1950-1970年,人均医疗费用从76美元/人一年上升到552美元/人一年,减去通胀因素,折合约230美元/一年。而美国人口平均寿命在50年代已趋于稳定,80年代初,美国医疗费用占经济总产值的1.2%,1990年占11.5%1993年占14%,预料2000年占19%,2010年预计高达28%,经济学家估计如果一个国家的医疗费用达到25%,那就意味着整个社会医疗体制

武术的健身价值

武术的健身价值 武术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瑰宝,它根植于华夏大地,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我们的先民在千百年自下而上的实践中提炼出来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一支奇葩。它是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产生、发展和逐渐完善起来的,从流传的武术典籍中,有很多是受中国古代传统哲学的影响、武术的防身制敌法受中国古代兵学的影响、其健身术受中国传统医学和养生术的影响、其表演艺术受中国古代武舞的影响等等;武术深刻的突出了攻防的技战术;武术认为人体是统一的整体,人的精神与人体各部都是统一的整体,人体内在的无形的意、气、劲与外部的有形的肢体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要求意、气、劲、形四者统一;中华武术主张身心合一,内外合一,内外互导,从而达到内壮外强的效果;另外,内容丰富多彩,运动形式多种多样,不同形式的长短武术器械有数十种之多,不同风格的拳种也有200余种,流传的套路多达2000余个。 武术自产生起就具备三大价值,即练、用、看。所谓练,是通过技能的演练,达到自卫或制服对手的目的;所谓看,是通过观赏武术表演,达到身心愉悦的目的。相比而言,三者在不同的年代其价值各不相同。就健身价值而言,在冷兵器时代结束以后,其价值更加突出,尤其在当今,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运用武术这一锻炼方式,达到强身健体目的的人越来越多。 武术健身价值的表现形式可分为健身、健美、保健和延年益寿四个方面。 先说健身方面。对神经系统的影响:在武术中不讲神经,而是专用的术语讲四稍。拳经云“运劲如抽丝”,气达四梢等。四梢指的是,发为血梢,舌为肉梢,牙为骨梢,手足指甲为筋梢。这四梢在我们身上是很重要最边远的末稍神经。武术动作复杂、多变,强调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的协调配合,同时,讲究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在器械练习中还要求身械的协调,在这样的要求下进行各种身体训练就是时刻在调整你的心身,只有在心身调整好的状态下,以意导气,气归丹田,以达固本培元。长时间练习可使自己的元气强,气血旺盛。行动时如用心体悟可感到自己的气可达四梢。

