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树理“问题小说”的深度解读
从《三里湾》看赵树理创作的“问题小说论”
从《三里湾》看赵树理创作的“问题小说论”从《三里湾》看赵树理创作的“问题小说论”荆门论坛【摘要】作家赵树理曾代表了四十年代解放区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他始终把“为农民”放置在一个至高无尚的地位,倾尽毕生经历全心全意为农民写作。
1953年冬至1955年春,他创作的长篇小说《三里湾》是我国第一部反映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长篇小说,也是赵树理提倡“问题小说论”的成果。
《三里湾》反映了作家在参加试办农业合作社及老社的扩建工作中觉察到“当时农村工作中存在一些问题,就是农业社的扩大和一些人的资本主义倾向之间的矛盾”等众多问题的总结和思考。
【关键词】自身经历;《三里湾》;问题小说论赵树理出身和成长的经历在整个中国现代文学史其它作家中非常少见,堪成另类。
1906年,赵树理出身于山西省沁水县尉迟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曾帮父亲种地、放牛、拾粪、挑炭,饱尝生活的辛酸。
赵树理年少时,为了解决温饱问题,家人不得不经常靠借债度日,使他从小就感受到了农村生活的苦况和农民谋生的艰难。
长期的乡间生活阅历使他对中国最下层农民的生活实情和内心需求有着比别的社会阶层出身的人更为具体而深入的体验。
这些和老乡一样经历过的苦难生活情景,时刻促使他思考引起这些问题的原因,想要寻找答案。
这种感情上的沟通对他后来选择自己独特的创作方向至关重要。
1925年夏天,19岁的赵树理在朋友的说服下考取了山西省第四师范学校,从此他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学校里,他结识了王春、常文郁等一批具有新思想、新观念的同学。
同时,酷爱学习的赵树理还广泛阅读了各种新书报、新杂志,如梁启超的《饮冰室文集》、林纾的翻译小说、鲁迅的《阿Q正传》、郁达夫的《沉沦》、《新青年》、《小说月报》等,还接触了许多外国小说和戏剧作品,特别是易卜生的剧本,契可夫的短篇小说和日本农民作家菊池宽的各种形式的作品,使他初步接受了个性解放和人人生而平等的新的价值观念。
接触了民主主义思想启蒙的赵树理便自然地结合自己生活的经历去思考改变农村现状的方案问题。
浅谈赵树理小说的艺术特色
浅谈赵树理小说的艺术特色浅谈赵树理小说的艺术特色内容摘要:赵树理小说具有深刻的现实主义精神、生动的人物描写、独特的语言风格和曲折的故事情节等艺术特色。
深刻的现实主义精神是赵树理小说创作的一贯特色。
四十年代由于他的小说对解放区农村生活的深刻开掘,真实反映了解放区农村正在发生的伟大变革,他被人们称为“地道的解放区歌手”。
赵树理小说的现实主义精神,首先,表现在反映生活的真实性与深刻性;其次还突出地表现在建国以后他更加注意人物形象的多样化,努力根据实际生活创造出多种多样的人物来。
赵树理小说是典型的现实主义小说,但是,他基本上不用现实主义小说常规的“典型化”原则来刻画人物。
赵树理笔下的人物刻画具有独具风格,形成了他的小说的一大特色。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赵树理笔下的人物,从来不脱离故事情节作抽象介绍,而是让人物在具体的环境中以自己的行动来自然的显示出他们的性格特征。
其次,他还擅长于用人物语言来塑造人物形象。
其三,用辩证的观点,现实主义手法塑造人物形象。
其四,赵树理讲究用传神的“白描”手法描写人物。
赵树理被称为语言大师,他的语言创造达到了很高的成就,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他的小说语言是真正的三晋农村农民语言。
其二他的小说语言具有辛辣的讽刺幽默感。
赵树理的小说故事性很强。
其创作情节曲折,耐人寻味。
努力探索民族化,大众化,重视使自己的作品要为中国老百姓,特别是广大农民群众喜闻乐见。
关键词:赵树理小说现实主义生动描写独特语言曲折情节浅谈赵树理小说的艺术特色赵树理(1906—1970),山西沁水县人,他是一个在中国民间传统文化浸淫和“五四”新文学熏陶下成长起来的有政治头脑和政治热情的农村知识分子。
他始终认为,新文学的圈子过于狭小,无法正真满足农民的需要,他一直希望能将民间文化直接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实现“老百姓喜欢看,政治上起作用”的创作理想。
因此,他积极参加过解放区的反奸反霸、减租减息、土地改革等一系列的群众斗争,了解农村生活的特点,熟悉农村中各阶层人物和他们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论赵树理的农民题材小说
论赵树理的农民题材小说赵树理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以描写农民生活为主题的小说享有盛誉。
他以生动的情节、深入的人物刻画和细致的描写赢得了广泛的好评和认可。
本文将从赵树理农民题材小说的历史背景、文学特色和社会意义等方面展开深入研究。
一、历史背景20世纪50年代,中国大陆进入了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这个时期,领导对在农村的土地、资产和人口进行全面的改革。
农村的社会关系和经济形态发生了巨大变化。
文学艺术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这种变革的影响。
赵树理作为一位对社会变革敏感的作家,透过故事,反映了当代农民生活的各种问题,如土地改革、合作化、集体化、劳改、移民等等。
