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练本 专题五 实验探究题

合集下载

中考物理必考实验精解精练专题实验05探究水沸腾的特点含解析

中考物理必考实验精解精练专题实验05探究水沸腾的特点含解析

实验05探究水沸腾的特点考点聚焦经典例题1.(2019•抚顺)小志和小丽分别利用如图甲所示装置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出了如图乙所示图象(1)某时刻温度计示数如图甲所示,其温度是℃。

(2)由图象可知:①水的沸点低于100℃,原因是气压(填“高于”、“等于”或“低于”)标准大气压。

②水沸腾时持续吸热,温度。

③第6min时(填“小志”或“小丽”)的实验装置中水分子运动更剧烈。

(3)实验结束后,小志想到妈妈在煮饺子时加入一些冷水,锅内的水停止沸腾。

原因是水(填“温度低于沸点”或“不能继续吸热”)。

【答案】(1)68;(2)①低于;②不变;③小丽;(3)温度低于沸点【解析】(1)温度计的分度值是1℃,此时是零上,液柱上表面对准了60℃上面第8个小格处,读作68℃;(2)①液体沸腾的图象,横坐标代表时间,一个小格代表3分钟,纵坐标代表温度一个小格代表1℃,先后从第6、9分钟开始沸腾,在这个过程中,水尽管不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这个不变的温度就是水的沸点,大小为98℃,气压越低,沸点越低,所以当地的大气压低于1个标准大气压;②水沸腾的特点是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变;③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所以第6min时小丽的实验装置中水分子运动更剧烈;(3)液体沸腾的条件是达到沸点,吸收热量。

在煮饺子时加入一些冷水,水温降低,低于水的沸点,所以锅内的水停止沸腾。

【分析】(1)温度计读数时,先确定是零上还是零下,认清分度值,再读数。

(2)(3)液体沸腾前吸收热量,温度不断升高,液体沸腾时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不变的温度就是这种液体的沸点,气压越低,沸点越低;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内能越大。

【点评】此题考查了水的沸腾特点探究实验的过程,包括温度计的读数、液体沸腾的条件和特点,沸点与气压的关系。

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善于发现规律化过程中的区别。

突破练习2.(2019•鞍山)在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中:(1)图甲实验装置的组装顺序应为(填“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

中考化学人教版 精练篇 第二部分 题型突破练五 实验探究题

中考化学人教版 精练篇 第二部分 题型突破练五 实验探究题

【发现问题】根据所学知识,合金的硬度比组成它的纯金属硬度更大, 结合上述现象,可得出该易拉罐不是纯铝制作。那么易拉罐中除铝外, 还含有什么金属呢?
【查阅资料】 ①铝制易拉罐中的主要成分是铝,可能还含有镁、铁。 ②铝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2Al+2NaOH+2H2O===2NaAlO2+3H2↑;镁和 铁不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作出猜想】该易拉罐的金属组成除铝外,可能还含有镁、铁中的一种 或两种。
2.拓展与延伸 主要设问角度有: (1)实验探究过程中的知识拓展或补充; (2)对探究结果的应用。 对该试题中涉及的初中化学知识进行延伸,要求学生熟悉、掌握教材知 识的同时,具有知识衔接、迁移能力,题给资料的应用能力。如实验药 品的替代物质,废液的处理方法等。
类型 1:化学反应速率的探究 1.(2021·潍坊)过氧化氢性质不稳定,易被某些含铜化合物催化分解。 某化学兴趣小组探究过氧化氢与氢氧化铜混合产生气体的过程如下: 【查阅资料】 a.过氧化铜(CuO2)为黄褐色固体; b.H2O2+Cu(OH)2===CuO2+2H2O。
分数小于10%
【方法突破】借助破损标签上的信息排除不符合的物质: 1.名称:排除不符合命名的药品(如标签上写“×化钠”则一定不
是“硝酸钠”)。 2.状态:若试剂是溶液,则不能出现难溶物。 3.化学式:排除与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数字不符合的物质(如
标签上写“Na2”则一定不是“NaCl”)。
4.质量分数或溶质质量分数:排除与质量分数不符合的物质,利用 溶解度数值计算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再用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 与标签上溶质质量分数进行比较。
【提出问题】这瓶试剂是什么溶液?
【猜想与假设】
甲猜想:NaHCO3 溶液;
乙猜想:NaOH 溶液;

