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器械的免疫毒性评价_杨晓芳
我国医疗器械标准质量评价初探
我国医疗器械标准质量评价初探
杨晓芳;母瑞红;李静莉
【期刊名称】《中国医疗器械杂志》
【年(卷),期】2014(000)005
【摘要】该文通过分析研究我国目前医疗器械标准质量状况,结合近十多年医疗器械发展趋势,对医疗器械标准质量评价系统提出意见和建议,旨在提高我国医疗器械标准管理水平以及医疗器械标准质量水平。
【总页数】3页(P383-385)
【作者】杨晓芳;母瑞红;李静莉
【作者单位】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北京市,100050;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北京市,100050;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北京市,10005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我国医疗器械行业标准体系建设工作初探 [J], 母瑞红;肖忆梅
2.我国医疗器械国家与行业标准化工作对比与浅析--我国医疗器械标准的发展及现状 [J], 李悦菱;廖晓曼
3.由医疗器械国际标准化特点试论中医医疗器械国际标准化发展 [J], 徐晓婷;张海明
4.学报编辑劳动质量评价标准初探——与文摘率标准观的同志商榷 [J], 王亚范;许国良
5.全国医疗器械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长会议暨2012年医疗器械标准制修订项目立项会议成功召开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医疗器械免疫原性评价与试验策略
56医疗器械免疫原性评价与试验策略文章编号:1671-7104(2012)01-0056-03【作 者】【摘 要】【关 键 词】【中图分类号】【文献标志码】【 Writers 】【 Abstract 】【Key words 】刘成虎,吴平,施燕平,王敏1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济南医疗器械质量监督检验中心2 山东省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重点实验室3 山东恒信检测技术开发中心重点介绍了医疗器械免疫原性评价的试验策略,以期将来能建立一套科学的医疗器械免疫原性评价程序,进一步完善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的标准体系。
医疗器械;免疫毒理学;免疫原性评价;试验策略R318B soi:10.3969/j.issn.1671-7104.2012.01.016Liu Chenghu, Wu Ping, Shi Yanping, Wang Min1 State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Jinan Quality Supervision and Inspection Center for Medical Devices, Jinan, 2501012 Shandong Key Laboratory of Biological Evaluation for Medical Devices, Jinan, 2501013 Shandong Hengxin Inspection Center for Technique DevelopmentThis paper emphasizes on the strategy for immunogenic evaluation of medical devices. expecting to ful fill the scienti ficprocedure for immunogenic evaluation of medical devices and to improve the standard systems for biological evaluation of medical devices in the future.Medical device, Immune Toxicology, Immunotoxicology evaluation, Test strategyImmunogenic Evaluation and Test Strategy for Medical Devices:基金项目:山东省自然基金青年基金(Z R2011H Q 031)作者简介:刘成虎,工程师,研究方向免疫学。
医疗器械免疫原性评价与试验策略
医疗器械免疫原性评价与试验策略医疗器械免疫原性评价与试验策略是指对医疗器械产品在体内引起的免疫反应进行评价和试验的方法和策略。
免疫原性评价主要包括体内和体外试验,通过对医疗器械产品与机体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进行分析,评估其安全性和免疫原性。
评价与试验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体内试验:体内试验主要通过动物模型进行,目的是评估医疗器械产品在机体内部引起的免疫反应。
常见的体内试验包括皮肤渗透试验、组织相容性试验、细胞毒性试验等。
这些试验可通过观察动物的生理指标、组织病理学变化等来评估医疗器械产品的免疫原性。
2.体外试验:体外试验主要是在体外环境中模拟机体免疫反应,通过评估医疗器械产品与免疫细胞的相互作用来评估其免疫原性。
常见的体外试验包括细胞相容性试验、补体活化试验、淋巴细胞增殖试验等。
这些试验可以评估医疗器械产品与机体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预测其在体内引起的免疫反应。
3.免疫原性评价标准:免疫原性评价的标准通常依据医疗器械的风险等级和使用方式来确定。
一般来说,对于高风险的医疗器械产品,要求免疫原性评价更加严格,包括更多的体内和体外试验;对于低风险的医疗器械产品,免疫原性评价可以相对简化。
4.试验策略:免疫原性评价的试验策略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包括医疗器械的特性、临床使用方式、预期的免疫反应等。
试验策略通常包括试验设计、试验流程、试验样本选择等方面的考虑。
试验策略的目标是能够全面评估医疗器械产品的免疫原性,并为其使用安全性提供科学依据。