太极拳与中国传统养生

太极拳与中国传统养生 09级制药工程胡杰传统养生是指以我国传统哲学为理论基础,以强健体魄、调养生心为目的的保养生命的思想、手段和方法。。 太极拳属中华武术的范畴。也可以说是中国医学的组成部分之一。通过练习太极拳可以达到祛病、养生、延年益寿的目的。 太极拳是在传统养生法“导引术”和“叶纳术”的甚础上发展起来的独特健身 运动,主张“以意导气,以气运身”,又具有气功内行功调心的锻炼方法。从而形成了太极拳要意识、呼吸和动作密切结合,“练意、练气、练身”内外统一的内功拳运动,“始而意动,继而内动,再之外动”;并形成刚柔相济,快慢有节、蓄发互变,以内劲为统驭的独特拳法。祖国医学认为,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由经络贯通上下,沟通内外,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太极拳独特的习练方式可有利于通经活络。首先,突然、强烈的刺激会使人体气机紊乱和脏腑阴阳气血失调,而太极拳强调全身心的放松,可削弱、转移和克服内伤病的七情刺激,从而有利于经络的疏通。其次,太极拳全身性轻慢松柔的适当运动,会使周身暖意融融,可加大经络传导速度和强度,有助于经络畅通透达,使气血充盈灌注全身,滋养各脏腑组织器官,营阴阳,维持和保护机体功能,提高抗御病邪和自我修复能力。再者,太极拳运动中,腰部的旋转、四肢的屈伸所构成的缠绕运动会对全身三百多个穴位产生不同的牵拉、拧挤和压摩作用。这实际上是一种自我按摩,能起到类似针刺的作用,活跃经络、激发经气、疏通经络和调整虚实,加强各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练太极拳,不是一般的学习拳式,必须懂得很多基本功,必须做到“放松”,“气道通畅”。肺主一身之气,肺气调则周身气行,故练功必须令其气顺,不可使气道结滞。所以练拳不可闭气、使力,总以放松、沉气为主。在练拳时要配合呼吸配合开合等。由于以上的要求,使得练太极拳的人们在练拳过程中注意放松并调整呼吸,每次练拳下来心情舒畅精神饱满。身体微微出汗,增加体内的新陈代谢,从而起到祛病强身的健身功效。运动生理学告诉我们,任何运动项目必须具有一定的强度,并且持续时间比较长,才可能对增进人体健康,特别是对人体的循环系统产生较大的影响。常年坚持练太极拳的人普遍反映大腿粗壮。体育专家认为,大小腿肌肉群的高功能运动,使人体如同增加了许多小水泵,帮助心脏工作,即减轻了心脏负担,又有利于心血管系统的健康。由于太极拳重视人体下盘功力训练,人利于气血下行,调整人体上盛下衰状态,可防治血压高等病症,有抗衰老的功效。常言“人老先从腿上老”,中年以上的人往往出现上盛下衰的诸种疾病。美国医学界己把老年由于跌跤而死亡的现象逐年升级的问题,列为导致死亡的第三大敌人,政府拨款支持关于太极拳可防治跌跤现象的科研项目。太极拳近两三年在美国发展特别快,这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从中国传统医学角度来说,“上盛下衰”指的是中老年人肝肾两亏、阴虚阳浮,出现血压升高、心虚失眠、畏寒怕冷、四肢发凉、食滞便秘等症状。患者看上去往往是红光满面,并无病容。然而,由于气血虚亏,腿脚发软,行动不便,走路时间一长,易导致足后跟痛、膝关节发硬、腰酸背疼、浑身乏力。中医认为,人过四十,肝肾易亏,犹如根枯而叶黄。烧水灌肥应从根本着手,滋肝补肾,乃是养生保健的秘诀。除了服用一些有滋补作用的食品和药品外,重要的是加强人体丹田部位和下肢的运动。因为人体丹田与命门之间(即小腹部位),正是人体吸收和气血循环运行化

武术养生

学号:11051080 姓名:李二龙 武术,天人合一的境界 ——对武术养生作用的理解 或许是练太极的缘故,对武术养生作用的理解比较深刻。 武术最初是打仗、狩猎等的谋生手段,尚与健身无关,但随着生活的安定和富足,身体活动不足,人才有养生的条件和需要,这时武术的养生功用才被提出来。 中医把人体分为金木水火土等等充分说明了人体和自然界的相似和联系。人体是个循环系统,类似一个小生态系统,只有运行正常才会健康,但随着社会发展人的行为和自然规律离得越来越远,运行不正常自然会有健康之忧,因此恢复接近自然远古的行为来锻炼身体,甚至简单到走路、蹦、跳等,所以古有华佗的五禽戏,今有人练习爬走以治颈椎腰椎。 而武术的联系要求高,要达到的境界也高,所以对身体的锻炼作用也更加强,长拳要求其动作迅猛,因此对筋肉的活动较多,故练武之人多身体强壮,且其动作较舒展大方要求身正头直,面透精气神,所以习武又能培养人的内在气质,练武对人内外皆有修养之功。 不过这只是中华武术养生的最初层次。集中医、中国哲学、中华武术的智慧精华于一身的集大成者是内家拳,且尤以太极为最。 太极吸收了中国哲学天人合一的思想,太极十三式中的五行八法,五行分别对应人体的五脏,又对应自然界的金木水火土,且要求动作“顺”而不违逆,每个动作都有严格的穴位对应的要求,因此练太极是比上一阶段更高水准的回归自然之活动,不仅如此,它还蕴含更深的中医智慧,因为太极动作是历经几代武术宗师的总结和积累,这些动作有利于人体气血流通、吐纳呼吸,把人体更加和谐的运转起来,不再是简单的外练筋骨,对内脏都是一种修养,因此练太极达到更高水平的连呼吸都有要求。 中医常说:“喜伤心,气伤肝”,可见精神状态对人健康的影响。练太极时心境要求臻至“无我”,能够最大限度的把人体回归到自然状态,避免心神杂念的干扰和对人体本原的消耗,但这只是表层原因。这样做更能够集中意念,觉察并驱使“气”的流动,气通顺则人体的循环更新,吐纳吸收功能便会大大增强,达到可以治疗人体疾病的效果。不仅如此,气强,气血足,还能够主动抵御外界邪气入侵,故太极大师都身体健康,精神矍铄,他们多了一种平常人所没有的力量。所以太极不仅是更高一层的自然活动,更是一种凝聚智慧的超自然修炼。 现在社会离自然之态更加远了,无论是从吃还是身体的使用都极违背自然规律。大学生学习任务重,生活比较不规律,而学习武术,对我们的身体健康,精神面貌都将有极大的帮助。

