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语言学史
语言学史概要重点
语言学史概要重点一、语言学的起源在人类历史上,语言学的诞生可以追溯到大约两千年前的古印度。
当时,印度的婆罗门阶层开始研究梵文语言,探讨语言规律。
此后,受到梵文语言研究方法的影响,语言学逐渐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
二、语言学的发展1. 欧洲语言学欧洲的语言学起源于古希腊。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在哲学研究中提及语言,开启了欧洲语言学的先河。
之后,欧洲的中世纪天主教会也在研究拉丁语等语言。
直到20世纪初,欧洲语言学家才真正开始进行语音学、语法学、词汇学等方面的研究。
2. 美国语言学美国语言学的诞生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期。
当时美国开始进行语言普查,研究各地语言的分布与演化。
20世纪初,美国大学开始设立语言学系,逐渐成为了语言学研究的重要力量。
三、语言学的主要流派1. 结构语言学结构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一种结构化的系统,它主要研究语音、语法、词汇等语言结构方面的内容。
2. 生成语言学生成语言学主张从语言学习和语言使用等角度来研究语言,它认为语言是人类智力的产物,需要通过特定的规则来描述。
3. 语用学语用学研究语言的实际应用,理解语言使用者的意图、情感等诸多方面。
四、语言学的研究成果1. 语音学语音学研究语音的发音规律,探讨不同语言之间的音节、音调、语音结构等方面的差异。
2. 词汇学词汇学主要研究单词的含义,探讨如何从单词中推导出词性、语法等方面的信息。
3. 语法学语法学主要研究语言的语法结构和规则。
4. 语义学语义学主要研究语言的意义,探讨语言中词汇、句子等单元的含义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五、对语言学的影响语言学不仅仅是一门学科,它还对社会、文化、科学等产生了重要影响。
1. 社会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研究语言使用的社会因素,包括口音、方言等方面。
它为语言的教育、规范化等方面提供了理论支持。
2. 计算语言学计算语言学是人工智能领域的一个分支,它将语言学方法应用到计算机程序开发中,致力于让计算机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语言。
中外语言学简史
整个西方语言学史的历史阶段(5个)1语文学:公元前3世纪对古籍做注释和校对,是语言学研究的开端,到公元前16 17世纪出现复兴和繁荣2传统语法阶段:古希腊18世纪依赖逻辑范畴建立语法范围,依照拉丁语法建立起来的3历史比较语言学:运用历史比较法研究语言的亲属关系及其演变的过程的语言学。
在19世纪初广泛研究印欧语系的语法上建立起来的,是语言学史上的里程碑,标志着语言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4结构语言学:以语言的结构主要的研究对象的语言学,19世纪初洪堡特就开始了语言结构分析,20世纪初语言学的重心转移到结构主义语言学5生成语言学:以语言的生产和转换能力为研究对象的语言学,1957乔姆斯基《句法结构》使欧美语言学发展进入新阶段。
重要语言学家:瓦罗《论拉丁语》:古罗马著名学者之一,第一个真正的拉丁语法专家,代表作《论拉丁语》。
最有价值的部分是关于语法的研究(捍卫“类比”原则)包括1词源学2形态学3句法学《论拉丁语》是研究拉丁语的专著,涉及语言学理论方面及一些残留问题。
洪堡特及其理论贡献:普通话语言学的奠基人。
贡献:语言学理论“把语言看作一种不间断的创造活动”是其核心,认为:1语言中没有静止的东西2语言整体分割的词和语法规则只是一种人为的毫无生气的冷了的溶岩石3在深入研究语言创造活动特征的过程提出“语言四部形式”的概念。
语言的三类型:孤立语粘着语曲折语特鲁别茨柯伊《音位学原理》20世纪语言学的经典著作。
威廉·琼斯:历史比较语言学创始人,1789在亚洲学会宣读了《三周年演说》的论文,确定了梵语和拉丁语、希腊语和日耳曼语有亲缘关系,琼斯的发现掀起了研究梵语的热潮。
施莱歇尔语言理论:提出了自然主义语言观开创了自然主义学派1语言有机体理论突出了语言的物质性,忽略了语言的本质属性社会性2语言生命的两个时期的假说(荒谬)。
语言:成长时期、衰老时期。
认为成长期语言由简单的结构形式变为更复杂的结构形式,衰老时期有最高点逐渐衰老,形式也遭到损坏3语言发展阶段4语言谱系树理论:把整个印欧语系比作一颗树的树干,分支是各种印欧语(如斯拉夫语、立陶宛语)分支上有细支,代表印欧各种方言,此理论首次明确提出亲属语言谱系种类的问题,用树形方法形象的表达了对语言相互关系的看法,但从理论上犯了一个根本性的错误。
中外语言学史
第一章导论第一节语言学的基本问题一、语言学的对象和任务(一)对象:语言(二)任务:研究语言的结构规律和演变规律。
二、语言学的分类:普通语言学、理论语言学、共时语言学、专语语言学、历时语言学、应用语言学。
