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出语文课堂的精彩
“浅入深出”读出语文课堂的“心声”
“浅入深出”读出语文课堂的“心声”作者:李莹来源:《语文教学之友》2023年第09期摘要:在新课改的推动下,如何让学生更快适应这种既繁难而又细致的语文学习,成了教师必须关注的问题。
只有让语文学习成为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才能真正实现提升学生语文学科素养的目标。
故在教学中教师要尝试变化,“浅入深出”地把语文知识的传授升华为语文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浅入深出”;理清文本;深度理解;读出“心声”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语文教学的方法也越来越科学化、精细化。
如何让学生能更快适应这种既繁难而又细致的学习,成为教师普遍关注的问题。
语文是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只有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到同样的舒适与轻松,才能引导其深入学习,真正實现提升学生语文学科素养的目标。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尝试各种变化,“浅入深出”地把语文知识的传授升华为语文素养的提升。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对“学习动机”的论述中曾强调:“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材料有内在兴趣。
”即兴趣是学习的开始,而大部分学生的兴趣,起初都并不困难。
语文教学就必须是这样“浅入深出”。
“浅入”是从学生已知或感兴趣的角度入手,是认知的基础;而“深出”是拓展的高度,是提升的关键。
“浅入深出”即从不同的角度入手,创设“简单”情境,或者能够通过悬念的设置,激发认知的冲突,融“情境”与兴趣之中,紧扣学生的心弦,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不断探究,最后实现语文素养的提升。
一、“浅入深出”重构课文,理清思路语文教材的编写不再拘泥于单篇,语文课堂除了要落实单篇文章相关知识的学习外,还要关注单元内篇章之间的联系。
因此,重构课文,有助于“浅入深出”地将单篇课文与整个单元的教学有机结合。
例如,教授朱光潜的《咬文嚼字》(人教版必修五第三单元第8课)一文时,首先明确《咬文嚼字》一文的教学目标是通过阅读文本让学生学习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培养学生在阅读分析文章的过程中养成“咬文嚼字”的习惯,以此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让语文课堂精彩起来
让语文课堂精彩起来
语文课,是学生们每天都要上的课程之一。
一节精彩的语文课,可以让学生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而充满趣味和活力的语文课堂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那么,如何才能让语文课堂变得更加精彩呢?
老师需要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
学生们对于语文课的兴趣往往是由老师的教学方式和课堂氛围所决定的。
老师可以通过采用新颖的教学方法,比如运用多媒体、引入故事情节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老师也可以适当设置一些游戏环节,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
只有让学生对于语文课有所期待,他们才会在课堂上投入更多的热情。
课堂内容也需要具有足够的吸引力。
语文课的内容除了基础的语文知识外,还可以增加一些有趣的内容。
老师可以讲述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或者介绍一些有趣的语文知识,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语文的魅力。
老师也可以适当引导学生进行文学创作,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语文的乐趣。
老师也需要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语文课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中就包括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老师可以通过让学生阅读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和联想,让他们从中感受到文学的魅力。
老师也可以设置一些富有想象力的情景,让学生通过想象来感受语文的奇妙之处。
语文课堂也可以设置一些互动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可以进行一些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们在活动中学习、交流,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
老师也可以适当设置一些竞赛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只有充满活力的课堂,学生才会更加投入。
浅谈如何上好一堂小学语文课
浅谈如何上好一堂小学语文课摘要:在当今双减的背景下,组织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欲望和热情,从而营造一个活跃且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已经成为广大小学语文教师迫切关注的焦点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有这样一句话:“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孩子的童年生活大部分都是在学校中度过的。
本文认为要上好一节小学语文课,教师在上课前的教案,上课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以及教学方法,教师的知识量等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关键词:备课互动设计知识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每一篇课文不仅涉及到学科基础知识,而且关联着人情世故、人生哲理、历史变迁、山川风貌、科技发展,大到天宇苍穹,小到微细尘土。
打造成功的语文课堂,首先要看执教的老师,俗话说的好:“要给学生一碗水,老师要有一桶水”,老师要带着知识来上课。
但要上好一堂语文课,只有丰富的知识显然是不够的,还要有思想、有方法、克服照本宣科。
小学语文课是一门非常有趣的课程,但大多数小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印象是枯燥、无趣的,其原因是教师的教学没有很好地将语文的魅力展现出来,没有让小学生真正认识语文、学习语文。
