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败问题的民俗化探析
对不正之风及腐败问题整治检视剖析方面
对不正之风及腐败问题整治检视剖析方面不正之风及腐败问题是一个长期存在且广泛存在的社会问题。
对这些问题的整治是国家治理的重要一环,也是社会进步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不正之风及腐败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并探讨其整治方面的挑战和解决方法。
一、不正之风及腐败问题的现状分析1. 不正之风的表现形式不正之风主要表现为违反法律法规、道德伦理的行为,包括贪污腐败、权钱交易、利益输送等。
这些行为损害了公共利益,破坏了社会正常秩序。
2. 腐败问题的严重性腐败问题是不正之风的一种典型表现,其严重性在于它对国家治理和社会稳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腐败不仅损害了公共利益,还破坏了市场秩序,扭曲了资源配置,导致社会不公平。
二、不正之风及腐败问题的根源探析1. 制度漏洞与监督不力不正之风及腐败问题的根源之一是制度漏洞和监督不力。
一些制度设计存在漏洞,为不正之风提供了温床。
监督机制的薄弱也为腐败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
2. 利益诱惑与道德沦丧不正之风及腐败问题还与利益诱惑和道德沦丧密切相关。
一些人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以权谋私,导致道德观念的沦丧,进而产生腐败行为。
三、对不正之风及腐败问题的整治挑战1. 多重利益的博弈不正之风及腐败问题的整治面临着多重利益的博弈。
一些地方官员和企业高管在经济发展与廉洁治理之间存在矛盾,难以平衡各方利益。
这是整治不正之风及腐败问题的重要挑战之一。
2. 执法力度的不均衡由于地方执法力度的不均衡,一些地区对不正之风及腐败问题的打击力度较小,导致了不正之风的滋生。
这也是整治不正之风及腐败问题的难点之一。
四、对不正之风及腐败问题的整治方法1. 加强法治建设强化法治建设是整治不正之风及腐败问题的基础性措施。
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不正之风及腐败行为的打击力度,确保法律的严肃执行。
2. 推进监督机制改革加强监督机制建设是整治不正之风及腐败问题的重要途径。
要加强反腐败机构的建设,建立健全的监督体系,提高监督效能。
警惕腐败成为人们一种生活方式
警惕腐败成为人们一种生活方式作者:毕野青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第13期摘要:从深入调研社情民意入手,得出腐败似乎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的社会现实, 指出长此下去,将会不可回避面临由“腐”必然导致败党、败国、败军、败己的严重危害性。
文章另辟蹊径,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精华,提出用淡泊之心、畏戒之心、知耻之心来增强拒腐防败能力,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关键词:腐败;生活方式;危害;传统文化反腐中图分类号:D9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3-0194-02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快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
这是十分英明的。
决定明确指出必须充分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要准确理解这句话,我们应从深入调研社情民意入手。
一、正视现实,腐败似乎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我们常常认为贪官把腐败当成一种生活方式。
从深入调研和体查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状况可以发现:平民百姓从孩子出生进医院到入托、上学读书、找工作、拓展事业、出事打官司、生病找医生、死了进火葬场,甚至连部队里的留转士官等等,凡是人们想要办成某种事,首先想到的是找关系、走后门,而不是想到依靠组织程序。
似乎找关系、走后门已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什么同乡、同学、同事、战友、上司、部下、朋友、熟人、邻居、师生等,皆成为巧取利益的捷径。
找关系走后门必然引发行贿受贿,由此必定滋生腐败。
我们不可回避的是这样的现实:人人恨腐败,个个搞腐败,腐败似乎已经成为人们一种生活方式,成为民族生存的一种文化。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呢?一是中国是一个讲人情的国度。
我们这个国家自古以来热情好客,好讲私下交情。
无论大事小事,若有人的关系通达,或多或少行得方便。
这就形成凡事讲关系、重交情、轻理性的社会基础。
使得能钻营的人比不会钻营的人多占便宜,使得某些方面不可避免出现不合理、不合法、不公正、不健全的病态状态。
二策略对待民间反腐
二策略对待民间反腐要辩证眼光看民间反腐世界大多事物都有支持和反对两派,民间反腐也不例外。
民间反腐败在打击了一批腐败官员的同时,也暴露出以讹传讹、民意审判,甚至网络暴力等问题。
对民间反腐力量要正确引导,既不要捧上天,也不要打倒在地。
对“民间反腐”应该用辩证的眼光,对民间反腐力量应该予以正面肯定,因为这是民主与法制的进步,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众所周知,反腐败是一项全球性的课题,是世界各国都面临的艰巨任务。
反腐败,本来就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政府部门应该高度重视、身体力行,普通公众也可以积极参与、奉献智慧。
