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问题设计的几点思考(评)
关于作业布置与评价的几点思考(网友来稿)(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关于作业布置与评价的几点思考(教师中心稿)教学章节:一、作业布置的目的与原则二、作业类型的设计三、作业难度与量的掌控四、作业的提交与反馈五、多元化评价策略教学目标:1. 理解作业布置的目的与原则,以便更有效地指导学生学习。
2. 学习设计不同类型的作业,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3. 掌握作业难度与量的掌控方法,保证作业的有效性。
4. 学习作业的提交与反馈技巧,提高学生作业的质量。
5. 理解并实践多元化评价策略,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教学内容:一、作业布置的目的与原则1.1 讨论作业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1.2 分析作业布置的目的:巩固知识、培养能力、激发兴趣1.3 探讨作业布置的原则:针对性、科学性、适量、时效性二、作业类型的设计2.1 介绍不同类型的作业:书面、口头、实践、研究型2.2 分析各类作业的特点与适用场景2.3 学习如何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设计作业三、作业难度与量的掌控3.1 讨论作业难度与量的关系3.2 学习如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作业难度与量3.3 探讨如何避免作业过难或过简,以保证作业的有效性四、作业的提交与反馈4.1 学习作业提交的要求与流程4.2 探讨如何高效地批改作业4.3 分析作业反馈的方式与技巧,以提高学生作业的质量五、多元化评价策略5.1 理解多元化评价的意义与目的5.2 学习多元化评价的方法:自评、互评、教师评5.3 探讨如何结合作业评价学生的知识、技能与综合素质教学活动设计:1. 针对每个章节设计相关的讨论、案例分析、实践操作等教学活动。
2. 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经验和观点。
3. 结合现实教学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评估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收集学生的作业样本,评估他们作业的质量。
3. 针对每个章节设计相关的练习题,评估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教学资源:1. 相关教学课件和讲义。
2. 现实教学案例。
对教学设计的疑问及建议
对教学设计的疑问及建议教学设计作为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然而,在实践中,我们常常会发现一些教学设计存在一些疑问,甚至不合理之处。
因此,对于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我们有必要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讨,以期给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首先,关于教学设计中的疑问,首先需要考虑的是教学目标的设定。
在一些教学设计中,我们常常发现教学目标并不明确或者说过于笼统。
这种情况下,无法准确地指导教学过程以及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因此,我们应该提倡在教学设计中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确保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有清晰的方向和行动目标。
其次,我们需要关注教学内容的安排。
在一些教学设计中,教学内容过于割裂,没有明确的逻辑关系和内在联系。
这样的设计不仅会让学生感到迷失和困惑,还会导致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退化。
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们应该注重教学内容的有机整合,让学生能够明确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形成系统性的学习结构。
另外,教学方法的选择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在教学设计中,我们常常发现一种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僵化,无法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们应该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的使用,结合学生的特点和需求,灵活地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此外,教学评估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一些教学设计中往往忽略了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估,或者评估方法不当,无法准确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
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们应该注重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估,确保评估方法的科学性和客观性,以提供有价值的反馈给学生和教师,促进教学的持续改善。
综上所述,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
我们需要积极思考和探讨,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明确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多样化教学方法、科学评估学生学习成果,这些都是我们值得关注和改进的方面。
通过不断优化和改进教学设计,我们相信教育教学活动将更加科学、有效,为培养优秀人才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关于解决工作不闭环问题的几点思考
关于解决工作不闭环问题的几点思考标题,解决工作不闭环问题的几点思考。
在现代社会中,工作不闭环问题是许多企业和个人面临的挑战。
工作不闭环指的是工作流程中出现的信息不完整、沟通不畅、任务漏洞等现象,导致工作无法顺利进行或者无法得到有效解决。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思考和改进。
首先,建立清晰的沟通渠道至关重要。
在工作中,信息的传递和沟通是至关重要的。
为了解决工作不闭环问题,我们需要建立清晰的沟通渠道,确保信息能够顺畅地传递和共享。
这可以通过使用专业的沟通工具,定期的会议和沟通培训等方式来实现。
其次,建立有效的工作流程和系统。
一个良好的工作流程和系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组织和管理工作,确保工作能够顺利进行。
通过建立清晰的任务分工、明确的工作流程和高效的工作系统,可以有效地解决工作不闭环问题。
另外,加强团队合作和协作也是解决工作不闭环问题的关键。
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和协作是保证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
通过建立团队合作的文化,鼓励团队成员之间的交流和协作,可以有效地解决工作不闭环问题。
最后,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和持续改进的文化也是解决工作不闭环问题的重要手段。
通过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能够及时地发现和解决工作中的问题,从而提高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同时,持续改进的文化也能够帮助我们不断地优化工作流程和系统,从根本上解决工作不闭环问题。
总之,解决工作不闭环问题需要我们从多个方面进行思考和改进。
通过建立清晰的沟通渠道、有效的工作流程和系统、加强团队合作和协作,以及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和持续改进的文化,我们可以有效地解决工作不闭环问题,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关于作业设计和布置的几点思考
