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屈原列传教案(4)人教版

合集下载

语文教案参考屈原列传

语文教案参考屈原列传

屈原列传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屈原的生平背景及历史地位。

2. 激发学生对屈原列传的阅读兴趣。

教学内容:1. 屈原的生平简介:屈原是我国战国时期楚国的伟大诗人,爱国人士,被誉为“爱国诗人的典范”。

2. 屈原的代表作品:《离骚》、《九歌》、《天问》等。

教学步骤:1. 向学生介绍屈原的生平背景及历史地位。

2. 引导学生关注屈原的代表作品。

3. 激发学生对屈原列传的阅读兴趣。

第二章:课文阅读与分析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课文中的关键信息。

2. 培养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1. 课文内容概述:屈原列传主要记载了屈原的生平事迹、政治主张和文学成就。

2. 关键词语:怀王、郑袖、上官大夫、张仪、顷襄王等。

教学步骤:1. 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屈原列传的主要内容。

2. 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理解屈原与各人物之间的关系。

3. 讨论屈原的政治主张和文学成就。

第三章:课堂讨论与思考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2. 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审视屈原列传。

教学内容:1. 屈原的政治主张:联齐抗秦、改革政治等。

2. 屈原的文学成就:楚辞、骚体诗等。

教学步骤:1.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评价屈原的政治主张和文学成就。

2. 引导学生思考:屈原的政治主张在当时是否可行?他的文学成就是如何形成的?第四章:课后作业与拓展教学目标:1. 巩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 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教学内容:2. 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关于屈原的文献资料,如《楚辞》、《史记》等。

教学步骤:1.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认真完成。

2. 推荐拓展阅读材料,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第五章:总结与反思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梳理屈原列传的主要内容。

2. 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教学内容:1. 总结屈原的生平事迹、政治主张和文学成就。

2. 反思本节课的学习过程和收获。

教学步骤:1.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总结,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语文教案参考屈原列传

语文教案参考屈原列传

《屈原列传》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屈原列传》中的经典段落;(2)了解屈原的生平和文学成就;(3)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和断句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对比分析,了解屈原与其他楚辞作家的区别;(3)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屈原的爱国情怀和高尚品德;(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珍惜传统文化遗产;(3)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二、教学重点:1. 屈原的生平和文学成就;2. 《屈原列传》中的经典段落及其内涵;3. 文言文阅读方法和断句技巧。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屈原的政治主张和哲学思想;2. 鉴赏《屈原列传》中的修辞手法和文学特色;3. 运用文言文进行有效沟通和表达。

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屈原的生平和文学成就,激发学生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体会屈原的爱国情怀;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对比分析屈原与其他楚辞作家的区别;4.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课文中的经典段落,分析屈原的政治主张和哲学思想;5. 文学鉴赏:鉴赏《屈原列传》中的修辞手法和文学特色;6. 实践练习:让学生运用文言文进行断句和表达,提高阅读能力;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8.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屈原的生平和文学成就的了解程度;2. 学生对《屈原列传》中的经典段落的背诵情况;3.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参与度和表现;4. 学生对文言文阅读方法和断句技巧的掌握程度;5. 学生在课堂讲解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6. 学生对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自主寻找答案;2. 利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屈原的文学风格;3. 运用比较分析法,让学生了解屈原与其他楚辞作家的异同;4. 采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屈原的爱国情怀;5. 运用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

《屈原列传》教案

《屈原列传》教案

《屈原列传》教案《屈原列传》教案屈原列传教学目标: 1、疏通文意,掌握文言知识。

2、了解屈原身世,感悟屈原的人格精神。

3、了解本文的写作特色。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文言词汇的意思和用法,特殊句式。

2、屈原的人格精神的理解。

3、本文传评结合的写法。

教学方法:教授法、串讲法、启发式、练习法。

教学课时: 4课时教学设想:这是一篇传评结合的人物传记,是“太史公别调”。

叙事部分文字还比较简单,议论部分就比较艰深了,而且还有些历来存有疑义的地方,所以句句疏通和掌握就很重要。

1班可以稍微快些,重点难句要求笔头翻译。

2班则要慢些,其中练习尽量安排在课内,促其自觉完成,实现有效学习。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 1、回顾已知的屈原。

2、研读1—3段。

教学内容及步骤:一、回顾已知的屈原。

学生交流自己所知道的屈原。

古代伟大的浪漫主义爱国诗人。

高二时我们学习过《离骚》节选,可以温习其中的名句。

如:日月忽其不淹兮,二、研读1—3段。

1、学生朗读1—3段,梳理三段的内容。

2、把握第1段内容。

这一段首先简介屈原的姓名、官职和杰出才能,说明“王甚任之”。

王怎样“甚任”之?为什么“甚任之”?分析:王甚任之:“为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左徒:楚官名。