近年来,诸如广西烟草专卖局韩峰受贿案等,都是借助互联网的力量而得以曝光查处的,这本身已经体现了民间网络反腐的巨大能量,同时也说明民间网络反腐是互联网时代的一个不可遏阻的潮流,只要现实生活中存在腐败不公现象,就必然会在网上有所反映。
所以,就政府部门来说,对于这种民间网上反腐上的“拿来主义”,应该采取宽容、支持的积极心态来看待。
另外,“开门防腐反腐”是大势所趋,有着四两拨千斤的神效。
市井之中、巷议之间、网络论坛和微博之上……无不传递着丰富的防腐反腐信息。
“民间防腐反腐”得到官方的认可与支持,也是一种制度上的返本归元,理念上的常识回归和与时俱进。
显然,逐步有序地让公民参与到防腐反腐这一事关政府公共服务质量的大事中来,是我国政治基本制度的具体体现。
而从现状观之,反腐工作遭遇了诸多新的命题、新的两难,亟须广开监督渠道,打一场防腐反腐的人民战争。
人民群众参与越广泛,留给腐败的空间就越小。
今天,防腐不能再单靠自上而下的常规监督,“举报信”早已不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纸质邮件。
作为新生事物,民间反腐网站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问题,对此,政府部门应该积极帮助解决。
更为重要的是,对于民间反腐网站提供的线索等,执法执纪部门也应该积极地“拿来”,深入调查,使民间反腐网站成为畅通社情民意、实现公众知情权、表达权、监督权的新渠道、新平台,成为反腐败的生力军、新助力。
浅议开展廉政文化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浅议开展廉政文化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曾靳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廉政文化建设。
党的十七大、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加强廉政文化建设。
中央纪委等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意见》要求广泛开展廉政文化创建活动。
本文结合廉政文化建设及廉政文化创建活动要求,分析在组织开展廉政文化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廉政文化活动的对策,以期科学创建廉政文化活动,深入推进廉政文化建设。
一、开展廉政文化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当前,在开展廉政文化活动中,由于部分组织者的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组织协调不力等原因,使廉政文化活动未能发挥应有作用。
1.孤立化。
有的单位在开展廉政文化活动时,仅仅由纪检监察部门组织,组织、宣传、文化等部门未协同参与,未找到多部门职能交汇点,未能有效整合资源。
还有的单位将廉政文化活动与企业文化活动、思想道德教育、群众路线活动等割裂开来,造成活动载体、形式、内容等单—化。
2.形式化。
有的单位组织开展廉政文化活动,简单地理解为唱歌、演讲,形式单—,未有效融入廉政文化,未结合单位实际,未灵活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载体。
没有廉政思想内涵,也未能把握文化的本质特点。
造成有形式、无内容,有数量、无质量,有活动、无效果,使得活动表面化、形式化,导致廉政建设和文化活动“两张皮”。
3.被动化。
有的组织者缺乏主动性、创新性,甚至在对廉政文化活动重要性的认识上存在偏差,不积极开展廉政文化活动。
采取被动应付的态度,上级有要求、领导有指示,才开展相关活动。
上级有什么活动方案,兄弟单位怎么开展的,实行“拿来主义”、简单套用,不主动听取群众建议,不考虑单位实际,只是应付了事。
4.盲目化。
有的单位组织开展廉政文化活动意愿浓厚,有激情、有行动,但是在组织中存在随意性。
对于如何分阶段、区别不同对象、突出什么主题、采取什么形式等,缺乏系统科学的规划。
比如,去年搞的演讲,今年还是否继续,要不要换演讲内容,要不要换其他活动等,对开展活动存在困惑,不能认清方向。
腐败问题的成因与对策
腐败问题的成因与对策腐败问题是国家和社会发展中普遍存在的严重问题,腐败已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一大瓶颈。
为了打破腐败的重重桎梏,我们需要深入了解腐败产生的原因,并探讨有效的对策。
一、腐败的成因1.制度性原因:制度性原因是腐败的主要成因之一。
腐败的出现源于制度不健全和腐败治理缺失。
一些不完备的政策、法律法规和不健全的机制及其执行不力会引发腐败行为,腐败成为人们追求获利与“权力寻租”的渠道。
2.人性原因:人性原因是腐败的一个重要成因。
人们在追求财富、权力等目标时,常常采取不法手段,而政府机关的腐败也源于官员自身的欲望和劣迹。
一些没有定力的官员很容易堕落,从而引发腐败问题。
3.文化交往原因:文化交往原因是腐败的另一个重要成因。
不同民族文化和人际交往方式的差异,也常常引导人们出于某种目的而采取某些不正当的行为。
因此要想有效地预防和治理腐败问题,就必须投入大量精力研究文化差异和交往方式。
二、预防和治理腐败问题的对策1.提高法治观念这是预防和治理腐败的根本对策。
加强法治宣传,提高公民和公务员的法治意识,从源头上预防腐败的产生,也是治理腐败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2.强化政治监督建立完备的政治监察制度,加强对公务员的监督,执纪审查利剑必须时刻悬在官员的头上,在内外约束下实施清廉的行为。
3.加强公民监督纵深推进公民参与国家治理。
除了通过官方途径对权力的制约外,还应引导公民参与治理,加强群众知情权、监督权等方面的权利。
4.加大制度保障力度对于一些存在严重腐败问题的领域,应加大监督力度,增强检查与纠正机制的威力。
5.加强教育和培训加强政治、道德和法制教育,提高公务员的素质,让他们自觉地遵守职业操守和行为规范。
