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侯论
高中语文文言文苏轼《留侯论》原文和译文
苏轼《留侯论》原文和译文原文: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
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圮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
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
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无所复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末可乘。
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
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
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
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圮上之老人之所为深惜者也。
是故倨做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
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遂舍之。
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
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
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
何则?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困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
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
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毙。
此子房教之也。
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人,不称其志气。
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留侯论》译文在古代称得上豪杰之士的人,一定具有超越常人的气度和节操。
普通人遇到了难以忍受的事情时,就会拨出剑来,冲上去捞斗,这算不上真正的勇敢。
苏轼留侯论原文及翻译
苏轼留侯论原文及翻译留侯论【作者】苏轼【朝代】宋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
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
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
且其意不在书。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
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
虽有贲、育,无所复施。
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
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
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
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
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
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遂舍之。
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
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
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
何则?非有生平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
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
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
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
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译文:古时候被人称作豪杰的志士,一定具有胜人的节操,(有)一般人的常情所无法忍受的度量。
有勇无谋的人被侮辱,一定会拔起剑,挺身上前搏斗,这不足够被称为勇士。
《留侯论》文言文翻译
《留侯论》文言文翻译(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成语大全、谜语大全、汉语拼音、美文、教案大全、实用模板、话题作文、写作指导、试题题库、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idioms, riddles, pinyin, American writing, lesson plans, practical templates, topic essays, writing instructions, test question banks,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materials Format and writing, please pay attention!《留侯论》文言文翻译【散文】《留侯论》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
留侯论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留侯论文言文翻译及注释《留侯论》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
这篇文章根据《史记·留侯世家》所记张良圯下受书及辅佐刘邦统一天下的事例,论证了“忍小忿而就大谋”、“养其全锋而待其敝”的策略的重要性。
文笔纵横捭阖,极尽曲折变化之妙,行文雄辩而富有气势。
留侯论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是如何呢?本文是小编整理的留侯论文言文翻译及注释资料,仅供参考。
留侯论文言文原文留侯论作者:苏轼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⑵。
人情有所不能忍者⑶,匹夫见⑷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天下有大勇者,卒⑸然临⑹之而不惊,无故加⑺之而不怒。
此其所挟持者⑻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⑼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⑽出而试之。
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
且其意不在书。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⑾待天下之士。
其平居⑿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
虽有贲、育⒀,无所复施。
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末可乘。
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
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
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⒁,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