相当于上大夫而次于令尹。

在国王左右参预政事,起草诏令,是相当重要的职位。

)“王甚任之”的原因:(1)楚之同姓:屈原的祖先屈暇是楚武王的儿子,受封于屈,因以屈为氏,是楚国王族中的一支。

(古代姓比氏大,后来姓氏不分。

)(2)屈原具有杰出的才能:“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明、娴,形容词用作动词,这两句状语后置。

)这是屈原的见任。

3、把握第2段内容。

王为什么怒而疏屈原?分析:直接原因是上官大夫“谗之”,根子在于上官大夫“争宠而心害其能”。

而最隐晦的原因却是屈原的功高震主,怀王的嫉妒和昏聩。

这是屈原的见疏。

见疏的理由很简单,简单到让人难以相信。

2023最新-《屈原列传》教案【优秀3篇】

2023最新-《屈原列传》教案【优秀3篇】

《屈原列传》教案【优秀3篇】《屈原列传》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一般认为太史公变调是由于司马迁寄寓个人政治忧愤的需要,但主要原因还在于史记以前文献较少,无法表达屈平之伟大)中有关屈原的部分,是一篇风格独特的人物传记。

下面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屈原列传》教案【优秀3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屈原列传》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2、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虚词,整理文中的文言知识3、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教学重点:1、重点阅读第三自然段,背诵并理解作者在叙述屈原遭嫉蒙谗被楚怀王疏远之后,有用大段的文字夹叙夹议,赞扬了屈原的伟大作品《离骚》。

作者从几个方面介绍了《离骚》,并把屈原的作品和人格结合起来。

2、明确课文记叙了与屈原有关的几件大事,并把屈原个人的遭遇同楚国的命运紧密地连在一起。

教学设想:1、利用预习提示,引导学生整理文言知识,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分析本文记叙、议论相结合的写作特色,体会作者寄寓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借助“预习提示”,圈点重要文言知识,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和结构。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屈原列传》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一篇风格独特的人物传记。

作者景仰屈原,他是褒贬分明地为屈原立传的。

字里行间喷泻着激愤和哀怨之情。

司马迁以无比崇敬的心情,概述了屈原的一生,盛赞了他杰出的政治才能和文学成就。

尤其推崇他那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以及存君兴国的爱国思想和宁死不屈的斗争精神。

他含着热泪为屈原立传,抒情寄愤以浇胸中块垒。

因此,这篇课文记传中倾注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实际上是一篇夹叙夹议的人物评传,这是不同于《陈涉世家》《鸿门宴》《廉颇蔺相如列传》的地方。

我们在学习时要注意仔细体会。

二、背景材料屈原(约前340~前278)名平,字原,又自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人,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伟大诗人。

语文教案参考屈原列传

语文教案参考屈原列传

屈原列传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2)能够概括屈原的主要事迹和贡献。

(3)能够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和艺术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写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屈原的爱国精神和高尚品质。

(2)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3)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2)概括屈原的主要事迹和贡献。

(3)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和艺术风格。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

(2)对屈原的思想和行为的深入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屈原的相关知识,如作者生平、作品背景等。

(2)激发学生对屈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布置相关的思考题,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2)讲解屈原的主要事迹和贡献。

(3)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和艺术风格。

4. 小组讨论:(1)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课文中的问题。

(2)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5. 写作练习:(1)布置相关的写作题目,让学生进行写作练习。

(2)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评价和指导。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2)评价学生的思考题和小组讨论的表现。

2. 作业与测验:(1)对学生的作业和测验进行评价。

(2)关注学生的学习进步和问题所在。

3. 作文评价:(1)评价学生的作文内容、结构和表达。

(2)关注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写作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屈原列传原文。

2. 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展示相关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3. 参考资料:相关的研究书籍、论文等。

4. 网络资源:用于查找相关的背景资料和扩展阅读。

《屈原列传》教案设计教学教案

《屈原列传》教案设计教学教案

《屈原列传》教案设计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屈原的生平、思想、文学成就以及对中国文化的贡献。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式,提高学生对《屈原列传》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屈原的崇敬之情,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1.2 教学内容1.2.1 屈原的生平:介绍屈原的出生背景、家庭状况、政治生涯等。

1.2.2 屈原的思想:阐述屈原的“忠君爱国”、“人民至上”等思想。

1.2.3 屈原的文学成就:分析《离骚》、《天问》等作品的特点和影响。

1.2.4 屈原对中国文化的贡献:探讨屈原对楚辞、浪漫主义文学等的影响。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屈原的生平事迹和主要思想。

2.1.2 屈原的文学成就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2 教学难点2.2.1 屈原作品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和古文句式。

2.2.2 屈原的思想如何体现在他的作品中。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3.1.1 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屈原列传》,理解其中的内容和精神。

3.1.2 讨论交流:分组讨论,分享对屈原的理解和感悟。

3.1.3 写作练习:写一篇关于屈原的思想和作品的文章。

3.2 教学手段3.2.1 投影仪:展示屈原的生平、作品和相关的图片等。

3.2.2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查找与屈原相关的资料,丰富教学内容。

第四章:教学过程与安排4.1 教学过程4.1.1 课前准备:让学生预习《屈原列传》,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

