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正比例的量》教学目标

合集下载

小学六年级数学说课稿成正比例的量

小学六年级数学说课稿成正比例的量

小学六年级数学说课稿《成正比例的量》教学内容:(1)、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观察、寻找图形的特点,从而探索出点阵中的规律,并体会到图形与数的联系;教师准备好说课稿是非常有必要的,下面是关于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说课稿《观潮》第二课时范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39页~41页,成正比例的量。

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本节教材是在比和比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着重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正比例与反比例是比较重要的两种数量关系,学生理解并掌握了这种数量关系,可以加深对比例的理解,并能应用它们解决一些含正、反比例关系的实际问题。

同时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可以进一步渗透函数思想,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认识面积的含义,能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会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并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会利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比和比例的有关知识,常见的数量关系(常见的数量关系是学生理解正、反比例意义的重要基础)而新教材没有都将常见的数量关系形成关系式,也增加了这节课的教学难度。

让学生有画折线统计图的经验,所以基本能自己动手画出正比例关系的图像。

“诚实”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古人再三强调,待人以诚是立身之本;而今党中央更是十分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培养青少年的诚实美德。

目前,商业战线也提出了“诚信经营”的口号。

因此,“诚实”是人心所向。

教材分析:对比新旧教材,我们不难发现新教材在保留原来表格的基础上,去除了表格下方的三个小问题,取而代之的是“体积和高度的变化有什么规律?”这一个更开放、更具挑战性的问题。

这一问题更能提供让学生有足够研究的空间与思维想象的空间,以及创造性的培养。

旧教材中的3个小问题实际上就是正比例概念的三层含义(两个量必须相关联;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相关联的两个量的比值一定)。

成正比例的量

成正比例的量

《成正比例的量》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课题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二节第一课时《成正比例的量》作者及工作单位江西省于都县禾丰中心小学丁连英教材分析《成正比例的量》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比例的意义及比例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六年级上册中,学生还学习了比的知识,而这节课的学习也是为了后面学习反比例的意义及用比例解决实际应用做好铺垫,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掌握正比例的量的特点,为后面能更好的区分反比例起到重要的作用。

学情分析对于本节课的内容,学生开始会感觉好枯燥无味,因为这节课既是学生刚开始接触有关比例的知识,再加上这节课又是一节意义的教学课,所以学生就会感到无趣,特别是中下水平的学生更是难以掌握正比例的意义和正比例的量的特点,毕竟六年级的学生的认知水平还处在初级阶段,更多的还是模仿与记忆。

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是比较低,还很难做到独立思考,自主探索。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2.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3.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1、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发现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即它们相对应的数的比值一定,从而概括出正比例关系的概念.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同学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春天)师:是啊,春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也是春游最好的季节,在这个春暖花开、草长莺飞的季节里,六(1)班的李老师带着他们的学生去春游了,看他们坐着长长的火车,听着轰隆隆的汽笛声出发了。

(课件出示春天图,春游图,火车图)二揭示课题,探索新知1 教学列1师:接下来请看这是当天火车行驶的路程和时间表。

(课件出示表格)师:认真观察表格,你发现表中有什么信息?(有路程和时间)师:对,其实在数学中这两个叫做量,那根据这两个量你能求出什么?(速度)师:速度怎么求?(路程/时间=速度)师:那接下来请同学们快速的完成这个表格,完成之后请仔细观察并思考,从这个表格中你发现了什么?可以和同桌讨论交流,也可以小组内讨论交流。

《成正比例的量》教案

《成正比例的量》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成正比例的量的概念,能够辨识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成正比例的量的概念及辨识。

2. 教学难点:如何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

三、教学方法:1. 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感受成正比例的量。

2. 采用合作学习法,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探究,共同解决问题。

3.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四、教学准备:1. 课件、黑板、粉笔。

2. 相关生活情境的图片或视频。

3. 成正比例的实例数据。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课件展示生活情境,如购物、交通等,引导学生发现其中存在的成正比例的量。

2. 讲解成正比例的量的概念:讲解成正比例的量的定义,让学生理解成正比例的量的特点。

3. 辨识成正比例的量:给出实例,让学生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引导学生运用成正比例的量的特点进行辨识。

