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塞诗》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_古诗词鉴赏——边塞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古诗词鉴赏——边塞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
后反思
不教胡马度阴山
——边塞诗专题阅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典型的边塞诗,归纳边塞诗的常见意象,体会边塞诗常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解边塞诗的常用表现手法。
2.通过典型的习题,让学生运用边塞诗的相关知识去鉴赏边塞诗。
3.体会戍守边疆将士的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
归纳边塞诗的常见意象,体会边塞诗常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掌握鉴赏边塞诗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方法:探究、归纳、点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齐读诗歌: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共同的名字:边塞诗。
二、了解边塞诗的主要特点
什么是边塞诗?
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汉族军民征战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汉魏六朝初步发展
隋代开始兴盛
唐代黄金时代
唐代边塞诗派的代表人物?高适、岑参、王昌龄等。
三、梳理“边塞诗”常见意象
1.边塞诗中有哪些常见的意象?
(提示:可以从景物、地名、战事意象、乐器等方面考虑。)
生找出边塞诗中的自然意象(能体现典型的边塞风情的)、战事意象、常见的地名、常见的音乐(乐器和乐曲),各小组同学到黑板上板书。
2.教师点评,小结:
边塞诗中常见的景物:秋月、雪山、大漠、孤城、边关、黄河、长云、雨雪、风沙;
边塞诗中常见的战事意象:金鼓、旌旗、烽火、长云、戈矛剑戟、斧钺刀铩、雁飞鹰扬、箭飞马走;
边塞诗中常见的地名:胡羌羯夷碛西轮台龟兹夜郎;天山、阴山、受降城、玉门关、关山、阳关、凉州、楼兰
边塞诗的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边塞诗的群文阅读教学设计边塞诗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深刻的意境吸引着众多读者。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真正深入理解和欣赏边塞诗,体验其中的美感,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本文将从教学设计的角度,探讨边塞诗的群文阅读教学方法。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
1.了解边塞诗的特点和发展背景。
2.掌握边塞诗的基本欣赏技巧。
3.培养学生对边塞诗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4.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内容如下:
1.边塞诗的定义和特点。
2.边塞诗的代表作品欣赏。
3.边塞诗的艺术价值和意义。
三、教学过程
1.导入(5分钟)
通过播放边塞诗朗诵录音配以幻灯片展示边塞诗的画面,引发学生
的兴趣和好奇心。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对这种诗歌形式是否熟悉,有什
么感受,并结合学生的回答进行讨论。
2.知识讲解(15分钟)
教师通过介绍边塞诗的定义、特点以及其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引导学生了解边塞诗的背景与意义。同时,通过展示边塞诗的经典代
表作品,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王之焘的《塞下曲》等,讲解边
塞诗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
3.欣赏体验(25分钟)
教师播放边塞诗的背景音乐,让学生闭上眼睛,全身心地投入边塞
诗的世界。然后,逐句朗读边塞诗,指导学生感受边塞诗的语言之美、意境之深和意义之重。教师还可以借助幻灯片展示诗歌中的意象和比喻,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义。
4.合作探究(3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首边塞诗进行深入研究和讨论。要求
学生在小组中分析诗歌的情感表达、修辞手法、韵律特点等,并根据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群文阅读:《边塞诗里的家国情怀》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群文阅读:《边塞诗里的家国情怀》教学设计