他的小说让读者感受到了这个时期的深层次变革,也为后来的文学作品提供了潜在素材。
二、文学特色1、真实的生活赵树理非常注重表现生活的真实性。
他通过小说描绘农民的生产生活和社会状况,将读者引入到一个真实的世界。
他让农民和农村成为小说的主角,将他们的习俗、文化、闲话、神话、梦想等等细节化地展现出来。
这样的细节描述,不仅是对读者的一种启示,也是对生活本身的一种赞颂。
2、细腻的情感描写在赵树理的小说中,人物之间的情感关系被精心地刻画。
他不仅描写了人物之间的爱情、友情、亲情,还表现了人物内心的矛盾和冲突。
他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深入了解人物内心的感受,为人物塑造了更为生动立体的形象。
3、生动的故事情节赵树理的小说情节生动,悬念丛生,精彩纷呈。
他通过复杂而紧凑的结构组织,将故事情节加以补充和丰富。
在许多作品中,他通过循序渐进的叙述方式,让读者沉浸在故事当中,使人物和情节逐步展开,让人们对生活的际遇更加共情。
三、社会意义赵树理的小说具有很强的社会意义。
他的作品通过诸如土地改革、集体化等社会变革为主题,探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生活和人类的生存本质,揭示出生产资料和人民群众之间存在的矛盾,呼吁人们转变思想观念,努力摆脱物质的束缚,追求内心的自我建构。
同时,他反映了社会的不公正性,揭示人们之间的贪婪和冲突,呼吁社会公正和良好的道德风尚。
浅谈赵树理小说的主题特色
浅谈赵树理小说的主题特色10中师本三班林凤100101309英国作家佛斯特曾说:“小说必须要有一个中心点:一个单一的主题、情节和表现方式。
这个中心点控制着全部人物,引发情节,以及将小说从外至内紧紧的连结起来——将散乱无章的语句连成一张网,并使其有条不紊,犹如一个行星在记忆的天空中循轨运转。
”可以认为,主题是统帅一部作品的灵魂,它决定着素材的取舍、布局的安排、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塑造,同时反映着作家对生活的观察、分析和认识。
所以,无论从创作的角度看,还是从评论的角度看,都无法忽略主题。
现在我们就来探讨赵树理的小说在主题思想上的特色。
一、开拓性赵树理的小说选择了新的角度,开辟了新的领域,对中国广大农民的生活方式、心理习惯、精神追求及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诸多问题上的种种表现进行了深入的体察、探索和艺术概括,并且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首先,从反映生活的角度上说。
他的作品反映出来的喜怒哀乐,完全是农民感情的自然流露,决无客观描摹之感。
以《福贵》为例,小说写了二流子福贵耍钱、偷窃、自轻自贱的劣迹,但不渲染这些,而是站在自己人的立场上,深入挖掘福贵性格中健康美好的一面。
他聪明、勤劳、乐观,正月里唱戏打扮起来唱正生“比谁都漂亮”。
他对妻子银花关心体贴。
为人要强,农活样样精通。
这是一篇完全站在农民立场上为二流子“平反”的小说。
纵观赵树理的小说,几乎篇篇都在为农民说话,成为农民的忠实代言人。
坚定地站在农民布尔什维克的立场,运用马列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去观察、分析和反映我国农村不断变革的现实,这正是赵树理小说的主题具有开拓性成就的根源之一。
其次,从反映生活的内容上看。
赵树理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开拓新的领域。
1943年9月发表的《小二黑结婚》是表现抗日民主根据地翻身农民的新生活的第一篇杰作。
同年底出版的《李有才板话》是第一部正面反映根据地改造村政权和减租减息复杂斗争的成功之作。
1945年发表的《孟祥英翻身》是解放区文艺首批接触妇女解放主题的力作之一。
试论赵树理的“难题”小说
试论赵树理的“难题”小说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每个新社会都有一部苦难的前史。
“炮火连天,弹痕遍地”的“人间城郭”在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之后,旧貌换新颜,天翻又地覆。
农村社会的权力秩序、社会结构和文化惯习“遭遇”革命之后,创生出全新的形态。
新政权越出了“一姓一家之兴亡”的宿命,试图重建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并实现国家的现代化。
打断旧有的历史秩序意味着占被压迫的大多数在“翻身”的同时也要“番羽心”,成为自己生活的主人。
唯有如此,新社会才会真正降临。
赵树理在其高度自觉的创作中展现了华北农村由旧到新的历史命运,被誉为“黎明时期的歌手”。
传统文学史认为,他始终扎根于大地深处,以执事者(生产者)的视角来书写“问题”①。
他的小说借事说理,体察世情,感染人心②,试图将新政权构筑在普通民众的政治认同和文化认同上,同时对历史的“债务”和“落后性”进行清理和改造,使新社会之建立变得可能。
这与其说是个学术问题,毋宁说是部清偿“债务”进而涅渠的历史剧,有其丰厚的羽翼和细密的肌理。
一、债:乡治的败坏20世纪前的国家政权需要借助士绅来间接控制乡村,即所谓的“皇权不下县’,③。
正如黄宗智所言,“革命前的自然村,既不纯粹是形式主义推想中的而向市场的单位,也不纯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阶级对立的单位。
它同时是一个散沙似的街坊,分层化了的社团和闭塞的共同体”①,华北平原上散落的闭塞共同体直到20世纪30年代仍未改变。