6.推行多元化治理模式在治理腐败问题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了解专业性知识,更应该适当进行跨学科研究和调查。
越来越多的治理工作已经转向了多元化和多层次,尤其需要通过综合研究、审查和监察机制的协同行动,避免中间的利益斗争和不公平的行为。
“民俗异化”催生腐败:一些干部借民俗外衣行贿受贿
“民俗异化”催生腐败:一些干部借民俗外衣行贿受贿-法律“民俗异化”催生腐败:一些干部借民俗外衣行贿受贿彭健华7月23日,四川省通江县公布了一则《关于进一步规范国家公职人员和群众操办酒席的通知》。
此通知一出,网友纷纷吐槽通江县这一规定“管得太宽”。
8月6日,通江县政府官方网站又发出一则《通知》,对违规办酒席的监督对象调整为只针对国家公职人员。
此前,四川省青神县开展了“不打千亲”(“打干亲”也就是认千亲、攀亲,如认千爹千妈、干儿女等)专项整治活动,将副科级以上千部作为该项整治活动的重点对象。
全县400余名党员领导干部签订了“不打干亲”承诺书,还有50余名党员领导干部主动解除了“干亲”关系。
可以看出,二者都是想通过出台有关规定来限制一些党员干部借民俗之名搞不正之风,规制“民俗异化”中出现的“四风”苗头。
实际上,民俗与官场本不搭界,民俗有民俗的礼数,官场有官场的规矩。
而今,由于利益关系,一些党员干部借着民俗的外衣搞行贿受贿之实的现象并不鲜见。
“民俗异化”现象频现从本质上讲,“打干亲”、“办酒席”都是一种带有人情味的民间习俗,是一种人际交往的“润滑剂”。
正常的“打干亲”、“办酒席”等民俗,有助于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友谊。
民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
它对于丰富人们的生活,增强人与人之间的黏合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而今,我们必须看到,有些民俗却变了味,成为一些党员干部谋取私利的平台。
有专家提出“腐败民俗化”的观点,认为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形成了一种“腐败的民俗”,也就是有些党员干部将贪腐披上了民俗外衣,更加隐蔽不易察觉。
从近些年查处的一些案件来看,“民俗异化”的倾向多表现为领导干部“打千亲”、大操大办违规收受礼金、民俗节日送礼受贿等。
比如“打干亲”一词,在中央巡视反馈意见中均有出现。
中央巡视组在向广西、四川等地方反馈巡视情况时指出,一些领导干部任人唯亲、搞“小圈子”,一些干部通过“打干亲”、“打礼”等方式拉关系、架“天线”、搞“勾兑”,跑官要官。
腐败问题产生的根源探析
腐败问题产生的根源探析任何事物均有其发生发展的内在必然性,腐败亦是如此。
我们要达到惩治腐败、治病救人的目的,首先必须清楚了解腐败问题产生的根源。
只有了解了腐败问题产生的根源才能对症下药、标本兼治,才能实现根治腐败问题的最终目标。
笔者认为,腐败问题的产生,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根源:第一,欲壑难平,诱惑难当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
足见人的复杂性、独特性。
人的思想、情感、观点、态度、意志、品格等不仅复杂,而且多变易变。
人作为一个高级动物,有七情六欲,可谓欲壑难平。
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来看,人的满足和需要从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
满足了一个层次的需求,另一个层次的新的需求又会产生,似乎永远没有满足的尽头。
同时,人又生活在无比纷繁复杂的美好的物质精神世界,各种各样的权力、金钱、美色等诱惑无处不在,没有成为“铜墙铁壁”的人,或潜移默化或一念之差,就会成为被诱惑的对象。
第二,思想不纯,品德不正我们用共产主义理想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武装起来、用共产党员标准培养起来、锤炼出来的许多党员领导干部,比资本主义国家的一般公务人员还不如。
在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人们都信奉“要当官就别想发财,想发财的话就别当官而去经商”。
在用现代文明武装起来的资本主义国家政务人员心中,当官当公务员的目的多是为实现社会价值与人生理想、服务社会与精神满足的基本的通行的普遍准则。
反观我们的许多党员领导干部,思想动机不纯,当官不是为了服务广大人民、实现社会价值,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名、为了利、为了金钱、为了地位。
只讲权力,不讲责任;只讲待遇,不讲贡献。
领导干部权力大,占有的资源多,向下:“有权能使鬼推磨”,呼风唤雨;向上:“有钱能使鬼推磨”,跑官要官。
反观我们的社会,“官本位”思想深入人心,人们的价值追求与道德准则发生了扭曲,官官相护、跑官要官习以为常。
千军万马争当官,无人视官若等闲;一朝当官财源广,阎王也拜大门前。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写给清朝末年官府的对联,但愿不会贴在共产党执政的“衙门”上。
浅析我国少量政府官员腐败的文化原因
浅析我国少量政府官员腐败的文化原因摘要:对于像我国这样有特定文化背景的国家来说,其社会腐败的表现形式,人民大众对腐败的思维认定,以及反腐过程的难易程度,都与文化背景有紧密的关系。
腐败行为的预防和治理都应考虑“文化”这一重要因素,对此,本文将对我国少量官员的腐败行为从文化的角度进行分析。
关键词:腐败;文化原因一、官本位思想几千年的封建制度为“官本位”思想的产生提供了足够的文化历史底蕴,从古至今,上至皇帝在全国范围内的一言九鼎,下至七品芝麻官在所管辖的区域内也拥有巨大的权利。
所以几千年来官在人们心里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
