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正比例的量教学设计
《成正比例的量》教案设计
《成正比例的量》优秀教案设计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概念。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引入正比例的概念,引导学生通过实例理解正比例。
2. 分析生活中成正比例的例子,如身高与鞋子号码的关系。
教学步骤:1. 引入正比例的概念,解释成正比例的定义。
2. 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成正比例的量,如身高与鞋子号码的关系。
3.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成正比例的量的特点。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正比例概念的理解。
2. 评估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二章:成正比例的量的特点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成正比例的量的特点。
2. 培养学生通过实例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讲解成正比例的量的特点,如比例关系、比值不变等。
2. 提供实例,让学生分析成正比例的量的特点。
1. 讲解成正比例的量的特点,如比例关系、比值不变等。
2. 提供实例,让学生分析成正比例的量的特点。
3. 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彼此的分析结果。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成正比例的量的特点的理解。
2. 评估学生通过实例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三章:成正比例的量的计算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成正比例的量的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讲解成正比例的量的计算方法,如比例计算、比值计算等。
2. 提供实例,让学生运用计算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步骤:1. 讲解成正比例的量的计算方法,如比例计算、比值计算等。
2. 提供实例,让学生运用计算方法解决问题。
3. 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彼此的解题过程和结果。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成正比例的量的计算方法的理解。
2. 评估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章:成正比例的量的应用1. 让学生能够将成正比例的量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提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成正比例的量进行解决。
2. 引导学生思考成正比例的量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成正比例的量》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概念,掌握正比例的基本性质。
2. 培养学生运用正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归纳总结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正比例的概念。
2. 正比例的基本性质。
3. 正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正比例的概念及其应用。
2. 难点:正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灵活运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情境教学法,以生活实例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2. 采用小组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讨论。
3. 采用归纳总结法,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成正比例的实例,如身高与鞋子号码的关系,引导学生发现成正比例的现象。
2. 新课导入:介绍正比例的概念,让学生理解两个变量成正比例的意义。
3. 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如行驶的路程与时间的关系,让学生掌握正比例的基本性质。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正比例的特点,并归纳出正比例的定义。
5. 练习巩固: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正比例知识解决问题。
6. 拓展应用:引导学生将正比例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如购物、出行等方面。
7.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成正比例的概念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8.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正比例的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9.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10. 教学评价:通过课后作业、课堂表现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六、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是否能独立完成有关成正比例的练习题,判断其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估其对正比例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包括思考问题、交流分享和总结归纳等方面。
七、课后作业:某辆汽车以每小时60公里的速度行驶,行驶了3小时,求行驶的总路程。
《成正比例的量》教案
《成正比例的量》教案第一章:正比例的定义1.1 引入概念:讲解正比例的概念,让学生理解两个变量之间的比例关系。
举例说明,如身高与脚长的比例关系。
1.2 学习目标:了解正比例的定义和特点。
能够识别和判断两个变量是否成正比例。
1.3 教学方法:使用实物、图片或动画展示正比例的关系。
分组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并判断成正比例的例子。
1.4 教学内容:正比例的定义及数学表达式。
正比例的特点:当一个变量增加时,另一个变量也随之增加,且比例关系保持不变。
1.5 作业布置:让学生找寻生活中的正比例关系,并绘制成图表或写成短文。
第二章:正比例的计算2.1 引入概念:讲解正比例的计算方法,让学生学会如何通过已知数据计算正比例。
2.2 学习目标:学会计算两个变量之间的正比例关系。
能够应用正比例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2.3 教学方法:使用数学例题讲解正比例的计算方法。
让学生进行分组练习,互相讨论和解答问题。
2.4 教学内容:正比例的计算方法:将两个变量的比值相除,得到的结果为正比例常数。
应用正比例计算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不同长度与宽度成正比例的长方形面积。
2.5 作业布置: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应用正比例计算方法进行解答。
第三章:正比例的应用3.1 引入概念:讲解正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正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3.2 学习目标:了解正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学会运用正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3.3 教学方法:使用实际案例讲解正比例的应用。