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
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遂舍之。
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
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
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
何则?非有生平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⒂。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
《留侯论》原文及欣赏
《留侯论》原文及欣赏《留侯论》这篇文章根据《史记·留侯世家》所记张良圯下受书及辅佐刘邦统一天下的事例,下面就是小编跟大家分享一篇《留侯论》原文及欣赏,欢迎大家阅读!《留侯论》原文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
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
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
且其意不在书。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
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
虽有贲、育,无所复施。
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
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
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
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
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
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遂舍之。
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
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
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
何则非有生平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
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
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
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
《留侯论》课件课件
张良强调适应变化和应对挑战的能力,启示我们 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形势时要具备灵活应变的能力 。
创新思维
张良的战略思维还启示我们要勇于创新,打破传 统思维模式,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和挑战。
05 《留侯论》的争议与评价
CHAPTER
关于张良的评价争议
总结词
张良在历史上的评价存在争议,有人认为他是杰出的战略家和谋略家,有人则认为他过于机谋权谋,缺乏道德底 线。
精神。
自我修养
张良认为,通过自我修养可以提升 个人素质和应对复杂环境的能力, 这对个人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不断学习
张良提倡不断学习和积累知识,以 增强自己的智慧和能力,这对于个 人成长和职业发展都至关重要。
对领导艺术的启示
知人善任
张良在《留侯论》中强调了知人 善任的重要性,启示领导者要善 于发现和利用人才的优势和潜力
详细描述
《留侯论》是苏轼的一篇著名散文,通过对张良一生的描述和评价,探讨了历史人物的成败得失。这 篇文章文笔优美,思想深邃,给人以深刻的启示。然而,也有人认为这篇文章缺乏新意,对历史人物 的描述和评价过于主观片面,没有充分考虑到历史的复杂性。
关于《留侯论》的影响力评价
总结词
《留侯论》作为一篇历史散文,其影响 力存在争议。有人认为它对后世产生了 深远影响,有人则认为它的影响力有限 。
作品影响
《留侯论》是苏轼史论文章的代表作之一,文章以张良为切入点,探讨了历史上 的英雄人物及其功业,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章中提出的“忍小忿而就大谋”、“定国安邦之策”等思想,对后世的政治家 、军事家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02 《留侯论》的主要内容
CHAPTER
论述张良的生平和功绩
语文版选修高中语文《留侯论》教案3篇
语文版选修高中语文《留侯论》教案语文版选修高中语文《留侯论》教案精选3篇(一)教案:《留侯论》教材:选修高中语文授课对象:高中学生教学目标:1. 理解《留侯论》的内容和主旨。
2. 掌握《留侯论》的文学特点和语言表达方法。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文学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1. 分析《留侯论》的文学特点和语言表达方法。
2. 理解《留侯论》的深层含义和真实写照。
教学难点:1. 掌握《留侯论》中富有智慧的观点和深刻的洞察力。
2. 能够用自己的言语对《留侯论》进行评价和解读。
教学准备:1. 课本《留侯论》相关课文。
2. 课堂教学材料和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引入:1. 使用多媒体或演讲者播放《留侯论》相关的影视片段,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
主体:1. 阅读与理解a. 学生阅读《留侯论》,理解文本的大致意思。
b. 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述方式,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目的。
c. 学生小组讨论,互相分享各自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2. 文学特点与语言表达a. 探究《留侯论》中的发人深省的语句和句型,分析其语言文学特点。
b. 引导学生理解和解读其中的比喻、夸张和对比等修辞手法。
c. 分析《留侯论》中的名句,并讨论其背后的深层意义和思想。
3. 批判思维与文学欣赏a. 学生通过对《留侯论》的深入思考和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b. 引导学生提出对《留侯论》中某些观点的质疑和批判,培养学生批判思维能力。
c.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留侯论》对现实社会的启示和警示。
总结:1. 对学生对《留侯论》的理解进行总结和评价。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留侯论》中的智慧和思想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中。
拓展:1. 学生自主阅读其他与《留侯论》主题相关的文献资料,并进行归纳总结和分享交流。
2. 学生撰写关于《留侯论》的读后感或评论,互相分享并提出建议和改进。
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围绕《留侯论》进行教学,通过分析和理解文本内容,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思考和见解与之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文言文:苏轼《留侯论》原文译文赏析
文言文:苏轼《留侯论》原文译文赏析《留侯论》宋代:苏轼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
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