首先,我会通过图片和视频等多媒体资源,让学生感受到边塞的雄浑壮美,引起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然后,我会让学生朗读四首诗,感受诗歌的韵律、意境和语言美感。接着,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从不同角度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合作精神。最后,我会让学生自由创作一首边塞诗,让他们通过创作,更深刻地理解和体验边塞诗的精神内涵,同时也锻炼他们的文学创作能力。在整个课堂过程中,我会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让他们在思考和表达中感受到研究的乐趣和成就感。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四首诗歌,深入理解了战争给大国和小家带来的灾难,进而理解了“家国情怀”这一议题。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诗歌时,应该抓住机会让学生解释生词,加深印象,而不是忽视它。在讨论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思考问题,让学生充分发言,同时给予合适的评价和反馈。这样的研究环节可以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悟能力。
三)思考与表达环节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引发学生对新时代“家国情怀”的思考,并让学生书写几句感想,表达自己的家国之思。这样的研究环节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也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家国情怀”的内涵和意义。
四)分享互评环节
在这个环节中,师生共同分享和互评作品。这样的研究环节可以让学生相互研究和交流,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评价和反馈能力。教师在这个环节中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和支持,让学生自主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经过讨论和思考,学生们对《从军行》和《陇西行》的场景和情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他们认为,《从军行》表现了盛唐时期的豪迈和战争的残酷,而《陇西行》则表现了晚唐时期人民对战争的厌恶和家人对戍边丈夫的怀念。同时,他们也注意到了诗中的一些字眼,如“百战”“穿金甲”和“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这些字眼生动地表现了战争的惨烈和
边塞诗四首
“快乐教学234”教学模式课时备课周次总课时数
课题边塞诗四首(1) 主备课人
备课
使用人
三维目
标知识目标1、了解作者作品。2、背诵默写。
能力目标
1、结合诗的创作背景,了解诗的大体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2、品味欣赏诗中佳句,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
情感目标体会戍边战士的怀乡之情以及将士们乐观坚定的豪迈之情。
重难点分析1、.熟读,背诵两首古诗。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品味欣赏诗中的佳句。
知识网络图《凉州词》写关外之景,抒发戍边将士的怀乡之情。悲中有壮、悲而感慨。《从军行》描绘辽阔的边地风光,抒发乐观坚定的豪迈之情。
学生活
动
教学设计步骤(自主学习时间不得少于1/3)二次备课
了解边塞诗及盛唐时边塞诗的特点
了解各诗作者
听读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初盛唐时期边塞诗繁荣的原因,一方面在于强大的边防和高度自信的时代风貌;另一方面在于建功立业的壮志和入幕制度的刺激,文人普遍投笔从戎,赴边求功。出现了许多有名的边塞诗。边塞诗的代表作有:王昌龄的《出塞》、《从军行》;王翰《凉州词》等。
盛唐时边塞诗的特点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题材广泛。一方面包括将士建立军功的壮志,遍地生活的艰辛,战争的酷烈场面,将士的思乡情绪;另一方面包括边塞风光,边疆地理,民俗风情,民族交往等几个方面,其中,前者为主要题材。
2、意象宏阔:大处落笔,写奇情奇景。
3、基调昂扬:气势流畅,富有崇高感。
4、题材兼善:歌行,律绝皆有佳作。
二、探究研讨,建构知识
(一)了解各诗作者
王之涣,688-742,字季凌,善作边塞诗,与高适、王昌龄等唱和,名动一时。《全唐诗》存绝句六首,皆历代传诵名篇。
边塞诗的思想情感教学设计
边塞诗的思想情感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古诗鉴赏,其前提是要读懂诗歌。中国古典诗歌虽说浩如烟海,但如从题材的角度看,总有一些题材相同、情感相近、手法相似的诗歌。阅读诗歌,完全可以从题材入手,争取“读一首诗,知一类诗”。诗歌的分题材教学是帮助学生读懂诗歌的有效方法之一。边塞诗的教学分3课时:边塞诗的意象内容、手法、思想情感,本课是第3课时。让学生自主先学、合作交流,学会归纳总结边塞诗常见的思想情感,养成自主学习、质疑探究、合作交流的良好学习习惯,学以致用,让学生在演练中活学活用,体验成功。
二、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1、慧眼识题材,把握边塞诗这一常见题材的特征。
2、掌握边塞诗常见的思想感情。
技能目标:小组讨论总结,老师适当点拨,让学生自己归纳。
情感目标:通过学法的指导,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诗歌的能力,感受边塞诗人的情怀,体会诗歌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
三、重难点
掌握从题材入手理解诗歌的方法,争取“读一首诗,知一类诗”。
四、教学方法的设计:自主先学法小组讨论法强化训练法
教学过程
【活动方案】
一、温故知新学情检测
慧眼识题材,边塞诗常有哪些标志?