三、语言学在科学体系中的地位:语言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它既与社会科学有密切关系,又与自然科学有密切关系。
四、语言学理论:过去与现在(一)语言学的三个发展阶段:规定:传统语法→描述:历史比较语言学、结构主义语言学→解释:转换生成语言学(二)形式和意义的研究发展历程:传统语法学研究意义→结构语法研究形式→系统功能语言学把形式和意义结合起来第二节中西古代语言学的异同一、语言学的三大发源地(一)早期的语言研究——语文学(二)三大发源地:中国、印度、希腊-罗马1、中国:文字——《说文解字》小学音韵:《切韵》、《广韵》训诂:《尔雅》、《方言》2、印度:巴尼尼《梵语语法》(公元前4世纪),古印度语言学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3、希腊—罗马迪奥尼修斯·特拉克斯《希腊语法》:古希腊的语言学主要是从哲学方面来研究语言问题。
二、三大发源地的古典语言学之异同(一)共同点:1、语言学的发生都跟哲学、逻辑学有关。
2都与诠释古代经典有关,研究对象是文献语言。
(二)不同点:1、印欧语和汉语的结构和形式不大相同,这就决定了研究内容也不大相同。
2、中国古代有无完整的语法学,说法不一。
至少在先秦两汉和隋唐两宋时期并无语法著作产生。
而印度、希腊-罗马的语言研究,语法学一直长盛不衰——最为重要的不同第二章先秦的语言研究第一节先秦诸子的语言理论一、语言学与社会存在——名实关系(一)墨家:“所以谓,名也;所谓,实也。
”、“所以谓”:用来做称呼的—能指、“所谓”:所称呼的事物—所指(二)名家:尹文子:“名者,名形也;形者,应名也。
”(名称是给“形”命名的,“形”是与名称相应的)公孙龙:“夫名,实谓也。
知此之非此也,知此之不在此也,则不谓也;知彼之非彼也,知彼之不在彼也,则不谓也。
中外语言学史的意义和价值
中外语言学史的意义和价值
中外语言学史对于研究语言的起源、演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以下是几点具体的价值:
1. 了解语言的本质:通过研究中外语言学史,可以深入了解人类语言的起源、结构和功能。
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语言是如何被运用和影响人类思维、沟通和文化的。
2. 探索语言间的关系:中外语言学史还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不同语言之间的联系和影响。
通过比较语言家族、语言类型和语言变种等方面的研究,我们可以揭示出语言间的共性和差异,从而进一步推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3. 促进语言教育和翻译研究:研究中外语言学史可以为语言教育和翻译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通过了解语言的演变和发展过程,我们可以更好地设计语言教学方法和策略,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4. 促进文化交流和传承: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文化的传承和交流需要语言作为载体。
通过研究中外语言学史,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现象和习惯用法,从而促进跨文化的对话、理解和尊重。
总而言之,中外语言学史的研究有助于深入探索语言的本质、语言间的联系、语言教育和翻译研究以及文化交流和传承等方面的问题,具有重要的学术和实践价值。
四川外国语大学中外语言学史期末复习资料
四川外国语大学中外语言学史期末复习资料一、填空题(25分,每空格1分)1.尔雅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地汇编训诂的著作,也是汉语语言学史上的第一部专著。
2.《尔雅》的编撰目的是:沟通各地方言和解释古今异言。
3.关于《尔雅》的作者,历来有三种说法:孔子的门人所作,周公旦所作,汉儒。
4.训诂释义的方法分为三种:形训、声训、义训。
《尔雅》主要采用义训。
5.西汉的扬雄写成了第一部研究汉语方言的著作《方言》。
6.《方言》全称《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
7.“六书”名称最早出现在《周礼地官保氏》,但没有说明其内容。
8.《说文解字》中的文字写法以篆文为主,如果“古文”“籀文”与此不同时,把“古文”“籀文”作为“重文”放在解说后面,然后再加以说明。
9.《释名》是汉语语言学史上第一部研究语源的专著,关于它的作者,历来有两种说法:《后代书》的刘珍说和《三国志》的刘熙说。
10.《尔雅》主要采取义训方法释义。
11.早期的印度语言研究,没有可靠的文字记载。
现在对梵语语言的了解,主要是依据潘尼尼的伟大著作《八书》,它是一部樊语语法著作。
12.印度语言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般语言理论和语义,语音和音位。
语法描写。
13.潘尼尼的语法论述全面叙述了梵语的构词规则。
他的叙述全部用警句写成。
14.我们现在常用的“零位”描写手段是潘尼尼首先创用的。