所以老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方案,以便提高小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
一、认真备课是上好一堂语文课的前提上好课的前提是备课,每次上课前,对于所要导学的内容都要熟稔于胸,绝对不打无准备之仗。
反复诵读所要学习的知识或文章,仔细揣摩,全面地、多方位了解尽可能多地发现知识点,此外,还要大量阅读与此次授课相关的资料、图片、背景知识以及其他介绍,去粗取精,选择对教学有用的材料。
《如何备好小学语文课》[1]中说:“备课主要从把握教材、设计教学方案和关注学生三个角度来思考”。
所以备课时要做到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
除去充分准备教材和教法外,还要考虑学生的因素。
备课并非只是备教学内容,更要注重备学生。
俗话说:“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教师所面对的几十位同学,他们各有自己的长处和不足,思维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对于同一个问题和知识点的认识,领会的程度有所不一。
朗读教学,让中学语文课堂更有效——学余映潮老师《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有感
不逾矩而从心所欲——观余映潮老师执教《记承天寺夜游》余映潮老师执教《记承天寺夜游》,分“理文章大意”“析课文结构”“赏千古名句”三大板块,分别抓住关键词句、表达方式和比喻修辞设计主问题,理性构建,感性表达。
“板块式”和“主问题”,它们让语文课堂,不逾矩而从心所欲。
板块式教学,不逾矩,意味着取舍。
语文阅读教学“百花齐放”,却也“百家争鸣”,“教什么”变得随意、茫然和无所适从。
板块式教学,让教师理性思考后合理取舍。
全盘把握教材编排体系,深入挖掘文本核心价值,方能合理取舍。
《记承天寺夜游》在单元的定位“古代诗文”,单元导读语说“整体感知内容大意”,课后习题要求“朗读并背诵课文”,这些都是“不逾矩”的提示。
就文本核心价值而言,《记承天寺夜游》美妙在何处?余老师对此框定的板块是“结构”和“名句”。
“取”了这三大板块,自然就“舍”了其他,课堂因此眉目清明。
“板块式”说的是课堂整体设计,“主问题”指向课堂整体操作。
“主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开合自如,从心所欲,意味着提炼。
主问题,必须有精准性,有开放度,能支撑起课堂长时间参与深层次的阅读活动,它要求教师打通“教法”和“学法”,它既是教师解读文本的着眼点,又是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的着手处。
如“赏千古名句”板块,可以从虚实结合、动静相生、用词之妙等方面展开,但余老师将这些都提炼在“比喻”这个主问题之下。
“这一句为什么好”,这是在精准地聚焦。
“请来表述你的欣赏”,余老师将束缚减到尽可能少,学生自然畅所欲言。
“放开”学生发言,又自然地“收拢”在“比喻”之下,最后用“不著一字而尽得风流”和八个四字词语言其美,余老师看似信手拈来,实则匠心独具。
“板块式”,合理取舍,不逾矩。
“主问题”,精准提炼后放开去,从心所欲。
自律而自由。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需要教师在课堂设计和操作上高度“自律”,去理性构建课堂的充分的自由。
因声求气诵妙文,返璞归真品名句——观余映潮老师执教《记承天寺夜游》有感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里评价《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是苏轼的绝世妙文,而在学习完余映潮老师执教的这堂课后,我深深地觉得,余老师这堂课也是一堂绝世妙课。
语文课堂三分钟演讲稿
语文课堂三分钟演讲稿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今天要给大家演讲的主题是“语文课堂的乐趣”。
作为一门基础学科,语文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很多同学都对语文课感到无聊和枯燥。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些如何从中找到乐趣的经验和方法。
首先,我们要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语文是一门需要长期积累和深度思考的学科,没有捷径。
我们要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明确目标并持之以恒地努力。
当我们真正投入到语文学习中,理解了一篇文章的深层意义,感受到文字的美感和力量时,我们会发现语文学习的乐趣。
其次,我们要注重课堂互动。
语文课堂不应该是老师讲学生听,而是要搭建起一个学生和老师之间互动的平台。
我们要积极参与讨论,不害怕发表自己的看法,听取他人的观点。
通过课堂互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交流和思考的过程也会让我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另外,我们要多读书。
阅读是提高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也是培养对文学的兴趣的重要方式。
我们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如《红楼梦》、《西游记》等来阅读。
通过阅读,我们可以开阔眼界,领略到不同的文化和人生的智慧。
同时,我们也可以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沉浸在书海中感受文字的魅力。
最后,我们要勇于表达自己的感受。
语文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更是为了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我们要积极参与写作练习,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通过写作,我们可以更好地思考问题,锻炼逻辑思维能力。
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写作表达内心的感受和情感,感受到写作带来的乐趣。
在这个信息发达的时代,语文的地位愈发重要。
我们要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注重课堂互动,多读书,勇于表达自己的感受。
相信在这样的努力下,我们一定能够找到语文学习的乐趣,更加热爱这门学科,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谢谢大家!。
以读导悟,读出本色语文——《第一次抱母亲》课堂教学片断及反思
让 学生 从 朗读 中获 得 内心 感受 呢 ?我 让学 生 读课 文 , 结 果 发现 , 很 多 学 生 在 朗读 中都 不 知道 停 顿 , 无 法 把握 语 速 和
语 感 。为 此 , 我进 行 了指导 。
三、 以读 导悟 : 重探 究 。 读 出人 文性
在 阅读 教学 的 精读 阶 段 , 为 了重 点培 养 学生 的 感悟 能
担” 究竟挑 的是什 么?
生翻 山越岭 ” . 怎 么理解 ?