总之,医疗器械免疫原性评价与试验策略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可以评估医疗器械产品与机体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预测其在体内引起的免疫反应。
通过合理的免疫原性评价和试验策略,可以确保医疗器械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临床使用提供可靠的依据。
医疗器械的生物学评价
医疗器械的生物学评价医疗器械的生物学评价是指对医疗器械使用过程中对人体组织的影响进行综合评估的过程。
生物学评价是保障医疗器械质量和安全性的重要环节,在医疗器械监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围绕医疗器械的生物学评价展开,包括评价的要素、方法和应用。
一、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的要素医疗器械的生物学评价主要包括对其生物相容性、毒性和致敏性的评价。
生物相容性是指医疗器械与人体组织相互作用时所引发的生物学反应程度,包括细胞毒性、组织刺激等。
毒性评价是对医疗器械可能产生的有害物质、剂量和暴露时间对人体组织产生的损伤进行评估。
致敏性评价是指医疗器械可能引发的过敏反应和过敏原的评估。
二、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的方法1. 体外试验法:通过对医疗器械与细胞、组织相互作用的体外试验,评估其生物相容性。
常用的方法包括细胞毒性试验、组织刺激试验、染毒试验等。
这些试验能够定量评估医疗器械与人体组织的相互作用程度,为进一步的评价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2. 动物试验法:通过在动物体内进行试验,评估医疗器械对机体的影响。
常用的动物试验包括急性毒性试验、慢性毒性试验等。
这些试验能够模拟真实情况下医疗器械对人体组织的影响,评估其潜在的生物安全性。
3. 临床观察法:通过对医疗器械在临床应用中的观察和统计,评估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临床观察法是生物学评价的最后一道防线,能够反映医疗器械在真实使用环境中的实际效果。
临床观察法的结果是医疗器械是否能够获得市场准入的重要依据。
三、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的应用医疗器械的生物学评价在医疗器械监管和临床应用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1. 医疗器械注册和审批:医疗器械的生物学评价是医疗器械注册和审批的重要依据。
相关部门会要求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提供生物学评价的报告以证明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2. 医疗器械监管:生物学评价作为医疗器械监管的重要内容,能够帮助监管部门及时发现和处理医疗器械的安全问题,保障患者的生命和健康。
3. 病患选择: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如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儿童和孕妇等,生物学评价可以帮助医生选择合适的医疗器械,减少患者的风险。
【协会活动】医疗器械唯一标识及分类培训会在西安召开
【协会活动】医疗器械唯⼀标识及分类培训会在西安召开为推动我国医疗器械唯⼀标识(UDI)系统建设⼯作和医疗器械分类管理⼯作,中国医疗器械⾏业协会于2018年11⽉23-24⽇在西安举办“医疗器械唯⼀标识与分类培训会”。
会议由杨晓芳副秘书长主持,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注册管理司、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标准管理中⼼等相关领导出席会议并针对相关内容进⾏授课。
杨秘书长在开幕式上指出,UDI与医疗器械分类都是当前⾏业关注的热点领域,此次培训也是各位专家根据会员关注的问题精⼼准备了很久的授课,要求各会员单位把握学习机会,学以致⽤。
医疗器械标准管理中⼼母瑞红副所长对“分类⽬录正式实施后企业应⽤的常见问题和解决⽅式”展开授课。
深⼊浅出地解释了医疗器械分类的制定规则和修订过程,并针对医疗器械分类⽬录的使⽤⽅法逐⼀举例,为企业上了⼀堂⽣动的分类课。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标准管理中⼼易⼒⽼师针对“UDI系统技术研究进展及相关标准定制情况”进⾏解读,将UDI 这个新概念引⼊并针对其概念、技术研究内容、国外发展进展、国内发展需求、标准制定进展等⽅⾯详尽地展开授课,为我国医疗器械UDI的推⾏打下基础。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注册管理司黄伦亮⽼师针对“UDI系统建设⽅案及UDI规则制定情况”进⾏解读,从UDI在我国的制定背景、总体思路等⽅⾯解读了UDI在我国起源与发展,也表⽰了下⼀步的发展⽅向,希望与业内同⾏⼀起做好UDI的建设⼯作。
黄伦亮⽼师还针对“分类⽬录政策实施相关问题”展开解读,介绍了分类⽬录修订过程及实施进程,详尽地讲解了分类⽬录实施有关的问题并给出切实有效的解决⽅案。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标准管理中⼼余新华所长就“《分类规则》解读与《分类⽬录》动态调整探讨”展开解读,解读了医疗器械上市后的分类管理和特殊分类原则,并针对影响医疗器械风险程度的因素展进⾏了深⼊讲解。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标准管理中⼼戎善奎博⼠针对“《医疗器械分类⽬录》细分领域介绍——超声&激光”展开讲解,详细地讲解了超声⼿术设备及附件、激光⼿术设备及附件、⾼频/射频⼿术设备及附件、微波⼿术设备、冷冻⼿术设备及附件、冲击波⼿术设备等相关的分类相关情况。
医疗器械免疫毒性检测方法及流程
免疫毒性检测方案免疫毒性效应可分为4种类型,免疫抑制,免疫刺激,超敏反应和自身免疫。
免疫毒理评价中应注意:剂量-反应关系通常是不典型的;由于免疫系统的代偿,单一的指标改变,不足以反映免疫毒性,全身性的因素在免疫反应中起重要的作用;个体间存在的差异,要保证足够的动物数和纵向,横向的对照;种属间的差异;免疫终点和免疫毒性评价实验的最佳时间选择。
