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后殖民主义理论批评

合集下载

后殖民主义批评名词解释

后殖民主义批评名词解释

后殖民主义批评名词解释
嘿,你知道后殖民主义批评吗?这可不是个简单的玩意儿啊!它就像是一把犀利的剑,直刺那些隐藏在文化、历史和权力背后的真相。

比如说吧,想想那些曾经被殖民的国家和地区,殖民者走了,可留下的影响却深远得很呐!后殖民主义批评就是要把这些隐藏的东西都给挖出来。

它探究的是殖民统治结束后,那些残留的权力结构、文化霸权是怎么还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哎呀呀,这就好像是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殖民者虽然走了,但他们的思想、价值观却可能还像幽灵一样在那飘荡着,影响着当地人的认知和行为。

你看那些曾经被殖民的地方,语言可能变了,文化传统可能被冲击了,这背后不就是后殖民主义批评要去深挖的东西嘛!
后殖民主义批评家们可不会轻易放过这些。

他们会像侦探一样,仔细分析每一个细节,找出那些被忽视的线索。

“难道我们就眼睁睁看着这些影响一直存在下去吗?”当然不啦!我们得意识到这些问题,然后想办法去改变呀。

后殖民主义批评让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历史的复杂性和现实的挑战。

它让我们明白,殖民的影响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消除的,我们得努力去抗争,去恢复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化和身份。

所以说啊,后殖民主义批评可不是什么无关紧要的理论,它是有着深刻意义和价值的。

它让我们看到那些隐藏在表面之下的东西,提醒我们要时刻保持警惕,不能让历史的悲剧重演。

这就是我对后殖民主义批评的理解,你呢,是不是也有同感呀?。

文化殖民主义与后殖民主义批评的兴起

文化殖民主义与后殖民主义批评的兴起

文化殖民主义与后殖民主义批评的兴起最早意识到当代文化殖民主义问题的是西方学者。

西方学者认为,在过去对东方文化的理解上所持的西方视角以及一种以西方文化和价值标准为中心的判断体系造成了文化理解的误差和文化霸权的姿态。

西方学者希望通过批判西方的文化殖民主义为非西方文化争取话语权。

然而,西方学者的后殖民主义批评依旧是西方中心主义意识的产物。

因此,中国学者需要正确对待西方的两种“文化殖民主义”。

首先,我们不能去迎合以西方为中心的西方人对中国的遐想;其次,我们应该积极建立起以中国文化和当下历史情境紧密相联系的社会批评观。

【关键词】文化殖民主义;后殖民主义批评;东方艺术;中国当代艺术一、西方艺术史中的文化殖民主义萨义德在《文化与帝国主义》一书中摘录了一些西方的小说中对非洲以及印度的臆想性描述,伴随着西方人在异域疆界上视野的打开,他们的文化价值观也蔓延到世界的各个角落,并试图强加给西方文化系统以外的“异质”文化。

在西方艺术史中,曾有多位艺术家对东方世界进行过描绘——利用东方艺术形式进行艺术创作。

这其实是一种西方文化殖民主义的表现,这种文化殖民即便不是对事实的曲解,其也是对非西方世界文明的假想和对事实真相的遮蔽。

十九世纪欧洲两大艺术流派(浪漫主义和新古典主义)的代表人物德拉克罗瓦和安格尔都在作品中描绘过东方神秘的异域文化。

二十世纪的现代主义大师中,高更在遥远的塔希提岛上生活了下来,并在作品中有大量描绘,他的作品虽然没有了德拉克罗瓦和安格尔作品中的异域情调,但处处充满现实生活气息,高更虽然直面并认识东方文化,但他仍是以西方视角了解和诠释;毕加索在发现了非洲雕刻的形式美之后在创作中保留了许多非洲雕刻的原有形态,这看似是对非洲艺术的尊重和发扬,但实际上毕加索是为了利用——以此来寻求与传统西方主流世界的反差,以此来标榜新的艺术形式,这在本质上依然是文化殖民主义。

二、西方后殖民主义批评的兴起西方后殖民主义批评最早出现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萨义德的《东方主义》中,他其后的著作《文化与帝国主义》同样属于西方学术界对西方殖民主义文化和文化上的殖民政策的批评。

后殖民主义批评理论81页PPT

后殖民主义批评理论81页PPT
—贝多芬
45、自己的饭量自己知道。——苏联
41、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 收都不可耻。——阿卜·日·法拉兹
42、只有在人群中间,才能认识自 己。——德国
43、重复别人所说的话,只需要教育; 而要挑战别人所说的话,则需要头脑。—— 玛丽·佩蒂博恩·普尔
后殖民主义批评理论
51、没有哪个社会可以制订一部永远 适用的 宪法, 甚至一 条永远 适用的 法律。 ——杰 斐逊 52、法律源于人的自卫本能。——英 格索尔
53、人们通常会发现,法律就是这样 一种的 网,触 犯法律 的人, 小的可 以穿网 而过, 大的可 以破网 而出, 只有中 等的才 会坠入 网中。 ——申 斯通 54、法律就是法律它是一座雄伟的大 夏,庇 护着我 们大家 ;它的 每一块 砖石都 垒在另 一块砖 石上。 ——高 尔斯华 绥 55、今天的法律未必明天仍是法律。 ——罗·伯顿