关于作业设计和布置的几点思考〔关键词〕作业;设计;布置;思考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是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作业的布置,目的是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加强知识应用,从而达到增强思维能力,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目标。
当今教育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就是要彻底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这样看来,作业的有效布置和批改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布置给学生的作业,教师应先做一遍目前造成学生课后负担过重有两种原因,一是教师本身的工作责任心问题。
表现在简单地从习题册或教辅书中划片,有的连自己都没做过。
至于习题的质量如何,学生完成所需要的时间,心中一概无数,甚至连错题也没有发现。
学生课后做了很多无用功,浪费了他们宝贵的精力。
二是教师的工作经验问题。
尽管做了选择,但尺度把握不准。
觉得这题不错,那道也该让学生练练。
结果就是总量、难度都控制不了,让学生陷于题海当中,搞得学生疲惫不堪。
从目前的现状看,学生要“减负”,教师就必须“增负”。
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应当精心备好作业。
打算布置给学生做的,自己应该先做一遍,然后进行精心编排和选择。
作业要体现典型性、层次性、相关性和前瞻性。
即习题要反映教学重点和难点,避免低层次的重复演练,注意与前后知识的关联,体现时代特点和考试命题动向。
此外,还要设计不同层次、不同功效、不同目的的作业。
如有些知识是必须要强化的;有些知识是培训学生多向思维的;有些是开发学生智力的;有些是应用能力培养的;有些是为以后的教学作铺垫的……需要注意的是,无论什么样的作业,都要控制在一定的时间范围之内,通常为半小时左右。
二、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分层次设计作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表现出很大的个体性差异。
只有承认这种差异性,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要求有所侧重,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因此,应当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作业要求。
作业既要有统一的要求,也要有选择的余地。
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可以给学生开设一个“自助餐”,让学生自由选择。
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的反思
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的反思导语:教学设计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
然而,教学设计中往往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将对这些问题展开反思,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一、教学目标的设定模糊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核心,它明确了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技能和能力。
然而,在一些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往往没有被准确地设定。
这将导致学生的学习方向不明确,无法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教师需要清楚地理解学科知识的层次结构和学生的学习特点,确保教学目标的具体、明确和可操作性。
其次,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和思考达到目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二、教学内容与学生需求不匹配教学设计中常见的问题是教学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和学习需求不匹配。
有时,教师过于强调学科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这将导致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倦感,降低学习效果。
针对这个问题,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兴趣、需求和能力,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差异化教学。
同时,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并与所学知识进行联系,提高学习的实用性和可持续性。
三、教学方法单一在一些教学设计中,教师往往只采用一种教学方法,缺乏多样性和灵活性。
这将导致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兴趣和参与度降低,学习效果不佳。
为了改进这个问题,教师应该熟悉各种教学方法,并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可以采用讲授、讨论、实验、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四、教学评价缺乏科学性教学评价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评估和改进。
然而,一些教学设计中,教师的评价方式往往只注重知识的传输和记忆,忽视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这将导致评价结果的片面性和不准确性。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应该采用多样的评价方法,如考试、作业、课堂表现、实验报告等,并注重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评价。
教案中的问题解决思路
教案中的问题解决思路在教案中,问题的解决思路是教师需要认真思考和规划的一部分。
一个好的教案应该能够有效地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提供合理的解决方案,提高教学效果。
本文将探讨教案中的问题解决思路,并给出一些实用的建议。
一、问题的分析与定位在编写教案前,教师需要对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充分的分析与定位。
这包括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难点以及可能存在的误区或疑惑。
只有准确地分析和定位问题,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解决方案。
二、问题解决的策略选择根据问题的性质和特点,教师可以选择不同的解决策略。
常见的解决策略包括:1. 直接解答法:对于一些简单的问题,教师可以直接给出解答,帮助学生迅速解决疑惑。
2. 反问引导法:对于一些需要学生主动思考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反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自己寻找解决办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 合作解决法:对于一些复杂的问题,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在集体智慧的共同努力下解决问题。
4. 自主学习法:对于一些需要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的问题,教师可以提供相关的资源和指导,引导学生主动查找资料和解决问题。
三、问题解决的步骤安排在教案中,教师应该按照一定的步骤安排解决问题的过程。
常见的步骤安排包括:1. 提出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提问或其他方式,引导学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2. 分析问题:帮助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找出问题的关键点和复杂性,为解决问题做好准备。