正是受这种传统思想的影响,一些国家行政人员不把自己看作是人民的公仆,而把自己看作是人民的主人,搞特权、特殊化,损害党的威信,与我国政府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相背离,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二、封建宗法观念所谓宗法制度,就是以家族为中心,按血缘关系的远近来区别亲疏的制度。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虽然确立几十年了,但封建宗法观念依然侵袭着部分党员干部。
除了血缘关系外,还有各种诸如同学、师生、战友等等各种人情关系,他们结成以谋取个人和小团体利益为目的的关系网络,其行为准则是相互忠诚,导致他们把小集团的利益放在国家利益之上。
于是,出现了干部队伍中任人唯亲以及各种“保护伞”等问题也就由此产生。
三、专制、人治、顺民思想(一)专制思想在封建社会里,实行的是以皇帝为顶端的高度集权制和上尊下卑等级森严的官僚制。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封建专制的个人专断思想也曾在少数领导者身上有所体现,如搞“家长制”、“一言堂”,把个人凌驾于组织和群众之上,权力不受限制;对上唯唯诺诺,溜须拍马,奴性十足。
没有创新意识,缺乏独立思考能力,为上级意识是从。
专制思想的专断独行限制了民主参与,将公民观念完全抛开,将政治局限于官民间,从而权力集中,决策不民主,很难体现人民的意志,决策的科学性也很难体现出来,中间存在的漏洞也自然的给专制领导腐败留有可乘之机。
我国腐败问题民俗化倾向的路径依赖分析
甚 至是无 效率 的 制 度 会 长 期 存 续 。什 么 是 路 径 依
赖 ?Wiim Sw l将 其定 义为 “ la e el l 在较 早 时点 上 发 生 的事件会 影 响 在 较 晚 时 点 上 发 生 的事 件 的可 能结 果 。 Ma ae L v 将 其 定 义为 “ ” r rt ei g 一旦 一 个 国家 或地 区沿 着一种 轨 迹 运动 , 转 成本 是 非 常 高 昂 的。也 逆
方面。
一
延 伸 到具体 的应 用 中 , 些 规 则 的 持 续 运 用 可诱 致 这
人 们产 生 出对 于该规 则 的永 久性 预期 。而市 场 的不 完 全性 导 致 信 息 分 割 , 昂 的交 易 费 用 又 使 “ 动 高 行 者 的 主观 主义 的模 型将会 被 非 常不完 全 的信 息 反馈 及 规定 路线 的意 识形 态所 修 正 , _ 】很难 改 变无 效 ”3 _
收 稿 日期 :0 90 —9 2 0 —82
质的基础是当事人 的信仰体系, 这个体系是建立在 社会 文化 传 统 基 础 上 的。诺 斯 指 出 , 有 两 种 力 量 “ 会规 范制度 变迁 的路 线 : 种是报 酬递增 , 一种 是 一 另 由显 著 的交易 费用所 确定 的不完 全市 场 。 _ 1 度 ”3 制 _ 在规模 效应 、 习效应 、 学 协作 效应 和适应性 预 期 的作
中国古代的腐败现象
中国古代的腐败现象中国古代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其文明历经数千年的发展。
然而,古代中国也存在着一些腐败现象,这些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秩序和人民生活。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的腐败现象,并分析其原因和影响。
中国古代的腐败现象主要表现在官员贪污受贿方面。
许多官员为了谋取私利,滥用职权,收受贿赂。
他们利用自己的地位和权力,牟取暴利,导致财富集中和社会不公。
这种腐败现象严重侵蚀了社会公平正义,使得社会资源无法合理配置,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中国古代的腐败现象还表现在官员的奢靡生活上。
一些官员过分追求享乐,不顾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挥霍无度。
他们建造豪华府邸,举办奢华宴会,浪费公共财产。
这种奢靡生活不仅导致国家财政负担加重,也让人民对官员失去了信任和尊重。
中国古代的腐败现象还体现在官员的任性和不作为上。
一些官员不履行自己的职责,只顾自己的私利。
他们不关心人民的疾苦和困境,不解决实际问题,只顾权谋私利。
这种腐败现象严重阻碍了社会进步和发展,使得社会秩序混乱,人民生活困苦。
中国古代的腐败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官员的选拔和监督机制不健全,容易造成官员的腐败行为。
古代的选拔制度往往偏重功绩和家世,忽视了品德和能力,这使得一些不称职的官员能够升迁到高位。
而监督机制薄弱,容易让官员滥用职权,贪污受贿。
社会道德观念的缺失也是古代腐败现象的重要原因。
在古代中国,重视权力和地位的思想观念盛行,人们追求个人利益和享乐,忽视了公共利益和社会道德。
这种价值观的扭曲导致了官员的腐败行为得以滋生。
中国古代的腐败现象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腐败导致了社会不公平现象的加剧,使得人民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其次,腐败破坏了社会秩序和公共信任,使得社会风气败坏,人民对政府的信任度降低。
再次,腐败现象严重影响了国家的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使得国家无法实现长期繁荣和稳定。
为了解决古代中国的腐败问题,历代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例如,加强官员的选拔和培训,建立更加严格的监督机制,加大对腐败行为的打击力度等。
中国传统文化与腐败
五 百姓畏官,忍让心态
中国老百姓是最勤劳的,中国老 百姓也是最能忍让的。从古到今 他们一方面是怕官,敬官,另一 方面是对苦难压迫的无奈与忍让。 在中国很少有老百姓告官员的, 这可能与几千年官员对百姓的压 迫有关,也可能是中国百姓的忍 受力太强吧!他们从来对官员都 是无尽的崇拜和敬畏,即便是伤 害了他们,触及了他们的利益, 只要不至于使他们无路可走,他 们就能忍受。