后殖民主义理论

后殖民主义理论

后殖民主义我们大家对“殖民主义”一定都不陌生,但加上一个“后”字意义完全不同,可能就很少人对此有较深的了解了。

那么什么是“后殖民主义”,它的历史语境、理论渊源、形成发展,又都是怎样的?一、“后殖民主义”含义“后殖民主义”,我们把它理解为“殖民主义之后“,这个“后”可以说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个时间上的完结——代表殖民地的解体;一个是意义上的取代——殖民主义的消失。

但是很显然,第二种意义并不存在,或者说在当前的历史语境下并不存在,因为我们所能知的所有的后殖民主义话语都基于这样一个历史事实,即“基于欧洲殖民主义的历史事实以及这一现象所在造成的各种后果”,也就是说殖民主义仍存在着后续影响。

而如同上世纪六十年以后在西方学术界出现的形形色色冠以“后”字前缀的“主义”一样,后殖民主义也是一个含义丰富,颇难界定的词,目前也没有一种统一的说法。

按照德里克的概括,仅“后殖民”一词就包含下面三种重要的意思:(1)对前殖民地社会的现实状况的一种真实描绘,在这种情况下它有着具体明确的指称对象,如后殖民国家、后殖民知识分子。

(2) 一种对殖民主义时代以后的全球状态(经济、政治、文化格局)的描述,用法比较抽象,缺乏具体所指,与它企图取而代之的第三世界一样,意义模糊不清,如后殖民世界、后殖民时代等。

(3)描述一种关于上述全球状态的话语,这种话语的认识论和心理取向正是上述全球状态的产物。

(阿里夫·德里克《后殖民氛围:全球资本主义时代的第三世界批评》,美国《批评探索》1994年冬季号。

德里克近十几年来发表一系列论述后殖民理论的文章,以其独到的视角,引起了西方学界的广泛关注。

德里克以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敏锐眼光,揭示了资本主义全球化背景下后殖民理论存在的盲点及其意识形态内涵,并凭借自己对东亚历史的深入了解,解析了一系列东方后殖民现象。

)我们今天所要说的后殖民主义应该说是更倾向于第三种意义的,简单的来说是对西方文化殖民的历史事实及其后续影响的研究、反思和批判,比如后殖民理论、后殖民批评等,同时包含了前两种含义,成为一种具有广泛应用性的文化批评模式。

后殖民主义理论

后殖民主义理论

后殖民主义理论后殖民主义我们大家对“殖民主义”一定都不陌生,但加上一个“后”字意义完全不同,可能就很少人对此有较深的了解了。

那么什么是“后殖民主义”,它的历史语境、理论渊源、形成发展,又都是怎样的?一、“后殖民主义”含义“后殖民主义”,我们把它理解为“殖民主义之后“,这个“后”可以说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个时间上的完结——代表殖民地的解体;一个是意义上的取代——殖民主义的消失。

但是很显然,第二种意义并不存在,或者说在当前的历史语境下并不存在,因为我们所能知的所有的后殖民主义话语都基于这样一个历史事实,即“基于欧洲殖民主义的历史事实以及这一现象所在造成的各种后果”,也就是说殖民主义仍存在着后续影响。

而如同上世纪六十年以后在西方学术界出现的形形色色冠以“后”字前缀的“主义”一样,后殖民主义也是一个含义丰富,颇难界定的词,目前也没有一种统一的说法。

按照德里克的概括,仅“后殖民”一词就包含下面三种重要的意思:(1)对前殖民地社会的现实状况的一种真实描绘,在这种情况下它有着具体明确的指称对象,如后殖民国家、后殖民知识分子。

(2) 一种对殖民主义时代以后的全球状态(经济、政治、文化格局)的描述,用法比较抽象,缺乏具体所指,与它企图取而代之的第三世界一样,意义模糊不清,如后殖民世界、后殖民时代等。

(3)描述一种关于上述全球状态的话语,这种话语的认识论和心理取向正是上述全球状态的产物。

(阿里夫·德里克《后殖民氛围:全球资本主义时代的第三世界批评》,美国《批评探索》1994年冬季号。

德里克近十几年来发表一系列论述后殖民理论的文章,以其独到的视角,引起了西方学界的广泛关注。

德里克以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敏锐眼光,揭示了资本主义全球化背景下后殖民理论存在的盲点及其意识形态内涵,并凭借自己对东亚历史的深入了解,解析了一系列东方后殖民现象。

)我们今天所要说的后殖民主义应该说是更倾向于第三种意义的,简单的来说是对西方文化殖民的历史事实及其后续影响的研究、反思和批判,比如后殖民理论、后殖民批评等,同时包含了前两种含义,成为一种具有广泛应用性的文化批评模式。

谈后殖民理论与后殖民批评

谈后殖民理论与后殖民批评

谈后殖民理论与后殖民批评邵 建内容提要 本文在辨析“后殖民”和“后殖民理论”的基础上,以第五代电影为例,从“民族寓言”和“东方主义”两个方面对我国一度流行的“后殖民批评”进行反批评。

文章还就“后殖民批评”的实践运作指出其本身的后殖民性,并剖析了批评界“问题进口”的现象。

关键词 后殖民 后殖民理论 后殖民批评 民族寓言 东方主义作者简介 邵建,1956年生,南京师范专科学校教师。

所谓“后殖民”乃是在“后现代”之后涌现出的一种新学术话语。

它从遥远的太平洋东岸“传真”过来,很快就在大陆形成自己的翻版。

一批才华横溢的学者挟后殖民“来如汹涌须挥剑”之势,率先进行批评冲浪,问难本土文化现实。

在他们的指陈下,我们的语境成了全球性的后殖民语境,我们的文化也成了这种语境中的后殖民文化,典型如张艺谋等人的“第五代电影”。

面对这样一种批评潮势,我们有必要弄清下列有关问题:什么叫后殖民,它的学术内涵是什么?它在本土的实践状况如何?又,这是一种什么性质的话语,它的理论意图是什么、走向如何,我们怎样评价?本文拟就上述诸端对“后殖民”作一些多边探讨,以求在论述过程中逐步廓清问题。