中考化学精练本 第一部分 考点过关练 主题五 金属与金属矿物

中考化学精练本 第一部分 考点过关练 主题五 金属与金属矿物

CO2;
②CO22+C=高==温==2CO 2CO;
③3CO+Fe22O33=高==温==22FFee++33CCOO2 2。
(2)反应①中空气要过量,目的是 让让焦焦炭充炭分充燃分烧,燃使烧炉,内 使炉温度内达温到度反应达所到需反温度应。 所需温度
考点 4:金属资源的保护(8 年 6 考)
10.(2022·贵阳、安顺、黔南州)铁制品在潮湿的空气里容易生锈,防
2.(2018·贵阳、六盘水)人类社会发展离不开金属材料,硬铝属于合合金
(选填“合金”或“纯金属”)。

3.(2020·贵阳、六盘水、安顺节选)金属材料的应用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新型材料的研制,已成为现代高新技术的重要物质基础。 (1)(九下 P8T3 变式)目前常用的 1 元硬币为钢芯镀镍合金,具有耐腐蚀、 光光泽泽好、好耐、磨耐、硬磨度、硬大度等优大点。 (中2进)镁行和的铝原可因熔是炼22成MMgg++MgOO1722A=高l=1=2温镁==2合M2g金MOg(,O或熔(或4炼A4l过A+l程+3O只32=O高能=2=温在==2真2AAl空l22OO中33)),(不写能其在中空一气个 化学方程式)。
况为_铁_铁原原子子数数减减少,少铜,原铜子数原增子多数(Fe增2+多数(目或增F多e,2+铜数原目子数增增多多,)__ 时,可铜得原结论子:数金增属活多动)性:Zn>Fe>Cu。
6.(2022·黔东南州)金属材料对于促进生产发展,改善人类生活发挥了 重大作用,因此学习金属性质,根据性质合理使用金属就显得十分重要。 请按要求回答下列有关金属性质的问题: (1)铝具有很好的抗腐蚀性的原因是_表_表面面有有一一层层致致密密氧氧化化膜_膜_。 (2)向含有硝酸铜、硝酸银和硝酸锌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 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液和滤渣。滤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 _硝_硝酸酸锌锌、、硝硝酸亚酸铁亚[或铁Z[n或(NOZ3n)(2、NOF3e)(N2、O3) 2]__,滤渣中一定含有的 物F质e(是N_O银_3银)(2(]或或AAgg) )__。

中考化学综合强化专题5实验探究题类型2有关物质成分的探究(含混合物和未知物质)真题精练

中考化学综合强化专题5实验探究题类型2有关物质成分的探究(含混合物和未知物质)真题精练

第二部分专题五类型二1.(2018·十堰)某学习小组在帮助实验员整理化学试剂时发现了一瓶标签残缺的无色溶液(如图所示),经实验员分析可知原瓶溶液中的溶质可能是NaHCO3、NaOH、Na2CO3、NaCl 中的一种,请你对该试剂做出猜想并进行实验探究:【提出问题】这瓶试剂是什么溶液?【猜想与假设】甲猜想:NaHCO3溶液乙猜想:NaOH溶液丙猜想:Na2CO3溶液丁猜想:NaCl溶液【查阅资料】上述四种物质相关信息如下【实验探究2】另取瓶中溶液少许于试管中,滴加足量的稀盐酸,产生气泡。

【实验分析】通过【实验探究1】可知丁同学的猜想一定错误。

甲同学仔细分析四种物质的相关信息表后发现自己的猜想错误,他的理由是在该温度下,碳酸氢钠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小于10%。

丙同学分析【实验探究2】并结合以上同学的实验结论,认为原瓶溶液是Na2CO3溶液。

【实验探究2】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2HCl=== 2NaCl+H2O+CO2↑。

【讨论交流】乙认为以上同学分析有漏洞,需要进一步实验确定,于是又进行了如下探究。

【实验探究3】在【实验探究1】试管中的红色溶液中滴加过量氯化钙溶液(中性),充分反应后,试管中溶液仍呈红色,但有白色沉淀产生。

【得出结论】通过【实验探究3】可证明这瓶试剂为氢氧化钠溶液,但已经部分变质。

【反思与拓展】学习小组反思了这瓶试剂因为敞口放置而变质,得出了该溶液正确的保存方法,若要除去该溶液变质部分,所采用的方法是Ca(OH)2+Na2CO3=== CaCO3↓+2NaOH(合理即可)(用化学反应方程式表示)。