分组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并解答实际问题。
3.4 教学内容:正比例在购物中的应用:如计算购买不同数量商品的总价。
正比例在行程中的应用:如计算不同速度行驶相同距离所需的时间。
3.5 作业布置:让学生找寻生活中的正比例应用,并绘制成图表或写成短文。
第四章:正比例的图像表示4.1 引入概念:讲解正比例的图像表示方法,让学生学会如何通过图像表示正比例关系。
4.2 学习目标:了解正比例的图像表示方法。
《成正比例的量》教案设计
《成正比例的量》教案设计第一章:正比例的概念介绍1.1 引入正比例的概念,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际例子(如长度和宽度),理解正比例的定义。
1.2 解释正比例的数学表达式:y = kx,其中y和x是成正比例的量,k是比例常数。
1.3 引导学生通过实际例子找出比例常数k,并理解其意义。
第二章:正比例的性质2.1 介绍正比例的性质,包括:当x增加时,y也按比例增加;当x减少时,y也按比例减少;k是常数,表示y和x的比例关系。
2.2 通过图形(如折线图)展示正比例关系的特点,让学生直观理解正比例的性质。
第三章:正比例的应用3.1 让学生通过实际问题,运用正比例关系解决问题,例如:如果一辆车以60公里/小时的速度行驶,行驶3小时后,行驶的距离是多少?3.2 引导学生列出正比例关系式,求解未知数,并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
第四章:正比例的判定4.1 介绍判定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的方法:观察两个量的变化趋势是否一致;判断两个量的比值是否为常数。
4.2 让学生通过实际例子,练习判定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并解释判断过程。
第五章:正比例与实际生活的联系5.1 引导学生思考正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例如:学费与学时、工资与工作量等。
5.2 让学生举例说明正比例关系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并解释如何运用正比例关系解决问题。
第六章:正比例函数的图像6.1 介绍正比例函数的图像特征,包括直线通过原点,且斜率为常数。
6.2 让学生通过绘制正比例函数的图像,观察和验证正比例函数的性质。
6.3 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正比例函数图像,让学生理解图像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第七章:正比例函数的性质7.1 探讨正比例函数的增减性,即随着自变量x的增大或减小,因变量y的变化趋势。
7.2 解释正比例函数的单调性,即在定义域内,正比例函数是单调增加或单调减少的。
7.3 通过实例让学生探究正比例函数的性质,并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第八章:正比例函数的解析式8.1 介绍正比例函数的解析式y = kx,并解释k的取值对函数图像的影响。
教师授课成正比例的量教案
教师授课成正比例的量教案一、教学背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事业也在不断地提高和改进。
教师是教育事业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因为他们是学生学习的主导者,需要承担许多责任。
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授课的效果是十分重要的,因为授课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因此,我们需要探讨一种新的方法,来使得教师授课的效果更加出色。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授课的内容是平均分配给学生的,不管学生的学习能力如何,学习效果都是相同的。
但是,这样的教学方式并不适合所有的学生。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他们的学习速度和理解能力都不一样,而且每个学生对不同学科的兴趣程度也不同。
因此,我们需要一个全新的方法,来让教师的授课更加个性化,更加高效。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1、什么是成正比例的量;2、成正比例的量的特点;3、如何应用成正比例的量的概念进行教学。
三、教学重点1、成正比例的量的定义;2、成正比例的量的特点;3、成正比例的量在教学中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1、引入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具体的例子进行引入,如:物体运动的速度和时间成正比例,每小时走10公里,走20公里需要多少时间。
通过这样的引入,可以使得学生对成正比例的量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概念讲解教师可以讲解成正比例的量的定义,并说明成正比例的量的特点:其中一项变大,另一项也会变大,其中一项变小,另一项也会变小,两项变化方向一致。
3、案例分析教师可以通过深入的案例分析,来说明成正比例的量在教学中的应用。
例如:数学中的比例、物理中的速度和时间、化学中的物质量和反应速度等等。
通过这些案例,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到成正比例的量在不同学科的应用。
4、练习与讨论教师可以设置一些练习题目,让学生通过练习掌握成正比例的量的概念和特点。
在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与学生进行积极互动,让学生对一些问题进行讨论,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成正比例的量的概念和应用。
五、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检验教师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
《成正比例的量》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成正比例的量的概念,能够辨识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成正比例的量的概念及辨识。
2. 教学难点:如何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
三、教学方法:1. 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感受成正比例的量。
2. 采用合作学习法,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探究,共同解决问题。
3.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四、教学准备:1. 课件、黑板、粉笔。
2. 相关生活情境的图片或视频。
3. 成正比例的实例数据。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课件展示生活情境,如购物、交通等,引导学生发现其中存在的成正比例的量。
2. 讲解成正比例的量的概念:讲解成正比例的量的定义,让学生理解成正比例的量的特点。
3. 辨识成正比例的量:给出实例,让学生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引导学生运用成正比例的量的特点进行辨识。
4. 练习巩固:设计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并及时给予反馈和讲解。
6. 布置作业:设计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教学拓展:1. 利用多媒体展示成正比例的自然现象,如植物的生长、人口的增长等,让学生感受成正比例的量在自然界的普遍性。
2. 引导学生思考成正比例的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经济、科技、环保等领域。
