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肉筑长城》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4:第16课 血肉筑长城

第16课血肉筑长城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抗日战争时期的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及中共召开的重要会议“七大”,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抗战胜利,分析抗战胜利的原因、意义奠定基础。
(2)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获取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以问题带动学生思考,通过解决一个个问题完成本课的学习。
对于疑难问题,通过分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和与他人协作学习的能力。
(2)全课总体上创设“战地小记者采访中国军民抗战”的情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浴血奋战,获得抗日战争的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侵略、反压迫的巨大力量。
以及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所做出的贡献,认识到和平的珍贵。
教学实录:导入新课教师:上课。
(出示“长城”图片)教师:屏幕上这幅图片所显示的是什么?学生齐声:万里长城。
教师:长城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
同学们知道长城在古代历史上起到怎样的作用吗?学生:抵御外来侵略的军事防御作用。
教师:提起长城,我不禁想起一首歌曲,就是我们每周一在国旗下聆听的……学生齐声:《义勇军进行曲》。
教师:对了,就是这首创作于抗战时期的《义勇军进行曲》,即我们今天的《国歌》。
(出示《国歌》图片)教师:在国歌的歌词中有这样一段:“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起我们新的长城。
”这里也有一座长城,但这座长城是用什么筑成的?学生齐声:血肉筑成的。
教师:就是在抗日战争中,从大江南北到黄河两岸,中国人民用自己的血肉和不屈的脊梁,筑起了一道新的长城抵御日本侵略者。
今天,我们学习新的一课“血肉筑长城”。
一、平型关大捷和台儿庄战役教师:卢沟桥事变后不久,日军进军山西,企图夺取太原。
此时,改编后的八路军各师在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命令下,东渡黄河,开赴山西抗日前线。
平型关大捷就是抗战初期,八路军为阻击日军西进而进行的一次伏击战。
历史教案-第6课 血肉筑长城

历史教案-第6课血肉筑长城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抗日战争的起始时间、过程及其历史意义。
2.培养学生对抗日战争中英勇抗击侵略者的民族英雄的敬仰之情。
3.引导学生认识到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树立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抗日战争的过程、意义及民族英雄。
2.教学难点: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抗日战争的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学生分享自己对抗日战争的了解。
2.讲解抗日战争的过程(1)教师讲述抗日战争的起始时间、过程,重点介绍南京大屠杀、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等重大事件。
(2)学生观看相关视频,加深对战争过程的理解。
3.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如全民族的抗战、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支持等。
4.认识抗日战争中的民族英雄(1)教师介绍抗日战争中的民族英雄,如张学良、杨虎城、左权、赵一曼等。
(2)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民族英雄,讲述他们的英勇事迹。
(2)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谈谈对抗日战争的认识。
四、课后作业1.根据本课所学,绘制抗日战争时间线,标注重要事件。
3.思考: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有哪些?对我们今天有何启示?五、教学反思1.学生对抗日战争的了解程度是否有所提高?2.学生是否能够理解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3.学生对民族英雄的敬仰之情是否得到培养?4.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如何改进?六、教学资源1.教材: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6课《血肉筑长城》。
2.视频资料:南京大屠杀、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等视频。
3.网络资源:关于抗日战争的文章、图片等。
4.教学工具:PPT、投影仪等。
重难点补充:教学重点:抗日战争的过程:教师:“同学们,我们先来回顾一下抗日战争的起点。
1937年7月7日,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学生:“卢沟桥事变。
”教师:“正确。
那么这场战争持续了多长时间?”学生:“8年。
”学生:“1937年。
”教师:“非常准确。
鲁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血肉筑长城》教学设计

鲁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血肉筑长城》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血肉筑长城》是鲁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在国共合作抗日的旗帜下,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最终取得胜利的历史事件。
本课内容对于学生理解抗日战争的经过,认识中国人民在战争中表现出的伟大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历史教育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于抗日战争的历史事件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对于战争的细节和背景知识掌握不深。
学生对于英雄人物和重大战役比较感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关注战争中的英雄人物和重大战役,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抗日战争的经过,掌握抗日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和英雄人物。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英勇抗敌的情感,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抗日战争的经过,重要战役和英雄人物。
2.难点: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战争中的民族精神。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资源,为学生创设战争情境,增强学生的代入感。
2.英雄人物引导法:以英雄人物的事迹为主线,引导学生了解战争的残酷和英雄的伟大。
3.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制作战争场景、英雄人物等课件,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素材:收集相关战争照片、视频等,用于教学展示。
3.分组讨论:提前将学生分组,安排好合作探究的任务。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抗日战争的背景,引导学生进入战争情境。
2.呈现(10分钟)通过课件和教学素材,呈现抗日战争的重要战役和英雄人物,引导学生了解战争的经过。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战争中的民族精神,共同解决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抗日战争经过和民族精神的掌握程度。
教学设计2:第16课 血肉筑长城