2.(2018·重庆B)某未知气体X 可能含有CO 、CH 4中的一种或两种,某同学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查阅资料:Ⅰ.加热时,CH 4能与CuO 反应生成Cu 、CO 2和H 2O ;Ⅱ.20℃时,Ca(OH)2和Ba(OH)2溶解度分别为:0.165 g,2.1 g 。

(青海专版)化学复习第编重点题型突破篇5实验探究题(精练)试题

(青海专版)化学复习第编重点题型突破篇5实验探究题(精练)试题

专题五实验探究题1。

(2017宿迁中考)某兴趣小组在准备化学实验基本技能考查时,对以下问题进行了探究。

Ⅰ。

探究酸和碱能否发生反应方案1:甲同学向盛有少量NaOH溶液的试管中滴几滴无色酚酞溶液,振荡,继续加入稀硫酸,观察到溶液由__红__色变成无色。

甲同学得出结论:酸和碱能发生反应.方案2:乙同学取少量NaOH溶液,测得溶液pH为10,向该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稀硫酸后,测得溶液pH为9,乙同学发现溶液pH减小了,得出结论:酸和碱能发生反应。

交流讨论:大家同意甲同学的结论,对乙同学的实验过程提出质疑,溶液pH减小的原因还可能是稀硫酸中的水稀释了NaOH溶液;大家认为,乙同学向NaOH溶液中加入稀硫酸后,测得溶液的pH必须__小于或等于__(选填“小于”或“小于或等于”)7,才能证明酸和碱能发生反应。

请写出稀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2NaOH+H2SO4===Na2SO4+2H2O__.Ⅱ。

探究酸和碱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成分丙同学对探究Ⅰ中甲同学实验后的无色溶液展开探究。

【提出问题】试管中无色溶液的溶质除了酚酞还有什么?【提出猜想】(1)Na2SO4;(2)Na2SO4和__H2SO 4__。

【设计实验】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方案1向试管中加入少量锌粒,然后加入甲同学实验后的无色溶液锌粒逐渐减少,有__气泡__产生方案2向试管中加入少量甲同学实验后的无色溶液,然后慢慢滴加NaOH溶液,并不断振荡试管开始无明显现象,过一会发现__溶液由无色变成红色__,猜想(2)成立【实验反思】为了验证猜想(2)成立,你认为还可以选择的药品是__C__(填字母)。

A.BaCl2溶液B.Cu C.Fe2O32.(2017襄阳中考)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实验室做如下实验:小雯探究碳酸钠固体和稀盐酸之间的反应,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Na2CO3+2HCl===2NaCl+H2O+CO2↑__;小琪探究H2SO4、NaOH、CuSO4、BaCl2四种溶液之间的反应.实验完毕,小雯和小琪将试管中的剩余物都倒入同一大烧杯中,过滤后得到了沉淀A和无色滤液M,并接着进行如下探究:(查阅资料:Na2SO4溶液呈中性,Na2CO3溶液呈碱性)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①向所得沉淀A 中加入过量稀盐酸,充分反应出现白色沉淀B和蓝色溶液,没有气泡产生白色沉淀B是__BaSO4(或硫酸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取少量无色滤液M于试管中,滴入酚酞溶液溶液不变色③取步骤②中溶液,加入适量Na2SO4溶液,充分反应无明显现象④另取少量无色滤液M于试管中,加入几粒锌粒__无明显现象(或锌粒表面无红色固体生成、无气体放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滤液M 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__NaCl(或氯化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琪分析后认为:步骤④中加入锌粒没有必要:滤液M中还可能存在其他成分。

2021年上海中考化学复习易错必杀题精练05 实验简答题之气体制取(易错15题)

2021年上海中考化学复习易错必杀题精练05  实验简答题之气体制取(易错15题)

专练05实验简答题之气体制取(易错15题)【易错知识归纳】1、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及收集,实验操作、发生装置、收集装置以及气体性质考查等;2、活二氧化碳实验室制法及收集,实验基本操作、反应装置、收集装置及性质,启普发生器的原理及气体制取中的应用;3、金属活泼性考查,氢气的实验室制法及收集,实验基本操作、反应装置、收集装置及气体性质。