七、课堂小结:2. 强调成正比例的量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八、课后作业:1. 设计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购物、交通等。
2.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成正比例的量,并进行记录和分析。
九、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要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2.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十、评价与反馈:1. 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关注学生在辨识成正比例的量、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的表现。
《成正比例的量》教案设计
《成正比例的量》教案设计第一章:正比例的概念介绍1.1 引入正比例的概念:两个变量x和y,如果它们的比值(x/y)始终保持不变,这两个变量就称为成正比例的量。
1.2 解释正比例的数学表达式:x/y = k(其中k是常数,称为比例常数)。
1.3 举例说明正比例的关系:如身高与脚长的关系,当身高增加时,脚长也随之增加,且它们的比值保持不变。
第二章:比例常数的确定2.1 解释比例常数k的意义:比例常数k表示两个成正比例的量之间的比例关系。
2.2 方法一:通过两组具体的成正比例的量,计算它们的比值,求得比例常数k。
2.3 方法二:利用图形(如直线图)观察成正比例的量的变化趋势,确定比例常数k。
第三章:正比例的性质3.1 成正比例的量的图像特点:成正比例的量在直角坐标系中形成一条通过原点的直线。
3.2 成正比例的量的运算性质:两个成正比例的量相加(或相减)后,它们的比值仍等于原来的比例常数k。
3.3 成正比例的量的比例运算:已知两个成正比例的量x1和y1,以及它们的比例常数k,求第三个成正比例的量x2和y2的关系。
第四章:正比例的应用4.1 成正比例的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计算单价、计算速度等。
4.2 利用成正比例的关系解决问题:已知两个成正比例的量中的一个,求解另一个未知量。
4.3 成正比例的量在科学实验中的应用:如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第五章:正比例的拓展5.1 反比例的概念介绍:两个变量x和y,如果它们的乘积(xy)始终保持不变,这两个变量就称为成反比例的量。
5.2 解释反比例的数学表达式:xy = k(其中k是常数)。
5.3 举例说明反比例的关系:如车速与时间的乘积等于路程,当车速增加时,所需时间减少,且它们的乘积保持不变。
第六章:正比例函数的图像与性质6.1 介绍正比例函数的图像:y = kx(k为常数)。
6.2 解释正比例函数的图像特点:通过原点的一条直线,斜率为k。
6.3 探讨正比例函数的性质:随着x的增大或减小,y值按比例增大或减小;当x=0时,y=0。
成正比例的量优秀教案设计
成正比例的量优秀教案设计教学的过程当中,过比和比例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着重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下面就让店铺给大家分享一些成正比例的量优秀教案设计吧,希望能对你有帮助!成正比例的量教学设计篇一【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39页~40页,练习七第1、2题。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比较、判断、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2.培养学生用事物相互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观点来分析问题,使学生能够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3. 用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教学重点】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发现两种相关联的量的比值一定,概括出成正比例的概念。
【教具准备】学生实验录像课件一、观察实验,引入新课1.认识实验器材(1)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做实验吗?我们一起去实验室瞧瞧吧!(课件出示:实验桌和实验器材。
)(2)提问:实验桌上有什么呢?(3)学生汇报:(6个大小相同的玻璃杯。
1把尺子。
1桶水。
还有一张实验报告单。
)(4)出示实验报告单:(5)引导观察:从这张实验报告单里,你能获得哪些信息?评析:以学生熟悉的实验录像引入,很快将学生带进新的探索过程中。
2.观察实验(1)观看课件:水的高度究竟是多少呢?我们来看看同学做实验的情况,注意记录每一个玻璃杯中水的高度。
评析:数学课上展现给学生科学实验的方法,要求学生适当参与动手记录,使数学和科学知识相互渗透,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探究成正比例的量1.观察变量(1)根据上面统计表,小组讨论:它有哪几种量呢?体积和高度这两种量有变化吗?体积和高度的变化有什么规律?(2)汇报:水的体积增加,高度也相应增加。
水的体积减少,高度会相应降低。
2.引导研究定量(1)思考:看着统计表的这两种量,你还能想到什么?(2)出示水的体积与高度的统计表(3)提问:每个水柱的底面积有什么关系?学生独立计算底面积,并填在数学书第39页统计表中。
《成正比例的量》教案设计
《成正比例的量》优秀教案设计第一章:正比例的引入1.1 教学目标了解正比例的定义和特征。
能够识别成正比例的量。
1.2 教学内容引入正比例的概念。
解释正比例的定义和特征。
举例说明成正比例的量。
1.3 教学方法使用实物或图片展示成正比例的量。
分组讨论和分享例子。
1.4 教学评估学生能够回答正比例的定义和特征。
学生能够正确识别成正比例的量。
第二章:正比例的计算2.1 教学目标学会计算成正比例的量的比例。
能够应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2.2 教学内容介绍比例的概念。
解释如何计算比例。
应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2.3 教学方法使用示例和练习题进行讲解和练习。
分组讨论和合作解决问题。
2.4 教学评估学生能够计算成正比例的量的比例。
学生能够应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第三章:正比例的图表示3.1 教学目标学会使用图表表示成正比例的量。
能够解读和分析正比例图表。
3.2 教学内容介绍正比例图表的类型。
解释如何绘制正比例图表。
解读和分析正比例图表。
3.3 教学方法使用图表示例进行讲解和练习。
分组讨论和合作绘制图表。
3.4 教学评估学生能够绘制正比例图表。
学生能够正确解读和分析正比例图表。
第四章:正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了解正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能够运用正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4.2 教学内容举例说明正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解释如何运用正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4.3 教学方法使用实际例子进行讲解和练习。
分组讨论和合作解决问题。
4.4 教学评估学生能够了解正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学生能够运用正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第五章:正比例的综合练习5.1 教学目标巩固和加深对成正比例的量的理解和计算能力。
能够解决综合性的正比例问题。
5.2 教学内容提供综合性的练习题。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思考。
5.3 教学方法提供练习题和指导。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
学生能够完成综合性的练习题。
学生能够解决综合性的正比例问题。
第六章:正比例与相关联的量的区分6.1 教学目标理解正比例与相关联的量的区别。
成正比例的量的教案