第16课血肉筑长城教学目标1.通过观看图片、地图、补充史料等,讲述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的史实及意义,学习中国军队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产生情感共鸣。
2.通过观看视频与阅读教材,掌握中共七大的内容,理解其意义。
3.通过史料研习和合作探究,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4.通过本课学习,树立珍爱和平,反对战争,勿忘国耻的情感,领悟中国人民为抗战胜利付出巨大的牺牲。
教学重点: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中共七大教学难点:如何探讨抗日战争的历史意义。
教学评价以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学主,以激励性评价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及时进行即时评价、小组评价、课堂检测等多元性评价。
学习过程1.示标导学出示学习目标,学生1分钟快速阅读,明确目标。
(1)通过观看图片、地图、补充史料等,讲述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的史实及意义,学习中国军队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
(2)通过观看视频与阅读教材,了解中共七大的内容,理解其意义。
(3)通过史料研习和合作探究,探讨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2.走进历史第一乐章民族怒吼学生自主学习3分钟。
抗日战争中取得胜利的三次重要战役纳和梳理,掌握三次战役的主要史实,为下面的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自主学习反馈,合作探究13分钟。
平型关大捷材料:蒋介石贺电:“有日(9月25日)一战,歼敌如麻,足证官兵用命,指挥得宜。
捷报南来,良深嘉慰。
”中共中央贺电:“八路军首战告捷,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声望,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 1937年9月解决问题:“首战告捷”指的是哪次战役?如何评价这次战役?参战部队是哪支?台儿庄战役材料:蒋介石通电:“此次台儿庄之捷,幸赖我前方将士之不惜牺牲,后方同胞之共同奋斗,乃获此初步之胜利。
”—— 1938年4月7日师带有感情色彩的朗诵:台儿庄战役老兵的回忆。
解决问题:这是在哪次战役结束后蒋介石发出的通电?指挥台儿庄战役的司令长官是谁?如何评价这次战役?并通过台儿庄战役老兵的回忆,体会这次战役的激烈以及这次战役的胜利是用生命为代价换取的。
血肉筑长城教学设计

【公开课教案】第16课血肉筑长城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掌握平型关大捷和台儿庄战役及其意义;掌握百团大战的背景、过程、意义;了解中共七大的召开的内容及理解其意义。
通过总结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取得重大胜利的战役,培养分析、归纳能力和比较问题能力。
通过讨论“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原因”,培养学生多角度地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在学习过程中,辅之以图片、影像等课件资料,声情并茂,身临其境,从而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史实;同时培养学生使用历史地图的能力。
2、通过分组讨论等活动,使学生加强合作与交流,从而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
3、教学中,学生利用表格归纳知识,初步掌握利用表格归纳历史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学习百团大战和台儿庄战役,让学生了解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国民党军队中的爱国军人在国家危难之时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感,认识到国民党军队中的爱国军人和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英勇抗击日军、流血牺牲,是抗战胜利的最重要原因。
2、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中共七大起到了承抗战胜利之果,启建立新国家之端的作用。
教学重点: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
教学难点:中共七大的召开。
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讲故事、影像法。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组织学生回顾前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七七事变发生时和九一八事变发生时的时局有什么变化?承上启下,教师讲授:(一边板书示意草图,一边介绍战争态势)七七事变后,日军占领了北平、天津,向西进攻山西,共产党的八路军配合国民党军队作战,取得平型关大捷。
不久,另一路日军从山东南下,在台儿庄北国民党的军队歼灭了。
后来八路军在华北2000多公里战线上,发动百团大战,沉重打击了日军。
这三次战役的具体情况,请大家进一步学习教材有关内容。
(布置学生阅读79——84页全课内容,对重要的时间、人名、地名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按小组交流个人看法,要求人人过关。
【八年级】第18课 血肉筑长城教学案

