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课件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课 件:第4课 烛之武退秦师 (共46张PPT)
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古义:
今义: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2)行李 之往来,共其乏困 .. 古义: 使者,出使的人 今义: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3)微夫人 之力不及此 .. 古义: 那个人 今义: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6.文言句式 (1)以其无礼于晋(介词结构后置) 译文:因为郑文公曾经对晋文公没有以礼相待。 (2)且贰于楚也(介词结构后置) 译文:并且对晋国怀有二心而亲近楚国。 (3)佚之狐言于郑伯曰(介词结构后置)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4)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5)因人之力而敝之 ,不仁; 失其所与 ,不知;以乱易整 ,不 武。
1.判断下面加点词语的用法,并翻译句子。 越国以鄙 远。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 秦四国联军, 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 陈、 蔡、 郑四国联军(郑 国名义上没有参战,实际上已提前派军队到楚国)。两年后,当晋 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也就是秦国。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
【答案】 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 译文: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东部边境。
意动用法 定义: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以之为 何”的意思,即认为宾语怎样或把宾语当作怎样。 种类: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用作动词和名词 用作动词的活用两种。一般可译为“认 为 „„”“ 以 „„ 为 „„”“ 对 „„ 感 到 „„” 等。
晋 侯、秦 伯 围 郑,以 其 无 礼 于 晋, 且 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文公曾经对晋文公没有以礼相待,并且对晋
今义: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2)行李 之往来,共其乏困 .. 古义: 使者,出使的人 今义: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3)微夫人 之力不及此 .. 古义: 那个人 今义: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6.文言句式 (1)以其无礼于晋(介词结构后置) 译文:因为郑文公曾经对晋文公没有以礼相待。 (2)且贰于楚也(介词结构后置) 译文:并且对晋国怀有二心而亲近楚国。 (3)佚之狐言于郑伯曰(介词结构后置)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4)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5)因人之力而敝之 ,不仁; 失其所与 ,不知;以乱易整 ,不 武。
1.判断下面加点词语的用法,并翻译句子。 越国以鄙 远。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 秦四国联军, 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 陈、 蔡、 郑四国联军(郑 国名义上没有参战,实际上已提前派军队到楚国)。两年后,当晋 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也就是秦国。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
【答案】 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 译文: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东部边境。
意动用法 定义: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以之为 何”的意思,即认为宾语怎样或把宾语当作怎样。 种类: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用作动词和名词 用作动词的活用两种。一般可译为“认 为 „„”“ 以 „„ 为 „„”“ 对 „„ 感 到 „„” 等。
晋 侯、秦 伯 围 郑,以 其 无 礼 于 晋, 且 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文公曾经对晋文公没有以礼相待,并且对晋
《烛之武退秦师》ppt课件
史书的类别:
三、常识积累
按时间顺序编写的史书体裁。如《春秋》、《左传》、《资治
编年体: 通鉴》(最大的编年体史书)等。
《春秋》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左传》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
国别体: 以国家为中心编写的史书体裁。如《国语》、《战国策》等。
《国语》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纪传体: 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体裁。如《史记》、《三国志》等。
郑国的危机迫在眉睫!
第二段
1.品味佚之狐劝说郑伯的语言艺术。 ①“国危矣”,“危”字表现了佚之狐对国运准确清醒的判断;
“矣”字为句末语气助词,加强了郑国危在旦夕的语气;此乃直 言相劝。
②“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采用了“若……必……” 的句式,从假设角度进言郑伯,为郑伯出谋划策,帮助郑国解除危 机;一个“必”字,体现了佚之狐的信心和对烛之武才能的信任。
问题探究
5.品味郑伯劝说烛之武的语言艺术。
问题探究
①首先,“自责”。“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用 判断句诚恳地表明了态度,检讨过失,借此感染烛之武。从称谓看,用 “吾”“寡人(谦称)”称呼自己,放下身段;用“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称 呼烛之武,表达了敬重之意。
②其次,“恭维”。一个“求”字,郑伯身为国君,却能放下身份,难能 可贵;同时,较自然地向烛之武传达:“国难当头,拯救国家的重任非你莫 属。”其谦卑、恭维之态,可见一斑。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 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2
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 必修 下册
一、情景导入
问:如何在齐桓公去世后称霸中原?
