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3.1分子和原子说课稿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3.1《分子和原子》优秀教学案例(第一课时)
(一)情景创设
1. 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水的沸腾、气体的膨胀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模拟分子和原子的微观结构,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分子的运动和原子的构成,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分子和原子观念。
3. 设计一些实验,如分子的扩散实验、原子的结构模型制作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观察分子和原子的性质和变化,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
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2. 鼓励学生互相帮助、互相启发,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3. 设计一些小组活动,如分子模型制作、原子结构展示等,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1.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发现自己的不足,及时调整学习策略。
(二)问题导向
1. 在教学过程中,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分子和原子的知识。
2.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方法,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
3.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三)小组合作
(四)总结归纳
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分子和原子的概念、性质和应用。
2. 强调分子和原子在科学研究和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
3. 引导学生思考分子和原子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作业小结
1. 布置一些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分子和原子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2. 鼓励学生相互评价,从他人的优点和不足中吸取教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3.1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5.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五、作业布置
1.请学生完成课本第34页的练习题1-5,重点是通过练习题加强对分子和原子概念的理解,以及化学符号的正确书写。
-练习题1:根据分子的性质,解释为什么湿衣服会晾干。
2.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念。
3.通过学习分子和原子的知识,使学生认识到物质世界的微观结构和宏观现象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4.培养学生关注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等问题,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5.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学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提出引导性问题,如“为什么我们能闻到远处的香味?”来激发学生思考分子运动。
-创设情景教学,通过故事、案例等形式,将抽象的微观概念与生活实际相结合,降低理解难度。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讨论和互助中解决化学符号书写和应用的问题。
3.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以下方面:
-强调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观察能力。
3.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宏观的化学反应现象,如燃烧、沉淀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微观原因,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
1.介绍分子的概念,阐述分子的组成、性质和特点,如分子的体积、质量、间隔等。
2.通过动画演示,展示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解释扩散现象与分子运动的关系。
3.引入原子的概念,讲解原子的核式结构、电子云等,强调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
3.交流分享:小组之间进行成果交流,分享各自在讨论和实验过程中的发现和心得。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3.1分子和原子说课稿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课题一“分子和原子”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分子和原子”是新课标教材(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第1课题内容。
①是学生从宏观世界步入微观世界的第一课。
②是学生继续探索物质构成奥秘,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切化学反应实质的基础。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从微观角度认识蒸发、挥发、扩散、蒸腾等宏观现象。
2、学生起点能力分析分子和原子对学生来说,并不完全陌生,在物理课中已有所涉及。
但是,并没建立准确的概念。
由于分子、原子是看不见也摸不着的粒子,比较抽象,很难理解,因此本课题是学生学习化学以来的第一次分化点。
所以如何让学生能比较轻松愉快地接受微观知识,对后续学习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是非常重要的。
3.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认识分子、原子的特性,并能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运用观察生活、实验探究等方法获取信息;能用文字和语言表达有关信息;学会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所得信息进行加工;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微观想象力和分析推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来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保持和增强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和合作学习的意识。
4、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建立分子和原子的概念,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难点: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
二、教法分析与学法指导1、教法分析: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引导实验探究法、交流讨论法、分析归纳法教学法等方法2、学法指导:注重帮助学生通过观察、想象、实验、类比、模型、多媒体等多种方式从微观的角度去学习化学,通过动手、耳听、眼看、脑想等多种感官同时并用,在头脑中形成微观粒子的想象表象,感知微观粒子的存在。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3.1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1.教师提出讨论题目:“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有什么作用?”