评价免疫毒性的前提,要清晰和保障:(一)动物因素的稳定性和正常化✓动物因素:✓动物来源✓动物运送✓饲养条件✓饲养环境的质量✓操作对动物的刺激(二)试剂和实验的标准化(三)免疫抑制毒性的评价策略一般因素✓动物种属选择✓剂量选择(要求至少有一个剂量能够引起动物组织学或功能学改变,选择的高剂量组不应导致动物体重下降超过对照组动物体重的10%)✓剂量-反应关系(高剂量可能导致免疫抑制,中等剂量无诱导作用,低剂量有免疫刺激作用;应当尽可能选择适当的低剂量)✓暴露持续时间(啮齿类动物为连续28天,大型动物可超过28天)✓暴露途径✓常规毒性研究与免疫毒性研究的关系(免疫功能指标,淋巴器官的组织学检查,血液学指标,临床化学参数,设置3个剂量组,其中有1或2个剂量已经做过常规的毒性试验。
)试验方案选择分级方案✓Ⅰ级(筛检阶段):血细胞计数,淋巴器官重量和组织学,直接PFC试验(是最敏感的免疫功能试验),淋巴细胞增殖反应,NK细胞活性✓Ⅱ级(机制研究阶段):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计数,T淋巴细胞依赖性抗原的抗体反应,DTH反应,T淋巴细胞毒性,巨噬细胞功能和宿主抵抗力测试。
分阶段试验方案✓一线试验➢淋巴器官组织学检查:采样,称重,染色。
胸腺的重量减少可反映潜在的免疫抑制,脾脏重量减轻与免疫毒性存在剂量相关,激活和静止的淋巴结同时检测,从胸骨和股骨收集骨髓,梅格-Giemsa染色或细胞学,FACS检测。
淋巴器官的组织学改变:骨髓,胸腺(退化/萎缩),脾脏(生发中心/萎缩),淋巴结,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标准血液学和临床化学参数:血细胞计数;骨髓毒性(集落形成试验);淋巴细胞亚型分析(B细胞,总T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单核细胞CD14+,NK细胞CD56+,免疫标志物的激活情况,CD25,CD62L,CD44或CD71);血清免疫球蛋白(ELISA检测IgG、IgM、IgA、IgE)➢T淋巴细胞依赖性抗体应答——体液免疫测定:注射特定抗原,一般在注射后5-10天内检测ELISA检测抗体水平。
2008年亚洲医疗器械法规协调年会在深圳召开
『1 A 1 Hi lJ h . yo . o ri ca l e :e i f 7 1 A. l ,o nD S Ga lrBiat iili rrve o a f v w sin erq i me t a dtc n lg [ r e i o ce c u r ns n h oo y J Wol R ve f e e e 1 d w
a eo rf n o lc un a i s 1T e o r a o k tp oe ut ei g ie g [ . h u n l f p i n p J J
To c l g c l c e c s 2 0 3 f )1 . 8 xio o i a i n e . 0 5. O 1 :9 2 S
J ur 1 fCln c l h r c l g , 0 5 4 f : 7 6 o na i i a a ma o o y 2 0 , 5 1 5 — 7 o P
f1 Yua aO. t hi S ts e Ph ttxiiysu yo 6 tk Hi os Y, ao hi t 1 ooo ct t d f T. a .
…
…
_…
…
l …
1…
…
_l
匠重 ; 委磋 f
20 0 9年 3 3卷 第 1 期
研 究 与 论 著
●
都发生了预 期变化 , 明免疫抑制的模型建 立成功。 说
这为进 一步 开展生物材料 的免 疫毒性初步检 测提供
了一种有价值 的实 验模型 。 在该 模型 上, 我们对 医用
热硫化硅橡胶进行 免疫毒性 的评价研究。 医用热硫化
硅橡胶是一种 目前临床常用的植入类生物材料, 根据 IO19 32 : 0 6 S 0 9 —0 2 0 的要求, 对于这类长期植入材料均
医疗器械的免疫毒性评价_杨晓芳
医疗器械的免疫毒性评价杨晓芳综述 奚廷斐审校(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北京100050) 摘要 随着对生物材料生物相容性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以及医疗器械在临床使用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些问题,人们开始认识到医疗器械与人体免疫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重要性。
单独致敏试验不能全面地评价生物材料类医疗器械免疫学的各个方面,不能为生物材料的临床使用提供安全有效的试验资料,不能为管理机构的决策提供可靠的技术数据。
本文着重介绍了医疗器械免疫毒性试验原理和方法。
关键词 医疗器械 生物材料 免疫毒性 评价Evaluation of Immunological Toxicity of Medical DevicesYang Xiaofang Xi Tingf ei(N ational Institute for the Contr ol of Pharmaceutical and B i olog ical Products,Beijin g 100050,Ch ina) Abstract T here has been increasing a ttentio n ov e r the past few year s o n the po tential fo r the medical dev ices to ca use chang es in the immune sy stems,and it w as necessar y to prov ide g uidance on ho w to address th e adv erse effects of medical devices o n the immune sy stem.Her e we intro duce the principles a nd methods fo r immuno t-ox ico log y testing o f medical devices.Key words M edical dev ices Bioma teria l Im muno tox ico lo gy Ev alua tio n1 引 言随着医学和生物材料技术的不断发展,医疗器械在替代人体组织、器官或改善功能方面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同时由于自体或异体器官的移植仍面临诸多困难,使得人类越来越依赖医疗器械,尤其是长期植入人体的医疗器械,比如人工心脏瓣膜等人工器官、血管支架等改善功能的医疗器械已经在临床大量应用。
医疗器械免疫原性现状概述
医疗器械免疫原性现状概述
杨晓芳;奚廷斐