武术的健身作用

武术的健身作用 武术的功能之一就是健身和养生,它能提高素质,健体防身。, 千百年来深受人民的喜爱.中国传统武术具有技击、强身健体、医疗和观赏等功能在推进全民健身计划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武术套路运动其动作包含着屈伸、回环、平衡、跳跃、翻腾、跌扑等,人体各部位几乎都要参与运动。对外能利关节、强筋骨、壮体魄,对内能理脏腑,通经脉,调精神.对调节内环境的平衡,调养气血,改善人体机能,健体强身十分有益。它具有以下健身功能。 一,有助于机体内脏器官及各系统机能的提高。武术注重“内外兼修”、“神形共养”的“修炼观”,强调意识与肢体动作的高度统一。内外兼修就是在健身的实践中,重视精神意识、脏腑器官和体形体态的同步修炼,不偏废一方。神形共养就是不仅注重形体的练养,还注意精神的调摄,强调意识对形体的主使作用,以达到形体健康、精力旺盛、身体与心理平衡发展。通过这种“内外兼修、神形共养”的锻炼方法,一方面能使作为生命载体的身体状态得到质的提高,另一方面又能在精神的感受中获得全新的内在体验。武术健身则是以意识的调摄为先导,最早从心性、意、气开始,首先获得心理的调节,自“内”向“外”地推延发动,然后使形体得以充分运动,以此达到身心“中和”的炼养。武术健身最终不仅仅是获得一种锻炼与欢悦,而且能获得生命的内在自由与生机,使之日臻完善和完整,以至益寿延年,高度表现了人体生命与运动的同构形式。长期从事武术锻炼,能发展人体的速度、灵敏、协调、柔韧、耐力、弹跳等综合体能素质;

提高内脏器官的功能,促进身体的全面发展,增强体质;提高人体的适应性和免疫机能,延缓人的自然老化。 二,有助于肢体力量的增长。武术套路运动和搏斗运动,都是以技击作为它的中心内容的,通过武术锻炼,不仅能够达到增强体质的作用,而且能够学会攻防格斗投术,掌握用劲方法,发挥技击的实效性。武术训练,对人体速度、力量、灵巧,耐力、柔韧等身体素质要求较高,人体各部位“一动无有不动”,几乎都参加运动,使人的身心都得到全面锻炼。实践证明,能利关节,强筋骨,壮体魄,有助于肢体力量的增长。 三,有助于灵活性、协调性的改善。武术中的“以意导动”、“以意运气”、“以气运身”的法则对人的神经系统的煅炼亦极为有益。武练身整个活动中的训练,使分布在脑的毛细血管大量开放,增强脑部血液循环,从而加强脑细胞的供能条件,改善大脑功能,增进中枢神经系统的灵活性与稳定性,使中枢神经兴奋性增高,应变能力加强。它教人互相扬长避短,攻彼弱点、避彼锋芒,讲究得机,得时、得势,从而提高判断力和应变能力。 四,有助于意志品质的培养。练武对意志品质考验是多面的。练习基本功,要不断克服疼痛关,磨练“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常年有恒,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套路练习,要克服枯燥关,培养刻苦耐劳,砥砺精进,永不自满的品质。遇到强手克服消极逃避关,锻炼勇敢无畏、坚韧不屈的战斗意志。经过长期锻炼、可以培养人们勤奋、