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
且其意不在书。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
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
虽有贲、育,无所复施。
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
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
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
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
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
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遂舍之。
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
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
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
何则?非有生平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
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
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
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
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译文】古时候被人称作豪杰的志士,一定具有胜人的节操,(有)一般人的常情所无法忍受的度量。
有勇无谋的人被侮辱,一定会拔起剑,挺身上前搏斗,这不足够被称为勇士。
留侯论原文翻译文赏析注释作者苏轼
留侯论作者:苏轼朝代:宋类型:文留侯论【原文】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
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
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
且其意不在书。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
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
虽有贲、育,无所复施。
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
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
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
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
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
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遂舍之。
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
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
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
何则?非有生平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
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
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
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
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留侯论【翻译文】古时候被人称作豪杰的志士,一定具有胜人的节操,(有)一般人的常情所无法忍受的度量。
有勇无谋的人被侮辱,一定会拔起剑,挺身上前搏斗,这不足够被称为勇士。
苏轼留侯论原文及翻译
苏轼留侯论原文及翻译【原文】人而无情于臣,不可留也。
人而无情于土,不可留也。
人而无情于民,不可留也。
三者不备者,不可以为留侯矣。
臣者,令则行之,禁则止之,功则赏之,罪则罚之。
民之所安者,所信者,所亲者,主之。
然则主欲长保其国而安其民者,欲可以持天下而一也,不能无臣之情,三者之备。
天下之士以善为美,以能为贵,有道之者为贵;以劳多而惠少,为众人所恶;以勇力无前,坚定果毅,秦人之士为贵。
故士之事主也,皆以不失其所欲者为务焉。
故留侯之所建功立事者有三:一曰效己力以扶世,二曰任众人之难以安之,三曰知主之明也。
夫以己之力扶世,则仁者之所长也,以安众人之难则勇士之所长也,以知主之明,则圣人之所长也。
夫苟非主之所求而欲为之,则是以己之欲而忘主之求,此则不可以求长保也。
如呜呼其所欲而逐臣者,则贤者之心不能乐其身也。
是故交鞍之饰,人莫之怜也,寝兵之事,乡人莫之问也。
故留侯任众人之难以安之者,则名为良臣;知主之明而行之,则名过智士。
名良臣、智士者,则天下之士皆欲得交之。
得而交之者,则天下之士皆与其传也。
【翻译】苏轼的《留侯论》提出了留为侯爵的标准和原则。
在这篇文章中,他强调了统治者对臣民、国土和人民的情感和关怀的重要性。
苏轼认为,统治者对于臣民应该有情感,对国土应该有情感,对人民应该有情感。
如果一个统治者无法从这三个方面兼备,他就无法成为一位留为侯爵的合适人选。
臣民应当遵循统治者的命令行事,遵守禁令,立下功绩就应该受到奖赏,犯罪则应该受到惩罚。
一个统治者如果能够让臣民安心、信任和亲近他,那么他就能够长久地保持国家的安宁,统一天下。
因此,一个统治者不可能没有对臣民的情感和关怀,三者之间应该相辅相成。
在天下,能力和善行被视为美德,有道德修养的人更受人尊重。
勤奋多劳、慷慨施济的人会得到众人的敬重。
而勇敢无畏,坚定果敢的人则在秦国被推崇。
因此,作为一个臣子,最重要的任务是不失去自己的目标。
留为侯爵之所以能够建立功业和事业,是因为他有三种才能:一是通过自己的力量来助推天下的发展;二是承担艰难的任务以安抚人民;三是了解统治者的智慧。
留侯论(含翻译及内容解读)
❖ 第1节: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 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 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 过:超过。节:气度、度量。见:表被动。
❖ 而:连词,表承接。卒:同“猝”,突然。
❖ 故:缘故。挟持:抱负(古今异义)。
❖ 惊:使动,使……受惊扰。怒:使动,使……恼怒。
译:那位圯上老人,认为张良才智有余,但担心他缺乏度量,所 以才无情地挫伤他年轻人那刚强暴躁的脾气,让他能够忍受 那些微不足道的愤怒,而成就他远大的谋略。为什么这样说 呢?(圯上老人与张良)平生素不相识,突然在荒野相遇, 却用奴仆所做的事命令张良,而张良却十分坦然地去做了, 一点也不觉得惊诧愤怒,这就是秦始皇不能使他受惊扰,项 羽无法使他愤怒而去冒险的原因。
第一段提出了本文的论题, 用一个“字”概括?
第一段总领全文,提出论题 “忍”字。通过“匹夫”和 “大勇者”形成对比阐述 “忍”与“勇”的关系。
❖ 第2节: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 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 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 意不在书。
A
第五段文本分析:
B
写留侯用“忍”。
C
项羽与刘邦形成对比;“不忍” 与“忍”,结局截然相反。
D
刘邦在军事上和政治上都取得 胜利的原因就在于“忍”,而 “忍”乃子房教之。
1
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 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呜呼,此其所以为 子房欤!