成正比例的量的教案教案标题:成正比例的量的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成正比例的概念,能够辨别成正比例和非成正比例的情况。
2. 掌握成正比例的量之间的关系,能够利用比例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3. 运用成正比例的概念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黑板、粉笔、练习题、实物或图片等教具。
2. 学生准备:笔、纸、计算器等学习工具。
教学过程:引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实物或图片,引发学生对成正比例的思考,例如:显示一个矩形,问学生矩形的长和宽是否成正比例。
2.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成正比例的特点,引导学生提出成正比例的定义。
探究(15分钟):1. 教师通过示例解释成正比例的概念,例如:给出一组数据,让学生观察并判断是否成正比例。
2.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数据中的规律,找出成正比例的特点和关系。
讲解(15分钟):1. 教师结合示例,向学生详细解释成正比例的量之间的关系,例如:如何通过比例关系计算未知量。
2. 教师讲解成正比例的性质,例如:两个成正比例的量的比值是常数。
练习(20分钟):1. 教师提供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成正比例的概念和方法解决问题。
2. 学生独立或合作完成练习题,教师辅导和指导学生的解题过程。
总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强调成正比例的概念和方法。
2. 教师鼓励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成果,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思考。
拓展(10分钟):1. 教师提供一些拓展问题,让学生运用成正比例的概念解决更复杂的问题。
2. 学生尝试解决拓展问题,并展示解题过程和答案。
扩展活动:1. 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一些实际问题,并运用成正比例的概念解决,展示给全班。
2. 学生可以利用计算器或电脑软件制作成正比例的图表,加深对成正比例的理解。
评估方式:1. 教师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包括参与讨论、解题过程和答题准确性等。
2. 教师布置作业,检查学生对成正比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成正比例的量》(教案)青岛版六年级下册数学
教案:《成正比例的量》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成正比例的量的意义,辨识成正比例的量。
2. 让学生能够运用成正比例的量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
二、教学内容成正比例的量,青岛版六年级下册数学三、教学重点辨识成正比例的量,运用成正比例的量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难点辨识成正比例的量,运用成正比例的量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初步感知成正比例的量。
2. 探究新知(1)引导学生观察实例,发现成正比例的量的特点。
(2)引导学生总结成正比例的量的定义。
(3)通过实例,让学生辨识成正比例的量。
3. 巩固练习(1)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成正比例的量的辨识。
(2)教师选取典型题目,进行讲解和分析。
4. 实践应用(1)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运用成正比例的量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每组选取一个问题,进行解答,并分享解题过程和答案。
5. 总结反思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分享学习心得。
六、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成正比例的量的辨识。
2. 结合生活实例,运用成正比例的量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七、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问答,了解学生对成正比例的量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通过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成正比例的量的运用能力。
八、教学延伸1. 引导学生探究反比例的量,比较与成正比例的量的异同。
2. 结合其他学科,让学生了解成正比例的量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九、教学策略1. 采用实例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通过探究、讨论、练习等多种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3. 注重知识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十、教学反思1. 教师应及时反思教学效果,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2.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注:本教案为初步设计方案,实际教学过程中可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成正比例的量》教案
《成正比例的量》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概念,能够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
2. 学生能够运用正比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正比例的定义:如果两个相关联的量的比值始终保持不变,这两个量就成正比例。
2. 正比例的判断方法:观察两个量是否随着第三个量的变化而变化,如果变化方向相同,且比值不变,则成正比例。
3. 正比例的实际应用:通过举例,让学生学会用正比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比例的概念,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的方法。
2. 教学难点:正比例的实际应用,灵活运用正比例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正比例的概念。
2.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思考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2. 讲解正比例的概念,让学生初步理解正比例的含义。
3. 举例说明如何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掌握判断方法。
4. 练习巩固: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正比例的知识解决问题。
5. 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正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 布置作业:设计一些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通过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正比例概念的理解程度。
2. 通过练习题,评估学生运用正比例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观察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表现,评估其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七、教学反馈:1. 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及时给予反馈,指出学生的优点和不足。