传统中华武术与养生

(附五)郭扬: 传统中华武术与养生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仅山西省,就有武术拳种六十五种,武术套路七百五十三个(《山西武术拳械录》)。作为一名业余武术爱好者,在京华中医最高学府,演讲《传统中华武术与养生》,这样一个大命题,实实在在,心有余而力不足。 值得庆幸的是,喜逢北京中医药大学50华诞。海内外贤达,同聚一堂。这是一个十分难得的,向大师们请教的机会。所以,我才不顾浅陋,抛砖引玉。借我多年来习武学医的甘苦的历程,谈谈对《传统中华武术与养生》的肤浅体会。不当之处,恳请各位师长斧正。 1962年9月,在武汉,我刚上初中,就被副伤寒送进了医院。治愈后,班主任老师建议休学,因已落下的二个月的课程,怕跟不上。我不想休学,经过努力,终以良好的成绩通过了考试。但因身体羸弱,又病倒了。暑假期间,行武出身的父亲说:“不想进药铺,就得学武术。”于是,开始了我拜师习武的生涯。 第一次见老师,就遇到老师给人治病。被人掺扶着走进来的病人,腿痛的不敢着地,经老师在她膝关节上搬捏几下,病人居然自己能走出门去。我暗下决心,一定要把老师神奇的本领学到手。 我的师傅叫陈照瑞,回族。后来,我才知道,他老人家原来是河南派心意拳传人袁凤仪师祖晚年的亲传弟子。习武之余,我最喜欢听陈老师讲往事:袁凤仪师祖晚年,歇了镖业,在家以教亲戚晚辈心意拳余日。一年秋天早晨,师祖正带徒弟们练功,突感腹中内急,连忙走进灌木丛中方便。刚一蹲下,就觉知两肩被重重压住,脑后热气袭人。袁师祖无暇思索,一记地炮肘打出去,竟将一只金钱豹打翻在地。因发力过猛,裤缝迸裂,不能遮体。当年,跑回家替袁师祖取裤子的,就是我的师傅。袁师祖早期弟子尚学礼老师,以66岁高龄,在1931年,开封举行的华北五省运动会上打擂获胜,得龙泉古剑一口(《中州武术·马学礼与心意六合拳》)。当时,我老师就随同前往,亲眼目睹了这场龙争虎斗。我真羡慕,先辈们精湛的拳艺和他们那钢铁般的身体。 1969年2月,下乡插队前,我向老师辞行。老师让我抄录了拳谱,并将他使用多年的跌打验方送我、叮嘱我:武为立世之本,医为入世之媒。不可懈怠。记得当年,老师曾让我背诵《心意十二把归经

武当山武当三丰派的武术养生思想

武当山武当三丰派的武术养生思想 武当为内家之祖庭,张三丰独创内家太极拳,达到刚柔相济,以柔克刚的最高武学境界。三丰派武学也自然受惠于张三丰这一武学境界,因为三丰派武学也吸取了张三丰的内家精华,而且更有所发挥。现从几个侧面谈谈道家哲学思想对三丰派武学的影响。 一、源于道家的养生思想 道家对人现实生命的关注,集中体现在了养生方面,道家讲究"长生久视"之道,"性命双修"之学,并且产生了不同流派的内丹法,对于人类养生习武方面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而三丰派的养生,首先是养心。养心就是养神,是养生的内在的精神基础。老子说:"道常无为"、"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只有保持无为的心态,知足(对物质)知止(不求名誉、地位),淡泊名利的品德,才能保证身心健康。有的人一谈养生就只提养气、练拳,那是十分片面的。 其次是养气。气是养生家和武术家内在的物质基础,是长生之宝和劲力之根本。 三丰派的各项功夫都是要内炼丹田,以气为归。太极拳、内圈手,大力神功,武当拳,都能充实丹田气。而三丰派尚有专门内炼丹田气之法。所以有些不得真诀的内家武术家,苦练十多年,功力总上不去,口中夸夸其谈,空话连篇,动起手来,则不堪一推一拉,更谈不到一