3. 寻找解决办法:根据问题的性质和特点,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寻找解决办法,并记录下来。
4. 实施解决办法:指导学生按照之前确定的解决方案,实施解决办法,并观察结果。
5. 总结反思:帮助学生总结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思考解决问题的效果和可行性。
四、问题解决中的评估与反馈在教案中,评估和反馈是问题解决的重要环节。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评估和反馈:1. 口头反馈:及时给予学生问题解决过程中的肯定和指导,引导学生改进和提高。
课堂教学问题设置的几点思考
课堂教学问题设置的几点思考作者:薛芳来源:《小学教学参考·中旬》 2016年第3期安徽阜阳市太和县第十一小学(236600)薛芳[摘要]课堂提问是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课堂互动的直接体现,是教师课堂中使用最多的教学手段。
教师要善于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积极活动状态,这样学生才能更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教师只有把课堂问题设置得巧妙精致,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提问的作用,让课堂教学更加高效。
[关键词]课堂教学问题情景有意义认知水平层次性[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6)08-041想必很多教师在上课时常常遇到这样的情景:无论自己如何卖力地讲解,学生就是启而不发,或是没有一点激情,死气沉沉。
为什么你的学生不回答问题?为什么你的课堂让人觉得漫长无比?我认为,课堂问题的设置是一节课的“骨髓”,它起着造血的功能,它决定着一节课的“死活”。
一、问题的设置要有意义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置必须是有意义的,且要具有目的性,不能是表面热闹,华而不实。
有意义的问题设置,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推动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同时也能为学生带来愉悦感,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反之,随心所欲、毫无意义的课堂提问,则会淡化课堂教学的效果,使课堂教学繁杂、无效。
[课例](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师:大家喜欢跳绳吗?跳绳可以强身健体,操场上正好有三位小朋友在跳绳,想不想去看看?(出示三个小朋友在操场跳绳的图片)师:想不想给这三位小朋友起个名字?生:想!(听说起名字,学生都很兴奋,争先恐后说什么小红、小丽、小刚……于是课堂热闹起来了,教师可满意了。
但几分钟过去了,学生也没说出个所以然。
)师:想不想看看他们到底叫什么名字?(大屏幕出现三个名字)你起对名字了吗?(学生争先恐后地说自己刚才起的名字。
题目中三个小朋友的跳绳成绩也终于出现在大屏幕上了。
有关设计院核心管理问题的思考与建议(干货分享)
设计院发展最核心问题的思考与建议核心问题一:设计院未来若干年的发展方向究竟应该怎样走?思考与建议:每个设计院都会遇到这个问题,其实这个问题要根据每个不同的设计院的类型、规模、发展程度来具体分析。
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设计院的发展一定和国家的整体宏观调控的趋势和社会的大环境是息息相关的,企业如果和国家的趋势背道而驰,那一定走不长远。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多角度、多方面提到与国家发展方向相关的分析和计划。
所以,在制定设计院的发展方向的时候,就要分析国家的整体发展计划中和自己行业相关的关键信息并迅速作出分析和判断,从而和国家的宏观发展方向相一致。
就拿我本人举例而言,我是从事风景园林景观的设计管理者,对十四五规划首先要进行认真研究分析,国家在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到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方向、乡村振兴战略、海绵城市韧性城市建设、绿色发展战略、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等。
这些关键的信息对一个风景园林设计院的发展的方向上就要认真的进行思考和解读,在战略上及时的进行新形势下的战略部署和模式创新。
每一家设计院在整个行业上的排位的方阵不同,战略思考也差异很大。
处在第一梯队的设计院的战略原点是巩固优势,继续保持领先地位;而处在第二、第三梯队的战略原点是追赶和超越,而追赶和超越是需要在模式上进行创新的。
综上所述,模式创新在十四五战略规划中将发挥更大的作用,而之前较为传统的设计院所施行的“技术+服务”的模式已经不再适用目前主流市场的发展。
多元化、专业化、集成化、运用多种方式促进设计与施工融合的创新模式将成为新的主流要求。
模式的创新将进一步加剧行业的大分化及细分化,未来的竞争格局很有可能变为不同商业模式的联合体之间的竞争,同时模式创新将撬动更多的资源要素、创新要素、技术要素等加入到竞争体系中,加速变革。
就现今主流的发展较稳定的设计院而言,符合VRIO的原则(价值、稀缺性、难以模仿、组织)是大的方向,而响应国家的生态战略,搭建优质资源整合的战略平台,管理上融入韧性创效管理的机制是战术上大的趋势。
教案设计中的问题解决技巧
教案设计中的问题解决技巧教案设计是教师备课工作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直接决定了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技巧。
本文将介绍一些教案设计中常见问题的解决技巧,以帮助教师们更好地应对挑战。
一、教学目标设定不准确在教案设计中,教学目标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
如果教学目标设定不准确,将导致教学活动的重心偏移,使学生学不到想要的知识和能力。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技巧:1.明确教学目标的内容和要求。
教师首先要理解学生的背景和需求,然后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科特点,明确教学目标的内容和要求。
在设定目标时,要注意目标的具体性、可度量性和可达性。
2.分解教学目标。
将教学目标分解为一个个具体的小目标,以便更好地指导教学过程。
每个小目标都应该具有明确的行为动词和评价标准,以便教师能够清楚地知道学生是否达到了预期的学习效果。
3.与学生共同制定教学目标。
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讨论和制定教学目标,让学生参与到教学目标的设定中,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度。
二、教学内容选择不合理在教案设计中,教学内容的选择是一个关键的问题。
如果教学内容选择不合理,将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技巧:1.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教学内容。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学科特点和学习需求等因素,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
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经验相联系,提高学习的可感知性和可理解性。
2.结合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
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与教学目标紧密结合,确保教学内容能够帮助学生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
教师可以通过分析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和层次,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3.多样化教学内容。
教师可以通过引入多样的教学资源和材料,丰富教学内容。