答:只需三步——吃饭、睡觉、打郑国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PPT课件(6篇)
整体感知
归纳文言字词
1.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语气词
)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
(3)秦伯说“(说”通“悦”,高兴
)
(4)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
整体感知
2.古今异义
(1)敢以烦执事
(2)以为东道主
古:您,对对方的敬称 今:主管事物的人
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泛指主人
学习目标
1.了解《左传》及有关文学常识 2.归纳整理文言文常见字词、句式 3.准确理解和把握烛之武说退秦师的原因
4.分析烛之武的形象特点
初识课文
左丘明
左丘明(约前502—约前422),姓丘,名明,因其父任左史官, 故称左丘明。东周春秋末期鲁国都君庄(今山东省肥城市石横镇东衡 鱼村)人。春秋末期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家、军事家。与 孔子同时或者比孔子年龄略长些。左丘明是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 他的《左氏春秋》和《国语》两部史学巨著,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 原始资料。由于所写作品史料详实,文笔生动,他被誉为“百家文字 之宗、万世古文之祖”。
整体感知
读准字音
氾南( fán )
佚之狐( yì )不知( 源自hì)共其乏困( gōng )
夫晋 ( fú )
秦伯说( yuè )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fú ) 使杞子、逢孙戍之( qǐ ) ( páng)
无能为也矣( wéi ) 若不阙秦( quē ) 夜缒而出( zhuì)
整体感知
根据注释,翻译课文。
整体感知
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 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 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 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晋 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 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 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还是多多考虑这件事!”秦伯非常高兴, 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秦伯就回国了。
人教版年语文必修一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ppt课件
s 2、适用条件:温度一定,粗细均匀的金属 导体,或浓度均匀的电解质溶液。
3、电阻率:
(1)、物理意义:反映导体导电性能的物 理量。
(2)计算表达式: RS
l
几种导体材料在20OC时的电阻率/( ·m)
银 —— 1.6 10-8 铜 —— 1.7 10-8 铝 —— 2.9 10-8 钨 —— 5.3 10-8 铁 —— 1.0 10-7 锰铜合金 —— 4.4 10-7 镍铜合金 —— 5.0 10-7 镍铬合金 —— 1.0 10-6
客观原因
与秦无关 秦晋异驻
词类活用
动词的使动
烛之武退秦师 (使….退却)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灭亡)
阙秦以利晋
(使…削弱,使…得利)
名词→动词
越国以鄙远 既东封郑
(把……当做边邑) (使…成为疆界)
词类活用
形容词→名词
越国以鄙远
(远方,边远的地方)
名词→状语
夜缒而出
(在晚上)
朝济而夕设版焉 (在早上;到黄昏)
春秋时期形势图
烛 之 武 退 秦 师
《 左 传 》
学习目标
文言文中重点实词、虚词、 文言现象的理解与积累;
史传文中鲜明的人物形象.
结构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说退秦师 晋师撤离
文中是如何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及形式的? 这与整个故事发展有何关系?
关系: 为烛之武说服秦伯提供了可能性: 为烛之武说服秦伯的秘密活动增加了有利 条件。
实词虚词 词类活用
缒既 陪之 夜亡
敢 以 执事 其 焉用 尝为 济 厌肆 唯 鄙远 朝 夕封 阙
古今异义 以(之)为
东道主 行李
通假字 共
3、电阻率:
(1)、物理意义:反映导体导电性能的物 理量。
(2)计算表达式: RS
l
几种导体材料在20OC时的电阻率/( ·m)
银 —— 1.6 10-8 铜 —— 1.7 10-8 铝 —— 2.9 10-8 钨 —— 5.3 10-8 铁 —— 1.0 10-7 锰铜合金 —— 4.4 10-7 镍铜合金 —— 5.0 10-7 镍铬合金 —— 1.0 10-6
客观原因
与秦无关 秦晋异驻
词类活用
动词的使动
烛之武退秦师 (使….退却)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灭亡)
阙秦以利晋
(使…削弱,使…得利)
名词→动词
越国以鄙远 既东封郑
(把……当做边邑) (使…成为疆界)
词类活用
形容词→名词
越国以鄙远
(远方,边远的地方)
名词→状语
夜缒而出
(在晚上)
朝济而夕设版焉 (在早上;到黄昏)
春秋时期形势图
烛 之 武 退 秦 师
《 左 传 》
学习目标
文言文中重点实词、虚词、 文言现象的理解与积累;
史传文中鲜明的人物形象.
结构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说退秦师 晋师撤离
文中是如何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及形式的? 这与整个故事发展有何关系?