击了。 第三是养形。形是养生家和武术家外在的物质基础。一般说,外家多重形,内家多重气,而三丰派是形与气都重视的。三丰派炼丹田气,圆满力,外炼金刚不坏之身。而且养生与习医药相结合,实得道家延年益寿,济世救人之真诀。 二、道法自然 老子所说的道法自然,内容多而广,修身、居家、治国都离不开道法自然。武术中的圆运动、螺旋劲、爆发力都是效法自然的。太阳、月亮、行星都是作螺旋式的圆运动。太极拳重视螺旋劲,就是外家拳,出手也绝无直来直去。太极拳以丹田丹转而出螺旋劲,而外家拳则从腰腿拧转而打出螺旋劲,而爆发力则无不从丹田气的外放而来。 三丰派的内圈手,便是由外而内的练出螺旋劲(尚可练出其他功力),双手由内而外的螺旋转动,带动身形及丹田的内转,逐渐丹田内气充实,产生出无比的自然而然的内劲而又形之于手。内劲上手,威力无比。我的某些学生只走过一年半载的内圈手,便出了技击功夫,也打败过一些拳手。实际还只是获得浅层的腰腿功夫,还没有尝到气实丹田,丹田内转,劲由内发的滋味。只有走过多年的内圈手,方知道法自然的高妙。 内圈手,本为由内旋转出手,由丹田之内引出劲力。走圆则为修炼的方法之一。没有场地,站着亦可练内圈手,场地大走直线,走曲线仍可练内圈手。在对敌时,我三丰派可以用走圆的方式围困敌人,

武术的意义

武术的功能之一就是健身和养生,它能提高素质,健体防身。,千百年来深受人民的喜爱.中国传统武术具有技击、强身健体、医疗和观赏等功能.武术套路运动其动作包含着屈伸、回环、平衡、跳跃、翻腾、跌扑等,人体各部位几乎都要参与运动。对外能利关节、强筋骨、壮体魄,对内能理脏腑,通经脉,调精神.对调节内环境的平衡,调养气血,改善人体机能,健体强身十分有益。它具有以下健身功能。 一,有助于机体内脏器官及各系统机能的提高。武术注重“内外兼修”、“神形共养”的“修炼观”,强调意识与肢体动作的高度统一。内外兼修就是在健身的实践中,重视精神意识、脏腑器官和体形体态的同步修炼,不偏废一方。神形共养就是不仅注重形体的练养,还注意精神的调摄,强调意识对形体的主使作用,以达到形体健康、精力旺盛、身体与心理平衡发展。通过这种“内外兼修、神形共养”的锻炼方法,一方面能使作为生命载体的身体状态得到质的提高,另一方面又能在精神的感受中获得全新的内在体验。武术健身则是以意识的调摄为先导,最早从心性、意、气开始,首先获得心理的调节,自“内”向“外” 地推延发动,然后使形体得以充分运动,以此达到身心“中和”的炼养。武术健身最终不仅仅是获得一种锻炼与欢悦,而且能获得生命的内在自由与生机,使之日臻完善和完整,以至益寿延年,高度表现了人体生命与运动的同构形式。长期从事武术锻炼,能发展人体的速度、灵敏、协调、柔韧、耐力、弹跳等综合体能素质;提高内脏器官的功能,促进身体的全面发展,增强体质;提高人体的适应性和免疫机能,延缓人的自然老化。 二,有助于肢体力量的增长。武术套路运动和搏斗运动,都是以技击作为它的中心内容的,通过武术锻炼,不仅能够达到增强体质的作用,而且能够学会攻防格斗投术,掌握用劲方法,发挥技击的实效性。武术训练,对人体速度、力量、灵巧,耐力、柔韧等身体素质要求较高,人体各部位“一动无有不动”,几乎都参加运动,使人的身心都得到全面锻炼。实践证明,能利关节,强筋骨,壮体魄,有助于肢体力量的增长。 三,有助于灵活性、协调性的改善。武术中的“以意导动”、“以意运气”、“以气运身”的法则对人的神经系统的煅炼亦极为有益。武练身整个活动中的训练,使分布在脑的毛细血管大量开放,增强脑部血液循环,从而加强脑细胞的供能条件,改善大脑功能,增进中枢神经系统的灵活性与稳定性,使中枢神经兴奋性增高,应变能力加强。它教人互相扬长避短,攻彼弱点、避彼锋芒,讲究得机,得时、得势,从而提高判断力和应变能力。 四,有助于意志品质的培养。练武对意志品质考验是多面的。练习基本功,要不断克服疼痛关,磨练“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常年有恒,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套路练习,要克服枯燥关,培养刻苦耐劳,砥砺精进,永不自满的品质。遇到强手克服消极逃避关,锻炼勇敢无畏、坚韧不屈的战斗意志。经过长期锻炼、可以培养人们勤奋、刻苦、果敢、顽强、虚心好学、勇于进取的良好习性和意志品德。武术还包含了深刻广泛的道德内容,互教互学,以武会友,切磋技艺,讲礼守信,见义勇为:不凌弱逞强等品德。激烈的攻防技术和人生修行结合起来,是中国武术传统道德观念的体现。在当今社会,武术健身,不仅有利人体健康,还会大大有益于社会精神文明建设。