例如,可以通过使用多媒体教学来展示图像和视频,引入案例分析和实例讲解,提供案例研究和实践活动等方式,使学生更加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
教案设计中的问题解决和创新思维
教案设计中的问题解决和创新思维教案设计是教师备课工作的核心之一,它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教学目标的实现。
在教案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常常会遇到各种问题,例如如何有效地组织教学内容、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等。
本文将通过探讨问题解决和创新思维在教案设计中的应用来帮助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工作。
一、问题解决在教案设计中的应用问题解决是一种思维方式,通过分析问题、制定解决方案和实施方案,来解决问题并达到预期目标。
在教案设计中,问题解决思维可以用于以下几个方面:1.1 分析教学需求在设计教案之前,教师首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和任务。
通过分析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特点,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以便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1.2 寻找教学难点教学过程中,学生常常遇到各种难题,如学习兴趣不高、理解困难等。
通过问题解决思维,教师可以准确地发现学生遇到的难点,并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克服难题,提高学习效果。
1.3 制定教学方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制定具体的教学方案,以指导具体的教学活动。
问题解决思维可以帮助教师全面考虑各种因素,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
二、创新思维在教案设计中的应用创新思维是指通过跳出传统思维模式,提出新的观点和解决方案。
在教案设计中,创新思维可以用于以下几个方面:2.1 教学方法创新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通过创新思维,教师可以尝试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小组合作学习、问题导向学习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学效果。
2.2 教学资源创新现代教学资源丰富多样,教师可以通过创新思维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如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来丰富教学内容,使教学更具吸引力和实用性。
2.3 评价方式创新传统的评价方式往往侧重于学生记忆和应用能力的考察,无法全面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通过创新思维,教师可以设计多种评价方式,如项目评价、自主评价等,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关于如何读懂“问题串”的几点思考
关于如何读懂“问题串”的几点思考“情境+问题串”是北师大第四版教材的标志。
问题串就是跟随情境一连串问题,每个问题都是学生思维的阶梯,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地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有效构建知识、发展能力、积淀经验,感悟思想,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读懂问题串不仅要读懂问题串本身,还要读懂问题串背后的内容,我认为在把握问题串的时候要做到三个弄清。
一、弄清问题和目标的关系问题串的一般由2―5个问题组成,每个问题都服务于一个或者几个目标。
比如4年级下册《比大小》(图1)一课:这节课关于小数大小比较的问题,这节课有三个学习目标:1.结合小数的意义,探索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2.会比较小数的大小,并能在数线上表示它们的位置。
3.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问题1:谁跳得高指向目标1、3;问题2:谁跳得远指向目标2.3;问题3:说说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仍实现目标1。
这样就把问题串与学习目标建立了联系。
教学中有的还有的问题串小于目标,需要拓展问题串。
比如四年级下册《小数点搬家》(图2)一课。
本课目标是研究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问题串对应的目标是小数点向右向左移动一位两位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教师就需要适时出示3位、4位……的情况。
对于问题串中内容小于目标的教师要适当拓展。
通过这样的把目标和问题串建立对应关系,对于教材的问题串承载的学习任务有了初步认识,使问题有明确的目标指向性,初步把握教材。
二、弄清串中问题和问题之间的关系围绕情境的一连串问题串之前形式上有不同关系:1.围绕一个情境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或者从另一个角度加深认识。
2.围绕一个情境展开层层递进,不断深入。
3.两者兼有。
还以4年级下册《比大小》(图2)一课为例:这节课问题串的呈现就是两者兼有情况。
问题1.2是围绕一个情境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或则从另一个角度加深认识问题串,分别解决两个数和三个数大小比较。
问题3是在前两个解决问题的策略上提升出一般小数大小的比较。
设计教学问题
当设计教学问题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目标:明确所设定的教育目标,确保问题设计与目标相符。
教育目标可以是知识、技能、态度等方面的培养,要确保问题能够有效地实现这些目标。
2.学生水平和兴趣:了解学生的水平和兴趣,避免设计过于简单或过于复杂的问题。
问题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兴趣进行适度的调整,以提高学习效果。
3.多样性和启发性:问题设计应尽量多样化,既包括个别的开放性问题,也包括一些具体的情境问题。
同时,问题应该有启发性,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4.激发思考和创新:问题应该具有一定的挑战性,鼓励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自主学习。
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解决方案,并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
5.全面考虑核心素养:问题设计时应全面考虑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如批判思维、创新能力、合作精神等。
问题可以从不同角度和维度来设计,以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发展。
除了以上的要点,还应注重问题的语言表达清晰、简洁,不含有歧视、不符合政治正确的内容,并能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道德规范。
这样的问题设计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思维能力和综合素养。
关于高中语文导学案设计的几点思考
关于高中语文导学案设计的几点思考语文是每个学生都必修的学科,而高中语文更是与学生日后的学习和生活息息相关。
高中语文导学案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如何设计一份合理且有效的高中语文导学案呢?以下是几点思考。
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
高中学生已经进入青春期,他们对待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已经逐渐形成。
在设计语文导学案时,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不能过于幼稚或者过于晦涩。