2. 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提问,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 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八、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思考正比例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经济学、物理学等。
《成正比例的量》教案设计
《成正比例的量》教案设计第一章:成正比例的定义1.1 引入概念:成正比例1.2 解释成正比例的含义1.3 举例说明成正比例的关系1.4 让学生通过实际例子来辨别成正比例的关系第二章:成正比例的计算2.1 介绍成正比例的计算方法2.2 演示如何计算两个成正比例量之间的关系2.3 让学生通过实际例子来计算成正比例的关系2.4 练习计算不同的成正比例问题第三章:成正比例的图像表示3.1 介绍成正比例的图像表示方法3.2 演示如何绘制成正比例的图像3.3 让学生通过实际例子来绘制成正比例的图像3.4 练习绘制不同的成正比例问题第四章:成正比例的应用4.1 介绍成正比例的应用领域4.2 演示如何将成正比例关系应用到实际问题中4.3 让学生通过实际例子来解决成正比例问题4.4 练习解决不同的成正比例问题第五章:成正比例的综合练习5.1 提供一系列成正比例问题供学生练习5.2 让学生独立解决这些问题5.3 提供解答和解析,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成正比例的概念和方法5.4 引导学生总结成正比例的关键点和难点,并提供进一步学习的建议第六章:成正比例的扩展概念6.1 介绍成正比例的扩展概念,如比例常数和比例关系6.2 解释如何从成正比例关系中找到比例常数6.3 让学生通过实际例子来应用比例常数和比例关系6.4 练习解决涉及比例常数和比例关系的成正比例问题第七章:成正比例与相关量的区分7.1 介绍如何区分成正比例和相关量7.2 解释成正比例和相关量的区别和联系7.3 让学生通过实际例子来辨别成正比例和相关量7.4 练习解决涉及成正比例和相关量的问题第八章:成正比例的日常生活应用8.1 介绍成正比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8.2 演示如何将成正比例关系应用到实际生活中8.3 让学生通过实际例子来发现和解决成正比例的日常生活问题8.4 练习解决不同的成正比例日常生活问题第九章:成正比例的评估和反思9.1 引导学生评估自己对成正比例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程度9.2 鼓励学生反思自己在解决成正比例问题时的思维过程和方法9.3 提供建议和策略,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解决成正比例问题的能力9.4 让学生提出问题和建议,以促进对成正比例概念的深入理解第十章:成正比例的总结和拓展学习10.1 总结成正比例的主要概念和关键点10.2 强调成正比例在数学和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10.3 提供拓展学习的资源和参考材料,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成正比例的深层含义10.4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交流,以丰富对成正比例的理解和应用。
《成正比例的量》教案设计
《成正比例的量》优秀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概念,能够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
1.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运用正比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正比例的定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2.2 成正比例的判断方法: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就看这两种量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是否一定,如果比值一定,就成正比例,如果比值不一定,就不成正比例。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正比例的概念,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的方法。
3.2 教学难点:正比例的判断方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身高与体重的关系,引出正比例的概念。
4.2 自主探究:让学生通过实例分析,归纳出成正比例的判断方法。
4.3 合作交流:分组讨论,让学生运用成正比例的判断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4.4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正比例的概念和判断方法,并进行点评。
第五章:课后作业5.1 必做题:运用成正比例的判断方法,解决课后练习题。
5.2 选做题:生活中的正比例现象,让学生举例并解释。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导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正比例的概念和判断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指导和点评。
课后作业的设计,既能巩固所学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第六章:教学评价6.1 评价目标:通过评价,检验学生对正比例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6.2 评价方法:课堂提问、作业批改、实践操作、小组讨论等。
6.3 评价内容:判断正比例关系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意识等。
成正比例的量教学设计
2,试着抽象本质
四:说理练习
教后反思
1,请同学们互相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是成正比例的量根据学生的举例有选择的板书。
2,引导学生判断:每袋面粉的重量一定,面粉的总重量和袋数是不是成正比例?(13页例3)
3,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先由学生小結)面粉的重量和袋数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它们的比值是每袋面粉的重量,既总重量/袋数=每袋面粉的重量,每袋面粉重量一定,所以面粉的总重量和袋数成正比例。
1,先互相讨论,然后在说给全班同学听。
2,列出关系式说出判断的根据。
3,看书反思。
4,学生作业。
4,指导学生完成课本13页“做一做”。
5,学生质疑。
6,布置作业,练习三,1,3。
实际上这这节课跟我的教学预设有很大的差别。昨天因故耽误了一节课,今天我更想大幅提高课堂效率,产生了一大胆的想法:何不正反比例两道菜一起上?因为六年级的学生已学了很多的数量关系、有了较多的生活积累、有了充分的理解辨别力,我先从判断两个量是否相关联开始,后判断有关联是什么样的关联、是两个量怎样在变化什么没变,在充分感知后加以区分,重点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让学生参与定义的形成,让生谈自己的理解。以前担心学生容易混淆,看今天我想“先乱而后自治”的目标能否达到。这一节课完成了两课时的内容,效率是高了,最终的效果还待进一步观察。
成正比例的量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11~13页
教学目标;1,通过具体问题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2,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的实例,并进行交流。
3,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感受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变化。