其二,是民主意识的缺乏。通过对比我们发现,古 希腊罗马的文化是将人民大众放在主体的位置上对 待的,而中国则放在客体的位置。无论是民贵君轻 还是民本思想,其实都是为了巩固和维护国家的统 治以及社会的稳定提出的施政策略与方针。
其三,缺乏自由和平等的意识。中国传统文化中, 教育大众的是君为臣纲,夫为妻纲,父为子纲。
三 酒、赌、女子文化。
中国素来被人称做文明之邦、 礼仪之邦,中国人也确实重感 情重礼仪。碰见请客就要有酒, 而有酒就必然少不了女人,从 古代的书籍和电视剧中我们已 经看的太多了,然而现在这种 势头不但不减当年反而愈演愈 烈。尤其是碰到宴请官员时不 但好酒好菜,而且还总有美女 相伴,许多在私底下难办的事 中国人都会在酒桌上摆平
健全的法律
中国的思维方式更偏向于一种 经验式的思维,不太注重形式 逻辑的辩论。中国社会是一个 人情社会,伦理道德对我们的 约束有时候要比法律更多,当 法律与道德相冲突的时候更多 的人情因素考虑在里面,有时 候很难分清人情与法律之间的 关系。
完善监督机制
中国古代就设有监督机构即御史机制, 御史机制始于秦朝,设御史大夫,此后 历朝历代都有设立此机构用以监督官员。 监督体制的完善可以防治权力运行的失 控和失衡,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腐败的问 题就是要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合理的 配置权力,强化权力的监督,建立以权 力相互制衡的监督制度。
反腐败论文腐败现象论文[修改版]
第一篇:反腐败论文腐败现象论文腐败产生的文化心理分析摘要:对于腐败问题的研究,研究者展开了多视角的研究。
有从经济、政治、法律、社会学等方面的研究。
但是无论哪一方面的研究都与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从腐败产生的文化原因进行分析,从官本位、从众心理、人情文化和中国人固有的思维方式等四个角度展开讨论。
关键词:官本位;从众心理;人情文化;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文化影响着人的生存状态,也影响着由人组成的政府。
任何一个政府都是一定文化背景下的人设计的,都是在特定文化环境里运行的。
我国反腐败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其艰巨性同腐败产生的社会文化基础直接相关,所以一定的社会的文化对腐败的产生、认定和预防及解决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正因如此,在全社会形成一种不利于腐败形成的文化对防止、减少和消除腐败是重要的。
1 官本位文化与腐败以官为本、以官为尊、以官为荣、以官为求,是官本位文化的特征。
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学而优则仕”是知识分子所追求的最高人生价值。
在以官为本的文化氛围熏陶下,官就是人们评价人成败、荣辱的准绳、尺度。
官成为了全社会价值判断的中心。
这种文化在中国的根深蒂固,带来的是人的价值取向的扭曲,也是造成官场腐败、官员堕落的原因之一。
中国不断产生的官场腐败,原因正在于官位的有限性。
越高级别的官位越少,但谋求者却是人数众多。
在这种极为不平衡的供求关系下,为了某个官位,人们是不折手段,滋生了官场的各种腐败和习气。
官文化提倡的“官尊民卑”导致两种意识的产生。
官尊产生了官员的特权意识,民卑导致了公民权利意识的淡薄。
这两种意识都不利于反腐败。
(1)官尊—官员特权意识。
特权意识是官本位文化中官尊思想的必然产物。
从官与民两个方面不同的心理得以表现。
就官员而言,各级的官员有着他们各自不同的权力,他们把这些权力看成是官职赋予的,而不是人民赋予的,把权力看成是官员所特有的,理所当然的。
正是这种特权意识的存在,他们就把用特权追求来的利益也看成是天经地义,而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腐败行为。
新时期的腐败趋势
近年来,我国的反腐倡廉建设稳步推进,预防和惩治腐败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但我们也必须看到,我国反腐倡廉建设形势依然严峻,腐败问题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
腐败领域不断扩大腐败领域就是指腐败现象易发频发和高发的组织、行业或部门。
近年来,腐败领域呈现扩大化的态势,另外,腐败主体的年龄跨度不断扩大,呈低龄化趋势。
生产经营、建筑工程、金融证券、产权交易、房地产开发以及司法等领域一直是我国公认的重点腐败领域。
目前,这些领域的腐败高发现象没有得到有效遏制,而医药卫生、文化教育、食品生产、环境保护、公共体育和公共立法等领域的腐败问题不断暴露出来,一些中介组织日益成为腐败的主体。
中介组织或成为腐败的推手,或利用其与国家有关部门的特殊关系,借用公共权力直接从事寻租活动,大肆谋取不正当利益。
过去,腐败高发的年龄段多集中在即将退休的年龄上,即人们常说的“59现象”。
现在,腐败低龄化趋势明显,相继出现了“49现象”,“39现象”,甚至“26现象”等。
腐败向权力核心层集中随着国家反腐败力度的加大,腐败逐渐由权力结构的外围向核心层集中,一部分掌握核心权力的人员或利用手中的权力或利用“身边人”从事腐败活动。
表现之一就是“一把手”腐败,即处于权力系统中核心层少数成员的腐败。
这种现象很早就表现出来,至今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化。
表现之二就是核心人物的“家族式腐败”。
凭借权力核心人物的影响力,其家族成员如妻子、儿女、兄妹等亲属,甚至“二奶”都卷入其新时期的腐败趋势■文/卜万红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NEW VIEW全新视角安徽古井集团高管因腐败几乎“全军覆没”。
关于我国社会转型时期腐败问题的探析