【期刊名称】《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年(卷),期】2007(013)006
【摘要】随着近年医疗器械行业市场以及研发的飞速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由同
种异体或异种材料来源的医疗器械产品的使用,由于该类产品较其他材料类产品的生物相容性有显著的优势,因此在人体内长期植入的产品人们还是倾向于使用该类医疗器械产品。
同时,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同种异体或异种医疗器械产品的采集、制备、消毒和保存方法有了长足的进展,临床使用寿命不断延长,取得了较好的中远期疗效。
【总页数】2页(P50-51)
【作者】杨晓芳;奚廷斐
【作者单位】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医疗器械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北京,100050;
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医疗器械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北京,10005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46.6
【相关文献】
1.中国医疗器械灭菌包装现状及其相关思考之MDSP概述 [J], 吴春明
2.美国FDA医疗器械和放射健康中心(CDRH)医疗器械监管模式概述 [J], 沈翀
3.对动物源性医疗器械免疫原性评价的思考 [J], 田佳鑫
4.中国医疗器械专业市场“航母”正式启航——广州国览医疗器械城使命概述 [J],
5.深化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改革,促进医疗器械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国医疗器
械审评审批制度改革概述 [J], 王兰明;赵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医疗器械亚慢性毒性试验SD大鼠生理指标历史对照参考值范围的建立
医疗器械亚慢性毒性试验SD大鼠生理指标历史对照参考值范围的建立杨立峰;黄燕倩;莫怡飞;向健;张晓丽;卢玉沛【期刊名称】《中国医疗器械信息》【年(卷),期】2024(30)9【摘要】目的:建立亚慢毒性SD大鼠体重、脏器重量、脏器系数、血液学、凝血和血清生化等指标的正常参考值范围,为医疗器械亚慢性毒性试验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以本实验室近两年(2021年8月~2023年8月)的医疗器械亚慢性毒性试验的阴性对照组动物(300只,雌雄各半)为数据来源,均采取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的给药方式,剂量为10mL/kg,连续注射28d,称重后采血和解剖,检测血液学、凝血和血清生化学等指标,对心、肝、脾、肾、肾上腺、胸腺、脑、雄性(睾丸、附睾)、雌性(子宫、卵巢)等脏器进行称重并计算脏器系数,各指标雌雄之间进行统计学分析,以x±1.96s确定95%正常参考值范围。
结果:雄鼠和雌鼠在体重和脏器重量均有显著差异;脏器系数方面,肝、肾上腺、胸腺、脑有显著差异;血液学和凝血方面,除PLT 外其他指标均有显著差异;血清生化方面,Alb、ALP、ALT、AST、TCHO、GLU、TP、TG、BUN、K^(+)、Na^(+)和Cl^(-)均有显著差异,在体重、脏器重量、脏器系数、血液学、凝血和血清生化方面雌雄之间的CV值都相对一致。
结论:本研究建立的SD大鼠生理指标正常参考值范围可为医疗器械亚慢性毒性试验提供参考依据。
【总页数】4页(P23-26)【作者】杨立峰;黄燕倩;莫怡飞;向健;张晓丽;卢玉沛【作者单位】广东省医疗器械质量监督检验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32【相关文献】1.密蒙花颗粒对亚慢性毒性实验中SD大鼠血液生化指标的分析2.SD大鼠亚慢性经口毒性试验相关参考值的建立3.SD大鼠90d喂养试验生理生化指标正常参考值的研究4.SD大鼠血液生化指标正常参考值范围的探讨5.SD大鼠毒性试验生殖指标参考值建立及不同体重大鼠孕后生殖指标分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含银医疗器械质量检验中的几点建议
含银医疗器械质量检验中的几点建议
母瑞红;杨晓芳;冯晓明;奚廷斐;白东亭
【期刊名称】《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年(卷),期】2008(014)010
【摘要】含银医疗器械因没有相应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可依,企业注册质量标准技术要求不统一,给市场监管带来不便.本文对目前含银医疗器械质量检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质量技术要求及银含量检测方法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总页数】3页(P29-31)
【作者】母瑞红;杨晓芳;冯晓明;奚廷斐;白东亭
【作者单位】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北京,100050;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北京,100050;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北京,100050;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北京,100050;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北京,10005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46
【相关文献】
1.对原棉加工质量检验的几点建议 [J], 刘新民
2.含银医疗器械的质量检验方法探讨 [J], 郎涛
3.关于复方丹参片质量检验的几点建议 [J], 秦增贵;张红波;牛其云
4.从氯化银及含银废液中回收硝酸银的研究 [J], 韩兰英;李祚华;刘林海