关系: 为烛之武说服秦伯提供了可能性: 为烛之武说服秦伯的秘密活动增加了有利 条件。
实词虚词 词类活用
缒既 陪之 夜亡
敢 以 执事 其 焉用 尝为 济 厌肆 唯 鄙远 朝 夕封 阙
古今异义 以(之)为
东道主 行李
通假字 共
语文必修1人教版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课件 (共62张PPT)
鄙:把…当作边邑。名意动 其:这件事 焉:为什么 用:介,表原因 以:而
陪:增加 厚:变雄厚
薄:削弱 以为:把(它)作为
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东道主:东边道路上的主人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行李:使者 共:通“供”
乏困:缺少的(东西)。形→名 所害:所+动 尝:曾经 为:给
许君焦、瑕,朝济而夕 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 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 之。”秦伯说,与郑人 盟。使杞子、逢孙、杨 孙戍之,乃还。
词类活用 形容词→动词
因人之利而敝之 (损害)
肆其西封
(扩张、延伸)
词类活用
且贰于楚也
数词→动词 (从属二主)
词类活用 使动用法
烛之武退秦师
(使….退却)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使…亏损)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既东 (使…灭亡)
既东封郑
(使…成为疆界)
阙秦以利晋
(使…得利)
二、通假字
无能为也已(矣) 共其乏困(供) 秦伯说,与郑人盟(悦) 失其所与,不知(智) 何厌之有 (餍)
•
——冯梦龙《东周列国演义》
夜缒而出, 见秦伯,曰: “秦、晋围郑, 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 于君,敢以烦 执事。
夜:在夜里。 名→状 (烛之武)夜缒而出
(烛之武)曰 既:已经 亡:使…灭亡。 使动用法 敢以(这事)烦……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 越:跨过。 以:而。
难也。焉用亡郑以陪 邻?邻之厚,君之薄 也。若舍郑以为东道 主,行李之往来,共
三、古今异义 (古/今)
贰于楚也 (从属二主、怀有二心/数词二的大写) 以为东道主 (东方道路上的主人/泛指主人) 行李之往来 (出使的人/指外出的人携带的随身物品) 今有急而求子 (您,多指男子/儿子)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4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课件PPT
一、识记字音
1.单音字
氾.南( ) 佚.之狐( ) 夜缒.( ) 阙.秦( ) 共.其乏困( ) 戍.之( ) 杞.子( ) 逢.孙( ) 2.多音字
薄( ( (
)薄脆 )浅薄 )薄荷
朝( (
)朝阳 )朝拜
济( (
)济南 )周济
与((
)参与 )失其所与
答案:1.fán yì zhuì quē ɡōnɡ shù qǐ pánɡ
( )
)
周室卑微.,诸侯相兼 (
)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 4.鄙肉 顾食 不者 如鄙 蜀., 鄙.未 之能 僧远 哉谋((
过我而不假道,鄙.我也 ( 5.与秦失伯其说所与,.与,.郑不知人盟((
) )
) )
) )
答案:1.推辞/告辞/推脱 2.连词,如果/好像/代词, 你/动词,及、赶得上 3.没有,用来表示一种否定的假 设或条件/稍微,略微/隐约地/地位低 4.把……当作边邑 /边远的地区/浅陋,见识短/轻视,看不起 5.介词,和/ 动词,结交,亲附
3.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 4.它已经在东面把郑国作为疆界,又想要向西延伸 它的疆界,如果不使秦国的土地减少,它到哪里夺取土 地呢? 5.(它)使秦国的土地减少,来有利于晋国,希望你 多多考虑这件事。
第 4 段重点词句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或说出用法。
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
2.因.人之力而敝.之 (
二、背景介绍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 630 年,导致事情发生的原 因有两点。其一,郑国曾两次得罪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 逃亡路过郑时,郑没以礼相待;二是公元前 632 年晋、楚 城濮之战中,郑出兵助楚,但以楚失败告终,后郑虽然想 与晋结好,但没有感化晋国。其二,秦、晋两国联合围攻 郑,是因为他们都要争夺霸权,晋发动对郑的战争,自然 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联合也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
高中语文课件:《烛之武退秦师》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 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 请事斯语矣。”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雍 也篇第六·第二十七章》)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八佾篇第三·第十七章》)
语文能力风暴
烛
之《
武左
退传
秦 师
》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 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 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 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 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 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分析烛之武的游说艺术