【 反思体会二 】
朗读 看似 是 声 音 的表 达 , 但 事实 上却 体 现 了学 生对 文 本 的理解 程 度 , 其 中如 果 出现 偏 差 , 教 师就 要 善于 发现 , 及
课《 第一次抱母亲》 的教学片断和反思体会在此分享。
一
、
以问导读 : 练 朗读 , 读 出实践性
在 课 堂导 入 环 节 , 为 了体 现 生 本 课 堂 , 我从 课 题 设 疑 人手, 让学 生主 动 问 : 为什 么要 抱母 亲 ?怎 么抱 的?有 什么
感 受 ?再 引 导 学 生 带 着 疑 问 进 入 朗 读 环 节 。 可是, 如何 才能
这 个意 思 , 因此这 个 “ 都” 要读 得轻 一 点儿 。( 示 范读 )
多斤的 身体 , 去承 受 那 么重 的担子 。 师: 歌德 说 : “ 会 读 书的人 用 两只 眼 睛 , 一 只 眼 睛 看 纸 面上 的文 字 , 另 一只 眼 睛看 到纸 的 背后 。” 母 亲 身上 的“ 重
学 生认 读 、 概括、 感悟 、 探 究 的 四种读 书 能 力 。以读 推进 本
色 语文是 笔者 一直 积极探 索 的 问题 。现 将 自己的 一节公 开
让语文课堂真正体现“语文本色”——有感于薛法根老师的《珍珠鸟》教学
让语文课堂真正体现“语文本色”——有感于薛法根老师的《珍珠鸟》教学沈亚红【期刊名称】《《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年(卷),期】2019(000)006【总页数】3页(P30-32)【关键词】语文本色; 语文“本质”; 语文“本味”; 语文“本能”【作者】沈亚红【作者单位】江苏常熟市王庄中心小学【正文语种】中文在全国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会上,有幸见识了薛法根老师的教学风采,观摩学习了他精彩的语文课堂教学《珍珠鸟》。
薛法根老师轻松而又大气、潇洒而又智慧的风范给了笔者很深的印象。
特别是他的有滋有味、举重若轻的语文课堂,让学生学得既轻松又扎实,还散发着浓浓的语文味,真正体现了“语文本色”,给了笔者深刻的教学启示。
一、简化过程,回归语文“本质”曾几何时,语文课不再姓“语”了。
“画、唱、跳”进入了语文课堂,虚化了的语文课,似乎是加强了语文的人文性,而其工具性却不见了;教学中“深挖全覆盖”式的研究与细读,也让语文课堂变得“繁、深、全”,教师上得气喘吁吁,学生学得昏昏沉沉,更是失去了应有的语文味。
语文的本质是什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同时又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语文的本质是“语言的理解与运用”,其工具性目标是“书面语言与口头语言的运用交流”,其人文性目标是“促进精神成长”。
因此,语文课堂就是必须要紧扣语文之本质,教师要用语文的魅力来上语文,学生要用语文的方法来学语文,以真正体现语文课堂之“本色”。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材只能作为教学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到实益,还靠教师。
”教师不能做教材的奴隶被教材牵着鼻子走。
教师要做教材的主人,要敢于删繁就简,因本色而简约,因简约而精彩。
薛法根老师的《珍珠鸟》课堂教学很简单,只是围绕“人对鸟的喜爱,鸟对人的信赖”两个方面,让学生找语言、读语言、品语言、用语言等,扣住字、词、段、章、篇,让学生听、说、读、写、书,带着学生披文入情,或动情诵读,或静心默读,或咬文嚼字,或想象交流。
巧用“八桂教学通”打造小学语文精彩课堂
专题研究(三)操控性强,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数字化平台能够帮助教师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依据教学需要,便捷、简单、智能地调取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数字化教学资源,对教学内容进行实时补充和拓展,开阔学生的视野,为学生吸收知识提供及时的点拨和帮助,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教师可以在总结环节即时调取“八桂教学通”中拥有家国情怀和民族气概的相关人物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如希望“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杜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等,以点带面地引导学生领悟文本的家国情怀,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师充分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进行课后拓展延伸,可以大大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二、数字化教育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运用数字化教学资源的优势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已经成为小学语文教师的共识,也引发了教师群体的广泛探索和尝试。
但在实际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重形式轻导向“八桂教学通”能够将文字、图形、影像、声音、动画与其他多媒体教学软件集成在一起,进行多种类型的现实环境或情景模拟。
许多小学语文教师都比较注重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创设多样化教学情境,如游戏情境、故事情境、表演情境、问题情境等,希望学生在特定的情境氛围中积极地投入相关学习活动。
然而,有的教师在使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创设教学情境时,出现了重视形式而不注重任务导向的问题,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课堂教学目标,导致情境的真实性、召唤性不足,无法刺激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例如,教学五年级上册《松鼠》一课,教师使用数字化资源创设了“我喜欢的小动物”的问题情境,但这样设的问题情境将大量的教学时间运用于组织学生谈论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导致其他教学环节的教学时间受到影响。