2.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从化学反应中分子和原子的变化来分析。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练习
1.教师出示练习题,包括填空、选择、简答等形式,涉及分子和原子的概念、性质、化学式书写等。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辅导,解答学生疑问。
2.学生在化学符号的书写和应用方面可能存在困难,需加强个别辅导。
3.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参差不齐,需针对不同学生进行分层指导。
4.部分学生对化学学习兴趣不足,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分子和原子的定义,掌握其基本性质。
2.学会正确书写分子的化学式,理解化学式表示的意义。
6.创设情境,巩固知识:设计一些与分子和原子相关的情境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巩固所学知识。
7.课后作业,拓展延伸:布置具有挑战性的课后作业,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8.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认识到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举例:水分子H2O、二氧化碳分子CO2等。
-展示分子模型,加深学生理解。
2.原子的概念:教师讲解原子的定义,强调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
-举例:氢原子H、氧原子O等。
-展示原子结构示意图,帮助学生建立原子概念。
3.分子和原子的性质:讲解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性质,如运动、间隔、作用力等。
3.了解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4.能够运用分子和原子的概念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3.1原子和分子教学设计
-设想实施:在课堂上穿插使用多媒体教学资源,配合教师的讲解,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认知。
3.强化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通过实验课的设置,让学生亲自操作仪器,观察化学反应,从而加深对原子和分子知识的理解。
1.原子和分子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是本章节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学生需要理解原子是物质的基本组成单位,而分子则是由原子通过化学键连接而成的粒子。这一概念的掌握对于后续学习化学方程式、化学反应等具有重要意义。
-教学设想:通过动画、模型和实验等多种教学手段,直观展示原子和分子的结构和相互转化过程,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概念。
-教学设想:通过案例分析和实验探究,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化理解。
(二)教学设想
1.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原子和分子的奥秘。通过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和实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设想实施: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实验操作,鼓励他们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观察实验现象并得出结论。
3.思考作业:
-思考原子和分子的概念对于理解化学性质和化学反应的意义,撰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的见解。
-探讨原子和分子的理论如何影响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举例说明。
4.小组合作作业:
-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一个关于原子和分子的研究项目,可以选择一个特定的化学反应进行深入研究,或探讨原子和分子在某一领域中的应用。
-学生通过观看多媒体资源,增强空间想象能力,提高学习兴趣。
3.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交流表达能力。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倾听他人的意见。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说课稿:3.1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说课稿:3.1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1.课程背景和目标1.1 课程背景本堂课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材的第一课时,主要介绍分子和原子的概念,为后续的化学学习打下基础。
该课程内容涵盖了分子和原子的组成及其特性,以及分子与原子的比较等。
1.2 课程目标1.了解分子和原子的定义和组成;2.掌握分子与原子的比较;3.培养学生对化学概念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教学重点和难点2.1 教学重点1.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及其组成;2.分子与原子的比较。
2.2 教学难点1.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2.学生对于化学概念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培养。
3.教学内容和安排3.1 教学内容1.分子和原子的定义和组成;2.分子与原子的比较。
3.2 教学安排第一步:导入(5分钟) - 通过问答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章关于元素的学习,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
第二步:引入新知识(10分钟) - 展示分子和原子的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示意图,进而引入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第三步:概念解释(15分钟) - 以示意图为依据,解释分子和原子的定义和组成,帮助学生形成对概念的初步认识。
第四步:示范实验(20分钟) - 进行简单的物质溶解实验,观察物质的溶解过程,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一实验与分子理论之间的联系。
第五步:知识巩固(15分钟) - 布置作业:请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写出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以及分子与原子的比较。
第六步:课堂小结(5分钟) -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4.教学方法和手段4.1 教学方法•问答互动:通过提问激发学生对化学概念的思考和理解;•示范实验: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观察和实践,加深对概念的认识。
4.2 教学手段•示意图:使用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实验器材:使用实验器材进行物质溶解实验,直观呈现化学反应。
5.教学评估5.1 评价方式•口述答题:提问学生对于分子和原子的理解;•课堂讨论:与学生进行互动,了解学生对于概念的掌握程度。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3.1 分子和原子说课稿(共31张PPT)
谈收获
1.学生结合这节课的学习,谈谈自己的收获。
2.你对《阿凡提智斗老财主》中阿凡提和老财主的主 张有什么新的看法?