中国武术运动保健养生论文

中国武术运动保健养生论文 中华传统武术有着悠久历并融合了道家文化、中医养生文化等中华传统养生文化,因此 传 统武术才真正称得上养生运动。传统武术在人类健身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从社会健康 意识与传统武术在健身中的优势及其作用进行分析.探讨传统武术的健身养生价值。传统武 术是中华传统体育养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之所以能够历经数千年而不衰 并且 不断发展能传播到世界各地,因为它确实不仅是一种打斗的技术 而且具有很强的健身功效、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多方面的魅力。比如太极拳和八卦掌 都具有极强的抗暴功效、极好的开智效果、无穷的艺术趣味更具有极高的养生价值。不但中国人喜欢 世界各国人民也都喜闻乐见。 一、社会健康意识是当今时代的需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现在已是高科技时代 是数码之家了。特别是高科技不断融入人类生活 给人们带来了很大的方便,如电脑代替很多 体力劳动出门电动车 公交车 小轿车代替步行 自行车等等。可是别忘了 任何事情 都具有两面性 科技发达的今天也给人们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 我们本来具有的动物特征逐渐退化 人类的头脑越来越发达 而身体却越来越虚弱。还有快节奏的工作生活方式、激烈的竞争、强烈的欲望 使人们的精神过度紧张 心理不平衡 导致一系列“职业病” 形成了新的社会问题。另外 随着社会老龄化的不断加剧 人们健康长寿的愿望与日俱增 人们对健康也给予了更高的标准。那么人们怎样才能使的生命的时间达到极限 这就需要寻求一种具有健身养生功能的体育运动.然而传统武术则刚好具备这一 功能。 二、传统武术的健身养生思想和养生方法现代社会呼吁健康长寿 因此人们急切需要具有健身养生功能的体育运动 而中国的传统武术独具健身养生思想和养生方法。传统武术养生强调“天人合一” “内外合一” 认为人本身是一个小宇宙应遵循宇宙的规律 让人体与宇宙达到共振 与自然融为一体 协调发展 人的个体本身也应该达到内在的心意思维与 外在的表象动作协调一致 强调“调心练意” “练意调神”一切肢体运动要与“心”、“意”紧密结合 充分发挥想象力和意识的作用.通过锻炼 达到身心俱健。此外 中国传统武术 主张“松静自然” “动静结合”。松 指精神与身体的放松 静 指心态和情绪的平静。传统武术强调动静结合 动中有静 静中有动 以动为用 以静为养 动静适宜方能健康。如太极拳、八段锦等都要求动静适宜。 三、传统武术是一种独具特色的养生术 中华传统武术融合了道家文化、中医养生文化等中华传统养生文化 。因此, 传统武术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