15.王仁煦为《切韵》刊正谬误,增加文字及注释,于唐龙兴二年(公元706年)写成《刊谬补缺切韵》五卷。
16.中世纪是教会势力浓厚的时代,当时的教育以“七艺”为主要内容。
在当时的学校都设有三艺和四艺,前者指语法学、修辞学和逻辑学,后者包括算术、几何、音乐和天文学,两者和在一块即所谓的“七门自由艺术”,简称“七艺”。
17.十二世纪的《首篇语法专论》是对冰岛语法研究的一部代表作。
18.中世纪语言学最突出的成就是经院哲学影响下的思辩语法。
它的研究方法,主要是运用亚里士多德的演绎推理法。
19.中世纪另一位重要的语法学家是希思帕尼斯。
中西语言学史的会通和颖悟
中西语言学史的会通和颖悟1.研究语言学史的乐趣虽然语言是极普通的东西,“语言学”(linguistics)在常人眼里却是一门枯燥的学问;至于“语言学史”(history of linguistics),岂非更加乏味?但若能脱出专业技术史,上升至科学史、文化史和社会发达史的层面,视域将大为拓宽,对象将更其丰富,研究的乐趣也将随之增加。
而若能贯通中西,跨接古今,融会自然与人文,则于专门的学术史外,尤可达到一种历史哲学的意境,求得对人性概念的深在认识。
2.四大传统,两条主线1)综言之,世界语言学有四大传统:希腊-罗马,印度,希伯来-阿拉伯,中国。
2)归简之,可得两条主线:印欧屈折语型——用拼音文字,语法多显性标志,尤重逻辑分析;中国孤立语型——用语素文字,语法多隐性范畴,偏重音义字学。
3)析言之,则四大传统之外有支流,传统内部有差异。
欧、美既不同,欧洲内部亦有别。
今人谈“中西”语言差异,多据汉、英二语立论,实则英语已非典型的屈折语,不足以代表“西方”(印欧)语言。
3.个案探考史的研究,当立足个案探考。
个案为点,时代为线,国别为面;由点至线至面,进而上达通史,方能稳固根柢,避免悬空。
1)西方语言学史案例——洪堡特2)中国语言学史案例——《马氏文通》3)中国学术史案例——清学环境4.史学理论和方法“中国于各种学问中,惟史学为最发达;史学在世界各国中,惟中国为最发达”(梁启超)。
然而就学术专史论,西方注重理论方法,长于哲学思辩,不无高明之处。
如“叙实原则”说,“范式转换”说。
中国史界向有一种优良传统,重视史家个人的学养品格,要求治史者具备五项基质,即“才、学、识、德、责”。
今天的学术史研究者,不妨仍以此为训,但求创意,不逐大全,视相弊救偏为己任。
方法上,则应注重文本,回归实证,不为大空之论,为可验证之学。
[清]颜元:“一人行之为学术,众人从之为风俗。
”(《恕谷年谱》)语言起源神话[汉]应劭《风俗通义》:“俗说开天辟地,未有人民。
语言学史大事记
语言学史大事记约公元前1500年:古印度有用古代梵文写成的典籍《吠陀》。
约公元前14世纪前后数百年:中国商朝使用铭刻于龟甲和兽骨上面的文字,即甲骨文。
公元前770-221年:中国先秦诸子曾就“名实”问题展开争论,涉及到了一些语言问题。
《公羊传》和《谷梁传》中,牵涉到了古代汉语的一些语法问题。
约公元前4世纪:古印度的波你尼(Pānìnì)写成《梵语语法》(即《波你尼经》)。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其名著《对话》中对语言问题多有论及。
约公元前3世纪:古印度的梵罗鲁基(Vararuki)为《梵语语法》作注,并著有《摩诃罗什利》,从中可以看出历史比较法的萌芽。
古希腊亚里士塔尔库斯(Aristarchus)和则诺多图斯(Zenodotus)曾对语言进行较深入的分析,归纳各种范畴,分出各种词类,制订适当术语,开辟了语言科学的新纪元。
中国《尔雅》成书,它是一部重要的辞书,首开按词的义类编排词语的体例。
约公元前3世纪-2世纪:古希腊狄奥尼修斯·特拉克斯(Dionysius Thrax)著成《希腊语语法》。
古罗马语法学家瓦罗(Varro)著成《拉丁语研究》。
公元前221年:中国秦始皇统一文字,废除战国各种文字形体,而以小篆为标准。
公元前53-18年:西汉末扬雄著《方言》(全名《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是中国第一部比较方言词汇的重要著作,也是世界方言学史上的第一部不朽著作。
公元100年-121年:东汉许慎著《说文解字》,是中国影响极大的第一部字书,共收9,353字,重文1163字,分为540部首。
公元2世纪:中国语言文字研究中出现反切注音法。
汉末郑玄大量注释经籍。
刘熙著《释名》,是中国古代一部词源学的著作。
约公元3世纪初:魏时的李登著《声类》,是中国古代的第一部韵书。
张揖著《广雅》。
约公元4世纪初:晋朝吕静著《韵集》,是早期韵书之一。
吕忱著《字林》,是一部按汉字形体分部编排的字书,收字12,824个,分部与《说文》一样。
中外语言学史课件——3、《中国现代语法》《中国文法要略》
• 中国语言学家、诗人。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白县人。 • 1916年任小学国文教员,24 年入上海南方大学,26年