【易错过五关】实验气体制取在中考中是考试重点,属于基础内容,难点不多。

通过本部分训练,让学生熟练掌握初中气体实验室制法的原理、反应装置、收集装置等,并对气体性质与应用有个精准把握。

1.实验室制取气体是初中重要化学实验之一。

①A、B装置的试管都需要固定,固定试管的仪器名称是___________。

②写出A装置试管中发生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取用氯酸钾药品的仪器名称是________。

根据装置的导气管推测实验收集氧气时采用方法是_________。

如用A装置进行实验,发现正在收集氧气迅速减慢,可采用_______操作使反应继续进行。

Ⅰ.将酒精灯位置升高Ⅱ.酒精灯稍向右移动Ⅲ.试管向下移动Ⅳ.加少量二氧化锰③若B装置K1处于关闭状态,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分液漏斗内液体不会全部顺利流入试管中。

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

Ⅰ.试管内压强略大于外面大气压Ⅱ.分液漏斗中液体太多Ⅲ.装置漏气Ⅳ.分液漏斗内压强太小④B、C装置都可用于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理由是_______。

观察C装置,判断该装置正处于_________反应(选填“正在”或“停止”)。

使用C装置制取气体的优点是________。

⑤把2g含80%碳酸钙的大理石放入14.6g过量的盐酸中完全反应,理论上可生成__________mol二氧化碳(根据化学方程式列式计算)。

2.下图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部分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仪器的名称:a是_____,b是_____。

(2)选择A装置制氧气的化学方程式_____,收集比较干燥的氧气,选择的收集装置是_____(填写编号)。

中考化学 第2部分 专题综合强化 专题5 实验探究题 类型1 有关反应后物质成分的探究真题精练

中考化学 第2部分 专题综合强化 专题5 实验探究题 类型1 有关反应后物质成分的探究真题精练

第二部分 专题五 类型一1.(xx·曲靖)某探究小组的同学通过查阅资料得知:在加热条件下,镁不仅能与水反应还能与氯化铵溶液反应。

小组同学对此产生兴趣,他们将砂纸打磨过的镁条加入氯化铵溶液中并加热,迅速产生大量气体。

为确定生成气体的成分,他们进行如下探究:【查阅资料】(1)镁与氯化铵溶液反应生成两种气体,每种气体只含有氮、氢两种元素中的一种或两种。

(2)镁与水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氢氧化镁和氢气。

(3)氨气是一种极易溶于水的气体,能与酸反应。

【提出问题】该气体成分是什么? 【做出猜想】猜想一:H 2和N 2 猜想二:N 2和NH 3 猜想三:H 2和NH 3【进行实验】步骤一:小组同学闻气体气味,发现该气体有刺激性气味。

则猜想一不成立。

步骤二:同学们把产生的气体通入盛有水的A 装置中除去氨气,再将剩余气体依次通入B 、C 、D 装置中,一会儿后,加热试管中的氧化铜,观察到B 中溶液不变色,C 中无明显现象,D 中黑色粉末变成红色固体,试管口有小水珠。

装置C 的作用是吸收生成气体中含有的水分(合理即可),装置D 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 2+CuO=====△Cu +H 2O 。

【得出结论】猜想三成立。

【拓展延伸】经过讨论,小华同学认为用点燃木条检验气体的方法代替装置D 也能达到相同的探究目的。

你认为是否可行?可行(填“可行”或“不可行”)。

2.(xx·昆明)在老师的指导下,小乐同学在探究金属和盐溶液反应时,发现将钠放入MgCl 2溶液中有气泡和白色沉淀产生。

为了进一步探究,小乐同学将充分反应后的混合物过滤,得固体A 和滤液B 。

【查阅资料】①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 ②MgCl 2溶液呈中性。

【分析与思考】小乐同学根据所学知识对产生的气体和固体A 进行判断: (1)产生的气体是②(填序号)。

①CO 2 ②H 2 ③Cl 2(2)取A 加入过量稀盐酸,A 全部溶解,无气泡产生,则A 的化学式是Mg(OH)2。

中考物理必考实验精解精练专题实验05探究水沸腾的特点含解析

中考物理必考实验精解精练专题实验05探究水沸腾的特点含解析

实验05探究水沸腾的特点考点聚焦探究课题:探究水沸腾的特点实验装置探究方法实验法,归纳法探究过程1.安装实验装置顺序:自下而上安装好实验装置。

2.向烧杯中注入适量温水, 用酒精灯加热。

3.观察并记录实验中水温和气泡的情况。

4.当水温升到90 ℃时, 每隔0.5 min 记录温度计的示数。

5.当水沸腾后, 拿走酒精灯停止加热, 观察水的沸腾情况。

5.分析数据, 画出水温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实验图像实验现象剧烈的汽化现象,大量的气泡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里面的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