在总结阶段,教师也没有引导学生回归情境,比如,模仿课文语言描写自己喜欢的动物,导致学生无法将情境中习得的知识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降低了在情境中学、在情境中下笔成文、在情境中提升能力的教学效果。
齐读,读出高效的语文课堂
齐读,读出高效的语文课堂
齐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一起读文本,共读的方式可以有
背诵、朗诵、唱歌等多种形式。
齐读的好处是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
表达能力、朗读能力以及阅读理解能力。
以下是一些提高齐读效率
的方法:
1. 确定读的方式:根据不同的文本内容,确定不同的读的方式。
2. 选择有趣的文本:选择有趣的文本或有生动形象的语言,可
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3. 分组齐读: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段文本的朗读。
这种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减少压力。
4. 模仿专业授课者的讲解和读音:可以选择优秀的授课者或读
音标准的音频,让学生模仿他们的朗读方式。
5. 辅助工具:使用PPT等辅助工具,展示文本内容,以及标出
读的重点和难点,方便学生理解。
总之,齐读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方式之一,需要教
师在课堂上及时进行指导,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朗读能力。
语文课堂阅读的教学方法
语文课堂阅读的教学方法一、朗读阅读法朗读是指学生用声音读出文字,注重声音的抑扬顿挫和语音语调的运用。
在采用朗读阅读法时,教师可以先朗读文本,然后由学生跟读。
在跟读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注意语音、语调、停顿等朗读要素,并及时纠正学生的发音、语调等错误。
通过朗读阅读法,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能培养学生语感和语音语调的准确把握能力。
二、分角色朗读法分角色朗读法是指将一篇文章分成多个角色,由不同的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朗读。
在使用这种方法时,教师可以事先选取一篇适合进行角色分配的课文,然后将课文分为不同的角色,并分配给不同的学生。
学生可以先独立阅读角色台词,理解并掌握各个角色的特点,然后通过朗读学习将角色台词表演出来。
这种方法可以增加学生对文本的亲近感和参与感,提高学生的朗读技巧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默读阅读法默读是指学生静默阅读课文,注重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阅读速度。
在使用默读阅读法时,教师首先应给学生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然后可以通过组织默读时间,让学生静默阅读课文。
在默读过程中,教师可以提供一些默读策略,如扫读、精读、略读等,帮助学生高效地理解和记忆课文内容。
同时,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在默读后进行简短的书面或口头总结,以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
四、互动阅读法互动阅读法是指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师生互动的阅读方法。
在使用互动阅读法时,教师可以先提问学生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然后阅读课文并与学生一起讨论。
在讨论过程中,教师既可以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又可以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
通过互动阅读,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五、阅读活动法阅读活动法是指通过开展各种阅读活动来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
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阅读活动,如阅读竞赛、阅读展示、阅读写作等,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和积极性。
同时,还可以指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材料,建立起良好的个人阅读习惯。
“听说读写” 让语文精彩绽放
“听说读写”让语文精彩绽放语文是人类交流思想、传承文化的重要工具,通过语文的学习和运用,我们可以更好地表达自己,理解他人,传承文化,开拓思维。
而“听说读写”是语文学习的基本功,它们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只有通过综合运用这四个环节,我们才能真正让语文精彩绽放。
首先说说“听”,听是语文学习的第一步。
孩子们在学习语文的时候,首先要学会用耳朵来听。
通过听,我们可以获得大量的语言信息,包括语音、语调、语速、语音节、语音调和情感语言等。
而且,通过听,我们可以接触到各种各样的语言形式,了解不同地域和社会文化中的语言现象,这对我们的语言运用有很大的帮助。
通过听,我们还能够学会模仿语音语调和语速,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
其次说说“说”,说是语文学习的第二步。
通过说,我们可以将所学过的知识融会贯通,进一步加深理解。
而且,通过说可以培养我们的表达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让我们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再说说“读”,读是语文学习的第三步。