【八年级】第18课血肉筑长城教学案【八年级】第18课血肉筑长城教学案第18课用血肉建造长城的案例一、学习目标:1.掌握平型关、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的伟大胜利及其意义。
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及其意义。
2.通过讨论“中国抗日战争胜利意义”,培养我们多角度地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百团战争和台儿庄战役,了解中国军队在国家危难时爱国军人的爱国思想和爱国情怀。
学习重点: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
学习难点:七大的召开。
二、自学前:(自学、充分准备和坚定记忆)1.平型关①年月,一一五师在歼灭日军人.大街② 现状:平型关大街血①时间:。
2.台儿庄② 指挥官:。
战役③结果:歼灭日军人。
肉④ 状态:台儿庄战役结束。
①时间:,目的:。
② 命令:。
筑3.百团大战③目标:破坏,摧毁。
④ 意思是:百团大战。
①时间:。
② 位置:。
4.中共七大讨论,并确定。
③ 内容表述城。
④ 意思:为……准备好条件。
节节胜利。
5.抗日战争① 日本向中国的和平投降。
胜利的原因美国。
苏联。
②标志:年月日,宣布无条件投降。
三、展示和沟通(相互检查表格)四、合作探究1.列举近代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发动的两次大规模侵略战争。
本文论述了近代中国落后的主要因素。
2、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五、庭审(一)选择题1.中国军队在抗日战争中的第一次伟大胜利是()a.台儿庄战役b.松沪会战c.平型关大捷d.百团大战2.1938年,中国军队在台儿庄战役中歼灭了一万多名敌军,取得了抗日战争以来最重要的胜利。
这次战役的指挥官是()a.林彪b.彭德怀c.李宗仁d.杨虎城3.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队主动进攻日军的最大战役是()a.松沪会战b.百团大战c.台儿庄战役d.太原会战4.百团大战的指挥官是()a.朱德b.彭德怀c.刘伯承d.贺龙5.百团大战的主要作战目标是()a.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b.破坏敌人交通线,摧毁日伪军据点c、夺取敌人在华北的大中城市D.将日军赶出华北6.为争取抗战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的会议是()a、遵义会议B.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C.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D.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7.在武汉中山公园内,有一处供游人参观的“受降堂”。
回顾历史血肉筑长城精选教案总汇3篇

回顾历史血肉筑长城精选教案总汇3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血肉筑长城》教案,欢迎大家阅读回顾历史血肉筑长城精选教案总汇3篇一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掌握平型关大捷和台儿庄战役及其意义。
2、掌握百团大战的背景、过程、意义。
3、了解中共七大的召开的内容及理解其意义。
4、通过总结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取得重大胜利的战役,培养分析、归纳能力和比较问题能力。
5、通过讨论“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原因”,培养学生多角度地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方法1、在学习过程中,辅之以图片、影像等课件资料,声情并茂,身临其境,从而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史实;同时培养学生使用历史地图的能力。
2、通过分组讨论等活动,使学生加强合作与交流,从而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
3、教学中,学生利用表格归纳知识,初步掌握利用表格归纳历史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认识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浴血奋战,获得抗日战争的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侵略、反压迫的巨大力量,以及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所做出的贡献。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教学难点中共七大的召开教学工具多媒体工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请大家先看一组投影:[投影显示]教师:在投影显示的材料中,可以看出,八年抗战,中国人民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材料显示的仅仅是众多的根据地中的一个的情况,从全国的情况来看,那就更是一个天文数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心内容--血肉筑长城。
二、讲授新课(一) 抗日战场血肉筑长城1.平型关大捷教师播放“平型关大捷”视频,要求学生填表教师提问:平型关大捷作为全国抗战以来的“第一次大捷”,对全国抗战有什么积极意义?教师小结:平型关大捷打破了日本“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的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决心。
教师过渡: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本侵略者的铁蹄向中国大地迈进的步伐加快了;继日军在南京犯下滔天罪行,并占领济南后,为了打通津浦铁路和陇海铁路,日军从山东分两路南下,进攻徐州,从而发生了台儿庄战役。
《血肉筑长城》教案素材