婉言相劝——换位思考利于听
虽然烛之武年岁已高,但在秦穆公眼前岂敢倚老卖老, 婉言以说,处处换位思考:“郑既知亡矣”“敢以烦执 事”“君知其难也”“君之所知也”“唯君图之”。侃侃 而谈,不卑不亢,不刺激对方,创造和谐的谈话氛围。这 样的沟通方式秦穆公怎能不爱听,又怎能不依计行事。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八 佾篇第三·第一章》)
展喜犒师
齐孝公伐我北鄙,公使展喜犒师,使受命于展禽。齐侯未入境,展 喜从之。曰:“寡君闻君亲举玉趾,将辱于敝邑,使下臣犒执事。” 齐侯曰:“鲁人恐乎?”对曰:“小人恐矣,君子则否。”齐侯曰:“室 如悬罄,野无青草,何恃而不恐?”对曰:“恃先王之命。昔周公、太 公,股肱周室,夹辅成王。成王劳之,而赐之盟,曰:‘世世子孙无相害 也!’载在盟府,太师职之。桓公是以纠合诸侯,而谋其不协,弥缝其 阚,而匡救其灾,昭旧职也。及君继位,诸侯之盟曰:‘其率桓之功。’ 我敝邑用不敢保聚,曰:‘岂其嗣世九年,而弃命废职,其若先君何?’ 君必不然。恃此以不恐。” 齐侯游说艺术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一第二单元第4课 烛之武退秦师 课件(共31张PPT)
(3)“者也”在句尾连用表示判断。 如: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②莲,花之君子者也。 ③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4)“者”、“也”全不用。 如:①刘备,天下枭雄。 ② 秦,虎狼之国。
第三段
缒:用绳子 拴着从城墙 上往下吊。 亡:使…灭 亡。 使动 用法。
(烛之武)曰
夜:名词作状语。
在夜里;当夜。
秦伯高兴了,就与郑 国签订了盟约。并派杞子、 逢孙、杨孙帮郑国守卫, 就率军回国。
烛之武说退秦 师。赏析其高 妙的劝说艺术。
合作探究
1、探究烛之武高超的语言艺术,分析他为什么 能一步步地说服秦穆公使其退兵的? 郑 亡 (言于秦)(无利可图) 晓 以 亡 郑 (害于秦)(削其防心) 利 害 舍 郑 (利于秦)(使其动心) 赐 晋 (负于秦) 肆 晋 (阙于秦)
1、判断句
1、用“者”或“也”表示判 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
(1)主语后用“者”,谓语后用“也”表示判 断。 如:①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 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②夺项王天下者, ( 2)主语后单用“者”,或谓语后单用“也” 必沛公也。 表示判断。 如:①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 深父…… ②梁,吾仇也。 ③邻之厚,君之薄也。
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 子的独立性,不译。
辞:推辞,之前省 略主语“烛之武”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
子:古代对 人的尊称。
无能为也已:不能干 什么了。为:做(什 么)已,同“矣”
犹:
尚且
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 而: 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 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 才 亦有不利焉!”许之。
做《烛之武退秦师》课时 作业”当堂巩固“与”课 后知能提升“部分。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PPT精品课件
课文朗读
• 氾南
• Fán
• 汜水
• Sì
• 佚之狐
• Yì
• 缒而出
• Zhuì
• 朝济而夕设版焉 • Zhāo
• 不阙秦
• quē• 逢孙源自• Páng整体感知
用文中句子回答:
1、晋、秦两国为何围攻郑国?
2、郑伯是怎样说服烛之武的?
3、烛之武用哪些事实和事理说服 秦伯退兵?其中哪一点最关键?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驻军,驻扎) 越国以鄙远(意动,以……为边邑) 与郑人盟(订了盟约;建立同盟)
动词→名词
君亦无所害(害处)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恩惠,好处)
形容词→名词
臣之壮也(壮年) 越国以鄙远(远方,边远的地方) 共其乏困(缺少的东西)
名词→状语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在东边;在西边)
《左传》突出的特点就是善于描 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 详略合宜;写人简而精,曲而达, 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 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 人,如闻其声。
《烛之武退秦师》是《左 传》人物画卷中较有代表性 的一篇,作者成功地塑造了 深明大义、临危受命、机智 勇敢、能言善辩、巧退秦师 的烛之武这一人物形象,展 示了风云变幻的春秋时代的 社会历史面貌。
•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把,介词)
•焉
• ①子亦有不利焉。 (语气词,表陈述)
•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副词,为什么) •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副词,怎么能)
• ④且焉置土石
(疑问代词,哪里)
• 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代词,之)
• ⑥永之人争奔走焉
(兼词,于此)
• 之:
活用词语
名词→动词
4、晋文公为什么不愿向秦军进攻?
优秀课件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一课件-第二单元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 (共23张PPT)
• 思考:晋国攻打郑国的原因是什 么?