文言文《留侯论》译文鉴赏及注释赏析
文言文《留侯论》译文鉴赏及注释赏析《留侯论》是由苏轼所创作的,《留侯论》并不全面评论张良的生平和功业,而只论述他之所以取得成功的主观方面的根本原因——“能忍”的过人之节。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留侯论》的赏析,希望能帮助到大家!《留侯论》宋朝:苏轼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
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
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
且其意不在书。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
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
虽有贲、育,无所复施。
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
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
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
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
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
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遂舍之。
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
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
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
何则?非有生平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
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
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
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
苏轼的留侯论全文及翻译
苏轼的留侯论全文及翻译(学习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文言文、现代文、教案设计、文案大全、作文大全、词语、成语、范文、读后感、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classical Chinese, modern literature, teaching plan design, copy collection, composition collection, words, idioms, model essays, post-reading comment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苏轼的留侯论全文及翻译1.苏轼是个旷世奇才!他二十一岁的时候,和他爸苏洵,他弟苏辙组成了一个超级无敌考试三人团,进京考公务员。
苏轼《留侯论》及其赏析.doc
苏轼《留侯论》及其赏析《留侯论》苏轼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
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
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
且其意不在书。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
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
虽有贲、育,无所复施。
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
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
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
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
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
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遂舍之。
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
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
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
何则?非有生平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
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
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
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
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译文古时候被人称作豪杰的志士,一定具有胜人的节操,(有)一般人的常情所无法忍受的度量。
有勇无谋的人被侮辱,一定会拔起剑,挺身上前搏斗,这不足够被称为勇士。
留侯论(含翻译及内容解读)
留侯论体现了黄老思想在政治实践中的应用,进一步确立了黄老思想在汉朝政治中的地位。
对后世政治家、军事家的启示
灵活应对时局
留侯论强调政治家应具备审时度势的能力,灵活应对各种复杂的政治局面。
重视民本思想
留侯论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政治理念,对后世政治家关注民生、顺应民意产生了深远影响 。