入清华大学,27年赴法留学,获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学 位。32年回国,历任清华大学、燕京大学、广西大学、 西南联合大学、岭南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大学教授。 • 1936年发表《中国文法学初探》一文,对汉语语法的特点和研究方法做 了初步探讨。37年发表《中国文法中的系词》,指出系词在古代汉语里 不是必要的,汉语的句子也不一定都要有动词。 • 《中国现代语法》(1943)、《中国语法理论》(1944) 以及《中国语法纲 要》(1946) 等著作建立了自己的汉语语法体系。40年代,王力的语法 著作和吕叔湘的《中国文法要略》都对汉语语法研究起了重要的影响。
• 全书六章:第一章 造句法(上) 第二章 造句法(下)
第三章 语法成分
第四章 替代法和称数法
第五章 特殊形式
第六章 欧化的语法
特点
• 体例独特,六章基本都讲造句法的,重视句法,重视词的 品级,重视句子格式,淡化词类。
• 坚持“词品”(ranks)说,解决“字无定义,故无定类” 的问题。
• 重视口语,以北京口语为语料选择,如《红楼梦》、《儿 女英雄传》。
工具书的编辑等方面的具体任务,主编我国第一部现代汉语用法词 典《现代汉语八百词》。 • 87年香港中文大学荣誉博士学位,94年当选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 • 70 余 年 专 著 编 译 20 余 种 , 文 章 600 余 篇 , 编 入 18 卷 《 吕 叔 湘 全 集》。
著作
• 全书三卷,56年修订为上下卷。 • 采取全新的写法。上卷从词、语、句的成分、类别
• 语言学史:《中国语言学史》 对中国2000年来的语文研究和语言学遗 产做了比较全面的叙述和初步的总结。
中西方语言学史
1、语言的内涵:“语言是人类独有的,用任意创造出来的符号系统进行交流思考、感情和愿望的非本能的方法。
”(萨丕尔《语言论》)2、语言的特点:【比较】人与动物①分离性②组织性③理智性④传授性3、语言的形态分类:欧洲学者威廉·洪宝特最早进行分类,受达尔文生物进化论影响。
①屈折语②粘着语4、语言学的内涵:“由语言学家的研究所产生的关于语言的系统学问,就是语言学。
”(美·霍凯特《现代语言学教程》)5、语言学的特点:(最接近自然科学的人文学科)①客观性②系统性③清晰性④开放性6、语言学史研究目的:①了解中西方语言研究的基本脉络②提取中西方语言研究的发展规律③探析中西方语言研究的共性与个性④揭示中西方语言研究的影响因素。
7、语言学史研究方法:①比较法②归纳法③解释法8、语言学史研究原则:①坚持正确的历史观②~文化观③~学术观9、学习语言学史应具备的条件:①专业知识②参考资料③主观态度10、中西方古典语言学:①萌芽时期②原创时期③酝酿阶段11、人类为什么要研究语言:研究语言是人类认识自我、研究自我的本能。
12、语言四大古老的研究传统:①以音素分析见长的闪含语研究传统②偏重逻辑归纳的希腊语研究传统③擅长形态分析的梵语研究传统④注重语义阐释的汉语研究传统。
13、断代:(为了研究方便,语言学史上的)①先秦两汉——公元前五世纪至公元三世纪初②古印度——公元前六世纪至公元三世纪③古希腊罗马——公元前五世纪至公元五世纪14、文字的产生:客观上促使语言研究演变成为一种经常而正式的社会活动。
15、先秦时期,中国大致形成了四类文献:①哲学文献《周易》②公文文献《尚书》③史学文献《春秋》④文学文献《诗经》。
16、焚书坑儒与古文经的发现:对先秦西汉产生深远影响。
【儒:方士;古文经:用六国古文字写的经书;今文经:用汉代文字书写的经书】17、正名:端正名称的使用。
【孔子】①维持表名分的词的旧有意义;要求人按名分来使用词语。
语言研究简史
语言研究简史一、国外的语言研究(一)古印度语言学为了《吠陀》的传播和阅读,古印度学者对古代梵文开展了研究,进行了最早的语法分析、词源解释和词典编纂等工作。
公元前世纪,著名语言学家巴尼尼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写成了著名的语法学著作《梵语语法》。
《梵语语法》是一部诗歌体的著作,共有条简练的语法规划。
这部书对梵语的词汇分析得相当准确、细致,代表了古代印度语言研究的水平。
古印度人的语言研究对世界语言研究产生了很大的积极影响。
(二)古希腊语言学古希腊人最初是从哲学的角度去认识语言问题的,他们曾经就事物与名称之间的关系进行过激烈的争论。
这一争论在学术史上有着重大贡献。
古希腊语言学的另一个重大贡献是语法范畴的确立和词类的划分。
著名学者亚里士多德把语法和逻辑结合在一起研究,对语法范畴的划分和归类做出了很大成绩。
到了公元前世纪左右,古希腊的语言研究由哲学的论争转向语言学的立场,开始注重语言自身的现象和规则。
狄奥尼修斯?特拉克斯写成了希腊语的第一部语法专著《语法术》。
公元世纪,另一位语言学家狄斯考鲁写出了又一部希腊语语法著作《论句法》。
古希腊的语法研究,奠定了西方传统语法的基础。
(三)古罗马的语言学古罗马语言学的主要贡献有两个方面:、朦胧的语言规范观念。
公元世纪,古罗马学者昆提利安对语言运用提出过一些看法。
他认为语言的正确运用应根据三方面的原则:逻辑规则、权威人士的认可和经典文献的证据。
这实际上是一种朦胧的语言规范观念,其中不乏合理因素。
直至今天,语言学家在制订规范标准时,首先还是要考虑到这些原则的。
、对希腊语法体系的继承和传播。
古罗马人主要是借用希腊语法体系来描写拉丁语法,在语法理论方面没有什么贡献。
编写出一些系统而实用的语法教材,通过教案传播了在希腊语法研究基础上形成的传统语法体系。
在后来漫长的年代中,其他语言的语法描写,也都采用了这个体系。