• 答:“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 也”。
• 公元前632年,晋、楚发生城濮 之战,郑国曾经出兵帮助楚国, 结果楚国战败,因而郑国结怨于 晋。
• 问题2:晋国为何联合秦国?
• 秦晋之好:泛指两家联姻。
秦晋围郑示意图
第二段
• 1已:通“矣” • 是寡人之国也:判断句
• 第三招:分析历史,挑拨关系; • 第四招:推测未来,劝秦谨慎
• 烛之武说服秦伯退兵的关键是什么?
• 答:“阙秦以利晋”
第四段
• 1夫人: (古)那人 (今)尊称自己及他人的妻子 • 2知:通“智”
整体把握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说退秦师
晋师撤离
百战百胜,非 善之善者也;不战 而屈人之兵,善之 善者也。
读准字音
函(hán)陵
氾(fán)南
缒(zhuì)
微夫(fú)人之力
不知( zhì )
失其所与(yǔ)
阙(quē)秦
共(gōng)其乏困 杞(qǐ)子
秦伯说(yuè) 逢(páng)孙
• 1“晋军函陵”一句中词类活用的词?句式特 点?
答:军(名作动)驻扎; 晋军(于)函陵:省略句
• 2翻译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 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句式特点?
10共:通“供” 11乏困: (形作名)缺少的东西 12朝、夕: (名作状)在早上,在晚上 • 13何厌之有:宾语前置 • 14东: (名作状)在东边
• 15封: (使动)使…成为边界 • 16阙: (使动)使…减少
17利: (使动)使…获利 18说:通“悦”
春 秋 时 期 形 势 图• 第一招:欲扬先抑,以退为进; • 第二招:点名利害,动摇秦伯;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第4课《烛之武退秦》PPT(39张)优质课件
《左传》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各国的政治、 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左传》 描写人物生动细致,人物语言富有文学色彩,叙写战 争时以记叙战前准备、战后论战为主,略写战争经过, 记录了不少外交辞令、议论、谏说,是研究我国先秦 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
我国古代史书有哪几种体例?
①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 ②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 传》。 ③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 。 ④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 ⑤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 一起,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 ⑥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第4课《烛之武 退秦》 PPT(39 张)优 质课件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第4课《烛之武 退秦》 PPT(39 张)优 质课件
郑楚结盟
公元前632年4月,晋楚争霸中原,战于城濮, 楚军大败。晋文公尊周攘夷,成为春秋霸主之一。 当时,郑国处四战之地,无险可据,又自无礼于重 耳之后,故背晋助楚,因此,郑文公曾到出国怂恿 楚成王出兵作战。楚败,郑文公内心恐惧,又派大 夫子人九到晋国请罪求和。五月,晋侯、郑伯盟于 衡雍(今河南原阳西)。晋文公受周天子册命与四 方诸侯盟于践土(在衡雍之西),晋文公为盟主, 郑参与践土之盟,但晋、郑间的隔阂并未消除。郑 既怂恿楚国出兵攻晋,又盟于晋,这就是文中所言
秦国和晋国出兵攻打郑国的理由:
1 以其无理于晋 (晋文公逃亡时郑国没有 以应有的礼遇接待他)
2
郑贰于楚
(郑从属于晋的同 时又从属于楚)
交代秦晋围郑的理由有何作用?
晋师出有名,秦既是友情出演,也为图霸 业,没有共同利益的联盟,自然是同床异梦。 为烛之武说服秦伯提供了可能性,埋下了伏笔 。
我国古代史书有哪几种体例?
①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 ②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 传》。 ③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 。 ④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 ⑤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 一起,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 ⑥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第4课《烛之武 退秦》 PPT(39 张)优 质课件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第4课《烛之武 退秦》 PPT(39 张)优 质课件
郑楚结盟
公元前632年4月,晋楚争霸中原,战于城濮, 楚军大败。晋文公尊周攘夷,成为春秋霸主之一。 当时,郑国处四战之地,无险可据,又自无礼于重 耳之后,故背晋助楚,因此,郑文公曾到出国怂恿 楚成王出兵作战。楚败,郑文公内心恐惧,又派大 夫子人九到晋国请罪求和。五月,晋侯、郑伯盟于 衡雍(今河南原阳西)。晋文公受周天子册命与四 方诸侯盟于践土(在衡雍之西),晋文公为盟主, 郑参与践土之盟,但晋、郑间的隔阂并未消除。郑 既怂恿楚国出兵攻晋,又盟于晋,这就是文中所言
秦国和晋国出兵攻打郑国的理由:
1 以其无理于晋 (晋文公逃亡时郑国没有 以应有的礼遇接待他)
2
郑贰于楚
(郑从属于晋的同 时又从属于楚)
交代秦晋围郑的理由有何作用?