5.论缺陷医疗器械损害中质量检验的完善——从一例医疗器械损害赔偿案说起 [J], 刘东兴;蒋彬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动物源性医疗器械免疫原性研究、评价与控制的原则
动物源性医疗器械免疫原性研究、评价与控制的原则关于对动物源性医疗器械免疫原性的研究、评价与控制是建立在对产品免疫原性风险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动物源性医疗器械风险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
动物源性医疗器械免疫原性的研究、评价与控制资料主要包括:免疫原性毒理学/临床相关文献数据资料、免疫毒理学试验资料、免疫原性风险相关的质量控制资料以及免疫原性相关不良事件资料等。
一、免疫原性毒理学/临床相关文献数据免疫原性毒理学/临床相关文献数据主要包括类似产品或材料作用于人体引发免疫应答的途径、发生免疫反应的种类、程度和可能性以及已报道的免疫毒理学数据等。
引用文献时需注意文献数据的可靠性和与申报产品的相关性,并提供文献文本。
二、免疫毒理学试验注册申请人可根据申报产品与已在境内上市产品在免疫原性影响因素(包括动物种类、取材组织、处理工艺原理、与人体接触方式等)上的可比性和免疫原性风险评价相关文献数据的充分性决定是否进行免疫毒理学试验。
如申报产品免疫原性风险与已上市产品无可比性,且无充分的文献数据评价其免疫原性,则需进行免疫毒理学试验。
免疫毒理学试验可按照YY/T16886.20/ISO10993-20进行。
注:在按照ISO10993-20进行动物试验的免疫毒理学评价时宜充分考虑到动物种属对动物源性生物材料/医疗器械免疫反应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三、免疫原性风险相关的质量控制即使申报产品与已上市产品免疫原性风险具有可比性或免疫原性评价的文献数据充分,甚至已通过免疫毒理学试验进行了免疫原性的评价,注册申请人也仍需进行免疫原性风险相关的质量控制。
免疫原性风险相关的质量控制用于保证产品免疫原性降低工艺的稳定性,进而保证产品在批量生产后免疫原性风险持续可控。
建立免疫原性风险相关的质量控制,首先需建立能够反映免疫原性降低工艺稳定性的产品或中间品的性能指标(因体内试验不易操作且不易建立定量指标,故一般为通过体外试验建立的性能指标,如物理、化学指标),然后通过对这些性能指标进行验证和控制来实现对免疫原性降低工艺的稳定性以及批量生产产品免疫原性的控制。
免疫毒性检测指标的敏感性与预测性分析
免疫毒性检测指标的敏感性与预测性分析
龚诒芬
【期刊名称】《卫生研究》
【年(卷),期】1995(0)S2
【摘要】免疫毒性检测指标的敏感性与预测性分析龚诒芬(北京放射医学研究所,北京100850)外源性化学物对机体的免疫毒性涉及全身免疫器官和局部免疫器官,因此,检测免疫毒性要用多项指标来进行综合性评价[1]。
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提出了繁简不一的检测方案,其中,...
【总页数】3页(P12-14)
【关键词】免疫毒性;检测指标;符合率;遗传毒性;化学物;致癌性;预测性;淋巴细胞转化;表面标志;试验组合
【作者】龚诒芬
【作者单位】北京放射医学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114
【相关文献】
1.大型特种车驾驶员驾驶适性检测指标敏感性分析 [J], 杨希锐;刘平方
2.煤巷掘进突出危险性预测及敏感性指标初步分析 [J], 成恒棠
3.比德煤业18#煤层突出危险性预测指标敏感性初步分析及敏感指标临界初值确定[J], 李仕学;
4.比德煤业18#煤层突出危险性预测指标敏感性初步分析及敏感指标临界初值确定[J], 李仕学
5.Ki-67、p53等免疫指标在上皮性卵巢癌预后判断及化疗敏感性预测中的价值[J], 毕莹莹;程忠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医疗产品细胞毒性3种评价方法的比较
医疗产品细胞毒性3种评价方法的比较房红莹;顾冠彬;杨珠英;徐培君;万海燕【期刊名称】《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年(卷),期】2005(025)004【摘要】目的比较评价医疗产品细胞毒性的3种方法,即MTT法、活细胞计数法及形态观察法.方法用MTT法、活细胞计数法及形态观察法对19种医疗产品进行细胞毒性测试,并对样品毒性分级及作出合格与否的判断,比较这些方法之间的符合程度及在检测细胞毒性方面各自的优缺点.结果MTT法与活细胞计数法的毒性级别判断符合率为73.7%(14/19),判断样品合格与否,两者符合率为94.7%(18/19),15号样品MTT法毒性级别判为4级,但细胞形态观察法发现细胞形态正常,贴壁生长良好,结果与活细胞计数法一致.重复3次检测,仍出现这种现象.结论MTT法操作简便,人为误差小,更适于多种医疗产品的同时检测,但对于MTT检测不合格产品要结合活细胞计数法及形态观察法,作出综合判断.【总页数】4页(P605-608)【作者】房红莹;顾冠彬;杨珠英;徐培君;万海燕【作者单位】苏州大学医学院,微生物学教研室,江苏,苏州,215007;苏州大学医学院,微生物学教研室,江苏,苏州,215007;苏州大学医学院,微生物学教研室,江苏,苏州,215007;苏州大学医学院,微生物学教研室,江苏,苏州,215007;苏州大学医学院,微生物学教研室,江苏,苏州,21500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18【相关文献】1.医疗产品体外细胞毒性的试验研究 [J], 杨珠英;房红莹;顾冠彬;万海燕2.口腔材料细胞毒性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 [J], 石平3.医疗产品国内国际电磁兼容标准的比较 [J], 李艳华4.体外替代安全评价方法的验证-代谢性相互作用对细胞毒性的影响 [J], 周晶晶;杨明;毛玉昌;陆解旗;杨幼明;胡卓汉5.基于北京城乡差异化比较研究的老年人医疗产品设计 [J], 彭鼎;赵超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医疗器械免疫原性评价与试验策略
医疗器械免疫原性评价与试验策略
刘成虎;吴平;施燕平;王敏
【期刊名称】《中国医疗器械杂志》
【年(卷),期】2012(036)001
【摘要】重点介绍了医疗器械免疫原性评价的试验策略,以期将来能建立一套科学的医疗器械免疫原性评价程序,进一步完善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的标准体系.