18世纪末,中国第一部语法专著《马氏文通》采用的也是拉丁语法的体系。
学习中外语言学史的心得体会
学习中外语言学史的心得体会《中外语言学史的对比与研究》一书,内容丰富,论述明晰。
根据书中内容,全书可分为三大块。
前5章侧重史的概念,将中外语言学史分为萌芽时期、勃兴时期、成熟时期、繁荣时期共4个阶段,分别论述中国和外国语言学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流派和著作,展示其内容,阐明其地位,评述其优劣。
读后,让人能从世界的视野了解语言学的发展概貌。
第6、7两章则侧重理论,深入探讨中外语言学研究的共性与个性,以及中外语言学研究的互相影响与渗透。
读后,让人明确中外语言学发展中的异同和影响。
第8章是对中外语言学名著的简单介绍。
中西方的语言研究内容也具有一定的共同性:第一是语源探求;第二是名实关系。
关于中外语源的探求,作者在列举了中外学者对语言的来龙去脉后说:“这种对语言文字的探求反映了中外古人对语言起源的兴趣。
古人对语言文字充满了好奇,他们对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神奇力量深感不解,也不知语言文字是从何而来的。
因此,探求语源成了古代学者的大事之一。
关于名实关系,作者认为,西方存在着“本质论”和“约定论”两大派别。
“本质论”认为,语言的名称与事物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约定论”认为,名称是人们偶然或任意创制的,并经约定俗成而获得意义。
中国古代也存在着这两大派别。
苟子是“约定论”者,汉代的刘熙是“本质论”者。
中外语言学研究的互相影响与渗透是比较难以论述的内容,《中外语言学史的对比与研究》就这个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论述。
就语言本体而言,希腊一罗马、印度、希伯来一阿拉伯3个系统都是曲折语言,词形有变化,且有明显可识标志。
汉语由于属于孤立语,没有词形变化,靠词序和虚词标志词与词之间的关系。
中国语言学本就不同于西方语言学,走的是一条独立发展的道路。
随着历史上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中西方语言学开始互相借鉴。
那么,在这一过程中,西方语言学究竟怎样导致了中国语言学发展道路的转向?两位先生分别从梵语对中国音韵学的影响,梵文语法对中国语法的影响,拉丁语法对代表中国语言学转向的著作《马氏文通》的影响,高本汉对中国语言学的影响等几个方面,为我们勾勒了西方语言学影响中国语言学发展道路的轮廓。
语言学史概要
语言学史概要语言学史可追溯到公元前5000年,从此,人们就开始着手研究语言,以及它如何影响人们的思考方式和行为。
英国语言学家弗朗西斯·约翰·威尔逊成为语言学家们的元老级人物,他在1786年出版了一本著名的《语言——它的结构和发展》中,对语言的历史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随着时间的发展,大量新的理论出现,不同的语言学家根据自己的研究来表达各自的观点。
著名的美国词语学家汤姆森·安德森和卢卡斯·梅林开创了术语“字汇学”,将重点放在研究语言上。
随后,全局性语言学概念发展得更快。
语言学家尼采·凯托(Noam Chomsky)的理论占据了该领域的中心地位,他们着重于语言的结构,将语言视为“平衡系统”,因此他的工作得到了诸多语言学家的支持和认可。
而在语音方面,作为文法学和词汇学的重要补充,语音学开创者詹姆斯·博杰特在1965年出版了他的经典著作《语音学及其应用》,他认为语音是语言学研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能够揭示语言本质的秘密,以及它与其他语言学研究类型之间的关系。
在此基础上,语言学家开始针对“语境”,如语言使用者的文化、社会、口头答案以及语言潜意识这些要素开展更多语言学研究。
今天,语言学家的研究伴随着由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所带来的发展,它使更多人能够分析复杂的语言结构,和人们之间的语言交流更加有效。
从公元前5000年的语言研究到如今的语言学,语言学家一直在不断探索语言的结构、发展、表达以及它影响每个人的整个语言世界。
今天,语言学正在努力改变社会和文化,为语言学家和其他学者们提供更多有效的研究工具。
希望在未来,语言学可以更宽泛地解释和描述世界各地的语言,让我们的世界更加美好!。
《中外语言学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外语言学史》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外语言学史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考核方式:考查总学时、学分:32学时2学分一、课程目标《中外语言学史》是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程,讲述中外(特别是中国和欧美)各个历史时期对语言的研究成果。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以下几种基本素养:1.了解中外语言学的发展历程、发展成就和发展规律。