通过读,我们可以获得丰富的知识,开阔我们的视野,提高我们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阅读是学习语文的主要途径,通过阅读,我们可以了解各种信息和知识,激发我们的思维和想象,增强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由此可见,“听说读写”的重要性。
只有综合运用这四个环节,我们才能真正让语文精彩绽放。
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增强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听力,引导他们多听一些优秀的语言材料,多听一些名家的讲解。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多给他们一些讨论和演讲的机会,提高他们的表达水平。
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多给学生提供一些书面材料,让他们通过阅读来获取知识和信息。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多给他们一些写作的题目,引导他们进行积极的写作实践。
“听说读写”是语文学习的基本功,是语文学习的四个环节。
只有综合运用这四个环节,我们才能真正让语文精彩绽放。
希望广大的语文学习者都能够重视“听说读写”,努力培养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真正让语文精彩绽放。
课堂教学精彩片段
湖州市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精彩片断描述”评比获奖文章选登斜逸枝头一朵花(一等奖)湖州中学赵艳东那天上《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让研究辛弃疾词与其他人的词比最大特点是什么,为什么有这个特点。
不料半路斜伸一个意外的见解,像斜逸枝头一朵未开的花。
生:特点是历史人物多,历史典故多。
师:各个典故用意是什么?生:上片。
孙权当年建京口,并一度定都于此。
南朝宋武帝刘裕则生在镇江。
孙权能称雄一方,刘裕则曾经北伐收复洛阳、长安。
这些都更激励辛弃疾的北伐大志。
生:下片。
1、宋文帝元嘉年间“草草”出兵北伐,遭到惨败。
承上片北伐雄图,委婉劝阻当时执政的韩侂胄急于事功,主张立即出兵。
2、沦陷区的人民安于异族统治,在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在长江边的瓜步山上建的行宫祭祀。
3、用廉颇思赵一事表达了作者的忠心但忧虑被小人排挤。
师:典故多这一特点有没有影响词的质量?能说点理由吗?生:有,费了我二十分钟时间才看懂——费时间。
生:没有,我从中长了好几个常识。
文章要有内容,它有;要有距离感、吸引力,它也有;而且,觉得很恰当,很顺。
师:好,果然有见地。
送一句前人评点给你:“稼轩驱使《庄》《骚》、经、史,无一点斧凿痕,笔力甚峭。
”(《四库全书提要·稼轩词提要》)师:从这个用典的特点看,有人说辛弃疾喜欢“掉书袋”,你怎么看?生:很有学问——用的很恰当,比如“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廉颇的老、忠、被人排挤,与辛弃疾多符合?生:有才能——从典故中借鉴经验,得出正确意见,比如“元嘉草草”。
生:是个苦闷的人。
——我查过一个资料,从《宋史·辛弃疾传》辛弃疾南来以后,任职的空间变化即可以看到他的命运:江陵、江西、湖南,奏请创建军队,“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则再调江西,又调福建,“又欲造万铠,招强壮,补军额,严训练。
事未行,台臣王蔺劾其‘用钱如泥沙,杀人如草芥,旦夕望端坐闵王殿’,遂丐祠归。
”辛弃疾看出朝廷的形势,干脆隐居江西铅山二十年。
把语文课堂读活
把语文课堂读“活”(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曾丽姣)《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同时,课标中提出的阶段目标要求也提出阅读时要“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感受语言的优美”、“品味作品中富有魅力的语言”等。
强调,在阅读教学中“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湘教版五年级语文27课《天山之夏》节选自《天山景物记》。
作者用抒情的笔调,浓墨重彩描绘了天山夏天的奇异风光。
这设计这堂课时,我采用的是情境导入,将课文的学习,变成一次愉快的天山之旅。
学生在旅途中把握天山景物的特点,在读的过程中感悟天山之美。
这篇文章语言优美、生动,我重点放在引导学生读,初读、诵读、品读,一步步更加深入,“读”出课文的意蕴,读出课堂的气氛。
在设计读的部分,由男生来读描写雪峰的句子,读出它的高大壮美的感觉,女生读溪流的部分,读出溪流的潺潺流淌的静美。
在感受野花的美时,学生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出来,并分享喜欢的理由。
最后一句“这就是天山之夏,这就是人间天堂”学生在理解感悟作者的喜爱与赞美之情的感情基础上,反复读,读出了自己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教学过程中,还是按照自己所设计的实施,但是读这一部分内容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因为没有读出天山美的感觉,导致课堂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活跃。
但我始终认为,读,是语文课堂的必需品。
古人就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说明读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体会其意蕴。
读,也是语文积累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
那么在教学中如何把课堂读“活”呢?活,指学生思维活跃,也指课堂气氛活跃。
尤其像《天山之夏》这种优美的写景散文。
我想如果这堂课在读的方面再加强,应该就比较成功了。
语文教学中的读有初读、品读。
在初读课文时,学生整体了解天山的美是围绕一个“静”字写了雪峰、溪流、原始森林、野花、千里牧场几个景物的特点的。
在这一点,大部分同学都能够做得到,读的很到位。
读出一个高效的、精彩的语文课堂
读出一个高效的、精彩的阅读课堂天津市南开区中营小学王振刚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教学总得读。