教学重点:正比例的意义和判断
教学难点:正比例的判断
教学理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成正比例的量教案
成正比例的量教案教案标题:成正比例的量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成正比例的概念和特征;2. 能够识别和解决与成正比例相关的实际问题;3.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成正比例的量的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白板、黑板笔、投影仪、教学PPT、学生练习册;2. 学生准备:铅笔、橡皮、直尺。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引入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发学生对成正比例的量的注意和思考;2. 教师展示一些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讨论其中是否存在成正比例的关系。
二、概念讲解(15分钟)1. 教师使用教学PPT或板书,简要介绍成正比例的概念和特征;2. 教师通过实例和图表,解释成正比例的量如何呈现线性关系;3.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成正比例的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例题演练(20分钟)1. 教师提供一些简单的例题,让学生通过计算和分析找出其中的成正比例关系;2. 学生在黑板上或练习册上完成例题,并与同桌进行讨论;3. 教师随机抽查学生的解题过程和答案,进行讲评。
四、拓展应用(15分钟)1. 教师提供一些更复杂的实际问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2. 学生个别或小组合作完成拓展应用题,并在黑板上展示解题过程和答案;3. 教师对学生的解题过程进行点评和指导。
五、归纳总结(10分钟)1. 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成正比例的概念和特征;2. 教师强调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注意找出成正比例的关系;3. 学生提出对本节课的疑问和困惑,教师进行解答。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教师布置相关的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成正比例的量的问题;2. 学生将作业写在作业本上,并在下节课交给教师检查。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实际例子和讲解概念,激发了学生对成正比例的量的兴趣。
通过例题演练和拓展应用,学生对成正比例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学生之间的合作和讨论,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增加更多的实际例子和拓展应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成正比例的量。
《成正比例的量》教案设计
《成正比例的量》优秀教案设计第一章:正比例的引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正比例的定义和特点。
能够识别成正比例的量和不成正比例的量。
1.2 教学内容:介绍正比例的概念。
通过实际例子展示成正比例的量和不成正比例的量。
1.3 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演示和实物展示来引导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概念。
通过小组讨论和互动,让学生举例说明成正比例的量和不成正比例的量。
1.4 教学评估:通过小组讨论和问题解答来评估学生对正比例的理解。
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判断哪些量成正比例,哪些量不成正比例。
第二章:正比例的性质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性质,包括比例常数的存在和比例关系的保持。
2.2 教学内容:介绍正比例的性质,包括比例常数的概念和比例关系的保持。
2.3 教学方法:使用数学活动和实例来引导学生探索正比例的性质。
通过小组讨论和问题解答,让学生理解和应用比例常数的概念。
通过数学活动和问题解答来评估学生对正比例性质的理解。
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应用比例常数的概念来解决问题。
第三章:正比例的图像3.1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绘制和识别正比例的图像。
3.2 教学内容:介绍正比例图像的特点和绘制方法。
3.3 教学方法:使用几何软件和实物绘图来引导学生绘制正比例图像。
通过小组讨论和问题解答,让学生识别和解释正比例图像。
3.4 教学评估:通过几何软件绘图和问题解答来评估学生对正比例图像的理解。
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通过绘制正比例图像来解决问题。
第四章:正比例的应用4.1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应用正比例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4.2 教学内容:介绍正比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包括速度、路程和时间的关系。
4.3 教学方法:使用实际案例和数学活动来引导学生应用正比例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小组讨论和问题解答,让学生理解和应用速度、路程和时间的关系。
通过实际问题和数学活动来评估学生对正比例应用的理解。
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应用正比例的概念来解决问题。
六年级数学下册《成正比例的量》教案、教学设计
2.引导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3.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善于思考的良好品质,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通过成正比例知识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本章节教学设计以“成正比例的量”为主题,结合六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特点,注重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的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使学生在探索成正比例关系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情感。
5.思考题:引导学生思考成正比例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提出一个与成正比例相关的问题,并尝试自己解答。
作业要求:
1.做作业时,要求学生认真审题,规范书写,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完成作业后,及时检查,确保答案正确,对错题进行订正。
3.家长协助监督,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鼓励学生独立完成作业。
4.教师批改作业后,及时反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针对性的指导。
2.学生活动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遇到问题时,可以与同桌或教师讨论。
3.教师指导
在学生练习过程中,教师关注学生的解题方法,及时纠正错误,指导学生掌握解题技巧。
(五)总结归纳