赵树理的书写对象正是这些闭塞而又有内生政治结构的单位。
由于缺乏外部权力的竞争,乡村领袖在现代政权进入之前占据绝对主导的位置③。
在赵树理早期的小说《悔》(1929年)中,陈锦文的父亲将乡间的公举社首①与尧舜时代公举朝廷相提并论,是“人人都有选举权”的一种表现。
社首代表民意,普通百姓服膺这样的权力秩序。
从问题小说看赵树理的现实主义精神
作了 《 卖 烟叶 》。农 村 知识青 年贾 鸿年 不安 心农
村 生产 ,整天 忙着 创作小 说 ,稿 子被 退 回后 ,倒 卖 烟 叶触犯 了法律 。贾鸿 年 的错 误思 想很有 代表
性 ,赵树 理认 为知 识青 年应该 到农 பைடு நூலகம்进 行锻 炼 , 去接 近劳 动人 民 ,当一 个有 文化 的青 年社员 ,投
判性指 文 学要有力 地介 入现 实生活 ,对生 活 的阴
我写 的小说 ,都是 我下 乡工作 时在 工作 中碰 到的 问题 ,感 到那 个 问题不解 决 会妨 碍我们 的进展 , 应该 把它提 出来 。” I 1 ] ( ’ 由此可见 ,赵树理 创 作 小说 的 出发点是 发现并 提 出问题 ,为 问题 而创 作 成 了赵 树理 小说 创作上 的一 大特点 ,也是 秉承
作者简介 :彭宗婷(1 9 8 6 一) , 女, 山东枣庄人 , 淮北师 范大学文学 院文艺学专业 2 0 1 l 级硕士研究生 , 主要研究方 向:中国现当代 文学 。
一
9一
一
些流氓恶 霸趁机成 了基层干部 , 《 邪不压正 》、
务是 到农村 和老 人们一 起把农 业合 作化 改造得 健
全 。社 会 出路和 个人 出路是 统一 的 ,只要 青 年在 职 业 中全 心全 意为 集体 利益 打算 ,并 作 出成绩 , 人 民大众 就会 委托 给他重 要 的责任 ,青 年 的个人 出路 问题也 就解决 了。但 当时有些 青年 “ 只愿 到 城里找 ‘ 出路 ’ , 只愿 当干部不愿 回农 村” 。 [ 1 ] ( ’ ’ 为 了批评 教育这 部分 青年 的错误 思想 ,赵树 理创
一
、
发现并提 出问题 ——直 面社会人生
赵树理小说的文学史意义
赵树理小说的文学史意义1.从现实主义出发,描写了40年代解放区农民的生活斗争,表现了中国农村的历史性变革。
赵树理继承了鲁迅、叶紫等新文学作家描写农民生活,关注农民命运,揭示农民在封建压迫下形成的精神病态的优良传统,又以自己得天独厚的条件,表现了前所未有的40年代共产党新政权领导下解放区农民的生活状态和思想变化。
其中有农村基层政权建立初期,农民与混入政权内部的封建地主、恶势力以及蜕化的农民干部的矛盾斗争;有对农民身上的封建观念、小生产者的落后意识的批判,以及对农民的教育改造;还有反映农民生活方式、思想感情、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新变化,歌颂解放区新的时代、新的生活、新的思想、新的政权。
2.赵树理的小说中塑造出几类独特的农民形象,为新文学人物画廊增添了崭新的翻身农民形象。
其中,既包括深受封建势力压迫、封建思想毒害、以旧观念心理处世,最终不同程度有所转变的老一代农民形象(二诸葛、三仙姑);也包括正义、乐观、敢于同封建势力和传统思想斗争,在新政权支持下,真正掌握了自己命运的新型农民形象(小二黑、小芹、李有才、“小字辈”青年);还包括农民出身的农村基层干部形象(老杨同志、铁锁)。
3.赵树理致力于小说艺术的民族化、大众化探索,创造了适宜农民接受又雅俗共赏的新通俗文体。
赵树理借鉴改造民族传统的民间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着重在矛盾冲突中,通过人物的行动语言塑造人物;第三人称叙述,故事情节连贯,有头有尾,顺序发展,可分可合;语言口语化,幽默风趣,简约有味。
富有地方色彩和泥土气息。
这种语言是现代白话文与说书人语调和乡下人大白话的巧妙结合,不仅农民或读或听或感到亲切,知识分子也能咀嚼出别一种味道,显示了赵树理与众不同的艺术风格。
总之,赵树理小说的复杂的,他的出现也具有多方面的意义,不仅仅宣告了文艺大众化在解放区的成功,也不仅仅意味着一种新的农村题材小说模式的崛起,更重要的是,它还标志着知识分子叙述者全面让位于政治话语主体,标志着“五四”以来的中国新文学真正开始了整体结构的转型。
《小二黑结婚》剖析
《小二黑结婚》这节课上赵树理的小说《小二黑结婚》。
大家都知道,随着近年来四五十年代文学研究的热潮,赵树理渐渐被大家所熟悉。
因为在以往的文学史体系中,我们总是站在“五四”以后的现代文学这样一个框架来谈论所谓走“民族化、大众化”道路的作家。
在谈论四十年代解放区作家的时候,我们经常会把像赵树理《小二黑结婚》这样的作品简单当作一种政治意识形态的产物,去研究它是如何回应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这一类政治文本,去分析它如何适应了战争背景之下的文化动员的策略的需要。
在这样的情形下,《小二黑结婚》这样的文本就被看作是与新文学/现代文学的趣味相违背的文化产品,它的文学性经常会被质疑,会被认为价值并不是太大,它在文学的创作方法、叙事策略、人物形象塑造、主题的展开方面,也会被批评为是乏善可陈的。
这是我们常用的一个逻辑。
近年来,随着四五十年代文学研究热的兴起,对《小二黑结婚》这类作品的研究视野、资源和范式有了很大的扩展。
我们会带着一个对“五四”现代文学基本样式的反省来进入到对《小二黑结婚》这样的文本解读中。
我们会认为,五四以来的文学传统更多是受到欧化的文学样式的影响的,它的想象力、它的创造性以及它和市场、大众的关系是有问题的。
因为中国现代文学的这个现代性追求被看作是有问题的,《小二黑结婚》它的本土性、它的民间性,它和中国传统文学之间是如何起到一个承袭又有创新的扩展的,这样的努力就受到了大家的重视。
这是第一点。
《小二黑结婚》第二点受到重视的地方就是,五四的现代文学的传统是一个启蒙的传统,知识分子和人民大众之间永远处在一个对立、紧张的关系格局中。