”张天若先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
”翻开《语文课程标准》,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中都非常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可见,在语文教学中,读是多么的重要!那在语文教学中,究竟我们要读什么呢?其实,叶圣陶先生早已说过:“教师教语文,无非是引导学生练习看书作文的本领,须反复玩味课文,由字句章节而通观全篇。
作者的思路、文章的脉络,都宜求之于文本,不宜舍文本而他求。
”大师之言,不仅验证了多读课文对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性,而且还清楚地我们:读,要贯穿于学习课文的整个过程。
在预习阶段,做到细读——查阅字典,初步了解内容,记录读书疑问;在学习阶段,做到精读——理解内容,学习阅读方法,掌握阅读技巧,形成阅读能力,提高语文素养;在复习阶段,做到选读——整理笔记,巩固所学知识。
语文教学中,创设种种教学情境,用“语文”的方式——读,读出浓浓的语文味儿来,给学生一个充满生机、充满灵性、充满情趣、充满效率的阅读课堂。
一、读中质疑古人云:“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阅读教学则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
让学生会亲自去探索思考,在自主阅读中激励他们智慧与潜能的发挥,从而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为教师,要善于激发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兴趣,引领学生读中对话字、词、句及把前后文联系起来,大胆思考,积极分享心中疑问。
1.疑问从字、词、句中来鼓励学生读中质疑,那疑从何来呢?其实,一个又一个有价值的疑问就隐藏于文本中的字、词、句中。
教师要引领学生细心读书,在值得思考、咀嚼的词句上反复朗读,让心中之疑化作一个个小问号标注在文本的空白处。
这样的质疑才是有效的,才是智慧的流淌。
在初读《鱼游到了纸上》这篇课文时,当教师初次板书课题后,请学生一次次地朗读课题,然后,询问大家:心中有没有产生疑问?许多学生举起了手,有的说:“鱼不能游到纸上,为什么说鱼游到了纸上?”有的问:“鱼怎么能游到纸上呢?”……一个“游”字,让学生的心中产生了一个疑问。
语文优质课听课心得体会范文
语文优质课听课心得体会范文听课心得:《纪实文学之美——以《红色的娘子军》为例》我有幸参加了一堂优质语文课的听课活动,在这堂课上我感受到了纪实文学的美妙之处。
本次课堂以鲁迅的《红色的娘子军》为素材,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和分析,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纪实文学的特点和魅力。
以下是我对这堂课的听课心得和体会。
首先,这节课上老师运用了多种教学手段,使课堂生动有趣。
他先通过提问和讨论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和兴趣,然后又结合课文内容进行了课堂导读,引导学生理解文本的背景和主题。
接着,老师布置了小组活动,让学生合作阅读文本,并在小组内进行讨论,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又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最后,老师还选取了几个学生的回答进行了点评和总结,这样既激励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又帮助学生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
其次,这节课突出了纪实文学的特点和魅力。
在课堂中,老师引导学生认识到,《红色的娘子军》这篇作品是纪实文学的典型代表,它既展现了那个特殊时期的历史背景,又塑造了一群英勇无畏的女战士形象。
通过对文本中的细节进行解读,学生深入了解了纪实文学的独特魅力所在。
他们在学习中懂得了纪实文学通过真实的人物和事件展现社会生活的形象和决定力,同时也让学生触摸到了真实历史的脉动。
再次,这节课强调了学生对纪实文学的情感体验和思辨能力的培养。
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老师鼓励学生从细节中感受到作品中的真实情感和生活经验。
通过分组讨论和分享,学生们积极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他们感受到了纪实文学所传递的真实情感和社会问题,进一步了解了社会和历史的多样性。
而在对文本的解析中,老师不仅引导学生思考文本中的隐含意义和情感,还让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的训练,培养了学生的思辨能力。
最后,这节课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思考和启发。
通过对《红色的娘子军》的深入学习,学生们不仅了解了纪实文学的特点和价值,还感受到了纪实文学所蕴含的社会责任和批判精神。
在课堂结束时,老师还引导学生进行了个人思考和总结,提出了一些启发性的问题。
关注效率,读出精彩——谈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读到位
— —Βιβλιοθήκη 2 0 1 3 年 第 7 期 ( 总 第 1 8 9 期 )
关注效率 , 读出精彩
谈 语 文课 堂教 学 中如何 读 到位 常州 2 1 3 0 2 2 )