二、课前自主先学
要求:反复诵读以下边塞诗句,理解诗意,并分类概括这些诗句蕴含的思想情感。
边塞诗常见思想感情分类
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李益《从军北征》(回乐峰、受降城是地名)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李贺《马诗》
情感概括:
⑵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唐李贺《南园十三首》
《边塞诗歌四首》《凉州词》《从军行(其四)》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北师大八年级上册)
播放与边塞、战争相关的音乐, 营造氛围,帮助学生进入学习状 态。
背景介绍
时代背景
介绍唐朝时期边塞战争的频繁和民族 关系的紧张,为理解诗歌提供历史背 景。
作者介绍
简要介绍王之涣、王昌龄等诗人的生 平和创作风格,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个 性。
文本解析
逐句解析
对每首诗逐句进行解释,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象、意境和 情感。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通过提问和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 的见解,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表达 能力。
不足与改进
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
部分学生在课堂讨论中较为沉 默,需要进一步思考如何调动
所有学生的积极性。
时间安排略显紧张
由于内容较多,课堂时间略显 紧张,部分环节可以进行更充 分的展开。
部分学生基础较弱
对于部分基础较弱的学生,需 要更多的个性化辅导和帮助。
对自身发展的评估
教学能力的提升
反思自身在教学过程中的 不足之处,寻求改进和提 升的方法。
知识储备的更新
关注学科前沿动态,不断 更新自身的知识储备,提 高专业素养。
教学风格的完善
思考自身的教学风格特点 ,尝试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和手段,形成独特的教学 风格。
THANKS
感谢观看
主题概括
总结每首诗的主题,探讨诗歌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引导学 生深入理解。
边塞诗诗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边塞诗诗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一、引言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边塞诗诗群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之一。边塞诗诗群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表达,对于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情感认知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将针对边塞诗诗群进行教学设计,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欣赏这一文化遗产。
二、教学目标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将能够:
1. 了解和理解边塞诗诗群的概念和特点;
2. 掌握边塞诗诗群的阅读技巧和方法;
3. 学习和欣赏具有代表性的边塞诗诗群作品;
4. 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情感认知。
三、教学内容
1. 边塞诗诗群的概念和特点
边塞诗诗群是指产生于古代边塞地区的一类诗歌作品。它们以其独特的题材和风格著称,包含了对边塞生活、英雄壮丽、历史传奇等丰富的内容。边塞诗诗群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题材广泛:边塞诗诗群的题材涵盖了边疆风光、军旅生涯、士兵情感等多个方面。
(2)语言独特:边塞诗诗群以直抒胸臆、豪迈激昂的语言表达,给人一种激情奔放的感觉。
(3)情感丰富:边塞诗诗群表达了士兵们的苦楚、绝望、战斗豪情等丰富的情感。
2. 边塞诗诗群的阅读技巧和方法
在阅读边塞诗诗群时,学生可以采取以下技巧和方法:
(1)理解题目和背景:“好雨知时节”,就是要理解“好雨”指的是什么,以及所处的时节是什么。
(2)注重语言细节:边塞诗诗群的语言往往有独特的表达方式,学生可以通过注意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来理解诗词的内涵。