从微观角度看世界 谢谢大家
课题一: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
(说课)
教材分析
《分子和原子》说课流程图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学习是在学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 基础上,由宏观的世界转向微观的世界的开 端,通过学习可以使学生对微观世界有所了 解,它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又是必 不可少的工具,对以后学习化学方程式,认 识化学反应的实质起着重要作用。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学情分析
从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三个方面分 析学生的基础、优势和不足,它是制 定教学目标的重要依据。
学生对物质的认识是从看得见,摸得着的宏观物 质开始的。在前二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对身边的 物质及其变化,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物质的内 在变化及其原因却很少接触,因此,引导他们换 一个角度看世界,变一种观点解读物质是本课的 关键 。《分子和原子》一节,通过模拟原子运
3、Patience is bitter, but its fruit is sweet. (Jean Jacques Rousseau , French thinker)忍耐是痛苦的,但它的果实是甜蜜的。10:516.17.202110:516.17.202110:5110:51:196.17.202110:516.17.2021
观察实验:品红的扩散
在两个烧杯中分别放入大半杯热水和冷水 ,然后用两个药匙各取少量品红,同时放入 两个烧杯,静置。观察现象。
3.1分子和原子 说课稿-广东省河源市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3.1分子和原子说课稿-广东省河源市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一、教材分析
《广东省河源市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是根据九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编写的一本化学教材。
本课是该教材的第三单元,主要介绍了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概念以及它们在物质变化中的作用。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包括:
•分子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原子的概念和性质
•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通过学习本单元,学生将了解到分子和原子是物质的基本组成单位,理解分子和原子在物质变化中的重要作用,并能够应用这些知识解释化学现象。
二、教学目标
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并能够用简单符号表示分子和原子
–了解原子的基本性质,如质量、电荷和位置
–掌握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会观察和实验的方法,培养动手实践的能力
–学会从实验中提取规律和总结概念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探究精神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如下:
1.教学重点:
–理解分子和原子的概念,能够用简单符号表示分子和原子
–了解原子的基本性质,如质量、电荷和位置
–掌握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2.教学难点:
–理解原子的微观结构,培养学生从粒子层面思考问题的能力–掌握分子和原子的符号表示方法,如化学式和原子序数
四、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
1. 分子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1.导入:通过活动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微观结构,并提出问题:。
九年级化学上册说课稿-3.1分子和原子5-人教版
九年级化学上册说课稿-3.1分子和原子5-人教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九年级化学上册的第五单元,主要内容是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分子与原子的概念,掌握元素符号、化学式的表示方法,以及化合价的确定方法。
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分子和原子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
同时,本单元也是化学学科中的基础部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分子与原子的概念;•了解元素符号、化学式的表示方法;•掌握化合价的确定方法。
2.能力目标:•能够利用元素符号和化学式简单计算化合物的化合价;•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分子和原子的不同。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分子与原子的概念;•元素符号、化学式的表示方法。
2.教学难点:•化合价的确定方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视频或图片展示不同物质的分子结构,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质由什么组成?是由单个原子还是由多个原子组成?2. 温故知新通过课堂讨论的方式回顾上一节课学习的内容,巩固学生对原子的概念和基本结构的理解。
3. 引入新知通过教师讲解和示例展示,引入分子的概念。
讲解分子由多个原子组成,不同物质的分子结构不同。
4. 实验探究设计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不同物质的分子结构。
例如,选择水、氧气、氯气等物质进行实验,观察物质的状态和实验现象,并引导学生总结出不同物质的分子结构。
5. 知识讲解与练习讲解元素符号和化学式的表示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并进行练习。
例如,给出氧气、水和二氧化碳的化学式,并要求学生写出氢气的化学式。
6. 化合价的确定讲解化合价的概念和确定方法。
通过示例展示,引导学生计算化合物的化合价。
例如,利用化合价确定二氧化碳、硫酸等化合物的化学式。
7. 小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小结,并进行拓展。
可以讲解一些常见的化合物的化学式和化合价,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练习。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说课稿:3.1分子和原子第二课时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说课稿:3.1分子和原子第二课时一、课时概述本节课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材的第三章第一节的第二课时,主要内容是学习分子结构和原子的相关知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及其组成,掌握共价键的形成和离子键的特点等。
二、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及其组成;2.共价键的形成和特点;3.离子键的形成和特点;4.化合物的晶体结构。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学生要掌握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及其组成,了解共价键和离子键的形成和特点。
同时,还要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能力,帮助学生理解化合物的晶体结构。
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及其组成;2.理解共价键的形成和特点;3.了解离子键的形成和特点;4.了解化合物的晶体结构。
能力目标1.能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与本节课相关的问题。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兴趣和探索精神;2.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及其组成;2.共价键的形成和特点;3.离子键的形成和特点。
教学难点1.理解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及其组成;2.理解共价键和离子键的形成过程。