4.1.2 课堂讲解:讲解屈原的生平、思想、文学成就等。

4.1.3 分组讨论:让学生讨论屈原的思想如何体现在他的作品中。

4.1.4 写作练习:让学生现场写作,表达自己对屈原的理解和感悟。

4.2 教学安排4.2.1 课时:本章教学计划安排2课时。

4.2.2 教学进度:第一课时讲解屈原的生平、思想,第二课时讨论屈原的文学成就和作品。

屈原列传 教案

屈原列传 教案

屈原列传教案教案标题:《屈原列传》导读与剖析教案目标:1. 通过对《屈原列传》的导读与剖析,使学生理解屈原的生平和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2. 培养学生阅读和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素养;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屈原的生平与作品简介;2. 《屈原列传》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点;3. 屈原对中国文学史的影响。

教学重点:1. 屈原的生平和作品简介;2. 《屈原列传》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1. 屈原的思想与作品的关系;2. 《屈原列传》对中国文学史的影响。

教学方法:1. 导读分析法: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分析文本;2. 讨论与交流:小组合作讨论,全班交流分享。

教学过程:导入:引入《屈原列传》的背景和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一步:介绍屈原的生平和作品简介(15分钟)1. 分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介绍屈原的一个方面(生平、作品、思想等)。

2. 小组呈现: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向全班介绍自己的研究内容。

第二步:导读《屈原列传》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点(30分钟)1. 教师导读:结合课文摘要,向学生介绍《屈原列传》的主要情节和艺术特点。

2. 学生分组讨论:每个小组负责分析和剖析《屈原列传》的一段内容(例如:屈原与楚怀王的关系、屈原的流放和自杀等)。

第三步:讨论《屈原列传》对中国文学史的影响(20分钟)1. 学生交流:每个小组派出代表就《屈原列传》对中国文学史的影响进行讨论和交流。

2. 教师点拨:教师对学生的观点和结论进行点评和引导。

第四步:总结与展示(15分钟)1.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代表,向全班呈现他们的研究成果。

2. 教师总结:教师对学生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点评。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屈原集传》等相关文献,深入探讨屈原的思想和作品的价值;2. 学生可以通过模仿古代文学的形式,创作一篇相关的作品,如写一篇模仿《屈原列传》的故事。

高二语文《屈原列传》教案

高二语文《屈原列传》教案

高二语文《屈原列传》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屈原列传》的内容,把握屈原的人物形象和其主要成就。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本中的难点和重点,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屈原的爱国情怀,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屈原的人物形象、主要成就及其爱国精神。

2.教学难点:《屈原列传》中的文言文难点解析。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介绍屈原的生平事迹,引导学生关注屈原的历史地位。

(2)提问:同学们,你们对屈原有哪些了解?2.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屈原列传》,初步了解文章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屈原的人物形象和主要成就。

3.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屈原的人物形象。

①屈原的才华:列举屈原的诗作,如《离骚》《九歌》等,分析其文学成就。

②屈原的爱国精神:分析屈原在抗秦战争中的表现,如《哀江头》等。

(2)分组讨论,解析文言文难点。

①解释重点词语,如“列传”、“怀王”、“令尹”等。

②分析特殊句式,如“之死靡二”等。

③理解文章结构,如总分总、前后照应等。

(2)学生分享合作探讨的成果。

5.拓展延伸(1)引导学生思考:屈原的爱国精神对今天的我们有哪些启示?(2)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如何传承屈原的爱国精神。

四、作业布置1.背诵《屈原列传》中的精彩片段。

2.写一篇关于屈原的读后感。

五、教学反思1.注重文言文的基础知识教学,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2.引导学生关注屈原的爱国精神,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3.激发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课堂互动性。

4.注重课后作业的布置,巩固所学知识。

5.及时进行教学反思,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重难点补充: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师:同学们,提起屈原,大家会想到什么?有没有同学知道屈原的生平事迹呢?生1:我知道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诗人,他的代表作有《离骚》。