4. 练习巩固:设计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并及时给予反馈和讲解。

6. 布置作业:设计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教学拓展:1. 利用多媒体展示成正比例的自然现象,如植物的生长、人口的增长等,让学生感受成正比例的量在自然界的普遍性。

2. 引导学生思考成正比例的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经济、科技、环保等领域。

七、课堂小结:2. 强调成正比例的量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八、课后作业:1. 设计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购物、交通等。

2.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成正比例的量,并进行记录和分析。

九、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要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2.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十、评价与反馈:1. 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关注学生在辨识成正比例的量、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的表现。

《成正比例的量》教案设计

《成正比例的量》教案设计

《成正比例的量》教案设计第一章:正比例的概念介绍1.1 引入正比例的概念:两个变量x和y,如果它们的比值(x/y)始终保持不变,这两个变量就称为成正比例的量。

1.2 解释正比例的数学表达式:x/y = k(其中k是常数,称为比例常数)。

1.3 举例说明正比例的关系:如身高与脚长的关系,当身高增加时,脚长也随之增加,且它们的比值保持不变。

第二章:比例常数的确定2.1 解释比例常数k的意义:比例常数k表示两个成正比例的量之间的比例关系。

2.2 方法一:通过两组具体的成正比例的量,计算它们的比值,求得比例常数k。

2.3 方法二:利用图形(如直线图)观察成正比例的量的变化趋势,确定比例常数k。

第三章:正比例的性质3.1 成正比例的量的图像特点:成正比例的量在直角坐标系中形成一条通过原点的直线。

3.2 成正比例的量的运算性质:两个成正比例的量相加(或相减)后,它们的比值仍等于原来的比例常数k。

3.3 成正比例的量的比例运算:已知两个成正比例的量x1和y1,以及它们的比例常数k,求第三个成正比例的量x2和y2的关系。

第四章:正比例的应用4.1 成正比例的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计算单价、计算速度等。

4.2 利用成正比例的关系解决问题:已知两个成正比例的量中的一个,求解另一个未知量。

4.3 成正比例的量在科学实验中的应用:如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第五章:正比例的拓展5.1 反比例的概念介绍:两个变量x和y,如果它们的乘积(xy)始终保持不变,这两个变量就称为成反比例的量。

5.2 解释反比例的数学表达式:xy = k(其中k是常数)。

5.3 举例说明反比例的关系:如车速与时间的乘积等于路程,当车速增加时,所需时间减少,且它们的乘积保持不变。

第六章:正比例函数的图像与性质6.1 介绍正比例函数的图像:y = kx(k为常数)。

6.2 解释正比例函数的图像特点:通过原点的一条直线,斜率为k。

6.3 探讨正比例函数的性质:随着x的增大或减小,y值按比例增大或减小;当x=0时,y=0。

成正比例的量 教学设计(定稿)

成正比例的量  教学设计(定稿)

成正比例的量矿区第一小学李莉娟教学内容:冀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18~19页。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求比值,并且学会了分析基本数量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学习反比例知识以及进一步研究数量关系的基础。

教材中例1的设计实际上安排了三个层面的内容:(1)汽车一小时行驶多少千米?(2)如果汽车速度不变,在表格中填出2小时、3小时......,行驶的路程。

(3)写出相对应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并求比值,你发现了什么?在师生经历形成概念的过程中,总结成正比例关系的规范表述:两个量必须相关联,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相关联的两个量的比值一定。

可以说教材编排方向明确,让学生少走了弯路,对正比例的学习一定游刃有余。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实例,经历认识和判断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

2.知道正比例的意义,能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的实例,并进行交流。

3.对现实生活中成正比例关系的事物有好奇心,在判断成正比例量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

分解目标:知道正比例的意义,能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的实例,并进行交流。

整理后得到如下学习目标:1.通过计算、填表、交流,在教师指导下,知道正比例的意义。

2.通过观察数据,在教师指导下,说出正比例判断方法。

3.通过实例,自主地发现生活中成正比例的量。

教学重点: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关系。

教学难点: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

教学准备:PPT教学资源:微课小视频课时安排:1课时活动过程:一、预习单(一)按要求完成一辆汽车第1小时行驶了90千米,如果接下来的速度不变,请完成下表。

时间(时)23456路程(千米)1.算:计算出相对应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值,你有何发现?2.理:分别从横向和纵向观察,你又发现了什么?3.议:在速度一定的情况下,路程和时间有什么关系?请用y、x、k表示出来。