导学案要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和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轻松愉快。
还要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不同种类的高中语文导学案适用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我们需要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
要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设计。
语文导学案的设计要明确教学目标,在设计导学案的时候,我们要思考这节课的核心是什么,学生通过这节课可以学到什么?只有明确了教学目标,才能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
导学案中可以设置一些引导问题,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思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问题,并对知识有更深的领悟。
要注重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多样性。
高中语文导学案的设计应该灵活多变,不能一成不变。
我们可以采用讲解、分组讨论、小组合作、案例分析、实际操作等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让学生在不同的教学环节中得到综合性的训练。
在教学方法上,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不断的实践中使学生的语文能力有所提升。
第四,要注重与教材的结合。
高中语文导学案的设计要和教材内容相结合,不能脱离教材而设计导学案。
导学案要围绕教材内容进行设计和安排,方便学生的学习和理解。
而教材又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依托和依据,导学案的设计应该贯穿教材的内容和精髓,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知识。
要注重课堂实践和反馈。
高中语文导学案设计完成后,还要经过课堂实践的检验和反馈。
课堂是导学案实施的地方,只有在课堂实践中,我们才能发现导学案在实际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
在实践中,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效果来调整课堂教学,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
关于“问题提出”的几点思考
关于“问题提出”的⼏点思考2019-10-01“问题提出”是对“问题解决”的反思与发展,它强调问题产⽣的过程,注重培养学⽣“提出问题”的能⼒。
那么,学⽣在不同的学习阶段,会提出什么样的问题,⾃然成为每⼀个数学教育⼯作者关注的问题。
⼼理学家梅耶认为:“当问题解决者想让某种情景以⼀种状态变为另⼀种不同的状态,⽽且问题解决者不知道如何扫除两种状态之间的障碍时,就产⽣了问题。
”由此可见,问题存在于解决问题这⼀过程本⾝。
由上述表达可以这样认为,问题是当主体确⽴了⽬标,但⼜不能直接达到⽬标时所处的状态。
这种状态表现为对新事物的困惑。
⽆疑,这种状态经常存在于⽣活当中,只是我们较少表达出来,即“提出问题”⽽已。
所谓数学问题,⼀般是指⽤数学语⾔表述的问题,它由条件运算和⽬标等信息组成。
数学问题⼀般可分为两类,即数学⾃⾝的问题(即纯数学问题)和数学应⽤于其他科学或⼈类的其他活动所产⽣的问题(即数学应⽤问题),它们⼀般是⾮形式化的问题。
所谓问题提出是指对情境的探索产⽣新问题,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问题的再阐述。
从问题的情景性和问题意识的⾓度看,提出问题可以理解为个体⾯对情境,在问题意识的作⽤下,通过个体知识库对未知项提取信息。
因此,提出问题的能⼒是⼀种包含创新意识在内的数学活动能⼒。
从这个意义上讲,培养学⽣提出问题的能⼒是培养创新能⼒的应有之意。
新旧知识相互作⽤的过程,其实就是学⽣产⽣困惑,即学⽣可能提出问题的过程。
新的认知结构是随着学习层次的进展⽽逐渐形成的。
在这⼀新旧知识作⽤的过程中,充满了“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的过程。
认知结构变化的不同阶段,学⽣相应会产⽣不同性质的数学问题。
(1)知识学习阶段也是收集信息的阶段,往往对知识本⾝及其产⽣的过程感兴趣,因⽽常常产⽣例如“是什么”、“怎么得来的”的困惑,⽐如接触到⼀个新的概念(如学习勾股定理)时,学⽣脑海中会浮现这样的问题“是什么”、它们“需要什么条件”、“是怎么得来的”等。
民用建筑消防设计中若干问题的几点思考
民用建筑消防设计中若干问题的几点思考【摘要】建筑消防设计是一项庞大的系统性工程,是在电气设计中占着重要的位置。
本文根据笔者多年的经验结合发展现状,先阐述民用建筑消防设计的重要性,对这方面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以提高设计的合理性,为今后建筑消防设计工作提供参考借鉴意义。
【关键词】民用建筑;消防设计;思考社会发展与进步带动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建筑物中的人均用电量不断上涨,造成了人们生活安全问题方面的隐患,电气火灾事故在总事故的排行前几名。
中国加入wto后许多行业的标准也不断的提高,建筑消防设计跟上时代的步伐,建筑结构及功能不断完善,电气设备的用途较宽广。
但是根据消防设计现状看,人们仍然存在观念、意识、手段、技术落后现象,造成工程不达标的现实,火灾居高不下。
此篇论文所提到的是笔者在几年的实践经验中得出的几点体会。
7、民用建筑消防设计的重要性社会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我国建筑业的迅速发展,随之带来的安全隐患就越来越多。
民用建筑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主要生活、娱乐、办公的重要场所,有些民用建筑装修越来越高档,越来越气派,电气设备越来越多,气体能源的使用越来越普遍,人们对楼房的建筑消防越来越上心。
民用建筑消防设计已成为建筑消防设计的关键环节。
近年来的标准看,民用消防建设的主要内容有民用消防建设的位置设计、民用消防建设建筑物间的距离设计、消防车道消防水源的设计、建筑物耐火等级的鉴定和建筑物内部的各个分区、防火窗、电梯和管道的设计、是否有疏散楼梯和楼梯间、消防电梯的建设、防火墙的设计以及排烟、通风、自动报警器的安装、消防灭火系统是否合格以及是否有更多科学合理的灭火设施、电源及配电的设计、是否有火灾应急照明及其他各种灭火设置备用方案。
二、关于相关问题的几点思考四、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在民用建筑中,为了提前发现火灾隐患而且做出及时火灾警报设置了灵敏的自动警报系统,这样使得人们可以采用必要的消防措施降低火灾的破环性。
关于尝试教学法中尝试问题设置的思考
■——■■■●■——■—— ——■■■■—一
n S i n e a d e  ̄o o y K V e 丑 c e c n I cl l g e 1 ■
●
关于尝试教学法 中尝试 问题设置 的思考
朱 金堂
( 绍兴市职业 教育中心 浙江 绍兴 3 2 0 1 0 0) [ 摘 要]尝试 问题设置是 尝试教学法 中的重点 ,本文对 如何设置尝试 问题提 出一 些看法 。 [ 关键词] 尝试教学 尝试问题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4 文章编号:1 0 — 1 x( 0 8 9( ) 0 0 一 1 0 9 9 4 2 0 ) a 一 1 7 O 邱学华 老师 曾说道 :“ 现代 教 学论与 传统 教学论 的根 本 区别在 于教学过程中不单纯是传授知识 ,更重要 的是培养学生独立获取到知 识的能力 过程 。 ”尝试教 学理 论 的实质是 让学 生在尝 试 中学 习,在 尝试 中成 功 。它 改变 了传 统的 教 学模 式 ,不是 先 由教师 讲解 ,把 什么 都讲清楚 了学 生再做练 习,而是 先由教师提 出 问题 ,学生在 旧 知 识的基 础上 , 自学课 本 和互 相讨 论 ,依靠 自己的努 力 ,通 过 尝 试练习去初步解决 问题,最后教师根据学生育要在课堂 上成功实现 的关键 。尝试问题的设置应遵循循序 渐进 的原则,让学 生 有尝试的兴趣 ,能在尝试 中学习,能体会 尝试成功 的喜悦 ,能在尝试 中 创 新 。而 不 是去 尝 试 遥 不 可 及 的 问题 , 从 而 失 去 尝 试 的 兴 趣 。 如何 设计尝试 问题 呢 ?既要 能体现 课堂特 色 ,落实知 识 目标 , 同时又必须切合 学生的 能力实 际,又有一定 的趣味性 、实用性 ,激 发 学 生 的 兴 趣 。 下 面 以等 比 数 列 前 n项 和 课 堂 尝 试 问题 的 设 置 与 大 家一起探讨 等 比数 列 前 n项 和 课前准 备:等 比数列 的相关 知识 尝试问题:( 1)八 百多年前,意 大利的斐波那 契 ( 0na 0 Le rd F b n c i 在 《 术书 》( 2 2 ioa c) 算 10 )中 写 了 这 样 一个 问题 :“ 7个老 妇 同 赴罗马,每人有 7匹骡, 每匹骡驮 7个袋, 每个袋盛 7个面包, 每个砸包 带有 7把小刀, 每把小刀放在 7个鞘之中, 问各有多少? ( ” 兴趣 尝试 )
