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山中避雨学案 2
语文七年级上册《山中避雨》教案设计(优秀7篇)
语文七年级上册《山中避雨》教案设计(优秀7篇)教学重点、难点篇一重点:抓住文中描写作者拉琴、众人合唱的语段,仔细体会文章表现出来的诗情画意。
难点:体会文中形象生动、耐人寻味的语言。
山中避雨教案篇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学会整体理解本文记叙的线索,。
2、掌握记叙文的六要素。
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朗读,体会本文自然恬淡的语言,朴素的情趣。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理解本文的主旨,体会乐以教和的含义。
重点难点:重点:1、分析事情的整个过程,体会文中传达的感情。
难点:理解音乐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乐以教和的含义。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1课时一、导入新课:音乐是没有国界的,音乐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我们今天就来看看作者是如何通过音乐和一些素不相识的人交流,最后竟有些依依不舍的。
二、作者介绍:丰子恺,曾用名丰润、丰仁,浙江桐乡人。
现代著名画家、美术家、音乐教育家、翻译家。
作品主要收集在《缘缘堂随笔》。
三、写词语,读准字音: 寂寥嘈杂冗长弄堂陶冶乐以教和和歌四、朗读:要求思考记叙文的六要素,准备概述事情的经过,明确记叙文的线索。
记叙:把人物的经历和事情的过程表述出来。
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线索:记叙的头绪条理,即把材料贯穿起来的脉络。
五、检查朗读效果:请两个学生起来概括复述,然后总结点评。
六要素和故事梗概:前天我和两个女孩在西湖山中游玩,忽然遇到下雨,只好在三家村躲雨。
两个女孩怨天尤人,而我更觉山中雨景迷人,并兴趣昂然地拉起了胡琴,这琴声感染了两个女孩,而且引来了青年的唱和。
一时间歌声把苦雨荒山闹得十分温暖,更把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近了,所以在我们离开的时候竟有些依依不舍了。
六、理清本文的线索: 事情线索:山中遇雨--各人反映--作者借琴--作者拉琴--乐以教和--依依惜别。
感情线索: 作者:扫兴--反觉得有趣味--借琴安慰--拉琴得乐--欣然惜别。
两女骇:怨天尤人--转忧为喜--喜极而歌--难舍难分两线并行,环环相扣,步步推进,条理分明,结构严谨。
山中避雨教案(优秀6篇)
山中避雨教案(优秀6篇)教学目标篇一1、理解文中生动而优美的语言对表达感情、突出中心的作用。
2、认识“乐以教和”的道理,体会音乐的巨大感染力。
3、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山中避雨教案篇二[课()标要求]1、理清文章脉络。
2、把握文章的感情线索。
3、理解文章的中心意思。
4、理解文中对比写法的作用。
5、体会音乐的趣味。
[学法点悟]这是一篇清新淡雅的记叙文,要先把握记叙的要素,文章的脉络,理出两条线索。
在此基础上,理解文章的中心,体会文章的语言特点,将自己置身于作者描述的诗情画意的情景之中,体验乐以教和的道理。
[整体感知]本文记叙了作者在西湖山中避雨的经历和感触,告诉我们音乐的感染力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彼此相处更和谐。
文章在结构上,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写法上,运用比较,突出主题;语言上,生动形象耐人寻味。
你能找出这样的语句吗?描绘了如诗如画,美不胜收的情境。
请你试着进入作者描绘的情境中。
阅读时要细细揣摩、品味。
[疑难解析]质疑:本文的叙事有什么特点?解惑:本文叙事中有两条线索并行,情节线索与感情线索都是环环相扣,步步推进,使文章层次清晰,结构严谨。
从情节看,四段依次是:遇雨、避雨--借琴--拉琴、和唱--齐唱、惜别从感情发展变化的过程来看,开始因游山遇雨,觉得扫兴;继而恰恰是因阻雨而感受到了一种寂寥而深沉的趣味;再往下是给青年们拉琴,大家齐声歌唱,由此尝到了有生以来从未尝过的音乐的趣味;最后是产生了与青年们难舍难分的感情,又因为今日实证了乐以教和这句话而产生了一种喜悦之情。
至于两个女孩,开始是因遇雨而怨天尤人,苦闷万状,继而是因作者借琴而开始转忧为喜,最后是随琴声歌唱而无比兴奋。
质疑:本文多次运用比较的写法,有什么作用?解惑:运用比较的写法是为了突出主题。
如:将作者平时与这次对音乐的不同感受作比较,突出了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将两个女孩前后两种不同的心境作比较,突出了女孩后来和大家融合在一起同声歌唱的快乐心情;将胡琴与钢琴、小提琴的不同特点作比较,突出了胡琴的优势,意在说明音乐应走向大众化。
山中避雨教案
山中避雨教案教案标题:山中避雨教学对象:小学3年级学生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课文《山中避雨》,使学生能够理解故事情节、明确故事主旨,并提取其中的道德教育。
2.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对文本中细节的观察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
教学重点:1. 学会理解课文《山中避雨》的主要情节和主旨。
2. 培养学生细节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准备:1. 课文《山中避雨》的教材和教具。
2. 学生练习册、笔、纸等。
3. PPT或者黑板、粉笔。
教学流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以简单的问题引导学生回想上节课学习的内容,为本节课的学习做铺垫。
2. 师生互动,共同回忆上节课的故事情节和课文主题。
二、探究与学习(25分钟)1. 教师向学生介绍课文《山中避雨》,简单说一下故事的主要内容。
2. 教师带领学生阅读课文,并指导学生注意阅读理解。
可先进行整体阅读,然后再进行细节的把握。
3. 教师提问学生针对课文内容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以促进学生对故事的深入了解。
4. 教师鼓励学生在小组内合作探讨,分享彼此的理解和想法,并予以适量指导。
5. 教师梳理教学要点,讲解故事的主旨和道德教育。
三、运用与拓展(15分钟)1. 学生个人思考,回答课后练习册上的相关问题。