一、后殖民及后殖民理论“殖民”的概念对我们这个有着一百余年半殖民地历史的民族是不难理解的,但在它前面加上个“后”字,理解起来却要费一番周折。

所谓“后殖民”并不是什么殖民的终结,而是殖民之后的殖民。

两种殖民之间存在着亦反亦正的关系。

就“后殖民”而言,它和前殖民的根本不同之处,就在于它是一种“文化殖民”。

十九世纪的帝国主义殖民是军事殖民,它以枪炮开道,在铁与血的洗礼中,完成其经济与政治的殖民任务。

二十世纪以来,随着亚—51—非拉各民族国家的诞生,国际关系发生了重要变化。

但殖民帝国和原殖民地民族之间的矛盾并没有因此消除。

经济的落差、政治的区异、文化的不同,使得双方依然保持着一种内在的紧张,它表现为杰姆逊所说的第三世界民族与第一世界国家之间的“生死搏斗”。

后殖民主义批评理论

后殖民主义批评理论
指来自于别的国家的统治,到了 19世纪以后才被广泛用于指一个 国家对另一个国家的政治支配或 控制,
• 所谓文化霸权, 就是指在资本主义统治中 ,文化领域的 控制具有重要地位 ,而且,统治者对文化和思想观念的 全面控制 ,不是通过外在强制而是通过被统治者的自 觉认同来实现的。
• 葛兰西认为, 资产阶级维持其统治有两种手段 : 一是依 靠军队、警察和法院等国家机器的强制性, 二是借助 学校、家庭、教会和传播媒介等的非强制性 。后者通
• 后殖民理论家借助于福柯的这些思想, 批判了殖民者 把自己视作真理化身和上帝使者的虚妄 ,揭示出殖民 者的一切话语,都不过是在确保殖民统治的合法性。
代表人物及其贡献
• 当代后殖民研究的先驱——詹姆士 • 当代后殖民研究之父——佛朗茨·法农 • 圣三位一体——爱德华·赛义德
佳亚特里·斯皮瓦克 霍米·巴巴
文化霸权理论
• 葛兰西 Antonio Gramsci(1891-1937) 意大利共产党领袖。他的文艺理论著 作大多写于狱中,战后得到广泛的传 播和研究。葛兰西奠定了意大利马克 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础。 主要著作:《狱中札记》 《狱中来信》 《葛兰西文集》
文化霸权( cultural hegemony ), 或称“文化领导权”、“领导 权”。 这个词最初来自希腊文,
• 现代意义上的殖民起源于十五世纪,从哥伦布1492年 发现美洲新大陆并对那里实施殖民开始,直到二战结 束,一大批殖民地国家获得独立,至七十年代非殖民 化运动基本完成。
• 新老帝国主义继续使用各种手段对前殖民地进行渗透 和控制。
1. 在经济方面推行西方发展模式,将世界纳 入自己的分工体制
2. 在政治方面推行西方政治体制,扶持代言 人 3. 在宗教、文化、意识形态等方面进行宣传和渗透

文学理论中的后殖民主义研究

文学理论中的后殖民主义研究

文学理论中的后殖民主义研究引言后殖民主义是一种文学理论和研究方法,其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以研究和理解殖民主义对被殖民地社会、文化和文学产生的影响为重点。

本文将以探讨后殖民主义对文学理论的影响和应用为主线,分析后殖民主义在文学领域中的研究方法、理论构建以及相关批评。

第一部分:后殖民主义的理论背景在讨论后殖民主义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殖民主义的历史背景。

殖民主义是指一国将其政治、经济和文化势力延伸到其他地区,并对其进行控制和剥削的一种制度。

殖民主义的兴起和发展导致了大量欧洲国家对非洲、亚洲和美洲的殖民地进行了殖民统治。

20世纪中叶,随着殖民地群体的觉醒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殖民主义逐渐受到质疑和批判。

后殖民主义即从这一背景下出现的一种新兴文学理论,旨在揭示和分析殖民主义对被殖民地社会、文化和文学产生的影响,并促进民族解放和文化复兴。

第二部分:后殖民主义的研究方法后殖民主义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学批评、历史考察和社会学调查等多种手段。

通过对殖民主义历史的分析和文学作品的解读,后殖民主义试图还原被殖民地社会的历史真相,揭示被殖民地人民的遭遇和反抗。

其中,文学批评是后殖民主义研究方法的核心之一。

通过对文学作品中的主题、意象、语言和叙事结构等进行详细解读,后殖民主义批评家试图探究殖民主义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并对文学作品中的殖民主义观念进行批判和颠覆。

第三部分:后殖民主义的理论构建在后殖民主义理论构建方面,以法国学者菲利普·福活为代表的后殖民主义理论家提出了“他者”和“文化认同”的概念。

“他者”是指那些在殖民主义统治下被视为“异类”的个体或群体。

后殖民主义将“他者”视为文化多样性的核心,主张尊重差异和平等待人。

通过对“他者”的理解和包容,后殖民主义试图消除殖民主义带来的文化剥削和排斥。

而“文化认同”则是后殖民主义思想中的另一个重要概念。

后殖民主义主张每个个体都有权利自由选择自己的文化认同。

他们反对文化上的强加和一元化,主张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

后殖民主义文学批评论述

后殖民主义文学批评论述

后殖民主义文学批评论述一、“他者”的历史演进“:他者”的地位从古希腊到后现代,“自我”与“他者”的关系一直是西方哲学、宗教、伦理、心理学探讨的问题,“自我”与“他者”的关系以不同的代名词贯穿于西方思想界。