(3)情感共鸣:学生可以从自身经历和情感出发,与诗词中的情感进行对比和共鸣,进一步理解诗词的意义。
3. 学习和欣赏具有代表性的边塞诗诗群作品
《出塞》边塞诗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出塞》——边塞诗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出塞》为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1课《古诗三首》第一首,单元导读页提示人文主题“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语文要素“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王昌龄《出塞》二首,本诗为其一,被后人誉为七绝“压卷之作”,典型的边塞诗。本诗融人、事、景、情、议为一体,艺术价值极高。领学生阅读本诗,可由艺术角度着眼,且赏、且析、且悟。
教学目标:
1、读懂《出塞》,能够解人、解事、解景、解情,掌握边塞诗的阅读方法,并通过一组边塞诗的群文阅读,强化阅读方法,尝试运用。(重难点)
2、能够与作者、与诗中人产生情感共鸣,联系现实,根植家国情。
教学过程:
一、教师导语:自古以来,边塞都是热血之地,上演着一部部可歌可泣的英雄传奇。我国文学宝库中,出现了以边塞为题材的诗歌,称为“边塞诗”。怎样阅读边塞诗?读了这首《出塞》,我们就能找到方法。
二、阅读《出塞》。
(一)了解作者,提高阅读兴趣
教师活动:组织学生交流对作者王昌龄的了解,帮助学生从繁杂信息中提炼要点(盛唐时期著名边塞诗人,人称“七绝圣手”“诗家夫子”)。
学生活动:交流自己所知的关于王昌龄的资料,在老师指点下找到能看懂的、简洁又关键的信息。
(二)通读《出塞》,唤起整体印象
(三)默读《出塞》,品读思考
教师提示:大多文章会写人、事、景或物,诗也如此。《出塞》究竟写什么,还需我们静下心来,默读思考。
教师活动:课件出示“阅读提示”,提出勾画要求——表示“人”的字词用横线,说明“事”的词句用曲线,描写“景”的用双横线。
学生活动:阅读“阅读提示”,默读思考,并用指定符号勾画。
高中语文《边塞诗鉴赏》教学设计
边塞诗鉴赏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边塞诗鉴赏
设计者:杜倩
一、教学内容分析
边塞诗作为高考考点之一,要求学生学会欣赏诗歌意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本节课正是为了适应高考的需要,探究边塞诗的意象和情感。
二、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1、积累边塞诗的常见意象。
2、总结归纳边塞诗表达的情感态度。
【过程和方法】1. 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
2.讨论归纳总结边塞诗常见的意象和情感倾向。
【情绪态度和价值观】学习古代文人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1、积累边塞诗的常见意象,体会沧桑之美。
2、总结归纳边塞诗表达的情感态度,感悟侠骨柔情。
【教学难点】鉴赏能力的培养。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这节的教学对象是高三学生。阅读诗歌不成问题,鉴赏诗歌的能力依然存在不足,对诗歌的把握,尤其是对诗歌情感的品悟还不到位。不能在简短的诗歌中体会凝练的思想。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准确的把握诗歌的意象和主题是本节课的重点。
四、教学过程
步骤目标与内容教学方法
导入
展示两张与边塞诗有关的图片,用诗句概括画面
--------------秦时明月汉时关
【营造氛围,激发兴趣】。图片导入法
初步建构边塞诗的文学地位和兴盛原因:
边塞诗象一朵凄美绝艳的异域奇葩。开在远古的楼兰,开在僻远的大漠;它
以它似火的颜色点燃了壮士的青春,它以它馥郁的芬芳诱惑着鲜活的生命。绝艳背后,是旷古的孤独,是对人类不休争战的冷竣而
理性的思索。
边塞诗作为中国古代经典诗歌之一兴盛于唐代,与田园诗恰成对比。其兴起的原因,唐代国力强大,不断拓展疆域,许多青年投身塞外;同时有若干仕途失意的文人,把立功塞外视为求取功名的新途径;而塞外的迥异风光----黄沙、孤城、衰草、胡尘、羌笛、边月,种种新的生活经验与不同的视野,刺激了写诗的灵感。在特殊的时间段,边塞诗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大量的涌现。
《边塞诗四首》教学设计
《边塞战争诗四首》教案
一、从军行(其一)
1.作者简介
王昌龄(约698—757),字少伯,太原(今属山西)人,一说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727)登进士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天宝元年(742)迁江宁(今江苏南京)丞,后贬龙标(今湖南黔阳)尉,故世称“王江宁”或“王龙标”。其边塞、闺怨诗轰动一时,有“七绝圣手”、“诗家夫子”之称。《从军行》组诗共七首,是诗人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