2. 教师以小组比赛、角色扮演等形式巩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 小组合作进行剧本编写,学生在指导下展示出对故事内容的理解,进行表演。
四、总结与评价(5分钟)1. 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
2. 学生们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不足,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五、作业布置(2分钟)1. 教师布置相关作业,巩固学生对《山中避雨》的理解。
2. 布置拓展阅读材料,要求学生在课后完成。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课文《山中避雨》,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道德教育和合作学习意识。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如阅读、问题引导、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和互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山中避雨》教案
《山中避雨》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通过阅读《山中避雨》一文,了解作者、背景及故事情节;(2)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3)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心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2)运用朗读、讨论等方法,深入理解课文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勇于探索的精神,增强对生活的热爱和感激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体会作者在避雨过程中的心情变化,理解作者对大自然的感悟。
三、教学准备:1. 课文《山中避雨》全文;2. 相关背景资料;3. 多媒体教学设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及背景;(2)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2. 自读课文:(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2)学生分享阅读感悟,讨论课文中的关键词语。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课文内容,分析作者心情变化;(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在避雨过程中的孤独、无助的心情;(2)让学生体会作者在欣赏大自然美景中的愉悦、感激的心情。
5. 朗读指导:(1)示范朗读,指导学生朗读技巧;(2)学生分角色朗读,体会作者情感。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心情变化,感悟大自然的美好。
五、作业布置: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2. 写一篇关于自己在大自然中的一次独特体验的作文。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作者在山中避雨的经历。
2. 情感教学:以情感为主线,引导学生体验作者的心情变化,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
3. 朗读教学: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语言的美妙,体会作者的情感。
七、教学步骤:1. 感悟作者心情:让学生通过阅读,感悟作者在避雨过程中的心情变化。
2. 分析课文结构: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结构,理解作者如何通过景物描写来表达自己的心情。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山中避雨》教案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山中避雨》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和重点句子。
(3)学会通过景物描写来表现心情的写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散文的美,提高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环境的情感。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和重点句子。
(3)学会通过景物描写来表现心情的写作方法。
2.教学难点:(1)分析课文中的景物描写,理解作者的情感。
(2)学会欣赏散文的美,提高文学素养。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和作者。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
(2)学生自学生字词,理解词义。
3.合作探究(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景物描写,理解作者的情感。
4.精讲课文(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生字词。
(2)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景物描写来表现心情,进行仿写练习。
5.拓展延伸(1)学生展示仿写作品,同学之间互相评价。
(2)教师推荐相关散文,引导学生课后阅读。
(1)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和感受。
四、课后作业1.背诵课文。
2.写一篇以“雨”为主题的散文,要求运用景物描写来表现心情。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学会了通过景物描写来表现心情的写作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生字词和重点句子,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