有关知识分子和人民大众之间的关系问题我们在整个20 世纪一直都没有很好的处理,直到当代文学、80 年代的文学这个问题依然存在着。
而当我们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重新去反省知识分子的形象、使命,重新来定位人民大众在历史中间的作用的时候,你会感觉到原来建立在启蒙观念之下的现代文学本身也就有问题的。
浅谈赵树理小说的“阿题”意识
一
问题 意识 与 赵树理 创作
赵树 理经 常把 自己 的小 说 叫做 “ 问题 小 说 ” 。
他 也认 为 , 家对 问 题小 说 的解 释侧 重 于 强 调 发 作 现 党 的革 命工 作在 路 线 和 方 法 上 存 在 的问题 , 从 字 面上 看 这 表 现 出 的 是 作 者 明 显 的政 治 功 利 主 义 思想 , 但是 , 从更 深 的角 度 领 悟 , 会 发 现 作 者 便
象。
作者简 介 : 夏德飞 (9 1一) 男, 17 , 汉族 , 南常德人 。海 南万和信 息职 业技 术学院讲 师。研 究方 向 : 湖 文艺批评 。
①
・
曾庆元 : 文艺 学基本原理》,9 8年 , 1 , 《 19 第 版 武汉大学 出版社 , 1 。 第 2页
3 ・ 2
他 的小说 是 为现 实 服 务 的 , 揭 露 社 会 问题 是 的。这既是作家社 会责任 感 、 命感 的体现 , 使 又 是文学“ 具论 ” 工 的反 映 。他 还 说 他 的作 品 就 是 要 努 力做 到 “ 老百 姓 喜 欢 看 , 政治 上 起 作 用 ” 。赵 树 理 一直 强 调 , 做 群 众 工 作 的 过 程 中 , 到 了 在 遇 非解 决不 可 而又 不 是 轻 易 能 解 决 的 问题 , 往 就 往 变成 他要 写 的 主题 , 到那 个 问题 不 解 决 会 妨 碍 感 我 们 工作 的 进 度 , 该 把 它 提 出来 。 由此 可 见 , 应 提 出问题 并试 图解 决 问题 , 仅 是 赵 树 理 小 说 创 不 作 的出发 点 , 同时 也 是 其 小 说 创 作 的 归 宿 点 , 为 问题 而创 作 成 了赵 树 理 小 说 内容 上 的一 大 显 著 特点。 赵树 理 作 为 长 期 生 活 在 抗 日民 主 根 据 地 和 解 放 区 的作 家 , 简 单 的生 活 材 料 加 以艺 术 化 , 把 就成 为具 有 问题 意识 的 审美 作 品 。作 为 一 个 农 民 出身 而又 上过 学 校 的人 , 树 理 的知 识 分 子 身 赵 份使 得他 在 做群 众 工 作 过 程 中 , 敏 锐 地 发 现 一 能 般农 民很 难 发 现 的 问 题 , 识 分 子 身 份 和 “ 知 以人 为本 ” 的思想 又使 得 他 有 责 任 让农 民 真 正认 识 到 问题 的 危害 性 , 导 他 们解 决 问题 。赵 树 理 不 得 指 不在 社会 理 想 的建 构 过 程 中考 虑 到 文 化 承 传 的 对象 、 内容方式和思想 旨归方面实践农 民忠 实代 言 的社会 理 想 。他 主 动 用农 民 生 活 琐 事 、 庭 婚 家 姻 、 娌关 系作 为题 材 宣扬 “ 四 ” 蒙 思 想 。 如 妯 五 启 《 二黑 结 婚 》 《 有 才板 话 》 《 家 庄 的变 小 ,李 ,李 迁》 《 ,孟祥英翻身》 《 , 三里湾》 等等 , 赵树理 以形 象 的手法 使 E常 司空 见 惯 的 生 活 崭新 化 , 人 们 t 让 在一 片新 鲜 气 氛 中辨 认 出似 曾相 识 的 人 物 及 自 我 的存在 , 效 地达 到 “ 想 ” 的近 利 避 害 。赵 有 思 上 树 理 开创 性 地 把 新 文 学 理 想 本 土 化 、 众 化 , 大 使 新文学成 为群 众愿 意接 受 的喜 闻乐 见 的 内容。 在 这 一点 上 赵树 理 的文 学文 化 意义 是不 朽 的。 赵树 理是 一 个清 醒 的现 实 主义 者 , 愿 作 那 不 种 浪 漫 的 展 望 和 想 象 。但 他 所 关 注 和 力 图 解 决 的现 实 问题 , 一 不 是 通 向他 的 “ 会 理 想 ” 无 社 的。 赵 树理 的新 农 村 构 想 , 建 立 在 现 实 基 础 上 的 , 是 是“ 以民 为本 ” 的。这 种 “ 问题 ” 识 , 示 了赵 树 意 显 理 文 学创 作 的启 蒙 性 质 。从 反 思 “ 四”白话 文 五 文 学 与大 众 隔 离 的状 态 到 改 造 这 种 状 态 的 困境 以来 , 赵树 理 的反 思 意 识 中就 埋 下 启 蒙 大 众 的种 子 , 不过 这 种 大众 启 蒙 的方 式 最 初 得 不 到 当 时 只 主流文化形态 的承认 。毛泽东在《 在延安文艺座 谈会上 的讲话 》 中提出 了“ 我们 的文艺 应 当为千 千 万万 的劳 动人 民” 在 赵 树 理 看 来 , , 毛泽 东 的 观 点 与他 的文艺 为 农 民 的思 想 是 相 通 的 , 他 们 对 但 农 民的理 解 不 完 全 相 同。 赵 树 理 文 艺 观 中 的农 民正 是侧 重 于 那 些 具 有 差 异 性 的 众 多 复 杂 的个
赵树理的小说从问题中提炼问题
赵树理的小说:从“问题”中提炼问题王红云(濮阳职业技术学院,河南濮阳457000)摘要:赵树理在创作中,把自己融入到农民生活中。
怀着对农民的无限关爱之情,继承五四启蒙精神。
通过对包办婚姻、封建迷信等问题的揭示,让人们认识到旧意识旧观念如果不予以克服.就会严重地阻碍社会进步。
从而启迪教育农民,摆脱封建落后思想的束缚,走向文明。
关键词:赵树理创作主题农村问题关于小说创作的主题。
赵树理曾说:“我在做群众工作的过程中。
遇到了非解决不可而又不是轻易能解决了的问题,往往就变成所要写的主题。
”写《李有才板话》是因为“有些很热心的青年同事,不了解农村中的实际情况,为表面上的工作成绩所迷惑”;写《地板》是因为“农村习惯上误以为出租土地也不纯是剥削”。