(二)复习回顾1.李老师带了100元钱,她买20支一样的圆珠笔,每支圆珠笔多少元?2.丫丫家距离北戴河320千米,爸爸带丫丫去北戴河旅游,历经4小时到达北戴河,爸爸开车的速度是多少千米?【设计意图:通过两道题的练习,进一步巩固单价=总价÷数量,速度=路程÷时间,扎实基础,为本节课的学习起好步。

《成正比例的量》教学案例

《成正比例的量》教学案例

《成正比例的量》教学案例一、教学说明:这部分内容是在教学过比和比例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着重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这节课的教学目的是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认识和判断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

2、知道正比例的意义,能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的实例,并进行交流。

3、对现实生活中成正比例的事物有好奇心,在判断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

教学重点: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学难点: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本课在于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兴趣,首先让学生从已有知识中寻找相关联的两个量,然后通过呈现现实生活中的三个素材路程、速度,总价、数量,工作总量、工作时间这两个相关联的量引入新课,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了生动活泼、主动的材料与环境。

同时,充分运用导学题组的导向功能,让学生思考,让学生在寻找规律的同时感受正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存在。

二、教学设计:(一)复习准备:联系学生以前学过的数量关系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导学:1、认识成正比例的量和正比例关系。

2、分组讨论:小组合作:议一议:在速度一定的情况下,路程和时间有什么关系?让学生通过观察汽车的里程表,使学生知道汽车1小时行驶多少千米,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4、学生汇报。

(1)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并且两种量的变化相同。

(2)两个相关联的量的比值一定也就是速度一定。

让学生在分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中,学生相互交流,引发思维碰撞,进而使得不同层次学生的新知得到不断更正与整合。

4、教师说明:在上面的问题中,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而且,路程和时间的比值一定(速度一定)我们说路程和时间这两种量成正比例。

通过分析数量关系,使学生进一步领会正比例的意义,能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

5、教师质疑:根据正比例的意义想一想:上面例子中的路程和时间是不是成正比例的量?为什么?构成正比例关系的两种量必须具备哪些条件?让学生通过刚学知识进行判断,现学现用让学生以此去体现出构成正比例的必要条件。

成正比例的量教学设计

成正比例的量教学设计

成正比例的量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课标实验教材六年级数学下册第39~41页内容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经历正比例意义的建构过程,通过具体问题认识成正比例的量,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量的实例,能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发现正比例量的特征,并尝试抽象概括正比例的意义。

提高分析、判断、概括、推理能力,同时渗透初步的函数思想。

3、情感与态度: 在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并乐于与人交流。

教学重点:认识正比例关系的意义。

教学难点: 掌握成正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游戏导入1、同学们,你们玩过石头、剪刀、布的游戏吗?让我们再来体验一下这个游戏吧!2、说明游戏规则:同桌两名同学为一组,一边进行游戏,一边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自己赢的次数,赢一次加5分,时间为30秒。

(学生游戏,师巡视。

)3、学生汇报,将学生汇报的数据填入下表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出示例1:石头.剪子.布游戏的情况: 4、引导学生观察,提问: 1).表中有哪两种量?(分数和次数两种量.)2).分数是怎样随着次数变化的?(当次数是1次,分数是5分,当次数是2次,分数是10分.次数变化,分数也随着变化.从左住右看,次数增加,分数也随着增加;从右住左看,次数减少,分数也随着减少.分数和次数是相关联的两种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3).相对应的分数和次分别是多少?比值是多少?你从中发现了什么规律吗?( 5|1=5 10|2=5 15|3=5 20|4=5 分数|次数=一次的分数(一定) ( 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5、学生汇报,师小结:也就是说得分随着赢的次数的变化而变化,像这样的两个量我们把它叫做相关联的量。

三.内化过程,加深理解出示例2: 一辆汽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如下表:2、分组讨论:次数(次) 分数(分) 12 3 4 5 6 7 5 10 15 20 25 30 35 … … 1 60 2 3 4 5 120 180 300 240 …... 路程(千米) …... 时间(小时)(1)表中有哪两种量?它们相关联吗?(表中有时间和路程两种量,它们是相关联的两种量)(2)仔细观察,路程是怎样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当时间是1小时,路程则是60千米,时间是2小时,路程是120千米,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时间增加,路程也随着增加;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时间减少,路程也随着减少.)(3)相对应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分别是多少?比值是多少?60|1=60 120|2=60 180|3=60 240|4=60 路程|时间=速度(一定)这里的60表示一辆汽车的速度。