1.教学活动设计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成正比例的概念、判断方法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学生活动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总结成正比例知识的关键点。
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让学生在探索成正比例关系的过程中,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2.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发现成正比例的量的规律,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师教学成正比例的量详细教案
教师教学成正比例的量详细教案教师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如何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必须面对的问题之一。
本篇文章就将提供一份关于教师教学成正比例的量详细教案,帮助各位学员更好地掌握这一教学法,从而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一、教学目标1.了解教师教学成正比例的量的定义。
2.掌握教师教学成正比例的量的计算方法。
3.了解如何通过教师教学成正比例的量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内容及方法1.教师教学成正比例的量的定义教师教学成正比例的量,指的是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学习效果成正比例关系,也就是说,教师越能够有效地传授知识和技能,学生的学习效果就越好。
2.教师教学成正比例的量的计算方法(1) 教师教学成正比例的量 = 教师的教学能力 / 学生的学习效果(2) 计算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师的教学能力 = 教师的教育背景 + 教学经验 + 教学技巧 + 个人素质等因素。
(3) 计算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的学习效果 = 学生的知识水平 + 学生的学习能力 + 学生的兴趣 + 学生的心理素质等因素。
3.如何通过教师教学成正比例的量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
(1) 教育背景:要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首先必须具备良好的教育背景。
不同的学历和专业背景会给教师带来不同的教学经验和知识储备。
(2) 教学经验:教师的教学经验是影响教学成效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实践中,不断地积累和总结经验,不断地尝试和探索新的教学模式,都可以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3) 教学技巧:教学技巧是教师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
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做出适当的引导和调整,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4) 个人素质:教师的个人素质也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富有人格魅力,这些都可以让学生更愿意接受教师的指导和教育。
三、教学过程设计1.引入(1) 引入概念:教师教学成正比例的量是什么?(2) 引入目的: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让学生明确今天的学习内容和主要目标。
《成正比例的量》教案设计
《成正比例的量》教案设计第一章:成正比例的定义1.1 引入概念:成正比例的定义1.2 成正比例的符号表示:x ∝y1.3 成正比例的图像表示:直线图1.4 成正比例的例子:速度与时间的关系第二章:成正比例的计算2.1 成正比例的计算公式:x = ky2.2 比例常数k的确定方法:通过两个已知点的坐标计算2.3 比例常数k的意义:成正比例的斜率2.4 成正比例的计算实例:身高与年龄的关系第三章:成正比例的性质3.1 成正比例的图像特点:通过原点的一条直线3.2 成正比例的斜率不变性:在同一坐标系中,斜率恒定3.3 成正比例的单调性:当y增大时,x也增大;当y减小时,x也减小3.4 成正比例的例子:温度与高度的关系第四章:成正比例的应用4.1 成正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购物时商品的折扣、手机话费的计费等4.2 成正比例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物理中的质量与速度的关系、化学中的浓度与反应速率的关系等4.3 成正比例在工程应用中的应用:建筑设计中的梁截面尺寸与载重的关系、电路设计中的电阻与电流的关系等第五章:成正比例的综合练习5.1 成正比例的图像绘制练习:根据给定的数据点,绘制成正比例的直线图5.2 成正比例的计算练习:根据给定的比例关系,计算未知量5.3 成正比例的应用练习:根据实际情况,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并解释原因5.4 成正比例的综合案例分析:分析实际问题中成正比例的量,并运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第六章:成正比例的扩展概念6.1 成正比例与线性函数的关系:成正比例作为线性函数的特例6.2 成正比例与反比例的关系:对比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性质和应用6.3 成正比例的极限概念:当比例常数k趋于无穷大或无穷小时的情况6.4 成正比例的相对变化概念:比例变化率的应用第七章:成正比例的图解分析7.1 利用比例尺进行成正比例的图解:地图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关系7.2 利用图象分析成正比例关系:通过观察图象识别成正比例的量7.3 利用图象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图象确定成正比例的参数7.4 利用图象进行成正比例的数据拟合:找到最佳拟合直线的斜率第八章:成正比例的数学证明8.1 成正比例的基本性质证明:利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成正比例的基本性质8.2 成正比例的斜率证明:利用微积分求导数证明斜率的不变性8.3 成正比例的图像证明:利用几何方法证明成正比例图像是直线8.4 成正比例的反证法证明:利用反证法证明某些命题关于成正比例的正确性第九章:成正比例的实际案例研究9.1 商业领域的成正比例案例:分析成本与销售量的关系9.2 工业领域的成正比例案例:研究生产效率与投入资源的关系9.3 生态学领域的成正比例案例:探究种群增长与食物资源的关系9.4 医学领域的成正比例案例:分析药物浓度与疗效的关系第十章:成正比例的教学评估与反思10.1 教学活动的评估:通过学生反馈和作业成绩评估教学效果10.2 教学方法的反思:根据教学评估结果反思教学方法和策略10.3 教学内容的拓展:探讨成正比例在其他学科中的应用和联系10.4 教学计划的调整:根据教学反思调整后续的教学计划和目标重点解析本文主要介绍了成正比例的概念、计算方法、性质、应用以及相关拓展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正比例的量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课标实验教材六年级数学下册第39~41页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经历正比例意义的建构过程,通过具体问题认识成正比例的量,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量的实例,能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发现正比例量的特征,并尝试抽象概括正比例的意义。
提高分析、判断、概括、推理能力,同时渗透初步的函数思想。
3、情感与态度: 在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并乐于与人交流。
教学重点:认识正比例关系的意义。
教学难点: 掌握成正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游戏导入
1、同学们,你们玩过石头、剪刀、布的游戏吗?让我们再来体验一下这个游戏吧!