沸腾条件(1)温度达到沸点;(2)继续吸收热量经典例题1.(2019•抚顺)小志和小丽分别利用如图甲所示装置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出了如图乙所示图象(1)某时刻温度计示数如图甲所示,其温度是℃。

(2)由图象可知:①水的沸点低于100℃,原因是气压(填“高于”、“等于”或“低于”)标准大气压。

②水沸腾时持续吸热,温度。

③第6min时(填“小志”或“小丽”)的实验装置中水分子运动更剧烈。

(3)实验结束后,小志想到妈妈在煮饺子时加入一些冷水,锅内的水停止沸腾。

原因是水(填“温度低于沸点”或“不能继续吸热”)。

【答案】(1)68;(2)①低于;②不变;③小丽;(3)温度低于沸点【解析】(1)温度计的分度值是1℃,此时是零上,液柱上表面对准了60℃上面第8个小格处,读作68℃;(2)①液体沸腾的图象,横坐标代表时间,一个小格代表3分钟,纵坐标代表温度一个小格代表1℃,先后从第6、9分钟开始沸腾,在这个过程中,水尽管不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这个不变的温度就是水的沸点,大小为98℃,气压越低,沸点越低,所以当地的大气压低于1个标准大气压;②水沸腾的特点是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变;③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所以第6min时小丽的实验装置中水分子运动更剧烈;(3)液体沸腾的条件是达到沸点,吸收热量。

在煮饺子时加入一些冷水,水温降低,低于水的沸点,所以锅内的水停止沸腾。

云南专用版2019版中考化学综合强化专题5实验探究题类型2有关物质成分的探究(含混合物和未知物质)真题精练

云南专用版2019版中考化学综合强化专题5实验探究题类型2有关物质成分的探究(含混合物和未知物质)真题精练

第二部分专题五类型二1.(2018·十堰)某学习小组在帮助实验员整理化学试剂时发现了一瓶标签残缺的无色溶液(如图所示),经实验员分析可知原瓶溶液中的溶质可能是NaHCO3、NaOH、Na2CO3、NaCl 中的一种,请你对该试剂做出猜想并进行实验探究:【提出问题】这瓶试剂是什么溶液?【猜想与假设】甲猜想:NaHCO3溶液乙猜想:NaOH溶液丙猜想:Na2CO3溶液丁猜想:NaCl溶液【查阅资料】上述四种物质相关信息如下【实验探究2】另取瓶中溶液少许于试管中,滴加足量的稀盐酸,产生气泡。

【实验分析】通过【实验探究1】可知丁同学的猜想一定错误。

甲同学仔细分析四种物质的相关信息表后发现自己的猜想错误,他的理由是在该温度下,碳酸氢钠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小于10%。

丙同学分析【实验探究2】并结合以上同学的实验结论,认为原瓶溶液是Na2CO3溶液。

【实验探究2】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2HCl=== 2NaCl+H2O+CO2↑。

【讨论交流】乙认为以上同学分析有漏洞,需要进一步实验确定,于是又进行了如下探究。

【实验探究3】在【实验探究1】试管中的红色溶液中滴加过量氯化钙溶液(中性),充分反应后,试管中溶液仍呈红色,但有白色沉淀产生。

【得出结论】通过【实验探究3】可证明这瓶试剂为氢氧化钠溶液,但已经部分变质。

【反思与拓展】学习小组反思了这瓶试剂因为敞口放置而变质,得出了该溶液正确的保存方法,若要除去该溶液变质部分,所采用的方法是Ca(OH)2+Na2CO3=== CaCO3↓+2NaOH(合理即可)(用化学反应方程式表示)。

2.(2018·重庆B)某未知气体X 可能含有CO 、CH 4中的一种或两种,某同学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查阅资料:Ⅰ.加热时,CH 4能与CuO 反应生成Cu 、CO 2和H 2O ;Ⅱ.20℃时,Ca(OH)2和Ba(OH)2溶解度分别为:0.165 g,2.1 g 。