《血肉筑长城》教案素材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的艰苦卓绝的抗争历程。
2. 培养学生对民族英雄的敬仰之情,增强爱国主义情怀。
3. 引导学生深刻领悟到和平的来之不易,激发学生珍惜和平、奋发图强的信念。
二、教学内容1. 抗日战争的背景及中国军队的抗战准备。
2. 重要战役:如卢沟桥事变、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等。
3. 民族英雄的事迹:如杨靖宇、赵一曼、张自忠等。
4. 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历史意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役、民族英雄的事迹、抗日战争的历史意义。
2. 教学难点:抗日战争的背景及中国军队的抗战准备。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抗日战争的背景、战役及英雄事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抗日战争中的具体战役和英雄人物。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抗日战争的历史意义和现实启示。
五、教学准备1. 教材:《血肉筑长城》及相关资料。
2. 课件:抗日战争相关图片、视频等。
3. 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六、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播放抗日战争相关视频,引发学生对抗日战争的兴趣和思考。
2. 讲解抗日战争的背景及中国军队的抗战准备,引导学生了解战争的残酷性和我国人民的抗争决心。
3. 分析重要战役,通过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了解抗日战争的经过和英雄事迹。
4. 讲解民族英雄的事迹,引导学生学习英雄精神,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5. 总结抗日战争的历史意义,让学生深刻领悟到和平的来之不易,激发学生珍惜和平、奋发图强的信念。
6. 课堂互动:引导学生讨论抗日战争对我国的影响,以及如何传承和发扬抗战精神。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积极性和学习态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战役、英雄事迹和抗日战争意义的理解和掌握。
3.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以便改进教学方法。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抗日战争纪念馆,加深对抗日战争历史的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肉筑长城》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第16课血肉筑长城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讲述中国军民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进行的著名战役,抗战胜利前夕召开的中共七大,抗日战争的胜利三方面的内容。
本课内容上承七七事变、下启国共内战,它为整个第四单元整体感知历史发展脉络打下基础,从而也成为中国历史发展走向的一个转折点。
因此本课无论在本单元还是在整个教材中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课的重点有二:一是台儿庄战役。
首先,因为台儿庄战役是抗战开始后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的一次重大胜利。
二是百团大战。
百团大战取得重大战绩,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战信心。
本课的难点:中共七大
二、学生分析
经过平时影片、电视剧、爱国主义教育等,学生对中国抗日战争有较多的了解,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初二学生经过一年多历史知识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可以通过形象、直观的教学,如展示大量历史图片,视频等,来进行新课的学习。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抗日战争时期的第一次胜利──平型关大捷,最重大的胜利──台儿庄战役,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百团大战及抗战时期中共召开的重要会议“七大”,抗日战争的胜利。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教师问题引导,明确学习内容,学生进行理性思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环节,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合作、沟通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课,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浴血奋战,获得抗日战争的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侵略、反压迫的巨大力量.
六、教学流程设计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信息技术支持
习,5、6、7、8组完成百团大战的学习。
汇报交流:台儿庄战役
汇报交流:百团大战,
第二篇:中共七大
展示《日本帝国主义的投降》示意图,请同学们观察一下,到1945年,抗战形势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用最简洁的语言总结一下。
抗战胜利前夕,中国面临两个前途,一个是黑暗前途——国民党要建立对内镇压对外投靠帝国主义的专政政府;一个是光明前途——共产党要建立民主、自由、富强、独立的新中国。
中共七大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召开。
问题推进:中共七大最应该解决的问题是?七大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因此中共七大有什么重大的历史意义?
第三篇:胜利之歌
讲述: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最终以中国人民的胜利而告结束,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
假如你生活在1945年8月的中国,听到日本投降的消息,你有什么感想哪?
讨论: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原因:学生发言,交流。
学生观察并总
结。
学生紧跟教师的
问题积极思考,
回答。
学生自由发言
学生分组讨论,
汇报交流。
略位置的重要性,出示
李宗仁的图片,掌握历
史人物。
播放视频《百团大战》
的纪录片,感悟共产党
人的英雄气概。
展示《日本帝国主
义的投降》示意图
出示《论联合政府》的
图片和文字资料。
ppt课件出示日本
投降书等图片证明
史实的真实性。
出示文字资料,引
导学生进行学生归
纳,抗日战争胜利
的意义。
出示美国向日本的
广岛、长崎投掷原
1、美国、苏联等国际反法西
斯力量的援助。
2、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
族抗战
3、战争的正义性。
在学生汇报、交流的基础上,
老师对胜利的意义进行归纳。
课堂小结:长达八年的抗日战争,中华民族经空前灾难考验和战火的洗礼,浴后重生,实现了独立与解放。
中华民族开始站在伟大复兴的新起点。
学生自由发言,
介绍本节课的收
获。
子弹的图片和文字
资料图,理解战争
的残酷性。
ppt课件出示文字
资料
课堂练习完成《导学与训练》独立完成
布置作业展延伸:搜集抗日战争中的图
片,故事或者视频,并谈谈自
己的感受
课外完成
网络搜集,最强运
用网络的意识。
教学反思
1、本次设计把课本内容整合为三个篇章第一篇:民族抗战;第二篇:道路的抉择;第三篇:胜利之歌,步步推进,完成教学。
2、采用问题推进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掌握课本内容。
采用分组教学的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尽量做到论从史出,出示文字资料,引导学生思考,得出相关结论,证明史实的真实性。
4、本次设计尽可能合理的,充分的利用信息技术支撑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学习效果,由于收自身水平的限制,信息技术的应用上技术含量比较低,有待进一步的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