2.掌握中外语言学史课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
3.通过合作讨论,考察中国和欧美语言学在研究传统、发展方向上的差异,并理解中外语言学发展差异背后所反映的中外语言类型差异,激发对中国语言(尤其是汉语)的学习、研究兴趣。
4.能够结合中外语言学的基本理论、方法,解决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语言问题。
5.具有从教意愿,热爱语文教育事业,为将来从事语文教学工作打好基础。
二、课程教学要求1.本课程的教学应当贯彻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应注重联系和吸收当代语言学研究的最新成果。
2.本课程的教学应侧重于中外语言学史基础知识的讲授和基本研究方法的应用,并注意结合当代语言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来解决现实的语文教学问题。
七、课程教学内容导言(2学时)(支撑课程目标1、2)1. 教学内容(1)中外语言学史的对象和任务(2)中外语言学史的顺序问题(3)中外语言学史的分期问题(4)中外语言学史研究的应用价值2.重、难点提示中外语言学史的对象和任务。
第一章上古时期的语言学(2学时)(支撑课程目标3、4)1.教学内容(1)古印度关于语言的研究(2)古希腊-罗马对语言的研究(3)中国古代对语言的研究2.重、难点提示中国古代对语言的研究。
第二章中古时期的语言学(4学时)(支撑课程目标3、4)1.教学内容(1)欧洲中世纪对语言的研究(2)古阿拉伯对语言的研究(3)中国魏晋时期音韵学的兴起及发展2.重、难点提示中国魏晋时期音韵学的兴起及发展。
第三章上古时期的语言学(4学时)(支撑课程目标3、4)1.教学内容(1)欧洲文艺复兴时代对语言的研究(2)十八世纪欧洲哲学家和科学家对语言的研究(3)中国元明时代北音系统韵书的兴起及其发展(4)中国清代对汉语古音的研究2.重、难点提示(1)中国元明时代北音系统韵书的兴起及其发展(2)中国清代对汉语古音的研究第四章历史比较语言学(4学时)(支撑课程目标3、4)1.教学内容(1)历史比较法产生的前提(2)历史比较语言学的产生和发展(3)各语系语言的历史比较研究2.重、难点提示(1)历史比较语言学的产生和发展(2)各语系语言的历史比较研究第五章现代语言学(6学时)(支撑课程目标3、4)1.教学内容(1)索绪尔的语言学说(2)布拉格学派(3)哥本哈根学派(4)美国描写语言学(5)法兰西学派(6)功能语言学和法国的结构主义2.重、难点提示(1)索绪尔的语言学说(2)美国描写语言学第六章当代语言学(10学时)(支撑课程目标3、4、5)1.教学内容(1)配价语法(2)转换生成语法的产生和发展(3)格语法和蒙塔鸠语法(4)心理语言学(5)社会语言学(6)数理语言学(7)认知语言学(8)功能语法(9)篇章语法(10)语言类型学(11)语法化理论、历史句法学2.重、难点提示(1)配价语法十、课程考核方式1.考核方式:笔试;开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语言学史简介1.传统语言学传统语言学一般指19世纪以前的语文学和19世纪以来的历史比较语言学。
语文学指从古代书面文献角度研究语言文字。
人们对于语言的兴趣与研究可以上溯到两、三千年以前。
中国、印度、希腊-罗马是世界上最早研究语言的国家和地区。
早在公元前2-3世纪,我国战国时代哲学家荀子在《正名篇》中就提出名称同其所代表的事物没有必然联系的观点。
荀子说:“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
”此后,《尔雅》──我国第一部语义词典,《方言》──我国第一部方言词典,《说文解字》──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汉代刘熙的《释名》,隋朝陆法言的《广韵》,宋朝陈彭年的《切韵》,以及清代大家的语言研究著作,谱写了中国语言研究色彩纷呈的篇章。
根据研究的对象,可分为训诂学、文字学、音韵学三个分科,统称为“小学”。
大体上说来,中国传统语言学中的训诂学着重研究字义,文字学着重研究字形,音韵学着重研究字音。
由于形、音、义关系密切,上述著作都具有“字典”的性质。
又由于共同目的是解释古代文献,整个“小学”成为经学的附庸。
但这些著作是中国传统语言学的重要成果,是语言研究中宝贵的遗产。
古代印度的学者对语言的研究也比较有价值。
著名的巴尼尼对《吠陀》的语法进行了研究,作品《梵语语法》提出了近四千条规则,其讨论问题的深入程度、自身的系统性以及表述的简练性是其他语法书无法比拟的。
古印度的语言研究有两个方面是西传统语言学望尘莫及的:一是对语音问题的研究,一是对单词内部结构的研究。
正是古印度学者对梵语语音作出的准确详尽的描写,才使得公元18世纪末欧洲学者对梵语同拉丁语以及其他日耳曼语言的比较成为可能。
古希腊的学者对于语言喜欢作哲学上的辩论,大约在公元前5世纪,希腊人就对语言问题进行过两有名的大论战,其中一场论战是在“自然发生派”和“约定俗成派”之间展开的,论战的焦点集中在语言的形式和意义之间的关系上。