关于我国社会转型时期腐败问题的探析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社会进入大变革和转型时期,各种腐败现象不断滋生蔓延。
腐败造成的社会分化使社会成员有不公平感,会造成社会的不稳定。
腐败现象的产生及蔓延与社会系统运行状况密切相关,只有深入分析这些相关的社会运行条件,才能为反腐工作各种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
关键词:腐败腐败问题转型期社会学视角一、绪论(一)、腐败的界定腐败原指有机物的腐烂、变质,在社会生活领域通常理解为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堕落,社会组织、机体、制度的失控与紊乱。
(二)、我国腐败现状及其表现由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出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腐败问题相当不乐观而这个时期贪污腐败形式主要表现在以下的几个方面:1、权钱交易政府的公权力过大,一些原本市场经济要求的资源配置,被政府公权力所掌握,形成了混帐的权钱经济,严重阻碍了市场的公平性和资源配置按照价值规律流动。
2、越权渎职政府该管的事情敷衍塞责,不该管的事情却去伸手乱管,政府公权力行使的混乱,很大程度上消弱了政府和执政党的先进性。
3、政令不通原本很好的政策,到了地方就歪嘴和尚故意念错经,政策不能贯彻。
群众意见一大堆,却无处申诉。
4、党同伐异党政组织背叛职守的现象频频发生。
他们编制一张看不见的网,这张网是以同学老乡关系为纽带建立的,已经成了非正式组织。
这种非正式组织凌驾于正式组织之上。
二、社会学视角下的腐败成因(一)以社会学的视角分析腐败的成因1、以社会转型理论分析腐败的成因亨廷顿认为社会转型是腐败产生的重要原因,卜宇认为利率、汇率、房地产交易也为转型时期的中国腐败问题提供了一定的条件。
卜宇的理论在一定的程度上丰富发展了亨廷顿的理论。
2、“差序格局”的畸形化费孝通提出中国社会是一个“差序格局”的社会,而我国社会腐败现象的产生与这差序格局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要办成一件事情,往往不是靠着程序和政策,而是依赖人情牌。
人际关系网在我国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这也为腐败的产生提供了条件,送礼请客行贿等等,3、角色理论视角中的腐败问题公职人员不仅仅担任着某些公职角色,而且还扮演着其他的非公职的角色。
“民俗异化”催生腐败:一些干部借民俗外衣行贿受贿
违规收受礼金等问题依然比较严重 。
坚 决遏 制 “ 民俗 异化 ”蔓 延 群 众切 身利益 事项 、容 易发 生腐 败问题 的势头
党员干部 “ 打干亲 ” 、 “ 办酒席敛财 ” 、
“ 节 日腐 败 ”等 ,都 是 “ 民俗 异 化 ”的
一
“ 民俗 异化 ”危 害之 一 ,如领 导 干 部 “ 打 干亲 ”,容易 衍生 圈子 文化 。一
进行 收礼 。
一
种简单的 “ 人情往来 ”,自觉抵制 “ 民
位 多年 从事查 办案 件工 作 的基层
俗异化 ”下的隐形腐败 。 各 地区 、各 部 门还要进 一步 加强 对
领 导干部 权力运 行 的监 督制 约 ,通过 完
一
席从 正常 的婚丧 嫁 娶,被异化 成 了攀 比
敛 财的手段 。
对于 四J I 『 省一 些地 方滥办 酒席 的风
等 领域 和事 项,都要 做到 及时公 开 ,提
高 权力 运行 的透明度 。让权 力运行 过程 真 正置 于阳光 之下 ,使 其受 到干部 职工 与社会 公众 的有效 监督 ,才 能有 效地压 缩借 “ 打干 亲 ”、 “ 办 酒席 ”等之 名行 违 纪之 实的暗箱操作空 间。
性不容 忽视 。
统 “ 人情 往来 ”幌子 下变 相收 受 “ 节日 大礼包 ”, 滋生大量 “ 节目 腐 败”现象 。
重 、自省 、自警 、自励 ,严 格贯 彻落 实 中央 八项规 定精 神 ,严格 要 求配偶 、子
女和 亲属 ,审慎对 待亲情 友情 ,警惕 那 些别有用心的人“ 感情投资 ” 和拉拢腐蚀 。
党 员干部 要 时刻紧绷 作风建 设这 根
中国传统文化与腐败治理
中国传统文化与腐败治理文法学院社会学系苏丁奕内容提要:中国传统文化是腐败产生的根源同样也是解决腐败的着手点。
本文对腐败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做出明确定义并指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弊端以及二者的关系后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腐败产生的根源。
最后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提出解决的措施,进行一个较为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腐败社会学一、腐败的定义腐败问题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以是老生长谈,但是通常来说,人们把腐败与贪污联系在一起,认为腐败必定贪污,贪污必定腐败,但实则这二者有联系也有区别。
从本质上讲腐败是一种现象,而贪污是一种行为。
即腐败只是一种客观存在只是一种表述性描述不具有一定的法律效用并且腐败的对象可以是所有公民,而贪污是一种具体行为是一种动作,具有法律效用,贪污的对象则是国家公职人员。
要探讨腐败,必须先对腐败做定义。
根据第《国际经济交往中的腐败以及相关犯罪》的决议,将腐败分为两种:公职人员的腐败和私营部门的腐败。
“决议对公职人员的腐败定义:任何公职人员在任何时候,以实际的或者潜在的行使或者不行使公职人员职能为交换,为自己、他人或者任何机构索要、同意接受或者不论何种性质的不正当利益。
腐败的构成不要求为实现所图谋的利益而实施甚至企图实施作为或者不作为。
私营部门的腐败:企业管理人员或者代理人员在任何时间,索要、同意接受或者接受无论何种性质的不正当利益,以换取做出与业主事物相关的不正当作为或者不作为。
”本文我们主要讨论公职人员的腐败。