【总页数】3页(P56-58)
【作者】刘成虎;吴平;施燕平;王敏
【作者单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济南医疗器械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山东省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重点实验室;山东恒信检测技术开发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318
【相关文献】
1.在《免于进行临床试验的第二、三类医疗器械》目录内的医疗器械注册临床评价文件编制要求 [J], 吴郦媛
2.在《免于进行临床试验的第二、三类医疗器械》目录以外的医疗器械注册临床评价文件编制要求 [J], 吴郦媛
3.关于发布《用于口腔的医疗器械生物相容性临床的评价第1单元:评价与试验项目选择》第4项行业标准的通知 [J],
4.对动物源性医疗器械免疫原性评价的思考 [J], 田佳鑫
5.新型重组5型腺病毒载体埃博拉疫苗在中国健康成人中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初步评价: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Ⅰ期临床试验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五部分 体外细胞毒性试验.doc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5部分:体外细胞毒性试验1 范围GB/T 16886 的本部分阐述了评价医疗器械体外细胞毒性的试验方法。
这些方法规定了下列供试品以直接或通过扩散的方式与培养细胞接触和进行孵育;a)用器械的浸提液,和/或b)与器械接触。
这些方法是用相应的生物参数测定哺乳动物细胞的体外生物学反应。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GB/T 16886 的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部分。
GB/T 16886. 1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1部分:评价与试验(GB/T 16886.1-2001,idt ISO 10993- 1:1997)CB/ T 16886. 12-2000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12部分:样品制备和参照材料(idt ISO 10993-12 :1996)3 术语与定义GB/ T 16886. 1/ ISO 1993-1中确立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部分。
3.1阴性对照材料negative control material按照本部分试验时不产生细胞毒性反应的材料。
注:阴性对照的目的是验证背景反应,例如高密度聚乙烯1)已作为合成聚合物的阴性对照材料,氧化陶瓷棒则用作牙科材料的阴性对照物。
3.2阳性对照材料 pos itive control material按照本部分试验时可重现细胞毒性反应的材料。
注:阳性对照的白目的是验证相应试验系统的反应,例如用有机锡作稳定剂的聚氯乙烯2)已用作固体材料和浸提液的阳性对照,酚的稀释液用于浸提液的阳性对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高密度聚乙烯可从美国药典委员会(Rockvillie, Maryland, USA)和Hatano研究所食品和药品安全中心(Ochiai 729-5 ,Hanagawa.257-Japan)获得。
免疫毒理学的评价方法及其研究进展
免疫毒理学的评价方法及其研究进展
齐丽娟(综述);李宁(审校)
【期刊名称】《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
【年(卷),期】2008(035)003
【摘要】近年来,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强调对药物和化学物质的安全性评价,而在
安全性评价中免疫毒性检测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建立灵敏、特异、可靠、简便的免疫毒理学检测技术和方法。
本文依据近年来国内外的相关文献资料,从免疫毒性的概念和内容、免疫毒理学的常规评价方法、免疫毒理学的新技术和新方法以及由一些权威国际机构制定的免疫毒性评价的指导原则等方面对免疫毒性的研究进行了阐述。
【总页数】7页(P174-180)
【作者】齐丽娟(综述);李宁(审校)
【作者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北京10005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94.1
【相关文献】
1.免疫毒理学体外替代方法研究进展 [J], 陈虹;王春仁;周小婷;张梅玲;韩倩倩;赵丹妹
2.结核病新疫苗的免疫毒理学评价方法研究 [J], 都伟欣;董娜;陈保文;徐苗;杨蕾;卢锦标;沈小兵;王国治
3.药物免疫毒理学试验方法的研究进展 [J], 汪涛;陆国才;袁伯俊
4.纳米材料免疫毒理学研究进展 [J], 张婷;唐萌;浦跃朴
5.水生生态系统中 POPs 的免疫毒理学研究进展 [J], 李风铃;江艳华;姚琳;王联珠;翟毓秀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一种评估CART细胞输注后免疫毒性检测方法[发明专利]
专利名称:一种评估CART细胞输注后免疫毒性检测方法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发明人:史子啸