教案设计中的问题解决思路
教案设计中的问题解决思路教案设计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是教师教学活动的指导方案,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内容。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教案设计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影响到教学效果的达成。
本文将就教案设计中的问题解决思路进行探讨。
一、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它明确了教师要帮助学生实现的预期结果。
然而,有时候教学目标可能过于笼统或者不够明确,导致教学活动的方向和焦点不清晰。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分析学生的学情和学习特点,将教学目标细化为具体、可操作的行为目标。
2. 确定教学目标的层次结构,将整个教学过程划分为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设立相应的目标。
3. 利用教学目标与学生已有知识和所需能力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二、教学内容选择不当教学内容是教案设计的核心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
有时候,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可能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导致内容过于抽象、难以理解,或者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脱节。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运用教学分析方法,对所教授的内容进行深入分析,确保内容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2.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选择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教学内容。
3. 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实物等,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三、教学方法选择不当教学方法是教案设计中的重要环节,它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有时候,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可能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能力水平,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和学习习惯,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
2. 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讲授、讨论、实践、互动等,使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下完成学习任务。
3. 结合现代化教育技术,如电子白板、网络资源等,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过程设计不合理教学过程设计是教案设计的具体表现形式,它决定了教学活动的具体步骤和时间安排。
作品制作课中任务设计的几点思考
作品制作课中任务设计的几点思考作品制作课,旨在让学生经历一个比较完整的信息技术应用的过程,根据实际问题的要求,完成规划、设计、制作等不同的阶段。
从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安排来看,主要以“应用”为主,努力使学习成果作品化,这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的规划能力、组织信息能力和处理信息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品制作的良好开端应该是规划设计,这部分内容对学生来说比较空洞,怎样才能有效地实施呢?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对课中的任务进行巧妙的设计。
本文拟从三个方面列举课例来谈一谈关于作品制作课中任务设计的思考:一、半成品任务,让练习有的放矢作品制作课要求把知识的应用蕴含在一个完整作品的制作过程中,以达到巩固已学的目的。
一个完整优秀的作品,需要大量的时间去思考、策划,而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课,课时少,每周只有一节课,这样在时间上就远远不够了。
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复习巩固的目的,给学生提供“半成品”就成为一种比较好的解决方法。
所谓“半成品”作业,就是为学生提供一个只做了一部分或只有一个大致框架的作品,而对其中需重点学习与应用的内容“留白”。
如学习画图软件是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
画图单元的教学结束后,一般上一堂综合练习课来巩固所学。
笔者曾有幸听过一位老师的画图作品制作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那堂画图作品制作课,创作的主题是“画京剧脸谱”。
课堂上,老师用15分钟的时间对京剧脸谱的知识作了一个简单的介绍,重点介绍了色彩在京剧脸谱中的意义。
在要求学生进行创作时,老师没有让学生从头开始画,而是给学生提供了一张空白脸谱图,让学生对此脸谱进行再创作。
由于提供了“半成品”的脸谱,学生在进行作品制作的过程中,所关注的重点就全部放在了脸部线条的设计、颜色的选择上,这样原本一堂课完全来不及完成的任务就变得相对简单了,且学生能在完成作品后进行进一步的交流。
二、分层设计任务,让每个学生有所得信息技术的作品制作课,少则1课时,多则2、3课时。
一般都会确定一个主题,让学生围绕主题进行创作,细心的老师还会提供一些素材供学生使用。
教案中的问题设计和解答策略
教案中的问题设计和解答策略教案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工具,它能够帮助教师规划和组织教学活动,确保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然而,在教案的编写过程中,问题设计和解答策略是一个相对复杂的环节。
本文将讨论教案中的问题设计和解答策略,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应对这一环节的挑战。
一、问题设计在教案中,问题设计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一个好的问题设计能够引导学生思考、积极参与,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问题设计过程中,教师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 知识点突出:问题应针对课程中的重要知识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索。
教师可以运用分类、比较、分析等方式,设计开放性问题,促使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
2. 渐进难度:问题的设计应从易到难,逐渐增加学生的认知负担。
这样能够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的联系,提高问题的解答效果。
3. 多样性:问题应具有多样性,涵盖不同层次和类型的问题。
例如,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等,可以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知识。
4. 情境化:将问题置于具体的情境中,帮助学生将学习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这样能够增加问题的吸引力和学生的参与度。