卷37 专项综合全练《实验探究》-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同步提优精练

卷37 专项综合全练《实验探究》-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同步提优精练

专项综合全练《实验探究》一、选择题1.(2021重庆江津实验中学第一次月考)用量筒量取液体时,某同学操作如下:俯视读数为30L,倒出部分液体后,又仰视读数为20L。

则取出液体的实际体积( )A.等于10mLB.大于10mLC.小于10mLD.无法判断2.(2021江西丰城四中期末改编)如图所示的一组实验可用于探究燃烧的条件。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1中a与b对比,可探究不同物质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不同B.图1中c和图2中d对比,可探究温度对反应的影响C.图1和图2中的热水只有提高温度的作用D.图1中a与c对比,可探究温度对反应的影响3.(2021山西中考)课外实验具有趣味性、实践性等特点。

鸡蛋壳成分的探究过程如下,其中正确的是( )注:无色酚酞溶液遇碱性物质变红。

A.实验①证明蛋壳成分是CaCO3B.实验②可证明蛋壳中含钙元素C.实验③得到的固体能与水反应D.实验中每步操作都是规范的二、实验探究题4.(2021独家原创试题)某老师在做“制取氧气并验证氧气化学性质”的实验时,用图4所示装置收集几瓶氧气,最后一瓶氧气接近收集满的时候,过氧化氢溶液完全耗尽,导管口不再产生气泡,老师急中生智,启发同学们如何不继续添加过氧化氢而集满氧气?你的答案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2021重庆市实验中学第三次月考)“有山有水、依山傍水、显山露水”是重庆独特的魅力。

请根据要求完成下列问题:(1)实验①中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经过实验操作①后得到的水仍然不是纯水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吸附水中的色素和异味常用________________。

(3)生活中将硬水软化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②中A试管中产生的气体是________(填化学式),同为电解水的实验装置,③与②相比,其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9-2020学年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精讲精练5-4 眼睛和眼镜(含答案解析)

2019-2020学年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精讲精练5-4 眼睛和眼镜(含答案解析)

专题5.4 眼睛和眼镜1.眼睛的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当睫状体放松时,晶状体比较薄,远处物体射来的光线刚好能汇聚在视网膜上,眼睛可以看清远处的物体;当睫状体收缩时,晶状体变厚,近处物体射来的光线刚好能汇聚在视网膜上,眼睛可以看清近处的物体。

2.近视眼看不清远处的物体,原因是晶状体太厚折射能力太强,或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长,因此来自远处某点的光线汇聚在视网膜前,远处的物体成像在视网膜前面,到达视网膜上的是一个模糊的光斑。

需要佩戴凹透镜矫正。

3.远视眼看不清近处的物体,是因为晶状体太薄折射能力太弱,或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短,因此来自近处某点的光线还没汇聚就到达视网膜上了,近处的的物体成像在视网膜后面,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模糊的光斑。

需要佩戴凸透镜矫正。

知识点一:眼睛 1.眼睛的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胶卷);2.当睫状体放松时,晶状体比较薄,远处物体射来的光线刚好能汇聚在视网膜上,眼睛可看清远处的物体;当睫状体收缩时,晶状体变厚,近处物体射来的光线刚好能汇聚在视网膜上,眼睛可看清近处的物体。

【例题1】(经典题)下图是人的眼睛构造图。

人眼的结构和照相机十分相似:角膜和晶状体相当于照相机的_____透镜,瞳孔相当于_________,脉络膜相当于暗箱,视网膜相当于_______。

【答案】凸,光圈,底片。

课前预习知识点解读与例题突破【解析】人眼的结构和照相机十分相似:角膜和晶状体相当于照相机的凸透镜,瞳孔相当于光圈,脉络膜相当于暗箱,视网膜相当于底片。

知识点二:近视眼及其矫正1.成因:近视眼看不清远处的物体,原因是晶状体太厚折射能力太强,或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长,因此来自远处某点的光线汇聚在视网膜前,远处的物体成像在视网膜前面,到达视网膜上的是一个模糊的光斑。