申请号:CN201811113042.0
申请日:20180925
公开号:CN110940812A
公开日:
20200331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评估CD19CART细胞免疫毒性的方法。
主要通过体内实验来检测
CD19CART对机体是否产生非肿瘤组织的靶向毒性、肿瘤组织的脱靶毒性、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
系统的阐述了CART细胞进入临床前的免疫毒性。
申请人:上海恒润达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201210 上海市浦东新区张江路1238弄1号楼9楼
国籍:CN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疗器械的免疫毒性评价杨晓芳综述 奚廷斐审校(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北京100050) 摘要 随着对生物材料生物相容性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以及医疗器械在临床使用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些问题,人们开始认识到医疗器械与人体免疫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重要性。
单独致敏试验不能全面地评价生物材料类医疗器械免疫学的各个方面,不能为生物材料的临床使用提供安全有效的试验资料,不能为管理机构的决策提供可靠的技术数据。
本文着重介绍了医疗器械免疫毒性试验原理和方法。
关键词 医疗器械 生物材料 免疫毒性 评价Evaluation of Immunological Toxicity of Medical DevicesYang Xiaofang Xi Tingf ei(N ational Institute for the Contr ol of Pharmaceutical and B i olog ical Products,Beijin g 100050,Ch ina) Abstract T here has been increasing a ttentio n ov e r the past few year s o n the po tential fo r the medical dev ices to ca use chang es in the immune sy stems,and it w as necessar y to prov ide g uidance on ho w to address th e adv erse effects of medical devices o n the immune sy stem.Her e we intro duce the principles a nd methods fo r immuno t-ox ico log y testing o f medical devices.Key words M edical dev ices Bioma teria l Im muno tox ico lo gy Ev alua tio n1 引 言随着医学和生物材料技术的不断发展,医疗器械在替代人体组织、器官或改善功能方面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同时由于自体或异体器官的移植仍面临诸多困难,使得人类越来越依赖医疗器械,尤其是长期植入人体的医疗器械,比如人工心脏瓣膜等人工器官、血管支架等改善功能的医疗器械已经在临床大量应用。
生物相容性评价是对这些医疗器械进行风险评估的重要而有效的手段,国际标准化组织(ISO/TC194)颁布的《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系列标准(ISO10993)明确列出了细胞毒性、遗传毒性、全身毒性、致敏和刺激反应、血液相容性、生物降解等生物学评价试验项目,用于医疗器械的生物安全性评价。
随着对生物材料生物相容性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以及医疗器械在临床使用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些问题,使得人们开始认识到医疗器械与人体免疫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重要性[1~4]。
免疫系统是人体抗击外源性物质的屏障,对植入人体的异体、异种材料或合成材料会产生一系列免疫防御反应,包括非特异的炎症反应,特异的抗体/抗原反应、补体激活、细胞因子和化学因子表达等等。
免疫系统包括复杂的器官和细胞,正常情况下处于微妙的平衡状态,与有免疫毒性的物质接触会打破这种微妙的平衡,而对机体产生不利的影响,比如免疫抑制、过敏或自身免疫。
免疫系统的改变对于人类健康潜在的不利影响越来越成为科学和公众日益关心的问题。
受影响的机体可能没有明显的疾病,但是会表现为越来越不能抵御那些普通的疾病,比如过敏疾病和普通疾病(常见的伤风、感冒或者耳炎等等)[5~13]。
医疗器械或生物材料一次或多次接触机体后能够激发和诱导免疫系统,导致机体产生致敏反应,目前多采用致敏试验(封闭斑贴法和最大剂量法是致敏试验使用率最高的两种方法,也是国际标准ISO 10993-10中列出的两个方法)用于评价医疗器械或生物材料对机体免疫系统的影响。
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人类对自身健康的更多关注,显而易见,致敏试验已经不能满足医疗器械免疫学评价的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J Biomed Eng 2007;24(5)∶1191~1195 要求——许多医疗器械的致敏试验在临床前评价时均为阴性结果,而在临床使用中出现了致敏的不良反应,例如乳胶产品、金属植入材料和牙科材料等医疗器械产品。