2、说明游戏规则:同桌两名同学为一组,一边进行游戏,一边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自己赢的次数,赢一次加5分,时间为30秒。
(学生游戏,师巡视。
)
3、学生汇报,将学生汇报的数据填入下表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出示例1:石头.剪子.布游戏的情况:
4、引导学生观察,提问:
1).表中有哪两种量?(分数和次数两种量.)
2).分数是怎样随着次数变化的?(当次数是1次,分数是5分,当次数是2
次,分数是10分.次数变化,分数也随着变化.从左住右看,次数增加,分数也随着增加;从右住左看,次数减少,分数也随着减少.分数和次数是相关联的两种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
3).相对应的分数和次分别是多少?比值是多少?你从中发现了什么规律吗?( 5|1=5 10|2=5 15|3=5 20|4=5
分数|次数=一次的分数(一定) ( 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
5、学生汇报,师小结:也就是说得分随着赢的次数的变化而变化,像这样的两个量我们把它叫做相关联的量。
三.内化过程,加深理解
出示例2: 一辆汽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如下表:
次数(次) 分数(分) 1 2 3 4 5 6 7 5 10 15 20 25 30 35 … … 1 60 2 3 4 5 120 180 300 240 …... 路程(千米) …... 时间(小时)
2、分组讨论:
(1)表中有哪两种量?它们相关联吗?(表中有时间和路程两种量,
它们是相关联的两种量)
(2)仔细观察,路程是怎样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当时间是1小时,路程则是60千米,时间是2小时,路程是120千米,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时间增加,路程也随着增加;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时间减少,路程也随着减少.)
(3)相对应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分别是多少?比值是多少? 60|1=60 120|2=60 180|3=60 240|4=60 路程|时间=速度(一定) 这里的60表示一辆汽车的速度。
也就是路程和时间的比值一定.
3、比较例1、例2,这两个例子有什么共同点?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汇报时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上面两种情况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同时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1)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
(2)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
(3)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
四.建立模型,抽象概括正比例的意义
小组讨论得出成正比例的量的结论: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
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
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就叫做正比例关系。
用字母表示为:y|x=k(一定)
4、教师说明: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和研究“成正比例的量”。
板书课题:成正比例的量
出示例2: 一辆汽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如下表:
用图像怎样来表示:(用课件展示)
1.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2.不计算,根据图上判断, 2.5小时行驶的路程是多少? 行360千米要多少小时?
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五.巩固强化,拓展应用。
1、填空:
长方形的长一定,长方形的面积和宽。
( )和( )是两个相关联的量。
( )
= ( )。
( )
( )一定,所以( )和
( )是成正比例的两个量。
六。
深化练习,拓展延伸
1 60
2
3
4
5 120 180 300 240 …...
路程(千米) …... 时间(小时)
1.①a+b=12 ② a/b=5 ③ab= 9 ④a-b=3.8 ⑤b=7a 哪些成正比例,哪些不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
2、x、y、z是三种相关联的量,已知x×y=z。
当( )一定时,( )和( )成正比例。
七、汇报交流,总结归纳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和研究,你们都知道了什么?怎样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
八。
板书设计
成正比例的量
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的关系.
(一定)
九.教后反思
《成正比例的量》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中的一个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之后的一个内容,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会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并初步了解表示成正比例的量的图象特征,并能根据图象解决有关的简单问题。
根据教材和内容的特点,我选择了师生互动,以教师的“引”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去理解成正比例的量这一概念。
首先,让学生弄清什么叫“两种相关联”的量,我引导学生从表格中去发现时间和路程两种量的变化情况,在变化中发现: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同时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成正比例的两种量的变化方向性。
其次,我进一步引导学生考虑: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在这一变化过程中,有什么规律呢?学生看了表之后,发现路程和时间比的比值是一样的,都是60。
这时,教师也举了一个例子,就是480÷8=60,从反面的例子,让学生理解相对应的路程和时间的比的比值都是60,从而突破了正比例关系的第二个难点。
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会一定。
把学生对成正比例量的意义的理解成一系统。
由于学生还是第一次接触这一概念,之后,例2的学习还是让学生对比着例3来自己理解数量和总价的正比例关系。
最后,在两个例题学习的基础上总结出成正比例量的意义,把这意义从局部的路程和时间、数量和总价推广到其他数量之间的关系。
不足之处是在练习方面,学生找不到哪些数量成正比例时应让学生讨论,每个正比例关系都应让学生互相说一说,这样或许会懂得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