如今腐败问题早以不是某个国家或社会单独的问题而已经上升为一种全球性的公害,世界各国需要共同的标准,以采取有效措施打击跨国腐败犯罪。
不同学科对腐败的定义也所有不同,根据不同的学科性质对腐败的定义主要分为:经济学的角度,政治学的角度,社会学的角度以及从法哲学或法律的角度。
本文主要采用社会学的角度,这种界定把腐败分为两类,一类作为法律现象的腐败,即国家法律禁止的滥用权力行为;一类作为社会现象的腐败,它不仅包括法律规范所禁止的,更多的是违反纪律规范、道德规范的行为,以及社会舆论不赞成的其他消极行为。
如何看待社会上的腐败现象(精简版)
如何看待社会上的腐败现象如何看待社会上的腐败现象世界各国皆有腐败现象,并且自古有之。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完善,国家对公务人员管理制度还不健全,加上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腐蚀,因此,出现了一些腐败现象,必须正确看待这些腐败现象,既不要大惊小怪,也要给与足够的重视。
腐败现象的产生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思想根源、社会根源。
从历史根源上分析,我国长期处于封建社会,封建思想的流毒没有根本肃清,官本位思想在人们心中还有很高的地位,封建社会一朝升官便能发财、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思想还残留在一部分人思想里,一旦这些人当官,便想方设法搜刮钱财。
从思想根源上分析,(更多精彩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我国处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时期,改革开放使西方的资产阶级腐朽思想流入,加上长期受封建思想影响,造成一部分领导干部宗旨意识淡薄,权利观异化,不能正确对待人民赋予的权利,把权力当作为个人、家庭、小集体谋取利益的工具,一旦这些人掌握权力,便造成腐败。
从社会根源来分析,当前我国处于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健全的时期,国家宏观调控体系、市场监管体系、对公务人员监督体制还不健全,加上国有企业管理上存在的漏洞,给公务人员贪污受贿造成了可乘之机。
分析了腐败现象产生的原因,要有效遏制腐败现象的发生,应从以下几方面做好工作:一是加大对贪污贿赂、渎职等腐败现象的打击力度。
纪检监察检察部门要充分履行职责,对腐败现象严厉打击,使腐败行为付出的成本要远远高于腐败行为产生的收益,这样,公务人员在考虑到腐败要付出的代价后才能望而却步。
二是加强对领导干部、国家工作人员思想教育,从思想上筑牢腐败的防线。
要继续深入开展领导干部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的教育活动,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干部的头脑,树立正确的权利观和政绩观,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从思想上筑牢防线。
三是健全各项社会管理制度。
完善各项经济制度,加强国有企业的监督管理,从制度上堵塞腐败的漏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Ob鼬rva60nandRenec60n
腐败问题的民俗化探析
王爱平
[摘要]目前中国的腐败民俗化倾向明显加重,找出相应的防止对策,对反腐倡廉工作的深入开展和取得实效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1腐败;民俗化;思考
【中图分类号】D26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一1962(2006)2l一0027—02
瑞典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冈缪尔达尔在分析研究南亚的腐败现象时.认为这些国家在二次大战以后腐败盛行,形成了一种“腐败民俗学”。
这种“腐败民俗学”就是研究腐败民俗化的科学。
目前,中国的腐败民俗化倾向明显加重,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加以防止。
一、腐败的民俗化是否存在
首先从腐败的民俗化定义上分析。
腐败的民俗化定义应该包括二层意思:第一,掌握权力的人,个个在搞腐败,而且成为一种习惯、风俗;第二,是指人民群众对腐败的态度,不是反对而是默许、宽容、参与。
即腐败已经成为一种信念、道德和文化深入到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并且成为民众共同遵守、顺从的一种习惯、风俗,成为人们共同认可的一种行为方式。
中国目前有13亿多人口,按照相关专家的分析,大致可以分为lO个阶层。
每个阶层都有自己的行为方式,有自己的信仰与遵从的文化理念。
从来没有哪个阶层的人敢公开承认搞腐败是他们阶层的风俗习惯。
就腐败现象相对严重的经济领域.大肆进行行贿受贿的人也不敢公开叫嚣搞腐败是他们的一种信念,是他们的一种行为方式。
从这一点上看。
说中国的腐败已经“民俗化”了,这种观点大多数人是绝不赞同的.也不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
其次从民俗的特点来分析。
民俗的第一个特点是认同性和集体性。
这个特点表明:民间存在的一些现象要经民众的认同和长期实践的行为模式才能成为民俗。
当今腐败现象确实在各个领域大量存在着,有的领域甚至很严重。
例如经济领域内严重的商业贿赂现象.13亿多的中国民众认同吗?把他们当成一种行为模式吗?显然不是。
事实上,广大的民众对这种腐败现象是非常深恶痛绝的,在思想上心理上绝对不可能认同的.更不可能成为他们的集体行为模式。
因此从民俗的这个特点上看腐败绝对没有民俗化。
从民俗的第二个特点来看.即这些现象在时间上要有传承性。
传承性是民俗发展过程中显示出的具有运动规律性的特点。
这个特点对民俗现象的存在和发展来说,应当是一个主要的特点,它具有普遍性。