古典主义时期,“自我”与“他者”的探讨聚焦于“一”与“他者”,“存有”与“非存有”的辩证关系。

柏拉图把现象界众多差异性的“他者”要素还原成“一”的共相,从而找到了“他者”的栖息家园,即理念。

巴门尼德认为现象世界之外存有着一个不变的、永恒的存有。

存有是事物的本质,即只能被思想把握的整体的“一”;而“非存有”则是现象界中个别的事物本身,个别事物通过感官可以感知。

巴门尼德认为哲学的最终任务是认识变化现象界中不变的存有。

希腊形而上的思维模式最终把“他者”与“非存有”置于“一”与“存有”的逻各斯之下,从而被视为形而上和逻各斯理性的敌人。

中世纪,上帝这位“他者”塑造着主体意识,万物都本于他、归向他。

作为真理本身的上帝话语为世界万物立了疆界,万物被上帝命名,人类主体被上帝所言说。

主体被上帝这位“他者”创造、审判,主体意识完全泯灭,从而被纳入上帝“他者”之中。

文艺复兴时期,主观与客观的对立关系成为“自我”与“他者”矛盾的新称谓。

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自然界是人类认识和征服的客体。

客体自然是一个持续被认识、解密而人化的过程,自然作为“他者”被人类中心意识所奴化,被人类无情地开发、践踏、蹂躏。

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通过奴隶与奴隶主的关系论证了“自我”与“他者”之间相互矛盾、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

看上去奴隶主可以强迫奴隶去劳作,但奴隶可以借助劳动改变世界,认识自我,从而具有革命的能力。

奴隶主因为无法参与劳动而改变世界,从而剥夺了实现自我的权利。

为了克服“自我”与“他者”这对矛盾,胡塞尔提出了主体间理论,但其理论仍以“意向性”为中心,借助同感和移情来克服主体意识本身。

胡塞尔最终还是把他人经验作为自我的纯粹意识现象,无疑忽略了他人,他人从而被主体意识边缘化、同一化。

后殖民主义批评

后殖民主义批评

《大红灯笼高高挂》——观看视频
a.在西方人的视野中“东方” 总是集专制、野蛮、原始、 落后于一身,而与西方的 人权、文明、现代形成鲜 明对比。 b.西方人想看到的就是一个 与自己不同的“他者”, 一个奇异的东方。 c.电影创作之初就有后殖民 性的倾向。
《大红灯笼高高挂》
• 原著《妻妾成群》中没有的锤脚、京剧、 灯笼等细节。 • 张艺谋导演为了表现封建家族的礼数和刻 板,迎合西方的审美期待,特意加入的元素
首先,大院。摄影角度往往意味着导演的 一种感情或理智的决定,在此片中摄影机常用 俯拍视角,刻意强调院落的森严重叠、严格对 称,满足一种“窥探”之意,也多少反映出大 院中人物所承受的压迫感。 有一处尤其明显,就是在颂莲刚刚进陈宅, 还没有说出自己的名字时,管家在上,颂莲在 下。这种站位便俨然是二者身份不同,或者说, 是管家背后代表的整个陈府的强势与颂莲女性 地位弱势。
二.对西方美化与对东方妖魔化
作者笔下的白人都是理性的、睿智的、无私的,东方人都是 神秘的、愚昧的、野蛮的和罪恶的合成体。
1.对西方的美化
小说中对船长有褒无贬: 第一位船长有勇气、理性:在大船遇险时,能镇定自若指挥脱险和排险。 第二位船长慷慨大方、光明磊落:不仅免费让鲁滨逊搭乘自己的船,提供 一切方便,在航行中,还无私地教授鲁滨逊航海知识和生意之道。 第三位葡萄牙船长正直、无私:不但救了鲁滨逊,还帮鲁滨逊筹集资金办 种植园,最后还让自己的儿子帮鲁滨逊打理生意,但从未对鲁滨逊的财产动 过念头。 小说中,即便是策划动乱、绑架船长、危及同胞生命的阿特金斯的大坏蛋 ,最后也变成了富有爱心和责任心的虔诚基督徒,因为他是西方人,他的生 活轨迹是笛福设计下的必然走向。
• 萨义德的东方主义是后殖民主义批评的重 要理论范畴与关键术语。它既是一种思维 方式,也是一种话语结构,更是一种权力 运作。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当代后殖民主义批评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当代后殖民主义批评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当代后殖民主义批评 ·119·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当代后殖民主义批评方汉文【内容提要】当代西方后殖民主义批评家近年来对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观念提出了不同看法,并引起国外学术界的争论。

本文认为,争端的起因在于对世界历史概念的本义及其语境有不同理解。

马克思“世界历史”不能等同于黑格尔的“世界历史观”,马克思深入研究了东方文明,指出工业化经济与世界市场的形成,有利于破除民族界限,形成世界各民族物质与文化资源的共享,并且形成了创新性的世界历史观,这是一种马克思主义的全球化理论。

本文阐释了马克思世界历史观等相关概念的历史语境,并结合当前国际学术界的争论阐释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中心观念。