2.基本解读
这首诗写了边塞戍卒怀乡思亲之情。(主旨)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此句写了环境、时序、风物、戍卒。在一片广漠的边塞之上,一座边城的西边,一座百尺高的烽火楼上,一个戍卒孤独地走上嘹望台,从青海湖上吹来的秋风在黄昏时分显得更加凛冽寒冷。此时此刻,戍卒的思乡念亲之情也正是最为浓烈之时。这是一幅悲凉而又伤感的画面。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当戍卒走上高台,坐下,寒风瑟瑟,本就让人愁思不已,他更用羌笛吹起了“伤离别”的乐府古曲《关山月》。笛声呜呜咽咽,如泣如诉,如亲人在呼唤,似征人在叹息。笛声如同一缕情思,飘向万里之遥的故乡,征人的妻子也同样在思念久戍边庭的亲人。但是战争远未停止,征人回乡遥遥无期,只能是无可奈何的等待。
3.鉴赏要点
王昌龄边塞诗的内容丰富,主题多样,表达的情感不止一种,此诗为抒写思乡之情。以音乐入诗,表达深情,是本诗写作的一个特点。
这首诗抒情方式较有特色。前三句叙事,后一句抒情。叙事连贯性较强,实写所见所闻,真实感人;而抒情则虚写,宕开一层,写征人家中妻子的思念之情。这也是暗示的表现方法。
边塞诗诗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边塞诗诗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在中文教学中,边塞诗诗群文是一种独特而美丽的文学形式。它们
以描写边塞生活、塑造英雄形象为主题,展现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本教学设计将通过多种方法,帮助学生进行边塞诗诗群文的阅读,并
激发他们对文学的兴趣和理解。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边塞诗诗群文的特点和作品背景;
2. 掌握阅读边塞诗诗群文的基本技巧;
3. 通过朗读和讨论,进一步理解诗词的内涵;
4.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
5.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
1. 边塞诗诗群文的特点和意义;
2. 具有代表性的边塞诗诗群文选读;
3. 诗词的基本鉴赏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步骤
第一步:导入(5分钟)
利用多媒体展示边塞诗诗群文的图片和文字介绍,引发学生对该文学形式的兴趣。鼓励学生提前阅读并思考问题,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准备。
第二步:阅读和理解(15分钟)
让学生根据课前准备的边塞诗诗群文文章,自主阅读并标注重点词汇和句子。通过小组合作或全班分享的形式,学生交流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并解答提前准备的问题。
第三步:分析和解读(20分钟)
引导学生分析边塞诗诗群文的语言特色和文化内涵。通过讨论和互动方式,了解文章中使用的修辞手法、意境和情感表达,加深对其的理解。
第四步:鉴赏与评价(15分钟)
配合多媒体展示,播放名家诵读边塞诗诗群文的视频,帮助学生感受诗词的音韵美和情感魅力。鼓励学生自由发表个人观点,分享对文本的评价和理解。
第五步:创作与表达(20分钟)
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和理解,进行边塞诗诗群文的创作。可以自由选题,写出自己对边塞生活和英雄形象的表达。通过展示和欣赏,激发学生对文学创作的兴趣。
边塞诗情感鉴赏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边塞诗情感鉴赏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教案教学设计:边塞诗情感鉴赏
课程背景:
本节课是高二年级上学期人教版必修五《边塞诗情感鉴赏》一课的教学设计。本节课通过阅读并分析《边塞诗研究》一文,使学生通过对边塞诗情感的鉴赏,深入了解边塞诗的特点和艺术魅力。
教学目标:
1.了解边塞诗的特点和发展历程;
2.通过对《边塞诗研究》的分析,了解边塞诗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表达;
3.培养学生对边塞文化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与过程:
Step 1:导入
教师通过播放一段描述西北边塞景色的视频,引起学生对西北边塞的兴趣和好奇。
Step 2:展示
教师展示一些边塞诗的经典作品,让学生感受边塞诗的独特风格和情感表达。
Step 3:分组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以下问题:
1.边塞诗的特点有哪些?
2.边塞诗情感的表达方式有哪些?
3.边塞诗情感与边塞文化有何关联?