五、教学过程1. 复习导入(5分钟)活动设计:通过呈现一些物质的化学式,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复习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及其组成。
2. 新课呈现(15分钟)活动设计:1.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将少量红色液体A和蓝色液体B分别滴入两个试管中,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下来。
2.分析实验结果: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红色液体A和蓝色液体B混合后会变成紫色。
3.引入共价键和离子键的概念:通过讲解实验结果,引入共价键和离子键的概念,解释实验现象的原因。
3. 知识讲解与拓展(20分钟)活动设计:1.讲解共价键的形成和特点:通过示意图和示例,讲解共价键的形成过程,解释共价键的特点和稳定性。
2.讲解离子键的形成和特点:通过示意图和示例,讲解离子键的形成过程,解释离子键的特点和稳定性。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3.1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分子的概念,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如分子的体积小、质量小、分子间有间隔等,并能运用这些性质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2.了解原子的概念,掌握原子是物质的基本组成单位,了解原子的结构,包括原子核和核外电子。
3.掌握分子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能通过实例分析分子与原子的转化过程。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对物质的组成和分类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分子和原子的概念不再陌生,但在理解上可能还存在一些模糊之处。学生对实验现象充满好奇,有较强的探究欲望,但实验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有待提高。此外,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有待加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以下几点:
1.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主动探究分子和原子的奥秘。
2.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3.创设有趣的实验情境,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4.加强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5.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将化学知识与社会现象相联系,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4.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通过实验观察分子和原子的性质,提高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推理和归纳,培养学生的问题发现和解决能力。
2.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深入理解分子和原子的概念,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内容:分子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以及它们在物质变化中的作用。
2024年分子和原子说课稿
分子和原子说课稿分子和原子说课稿篇1一、教材分析1、教材内容:本节课内容选自初中化学(人教版)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的第二节。
2、教材的地位和和作用:本课题是学生对微观世界的首次了解,也是今后学习化学不可缺乏的理论基础。
对本课题内容的学习不仅可以把前面的教学内容从微观的角度上认识得更加深刻,而且还是后面继续学习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物质结构等内容所必备的基本知识。
并且对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有重要作用。
3、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使学生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的粒子构成的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并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合作意识。
2)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微观想象力和分析推理的能力。
(3)情感目标:1)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和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教育。
2)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树立为民族振兴努力学习化学的志向。
3、重点与难点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以及会用微粒的观点解释一些常见的现象是本节课的重点;而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及分子概子概念的形成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学情分析由于分子、原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所以,学生要真正建立明晰的分子、原子概念是较为困难。
九年级学生己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动手能力,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充分利用实验、多媒体等手段,帮学生完成对分子特征的认识三、教法分析在教学中,努力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和勤于动手,在身心愉悦的环境下获得新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为此主要采用分组合作,师生互动,动手演示,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方法,充分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现代教育新理念。
四、说教学过程从创设情境,孕育新知开始;经历探索新知,归纳新知;巩固新知,运用新知;总结新知,随堂检测;布置作业,梯度提高等过程来完成教学。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3.1分子和原子优秀教学案例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了解分子的定义、特征及其在物质中的作用。
2.让学生掌握原子的结构,了解原子核和电子的分布,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使学生能够运用分子和原子的概念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溶解、挥发等。
4.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掌握分子和原子的性质,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设计实验情境,如拆分和组合分子模型,让学生亲身体验分子和原子的变化过程。
(二)问题导向
1.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如“分子和原子有什么区别?”、“它们是如何构成物质的?”等问题。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如询问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
这些亮点体现了本教学案例在学科和课本关联性、教学实际、教育专业用词、人性化语言和突出重点等方面的优势,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综合能力。
3.举例说明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如水的分解和氢气的合成。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配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出问题:“分子和原子有哪些性质?它们是如何相互作用的呢?”