a)从这些表述中我们可以看出。
赵树理的创作.不是从已有的某种观念出发,去搜集材料,提炼主题的,而是把做群众工作中碰到的具体而又迫切的问题。
作为创作主题。
他曾把自己的小说称为“问题小说”,他通过对“问题”的揭示,反映出社会生活中的不良现象、各种陋习。
还进一步指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让人们能够看到希望与光明。
为此,我们可以说,赵树理“问题小说”的创作意图不是为了单纯地提出问题而提出问题。
他通过“问题小说”.启迪人们发现社会生活中的陋习与不良现象,并通过问题的解决,促使人们改正,从而完成对普通民众的启发教育。
使百姓摆脱封建文化思想束缚走向文明,同时引起解放区上层的关注。
故赵树理的“问题小说”。
又与五四时期兴起的“问题小说”有所不同,五四时期的“问题小说”,更多地以揭露黑暗为主,并且在提出问题之后,又很少指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
当然这是由于时代原因所造成的,因为那时的“问题小说”作家还不可能看到问题解决的方法。
而赵树理生活在解放区,又是一个党的工作者,因此他能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很明显.赵树理的创作是有强烈的革命功利性的。
那就是要改造人们的旧意识。
确切地说,作者通过揭示农民生活和新政权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
赵树理“问题小说”创作观批判
作者: NULL
出版物刊名: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95-95页
主题词: 赵树理;小说创作观;文学批判;“问题小说”
摘要:朱庆华在《社会科学辑刊》2004年第5期中撰文指出,赵树理独特的“问题小说”创作观,既导致了赵树理在当年的轰动,又注定了赵树理在当下的落寞。
这一创作经验启示人们:文学创作不能远离问题,远离问题的文学创作注定行而不远,但太拘泥于各种阶段性具体问题的文学创作,倘若艺术上难臻至境,最多只能轰动一时,一旦时过境迁,很难再度辉煌,只有既书写历时性问题,又臻于艺术胜境的文学,才有可能拥有恒久的生命力。
赵树理作品分析
赵树理作品分析通俗乡土小说,大众化的创作风尚代表了40年代解放区文学的最高成就,以现实主义精神表现农民心理思想改造的艰难历程。
赵——山药蛋派作家群(马烽(1945 吕梁英雄传当代十七年:结婚三年早知道我们村里的年轻人)西戎(短篇姑娘秘密1961丰产记风格转向朴实60年代被批判)束为)最有地域文化特点的流派之一,以充分的民俗描写展示现实主义的魅力,创作共同性1.山西乡村的民情风俗是小说素质的构成2.以自我观点渗入写作与农村实际工作的关系3,问题小说观4,故事性和语言的通俗,古典小说,说书,民间故事,戏曲的借鉴。
一赵树理出现的文学意义赵树理新型文学方向的代表,彻底农民化和创作对象思想感情融为一体,创作顺应大众化文艺方向性(出于生活实践的内在要求与农民精神对话的自然需要)对整个解放区文学至五六十年代文学影响巨大。
赵树理方向新作家(抗日民主根据地与解放区的作家)与人民群众农民有最密切深刻血肉般的精神联系,特点 1.忠实反映农民的思想情绪意识愿望及审美要求被普通农民接受 2.重要的历史特点:生活创造者与生活描写者统一的社会实践和创作方式决定着他及这代作家的文学观及创作姿态。
问题小说观:深入到实际生活深处揭示和针砭社会偏差弊端,农村变革方针政策对农民命运心理情绪的影响是他观察与表现农村生活的重心。
自觉追求创作对现实生活的紧密配合作用,不滞留于公概念化的困境,作品融入对农民的挚爱情感历史考察的理智。
这派作家与西方文学隔绝思想视野相对狭窄,对于民间文化遗产的汲取较多二塑造历史变革中的农民形象最具魅力的中篇《小二黑结婚》以后又接连发表一批更紧贴现实为配合社会变革而揭示现实的小说《李有才板话》《地板李家庄的变迁富贵》这些作品直接融入广大普通农民的文化生活中。
从20年代鲁迅与乡土作家到30年代叶沙艾等人笔下的农民主要作为被同情和怜悯的的对象,赵树理继承这个传统独特的与农民对话展示劳动者历史打破枷锁主动精神和新的道德风貌,独特艺术魅力新的文学素质对农民命运思想心理深刻的了解具有了现实主义描写的艺术深度。
赵树理小说的思想特色
赵树理小说的思想特色
1、对农村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复杂性的描绘。
如短篇《小二黑结婚》中,小二黑和小芹的自然恋爱,遭到了把持村政权的恶霸流氓势力金旺、兴旺的迫害,也遭到了具有封建家长制和封建迷信思想的父母二诸葛和三仙姑的阻挠,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交织,斗争呈现复杂性。
2、对农村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的暴露。
赵树理称自己的小说为“问题小说”,他把农村工作中遇到的非解决不可而又不易解决的问题作为作品主题,如实地暴露这些问题。
这表现出他作品的现实主义特色。
如在《李有才板话》中,他如实地描绘了两个问题:一是解放区在初期,有些基层村政权还被坏人把持;二是农村干部中的官僚主义。
3、对解放区新社会的热情歌颂。
《小二黑结婚》中,小二黑和小芹自由恋爱婚姻自主得到胜利结局,表现和歌颂了人民政权为人民的思想,歌颂了解放区新社会,鼓舞了青年们为争取自由幸福生活进行斗争的勇气和信心。
4、对解放区社会生活变革和农民思想心理变化的表现。
小二黑和小芹的斗争胜利不仅是争取婚姻自主的胜利,而且是解放区农民反霸斗争和反对封建迷信思想的胜利,赋予恋爱婚姻题材以更深刻的主题意义。
论述赵树理的问题小说