2.矫正:佩戴凹透镜。

【例题2】(2019山东德州)如图所示的四幅图中,表示近视眼成像情况的是,矫正方法的是。

(填序号)【答案】③;①。

专题05 被子植物的一生(解析版)-2024年中考生物一轮复习热点专题精练

专题05 被子植物的一生(解析版)-2024年中考生物一轮复习热点专题精练

专题05被子植物的一生一、选择题:本题共25个小题。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水稻在生长过程中,叶片发黄,是因为水稻缺少含哪种元素的无机盐()A.钾B.磷C.氮D.硼【答案】C【详解】缺氮肥,生长缓慢,叶色发黄;缺磷肥,叶、茎呈现紫红色的斑点;缺钾肥,植株不高,叶子边缘像火烧一样。

2.下图为被子植物种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甲图属于双子叶植物B.乙图中的⑩在种子萌发时提供营养物质C.豆浆的营养物质来自于⑤D.乙图中的胚包括⑦⑧⑨⑩【答案】D【分析】甲图中①是胚轴、②是胚根、③是种皮、④是胚芽、⑤是子叶,乙图中⑥是果皮与种皮、⑦是胚芽、⑧是胚轴、⑨是胚根、⑩是胚乳、⑪是子叶。

【详解】A.甲图是菜豆种子结构图,菜豆的种子有两片子叶,属于双子叶植物,A正确。

B.乙图是玉米种子结构图,玉米属于单子叶植物,其种子中的⑩胚乳在种子萌发时提供营养物质,B正确。

C.双子叶植物的子叶储存大量营养物质,因此豆浆的营养物质来自于⑤,C正确。

D.种子的胚包括⑦胚芽、⑧胚轴、⑨胚根和⑪子叶四部分,D错误。

故选D。

【点睛】掌握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结构是解题的关键。

3.某生物兴趣小组想探究某种植物种子萌发与光照的关系,其设计方案如下表所示,你认为他们的设计中,不妥当的一项是()种子数量温度光照空气水分30粒25℃无光通风水适量30粒25℃有光通风水少量A.温度B.光照C.空气D.水分【答案】D【详解】考点: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分析:为了确保实验结果只是由实验变量的不同引起的,就应当使这两种环境中除实验变量不同外,其它条件都相同;要探究光照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就要以光照为变量来设置对照实验.解答:解:分析该兴趣小组设置的实验方案可以发现,在该实验中出现了两个变量:光照和水分,这样,我们就不能确定实验结果的不同是由光引起的,还是由水分引起的.该兴趣小组要探究的是种子的萌发与光照的关系,因此应以光照为变量设置对照实验,水的条件应该相同,即设计中的不妥之处是水分.故选D点评:实验中,控制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是设计实验方案必须处理好的两个关键问题.4.下面关于玉米的叙述,正确的是()A.将一粒浸软的玉米种子剖开,在剖面上滴加碘液,变蓝的部分是胚B.玉米种子萌发时,胚芽首先突破种皮发育成芽,芽再发育成茎和叶C.一粒玉米就是一个果实,受精后子房将发育成玉米粒D.受精后胚珠发育成玉米粒的胚【答案】C【分析】(1)玉米属于单子叶植物,由种皮、胚和胚乳三部分组成,胚乳是玉米种子储存养料的结构。

中考化学第2部分专题综合强化专题5实验探究题类型4有关物质性质的探究真题精练

中考化学第2部分专题综合强化专题5实验探究题类型4有关物质性质的探究真题精练

第二部分专题五类型四1.(2018·黄冈)对比实验是化学研究中经常采用的方法。

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研究CO2通入NaOH溶液是否发生了反应,设计了下列两组实验。

请和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一起探究并回答问题:【设计与实验】实验序号实验步骤一实验步骤二实验Ⅰ实验序号实验步骤一实验步骤二实验Ⅱ【探究与结论】(1)实验Ⅰ中步骤一看不到明显现象,步骤二产生的现象是有气泡冒出。

(2)实验Ⅱ 中步骤二看到有白色沉淀析出,则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aCl2+Na2CO3=== CaCO3↓+2NaCl。

(3)在实验Ⅱ 的步骤一中CO2和NaOH溶液一定发生了化学反应,但却看不到明显的现象,原因是CO2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易溶于水的Na2CO3。

【拓展延伸】现有下列信息:资料卡片一20 ℃ NaOH、Na2CO3在水中的溶解度物质溶解度S/gNaOH 109Na2CO321.8资料卡片二20 ℃ NaOH、Na2CO3在乙醇中的溶解度物质溶解度S/gNaOH 17.2Na2CO3<0.01请你和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一起利用以上料信息再设计实验Ⅲ,证明CO2确实与NaOH发生了化学反应。