2.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探讨分子和原子的性质及其在物质中的表现。
3.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发现,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2.向学生提出问题:“你们认为分子和原子是什么?它们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3.总结学生提出的观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分子和原子”。
(二)讲授新知
1.利用多媒体展示分子和原子的微观结构动画,向学生讲解分子和原子的定义、特征及其在物质中的作用。
2.通过实物模型或实验演示,讲解原子核和电子的分布,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分子与原子说课稿
分子与原子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分子与原子》。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分子与原子》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材第三单元课题 1 的内容。
本课题是学生对微观世界的首次接触,是学生从宏观世界走向微观世界的开端,也是今后学习化学的重要基础。
在教材的编排上,本课题先通过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如品红在水中的扩散、水的蒸发等,引发学生对物质构成的思考,从而引出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接着,通过实验探究,如氨分子的扩散实验、酒精与水混合体积变小的实验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分子的存在和性质。
最后,教材还介绍了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的变化情况,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变化的本质。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题之前,已经对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于物质的微观构成还缺乏认识。
九年级的学生正处于思维活跃、好奇心强的阶段,他们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还相对较弱。
因此,在教学中,要通过直观的实验现象和形象的比喻,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微观概念。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能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一些常见的现象。
(3)理解分子和原子的概念,了解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2)让学生认识到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增强学生的唯物主义观念。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分子的基本性质。
(2)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2、教学难点(1)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一些常见的现象。
(2)理解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的变化情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3.1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优秀教学案例
1.教师详细讲解分子和原子的定义、性质和特点,如:分子是物质的最小粒子,具有体积和质量,分子之间存在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等。
2.教师通过实验、动画等多媒体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分子和原子的微观结构,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3.教师设置一些例子,让学生结合分子和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释这些例子,巩固所学知识。
3.创设实验情境,如分子间的间隔变化、原子的结构特点等,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分析和总结分子和原子的性质。
4.设计一些有趣的化学小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分子和原子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问题导向
1.教师提出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如:“分子和原子有什么区别?”,“分子和原子是如何运动的?”,“分子和原子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等。
5.教学内容与过程细致严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分子和原子的定义、性质和特点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并通过实验、动画等多种方式,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分子和原子的微观结构。这种细致严谨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
5.让学生体验到化学知识的实用性,认识到化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展示分子和原子的微观结构,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分子和原子的运动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水的蒸发、铁的生锈等,引导学生思考分子和原子的作用,使学生认识到分子和原子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学生互相评价,分享学习心得,互相借鉴,共同提高。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思考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等方面的表现。
《分子与原子》说课稿
《分子与原子》说课稿《分子与原子》说课稿1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小粒子,本节课,学生将从认识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开始认识微观世界,是化学学习由形象到抽象,从宏观转向微观的开始。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了解微观世界,形成微观想象能力至关重要,是继续探索物质结构奥秘,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切化学反应实质的基础。