成正比例的量教学设计

成正比例的量教学设计

成正比例的量邹城市第二实验小学李本鹏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例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比较、判断、归纳等方法认识成比例的量,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2、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3、用事物互相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观念来分析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过程与方法经历正比例的意义的学习过程,体会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从生活中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学习兴趣,体验发现知识的快乐,培养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教学难点:通过发现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概括总结成正比例关系的概念。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成正比例的量1、两种相关联的量(变化方向相同)2、比值一定路程时间一定) 总价数量 一定)教学反思“成正比例的量”的概念共有65个汉字,是小学阶段最长的概念。

其中不乏学生难以理解的术语,如“相关联的量”,所以,本课教学我和学生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形成概念是概念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步。

概念的形成是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感知、辨别从而抽象、概括出概念的过程,因此学生形成概念的关键就是发现事物的本质属性或规律。

本节课我将例1调整为学生较熟悉的路程、时间、速度和单价、数量、总价两个例子,再由学生观察,找出规律,初步感受到“一个量增加,另一个量也随着增加”以及比值不变,为后面学生发现变化规律提供了充分的心理准备。

从课堂学生表现来看,也证明了这一点,学生发现、归纳规律所用的时间短了,语言组织也比较到位。

对于什么是相关联的量,我参考了教参和许多教学设计,都是先让学生举出相关联的量,我认为让学生举例难度太大!听了王玉峰主任的课后,我沿用王主任的思路,改为由教师出示表格,找出表格中的两种量,让学生判断是否相关联。

本节课重点强调了成正比例关系的两种量的变化方向相同,这样教学可以进一步渗透函数思想,为学生今后学习中学数学和物理打下基础。

《成正比例的量》教案设计

《成正比例的量》教案设计

《成正比例的量》优秀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概念,能够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

1.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运用正比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正比例的定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2.2 成正比例的判断方法: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就看这两种量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是否一定,如果比值一定,就成正比例,如果比值不一定,就不成正比例。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正比例的概念,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的方法。

3.2 教学难点:正比例的判断方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身高与体重的关系,引出正比例的概念。

4.2 自主探究:让学生通过实例分析,归纳出成正比例的判断方法。

4.3 合作交流:分组讨论,让学生运用成正比例的判断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4.4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正比例的概念和判断方法,并进行点评。

第五章:课后作业5.1 必做题:运用成正比例的判断方法,解决课后练习题。

5.2 选做题:生活中的正比例现象,让学生举例并解释。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导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正比例的概念和判断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指导和点评。

课后作业的设计,既能巩固所学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第六章:教学评价6.1 评价目标:通过评价,检验学生对正比例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6.2 评价方法:课堂提问、作业批改、实践操作、小组讨论等。

6.3 评价内容:判断正比例关系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意识等。

成正比例的量-冀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成正比例的量-冀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成正比例的量-冀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成正比例的概念;
2.能够判断给定的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
3.能够应用成正比例的概念解决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成正比例的概念;
2.能够判断给定的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知识
首先,教师让学生回顾和复习上节课所学过的比例的知识,然后引入成正比例的概念。

教师可以通过举例子让学生理解成正比例的含义和特点,如:
在某家商店,苹果的价钱与数量的关系是成正比例的。

也就是说,如果买两个苹果需要花费4元,那么买四个苹果需要花费多少元呢?
2. 学生互动探究
让学生一起来解决上面的问题,让他们发现为什么苹果的价钱和数量是成正比例的。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列出比例表的方法来找到规律,并且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如果买8个苹果需要花费多少元?
•如果要花费12元来买苹果,能买到几个苹果?
3. 归纳总结
通过以上的例子,学生已经掌握了成正比例的概念和应用方法。

接下来,教师再讲解一些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的方法。

让学生通过观察两个量之间的规律,判断它们之间是否具有成正比例的关系。

4. 练习与评价
让学生完成一些针对成正比例的练习,巩固所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讲了成正比例的概念和应用方法,并通过例子让学生深入理解这个概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互动探究的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之中,培养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练习环节,教师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对他们的表现作出及时的评价和反馈。