Step 4:阅读分析
学生阅读《边塞诗研究》一文,并完成相关的问题分析。
Step 5:学生展示
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
Step 6:讨论总结
学生就边塞诗的特点、情感表达以及与边塞文化的关联进行总结讨论。
Step 7:诗歌创作
学生分组进行边塞诗创作,并进行课堂展示。
教学材料:
1.视频:西北边塞景色的描述视频;
2.边塞诗经典作品的图片或摘录;
3.《边塞诗研究》一文;
4.创作边塞诗的素材和模板。
教学评估:
1.小组讨论和展示评估;
2.阅读理解和问题分析评估;
3.边塞诗创作和课堂展示评估。
教学延伸:
1.为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的边塞诗作品,鼓励学生进行阅读和欣赏;
群文阅读:《边塞诗里的家国情怀》 教学设计
群文阅读:《边塞诗里的家国情怀》教
学设计
首先,我会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引入边塞风光,让学生感受到边塞的壮美和荒凉,为后续诗歌的理解打下基础。
接着,我会以《唐诗五首·使至塞上》为例,让学生感受
到诗歌中的边塞情怀和对和平安宁的向往,同时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感受到中国传统诗歌的韵律、意境、语言等方面的美感。
然后,我会以《从军行》、《陇西行》、《春怨》三首诗为例,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感受到边塞诗的多样性和对家国情怀的表达。
最后,我会通过小组讨论、朗读、创作等方式,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感悟边塞诗的文化思想价值,唤醒学生珍爱和平、珍惜今天幸福美好生活的意识。
二、评价与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通过课堂观察、作业批改、学生反馈等方式,对学生的语文素养、思维能力、审美水平、文化理解等方面进行评价。同时,我也会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不断完善和提高教学效果。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四首诗歌,深入理解了战争给大国和小家带来的灾难,进而理解了“家国情怀”的议题。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和讨论时,应该抓住机会解释生字生词,加深学生的印象。同时,在学生讨论后,教师应该给予更加丰富和准确的评价,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
三)思考表达环节
在思考表达环节,教师引发学生对新时代“家国情怀”的思考,并让他们书写几句感想,表达自己的家国之思。这个环节能够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家国情怀”的概念,并将其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联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分享互评环节
在分享互评环节,师生共同分享自己的作品,并进行互评。这个环节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并在分享和互评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教师也能够通过互评,更好地了解学生的研究情况,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边塞诗教学设计
边塞诗教学设计
引言
边塞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独特魅力的艺术形式之一。作为
汉唐边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边塞诗以其独特的题材与风格,深
受人们喜爱。边塞诗教学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的重要途
径之一。本文将围绕边塞诗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等方面展开讨论,旨在为边塞诗教学的设计与实施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通过边塞诗的欣赏与鉴赏,培养学生
对优美辞章、妙趣横生的艺术形式的喜爱与追求,提高学生的审美
水平。
2. 增强学生对边塞文化的认知。通过学习边塞诗的创作背景、
题材特点等,让学生深入了解边塞文化的丰富内涵与独特魅力,增
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豪感。
3. 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边塞诗的朗读、背诵和仿写,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与表达能力,使他们能够准确地理解与传达边
塞诗的艺术形式和意义。
二、教学内容
1. 边塞诗的特点与形式。介绍边塞诗的创作背景、题材特点、格律与韵律等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边塞诗的艺术特点。
2. 边塞诗名篇的分析与欣赏。选取优秀的边塞诗作品,分析其创作手法、情感表达等,引导学生用心去感受和体验其中的魅力。
3. 边塞诗的朗读与背诵。通过朗读与背诵边塞诗作品,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增强学生对边塞诗的记忆与理解。
4. 边塞诗的仿写与创作。激发学生对边塞诗创作的兴趣与创造力,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边塞诗的格律与韵律进行诗歌的仿写与创作。