2、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目标: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认识分子、原子的特性,并能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微观想象力和分析推理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一般方法,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学会运用观察、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运用想像、类比、分析、归纳等方法处理加工信息,获取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自然现象,并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来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增强了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积极态度。
3、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培养学生学会对疑惑且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进行猜测、观察,分析、交流、总结等探究能力。
本课的难点是:引导学生透过物质变化的宏观表象,建立微观粒子的想象表象,形成正确的微观想像,即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微观想象力。
二、教法分析本课教学采用实验探究、交流讨论与分析归纳相结合,并以多媒体辅助教学。
新课标要求,初中化学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结合本课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我确定了以实验探究为主线,结合交流讨论、分析归纳等方法,目的是培养学生善于动手、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能力,学生通过探究活动,了解分子、原子的有关知识,突出本课的重点,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帮助学生形成微观想像能力,突破难点。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3.1分子和原子(第三课时)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内容概述
本节课为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3.1分子和原子的第三课时。在这一节课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分子和原子的概念,理解它们在物质世界中的重要性。本节内容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对之前所学微观粒子知识的巩固,也为后续学习化学键、化学反应等打下基础。
1.课后作业和测试,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2.学生访谈,了解他们的学习体验和感受。
3.同行听课,获取反馈和建议。
反思和改进措施:
1.根据学生的反馈和学习效果,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2.对实验环节进行评估,优化实验设计,提高安全性。
3.加强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导,提高学生参与度。
4.定期进行教学反思,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1.学生对分子和原子概念的理解可能不够深入。
2.实验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
3.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可能存在参与度不均的情况。
应对措施:
1.通过更多实例和比喻,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2.加强实验安全教育,确保实验操作规范。
3.引导学生轮流参与,鼓励每个成员贡献自己的想法。
课后评估教学效果将通过以下方式:
(二)媒体资源
我将使用以下教具、多媒体资源和技术工具辅助教学:
1.实验器材:如显微镜、化学试剂等,用于进行分子和原子的实验探究。
2.多媒体资源:如PPT、教学视频等,用于展示分子和原子的结构、特性等,使抽象知识形象化。
3.技术工具:如互动白板、在线学习平台等,用于实现课堂的实时互动和课后拓展。
这些媒体资源在教学中的作用主要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以及拓展教学时空。
(二)新知讲授
分子和原子说课稿
分子和原子说课稿分子和原子说课稿篇1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
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学法、教法,说过程四个角度向大家阐述我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1、本课的地位、作用:《分子和原子》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子、原子概念,是在学习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及混合物、纯洁物的根底上,由宏观世界转向微观世界的开端,也是今后学习化学不可缺乏的理念根底。
对本课题内容的学习不仅可以把前面的教学内容从微观的角度上认识得更加深刻,而且还是后面继续学习化学方程式、质量守恒定律、物质结构等内容所必备的根本知识。
并且对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有重要作用。
2、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我将教学目标确立为:●知识与技能:认识物质的微粒性,能说出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会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了解分子、原子在化学变化中的特点;认识分子与保持物质化学性质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学习通过观察身边物质、实验现象等方法获取信息,从而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等方法处理信息;能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对有疑惑或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探究,实验中注意观察与思考结合,对实验的结果和分析能用文字、图形及化学语言进行表述和交流;认识科学研究的方法——假说与模型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快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开展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勤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3、教学重点和难点: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我将教学重、难点确立为:教学重点:分子的根本特征;从分子、原子角度认识物质的构成和物质的变化;对自然、实验现象的猜测、观察、分析、交流、表达、总结等能力。
教学难点:从分子、原子角度认识物质的构成和物质的变化。
二、说学情1、学生已经学习了物质的变化、物质的性质、化学实验根本操作。
在小学科学和初中物理也学习了分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及联系,以及物质的三态变化、热胀冷缩等相关知识,这为学习新知识做了知识的铺垫。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3.1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安排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通过团队合作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2.讨论问题:分子和原子有什么区别?分子和原子在物质中的作用是什么?