对于一些异种动物来源的产品例如猪纤维蛋白原止血胶(纤维蛋白封闭剂)等产品具有潜在诱导人体产生抗体的作用。
因此,单独致敏试验不能全面地评价生物材料类医疗器械免疫学的各个方面,不能为生物材料的临床使用提供安全有效的试验资料,不能为管理机构的决策提供可靠的技术数据。
目前,科学家们对于医疗器械材料的免疫毒性尚在研究阶段,对于如何更系统、全面的评价材料的免疫毒性正在进行不懈的努力。
现今已经报道了部分材料与免疫毒性的关系,其中有关金属的免疫毒性研究结果则尤为引人注目:比如,I型超敏反应与塑料和聚合物(丙烯酸树脂/丙烯酸盐)以及金属盐类(比如镍、铬,以及牙科用汞合金)有关;IV型超敏反应与低分子量有机分子以及医疗器械中的金属和金属盐有关;特定金属(比如镍和汞)可能造成免疫抑制;自体免疫与器械植入物中的特定金属也有关(如汞和金)[14-24]。
2003年国际标准化组织起草了一份《医疗器械免疫毒性试验原理和方法》的技术报告,该报告在2005年又重新讨论并形成DIS稿(标准草案稿),经表决已获得通过[25]。
2 免疫毒性概述免疫毒性(即对免疫系统的影响)是因为有毒性的外源物质与免疫细胞相遇并杀死了这些细胞;或者外源物质扰乱了免疫应答并改变了其结果。
很难提早预料到是否会发生免疫毒性反应,但是我们还是可以根据已知的免疫理论来作推断。
首先,能够激发免疫应答的物质必须是外源性的。
最可能有免疫原性的物质首推蛋白质,其次是多聚糖,然后是核酸、脂肪。
小分子量的物质一般没有免疫原性,但是它们可以通过连接到宿主蛋白质并改变蛋白质的结构而获得免疫原性,称为半抗原。
聚合材料、陶瓷材料以及金属材料可能具有滤出物、磨损或可降解的部分而能够连接到宿主蛋白质上。
生物源性的材料比如胶原、天然乳胶蛋白、白蛋白以及动物组织等等,都是已知的能够激活免疫应答的物质,因此必须改变而让这些材料失去免疫毒性。
例如,为了让大分子物质失去免疫毒性,可以让其降解为小分子物质免疫毒性物质通常是指化学物质(如药物)或生物分子,也包括它们的降解产物。
在特定的情况下,也包括物理因素(如辐射)。
目前已知的大多数的免疫毒性反应与材料的添加剂密切相关,因此,这些化学物质的接触性评估对于确定是否会发生免疫毒性反应是非常重要的。
表1给出了医疗器械在接触人体不同部位、不表1 医疗器械潜在的免疫毒性Table1 Potential immunological outcomes身体接触部位接触时间免疫毒性12345与体表接触的医疗器械皮肤A×—×——B×××——C×××××粘膜A×—×××B×××××C×××××损伤或愈合的表面A×—×××B×××××C×××××介入医疗器械血路——直接或间接A×—×—×B×××××C×××××组织,骨,牙齿的介入器械A×—×××B×××××C×××××植入医疗器械组织,骨髓以及其它体液A×—×××B×××××C××××× 注:A=限制接触((24h);B=延长接触(24h~30d);C=永久接触(>30d);1=超敏/刺激;2=慢性炎症;3=免疫抑制;4=免疫激活;5 =自身免疫。
1192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第24卷同时间潜在的免疫毒性效应。
3 免疫毒性的评价方法3.1 一般原则免疫毒性试验可以分为体外法和体内法。
与体内法相比,体外法不能与免疫系统直接接触而受到限制。
另外,由于体外法还没有被完全开发和标准化,需要将动物试验的数据推论到人体(通过阐述免疫学机理),也使得这一方法受到限制,但他们仍是有利于对免疫毒性机理的研究。
免疫毒性研究的一个重点是通过啮齿动物实验研究和评价物质的不良影响。
虽然有些试验已被证实是有效的试验方法,但是在许多情况下,这些试验的生物学意义和免疫毒性的预测性仍是需要慎重考虑的。
对免疫系统潜在影响的指标有:淋巴器官重量或组织学的改变,周围白细胞总数及分类的变化,淋巴组织细胞结构的减低,对机会病原体或肿瘤的易感性增加。
因此免疫毒性试验要考虑的就是确认这些变化并对机体的影响作出评价。
免疫毒性试验可以分为非功能性试验和功能性试验。
非功能性试验的数据具有可描述性,比如形态/数量的改变,淋巴组织大小的改变,淋巴细胞的数量以及免疫球蛋白或其他免疫功能指标水平的改变等等。
相反,功能性试验反映细胞和/或器官的活性,比如淋巴细胞对有丝分裂或特异性抗原的增殖反应,细胞毒性,以及特异性抗体的形成等等(比如绵羊红细胞试验)。
免疫反应的试验和指标举例见表2。
表2 免疫应答评价指标试验举例Table2 Examples of tests for and indicators of the evaluation of immune responses免疫应答功能性试验可溶性介质非功能性试验显型其他2组织/炎症植入/系统性N.A.1细胞表面标记器官重量分析ISO10993-6,ISO10993-11体液应答抗原加佐剂的抗体应答免疫测试(比如EL IS A)3,补体(包括C3a和C5a过敏毒素)细胞表面标记空斑形成细胞免疫复合物淋巴细胞增殖抗体依赖性细胞的毒性被动皮肤过敏反应直接过敏反应细胞应答T-细胞豚鼠致敏测试3细胞因子表型细胞表面标记大鼠局部淋巴结测试T-细胞亚型指示物(辅助和细胞毒大鼠耳肿胀试验(Th1,Th2)性T-细胞)淋巴细胞增殖试验混合淋巴细胞反应N K-细胞肿瘤细胞毒性N.A.细胞表面标记巨噬细胞和其他单核细胞噬菌作用3细胞因子M HC标记抗原表达(IL1,TN Fα,IL6,TGFβ,IL10,γ-干扰素)树突状细胞T-细胞的抗原表型N.A.细胞表面标记血管内皮细胞活性粒细胞(嗜碱细胞,嗜酸细胞,中性细胞)去颗粒作用噬菌作用化学因子,生物活性因子,炎症细胞因子,酶N.A.细胞化学宿主防御对细菌病毒和肿瘤的防御N.A.N.A.临床指征N.A.N.A.N.A.过敏,皮疹风疹,水肿淋巴结病炎症 注:1N.A.=未实行;2许多人类自身免疫疾病的动物模型已经建立,但是还没有推荐为生物材料/医疗器械引起的自身免疫的常规试验; 3最常用的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