三、教学方法
1. 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向学生介绍边塞诗的相关知识,如边塞文化的背景、边塞诗的艺术特点等。
2. 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边塞诗作品,通过分析其语言运用、意境描绘等方面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边塞诗的意义与价值。
边塞诗教学设计
边塞诗教学设计
边塞诗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边塞诗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边塞诗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边塞诗的风格特点。
2、积累边塞诗的常见意象。
3、初步了解边塞诗的常用表现手法。
过程与方法
1、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深的我国古代诗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学习古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
2、学习鉴赏诗歌基本方法,初步把握诗歌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古代文人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
1、了解边塞诗的风格特点。
2、积累边塞诗的常见意象。
3、初步了解边塞诗的常用表现手法。
三、教学难点
学习鉴赏诗歌基本方法,初步把握诗歌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边塞诗形成于汉魏六朝时代,兴盛于唐代,代表诗人有王昌龄、高适、岑参等,他们被称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派。
(二)整体感知:
学生背诵边塞诗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整体感知边塞诗的意象。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际,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学生得出意象:塞外、衡阳、雁、角声、长烟、落日、孤城、浊酒、燕然、羌管、霜、将军、征夫
《边塞诗四首》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边塞战争诗四首》教案
一、从军行(其一)
1.作者简介
王昌龄(约698—757),字少伯,太原(今属山西)人,一说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727)登进士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天宝元年(742)迁江宁(今江苏南京)丞,后贬龙标(今湖南黔阳)尉,故世称“王江宁”或“王龙标”。其边塞、闺怨诗轰动一时,有“七绝圣手”、“诗家夫子”之称。《从军行》组诗共七首,是诗人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
2.基本解读
这首诗写了边塞戍卒怀乡思亲之情。(主旨)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此句写了环境、时序、风物、戍卒。在一片广漠的边塞之上,一座边城的西边,一座百尺高的烽火楼上,一个戍卒孤独地走上嘹望台,从青海湖上吹来的秋风在黄昏时分显得更加凛冽寒冷。此时此刻,戍卒的思乡念亲之情也正是最为浓烈之时。这是一幅悲凉而又伤感的画面。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当戍卒走上高台,坐下,寒风瑟瑟,本就让人愁思不已,他更用羌笛吹起了“伤离别”的乐府古曲《关山月》。笛声呜呜咽咽,如泣如诉,如亲人在呼唤,似征人在叹息。笛声如同一缕情思,飘向万里之遥的故乡,征人的妻子也同样在思念久戍边庭的亲人。但是战争远未停止,征人回乡遥遥无期,只能是无可奈何的等待。
3.鉴赏要点
王昌龄边塞诗的内容丰富,主题多样,表达的情感不止一种,此诗为抒写思乡之情。以音乐入诗,表达深情,是本诗写作的一个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边塞诗》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了解边塞诗和边塞诗派。初盛唐边塞诗繁荣的原因,盛唐边塞诗和晚唐边塞诗的特点。
2、了解著名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
3、掌握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
4、掌握解答边塞诗词鉴赏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
1、了解边塞诗和边塞诗派。
2、掌握解答边塞诗词鉴赏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解答边塞诗词鉴赏问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了解边塞诗和边塞诗派
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作家,以亲历的见闻来写作;另一些诗人用乐府旧题来进行
翻新的创作。参与人数之多,诗作数量之大,为前代所未见。其创作贯穿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是初唐写作边塞诗较多的作家,此后其他著名诗人如:杨炯、陈子昂、杜审言等人也创作边塞诗。边塞诗创作一时蔚为风气。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著名的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维。