苏教版数学六下《认识成正比例的量》教学设计

苏教版数学六下《认识成正比例的量》教学设计

苏教版数学六下《认识成正比例的量》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六下《认识成正比例的量》是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主要是让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概念,学会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以及如何用数学式子表示成正比例的量。

教材通过丰富的实例,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正比例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比例的基本知识,对比例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能够理解比例的表示方法。

但学生对于正比例的判断方法以及如何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正比例还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实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正比例的概念。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概念,掌握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的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正比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成正比例的量的判断方法。

2.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正比例问题。

五. 教学方法1.实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正比例的意义,理解正比例的判断方法。

2.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3.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包含丰富实例的教学PPT,方便学生直观地理解正比例的概念。

2.学习材料:为学生准备相关的学习材料,以便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实际操作和练习。

3.教学道具:准备一些教学道具,如图片、实物等,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如“小明骑自行车去公园,速度保持不变,路程和时间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引导学生思考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关系。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更多的实例,让学生观察和分析这些实例中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关系。

学生在观察和分析的过程中,发现成正比例的量的特点。

《成正比例的量》教案设计

《成正比例的量》教案设计

《成正比例的量》教案设计第一章:正比例概念的引入1.1 教学目标了解正比例的概念能够识别正比例关系能够用数学符号表示正比例关系1.2 教学内容引入正比例的概念,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感受正比例关系解释正比例的定义,即两个变量之间的比值保持不变引导学生观察实际例子,发现正比例关系1.3 教学方法通过展示实际例子,引导学生观察和发现正比例关系使用数学符号表示正比例关系,让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数学表达方式1.4 教学评估通过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正比例概念的理解程度让学生举例说明正比例关系,评估学生能否识别正比例关系第二章:正比例的性质2.1 教学目标了解正比例的性质能够应用正比例性质解决问题2.2 教学内容解释正比例的性质,即两个变量之间的比值保持不变引导学生通过实际例子,发现正比例性质的应用2.3 教学方法通过展示实际例子,引导学生理解和应用正比例性质使用数学运算,让学生掌握正比例性质的应用方法2.4 教学评估通过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正比例性质的理解程度让学生应用正比例性质解决问题,评估学生能否应用正比例性质第三章:正比例函数的图象3.1 教学目标了解正比例函数的图象特点能够绘制正比例函数的图象3.2 教学内容解释正比例函数的图象特点,即是一条通过原点的直线引导学生通过实际例子,绘制正比例函数的图象3.3 教学方法通过展示实际例子,引导学生理解和绘制正比例函数的图象使用数学工具,让学生掌握绘制正比例函数图象的方法3.4 教学评估通过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正比例函数图象特点的理解程度让学生绘制正比例函数的图象,评估学生能否绘制正比例函数的图象第四章:正比例函数的应用4.1 教学目标了解正比例函数的应用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应用正比例函数4.2 教学内容解释正比例函数的应用,即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比例关系引导学生通过实际例子,解决实际问题,应用正比例函数4.3 教学方法通过展示实际例子,引导学生理解和应用正比例函数解决实际问题使用数学运算,让学生掌握正比例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4.4 教学评估通过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正比例函数应用的理解程度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应用正比例函数,评估学生能否应用正比例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第五章:正比例函数的综合应用5.1 教学目标综合运用正比例函数的知识能够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5.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正比例函数的知识,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提供实际问题案例,让学生独立解决5.3 教学方法使用实际问题案例,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正比例函数的知识提供解题指导,让学生独立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通过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正比例函数综合应用的理解程度让学生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评估学生能否综合运用正比例函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第六章:正比例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6.1 教学目标了解正比例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够将正比例函数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6.2 教学内容解释正比例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购物、交通等引导学生通过实际例子,解决实际问题,应用正比例函数6.3 教学方法通过展示实际例子,引导学生理解和应用正比例函数解决实际问题使用数学运算,让学生掌握正比例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6.4 教学评估通过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正比例函数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理解程度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应用正比例函数,评估学生能否应用正比例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第七章:正比例函数的其他形式7.1 教学目标了解正比例函数的其他形式能够理解和应用正比例函数的其他形式解释正比例函数的其他形式,如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等引导学生通过实际例子,理解和应用正比例函数的其他形式7.3 教学方法通过展示实际例子,引导学生理解和应用正比例函数的其他形式使用数学运算,让学生掌握正比例函数其他形式的应用方法7.4 教学评估通过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正比例函数其他形式的理解程度让学生应用正比例函数的其他形式,评估学生能否理解和应用正比例函数的其他形式第八章:正比例函数的综合练习8.1 教学目标综合运用正比例函数的知识能够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8.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正比例函数的知识,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提供实际问题案例,让学生独立解决8.3 教学方法使用实际问题案例,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正比例函数的知识提供解题指导,让学生独立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8.4 教学评估通过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正比例函数综合应用的理解程度让学生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评估学生能否综合运用正比例函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第九章:正比例函数的拓展与应用9.1 教学目标了解正比例函数的拓展与应用能够将正比例函数应用于解决更复杂的问题9.2 教学内容解释正比例函数的拓展与应用,如在科学、工程等领域中的应用引导学生通过实际例子,解决更复杂的问题,应用正比例函数9.3 教学方法通过展示实际例子,引导学生理解和应用正比例函数解决更复杂的问题使用数学运算和科学知识,让学生掌握正比例函数在拓展领域的应用方法9.4 教学评估通过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正比例函数拓展与应用的理解程度让学生解决更复杂的问题,应用正比例函数,评估学生能否应用正比例函数解决更复杂的问题第十章:总结与复习10.1 教学目标总结正比例函数的知识点巩固学生对正比例函数的理解和应用能力10.2 教学内容回顾和总结正比例函数的概念、性质、图象、应用等方面的知识点提供复习题,让学生巩固对正比例函数的理解和应用10.3 教学方法使用复习题和案例,引导学生总结和巩固正比例函数的知识点提供解题指导,让学生巩固对正比例函数的理解和应用能力10.4 教学评估通过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正比例函数总结和复习的理解程度让学生完成复习题,评估学生对正比例函数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是否得到巩固。