“自然发生派”认为,单词的形式反映了事物的本质,或者说,事物的名称是由事物本身的性质决定的,语言是自然发生的。
“约定俗成派”则认为,事物的命名是人们在实践中互相约定的,和事物的性质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语言是约定俗成的产物。
亚里斯多德是坚定的“约定俗成论”者。
早期的希腊学者对语言的研究主要侧重于词源学、语音学和语法学等方面。
比较著名的是亚里斯多德的语法理论。
此外斯多葛派、亚里山大里亚学派等在语言研究中也作出了很大贡献。
特别是亚里山大里亚学派的狄奥尼修斯•特拉克斯,他在名为《读写技巧》的一本小册子中,把词分为名词、动词、分词、冠词、代词、介词、副词和连词八大类,在后来将近两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欧洲的语法学家在分析语言时,都是按照这八类进行的,尽管所用术语略有不同,可见影响之深远。
从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前2世纪,希腊的统治地位逐渐由罗马帝国所代替,罗马研究语言的空气也活跃起来。
在希腊语法的基础上,古罗马的学者也写了许多语法著作,如瓦罗的《论拉丁语》等长期被当做权威语法著作。
此后在中世纪,拉丁语几乎成为欧洲语言研究的唯一对象。
文艺复兴以后,16世纪末就开始有了语言的比较研究。
18世纪末-19世纪初,逐步形成了历史比较语言学。
其奠基人是丹麦语言学家拉斯克,德国语言学家葆朴、格林,俄国语言学家沃斯托科夫。
19世纪是历史比较语言学的世纪。
19世纪中叶的语言学家几乎都用比较的方法来研究语言,其中最为著名、影响最大的是施莱歇尔(1821年——1868年)。
在他众多的著述中,最重要的当属《印度日耳曼语言比较语法纲要》。
该书于1861年出版,后再版多次,对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施莱歇尔根据语言的共有特点而将语言分为不同的语族,并用谱系树形图来表示语言的历史渊源和体系。
《印度日耳曼语言比较语法纲要》有约三分之一的篇幅是研究语音的,书中的观点对后来的青年语法学派的影响尤为明显。
历史比较语言学使语言研究摆脱了其他学科的附庸,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
历史比较语言学的一些研究方法如谱系分类,至今影响着对亲属语言的研究。
在19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基础上,普通语言学概括了众多语言的特点而逐步形成,开始对人类语言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形成了一些学派,如以德国语言学家缪勒为代表的自然主义学派,以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为代表的浪漫主义学派,以美国人类学家萨丕尔为代表的观念主义学派等。
洪堡特被认为是普通语言学的奠基人,他的理论对索绪尔有一定的影响。
进入20世纪后,现代语言学的理论与方法兴起,但它没有完全代替传统语言学。
从古到今传统语言学依然源远流长,发挥着它应有的作用,其中一部分已与现代语言学合流。
2.现代语言学现代语言学是指20世纪初以来建立在索绪尔语言理论基础上的各语言学流派和分支学科的总称。
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早年从事过语言的历史比较研究,后来,在多年教学和研究中,深感历史比较语言学有其局限性,如孤立地处理语言单位,忽视语言的体系性,强调语言的历史比较,忽视共时的研究等。
他经过深入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理论和方法,于1906年-1911年在日内瓦大学讲授普通语言学,被称为日内瓦学派。
他在语言理论上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他成功地区分了语言和言语、共时和历时、内部语言和外部语言等,他的语言理论是语言发展的一个转折点,标志着现代语言学的形成,他的代表著作《普通语言学教程》成为现代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理论基础。
结构主义语言学各流派是以索绪尔的语言理论为基础的。
主要有:布拉格学派(Prague School),是结构主义语言学在欧洲的重要代表,由语言学家马德修斯(1882年——1945年)和雅科布逊(1896年——1982年)与1926年创建,而特鲁别茨科依(1890年——1938年)则被认为是该学派的杰出代表。
布拉格学派的研究重点是把语言作为一种功能体系来进行研究和分析,在音位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尤为突出。
20世纪的30年代,在欧洲的丹麦形成了以叶尔姆斯列夫(1899年——1965年)为代表的哥本哈根学派(Copenhagen School),他们完全赞同索绪尔的观点,认为语言是形式而不是实体,他们试图建立一门新兴的语言学——语符学,叶尔姆斯列夫的《语言理论导论》就直接反映了他们的这种观点。
英国共时语言学研究始于语音学和音位学研究。