吴康亚 ( 常州市 新 北 区三井 实验 小学 , 江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 读 的训 练 是 提 高 学 生语 文 素 养 的重 要 于是 读 文 是 便 有 了游 鱼 般 的 自由灵 动 . 有 了孩 子 般 的 天 真 途径 . 也是 阅读 教 学 中最 基 本 最 重 要 的 训 练 之 一 。读 的作 用 很 无 邪 . 有了一份回味 、 一份渴望 。 生3 : 故 乡院子前 的那一 片竹林 , 不 仅 记 录 着 作 者 童 年 时 重要 , 比如语 言 的感 知 、 积累 、 理解 , 情 感 的激 发 、 熏 陶等 都 需 要 在 读 中实 现 。 实践证 明, 教 师在 教 学 中设 计 读 的各 个 环 节 , 并让 的 很 多 趣 事 . 还 因 为作 者 在 离 别 故 乡 的 时 候 . 母 亲 送 别 是 那 样 学生采用多种 灵活形式进行读 . 可 以调动学 生积极性 . 使 学 生 不 舍 , 又那样期盼 , 千 言 万语 都 化 作 了 深 情 的叮 咛 , 竹 林 随 着 风 儿摇摆 。 也好像在唱着送别的歌儿。 更 深入 地 理 解 材 料 . 提 升 课 堂 的有 效 性 。 初读 , 于 感 知处 厚 实 于 是 读 文 时便 有 了 慈 母 的 细 细 嘱 托 。 似 三月 的和风 . 如 小 语文是厚实的. 即扎 实 、 充实 、 丰实。 扎 实 即有 意义 。 教 师 要 溪的流水 。 绵绵不绝 , 永远流淌在作者 的心 间, 永远刻在了作者 让 学 生 通 过 初 读 学 到 知识 、 锻炼能力 。 还 要 有 积 极 的情 感 体 验 , 的脑 海 之 中 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充 实 即 高效 率 . 简洁而高效 , 使 学 生 在 读 的 活 动 中得 到 相 应 的 发 展 。 丰 实 即 有 生 成 性 。 教 师 既 要 起 到 指 虽然文章 中只有三种幻想 . 但却使学生的智慧在碰撞 中产 导作用 . 又 要 使 学 生 在 活 动 中充 分 发 挥 主 动 性 , 给 学 生 留 下 充 生 了更 多 的精 彩 , 学生在想象 、 朗 读 中把 我 们 带 入 不 同 的 幻 想 , 拓 展 了 语 文 学 习 的 空 间 .使 人 在 这 多 姿 多 彩 的 想 象 中 浮 想 联 分 的创 造 空 间 。 以《 水》 第一课时教学 为例 , 教师布置 了初读课 文 , 整 体 感 翩 . 深 深 地 爱 上 夹 竹 桃 三、 默读 。 于 无 声处 欢 歌 知 的环 节 中有 这 样 一 个 要 求 : 学 生 自 由读 课 文 时 遇 到 不 理 解 的 字 词 要 联 系 上下 文 进 行 理 解 . 读完课 文后还要 想一想 . 课 文 主 默 读 是 朗读 的 一 种 重 要 方 式 .但 默 读 因 为 省 去 了发 音 动 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 并 且 明 确 表 明 只有 认 真 按 要 求 读 才 能 顺 利 作 , 速度更快 , 使得学 生在不互相影 响 、 保证 环境 的安静下 . 能 地 通过 随后 的检 查 在 随 后 的 自读 检查 中 。 以这 样 三 组 词 语 有 够 更 集 中 地 思 考 、 理 解 材 料 的 内容 。而 且 不 易疲 劳 , 易于持久 。 效 检查 了初 读 的效 果 , 以查 促 读 , 收 效 明显 。 当然 , 也是 由于其特点 , 有时候会使默读流于形式 。 例如在学习 第 一 组 词语 : 骄 阳 炎 热 晒 干 风 干 《 聂将 军 与 日本 小 姑 娘 》 教学过程 中, 我 们 对 默读 环 节 的 教 学 是 第 二 组 词语 : 一担 一勺 ( “ 勺” 为生 字 . 用红色凸显) 一 滴 否 有 效 进 行 了特 别 关 注 ( 片段 一 ) 第三组词语 : 缺水 珍贵 期 盼 储藏 ( “ 储” 为生字 . 用 红 色 凸 显 师: 从 什 么地 方 我们 可 以看 出 聂 将 军无 微 不 至 地 关 心 着 两 第 一 组 词 语 先 让 学 生 会读 . 接 着 比较 “ 风干” 和“ 晒干” 的 相 个 日本 孤 女 呢 ? 请 同 学 们 默 读第 三段 。 同和 不 同处 .然 后 让 学 生 读 着 这 些 词 语 想 象 相 应 的 的 画 面 . 最 生: 默读 第 三 段 。 后 再 读 把 画 面读 出来 这次 默读 用 时 5 O秒 .从 学 生 回答 问题 的人 数 中 可 以 看 出 第 二组 词 语 , 红字凸显生字 , 在学生读正 确的基础上 , 让 学 这 次 思考 问题 的 时 间 的效 度 是 一 般 的 。 因为 思 考 与 未 思 考 出 的 生 找一 找 三个 词 语 的规 律 。 再 为 它们 排 序 。 学 生 各 占一半 。分 析 这 种情 况 的原 因 。 大概有两点 : 1 . 个 别 学 生 2 . 个别学生 听要求 时未 听完整 , 只 听 第 三组词语 。 同 样 红 字 凸显 生 字 . 指名 读让学生理 解“ 储” 未养成勤 于思考 的习惯 : 的 意思 即 “ 藏” . 接 着 让 学 生从 记 忆 仓 库 中 搜 索 “ 储 藏” 这 样 类 型 到 了前 面 的默 读 , 对 默读 的 问题 不 清楚 。 针对这两种情况 。 教 师 要及 时地 进行 调 控 , 再 次 重 复 提 出 问题 。 给时间思考。 的 词语 。 最 后 让 学 生 用 这 些词 语 说 一说 文章 的 主要 内容 。 ( 片段二 ) 二、 美读 。 于情 真 处 灵动 叶 圣 陶 先 生 把有 感 情 的 朗读 叫 做 “ 美读 ” , “ 设身处地地 、 激 师: 联 系课文 内容 . 说说 日本人民为什么称聂将军是 “ 活菩 昂处还它个激昂 . 委婉处还它个委婉 ……务期 尽情 发挥作者 当 萨” 。 是“ 中 日友 谊 的使 者 ” 。请 同学 们 默读 找 一 找 , 说 一说 。 生: 自已默 读 课 文 , 勾 画词 语 , 句子。 时的情感 , 美读得其法 。 不 但 了解 作 者 说 些 什 么 , 而 且 与 作 者 的 这 次 的 默 读 是 教 师 看 到 思 考 出 问 题 的学 生 只 占 一 半 的 时 心灵相通” 。 比如 在 学 习 《 夹竹 桃 》 时, 文 中第 五 自然 段 描 写 了月 下 的夹 候 所 提 出 的要 求 。这 次 默 读 用 时 2 8秒 ,发 言 的 人 数 由 以前 的 5个 增 加 到 2 5个 。 占全 班 7 2 %. 说 明有 效 性 比较 高 。 竹 桃 引起 了作 者 诸 多 幻 想 . 每一 种幻 想 都 精 妙 绝 伦 , 风情独具 , 1 如 何 引 导学 生体 会 到 作 者 的真 情 实 感 呢 , 关 键 是 要 让 学 生 在 读 由 以 上 的两 次 默 读 以 及 默 读 的 效 果 来 看 .我 感 到 默 读 的 文 时 走 进作 者 的 内心 世 界 。 因此 , 在学 习课 文之 前 , 先 让 学 生 通 有 效 性 受 学 习 习惯 的 制 约 . 受教 师及时 观察课堂 , 调 控 课 堂 的 过 预 习 先对 作 者 有 所 了解 . 比如 作 者 曾 远 渡 重 洋 赴 德 留 学 . 比 制 约。 一 个学生要养成 勤于动脑积极 思考的好习惯 。 教 师 也 要 如 作 者 曾 回忆 “ 我一生 永久 的悔就是 : 不 该离 开故 乡 . 离 开 母 有 敏 锐 的观 察 力 。随 时 对 效 果 不 好 的 默读 时 间 进 行 调 控 。 另 亲。” 等, 在 学 生 了解 了这 些 后 , 再 让 学 生 自由选 择 三种 幻 想 之 外 , 教 师 还 要 重 视 默 读 的 习惯 , 在默读 时渗透 一些 方法 , 如 间 细细揣摩作者在月光的沐浴下 。 