六年级数学下册《成正比例的量》教案、教学设计

六年级数学下册《成正比例的量》教案、教学设计
1.培养学生对待数学学习的积极态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2.引导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3.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善于思考的良好品质,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通过成正比例知识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本章节教学设计以“成正比例的量”为主题,结合六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特点,注重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的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使学生在探索成正比例关系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情感。
5.思考题:引导学生思考成正比例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提出一个与成正比例相关的问题,并尝试自己解答。
作业要求:
1.做作业时,要求学生认真审题,规范书写,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完成作业后,及时检查,确保答案正确,对错题进行订正。
3.家长协助监督,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鼓励学生独立完成作业。
4.教师批改作业后,及时反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针对性的指导。
2.学生活动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遇到问题时,可以与同桌或教师讨论。
3.教师指导
在学生练习过程中,教师关注学生的解题方法,及时纠正错误,指导学生掌握解题技巧。
(五)总结归纳
1.教学活动设计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成正比例的概念、判断方法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学生活动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总结成正比例知识的关键点。
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让学生在探索成正比例关系的过程中,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2.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发现成正比例的量的规律,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师教学成正比例的量详细教案

教师教学成正比例的量详细教案

教师教学成正比例的量详细教案教师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如何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必须面对的问题之一。

本篇文章就将提供一份关于教师教学成正比例的量详细教案,帮助各位学员更好地掌握这一教学法,从而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一、教学目标1.了解教师教学成正比例的量的定义。

2.掌握教师教学成正比例的量的计算方法。

3.了解如何通过教师教学成正比例的量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内容及方法1.教师教学成正比例的量的定义教师教学成正比例的量,指的是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学习效果成正比例关系,也就是说,教师越能够有效地传授知识和技能,学生的学习效果就越好。

2.教师教学成正比例的量的计算方法(1) 教师教学成正比例的量 = 教师的教学能力 / 学生的学习效果(2) 计算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师的教学能力 = 教师的教育背景 + 教学经验 + 教学技巧 + 个人素质等因素。

(3) 计算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的学习效果 = 学生的知识水平 + 学生的学习能力 + 学生的兴趣 + 学生的心理素质等因素。

3.如何通过教师教学成正比例的量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

(1) 教育背景:要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首先必须具备良好的教育背景。

不同的学历和专业背景会给教师带来不同的教学经验和知识储备。

(2) 教学经验:教师的教学经验是影响教学成效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实践中,不断地积累和总结经验,不断地尝试和探索新的教学模式,都可以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3) 教学技巧:教学技巧是教师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