实验Ⅲ的操作为:把二氧化碳通入氢氧化钠的乙醇溶液中。

看到的现象是有白色沉淀生成。

2.(2018·南京)兴趣小组的同学对铝的某些性质进行相关探究。

图1 图2【实验回顾】(1)铝与稀盐酸反应。

①用如图1所示装置制取氢气。

铝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Al+6HCl=== 2AlCl3+3H2↑;②用B装置收集氢气的原因是氢气难溶于水,不与水反应。

(2)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金属能否置换出盐酸和稀硫酸中的氢,判断的依据是金属是否位于氢前面,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盐酸和稀硫酸中的氢,位于氢后面的金属不能置换出盐酸和稀硫酸中的氢。

【提出问题】铝能否与水反应生成氢气?【查阅资料】物质钠与水铝与水汞与水能否发生反应能反应能反应不反应【交流与讨论】(1)铝在空气中与氧气反应,其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起到保护膜的作用。

备战2023年高考等级考生物考试易错题(全国通用)精练05 酶相关实验分析(解析版)

备战2023年高考等级考生物考试易错题(全国通用)精练05 酶相关实验分析(解析版)

易错点05 酶相关实验分析关于“酶相关实验分析”的试题常常以选择题或非选择题形式考查酶的本质、特性和影响因素,这类试题具有较强的综合性,而且以曲线图、表格、相关试验设置试题情境。

错误原因有对酶的相关知识掌握不全、获取信息不足、实验分析不到位等等。

在复习备考中,需要梳理相关知识,加强动手实验和实验专题练习,切实提高获取信息能力和实验分析能力,同时关注易错点,弄清易错易混知识,这样才能通过复习提高得分率。

常见易错陷阱有:易错陷阱1: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或RNA。

忽略RNA造成错误判断。

易错陷阱2: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误以为低温和高温均会破坏酶的空间结构,误以为不同温度下酶促反应速率不可能相同。

易错陷阱3:酶起催化作用的原理。

误以为温度、PH值、酶浓度、底物浓度、酶活性抑制剂均影响酶的活性从而影响酶促反应速率;误以为提高反应速率,就能提高生成物的量。

易错陷阱4:酶制剂的保存条件。

误以为酶适于在最适温度和最适PH值条件下保存。

易错陷阱5:酶相关实验材料、试剂、操作步骤。

例如:选择用淀粉和淀粉酶探究酶的最适温度,检测底物被分解的试剂能否选用斐林试剂或能否选择过氧化氢(H2O2)和过氧化氢酶作实验材料探究酶的最适温度。

易错陷阱6:曲线图中酶促反应速率限制因素的判断。

例如:下图曲线中,限制ABC点酶促反应速率增加的因素是否相同。

易错陷阱7:确定酶作用的最适温度(PH)。

误以为曲线最大值就是最适宜温度(PH)——曲线未出现拐点;一组数据中产物量最大值就是最适宜温度(PH)——梯度还可以变化。

例题1、(2022 全国乙卷·T4)某种酶P 由RNA 和蛋白质组成,可催化底物转化为相应的产物。

为探究该酶不同组分催化反应所需的条件。

某同学进行了下列 5 组实验(表中“+”表示有,“-”表示无)。

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酶P 必须在高浓度Mg2+条件下才具有催化活性B.蛋白质组分的催化活性随Mg2+浓度升高而升高C.在高浓度Mg2+条件下RNA 组分具有催化活性D.在高浓度Mg2+条件下蛋白质组分具有催化活性【解析】A、由①组可知酶在低浓度Mg2+条件下也有产物的生成,说明不一定要高浓度Mg2+才具有催化活性,A 项错误;B、由第③组和第⑤组实验对比可知,只有蛋白质组分的酶存在时,在低浓度Mg2+和高浓度Mg2+的条件下,均无产物的生成,说明在两种条件下都没有催化活性,B 项错误;C、由第④组和第⑤组实验对比可知,在高浓度Mg2+条件下,第④组有产物的生成,第⑤组没有产物的生成,说明 RNA 组分具有催化活性,C项正确;D、由第④组和第⑤组实验对比可知,在高浓度Mg2+条件下,第④组有产物的生成,第⑤组没有产物的生成,说明在高浓度Mg2+条件下蛋白质组分没有催化活性,D项错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