二、解答策略问题设计只是教案中的一部分,解答策略同样重要。
解答策略能够帮助教师引导学生正确思考、独立解决问题,并促进他们的学习效果。
在解答策略的选择上,教师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引导式解答:对于开放性问题,教师可以采用引导式解答的方式。
通过引导性的问题,帮助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路径,鼓励他们自主探索和学习。
2. 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解答策略。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共同解决问题。
通过集思广益,学生可以互相借鉴、协作解答问题,提高学习效果。
3. 鼓励创新:解答策略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和拓展。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启发性的问题,鼓励学生进行扩展思考,发散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 注重实践:解答策略应注重实践,让学生将解决问题的方法应用到实际中。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实际情境,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习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教案设计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
教案设计是教育教学工作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组成部分,教案设计要求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既要做到“用心”,又要做到“用脑”,让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和更有价值。
但是在教案设计中,不同的教师会出现不同的问题,这些问题可能会影响教学的效果,因此,教师需要认真解决这些问题,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下面我们来详细介绍一下教案设计中常见的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它描述了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技能和态度。
如果教学目标不明确或者不具体,那么教师很难制定出针对性的教学计划。
对此,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解决该问题:1.明确学生的学习需求,确定针对性的教学目标。
2.将教学目标具体化,例如有一位教师设计了一堂关于生态的科学课,他将教学目标具体化为“让学生了解自然生态系统,并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3.教师可以采取“倒推法”来制定教学目标,即确定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然后根据这些知识和技能来设计教学活动。
二、教学内容过于单一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内容过于单一,那么学生可能会感到枯燥无味,缺乏学习的动力。
为此,教师应该采取以下措施:1.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形式,例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
2.寓教于乐,增加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和互动性,例如采取游戏化教学、实验教学等方式。
3.教师可以提前进行一些调查,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然后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
三、教学方法不适应学生学习状态教学方法是教育教学的基础,它关系到教学效果的成败。
有些教师可能会采用过多的讲授方法,导致学生缺乏互动,缺少实践机会,或者采用方法不当,教学效果不佳。
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采取以下措施:1.采用互动性强的教学方法,例如问题导向、探究型教学等。
2.将课堂和实践相结合,开展实验教学、实际操作等。
3.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例如对于跳跃性思维发展较为出色的学生,可以采用探究型教学,而对于创新精神不强的学生,可以采用任务型教学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问题设计的几点思考宜兴市周铁中学杨菊芳关键字:问题式探究、问题设计摘要:本文主要针对在新课程改革中,课堂教学过程运用问题式探究教学的问题设计环节提出几点思考和一些注意点,对问题设计过程中可能和已经出现的一些问题提出一些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运用问题式探究教学是很好的途径。
运用问题式探究教学时,如何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则主要在于如何合理有效地设计问题。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问题的设计直接决定了探究的成效,决定了课堂教学效率。
具有艺术性的高质量的课堂提问设计,不仅可以把整个课堂教学拓展为一片自由广阔的天地,更可以让学生充分享受探索的乐趣。
一、问题是关键,探究是重点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学生的求知欲亦产生于疑问,有了问题,学生才会产生探究的欲望。
因而,问题是关键,把握关键,才能引领学生进行探究。
高效的课堂提问可以创造和谐、安全的学习气氛,启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并能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然而目前,教师的课堂提问行为却存在很多不足,如提问方式单一、内容简单、只针对少数学生等。
针对以上问题,本人认为,切实改善提问水平和问题质量,是运用问题式探究教学模式首先应该重视并且长期进行探索的关键。
问题是关键,但提出问题的目的并不仅限于解决这个问题。
很多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的时候,同时也把问题的答案准备好了,课堂提问以学生能够说出正确答案为最终目的,这种为提问而提问的做法,实际上并没有真正领会问题式探究的“探究”二字的真正涵义。
如果仅仅是为了要学生能正确无误地回答问题,那么,我们完全可以不必设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提问,而直接设计新知识授完以后的练习即可。
学生能正确完成练习,不就达到目的了吗?然而问题是解答了,可学生的探究又在哪里呢?我们要真正理解问题式探究的“探究”二字的意义,要明白促使学生去探究,并且积极主动地去探究,才是课堂教学的重点。
课堂提问的目的并不是要学生能准确无误地说出答案,而是要学生能由问题而产生对与问题相关的一系列知识点的兴趣,进而产生主动学习的愿望。
问题式探究,就是要将问题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作为一条穿引知识的线索,用问题带动学生的探究,又由探究带出新的问题,再由新的问题带动学生进一步探究,这样环环相扣,以达到让学生融入知识探索的全过程中的目的。
二、问题是手段,探究是目的为了使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不至于陷入机械的传授和毫无目的的重复,在设计课堂提问时教师就应该意识到提出问题仅仅是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一种手段,通过这种手段,是为了要达到让学生对所要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
所以,问题是引子,又是说书人卖的关子。
叶圣陶先生在《谈教学的着眼点》一文中提倡教师要着眼于使学生“开窍”。
怎么使学生“开窍”?首先就要使学生有想要“开窍”的愿望,使学生主动要“开窍”。
教师设计出的问题看似不经意,实则却引出了一个大问号,强烈地勾起学生的好奇心,为了要消除这个问号,学生自然就会迫不及待地要去寻找答案,此时,教师若再巧妙地加以“点”和“拨”,学生的求知欲便会轻而易举地被勾起来了,从而真正步入到探究这一实质性的过程中去了。