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做出适当的引导和调整,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4) 个人素质:教师的个人素质也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富有人格魅力,这些都可以让学生更愿意接受教师的指导和教育。

三、教学过程设计1.引入(1) 引入概念:教师教学成正比例的量是什么?(2) 引入目的: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让学生明确今天的学习内容和主要目标。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15篇)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15篇)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15篇)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1教学内容:成正比例的量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会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2、使学生了解表示成正比例的量的图像特征,并能根据图像解决有关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的关系。

教具准备: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1、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情况,其中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你能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吗?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会举出一些简单的例子,如(1)班级人数多了,课桌椅的数量也变多了;人数少了,课桌椅也少了。

(2)送来的牛奶包数多了,牛奶的总质量也多了;包数少了,总质量也少了。

(3)上学时,去的速度快了,时间用少了;速度慢了,时间用多了。

(4)排队时,每行人数少了,行数就多了;每行人数多了。

行数就少了。

2、这种变化的量有什么规律?存在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首先来学习成正比例的量。

板书:成正比例的量二、探索新知1、教学例1(1)出示例题情境图。

问:你看到了什么?生杯子是相同的。

杯中水的高度不同,水的体积也不同,高度越高体积越大;高度越低,体积越小。

(2)出示表格。

高度/㎝ 2 4 6 8 10 12体积/㎝3 50 100 150 200 250 300底面积/㎝2问:你有什么发现?学生不难发现:杯子的底面积不变,是25㎝2。

板书教师:体积与高度的比值一定。

(2)说明正比例的意义。

①在这一基础上,教师明确说明正比例的意义。

因为杯子的底面积一定,所以水的体积随着高度的变化而变化。

水的高度增加,体积也相应增加,水的高度降低,体积也相应减少,而且水的体积和高度的比值一定。

像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子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②学生读一读,说一说你是怎么理解正比例关系的。

《认识成正比例的量》教学设计

《认识成正比例的量》教学设计

《认识成正比例的量》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技能目标:让学生经历借助具体事例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正确理解正比例的含义,学会运用正比例的含义,判断相互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

(二)数学思考目标:让学生在对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中感受数量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目标:让学生在具体事例中不断感受数学与生活现象的密切联系,增强借助生活现象,不断探索数学规律的意识,养成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习惯,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借助实际情境,认识成正比例的量,准确理解正比例的含义,并结合正比例的含义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

三、教学难点让学生经历正比例意义的揭示过程,根据意义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

四、教学过程(一)启趣激学谈话: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已经会用数量关系式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关系,请同学们完成下面的练习。

(二)合作探究1.初识正比例。

(1)教学例1:一辆汽车行驶在公路上,运动的时间和路程如下表:出示例题,让学生分析观察表中数据。

①初步观察,认识相关联的量。

提问:表中有哪两种量?(板书:时间、路程)从左往右看,数据在变大还是变小?以第一组数据为标准,表示时间的数据分别扩大了几倍?表示路程的数据分别扩大了几倍?这两种量的变化有没有联系?(板书:同时扩大)从右往左看,表中数据发生了什么变化?(板书:缩小)以最后一组数据为标准,表示时间的数据分别缩小了几倍?表示路程的数据分别缩小了几倍?这两种量的变化有没有联系?(板书:同时缩小)讲授:根据观察,我们发现当行驶时间发生变化时,行驶的路程也随之发生变化,两种量同时扩大或同时缩小,像这样的两个变化的量我们把它们称为相关联的量(板书:相关联的量),行驶的时间和行驶的路程就是相关联的两种量。

②进一步观察,发现比值一定,用比例式表示数量关系。

提问:你能用数量关系式表示路程和时间之间关系吗?(板书:路程÷时间=速度)(2)回顾小结,初步认识正比例的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正比例的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成正比例的量,理解正比例关系。

2.能运用有关知识初步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

3.渗透函数的初步思想,建立事物是相互联系的这一辨证观点。

教学重点:
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并能正确判断。

教学难点:
对“相关联的量”、“相对应的数”等术语含义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谈话:我们发现生活中存在着许多相关联的量,那这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有什么变化规律呢?这节课我们就来重点研究一下这个问题。