1、初盛唐边塞诗繁荣的原因
一方面在于强大的边防和高度自信的时代风貌;另一方面在于建功立业的壮志和“入幕制度”的刺激。文人普遍投笔从戎,赴边求功。
2、盛唐边塞诗的特点,在于以下四个方面:
(1)题材广阔:一方面包括,将士建立军功的壮志,边地生活的艰辛,战争的酷烈场面,将士的思家情绪;另一方面包括,边塞风光,边疆地理,民族风情,民族交往等各个方面。其中以前者为主要题材。
(2)意象宏阔:大处落笔,写奇情壮景。
(3)基调昂扬:气势流畅,富有崇高感。
(4)体裁兼善:歌行、律绝皆有佳作。
二、欣赏著名边塞诗人
(1)高适(701-765)是盛唐边塞诗的主要创作者,这和他的边塞经历有密切的关系。高适在人生的早年,就渴望从军,建立边功。他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北上登蓟门,茫茫见沙漠。倚剑对风尘,慨然思
卫霍。……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自天宝十二年(753)开始,高适长期从军,三度出塞,军旅生活体验丰富。高适每次出塞都写了大量的诗或纪行,或抒怀。高适边塞诗题材选取角度的特点是:以政治家的眼光来观察、分析边塞的现状,把战争和国家的安危、人民的苦乐联系在一起考虑,因此题材广泛,思想深刻。他的诗继承汉魏古诗的遒劲风格,常用的表现方式是铺排对比,直抒胸臆。诗作带着强烈的感情。
(2)岑参(715-769)是盛唐边塞诗的的主要创作者,这和他的经历有密切关系。他向往从军立功,把它当作求取功名的一条主要途径。从军前,他曾写下这样的诗句:“终日不得意,出门何所之。从人觅颜色,自叹是男儿。”(《江上春叹》);“盖将军,真丈夫,行年三十执金吾。”(《玉门关盖将军歌》);“功名只应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自从天宝八年(749)开始,岑参两度出塞,先赴安西任掌书记,后赴北庭任节度判官,经历了长达八年的边塞生活,历练成为一个边塞诗人。
岑参边塞诗的特色及价值在于充满了山川奇气和爱国壮志。所谓山川奇气,即以边疆自然风光作为诗歌意象,在绝域的荒凉和广漠中挖掘庄严和美丽,并加以热烈歌颂,这是岑参诗歌的独到之处。所谓爱国壮志,即抒写边防将士保卫边疆的正气。在艺术上,善于观察,精于描绘是他的特长。岑参诗常用的表现手段是:丰富的想象、新奇的比喻和合理的夸张。岑参的边塞诗句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感情
热烈,气势雄浑,场景壮阔,色彩瑰丽,想象丰富,句式跳跃,语言奔放。他的作品写奇景,抒奇情,有奇采。
(3)王昌龄的边塞诗,王昌龄的边塞诗大部分是用乐府旧体抒写战士爱国立功和思念家乡的心情。诗体多用以入乐的七绝,与高适岑参多用古体诗不同。王昌龄的《从军行》向来被推为边塞诗的名作。
三、边塞诗的美学风格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概括出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它包含了: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等各个方面。
盛唐边塞诗体现了一种阳刚之美。在边塞诗中,一方面以夸张对比衬托的手法对战争残酷,环境恶劣进行展示,如“战士军前半生死”,“黄金百战穿金甲”,“孤城落日斗兵稀”。但另一方面,边塞诗作更凸显人面对战争时奔涌出的巨大精神力量。其中既有:不屈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心,保家卫国的豪情,还有在战场上建立功名的壮志。如“不破楼兰终不还”;“愿为腰下剑,只为斩楼兰”;“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这两个方面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这种对立统一所产生的张力使诗句具有永不泯灭的魅力,诗句中洋溢着的崇高感,成为中华民族的最强音,千载悠悠。
晚唐时期,经过无数战乱的唐朝更加衰落。这段时期的边塞诗也全无初唐时期的豪迈。而多写思念故里之情。如李益《从军北征》。
四、中学生在解答边塞诗词的鉴赏问题时,应掌握如下几把打开通往凯旋门的钥匙。
第一把钥匙是要弄清边塞诗词的立意,深挖它含蓄的主旨,从总体上对作品进行把握。
第二把钥匙是要弄清诗中哪些地方是对战争场面的描写。战争是非常残酷的,是血淋淋的,从诗歌艺术美学的角度考虑,它一点也不美,不宜直接描写,所以绝大多数诗人都采用侧面描写。所以,对中学生而言,要找到还是有一定的难度。那么,怎样去挖掘出来呢?一是要抓住与战争有关的器物,如旗、鼓、干、戈,号角、战车、辕门、烽火等;二是要抓住与战争有关的地点和人、事、物,如楼兰、阴山、瀚海、凉州、长城、受降城、玉门关,单于、吐谷浑,羌笛、胡笳、琵琶,《折杨柳》、《落梅花》、《关山月》等,然后展开丰富的联想,进行深入的揣摩,也能猜个八九不离十。
五、《从军行》
(一)这首诗中,哪些意象能反映边塞特征?
(二)“烽火城西百尺楼”中“楼”这一形象,具有怎样的特征。
(三)“黄昏独上海风秋”这一句中,可以感受到诗人要渲染的怎样的氛围?
(四)“更吹羌笛关山月”中,“笛”与“月”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
(五)最后两句,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试加以分析。
六、当堂练习题(一)
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前两句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2、第三句写的是什么内容,它对最后一句起什么作用?
七、《塞下曲》
(一)从诗题看,本首诗属于__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