同时,通过拓展延伸环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阅读习惯。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有个别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关注和引导。
重难点补充: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和作者。
《山中避雨》教案2
《山中避雨》教案2一、教案概述本教案是针对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课文《山中避雨》而设计的教学指导方案。
通过本教案的讲解与实践,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本课文的核心知识点,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目标1.通过听读课文,能够理解、总结文章的主旨与基本要点;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读生词、短语并翻译句子;3.能够准确运用课文中的关键句型进行灵活表达;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撰写关于本课文的读后感或扩展阅读。
三、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新课1.利用课件或黑板,呈现课文名称《山中避雨》。
2.引导学生观察与课文相关的图片,预测文章内容,并就自己对山中避雨的认识进行讨论。
步骤二:讲解课文1.教师带领学生集体朗读课文,并讲解重点生词、短语的意思和用法。
2.针对重要句子和段落,进行分析讲解,并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
3.针对课文中的语法知识点,进行详细解释和练习,确保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4.将课文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
步骤三:阅读理解与表达练习1.分发阅读理解练习题,让学生独立阅读并回答问题。
2.学生完成阅读理解练习后,与同桌进行讨论,并核对答案。
3.针对易错或不理解的问题,进行解析讲解。
4.引导学生就课文中的某一句或某一段进行表达,让学生运用所学句型和词汇进行交流。
步骤四:拓展延伸1.提供相关的阅读素材,让学生进行扩展阅读,进一步了解山中避雨的文化内涵。
2.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扩展阅读的心得体会,并进行展示。
3.给予学生进一步的引导和指导,让他们撰写一篇关于山中避雨的读后感或扩展阅读报告。
四、教学评估1.通过课堂提问的形式,检验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情况。
2.阅读理解练习的答题情况,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进行评估。
3.对学生进行口头表达的评估,检查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对课文的掌握程度。
4.对学生的扩展阅读报告进行评估,注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五、教学反思本教案针对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课文《山中避雨》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和分析。
山中避雨导学案 (2)
《山中避雨》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丰子恺及其作品,扎实掌握文中的生字词。
2.反复诵读,合作探究,掌握对比的写作手法和“乐以教和”的内涵。
3.激情投入,体会本文的语言美和情趣美。
学习重点、难点1.读懂文章大意,弄清记叙文六要素,初步感知双线并行的脉络结构。
2.把握作者的平民意识,理解本文的主旨。
课时安排:1课时。
预习案教材助读一、走近作者丰子恺(1898~~1975),浙江桐乡人。
我国现代画家、文学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翻译家,是一位在多方面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被国际友人誉为“现代中国最像艺术家的艺术家”。
主要作品有《缘缘堂随笔》等。
二、整体感知1.文题是“山中避雨”,作者单单写避雨吗?请找出文中记叙的中心事件,并概述事件全过程。
(提示: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2.在山中避雨的过程中,两个女孩的心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三家村的气氛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的原因分别是什么?三、预习自测1.给加点字注音。
寂寥.()工尺.()冗.长()陶冶.()和.着()乐以教和.()2.用文中出现的成语填空,并在题后写出成语的含义。
(1)她们坐在这小茶店里躲雨,只是(),苦闷万状。
(2)我对他的拉奏(),始终学他不来。
(3)三家村里的青年对于我这路人有何惜别之情,而我又有何依依于这些()的人呢?我的疑问请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写下来,供课堂解决。
----------------------------------------------------------------------------------------------------------------------------------------------------------------------------------------------------------------------------------------------------------------------------------------------------------------------------------------------------------------- 四、信息链接丰子恺散文的艺术特色丰子恺的散文取材于日常生活见闻,反应世态人情。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第3课《山中避雨》学案 语文版-语文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学案
学生
自评
小组
评价
教师
评价
2、本文的叙事有什么特点?