生2:对,他还创作了《九歌》和《天问》。

《屈原列传》教案

《屈原列传》教案
(2)问题:除了渔父提出的道路还有别的道路吗?
明确:课文最后一段提到《吊屈原赋》,补充结尾部分,探讨可知贾谊提出的道路就是离开楚国。再补充《离骚》,里面灵氛等人,也提出过同样的建议。
4.分析人物选择的必然性
(1)屈原的选择
屈原宁愿选择流亡乃至死,也不会选择和小人同流合污。从《离骚》看,屈原是认真考虑过离开楚国的可能性的,但是对故土的热爱,让屈原最终否定了这一条道路。
这个其实也只能算作影响屈原选择的因素之一。因为在屈原的时代,士人们周游列国,楚材晋用是一种常态,身为公族效命于别的国家的也大有人在。屈原做出他的选择,主要还是基于他自己个人的理念,个人的追求。
国君的好恶直接决定了屈原的政治命运。上官大夫妒贤嫉能,导致屈原被放逐。靳尚、郑袖以及张仪,造成了楚国政治和外交以及内政的变局,是楚国衰落的推手,间接影响了屈原的命运。渔父曾劝说屈原,但是屈原没有走他提出的道路。
(2)时局变化
补充时局的变化,探讨可知屈原的个人沉浮始终与楚国的兴亡紧密相连。楚国衰亡是屈原最终选择自杀殉国的要原因。
本单元的四篇课文中,《屈原列传》与《苏武传》集中体现了特定历史现场中人物的不同选择。2.分析屈原的处境
(1)提出问题:课文中出现了哪些重要人物,他们对屈原的一生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明确:课文中先后出现的重要人物有楚怀王、上官大夫,张仪,靳尚,郑袖,顷襄王,令尹子兰以及渔父。楚怀王、顷襄王是国君,上官大夫、靳尚、令尹子兰是臣子,郑袖是宠姬,张仪是代表秦国利益的策士,渔父是隐者。
(2)另一条路
课文的最后一段中,司马迁还提出了另外一条道路,那就是贾谊《服鸟赋》中以庄子的齐物论为指导的“同死生,轻去就”,这条路和渔父的说法也有交叉。这一观点是道家完全超脱的理想。可以布置为作业,让学生课后阅读《齐物论》,进一步探讨。

语文教案参考屈原列传

语文教案参考屈原列传

语文教案参考屈原列传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屈原列传》中的经典片段;(2)了解屈原的生平和文学成就,理解《离骚》、《天问》等作品的主题和艺术特色;(3)掌握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能够分析评价文学作品。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屈原列传》;(2)学会对比分析,将屈原的作品与期的其他文学作品进行比较,体会其独特之处;(3)运用想象力,感受屈原作品中的意象和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文学观,尊重文学传统,热爱民族文化;(2)学习屈原崇高的爱国精神,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3)提高审美情趣,陶冶情操。

二、教学重点:1. 屈原的生平和文学成就;2. 《离骚》、《天问》等作品的主题和艺术特色;3. 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

三、教学难点:1. 屈原作品中的古代文化常识;2. 作品中的生僻字词和古文句式;3. 对比分析屈原作品与其他同期文学作品的差异。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屈原的生平和文学成就,引导学生了解《屈原列传》的背景;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屈原列传》,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屈原的爱国精神;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中的问题,进行讲解和解答;5. 文学鉴赏:指导学生运用文学鉴赏方法,分析评价《离骚》、《天问》等作品的主题和艺术特色;6.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屈原的生平和文学成就的掌握程度;2. 学生对《离骚》、《天问》等作品的主题和艺术特色的理解能力;3. 学生在对比分析屈原作品与其他同期文学作品中的表现;4. 学生运用文学鉴赏方法分析评价作品的能力;5. 学生对屈原作品中所体现的爱国精神的认同和感悟。

六、教学准备:1. 教材:《屈原列传》及相关文学作品;2. 参考资料:屈原作品集、文学鉴赏手册、古代文化常识资料;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屈原列传 教案

屈原列传 教案

屈原列传教案
教案:屈原列传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屈原的生平和主要功绩;
2.了解楚国的历史背景和时代特点;
3.理解《屈原列传》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4.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教学重点:
1.理解《屈原列传》中的关键词和句子;
2.分析《屈原列传》中的形象描写和情节;
3.理解《屈原列传》所呈现的人物性格和思想境界。

三、教学难点:
1.理解《屈原列传》中的深层思想;
2.分析《屈原列传》中的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

四、教学方法:
1.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2.小组合作学习法。

五、教学内容与步骤:
1.通过文字和图片的介绍,引入屈原的生平和主要功绩;
2.介绍楚国的历史背景和时代特点,引发学生对楚国文化的了解;
3.阅读《屈原列传》,分析关键词和句子的含义;
4.讨论《屈原列传》中的形象描写和情节,理解作者的叙事手法;
5.分析《屈原列传》中屈原的人物性格和思想境界;
6.讨论《屈原列传》所呈现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7.加深对《屈原列传》的理解,进行思考并撰写读后感。

六、教学建议:
1.教师应提前准备好相关的教学材料和图片资料;
2.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和方式,确保教学进度;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屈原列传》教案

《屈原列传》教案

《屈原列传》教案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屈原列传》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2. 能够分析和欣赏屈原的文学才华和人格魅力。

3. 能够理解屈原的思想和哲学观点。

4. 能够运用屈原的精神品质和思想观点来启发自己的人生。

教学重点:1. 《屈原列传》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2. 屈原的文学才华和人格魅力。

3. 屈原的思想和哲学观点。

教学难点:1. 对《屈原列传》的深入理解和分析。

2. 对屈原的文学才华和人格魅力的欣赏。

3. 对屈原的思想和哲学观点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准备:1. 教师讲义:《屈原列传》的文本和注释。