论述赵树理的问题小说问题小说是为提出某种社会问题而创作的小说。
它与问题剧一样,都是“五四”时期开始出现的文学现象,主要反映了大批知识青年的觉醒。
它是当时思想启蒙运动的一种需要,又是当时思想启蒙运动的一种结果,后来,问题小说也体现著作家密切关心现实这一优良的传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赵树理就把自己的小说也叫做“问题小说”。
他说:“我写的小说,都是我下乡工作时在工作中所碰到的问题,感到那个问题不解决会妨碍我们工作的进展,应该把它提出来。
”赵树理延续了“五四”问题小说的创作思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更注重现实人生的切实方面的创作姿态,把“问题小说”作为他实现其使命意识的最佳方式。
文章在提出问题的性质、问题所涉及的社会生活领域、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三方面对赵树理与“五四”问题小说进行了分析比较。
赵树理出生在贫苦农民家庭,在农民中长大,他不仅了解农民,也热爱和深通农民的艺术。
他自己是一个农民,他了解农民的习性。
赵树理曾经以山西,保持与农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从事农村工作。
所以他知道农村中还存在的问题,在那个人人歌颂共产党的年代,他勇敢的站出来说有的领导人领导不正确,方针不和实际,因为敢讲真话,他当时受到了严厉的批评。
乡村出身而又时时返回乡土的赵树理在现实的一再刺激与昭示下也变得越来越“右倾”、越来越认“死理”,在这期间,他的思想越来越“跟不上政治的主流”。
与典型的过时和淘汰,但伴随着其作品的时遭批评和责难,赵树理事实上却在一步步一步步远离文学管理权威的视野,一步步被权力人物所淡忘……,最后直到1964年被调出首都北京后被当时的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迫害致死。
赵树理小说创作以农村变革为题材。
主要是反映出根据地和解放区农村的历史性变革,比如减租减息,新政权的建设,民族改革和土改运动等。
但赵树理的作品既从正面表现农村政治斗争,如《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又从私人空间中的平凡的日常生活来反映社会的变迁。
后一种是赵树理更擅长的,也是他创作的重心所在。
温和中的批判 ——解读赵树理40年代小说文化批判之内涵
温和中的批判——解读赵树理40年代小说文化批判之内涵中文2005级1班 05091009 李娜指导教师:郑永格中文摘要:赵树理的小说被称为“问题小说”,即作者在农村工作时所遇到的应批判和解决的问题,就用小说的形式把它提出来。
赵树理的小说一方面继承了鲁迅批判“国民性”的特点,另一方面与鲁迅冷峻的笔调不同,赵树理的小说流露出一种温情,是以温和为基调的批判。
论文论述了赵树理40年代的乡土小说,对这个时期作者小说中文化批判的内涵进行解读。
论文主要从传统落后的民间陋俗,婚姻家庭观,小生产者的劣根性,宗族观念和乡土观念四个方面对赵树理40年代小说批判的内容进行论述,从而充分解读农民彻底解放的艰巨性、复杂性和曲折性这一文化内涵。
关键词:温和的批判;传统习俗;奴性意识;功利心理;宗族观念;乡土观念Abstract: Zhao Shuli's novel is called "problem novels", that is, the authors work in the rural areas should be encountered and resolution of critical issues, on the form of novels submitted to it. Zhao Shuli's novel on the one hand, Lu Xun's criticism of the succession of the "national character" of the features, on the other hand, with different style Cold Lu, Zhao Shuli's novels reveal a warmer tone is moderate to critical. Zhao Shuli paper discusses the age of 40 native novels, the author of the novels in this period the connotation of cultural criticism to interpret. Paper backward from the traditional civil Vulgar, marriage and family, and small-scale producers evil sense of clan concept and the four aspects of Zhao Shuli's 40 novels on the content of criticism in order to fully interpret the total liberation of the peasants of the difficulty, complexity and the twists and turns of this culture.Key words:Mild criticism; traditional practices; servility awareness; utilitarian psychology; clan concept; sense序言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鲁迅是第一次大批量而非偶尔为之地把农民形象引进小说领域的人。