斯威特(1845年——1912年)是19世纪下半叶用共时描写方法研究语音学的杰出代表,他在1877年出版的《语音学手册》中把音素分为能区别意义和不能区别意义的两大类。
不能区别意义的音素之间的差异是由语音环境造成的,尽管他没有使用“音位”这一术语,但其概念却是十分明了的。
琼斯(1881年——1967年)继承和发展了斯威特的理论和学说,并用“宽式音标”和“严式音标”来代替斯威特的区别意义和不能区别意义的两类音素。
20世纪初的英国语言学界,弗斯(1890年——1960年)对普通语言学理论的建立与发展所作出的贡献最为突出,在他的学术生涯中,对他影响最大的要属他的同事、人类学教授马林诺夫斯基(1884年——1942年)。
马林诺夫斯基出生于波兰,20世纪初曾对太平洋的特洛布里恩德岛屿上的土著居民使用的语言进行过实地考察,他发现,如果不参照当地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要把当地的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是非常困难的。
语言的语义解释除了依靠语言本身之外,还依赖于使用它的社会。
马林诺夫斯基在《原始语言中的语义问题》一文中提出“语言是在使用过程中形成并发展起来”,语言对社会的依赖性体现在两个方面:语言是根据社会的特定要求而发展起来的,所以语言的性质与使用都反映了该社会特定的特征;语言的使用完全依赖于语境,语境对理解语言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因此,他认为所谓语义实际上就是参照特定的文化背景对语言所进行的功能分析。
弗斯赞同马林诺夫斯基关于语言与社会的关系以及意义就是语言在语境中的功能等观点,虽然他最具特色的研究成果是韵律音位学,但在他的整个语言学研究生涯中,他特别重视语言的社会功能,重视语境等方面的研究,并试图把马林诺夫斯基的学说发展成为一套语言学的理论体系。
弗斯独特的语言学理论对英国后来的语言学家影响很大,是系统功能语法的坚实基础。
在共时语言学方面,影响最为深远的当属20世纪初发展起来的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派。
这一学派在语言描写上取得的成就最大,所以被称为美国描写语言学派,鲍阿斯(1858年-1942年)和他的学生萨丕尔(1884年-1939年)是美国描写语言学派的开路先锋。
鲍阿斯首先提出:语言的结构分析应该在语音、词和句法三个层次上进行,萨丕尔对鲍阿斯体系作了进一步的发展。
而美国描写语言学派最重要的人物是布龙菲尔德(1887年-1943年),他在1933年出版的《语言论》被称为美国描写语言学派的“圣经”,是一段时期内每个从事语言研究人员的必读书。
弗里斯、特雷格、史密斯、弗朗西斯、黑斯、希尔、哈里斯等人都对美国描写语言学派的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
结构主义语言学主要特点是:重视共时研究,重视“活”的口语研究,严格区分语言和言语,依靠归纳方法对收集的语言事实进行分类,客观地描写和研究语言事实。
3.当代语言学1957年,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句法结构》出版,标志着转换生成语言学的诞生。
乔姆斯基改用转换的方法,把抽象的深层结构转换为具体的表层结构。
他的成就在于:他证明了能够用形式和逻辑的方法来描述一种自然语言,他研究了人类普遍具有的生成话语的语言能力。
这是前人没有做到的。
转换生成语言学从50年代到80年代经历了5个发展阶段:古典理论、标准理论、扩充式标准理论、修正的扩充式标准理论、支配和约束理论。
转换生成语言学的兴起打破了结构主义语言学一统天下的格局,使当代语言学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
除了格语法、生成语义学等对转换生成语言学也有一定的修正以外,在转换生成语言学的直接挑战下,原有的语言学派不断完善自己并产生出一些新的学派,如序位语法派就是在结构主义的基础上通过改进而产生的一个语言学派别,代表人物是派克。
层次语法学派则是在美国描写语言学派和哥本哈根语符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语言学派别,代表人物是美国语言学家兰姆。
而系统功能语言学是在英国语言学家弗斯的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代表人物是英国语言学家韩里德。
当代语言学克服过去语言学的种种局限,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其发展趋势是:重视语义研究,语言学对象扩大为语言体系、言语活动和言语机制,语言学边缘学科涌现,语言学理论广泛应用,语言学研究重点从结构转向建构(建构一指利用语言体系中的材料构成话语;一指利用话语中的创新,在其约定俗成后充实语言结构体系;一指个体在习得和学习一种语言后,逐步建构个体的语言体系,使之接近于全民语言体系)等,建构语言学要求在继续研究语言结构体系、描写语言现象的同时,更多地研究建构规律,以便更好地建构话语,并建构语言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