2. 学生教材:《屈原列传》。

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

教学过程:第一章:导言1.1 介绍屈原的时代背景和生平经历。

1.2 介绍《屈原列传》的文学价值和意义。

1.3 提出教学目标和重点。

第二章:屈原的生平2.1 讲述屈原的出生和家庭背景。

2.2 介绍屈原的文学成就和影响。

2.3 分析屈原的人格魅力和品质。

第三章:屈原的文学才华3.1 分析屈原的诗歌创作技巧和特色。

3.2 欣赏屈原的代表作品《离骚》和《天问》。

3.3 讨论屈原的文学成就对后世的影响。

第四章:屈原的思想和哲学4.1 介绍屈原的思想体系和对人性的探讨。

4.2 分析屈原的哲学观点和对道德的重视。

4.3 探讨屈原的思想对后世的影响和启发。

第五章:屈原的精神品质5.1 分析屈原的精神品质和对理想的追求。

5.2 讨论屈原的精神品质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5.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屈原的精神品质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屈原列传》的主要内容和情节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屈原的文学才华和人格魅力的欣赏和评价。

3. 学生对屈原的思想和哲学观点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应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重点内容,是否能够运用屈原的精神品质和思想观点来启发自己的人生。

如有需要,可以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改进。

《屈原列传》教案设计教学教案

《屈原列传》教案设计教学教案

《屈原列传》教案设计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屈原列传》中的名句。

(2)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把握屈原的精神品质。

(3)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方法,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3)通过探究学习,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屈原的爱国情怀,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屈原的生平事迹及其精神品质。

(2)《屈原列传》中的名句。

(3)文言文阅读方法。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理解。

(2)句子结构的分析。

(3)作者观点的提炼。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屈原及其作品《离骚》。

(2)讲述屈原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屈原列传》。

(2)解答课后习题,巩固知识点。

3. 课堂讲解:(1)讲解屈原的生平事迹。

(2)分析《屈原列传》中的名句。

(3)解读文言文阅读方法。

4. 合作学习:(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汇报。

5. 探究学习:(1)学生自主探究《屈原列传》中的难点问题。

(2)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

6. 课堂小结:(2)强调屈原的爱国精神及其现实意义。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屈原列传》中的名句。

3.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单元测试:对学生进行文言文阅读测试,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屈原生活的时代背景,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2. 互动教学:采用问答、讨论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3. 案例分析:选取屈原生平中的重要事件,分析屈原的精神品质。

4. 比较学习:将《屈原列传》与其他文学作品进行比较,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屈原列传》教案设计教学教案

《屈原列传》教案设计教学教案

《屈原列传》教案设计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屈原列传》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2)能够概括屈原的一生及其主要事迹。

(3)能够分析并评价屈原的人物形象及其历史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屈原列传》。

(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2)引导学生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屈原的一生及其主要事迹。

(2)分析评价屈原的人物形象及其历史地位。

2. 教学难点:(1)理解《屈原列传》中的文言文句式和词语。

(2)如何鉴赏古代文学作品,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屈原的生平和作品《离骚》。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屈原列传》,理解文章大意。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屈原的生平和作品。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屈原的人物形象及其历史地位。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教学讲解:(1)讲解《屈原列传》中的文言文句式和词语。

(2)解析屈原的作品《离骚》,体会其艺术特色。

5. 课堂小结:(2)强调屈原的爱国精神,引导学生学习屈原的品质。

四、作业布置1. 翻译并背诵《屈原列传》中的精彩片段。

2. 写一篇关于屈原的人物评论,分析评价屈原的形象。

五、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2.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3. 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兴趣,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热爱。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屈原的人生经历和作品。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屈原为例,讲解古代文人的人格特质。

3. 利用对比分析法,让学生了解屈原与其他古代文学家的异同。

屈原列传 教案教学设计

屈原列传 教案教学设计

屈原列传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默写出《屈原列传》中的重要句子和段落。

(2)能够分析屈原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

(3)能够了解屈原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学会运用批判性思维,对屈原的生平事迹和文学作品进行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屈原的崇敬之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

(2)培养学生勇于坚持真理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屈原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

(2)课文中的重要句子和段落。

2. 教学难点:(1)理解屈原的文学成就,如《离骚》、《天问》等作品的特点。

(2)分析屈原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屈原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提问:你们对屈原有哪些了解?屈原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怎样的地位?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

(2)要求学生勾画出课文中的重要句子和段落,做好笔记。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学习课文的感悟和心得。

(2)每组选取一位代表进行汇报,其他组成员可进行补充和评价。

4. 课堂讲解:(1)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中的问题,进行讲解和解答。

(2)重点分析屈原的文学成就,如《离骚》、《天问》等作品的特点。

(3)讲解屈原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5. 课堂练习:(1)要求学生默写出课文中的重要句子和段落。