【赏析】《“锻炼锻炼”》 赵树理 文学考研
《“锻炼锻炼”》赵树理主题思想《“锻炼锻炼”》是赵树理反映农村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小说”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在特殊时代背景下产生的特殊文本。
他写作这篇小说的1958年7月,正是“大跃进”的锣鼓震天的时候,作者既被这种空前的劳动建设所鼓舞,同时,也对农村存在的种种问题深怀忧虑。
与此同时,随着左倾思想的抬头,文艺界也正在兴起一股配合和呼应政治运动的反现实主义思潮。
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赵树理一方面出于一个作家的真诚,坚持站在农村的立场上反映他们的具体处境,显示了可贵的现实主义精神;但另一方面又不得将这种忧虑与思考以正话反话的方式曲折地表达出来,从而形成了作品的显在和潜在的双重主题。
怎样塑造人物形象作品以1957年秋的农村“整风运动”为背景,围绕争先合作社对外号“小腿疼”、“吃不饱”这两个落后女社员的教育过程,叙述了社主任王聚海和杨小四为代表的几个青年干部所采取的不同工作方法之间的矛盾冲突。
社主任王聚海主张“按性格用人”、“和事不表理”,以平息争端了事。
杨小四力主在“整风运动”中将她们狠狠地整一下,他利用她们的自私,设计了一个圈套,然后当场抓住,并当众让其检讨自己的“偷窃”行为。
支书王震海的最后一段话是点题之笔,一方面说明了王聚海的工作方法已落后于形势,另一方面认为他的作法画龙点睛助长了那种好吃懒做、损人利已的倾向。
“锻炼锻炼”本是王聚海评价别人的口头禅,现在被支书用到了他身上。
对两种工作方法的这一褒贬态度,正呼应了农村“整风运动”和“大跃进”的时代背景和政治思潮,是作品的显在主题。
但与此同时,作者通过“摆出事实”的朴素叙述,间接地反映了50年代后期的农村现实,“小腿疼”和“吃不饱”的形象正是当时农民缺少吃穿和劳动积极性下降的反映,作者在批评她们的自私、懒惰习气的同时,对她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处境也抱有曲折的同情,对杨小四等干部的工作作风和“不把人当人”的态度予以质疑和针砭,这是小说的潜在主题,也是作者现实主义精神的可贵体现。
赵树理创作的_问题小说_
而赵树理的 / 问题小说 0在 人物上 主要 是些生 活在 农村 依据与五四启蒙 时代 不相同 的革 命和 建设 时代 的党 和
的小字辈人物。 五四时 期 的问 题小 说主 要是 只把 问题 政府的政策和法规; 服务对象落实在 识字的 农民身 上和
提出来 (如鲁迅的揭出 病苦, 引 起疗救 的注 意 ), 而 赵树 所提出问题的 解决上。 如果 说五 四时 期的 问题 小说 只
作品 5小 二 黑 结 婚6
5李 有 才 板 话6
写作或发表 时间 19 43、5
19 43、10
赵树理 创作中的问题小说一览表
发现的问题
解决 问 题 的 方 式 方 法 和 手段
农村 青年 自 由 恋 爱 的 悲 剧
论述赵树理的问题小说
论述赵树理的问题小说问题小说是为提出某种社会问题而创作的小说。
它与问题剧一样,都是“五四”时期开始出现的文学现象,主要反映了大批知识青年的觉醒。
它是当时思想启蒙运动的一种需要,又是当时思想启蒙运动的一种结果,后来,问题小说也体现著作家密切关心现实这一优良的传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赵树理就把自己的小说也叫做“问题小说”。
他说:“我写的小说,都是我下乡工作时在工作中所碰到的问题,感到那个问题不解决会妨碍我们工作的进展,应该把它提出来。
”赵树理延续了“五四”问题小说的创作思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更注重现实人生的切实方面的创作姿态,把“问题小说”作为他实现其使命意识的最佳方式。
文章在提出问题的性质、问题所涉及的社会生活领域、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三方面对赵树理与“五四”问题小说进行了分析比较。
赵树理出生在贫苦农民家庭,在农民中长大,他不仅了解农民,也热爱和深通农民的艺术。
他自己是一个农民,他了解农民的习性。
赵树理曾经以山西,保持与农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从事农村工作。
所以他知道农村中还存在的问题,在那个人人歌颂共产党的年代,他勇敢的站出来说有的领导人领导不正确,方针不和实际,因为敢讲真话,他当时受到了严厉的批评。
乡村出身而又时时返回乡土的赵树理在现实的一再刺激与昭示下也变得越来越“右倾”、越来越认“死理”,在这期间,他的思想越来越“跟不上政治的主流”。
与典型的过时和淘汰,但伴随着其作品的时遭批评和责难,赵树理事实上却在一步步一步步远离文学管理权威的视野,一步步被权力人物所淡忘……,最后直到1964年被调出首都北京后被当时的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迫害致死。
赵树理小说创作以农村变革为题材。
主要是反映出根据地和解放区农村的历史性变革,比如减租减息,新政权的建设,民族改革和土改运动等。
但赵树理的作品既从正面表现农村政治斗争,如《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又从私人空间中的平凡的日常生活来反映社会的变迁。
后一种是赵树理更擅长的,也是他创作的重心所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赵 树 理 “ 题 小 说 " 深 度 解 读 问 的