在文学、艺术领域的传承与发展
萧何始终忠诚于汉朝,即使在刘邦去 世后,他仍然坚定地维护国家的统一 和稳定,为汉朝的延续做出了重要贡 献。
治理国家有方
作为汉朝的丞相,萧何致力于国家的 治理和发展。他制定了许多有效的政 策和措施,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和社会 的稳定。
05
留侯论在历史上的影响与 意义
对当时政治局势的影响
稳定汉朝政治
留侯论为汉朝初期的政治稳定提供了理论支持,有助于巩固汉朝的统治地位。
智慧过人
他善于分析形势,能够洞察人心,提出许多高明的策略和建议,如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等,展现出卓越的智慧。
功成身退
在汉朝建立后,张良不贪恋权位,选择功成身退,隐居山林,表现 出高尚的品德。
韩信:功高震主之悲剧英雄
军事才能卓越
韩信是汉初著立立下了赫赫战功。
论文目的
通过对留侯论的研究和分析,旨在深入了解留侯的政治思想 、军事才能以及文化贡献,进一步探讨留侯在古代中国历史 中的地位和影响,为现代读者提供历史借鉴和启示。
留侯论简介
作者及创作背景
留侯论由古代著名历史学家司马迁所著,是《史记》中的一篇重要篇章。司马迁在创作《史记》时,广泛搜集历史资 料,对历史人物和事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评论,留侯论便是其中的一部分。
在处理问题时,要站在全局的高度去思考,不能只关注个 人得失。要考虑到整体利益和长远发展,以更加全面和长 远的眼光来制定策略和行动。
留侯论原文及翻译
留侯论原文及翻译留侯论【作者】苏轼【朝代】宋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
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
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
且其意不在书。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
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
虽有贲、育,无所复施。
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
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
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
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
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
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遂舍之。
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
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
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
何则?非有生平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
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
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
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
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翻译古时候被人称作豪杰的志士,一定具有胜人的节操,(有)一般人的常情所无法忍受的度量。
有勇无谋的人被侮辱,一定会拔起剑,挺身上前搏斗,这不足够被称为勇士。
留侯论原文及翻译注释
留侯论原文及翻译注释《留侯论》是中国汉朝末年政治家、文学家李斯所著的一篇政论文,文中批判了当时的楚国国君楚怀王的昏庸无能,提出了“法家”思想的核心理念——“法治”,强调了法律的重要性。
下面是《留侯论》的原文及翻译注释。
原文:昔者楚囚三百余人而齐人来赎之,楚人曰:“寡人贫不能赎,为之奈何?”齐人曰:“子固不能赎,我贫,以我赎之,齐楚之好也。
”楚人许之。
既而齐人欲为后市,楚人弗许。
齐人怒而去,尽杀其囚。
楚人大恨。
後五年,楚人囚齐人三百余人而齐人来赎之,楚人曰:“若寡人之时,子欲为后市,寡人虽不能许,然不却也。
今寡人欲为后市,子弗许,何也?”齐人曰:“楚人杀齐囚,齐杀楚囚,国家相仇,而子欲为后市,非所以弭兵靖让也。
”楚人默然,曰:“善。
”遂杀其囚而与之和。
翻译注释:昔者楚囚三百余人而齐人来赎之,昔者:古时候。
楚囚三百余人:楚国抓住了三百多个囚犯。
而齐人来赎之:然后齐国的人来赎他们。
楚人曰:“寡人贫不能赎,为之奈何?”楚人说:“我很穷,赎不起啊,怎么办?”齐人曰:“子固不能赎,我贫,以我赎之,齐楚之好也。
”齐人说:“你们确实赎不起,我很穷,让我来赎他们,这是齐楚两国的友好。
”楚人许之。
楚人同意了。
既而齐人欲为后市,楚人弗许。
既而:后来,后面。
欲为后市:想要交易。
弗许:不同意。
齐人怒而去,尽杀其囚。
怒而去:生气地离开了。
尽杀其囚:把所有的囚犯都杀了。
楚人大恨。
大恨:非後五年,楚人囚齐人三百余人而齐人来赎之,後五年:五年后。
楚人囚齐人三百余人:楚国抓住了三百多个齐国的人。
而齐人来赎之:齐国的人又来赎他们。
楚人曰:“若寡人之时,子欲为后市,寡人虽不能许,然不却也。
今寡人欲为后市,子弗许,何也?”楚人说:“在我困难的时候,你们想要交易,我虽然不能同意,但也没有拒绝。
现在我想要交易,你们却不同意,为什么呢?”齐人曰:“楚人杀齐囚,齐杀楚囚,国家相仇,而子欲为后市,非所以弭兵靖让也。
”齐人说:“楚国把齐国的囚犯杀了,齐国也把楚国的囚犯杀了,两国都互相仇视,你想要交易,这不是平息战争、化解纷争的好办法。
留侯论原文及赏析
留侯论原文及赏析留侯论原文及赏析原文: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
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
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