(2)选取屈原的文学作品,让学生进行欣赏和鉴赏。

(2)提问:通过学习《屈原列传》,你们认为屈原具有哪些品质?我们应该如何学习屈原的精神?四、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 选取一篇屈原的文学作品,进行深入研究和鉴赏。

五、教学反思六、教学评价1. 形成性评价:(1)在教学过程中,观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和课堂表现,及时给予鼓励和指导。

屈原列传教案 屈原列传-人教屈原列传教案

屈原列传教案 屈原列传-人教屈原列传教案

屈原列传教案屈原列传:人教屈原列传教案(三)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熟记通假字“离”、“反”、“濯”、“见”、“指”,“绌”“质”、“被”,正确理解古今异义的词,复习巩固判断句与被动句。

(四)理解课文运用的修辞手法。

二、难点、重点分析(一)课文第一部分写屈原由见“任”而见“疏”。

第一段首先简介屈原的姓名、官职和杰出才能,说明“王甚任之”。

王怎样“甚任”之?为什么“甚任之”?分析:王甚任之:“为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左徒:楚官名。

相当于上大夫而次于令尹。

在国王左右参预政事,起草诏令,是相当重要的职位。

)“王甚任之”的原因:①楚之同姓:屈原的祖先屈暇是楚武王的儿子,受封于屈,因以屈为氏,是楚国王族中的一支。

(古代姓比氏大,后来姓氏不分。

)②屈原具有杰出的才能:“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明、娴,形容词用作动词,这两句状语后置。

)(二)王为什么怒而疏屈原?分析:直接原因是上官大夫“谗之”,根子在于“争宠而心害其能”。

按:“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一句有两种理解。

《教学参考书》的译文是:“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改动,屈平不赞同”。

与课文注释相左。

依教材对“夺”、“与”的注释,应译作:“上官大夫看见了想抢过去(看),屈原不给。

”“因谗之日:‘……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资料认为,“曰”、“以为”重复,疑有衍文,此说似不妥。

如重新标点,作“……平伐其功,曰:‘(王)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理解,文辞便可贯通。

联系上下文,可补出“以为”前省略的主词。

(三)屈原为什么作《离骚》?分析: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忧愁的具体内容是“疾王听之不聪也,谗馆1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疾,恨,痛心。

四句中的“之”是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这四个主谓短语都是“疾”的宾语。

(四)第3小段包括几层?作者是怎样对《离骚》进行记叙和议论的?分析:分两层。

人教版高三语文下册《屈原列传》教案

人教版高三语文下册《屈原列传》教案

人教版高三语文下册《屈原列传》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的生平和事迹,认识他的历史地位和文学价值。

2.理解文学作品与作者、时代和社会的关系。

3.通过阅读《屈原列传》,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艺鉴赏能力。

4.培养学生理性思考和批判精神,增强他们的人文关怀力。

【教学重点】1.屈原的生平和事迹。

2.《屈原列传》的历史地位和文学价值。

【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文学作品与作者、时代和社会的关系。

2.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艺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1.讲解法。

2.讨论法。

3.分组阅读法。

【教学过程】一、热身活动(5分钟)以“屈原”为话题,让学生谈一谈自己对“屈原”的印象和了解。

二、导入新课(10分钟)1.介绍“屈原”的生平和事迹,让学生对“屈原”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介绍《屈原列传》的历史地位和文学价值,让学生理解这篇文章所具有的重要性。

三、阅读《屈原列传》(35分钟)1.分组阅读。

2.讨论并记录每个小组关于该篇文章的理解和感想。

四、讲解和讨论(30分钟)1.请学生分组呈现他们的阅读笔记,一起讨论各自的理解和感受。

2.让学生思考文学作品与作者、时代和社会的关系。

五、课堂小结(5分钟)让学生回顾整堂课的内容,简要总结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反思】本课以《屈原列传》为主要教学内容,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思考和讨论,达到了学生对屈原的生平和事迹、《屈原列传》的历史地位和文学价值等方面的理解和认识。

同时,通过讨论文学作品与作者、时代和社会的关系,培养了学生的文艺鉴赏能力和人文关怀力。

但是,由于时间有限,课堂讨论的深入程度可能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高三语文教案 屈原列传4

高三语文教案  屈原列传4

《屈原列传》教案一、教法建议【抛砖引玉】本课在中学文言文中内容最深奥,在学习时要注意以下方面:1. 根据“预习提示”和课文注释,带着课后“思考和练习” ( 一 ) 的问题,圈、点、批、划,逐段口译全文,试答课后练习,填写答疑卡片。