【关键词】马克思 世界历史观 后殖民主义批评作者方汉文(1950- ),苏州大学比较文学研究中心主任,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苏州 215123)。

近年来随着西方后殖民批评(postcolonial criticism )的兴起,学术界屡次掀起了关于马克思“世界历史”概念的争论,西方学者包括中国人熟悉的赛义德(Edward W. Said )、福山(Francis Fukuyama )与美国著名学者瓦尔特·柯亨(Walter Cohn )等人都认为,马克思的“世界历史”(也包括与之相关的“世界文学”)概念属于殖民主义观念,所以他们希望用后殖民主义理论来重新阐释这一概念。

在这种情况下,无论国内国外对于这一概念的讨论有什么不同的目标,而考察马克思“世界历史”的语境与话语性质成为不可回避的问题。

一、“世界历史”概念的语境马克思关于“世界历史”的看法中,流行最广的是1845-1846年间与恩格斯合写的《费尔巴哈》一书,其中说道:“大工业通过普遍的竞争迫使所有个人的全部精力处于高度紧张状态。

它尽可能地消灭意识形态、宗教、道德等等,而在它无法做到这一点的地方,它就把它们变成赤裸裸的谎言。

后殖民主义批评理论共81页文档

后殖民主义批评理论共81页文档

2、要冒一次险!整个生命就是一场冒险。走得最远的人,常是愿意 去做,并愿意去冒险的人。“稳妥”之船,从未能从岸边走远。-戴尔.卡耐基。
梦 境
3、人生就像一杯没有加糖的咖啡,喝起来是苦涩的,回味起来却有 久久不会退去的余香。
后殖民主义批评理论4、守业的最好办法就是不断的发展。 5、当爱不能完美,我宁愿选择无悔,不管来生多么美丽,我不愿失 去今生对你的记忆,我不求天长地久的美景,我只要生生世世的轮 回里有你。
谢谢你的阅读
❖ 知识就是财富 ❖ 丰富你的人生
71、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72、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塞罗 73、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 7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75、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

后殖民主义文学批评论述

后殖民主义文学批评论述

后殖民主义文学批评论述一、“他者”的历史演进“:他者”的地位从古希腊到后现代,“自我”与“他者”的关系一直是西方哲学、宗教、伦理、心理学探讨的问题,“自我”与“他者”的关系以不同的代名词贯穿于西方思想界。

古典主义时期,“自我”与“他者”的探讨聚焦于“一”与“他者”,“存有”与“非存有”的辩证关系。

柏拉图把现象界众多差异性的“他者”要素还原成“一”的共相,从而找到了“他者”的栖息家园,即理念。

巴门尼德认为现象世界之外存有着一个不变的、永恒的存有。

存有是事物的本质,即只能被思想把握的整体的“一”;而“非存有”则是现象界中个别的事物本身,个别事物通过感官可以感知。

巴门尼德认为哲学的最终任务是认识变化现象界中不变的存有。

希腊形而上的思维模式最终把“他者”与“非存有”置于“一”与“存有”的逻各斯之下,从而被视为形而上和逻各斯理性的敌人。

中世纪,上帝这位“他者”塑造着主体意识,万物都本于他、归向他。

作为真理本身的上帝话语为世界万物立了疆界,万物被上帝命名,人类主体被上帝所言说。

主体被上帝这位“他者”创造、审判,主体意识完全泯灭,从而被纳入上帝“他者”之中。

文艺复兴时期,主观与客观的对立关系成为“自我”与“他者”矛盾的新称谓。

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自然界是人类认识和征服的客体。

客体自然是一个持续被认识、解密而人化的过程,自然作为“他者”被人类中心意识所奴化,被人类无情地开发、践踏、蹂躏。

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通过奴隶与奴隶主的关系论证了“自我”与“他者”之间相互矛盾、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