3.学生通过讨论,得出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以及它们在物质中的作用。
3.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分子是由两个或更多原子组成的,而原子是构成分子的最小粒子。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
4.分子和原子在物质中的作用:分子和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不同的物质由不同种类的分子或原子组成。
三、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溶解、挥发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从而引出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3.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学生需要理解分子是由两个或更多原子组成的,而原子是构成分子的最小粒子。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
4.分子和原子在物质中的作用:学生需要理解分子和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不同的物质由不同种类的分子或原子组成。
针对以上重难点,我设想采取以下教学策略:
1.实验观察:通过安排一些简单的实验,如水的沸腾、气体的扩散等,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现象来理解和掌握分子和原子的性质和区别。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3.1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将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学生应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分析问题,得出结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
2.设计一个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运用分子和原子的知识来解释现象。例如,可以让学生观察水的沸腾过程,并解释水分子在沸腾过程中的行为和相互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子和原子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分子和原子》,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大板块来给大家阐述我的教学思路和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1.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分子和原子》是人教版新课标教材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第课题第一课时的内容。
本节课的学习是在学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基础上,由宏观的世界转向微观的世界的开端,通过学习可以使学生对微观世界有所了解,它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又是必不可少的工具,对以后学习化学方程式,认识化学反应的实质起着重要作用。
本课题内容计划安排两课时,本节课完成的是第一课时的内容。
2.学情分析(1)知识水平:在学习本课题之前,学生对物质的认识是从看得见,摸得着的宏观物质开始的。
在前二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对身边的物质及其变化,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对物质的内在变化及其原因却很少接触,学生通过生物学和物理学的学习对物质的微观构成有了一定的认识。
而且在前面的学习过程中掌握了一些探究方法和实验技能,加之在平时的生活中积累了很多与本课有关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换一个角度看世界,变一种观点解读物质是本课的关键。
《分子和原子》一节,通过模拟原子运动、实验、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方式将文字、图像、声音综合起来。
优化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从不同的感观,不同的侧面使学生加深对事物的认识。
(2)智力水平:九年级学生正处于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思维活跃的时期,认知能力和水平都比较高。
这为本课题的学习提供了智力支持。
3.教学目标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情况,特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知识与技能](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认识分子的特点。
(3)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过程与方法](1)学习运用日常现象与理论相结合的方法,用理论解释日常现象。
(2)学习运用分析、归纳和模型化等方法提高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2)渗透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的教育。
4.教学重点、难点及突破本课题是学生初次接触微观世界,从微观角度学习化学,认识世界的开端。
所以对物质粒子性的认识决定着后面学习的成败。
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情况,确定本节课的重、难点如下:重点:(1)确立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的观点。
(2)能用理论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难点:提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将利用多媒体技术、探究活动和评价反馈等方式对重、难点进行突破。
二、教法分析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指出“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积极帮助者和引导者,应当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结合本节课的内容,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1)情景创设:创设一个与本节内容相关且切合学生生活实际的情景,通过问题的解决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引出新课。
(2)实验探究: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确立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的观点。
(3)活动探究:组织学生完成几个活动,归纳、总结分子的三个特点。