2. 检查预习情况,指导学生质疑,并通过讨论进行答疑。

3. 训练朗读,指导学生用五个字 ( 见课文说明 ) 概括屈原的一生,标出议论的部分,划分课文的意义段。

( 以屈原活动时间为序,按照“任——疏——黜——迁——沉”这五字为线索,把屈原的一生遭遇分段分层。

) 最后抓住“传”与“评”结合,或“传”中寓“评”的写法特点。

4.本文语言规范流畅,感情深沉真挚。

学习中要多多诵读体会,特别是第3段和第9段,要熟读成诵。

【指点迷津】( 一 ) 重点和难点根据本传记叙、议论、抒情密切结合的特点,讲清屈原的不幸遭遇和历史事实,突出屈原的高尚品质、爱国精神。

重点讲清第三、九、十等三个自然段的语言特点和思想内容。

突破方法:屈原首先是一位伟大诗人,最能表现诗人的政治思想和伟大人格的诗就是《离骚》,本文第三自然段写《离骚》创作的缘由、命名、思想内容和风格特点,既赞《离骚》,也赞屈原,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屈原的热爱和尊敬。

这是本文的重点之一,要讲解清楚,并要求学生背诵。

屈原是伟大的政治家,他的命运影响着楚国的命运,楚国的命运又决定了屈原的命运。

个人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因此本传重点记述了楚国的重大政治事件,记述了屈原与上官大夫、令尹子兰等的矛盾和斗争,痛斥怀王的昏庸,把屈原个人的遭遇和楚国的命运交织地叙述并进行描写,从而突出了屈原热爱祖国关心人民疾苦的爱国主义精神。

这种处理体裁的方法,也应该给学生讲清楚。

第九、十两个自然段,正面提出议论,痛斥怀王的“终不悟”和“不知人”的过错,实际上就是为屈原鸣不平。

这两段也是讲解的重点。

本文叙事多用散行句式,议论多用对偶、排比句式。

这些在讲解时也要适当地分析。

15、屈原列传教案(4篇)

15、屈原列传教案(4篇)

15、屈原列传教案(4篇)15、屈原列传教案(1)学习目标1、认识《史记》和相关学问,把握史传类文学作品的基本特征。

2、掌控文中涉及的重点文言学问,重点是“伐"“见”等实词和被动句。

3、理解屈原的伟大人格和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

4、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并运用“传”“评”结合的方式凸显人物品德和精神的写作方法。

重点:积累重要的文言文词句学问。

难点:学习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学习过程一、预习新课本文将屈原的生平事迹放在楚国日趋衰亡的大背景下呈现,既有对史实的粗笔勾画,又有对细节的工笔描绘,揭示了屈原个人的身世沉浮与国家生死存亡的内在联系,充分彰显了屈原的人格风采。

二、导学基础学问(一)写作背景:本文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第一篇为屈原立传的史传名篇。

屈原、贾谊都怀才不遇,而且贾谊又写过《吊屈原赋》,所以司马迁将二人合起来立传。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司马迁同屈原一样,品德高洁,才华横溢,竟因李陵一案被汉武帝处以腐刑。

千古忠贤,途竟一辙,所以在《屈原列传》中着重指明“屈平之作《高骚》,盖自怨生也”,以自况《史记》之成,是基于垢辱。

(二)简介: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

发奋连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认识风俗,采集传闻。

初任郎中,奉使西南。

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

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

《屈原列传》教案

《屈原列传》教案

《屈原列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屈原列传》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

(2)能够概括屈原的生平事迹和主要贡献。

(3)能够分析并评价屈原的文学成就和思想观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了解屈原的生平背景和创作背景。

(2)通过分析和解读,掌握屈原的文学特色和思想内涵。

(3)通过比较和联系,了解屈原与其他文学家的关系和影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屈原的敬仰和尊重,激发学生对屈原研究的兴趣。

(2)培养学生对文学和文化的热爱,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3)培养学生对历史和传统的认同,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点:1. 屈原的生平事迹和主要贡献。

2. 屈原的文学成就和思想观点。

3. 屈原与其他文学家的关系和影响。

三、教学难点:1. 屈原的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

2. 屈原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3. 屈原的研究方法和学术价值。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阅读和研究相关资料,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和文学作品。

(2)准备教学PPT和教学素材,设计教学活动和讨论题目。

2. 学生准备:(1)预习《屈原列传》文本,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和文学作品。

(2)收集相关资料,了解屈原的研究情况和学术价值。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诗经》和楚辞的相关内容,了解屈原的创作背景。

(2)提问学生对屈原的认知,激发学生对屈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文本阅读与分析:(1)引导学生阅读《屈原列传》文本,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和文学作品。

(2)分析屈原的文学成就和思想观点,解读屈原作品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

3. 讨论与比较:(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屈原的理解和观点。

(2)比较屈原与其他文学家的关系和影响,探讨屈原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4. 案例分析:(1)选择屈原的一篇代表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和解读。

(2)联系屈原的思想观点,探讨屈原作品对后世的影响和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屈原列传教案(4)
教学目的:
1、进一步学习屈原爱国、正直的高尚品德,并从文中理解作者在屈原身上寄寓的情感。