且其意不在书。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
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
虽有贲、育,无所复施。
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
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
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
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
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
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遂舍之。
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
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
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
何则?非有生平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
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
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
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
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注释:①本文为嘉祐六年(1061)苏轼应“制科”时所上《进论》之一。
留侯即张良,字子房,他是“汉初三杰”之一,辅刘邦定天下,封为留侯。
留侯论原文及翻译
留侯论原文及翻译留侯论是陈寿所著的一篇议论文,出自《三国志·魏书·陈寿传》。
文章以魏文帝曹丕赐给陈寿的“留侯”称号为题,旨在阐述自己的人生观和政治观点,提出了许多有关理想、道德、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思想和看法,是一篇富有启示性和思想性的文艺作品。
以下是留侯论原文及翻译。
原文:天之所予我者一人而已,身之所托焉哉!岂身之长而天之短哉!夫物之情,各以其类存,人之情,寄焉于其身。
物固有所不可以已,人固有所不可为。
苟非著干名而贵利禄,是以失其本心。
岂惟人生之短于物,势亦为物所制,安可得志于天?而今之世,爵禄是以益尊于法度,群下思不慕德,盗贼并起以共利,上下莫肯相主。
朝廷阶级既踰于故制,物价猛起,百姓困弊,人心愁烦。
夫人情不己,物必应之,君臣上下同霑其祸,谁其咎也?吾夙有志于修身齐家,尝能务无私,择不炫华,居不俊雅,每欲有行而恐不合物,有辞而惧不达意。
因习文史,躬修钩深,悉致记闻,并鄙怀所得,于人而优者,观于事而美者,因而明义,因而开怀,自喻有分于五经,而与凡俗殊路也。
然寻晦欲辨,视闻未尝经原。
哀哉,虚心不能明道,无欲不能自强。
故自卫夫德,以处疑惑,抑以经言,生疑未易屏也。
夫自谓明智,而智莫过于识人。
然而履行人自复难。
始闻有信而好其貌,未间过也,卒莫之信;知人之恶而不近,未及远也,卒反中悔。
既失璧,又何人与论?愚意以为口辩者不难,至于开方便之机,以通天下之急。
德行者难,至于自禀其原,以达天下之序。
是以吾虽在陛下左右,不以言事干之。
据欲以自经,却驰名利之路,箕踞文史之门,关厅庙之学,穷精极思,开颜自娱。
本末究竟,知所同异,人事明察,才略应对,固出于我而愈自信。
此是所以畜益德而不改志也。
人之轻我,以我无知也,而我轻人,以人皆知也。
古人曰:“过犹不及”。
夫知过必改,能改则更善。
悔吝有益于事,而无悔则厉于身。
吾自比于童子,蒙师训而喜入于学。
每出机言,或有得失,或有是非,卒然聘谤。
誓对之日,捭阖无遗,以是复起,习以成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留侯
?
留侯张良
《高祖本纪》中说“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 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 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 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 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子房”就是张良,是刘邦 的军师,为其出谋划策,屡建功业,是东汉的开国 元勋。刘邦灭项羽建汉称帝,高祖六年(公元前201 年)大封功臣。高祖说:“运筹帷幄中,决胜千里 外,子房功也”,并让张良选择3万户作为封地。张 良不敢接受,曰:“我和帝初见面时在留,把我封 在留就可以了”,因此张良被称为留侯。
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 自迁之后,“黄石公赐书张良”的故事, 一直蒙上一层神怪的色彩。
良尝学礼淮阳。东见仓海君。得力士, 为铁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东游,良 与客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误中副车。 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甚急, 为张良故也。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
(《史记·留侯世家》)