(4)评价反馈:设置课堂练习,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评价。
三、学法分析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及认知规律,本节课学生的学习主要采用实验——讨论法和分析——归纳法等学习方法。
四、教学过程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创设有利于知识建构的情境,强调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
由于本节概念比较抽象,又是学生首次接触微观概念,对分子和原子究竟是什么样的粒子,他们缺乏准确的内容表象,要真正建立明晰的分子原子概念是较为困难,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进行教学。
这节课我将通过五个环节来完成教学:创设情景——新知探究——课堂小结——巩固提高——课后练习。
具体过程如下:(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同学们在生活中经常这样的现象:放学回家后一踏进家门,“哇!今天吃****菜”,这是一个同学们都很熟悉的生活场景,从情景入手,抓住与本课题有关的信息提出问题:明明没有看到桌子上的菜,却能隔很远就能闻到,为什么?通过提问将学生引入一个问题情景当中,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解决问题,这样做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热情。
当学生给出答案后,进而追问:你知道香味四溢的本质原因是什么吗?由追问将问题继续深化,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自然过渡到本节的主要内容——探究物质的构成。
(二)新知探究引导:物质表现出来的很多特征,都与物质的微观结构是有关系的。
通过引导明确宏观想象与微观构成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引导学生通过宏观现象的分析,推测物质可能的微观组成。
1.此时指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设计过程中考虑到教材中安排的探究实验操作有点复杂,用时较长,且不利于照顾学生的差异。
所以对探究实验进行了调整——设计了三个操作更为简便的探究实验,节约操作时间让学生能够充分的展开讨论。
同时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到活动中。
(多媒体展示实验内容及主要操作步骤):(1)碘加热升华(2)品红在冷水、热水中的扩散(3)氨水使试管内滤纸条上的酚酞变色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物质具有什么样的结构才会导致出现这样的实验现象。
要求小组内进行讨论,然后汇报结论。
通过讨论,学生获得的探究结果不一定与事实相符,这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苯分子和硅原子照片。
让学生感受分子和原子的真实存在。
如果前面学生的探究结果与事实出入有较大出入,这时可以让学生继续思考。
最终确立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的结论。
[板书]一、物质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的在确立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的观点的基础上,继续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分子的特点。
我设计了三个小活动引导学生对分子的三个特点进行探究。
同时利用活动突破本节的难点。
2.活动一:刚才给大家展示的苯分子和硅原子图片在普通的显微镜下是看不到的,它是利用分辨率更高,放大倍率更大的电子隧道扫描显微镜拍摄到照片。
这说明分子大还是小?介绍两幅图片的来历,引出分子很小的特点。
为了能更直观的感受分子的小,继续引导学生活动。
分子到底有多小呢?现在假设一个任务:我们全班同学一起来数一数一滴水中的分子。
假设每人每秒中数1个,计算一下需要多长时间能数完?(利用计算结果,加深学生对分子很小的印象)[板书]分子的特点1.分子很小2.活动二:分析实验(1)品红在冷水、热水中的扩散(2)氨水使试管内滤纸条上的酚酞变色从氨水使试管内滤纸条上的酚酞变色,品红在冷、热水中扩散,由引导学生从分子的角度思考问题,水到渠成的引出分子是不断运动的特点。
[板书]2.分子是不断运动的从生活中真实的事例出发,引导学生体会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社会的思想,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活动三:提出新问题:冲糖水时,把糖放到开水中,糖不见了,而杯中的水却变甜了。
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吗?补充两个小实验:1体积的水和1体积酒精混合后为什么不是得到2体积溶液?利用1升黄豆和1升小米混合总体积小于2升的生活实验,启发学生思维,得出:“分子间有间隔的”结论。
取一注射器,吸入一定体积的空气,用手指顶住针筒小孔,将栓塞慢慢推入。
然后吸入一定体积的水,再试一试,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分子等微粒间有间隔,气体物质粒子间隔较大,固态、液态物质的粒子间隔比较小。
水温升高,液态水变成蒸气“跑”走了,温度下降水蒸气凝成雪花或冰雹。
利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热胀冷缩的现象。
[板书]3、分子之间是有间隔的。
物质在不同状态时分子间的间隔不同。
有关分子的这些特点,在八年级物理第十单元中已经出现过,直接引用就可以了。
补充这个实验目的是提示学生各学科之间都是有联系的,要学会整合各学科知识来解决问题。
(三)课堂小结5. 请同学们试着说一说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总结后多媒体展示板书设计)通过让学生自己小结,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知识的意识和能力。
同时,也可以反映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突出本节的重点。
(四)巩固提高6.引导: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下面请同学们运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以下生活现象。
(多媒体展示)(1) 湿衣服在阳光下和通风处比在阴凉处易于晾干。
(2) 香水、汽油为什么要密封保存?(3)25cm3的石油气在加压的情况下可装入容积为0.024cm3的钢瓶中。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的目的是建构意义,即能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达到对知识的真正理解。
设计练习的目的,第一,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反馈。
第二,是让学生在解释——指正——再解释的过程中巩固提高对分子特点的认识,进一步对难点进行突破。
(五)课后练习1、P51习题1(1);2(2)、(6)2、请同学们课后搜集生活中与物质粒子性有关的例子。
看哪些你能用所学知识解决。
题目1属于基础性题目,适合于所有的学生完成。
可以起到强化巩固的作用。
题目2属于活动性内容。
通过活动可以让学生将知识带出课堂,引入生活。
学会关注生活,关注社会。
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