晋师出有名,秦既是友情出演,也为图霸 业,没有共同利益的联盟,自然是同床异梦。 为烛之武说服秦伯提供了可能性,埋下了伏笔 。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课件 (共40张PPT)
退
重点字、词、句
第一段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 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 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 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 盟。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
重点字、词、句 第二段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 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 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衰败。国势衰微。
卑贱。
如果没有。(例:《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 与归?”)
6、敝 ①坏,破旧。(例: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 更敝衣草屦。”) ②谦词。敝人 ③疲惫。(例:《资治通鉴》:“曹操之众,远来疲 敝。”) ④损害,衰败。 (例:因人之力以敝之。)
(“说”、“辞”见课后第三题。)
二、重要虚词
4、通假字
5、古今异义
6、文言句式
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省略句、判断句
一、一词多义
夫 1、夫晋,何厌之有?
助词,无义
2、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指示代词,那
3、逝者如斯夫!
助词,表感叹
4、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名词,指成年男子
2、鄙 ①边远的地方。(例:《为学》:“蜀之鄙有二 僧。”) ②庸俗,鄙陋。(例:《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 鄙,未能远谋。”) ③看不起,轻视。(例:《左传•昭公十六年》:“我 皆有礼,夫犹鄙我。”)
氾 南(
)
函陵 (
夜缒而出(
) 共其乏困(
夫晋,何厌之有(
)
若不阙秦(
) 逢 孙(
不知 ( )
) )
)
背景介绍
重点字、词、句
第一段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 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 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 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 盟。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
重点字、词、句 第二段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 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 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衰败。国势衰微。
卑贱。
如果没有。(例:《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 与归?”)
6、敝 ①坏,破旧。(例: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 更敝衣草屦。”) ②谦词。敝人 ③疲惫。(例:《资治通鉴》:“曹操之众,远来疲 敝。”) ④损害,衰败。 (例:因人之力以敝之。)
(“说”、“辞”见课后第三题。)
二、重要虚词
4、通假字
5、古今异义
6、文言句式
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省略句、判断句
一、一词多义
夫 1、夫晋,何厌之有?
助词,无义
2、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指示代词,那
3、逝者如斯夫!
助词,表感叹
4、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名词,指成年男子
2、鄙 ①边远的地方。(例:《为学》:“蜀之鄙有二 僧。”) ②庸俗,鄙陋。(例:《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 鄙,未能远谋。”) ③看不起,轻视。(例:《左传•昭公十六年》:“我 皆有礼,夫犹鄙我。”)
氾 南(
)
函陵 (
夜缒而出(
) 共其乏困(
夫晋,何厌之有(
)
若不阙秦(
) 逢 孙(
不知 ( )
) )
)
背景介绍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课件
1.本文选自《 左传 》。它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 的 编年 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所作, 与《谷梁传 》《公羊传 》合称为“春秋三传”。
2.本文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是:
• 秦晋围郑 ;
② 临危受命 ;
③ 说退秦师 ;
④ 晋师撤离 。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说退秦师 晋师撤离
梳理结构层次
亡郑利晋阙秦 存郑利秦 晋忘恩负义,不可共事
•
《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是我国
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
鲁哀公二十七年)《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
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
实。
•
作者相传为鲁国的史官左丘明。它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
有关春秋时期各诸候国间的政治、军事,外交以及经济、文