好的习俗以其合理性赢得广泛的承认,代代相传,不断地继承下来。
坏的习俗也往往因袭保守的习惯势力传之后世,这种传袭与继承的特点是民俗传承性标志。
以此特点来分析当今的腐败现象.不难看出:迄今为止,据有关专家初步的统计,腐败共有几十种表现。
这些现象中除少数将长期存在外,绝大多数现象都将随着共产党反腐败力度的加大和措施的得力而逐渐消失。
大多数腐败现象根本不具备民俗的传承性特点,因而不可能成为民俗,中国的腐败绝对没有民俗化。
但是,目前在一些地方.确实有这样一些现象存在:不是反腐败难,而是要想不腐败都不容易;更有甚者,一个人要想“出污泥而不染”,除了需要觉悟和良知,竞需要相当的勇气和毅力。
这些现象的大量存在充分说明在当今的中国,腐败尽管没有成为一种民俗,但已经有明显的民俗化倾向了。
而且这种倾向正在不断加重。
从改革开放到现在,我们看到,由
个别财会人员的贪污挪用公款,个别官员为了子女而走后门找关系,到许多官员收贿受贿,再到大批官员集体腐败;个别职业腐败和行业腐败开始出现,到许多行业和许多领域腐败之风愈演愈烈;一些群众由声讨腐败,到议论腐败,再到默认腐败,再到进行轻微的腐败活动。
在这样的过程中,腐败的民俗化倾向也在逐渐加重,如果得不到有效的控制,任其发展下去,腐败成为一种民俗是完全可能的。
二、防止腐败民俗化倾向的对策思考
如何避免腐败的民俗化倾向加重,这是一个很大的难题,不容易在短时间内解决,必须立足于长远的考虑。
首先.以构建广泛深入的社会廉政文化来对抗腐败的民俗化倾向。
廉政文化是人们关于廉政的知识、信仰、规范和与之适应的生活方式、社会评价等。
作为一种文化理念和体系,廉政文化能使人们在一种文化氛围中得到教育和培养。
廉政文化一旦形成,它所包含的精神、理念、价值观、道德准则,就会在社会上广泛传播,为对抗腐败的民俗化倾向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而要构建广泛深入的廉政文化,必须做到:第一,廉政文化建设教育的对象要扩大,不仅是官员和握有职权的公务员,而且是全社会的成员.同时对青少年也要进行清正廉洁做人的教育,以免将来“前腐后继”。
今年初党中央颁布的《建立和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预防和惩治腐败体系实施纲要》要求积极推动廉政文化进学校、进农村、进企业、进家庭、进社区,这种“五进入”活动的开展,标志着廉政教育对象的范围扩大了,区域也更加广了。
第二。
廉政文化建设的内容要扩充,除了在《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预防和惩治腐败体系实施纲要》中所规定的内容之外,我们必须充分借鉴民俗文化中的廉政内容来建设廉政文化。
廉政内容包括民俗文化所崇尚的“行已有耻”、“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品行精神:民俗文化崇拜的包拯、海瑞、于成龙等一大批清官廉吏历史人物;民俗文化中大量流行的廉事、廉诗、廉文、廉对、廉谣、廉谚、廉戏、廉政格言和警句,还有民俗文化产生的一系列廉政理论等等。
民俗文化中的这些廉政内容,已经形成了牢固的民族文化心理和精神纽带,本来就是应该继承和发扬的。
同时,民俗文化因为生在民间,长在民间,活跃在民间,在民间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亲和力,易于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
而且民俗文化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规范、习俗,在相当程度上,可以对社会成员的行为起到相当的约束作用。
在性质上,它更近于一种道德规范.但它在对人们生活和心理的普及深入上比起一般的道德来更进一步,这是法律所做不到的。
因此,充分借鉴民俗文化中的廉政内容,对于构建广泛深入的廉政文化和抵抗腐败的民俗化倾向具有不可忽视和替代的作用。
第三,廉政文化建设的方式要多样化。
要充分利用教育功能较为有效的电视节目、电化教学、报刊、网络等大众媒体,发展社会的廉政文化。
增强反腐倡廉教育的辐射力和渗透力。
要创造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优秀文艺作品,倡导阅读世界各国优秀的文艺书籍。
让广大人民大众从中充分认识腐败是不正当和不道德的行为.它不是一种必要的生存手段,也不是一种致富手段,而是一种犯罪行为。
要深入开展“八荣八耻”教育.教育广大的干部和群众树立正确的“荣辱观”,真正做到以清正廉洁为荣.以贪污腐败为耻。
只有综合运用这些方式,才能在更深的层面、更广的范围内来构建廉政文化。
其次,采取强有力的具体措施,尽快消除腐败民俗化倾向的不良影响。
批判腐败“有益论”,使官员和民众从思想根源上认识清楚腐败的严重后果,从而放弃腐败并参与到反腐败的行动中来。
滥用职权,损害公共利益是一种腐败行为。
而公共利益是指关乎全国民众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
那种要靠请客送礼等手段才能实现的地方利益或部门利益从本质上讲是与公共利益相对立的。
因而也属于广义的“私人利益”的范畴。
采取此种方式追求“私人利益”,不但损害了了公共利益。
而且最终也会损害到自身的利益,必须坚决制止。
对部分通过非法活动而获益的群众也要进行教育.使他们明白这种非法行为是短期行为。
长远来看,也损害他们自身的利益。
对政府部门来讲,除了要有坚定的反腐败意志和良好的示范效应之外,还要从体制上想办法。
从根本上改变事权过于集中的政府管理体制。
要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的职责权限并用法律的形式加以保障,从体制上杜绝“跑部钱进”行为的产生。
还要加大查处腐败分子的力度,严惩腐败行为。
总之。
只有采取强有力的具体措施作保障,再加上廉政文化的深入构建,才能够阻止腐败的民俗化倾向加重。
(作者单位: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
责任编辑柳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