张良拾履:良尝间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 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 良鄂然,欲殴之。为其老,彊忍,下取履。父曰:“履 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 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 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五 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 也?”去,曰:“后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 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 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 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 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穀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 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 之,常习诵读之。
第二段(上)主要写子房得忍。先写圯上老 人授书,而又意不在书,在于教子房能忍, 文笔曲折,富于研究变化。“且意不在书” 承上启下。
一、总结上文;
二、引出下一层更高的议论。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 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无所 复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末可乘。 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一力,而逞于一击之间 。 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 危矣。
张 良 简介
张良(约公元前250—前186年),字子房,汉族,封为
留侯,谥号文成,颍川城父人。张良因暗杀秦始皇失败,为
躲避追查而改的其他名字。今亳州市城父镇(一说河南宝
丰)。汉高祖刘邦的谋臣,秦末汉初时期杰出的军事家、政
治家,汉王朝的开国元勋之一,与萧何、韩信同为汉初三杰。
以出色的智谋,协助汉高祖刘邦在楚汉之争中最终夺得天下。
那位圯上老人,认为张良才智有余,但担心 他缺乏度量,所以才无情地挫伤他那年轻气 盛的刚强暴躁的脾气,让他能够忍受那些微 不足道的愤怒,而实现他远大的谋略。为什 么这样说呢?(圯上老人与张良)平生素不 相识,突然在荒野相遇,却傲慢地命令张良 去替他干奴仆所做的事,而张良却十分坦然 地去做了,一点也没有惊诧愤怒的情绪,这 就是秦始皇不能惊扰他的谋略而使其盲动, 项羽无法使他激怒而去冒险的原因。
研习第五段
析史迁之疑,驳太史公之见。写不 能以貌取人。末段虽说是又出一意, 但与“忍”字能相关,并不离题。
以其貌反衬其能忍的胸怀。余味无穷,暗合开头。 6.以其状貌反衬其能忍胸怀
寻人刺杀秦王 受书圯上老人 辅佐高祖取胜 说汉王忍韩信
文章层次: 一(1)总领全文,提出论题“忍”字。 通过“匹夫”和“大勇者”形成对比阐 述“忍”与“勇”的关系。
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 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 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 此固圯上之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 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 孺子可教也。
可爱:可贵(古今异义)
为……谋:去做(谋划)……那样的谋略 特:只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 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 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 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
张良在圯上接受一位老人赠送兵书,这件事 确实太荒诞不经。然而怎么能知道不是秦代 隐居的君子,特意出来考验张良的呢?看老 人用来略微显露他心思的言语,都是圣人、 贤人相互告诫的道理。可是世人不明白,把 圯上老人看作鬼怪,也太错了。而且老人的 用意就不是向张良授书。
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 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何 则?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 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 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以为:认为
忧:担心
折:挫伤
卒:同“猝”,突然
命:命令
惊:使……受惊扰 怒:使……恼怒
鲜:少 腆:丰厚 没有礼貌的样子
深折之:使张良深受屈辱
就:成就
贵族子弟,不愿死于盗贼之中。这是为什么? 这就是他们懂得生命的可贵,不屑于在同盗 贼相斗中死去。张良这样出类拔萃的人才, 不像伊尹和姜太公那样去深谋远虑,却只想 采用荆轲与聂政那样行刺的小计谋,企图在 侥幸中保存性命,这正是圯上那位老人为他 感到深深惋惜的地方。因此,故意用高傲无 礼的方法,来重重折服他,他如果能够忍受 下去,才可能真正成就一番大事业。(他真 的忍受下来了)所以(老人)说:“这年轻 人是可以教好的!”
舍:放弃
于:在
归:投降
臣妾:名词作动词,带着臣妾。
楚庄王讨伐郑国时,郑襄公曾袒露上身,牵 着羊去迎接他以表示臣服。楚庄王说:“一 国之君能这般屈己尊人,他的百姓必定信服 他并为他卖命。”于是放弃攻打郑国。越王 勾践被吴王夫差困于会稽山上而归降吴国, 带着臣妾到吴国去做人质,在那里整整三年 没有流露出任何厌倦与不满。(一个人)虽 有复仇的大志,却不能屈己尊人,这不过是 凡夫俗子的勇猛。
子房教之
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 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呜呼,此其所以为 子房欤!