二、自主合作,探究发现
1、发现规律,初步认识正比例意义
(1)出示例1:一辆汽车在公路上行驶,行驶的时间和路程如下表。

谈话:仔细观察这张表格,他为我们提供了哪些数学信息。

依次出示问题,思考后指名回答.
①找一找:表中列出了哪两种量,它们是相关联的量吗?
②想一想:相关联的这两种量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呢?思考后,同桌交流。

引导学生找出路程与时间的比值一定。

③验证发现:指名写出几组对应的路程与时间的币,并求出比值。

(板书在边上)
=80 =80 =80
提问:这个比值80表示什么?(速度)你能用一个式子来表示上面的规律吗?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速度(一定)师:这个比值也就是速度变吗?我们在它边上标明:一定,也就是不变的意思。

谈话:当路程和对应时间的比的比值总是一定(速度一定)时,我们就说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是成正比例的量。

(板书: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3)谈话:这就是这节课我们所学习的内容:认识成正比例的量。

(板书课题)。

请同学们翻开书,阅读课本62页的一段文字,划出重点的句子。

读后:同桌互相说一说为什么时间和路程是成正比例的量,并在全班交流,齐读。

2、内化过程,加深理解正比例意义
(1)谈话: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对正比例的意义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用刚才学到的方法试着完成下面一题。

出示“试一试”表格。

让学生根据表中的已知条件,把表格填写完整。

(2)思考以下问题,小组交流:
①表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这两种量是如何变化的?
②写出几组对应的总价和数量的比,并比较比值的大小。

③这个比值表示什么?用一个式子表示总价与数量之间的关系。

④铅笔的总价和数量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3)全班交流,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成正比例。

3、建立模型,抽象概括正比例意义
(1)提问:观察上面的两个例子,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同桌交流
谈话:通常情况下,我们用x和y分别表示这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

正比例关系可以用怎样的式子表示?根据学生回答板书:=k(一定)(2)做63页练一练
学生独立思考并作出判断,要用完整的语言说出判断的理由。

三、解释应用,拓展提高
1、做练习十三第1题。

学生按题目要求尝试独立完成。

全班交流,重点让学生说说为什么碾米机的工作时间和碾米数量成正比例,引导学生完整地说出判断的思考过程。

2、做练习十三第2题。

让学生独立判断,并说明理由。

谈话:如果去掉“同一时间”这个前提,物体的高度和影长还成正比例吗?
3、做练习十三第3题。

说一说:将图中的正方形按怎样的比放大,放大后的正方形的边长各是几厘米。

画一画:在书上画出放大后的图形。

算一算:算出每个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并填在表中。

先在小组里讨论表格下面的两个问题,再在班内交流。

小结:两种量若要成正比例必须是相关联的量,但相关联的量不一定成正比例,只有当两种相关联的量的比值一定时,它们才成正比例。

四、回顾全课,课外延伸。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什么是成正比例的量了吗?
《成正比例的量》的教学反思
在教学成正比例的量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会了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如: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单价、数量和总价的关系等,而正比例是进一步来研究这些数量关系中的一些特征。

在教学例1,自学例2时,我都鼓励学生去观察,去探索。

尤其是例1,通过学生观察,找出规律,填写表格。

通过观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成正比例的两种量的特点,从而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揭示成正比例的两种量的特点及性质时,让学生根据问题:1、表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2、相对应的路程(总价)是怎样随着时间(数量)的变化而变化的?3、相对应的路程(总价)和时间(数量)的比分别是多少?比值是多少?比值表示的意义是什么?来组织、归纳、得出其性质和意义。

在教学例2时,我安排了自学,让学生自主的去获取知识。

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的想法能跟老师的接近或相同,这样他们会有成就感,从而增强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处在引导、辅助的地位。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他们尽情表达对于知识的见解,让他们深深感受到这间教室是属于他们的,这节课是属于他们的。

让每个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

正比例意义一课包含的难点很多,正比例的意义,正比例的图像都是教学的难点,如果把这些知识都集中在一堂课中,学生囫囵吞枣,理解得不深不透。

本节课把教学目标定位于正比例的意义,并且在发现规律上重点着墨,看起来好像是浪费了很多时间,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学生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已经深刻理解了重点词“相关联的量”、“比值一定”的含义,为后继学习扫清了障碍。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