看上去奴隶主可以强迫奴隶去劳作,但奴隶可以借助劳动改变世界,认识自我,从而具有革命的能力。

奴隶主因为无法参与劳动而改变世界,从而剥夺了实现自我的权利。

为了克服“自我”与“他者”这对矛盾,胡塞尔提出了主体间理论,但其理论仍以“意向性”为中心,借助同感和移情来克服主体意识本身。

胡塞尔最终还是把他人经验作为自我的纯粹意识现象,无疑忽略了他人,他人从而被主体意识边缘化、同一化。

第12章-后殖民主义理论批评

第12章-后殖民主义理论批评
徐军义.《福柯的话语权力理论分析》[J]. 文教资料,2010年12月
• 人类历史的本质,就是通过权力斗争而生成知 识,并建构人类知识体系的过程,它们生成的 过程就是权力和知识相互结合的过程,权力使 知识具有了合法性,知识使权力具有了合理性。 • 话语是真理、知识和权力的集中表现,是生活 主体和对象能够相互交融的地方。福柯的权力 是指“支配人体的政治技术”不是指某个阶级 集团或个人所享有的权力,而是指这种权力是 如何行使从而拥有了权力。
(赵一凡,张中载主编:《西方文论关键词》 [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6.1,第443页)
• 权力无处不在,这并不因为它有特权将一切笼罩 在它战无不胜的整体中,而是因为它每时每刻, 无处不在地被生产出来,甚至在所以关系中被生 产出来。权力无处不在,并非因为它涵括一切, 而是因为它来自四面八方。 • 对他而言,权力永远存在于关系中。也可以说, 权力永远是关系中的权力,权力只有在和另外的 力发生关系时才存在。
•戴从容.从《东方主义》到《文化与帝国主义》—萨伊德后殖民主义理论概述[J]. 《国外社会科学》,1996年第6期
文化霸权的实质
• 文化霸权首要的不是一个争夺“领导”的问题,而 是一个争夺领导“权”的问题,是你的领导能否被 接受,能否合法化的问题。因此统治阶级或统治集 团要获得统治的合法权,就需要通过赢得被统治人 民的同意,通过被统治阶级的自愿的赞同来获得, 对于葛兰西来说,文化霸权虽然需要超越 而不是通过压制或暴力来获得。 经济阶段,体现出一种精神和道德的统治, • 文化霸权的争夺并不是一方对另一方的简单的灌输 但这并不意味着要抛弃经济基础,因此在 和强加,是双方谈判或协商的结果。这样,文化霸 这一意义上说,文化霸权又是一项全面的 权所给予我们的…是一种动态的统治方式,一切都 统治工程,既是一个文化或政治的问题, 正在进行中,是统治与反抗之间的一种不断变化的 动态的平衡,或如葛兰西所说的“运动中的平衡”。 也是一个经济问题。

叙述、文化定位和身份认同霍米巴巴的后殖民批评理论

叙述、文化定位和身份认同霍米巴巴的后殖民批评理论

叙述、文化定位和身份认同霍米巴巴的后殖民批评理论一、本文概述1、简述后殖民批评理论的背景和重要性后殖民批评理论是在20世纪后半叶逐渐崭露头角的一种批评理论,其背景源于全球化进程中的殖民历史及其遗留问题。

随着二战后殖民体系的逐步瓦解,许多前殖民地国家开始寻求自身的文化独立和身份认同。

然而,殖民时期的烙印并未随之消失,反而以各种形式继续影响着这些国家的社会、文化和心理层面。

在这样的背景下,后殖民批评理论应运而生,旨在揭示和批判殖民主义对后殖民地文化和身份认同的深远影响。

后殖民批评理论的重要性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和方法来审视和理解后殖民地的文化现象。

这一理论不仅关注殖民主义的历史和政治层面,还深入探讨了文化、身份和权力等复杂议题。

它强调,后殖民地的文化和身份认同并非简单地由外部力量塑造,而是内部和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因此,后殖民批评理论不仅是对殖民历史的反思,更是对后殖民地文化和身份认同的重新认识和构建。

霍米巴巴的后殖民批评理论在这一领域中具有重要地位。

他提出了“杂交性”“第三空间”等核心概念,为后殖民批评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

巴巴的理论不仅揭示了后殖民地文化和身份的复杂性和多元性,还强调了后殖民地在全球文化交流和对话中的重要角色。

因此,对霍米巴巴的后殖民批评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后殖民地的文化和身份认同问题,还能为我们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来审视和应对全球化时代的文化挑战。

2、介绍霍米巴巴及其在后殖民批评理论中的贡献霍米巴巴(Homi K. Bhabha)是后殖民批评理论的领军人物之一,他的思想深刻地影响了我们对全球化、文化认同和后殖民状况的理解。

作为一位印度裔的英国学者,巴巴以其独特的跨文化视角,对后殖民理论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霍米巴巴的后殖民批评理论主要关注文化身份的构建、叙述的复杂性和殖民与被殖民之间的张力。

他强调,在后殖民语境下,文化身份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在不断的互动和协商中形成的。

后殖民主义批评理论

后殖民主义批评理论

后殖民主义批评理论一、后殖民主义理论后殖民主义产生于上世纪70年代末,以萨义德出版的《东方学》为标志。

后殖民主义成为一种影响广泛的西方社会思潮,则是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

所谓后殖民,一是用以指称曾经沦为殖民地而今已经获得独立的民族及其人民,如后殖民国家、后殖民知识分子;二是用以指称对西方文化殖民的历史事实及其后果的研究、反思和批判,如后殖民理论和后殖民批评;三是用以指称殖民主义时代结束后的全球政治、经济和文化格局,如后殖民世界、后殖民时代。

从西方众多的后殖民理论中可以看到,后殖民主义是指宗主国对其前殖民地的一种文化霸权现象。

后殖民理论是对后殖民主义的研究和批判,它是指对欧洲帝国主义列强在文化、政治以及历史上不同于其旧有的殖民地差别的理论研究。

包括关于各种经历的讨论:迁徙、奴役、压迫、抵抗、表现、差异、种族、性别、地方以及诸如历史、哲学和语言学等欧洲帝国主义的主流话语的反应。

随着后殖民理论的发展,它研究的范围越来越广,例如第一世界和第三世界的非殖民国家的文化关系,一国之内的种族关系以及主要民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等,都成为后殖民理论研究的主题。

按照后殖民主义的观点,西方的思想和文化模式以及其文学的价值与传统,甚至包括各种后现代主义的形式,都贯穿着一种强烈的民族优越感,因而西方观点思想文化总是被认为居于世界文化的主导地位。