2、解本文写作特点:记叙、议论、抒情三者的紧密结合,即人物评传的特点,明确本文不同与其它人物传记的地方。

3、将本文屈原的诗歌结合起来阅读,从中感受屈原的正直集中表现在他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和敢于同邪恶势力抗争而决不妥协的斗争精神上。

4、重点的文言实词、通假字、古今词义的运用等等。

教学重点:
1、重点阅读第三自然段,背诵并理解作者在叙述屈原遭嫉蒙谗被楚怀王疏远之后,有用大段的文字夹叙夹议,赞扬了屈原的伟大作品《离骚》。

作者从几个方面介绍了《离骚》,并把屈原的作品和人格结合起来。

2、明确课文记叙了与屈原有关的几件大事,并把屈原个人的遭遇同楚国的命运紧密地连在一起。

教学难点:
课文记叙屈原与渔父的对话,对其作用以及蕴含作者的感情的理解。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阅读全文,理清全文记叙的线索。

教学步骤:
一、由《报任安书》中:“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导入新课,并回顾学过的屈原的诗歌:《离骚》与《涉江》堪称姐妹篇,让学生背诵两篇诗歌中诗句,明确屈原思想的内核:正直与爱国
政治理想诗人形象
美政民本忧国忧民,热爱祖国长叹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洁身自好,自我完善奇服……高驰……食玉英
(唯美情结)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嫉恶如仇,不同流合污世溷浊——高驰不顾、苟余心……
刚直不阿,一身正气不能变心……固将愁苦……董道…重昏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坚持真理,献身理想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
路曼曼其修远兮,我将上下而求索
二、教师朗读课文,学生明确课文以屈原活动的时间为序,分四部分进行
记叙把表示这四个部分的段落做上记号,找出记叙屈原一生遭遇的五个词语:任——疏——黜——迁——投
三、学生参照注释,阅读课文,进一步明确文章的内容层次:全文以屈原活动的时间为序,
第一部分(1——3自然段)任——疏
第二部分(4——10自然段)黜——迁
第三部分(第11自然段)投
第四部分(第12自然段)身后影响
四、布置作业:熟读翻译课文,思考课后练习。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重点阅读第三自然段,背诵并理解作者在叙述屈原遭嫉蒙谗被楚怀王疏远之后,有用大段的文字夹叙夹议,赞扬了屈原的伟大作品《离骚》。

作者从几个方面介绍了《离骚》,并把屈原的作品和人格结合起来。

2、明确课文记叙了与屈原有关的几件大事,并把屈原个人的遭遇同楚国的命运紧密地连在一起。

3、课文记叙屈原与渔父的对话,对其作用以及蕴含作者的感情的理解。

教学步骤:
一、重点阅读第三自然段,背诵并理解作者在叙述屈原遭嫉蒙谗被楚怀王疏远之后,有用大段的文字夹叙夹议,赞扬了屈原的伟大作品《离骚》。

作者从几个方面介绍了《离骚》,并把屈原的作品和人格结合起来。

明确:作者从解题、成因、内容、风格四方面介绍了《离骚》。

“其文约……其志洁……其行廉……虽与日月争光可也”这段话,是结合屈原的作品和人格说的,说明屈原的秀美文辞与高洁志行互相辉映,浑然一体。

二、重点阅读课文的第二部分,课文记叙了与屈原有关的几件大事,并把屈原个人的遭遇同楚国的命运紧密地连在一起,其用意是什么。

明确:几件大事:第一,受骗绝齐,第二兵败丹淅,第三复释张仪,第四诸侯击楚,第五赴秦身死,第六为秦所灭。

屈原个人的遭遇同祖国的命运息息相关。

三、课文记叙屈原与渔父的对话,对其作用以及蕴含作者的感情的理解。

明确:体会屈原愤世嫉俗的心情和对待人生的态度,体会作者流露出的那种愤慨惋惜之情。

渔父和屈原的对话,代表两种不同的人生哲学、两种不同的品格操守、两种不同的政治取向,渔父认为对人生、对世事都不要太认真、太执著,最好是得过且过、随遇而安,即篇中所谓的随流扬波、与世推移,至于举世浑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则是大可不必的。

屈原反对这种人生哲学,认为绝对不能随波逐流,绝对不能同流合污,宁可葬身鱼腹也要保持自己志洁行廉的人格。

司马迁把鱼父和屈原的观点两相比照,是对屈原人格的赞扬和景仰,其中也表露出对黑暗势力的强烈愤慨和对屈原同情惋惜之情。

四、熟读课文,体味:司马迁有着与屈原相似的政治上的不幸遭遇,有着屈原那样正道直行的品格,有着屈原那样深厚而又执著的感情。

他景仰屈原,同情屈原,他是褒贬分明地为屈原立传的。

字里行间喷泻着激愤、哀怨之情。

五、布置作业:课后习题。

六、《信陵君窃符救赵》本篇重在引导学生自学,列出结构提纲,举出集中表现
信陵君、侯嬴性格的言论和行动,进一步了解《史记》纪传作品的主要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