明确:本文叙事中有两条线索并行,情节线索与感情线索都是环环相扣,步步推进,使文章层次清晰,结构严谨。
自读,同桌互读,合作探究。
重点
目标1
难点
目标2
其他
项目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法:合作、探究。
教师教法
课前预习导学
学生学法
引导学生讨论解答。
一、走进作者:
丰子恺(1898——1975),曾用名丰润、丰仁,号子恺(现代陶渊明),某某桐乡人,现代著名画家、文学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翻译家。青年时代从李叔同学习绘画和音乐,从夏沔尊学文学。后留学日本,回国后创建立达中学。此外,还当了两年的和尚。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某某中国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某某分会主席。在文革中遭迫害,1975年辞世。主要作品收集在《缘缘堂随笔》里,还出版了《护生画集》、《子恺漫画集》、《音乐入门》等。翻译作品有《猎人日记》、《源氏物语》《西洋画派十二讲》等。
第3课《山中避雨》
序号
日期
执笔
七年语文组
审核
三、理解并抄写生词。
课题
《山中避雨》第一课时
课型
新授课
学
习
目
标
1、在不断的朗读中,整体感知课文。
2、引导学生理清记叙六要素,把握山中避雨全过程。
教师教法
课上交流助学
学生学法
学生自由朗读,学生赏析课文。
一、情境导入:
音乐可以调节心绪、陶冶情操,还有助于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人们和谐相处。好的音乐尤其如此。去积极地倾听音乐吧,它会使你品格高洁、性情儒雅,会使你的生活情趣盎然。
3、山中避雨导学案
3、《山中避雨》导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记叙文的六要素。
2.学会整体阅读,理解本文记叙的线索3.体味本文自然恬淡的语言美、朴素蕴藉的情趣美,理解比较的方法。
4.引导学生体会“乐以教和”的主旨。
【学法点拨】:这是一篇清新淡雅的记叙文,先要把我记叙文的要素,文理的脉络,理出两条线索。
在此基础上,理解文章的中心,体会文章的语言特点,将自己置身于作者描述的诗情画意的情景之中,体验“乐以教和”的道理。
【走近作者】:丰子恺(1898—1975),曾用名丰润、丰仁,号子恺,浙江桐乡人。
现代著名画家、文学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翻译家。
青年时代从李叔同学绘画与音乐,从夏丏尊学文学。
后赴日留学。
1921年回国,先后在几所中学任教,后又创建立达中学。
1928年任开明书店编辑。
这期间,从弘一法师(李叔同)皈依佛门,法名“婴行”。
两年后,辞去编辑一职,在家专心著书、作画,并举办画展。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上海中国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
在“文革”浩劫中遭迫害而于1975年辞世。
主要作品收集在《缘缘堂随笔》里,另外还出版了《护生画集》、《子恺漫画集》、《音乐入门》等。
翻译作品有《猎人日记》、《源氏物语》、《西洋画派十二讲》等。
【自主学习】一、熟悉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1、给下面生字注音寂寥.()嘈杂..()()冗.长()弄.堂()陶冶(...)()乐以教和.()2、解释下列词语,并任选两个词语各写一句条理清楚的话。
趋之如归:怨天尤人:望洋兴叹:萍水相逢:乐以教和:【合作探究】1.理清本文的六要素。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 地点:___________________ 人物:_______________ 起因___________________:经过: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 2.快乐思考:什么是线索?本文的线索是什么?(金钥匙:线索是记叙文的头绪条理,即把材料贯穿起来的脉络。
《山中避雨》教案
《山中避雨》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通过阅读《山中避雨》一文,了解作者林清玄及其作品背景。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
(3)掌握文章的基本结构,理解文章主题。
2. 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2)通过讨论、分享,培养学生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
(3)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感受作者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2)引导学生学会在困境中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3)培养学生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山中避雨》一文的主题及作者的情感变化。
(2)学会生字词,能正确书写。
(3)掌握文章的基本结构。
2. 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哲理。
(2)如何通过细节描写,感受作者情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简要介绍作者林清玄及其作品背景。
(2)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读:(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受文本魅力。
(2)学生互评,分享阅读心得。
3. 精讲:(1)讲解生字词,引导学生正确书写。
(2)分析文章结构,提炼主题。
(3)讲解文中细节描写,帮助学生感受作者情感。
4. 讨论:(1)分组讨论,探讨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哲理。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心得。
5. 练习:(1)让学生运用所学,进行写作练习。
(2)选取优秀习作,进行展示、点评。
四、课后作业1. 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练习题。
2. 写一篇关于生活中困境与乐观心态的短文。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 学生生字词掌握情况。
3. 学生表达能力及写作水平。
4. 学生对作者情感的把握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多媒体展示山中的雨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3.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文本中的哲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山中避雨导学案第二课时Microsoft Word 文档
今天,我们一起来接着学习马克·吐温的《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
自主学习
整体感知
仔细阅读全文,“叔父离家外出一周”,十三岁的马克·吐温独立办了一期《汉尼巴尔周报》,他在“第一次文学尝试”中做了哪几件事?产生了怎样的反响?