与之相对照的是非西方的第一世界和东方的文化传统长期被排挤在边缘地带,或不时地扮演一种充当点缀物的西方“他者”角色。

二、后殖民主义的发展1.酝酿期:20世纪初至70年代。

代表人物法农,其着作批判地分析了殖民主义意识形态对被殖民者造成的文化心理创伤。

2.形成和发展期: 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

代表人物是萨义德、斯皮瓦克和霍米巴巴。

萨义德《东方主义》的发表则标志着后殖民主义的形成,他被认为是后殖民主义文论的开创者。

斯皮尔克提出了后殖民状况下被殖民者的“自我表征”问题。

巴巴则提出了“受殖民者的身份构建”问题,他们三人共同促成了后殖民主义文论的广泛影响,被称之为后殖民理论的“圣三位一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view/00bf702d2af90242a895e5b7.html
二、理论基础
• 一般来说,前意共领导人葛兰西的 “文化霸权”(又称“文化领导 权”、“领导权”)理论与法侬的 “民族文化”理论对于后殖民主义 的产生和发展都起到了巨大的促进 作用。而法国哲学家福柯的“话语” 与“权力”理论则是后殖民主义理 论的核心话题。
/view/141567.htm
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
• • • • 米歇尔· 福柯 Michel Foucault 1926-1984 法国哲学家和“思想系统 的历史学家”。主要著作 《疯癫与文明》、 《规训 与惩罚》、 《词与物》等。
/view/30780.htm
(/view/00bf702d2af90242a895e5b7.html)
葛兰西—文化霸权理论
• • • • 安东尼奥· 葛兰西 Antonio Gramsci 1891~1937 意大利共产党领袖。他的文 艺理论著作大多写于狱中, 战后得到广泛的传播和研究。 他奠定了意大利马克思主义 文艺理论的基础。 主要著 作《狱中札记》、《狱中来 信》、《葛兰西文集》。
•戴从容.从《东方主义》到《文化与帝国主义》—萨伊德后殖民主义理论概述[J]. 《国外社会科学》,1996年第6期
文化霸权的实质
• 文化霸权首要的不是一个争夺“领导”的问题,而 是一个争夺领导“权”的问题,是你的领导能否被 接受,能否合法化的问题。因此统治阶级或统治集 团要获得统治的合法权,就需要通过赢得被统治人 民的同意,通过被统治阶级的自愿的赞同来获得, 对于葛兰西来说,文化霸权虽然需要超越 而不是通过压制或暴力来获得。 经济阶段,体现出一种精神和道德的统治, • 文化霸权的争夺并不是一方对另一方的简单的灌输 但这并不意味着要抛弃经济基础,因此在 和强加,是双方谈判或协商的结果。这样,文化霸 这一意义上说,文化霸权又是一项全面的 权所给予我们的…是一种动态的统治方式,一切都 统治工程,既是一个文化或政治的问题, 正在进行中,是统治与反抗之间的一种不断变化的 动态的平衡,或如葛兰西所说的“运动中的平衡”。 也是一个经济问题。
徐军义.《福柯的话语权力理论分析》[J]. 文教资料,2010年12月
权力—知识
• 福柯在《理论与刑法制度》的演讲中明确提出了 权力—知识理论,传统的理论认为知识属于“真 理和思想自由”的领域,在权力不发生作用的地 方知识才存在和发展。而福柯在这里否定了知识 和真理的纯洁性和客观性,认为:“我们应该承 认,权力产生知识(而且,权力鼓励知识并不仅 仅是因为知识为权力服务,权力使用知识也并不 是因为知识有用);权力和知识是相互指涉的, 不相应的建构一种知识领域就不可能有权力关系 不预设和建构权力关系也不会有任何知识。
/view/777895.htm
• 4. 后殖民主义对全部的“基础的”历史写作予 以否定,认为一种基础的视角总是通过一种 “同一性”而压制了“异质性”。这样,后殖 民主义拒绝了资本主义这一“基础的范畴”, 也否定了作为一个范畴的“第三世界”以及当 代资本主义的世界结构。 • 5. 后殖民主义把批评的注意力由“民族起 源”(national origin)转向“主体位置”(subject position)。它的着眼角度在于主体形成过程中 “自我”与“他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扭结 的错综复杂的关系,这样,对它来说,混杂性 的重要程度远高于差异性。
徐军义.《福柯的话语权力理论分析》[J]. 文教资料,2010年12月
• 人类历史的本质,就是通过权力斗争而生成知 识,并建构人类知识体系的过程,它们生成的 过程就是权力和知识相互结合的过程,权力使 知识具有了合法性,知识使权力具有了合理性。 • 话语是真理、知识和权力的集中表现,是生活 主体和对象能够相互交融的地方。福柯的权力 是指“支配人体的政治技术”不是指某个阶级 集团或个人所享有的权力,而是指这种权力是 如何行使从而拥有了权力。
注:法侬\法农(Franz Fanon) /view/777895.htm
1. 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葛兰西认 为,所谓文化霸权就是指在资本主义统治中,文化领 域的控制具有重要地位;统治者对文化和思想观念的 全面控制,不是通过外在强制而是通过被统治者的自 觉认同来实现的。后殖民主义者由此认为文化霸权贯 穿于殖民主义的整个过程,在后殖民时代,文化控制 仍然是帝国主义在当今的重要表现形式。 2. 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福柯在著作中提出,不存在绝 对客观知识,知识的生产、传播和消费始终与权力纠 葛在一起。纯粹的真理是不存在的,所有知识的目的 都在于确证统治结构的合法性。任何话语都有虚构的 成分。
徐军义.《福柯的话语权力理论分析》[J]. 文教资料,2010年12月
三、基本特征