刘清生
( 江苏科 技大 学 ,江 苏 镇 江
摘
220 ) 10 3
要 :想 象 是 对 生 活 的 一 种 解 读 。赵 树 理 “ 问题 小 说 ” 示 了现 实 的矛 盾 , 在 想 象 的 世界 里寻 找 “ 揭 又 问题 ” 的答 案 。他 把 解 决 问 题 的 希 望 寄托 在 那 些 代 表 主 流 意 识 形 态 和 掌握 政 治权 力 的人 物 身 上 , 们 享有 一 定 的 话 语 权 , 又 他 他 往 往 事 先 赋 予 正 面 人 物 一 定 的话 语 权 。这 在 反 映 农村 妇 女 命 运 的“ 问题 小说 ” 中尤 为 明 显 。然 而 , 实矛 盾 与 现 想 象 世 界 并 不 总 是 和 谐 统 一 的 , 想 象 的世 界 里 去 解 决现 实 问题 往 往 显 得 无 能 为 力 。 在
关 键词 :赵树 理 ;“ 问题 小 说 ” ;想 象 ;权 力 话 语 中图 分类 号 :I0 . 2 74 文 献 标识 码 :A 文 章编 号 :6 2 0 4 ( 0 6 0 — 0 5 0 1 7 - 5 7 2 0 )4 0 9 — 3
被 誉 为农村 题 材 小说 的“ 笔 ” “ 铁 和 圣手 ” 的赵 树 理 , 在 他 三十多年 的创 作 生涯 中 . 中华 民族 的文学宝 库 留下 了 为“
他们 把 目光 对 准 了 中 国 的农村 和 农 民 , 把 注 意 力放 到 了 “
具 有划时 代意 义 的不朽 之作 。”在他作 品 中我们 依 然能够 m
嗅 出那艰 难而 凝重 的时代 气 息 。探 寻 出中 国农 村社 会变 迁
农 民 身上 , 满 足作 品 的主 要接 受 对 象— — 农 民 的精 神 需 把 要 看作 自己 崇高 的历 史 使命 。”㈣赵 树 理 立 志要做 “ 日 文摊
的力 量显然 是力 不能及 的。然而 。想 象是 对生活 的一 种解
农 村 妇 女 的命 运 是 赵 树理 小 说 中关 注 较 多 的一 个 主 题, 恋爱婚 姻 自由是赵 树理 观 照农村妇 女命 运 的主要 内容 。 这也 构成 了他“ 问题 小说 ” 中的一 个“ 问题 ”
读 。赵 树理 又试 图在 他的 想象 的世 界里来 寻找 “ 问题” 的答 案 . 象也 就成 了他 解决 “ 想 问题” 的一 把钥匙 。 文拟 对赵树 本 理 在 想象 中来解 决 农村 妇 女命 运 “ 问题 ” 作进 一 步探 析 。 以
状态最 易暴 露社 会的本 质矛 盾 .也最 能 引起人 们 的同情 与 关切 。 在某种 程度 上来说 . 女 的解放 程度 是 衡量一 个社 会 妇 文 明与进步 的重 要标尺 。 因此 。 何 时代进 步 作家都 十 分关 任 注妇 女 的命 运 。 姻是 最具体 、 直 接触 及女 性切 身利 益 的 婚 最 命运 ,婚姻 自主 是 四十年代 解放 区农村妇 女 命运发 生 历史 性 变化 的重要 标志 。
文学 家” 这也体 现 了他 的创 作 理 想 。这 既 是作 家 的心 声 。 ,
也 是 时代 的要 求。
的历史轨 迹 。 个“ 民出身而 又上过 学 ” 这 农 的知识 分子 , 把 他 全部 的心血倾 注在 中 国最 广褒 的农村 大地 .书 写着 农 民的 抗 争 、 民的欢 乐与 苦痛 . 自己的生命 全然融 入 了文 学创 农 把
作家 的创作 思想 的形成 都要 经过 一个 漫长 的过 程 。赵 树理 这个一 直接 受着私 塾 旧文化 教育 的从 贫瘠 闭塞 山村 走 出 的青年 。 1 2 自 9 5年 考入 山西第 四师范 学 习后 。 呼吸着 “ 五 四” 文化 所 带来 的新 鲜 空气 , 灵也 得 到 了极 大 的 震颠 。 新 心
作之 中。 果说 。 一时代 的文学都 有 自己 的“ 如 每 中心意 象” 与 “ 中心人物 ” 的话 . 么在 赵 树理 小说 中的“ 那 中心 意象 ” “ 与 中 心人 物” 无疑就 是他 永远 无法舍 弃 的农 民。 了解农 民 的苦 他 难、 懂得农 民的心理 、 知农 民的梦想 。他 的 “ 深 问题 小说 ” 就
当然包括 了对 “ 以农 民为主 体 的 下层 人 民的发 现 ” 盼这 日 )
一
在农村的妇女 , 她们深受封建思想意识毒害最深。“ 这期间 最 苦 的 自然 是妇女 … … 处在 社 会的最 底 层 。”在 劳动 奴隶 “
得到解 放 以前 , 何个 人 的解 放都 是 空言 。” ) 任 2 妇女 的生 活
中 国是个 乡土 社 会 。 中国 女性 人 口中 的大 多数 是生 活
期 对赵 树理 在 农村 小说 的选 择 与探 索作 一 种深 入透 视 . 也 是试 图在 作 家创 作 与时 代使命 互 为交织 中 .重新寻 找赵 树 理 农村 小说 创作 的“ 生态 ” 原 及其 价值 。
( ) 一 “ 四” 五 新文 化 运动 是一 个 “ ” 人 的发现 的运动 . 这其 中
印证 。
是对 农 民生存 、 运 、 望 的思考 与探 索 。“ 命 希 问题 小说 ” 的社 会价 值 与地位 在 中国现 当代 文学 史上早 已有 了定论 ,勿庸
置疑 。 此本 文不想 再作讨 论 。 对 赵树 理“ 问题小 说 ” 文本 中的 “ 问题 ” 多是 社 会现 实 问题 . 问题 的解 决仅 凭 作 家一 己 大 而
在 随后 的几 年 中 。 经历 了加 入 中共 、 当小 学教 员 、 为报 刊 撰 稿、 被捕 入狱 等许许 多 多事情后 , 赵树 理 的人生 理 想和 创作
思 想逐步 形成 。 在长 期 的与百姓 的接 触 中 。 对农村 和农 民产 生 了特 殊 的感情 , 着 他必须 关注 现 实人 生 , 考着 农 民 驱使 思 的命运 与未 来。 这在他 后来 的文 学创 作 中都 得 到 了极 好 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