以为:认为
乃:却
称:相称 符合
志气:志向和气度
司马迁原以为张良是一位高大奇伟的人,后 来才知道他身材相貌和妇人女子一般,觉得 身材相貌与他的志向气度不相称,而这正是 张良成为张良的原因。
研习第四段
5.子房用忍的巨大历史作用。
写留侯用“忍” (1)项羽与刘邦形成对比; (2)分别从军事和政治意义上具体论证
“忍”。
高祖发怒,见于词色
•汉四年,遂皆降平齐。使人言汉王曰:“齐伪诈 多变,反覆之国也,南边楚,不为假王以镇之, 其势不定。原为假王便。”当是时,楚方急围汉 王於荥阳,韩信使者至,发书,汉王大怒,骂曰: “吾困於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 张良、陈平蹑汉王足,因附耳语曰:“汉方不利, 宁能禁信之王乎?不如因而立,善遇之,使自为 守。不然,变生。”汉王亦悟,因复骂曰:“大 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乃遣张 良往立信为齐王,徵(征)其兵击楚。
方:正 胜:尽 平居:住在家里
虽:即使
乘:利用(机会)
逞于一击之间:介词结构后置 “于……逞”
间不能容发:空隙中容不下一根头发。比喻与灾祸 相距极近或情势危急到极点。
在韩国灭亡,秦国正处在强盛的时候,秦国 用种种酷刑来对付天下的读书人。那些住在 家里无缘无故遭到杀戮的人,真是难以计数。 那时即使有古代孟贲、夏育那样的勇士,也 无法施展他们的本领。一般说,(像秦始皇 那样)施行严刑峻法的人,他的锋芒是不能 触犯的,但等到他衰微的时候却有机可乘。 然而少年张良却不能忍耐一时的激愤,想用 个人的力量,试图在一次狙击之中逞其志。 在这个时候,张良虽然侥幸没有死,但生死 之间连一根头发也容不下,那是何等危险啊!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卒:同“猝”,突然
故:缘故
挟持:抱负(古今异义);用武力强迫对方服从。
天下有大智大勇的人,祸难突然降临也不惊慌,无 缘无故对他加以侮辱能够不动怒,这就是因为他的 抱负十分宏大,志向特别高远的缘故。
第一段提出了本文的论题,用一个“字”概括?
项羽,足智多谋的子房为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王朝立下了汗
马功劳。
பைடு நூலகம்
留侯一生事迹很多,可论者不少,作为 一篇史论,不可能面面俱到,必须有重点、 有所侧重地选择材料,苏轼则是紧紧围绕题 旨——“忍”。作者在留侯一生丰富的材料 中,只选取了两件最能体现留侯能“忍”的 典型材料,一是圯上老人授书教“忍”,一 是留侯佐高祖定天下并教之以“忍”。前者 是留侯之“忍”的来源,即“得忍”,后者 是留侯之“忍”的历史作用,即“用忍”。
研习第三段
极写子房之能忍,引出论点:忍小 忿而就大谋。这段举史实相证,表明能忍的
历史作用。 (1)开头四句:用郑伯、勾践史实推出结论“且夫
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照 应第一段“此不足为勇也” (2)“忍小忿而就大谋”直接点出论点,使之具体 化。 (3)面对这样有辱人格的事都能忍,还有什么不能 忍呢?
二(2-3)写留侯的“忍”或者圯上老 人教“忍”。
三(4)写留侯用“忍”。
四(5)析史迁之疑,驳太史公之见。
“忍之忍之再忍之,忍到忍无 可忍之时再忍一次,当能绝路 逢生,转祸为福”
(《增广贤文》)
苏轼就古事翻新意,敢于挑战大家
学者多言无鬼神,然言有物,至如留侯所 见老人予书,亦可怪矣!高祖离困者数矣, 而留侯常有功力焉,岂可谓非天乎?
王:称王
全:保存
现在来看刘邦获胜、项羽失败的原因,就在 于能忍耐不能忍耐罢了。项羽正因为不能忍 耐,所以虽然所向无敌,但他轻率地使用他 的锋芒。刘邦却能够忍耐,保全他的锋芒, 等待项羽衰弱了(再和他争锋)。这完全是 张良教给他的。当淮阴侯韩信夺取齐地想自 己做王时,刘邦大怒,立刻从言语和脸色上 表现出来。从这里可以看出,刘邦还是不善 于忍耐,要不是张良,谁能够保全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