• 1.后殖民主义话语主要是关于文化差异的理论研究。 这里的差异主要是指原宗主国与殖民地和第三世界之 间不同于殖民主义的复杂关系。 • 2. 后殖民主义特别倚重福柯关于“话语”和“权力” 关系的学说。按照这样一种学说,世界上的任何“知 识”,归根结底都是一种“话语/权力”的较量。 • 3. 后殖民主义否认一切主导叙述(Masternarratives),认为一切主导叙事都是欧洲中心主义的, 因此批判欧洲中心主义是后殖民主义的基本任务。与 此相关联,对以“现代性”为基础的发展观念的质疑 和批判是其重要特点之一。
Foucault:[fu:'kəu]
权力
• 福柯说,传统权力“纯粹的权力形式存在于立法者 的功能之中,权力的行为模式带有司法话语特 征。”…它通常表现为:你既不要这样,也不要那 样。…“无论如何,人们总是以司法形式来图解权 力,人们将权力的效应界定为服从。”在福柯看来, 这种权力理论即是将法律和权力等同起来,“权力 模式本质上就是司法模式,它以法律陈述和禁令运 作为核心”。 • 福柯质疑这种司法模式,并对这种否定性,以禁律 形式出现的权力发起反击。他问道:…为何非要把 权力化减为禁令式的法律呢?…他感叹说:权力始 终纠缠着国王和法律,始终带有它们的阴影。
/view/141567.htm
• 葛兰西在30年代提出“文化霸权”这一概念,以 此来描述文化的政治功能,在西方传统的文化概 念中,有两种观点最具影响,一是以英国批评家 马修· 阿诺德为代表的社会批判传统,把文化视 为理想,视为对完美的追求’;另一个是20世纪 人类学家和社会科学家的说点,他们从科学的客 观角度出发,将文化定义为人类生活的全部方式。 不论这两种文化观存在着多么大的分歧,它们有 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都否认文化在现实政治与 权力斗争中的不可或缺的作用。
第十二单元
后殖民主义批评理论
酱菜
主要内容
• 1.理论介绍 • 2.代表人物 • 3.选读《狱中札记》
1.理论介绍
①“后殖民”概念的所指
②后殖民主义思潮的内涵
一、社会历史背景 二、理论基础
③ 后殖民主义批评理论的兴起 postcolonialism
三、基本特征
四、后殖民理论的局限性
Post-colonialism(带有连字符-,指时间上的分段,即前殖民地独立后以后的阶段) Postcolonialism(不带连字符的指学术潮流,即当代人文研究的一个分支。)
① “后殖民”概念的所指
1. 作为一个历史分期概念,它指西方殖民之后的 历史时期; 2. 作为殖民话语的反话语,它代表一种针对殖民 主义的抵抗与颠覆; 3. 作为一种独特文化再现形式,它指文学研究与 文化批评领域的后殖民现象; 4. 在全球化理论体系中,后殖民即后殖民状况, 它指向后殖民民族国家所面临的文化经济矛盾。
•戴从容.从《东方主义》到《文化与帝国主义》—萨伊德后殖民主义理论概述[J]. 《国外社会科学》,1996年第6期
• 与此相反,葛兰西创建性地指出,文化霸 权是一种必不可少的统治形式,统治阶级 要统治市民社会,就必须借助知识分子和 文化机构,使自己的伦理、政治及文化价 值成为普遍接受的行为准则,使“广大人 民群众‘自由’同意基本统治集团所提供 的社会生活方式’,也即获得文化霸权。
(赵一凡,张中载主编:《西方文论关键词》 [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6.1,第443页)
• 权力无处不在,这并不因为它有特权将一切笼罩 在它战无不胜的整体中,而是因为它每时每刻, 无处不在地被生产出来,甚至在所以关系中被生 产出来。权力无处不在,并非因为它涵括一切, 而是因为它来自四面八方。 • 对他而言,权力永远存在于关系中。也可以说, 权力永远是关系中的权力,权力只有在和另外的 力发生关系时才存在。
(赵一凡,张中载主编:《西方文论关键词》 [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1,第 443页)
话语—权力
• 他从知识考古的角度,对话语和权力之间的关系 进行了分析,提出知识、真理是权力的形式。权 力离开了知识、真理也就不成为权力。 • 话语实践渗透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权力的范畴 也在随话语实践而不断的扩大,生活的事实似乎 就是权力话语的体现。 • 福柯的话语理论强调话语规则制约个别话语存在, 肯定了集体话语所具有统一性和权威性。生命个 体是在话语结构的世界中使用话语他变成话语力 量的体现者。
徐军义.《福柯的话语权力理论分析》[J]. 文教资料,2010年12月
• 福柯强调语言对人的制约,只有遵循语言系 统自身的规律,人们在生活中的表达和沟通 才能有效;是话在说人 ;是语言建构了人 的本质 。人们为什么“这样说”而不是 “那样说”是在表达言说的背后还有更为本 质的力量 。 • ……在任何社会中,话语的生产是被一些程 序所控制、筛选、组织和分配的。它们的作 用是转移其权力和危险, 应付偶然事件, 避开其臃肿麻烦的物质性。这些权力渗透在 具体的生活实践中,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 的部分,影响规范着人的存在方式。
赵一凡,张中载主编:《西方文论关键词》 [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6.1,第201页
② 后殖民主义思潮的内涵:
1. 后殖民主义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以赛(萨)义 德出版的《东方主义》一书为标识。 2. 研究对象:欧洲殖民主义的历史事实及其造成的后 果。 3. 涉及学科:哲学、历史学、文学、人类学、心里学、 文化学。 4. 主要问题:文化与帝国主义;殖民话语与西方对东 方的文化再现;全球化与民族文化身份;种族、阶 级、性别间的关系;冷战之后的全球关系展望。 (中 心问题-文化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