背景简介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 630 年(僖公三十年)。导致事 情发生的原因有二点。其一,郑国曾二次得罪过晋国,一是晋文 公当年逃亡跑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公元 前 632 年时晋、楚之战中,郑国出兵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 楚国失败告终。后郑国虽然即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郑伯甚 至与晋侯“盟于衡雍”,但最终没有感化晋国。其二,晋秦两国 联合围攻郑国,是因为晋秦都要争夺霸权,均需要向外扩张,晋 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自然要寻找这样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 关系一直很好,所以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
人物形象赏析
郑烛佚君之之武:狐:
是一个“慧眼识英雄的伯乐”。是他发现并举荐了烛
之武善这于1匹.纳千志谏里士马给郑伯,从而挽救了郑国覆亡的命运. 是远一瞩勇个的于2胸杰.自藏出勇责韬之士略 士,;临他危对不天惧下,形遇势事洞冷若静观,能火.谋“善国断危,矣高,瞻 若凡使响精烛。于3之.言武辩辞见士秦军,师必退”。寥寥数语,足见其不同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 也。 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 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 的势力雄厚了,就是您秦国的势力削弱了。 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 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做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 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 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 4、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 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它贪求的土地呢? 5、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失掉自己的同盟,(这是)不明智的。用散乱代替整齐,(这是) 不符合武德的。
郑无礼于晋
• 重耳过郑 • 公元前637年,晋公子重耳在齐国寄居 五年后,离开齐国。经曹、宋路过郑 国。郑国大夫叔詹劝郑文公要以礼待 重耳,郑文公却以“诸侯亡公子过此 者众,安可尽礼”为由,不听叔詹劝 告,对重耳不礼。这就是文中的“以 其无礼于晋”一事。
郑楚结盟
• 公元前632年四月,晋楚争霸中原,战于 城濮,楚军大败。晋文公尊周攘夷,成为春 秋霸主之一。 当时,郑国处于四战之地,无险可掬,又 自无礼于重耳之后,背晋助楚,因此,郑文 公曾到楚国怂恿楚成王出兵作战。楚败,郑 文公内心恐惧,又派大夫到晋国请罪求和。 晋侯、郑伯结盟。郑既怂恿楚国出兵攻晋, 又盟于晋,这就是文中所言“且贰于楚也”。
• 可是当太子圉听说自己的父亲晋惠公病重时,害 怕国君的位置会被传给别人,于是就扔下妻子怀 赢,一个人偷偷跑回晋国。第二年,晋惠公死后, 太子圉就成为晋国君主,这就是晋怀公。从此晋 国跟秦国不相往来。 • 秦穆公闻知此事后大怒,立即决定帮助重耳当上 晋国国君,还要把女儿怀赢改嫁给他,当时公子 重耳尚在国外避难。公元前636年,秦穆公派兵 护送重耳返回晋国,东渡黄河,占领狐。秦国和 重耳的代表在郇会盟和谈。晋国同意立重耳为国 君,遂入都城绛,公子重耳就成为了春秋五霸之 一的晋文公。秦晋两国遂和好如初。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 贰于楚也。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 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烛)辞曰: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 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 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烛)许之。
纪传体 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体
裁。始于司马迁的 《史记》。(正史二十
四史都是纪传体,前四史为《史记》、《汉书》、《后 汉书》、《三国志》)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与课文相关 的内容
• 春秋时期五等爵位 ——16页② • 春秋五霸 ——从公元前770年到前476年,历史上称为春秋时 代。在这二百九十多年间,社会风雷激荡,烽烟四 起,战火连天。据鲁史《春秋》记载的军事行动就 有四百八十余次。司马迁说:春秋之中,“弑君三 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 可胜数。”相传春秋初期诸侯列国一百四十多个, 经过连年兼并,到后来只剩较大的几个。这些大国 之间还互相攻伐,争夺霸权。历史上把先后称霸的 五个诸侯叫做“春秋五霸”。
秦晋之好
• 秦国和晋国是两个相邻的大国。秦穆公为了实现霸业, 主动与晋国结好。晋献公于公元前654年将其女儿伯姬 嫁给了秦穆公。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秦晋之好”的开端。 • 后来,晋国发生内乱,晋献公的两个儿子夷吾和重耳 分别逃往他国避难。晋献公死后,夷吾许以割让河东五 城作为条件,得到了秦穆公的支持,顺利继承了王位, 称为晋惠公。但他不仅不履行与秦国的献城承诺,而且 三番五次挑衅秦国边境。公元前647年,晋国发生饥荒, 晋惠公派人向秦国求救,秦国不计前嫌提供援助。可事 后晋惠公并未感恩图报,反而在两年后趁秦国发生旱灾 之际,发动大军进攻秦国。秦穆公派军与晋战于韩原, 晋军大败,晋惠公被俘。晋国被迫割让河东五城归秦, 同时晋惠公以太子圉入秦为人质才得以脱身回国。太子 圉到秦国后,秦穆公为了笼络他,把自己的女儿怀赢嫁 给了他,由此两国亲上加亲,秦国归还了晋国河东五城。 秦晋两国以黄河为界重修旧好。
机智善变的外交才能和游说艺术
置身事外(一片赤诚)
陈明弊端(委婉含蓄) 利益引诱(诚意拳拳)
挑拨离间(义愤填膺)
处处为秦着想
充分利用秦晋的矛盾
(1)为对方打算——不暴露游说目的
设身处地地为对方的切身利益着想,是游说时应 遵循的原则之一。烛之武先讲明秦和晋围郑(即使是 攻下郑国),秦国无大裨益;进而分析晋侯出征目的 在于扩张领土,且欲壑难填。一方面使秦伯觉得枉费 心机,一方面顿感危险将至矣。可见,烛之武头头是 道挑拨离间了“秦晋之好”。这叫曲线救国。 邹忌从妻、妾、客人的阿谀之词“小题大作”— —以君子之心度“君子”之腹,现身说法使齐王也同 理得证“蒙蔽甚矣”,于是一声令下,广纳谏言,终 于“战胜于朝廷”。也使齐国夺得人才乃至发展先机。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