编号:02主备人:关景华学校:城郊校对人:张洪梅
课题
2.《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
课型
精读课
课时
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细读课文发现少年马克·吐温身上的优点并从中得到启发。(重点)
2、了解作品的语言风格,以及从语言中渗透出来的真情实感。(难点)
学习重点
细读课文发现少年马克·吐温身上的优点并从中得到启发。
难点预测
知识链接
马克·吐温是美国杰出的幽默、讽刺作家,他很喜欢为孩子们写故事,他写的故事也很受孩子们喜爱。课外阅读他的儿童惊险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芬历险记》。
【提示】阅读马克·吐温的这两部小说,了解“喜欢为孩子们写故事”的“美国文坛巨子”马克·吐温在儿童文学方面的成就。
板书设计
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
明确:
对希金斯投河进行讽刺报道;
用恶作剧讽刺一家报纸的编辑;
撰文嘲笑两位知名人士;
在一个新来的外乡人的诗后增添挖苦他的脚注。它们发表在《汉尼巴尔周报》的同一期上。
这不仅展示了他的文学才华,而且使这期报纸销量增大,使得周围的人不得不对他刮目相看。
合作探究
班内展示
精彩研读
1.细读课文,说说少年马克·吐温的哪些方面令你佩服,你最喜爱他的哪一点。
文章结构严谨,前后照应。
首先表现在尝试与反响之间的照应,其次表现在叔父离开与回来之间的照应,最后表现在当地报纸的编辑前后态度的照应以及报纸前后销量的照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中避雨》学案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理清记叙六要素,把握山中避雨全过程;
2. 引导学生深刻把握课文中人物思想感情发展变化这一主线,进而弄清
文章中心;
3. 引导学生理解“乐以教和”的主张,联系自己生活感受体验音乐在人生
活中的作用。
学习过程:
【课前检测阶段】检查预习情况
1.给加点字注音:
寂寥.()嘈.杂()冗.长()工尺.()
和.着()陶冶.()惜.别()乐.以教和()
2.解释下列词语:
趋之若归:
怨天尤人
望洋兴叹:
寂寥:
嘈杂:
冗长:
陶冶:惜别:
3.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选自《》,作者,现代画家、家、和教育家、家。
曾用笔名、,号。
人。
【导入阶段】
新课导入:同学们,如果你和家里人或同学们作好了一切准备,兴致勃勃地到某个地方游玩,不料中途遇到天下大雨,你们不得不停留在某个地方,你的心情会怎样?你会干些什么?那么,让我们看看丰子恺先生在山中避雨的时候遇到的一件事情。
【探讨阶段】
1.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小组合作探究:
○1请概括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名言: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1
○2找出记叙的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
事件起因:
经过:
结果:
○3在山中避雨的过程中,两个女孩的心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三家村”
的气氛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两个女孩:
三家村:
变化的原因:
○4概括本文的中心。
【竞争展示阶段】
1.学生分组展示汇报学习成果。
2.教师答疑点拨。
【总结升华阶段】
1.“山色空蒙雨亦奇”出自谁的哪首诗?你还能写出几句描写西湖景色或
描写雨天景色的诗句吗?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杜牧《江南春绝句》)(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2.音乐可以调节心绪,陶冶情操,还有助于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
人们和谐相处。
或许你也有过难忘的欣赏音乐的经历,用三四百字写
出当时的情景和你的真切感受。
教学反馈:
名言: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