我们要清楚的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不仅是让学生“学会”,更是让学生“会学”,教是为了不教。
单纯地让学生掌握所要学的知识点,仅仅是课堂教学的最低级目的,课堂教学真正要完成的任务乃是让学生能自己来探究并获取知识。
正是为了这个目的,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用问题来引起思考,引导探究;教师也要鼓励学生思考和探究,给学生以充分的时间和机会去探究,并能给以适当的帮助,以使得学生能够比较顺利地进行探究,并能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取信心和成功的喜悦。
当然,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始终应该担当的是引导者和点拨者的作用,而不能干涉或者控制学生探究的过程和思路,也就是说,教师始终应该保持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以足够的探索空间。
当学生遭遇失败时,也不能直接就将正确的结论给他,而应加以点拨和引导,让学生自己寻找失败的原因,从而获取解决的办法。
基于以上两点,笔者认为问题的设计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选取独特角度,引人入胜有人说,一节课的成功与否,往往只须看开头的五分钟即可,如果五分钟以后学生还不知道这节课要学的是什么,那这节课就失败了。
因此,我们在设计新课引入的问题时,应选取独特的最佳的角度,让学生在第一时间内就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在这里,角度显得尤为重要。
开宗明义的提问当然能够很快让学生明了学习内容,但同时也很可能会因为知识点的毫无神秘感而使学生对它缺乏兴趣。
例如在教学“认识三角形”这一内容时,跑上来就问:“同学们,你知道什么叫做三角形吗?”那学生可能会马上就从书本或者以往经验中找到三角形的定义,但是,学生显然不可能从这一问题中产生对三角形的浓厚兴趣。
而换一个角度,教师可以事先准备一些图片,如自行车的三脚架、埃及金字塔、三角形结构的桥梁、高压电线杆等等,让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你觉得这些事物有什么共同特点?”,从而由学生自己来发现这些事物的共同特征——都用到了三角形。
紧接着提问:“在现实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事物也用到了三角形?为什么这些事物都要用到三角形结构呢?”让学生进一步检索自己以往经验,提炼有用信息。
最后,用一个问题来引入学习的主题:“三角形到底有什么与众不同的特点呢?同学们,你想认识三角形吗?”这样,就把学生的好奇心勾起来了,从而很乐意继续往下探索。
(二)分层次设计问题,循序渐进有的心理学家将问题从提出到解决的过程叫“解答距”。
所谓“解答距”,就是让学生经过一番思考才能解决问题,让思维的“轨迹”有一段“距离”。
设计问题时,首先问题要有“解答距”,即问题必须通过一番思考才能回答,而不是顺口就能说出答案。
如“同学们,你见过圆吗?”这样的的问题就显得毫无意义。
其次,问题与问题之间要有关联,如果一节课提出的几个问题都是平面的,毫无关系的,那学生就会陷入“到底哪个才是重点”的疑惑。
其三,问题要有坡度,问题先后之间应该有引出和被引出的关系,后一问题应基于前一问题之上,是经过探究之后达到的新高度上产生的新问题,没有解答前一问题的基础,后一问题就无从谈起。
这样,循序渐进,让学生有登山的感觉,登上这一山峰后,又会想去攀登另一更高山峰。
如有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秦论》时,根据秦国兴起、强大、统一全国及其灭亡的过程,精心设计了四个台阶式提问:(1 )秦国兴起时实行何种基本国策,起何作用?(2)秦孝公以后的80多年,又为何能进一步强大起来?(3)秦始皇统一天下是偶然的吗?为什么?(4)秦朝迅速灭亡的基本原因究竟是什么?这几个问题,由于“解答距”的长短不一,形成了提问的坡度,调动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随之逐步提高。
(三)分对象设计问题,因材施教很多教师在课堂提问时,会喜欢提问那些有所准备、希望回答问题的学生。
因为当学生有所准备时,他不仅会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还能通过回答满足表现的“愿望”,这样既能使课堂教学顺利进行,还能促进学生的发展;而当学生没有准备、不希望回答问题时,对其提问会使学生产生紧张、焦虑的不良情绪,影响其思维,损伤其自尊,并且浪费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
这样,在现实教学中,往往是那些善于表达和好表现的学生参与了课堂交流,问题式探究也只对他们起到了作用;而其余学生却由于长期与问题“无关”而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只是参与了课堂学习过程,根本谈不上去自主探究。
所以,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当区分对象来设计问题,尤其针对一些不爱回答问题的学生,可专门为他们设计一些有趣新鲜的问题,来激发他们思考的热情和兴趣。
也可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自己的不同观点,并予以鼓励和肯定。
总之,要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进入问题探究的各个环节,以期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四)问题设计要有延伸性,给学生以课后探索的空间很多老师认为,既然设计了问题,那就要想办法让学生能够回答这个问题。
如果学生能正确回答问题说明他已经掌握该问题涉及的内容。
课堂上,当学生回答出正确答案后,教师表示满意,然后开始按照自己认为的答案获得过程进行讲解,有时甚至不再对该问题进行讲解。
这样,学生获得答案的过程就被忽略了。
其实在很多情况下,正确回答问题并不等于掌握该问题以及它所涉及的知识点。
学生有时可能只是靠猜测获得了答案;有时可能答案正确,但思考过程是片面的;有时是按书本上的内容照本宣科;而有时,尤其是集体回答的情况下,一些学生可能根本就没有通过思考,仅仅是碍于班级环境的压力而随声附和而其本身并未理解该问题。
出现以上现象,实际上是由于问题内容过于具体而毫无延伸性所造成的。
比如:“2加2等于几?”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具体的唯一的,没有什么延伸性,但“2个____加2个____等于___个____?”就给了学生很大的想象空间。
其实,好的问题并不是仅仅以学生回答而告终,甚至有时根本就无须有什么标准的答案,关键是要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引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在对问题的答案的探索过程中,又能发现新的线索和问题,成为了进一步学习新知识的动力和源泉,那这个问题就具有了延伸性,它不仅能在课堂,甚至能延伸到课外课后学生仍去探讨和思索,从而感觉其乐无穷。
如上面的问题“2个____加2个____等于___个____?”学生在得出各种各样的回答过程中,又会发现新问题:“2个苹果加2个梨等于4个什么呢?”“2只鞋子加2只袜子等于4个什么呢?”等等。
(五)问题不给出标准答案,去除学生依赖心理是不是有了问题就要有标准答案呢?许多教师这样认为,是问题就一定要有答案,而错误的答案当然会把学生引上错误的道路,因此,提问以后,一定要让学生能知道或者获得所谓的标准答案,如果学生不知道标准答案或者误以为某个错误的答案是正确的,那就可能导致学习的失败。
所以,很多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如果学生的回答是自己预先设计的标准答案,就结束对该问题的探讨;如果学生的回答都不是自己预先设计的标准答案,便会将标准答案告诉学生。
殊不知,这样一来,无形中就培养了学生的依赖心理。
学生懒得思考,一是怕思考错误以后得不到老师的肯定,反而做了无用功;二是反正老师迟早会把标准答案给他,所以思考也是多此一举。
一旦学生不再思考,那“探究”二字也就无从谈起了,学生以为获得了标准答案也就是掌握了要学的内容,根本无须继续探究,当然也就发现不了其他的问题了。
所以笔者认为,设计课堂提问,教师不要设计即定的标准答案,更不要把所谓的标准答案强加给学生。
问题的答案本身可具有不确定性,正误之间的尺度教师可用适当的语言、语气甚至是手势引导学生自己去把握。
对于学生的错误回答,也不要急于否定,而要引导学生自己来发现自己的问题,从而更快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对于有争议性的问题,教师不应该直接地当裁判,来判断争议双方的对错,而应“煽风点火”,让学生自己去查资料找证据以“争”出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