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 (之)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 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行李之往 来,(郑)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 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 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 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 孙戍之,乃还。
(2)用婉言相劝——忠言顺耳利于听
下级劝说上级,由于尊卑关系不得不谦言以谏, 否则会引来杀身之祸。虽然烛之武年岁已高,但岂 敢倚老卖老?烛之武早有言“无能”,邹忌实话实 说“不如徐公美”。此二者谙习“良药蜜口更于病, 忠言顺耳更利于听”之道。事实亦如此,良言一声 三冬暖,冷语一句六月寒。
(3)巧施攻心术——先对方之忧而忧
氾( 阙(
)南 )秦
佚( )之狐 杞( )子 逢(
夜缒( )孙
) 而出
氾(fá n)南 阙(quē)秦
佚(yì )之狐 杞(qǐ)子
夜缒(zhuì ) 而出 逢(pá ng )孙
1、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 也。 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 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4、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5、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
春秋五霸是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 秦穆 公和楚庄王。
与课文相关 的历史事件
• • • • 晋公子重耳之亡(16页③、17页③) 秦晋之好 郑楚结盟(16页④) 郑无礼于晋(16页③)
晋公子重耳之亡
晋文公(前697—前628,前636—前628 在位),名重耳。因其父献公立幼子为嗣,曾 流亡国外19年,在秦援助下回国继位。 晋献公宠妃骊姬,为立自己儿子奚齐为太 子,逼死太子申生,申生异母弟重耳也被迫逃 亡。 重耳流亡的时间长达19年,经过八个国 家,从一介贵公子,成长为一个阅历丰富、有 胆有识的政治家。
烛之武长于外交辞令,说理透辟,步步深人,层 层逼紧。他抓住秦伯担忧“帮晋灭郑后反而惹火烧身” 之心理,申明围郑对秦无任何好处,晓之以利害,因 说服力很强,所以句句打动对方。邹忌很了解齐王处 在许多人对他有所偏私、有所畏惧、有所企求的环境 中,必然是个耳不聪、目不明的受蒙蔽者——隐忧国 之清明;又因晓得齐王有修明内政以兴邦的宏志(心 理),为此设喻使齐王欣然接受劝告,提升了齐国威 望,赢得了诸侯的尊敬。 烛之武、邹忌游说的成功也告诉我们:游说时要 不亢不卑,言语恰到好处——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 自己尊严。
《左传》也是先秦著名的文学作品,作为历代散 文的典范。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 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 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编年体 按年月日顺序编写的史书体
裁。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孔子修 订的《春秋》。 国别体 分不同国家编写的史书体裁。 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是左丘明的 《国语》(《史记》《汉书》的说法)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 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 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课文基本情节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说退秦师
晋师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离
烛之武说服秦君的三点理由: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 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 困,君亦无所害。 (3)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 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 图之。
《左传》: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 作,是为解说《春秋》而作,又名《春秋左氏传》, 与《公羊传》、《谷梁传》并称“春秋三传”。 《左传》作者以其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认识和 高度的文学修养,从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比 较系统地记述了整个春秋时代各诸侯国所发生的重 要事件,同时也较为具体地描绘了一些人物的生活 琐事,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政治状况。
文言实词:词类活用(名、形——动 名——状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动、形——名 意动)
使动
通假字
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 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文言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谓语 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固定句式
《左传》: 《左传》的原名是《春秋左氏传》。这个 书名包含三个信息。“春秋”、“左氏”、 “传”。 “春秋”与《春秋》的区别。 “春秋” 远古人的时间观念:只有春秋(春种秋收), 没有夏冬。因此春秋代指一年。鲁国史官用竹 简把一年发生的事记下,编成册为《春秋》。 《春秋》是我国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 体和国别体史书。是鲁国史官记载的。因此鲁 国史书专名叫《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