心 头 涌 起 的缕 缕 情 思 。 读法 、 跳读法 、 批注法 、 重读法 ……这样 , 默 读 的 有 效 性 才 会 得 生 1 :此 时 作 者 似 乎 想 起 了 远 渡 重 洋 赴 德 留学 的 一 段 经 到 提 高 。 历. 游 子在外 , 时时思 念 自己的祖 国 , 回 回梦 中 都 会 梦 到 自 己 语 文 课 堂 教 学 中教 师 只 有 设 计 多 种 有 效 读 的 环 节 . 让 学 生 乘着 海轮 回来 与亲人 、 朋 友 团 聚 的情 景 , 月 是祖 国明 , 人 是 故 乐 读 、 善读 、 读到位 。 才 能 引导 学 生 一 起 学 习 、 咀嚼 文本 内 容 , 积 乡亲 啊 ! 累优 美 语 言 , 体 会 文 章 的美 妙 。 感 受 语 言 的魅 力 , 学 习文 章 的写 于是 读 文 时 便 有 了 殷 殷 期 盼 、 缱 缱 思 乡情 。 法, 品 味 不 同 的 情 感 体验 . 让 学 生 在 读 中感 、 读 中思 、 读 中悟 、 读 闪 现着 个 性 化 生2 : 家 乡的小院后 就是一 个清澈 的小 池塘 , 童年 的时 候 中得 学 生 精 彩 的生 成 一 定 能 超 越 课 前 的 预 设 , 多元性的智慧 、 丰 富 多彩 的感 受 。 和小伙伴们在塘边看小鱼在水 中 自由 自在地游来游去 , 童年的 的 领 悟 、 f 责编 金 东 】 生 活 无 忧无 虑 . 让 人 回昧 无 穷 1
听语文课的感受与评价
听语文课的感受与评价
在众多学科中,语文无疑是我最深爱的科目。
它不仅是我理解世界、表达自我的工具,更是我领略中华文化的桥梁。
本文将以我聆听的一堂语文课为例,分享我的感受并做出评价。
这堂语文课主题是“唐诗宋词的美学”。
老师以深入浅出的方式,通过解析具体的诗词,让我们理解了唐诗宋词背后的深层次含义和独特美学。
知识点涵盖了诗词的韵律、对仗、意境等多个方面,使我对古代诗词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老师在讲解过程中,穿插了许多生动的例子,使抽象的理论变得形象且有趣。
这堂课的讲授方式多样化,除了传统的讲授外,还结合了讨论和实践。
老师鼓励我们发表自己的观点,也引导我们进行深入的思考。
师生间的互动活跃,老师尊重我们的想法,使我们的思考更加深入。
通过这堂语文课,我对古代诗词的美学有了更深的理解,我的阅读理解能力得到了提升,我也学会了如何去欣赏和评价诗词。
同时,我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如文字表达的精准性和深度等,这些都是我需要进一步提升的地方。
总的来说,这堂语文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老师的讲解生动有趣,
使我对古代诗词有了新的认识。
同时,我也认为课程的互动环节可以再加强一些,以更好地激发我们的思考和参与度。
对于未来的语文学习,我认为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实践和应用。
我们可以通过写作、演讲等方式,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能力。
同时,我们也需要多阅读、多思考,以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和文字表达能力。
通过这堂语文课,我深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我相信,只有不断学习、深入思考和实践,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我们的文化瑰宝。
语文优质课听课心得体会范文
语文优质课听课心得体会范文作为一位语文教师,我有幸参观了一堂优质的语文课堂,从中得到了很多启发和收获。
这堂上课的老师是一位经验丰富、教学水平较高的教师,他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和灵活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并最终使学生对语文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以下是我对这堂课的听课心得体会,希望能对我今后的教学有所启发。
首先,这堂课的开篇非常吸引人。
老师开始课前导入的环节,他通过播放一段优秀的电影片段来激发学生对本堂课主题的兴趣。
电影片段中的情景不仅紧扣学习内容,而且充满悬念,引发了学生们的思考和猜测,激发了学生们对课堂的期待。
这样的开场效果很好,使学生们对课堂充满了热情和探索的欲望,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其次,这堂课的教学组织和安排非常合理。
老师首先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热身,检查学生对前几堂课的掌握情况。
接着,老师提出本堂课的核心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并在黑板上列出问题的关键词,激发学生们的思维。
之后,老师以小组竞赛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每个小组都要根据规定的要求,阅读相关的文献材料,分析问题,并进行讨论和总结。
这种小组竞赛的学习方式,既促使学生相互合作、共同探讨,又能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使学生对学习更加认真和积极。
在学生展示研究成果的环节,老师不仅给予了肯定和鼓励,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引导学生在展示的过程中积累经验,提高表达能力。
整个课堂的教学过程流程清晰,各个环节紧密衔接,充分利用了课堂时间,使学生在有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和实践。
此外,这堂课的教学内容设计非常精彩。
老师通过引导学生阅读一篇名人传记文章,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思维。
这篇文章的主题是“成功需要什么”,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成功的要素。
文章语言简洁明了,内容生动有趣,引发了学生们的共鸣。
在小组竞赛的探究环节中,老师设计了多个问题,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重新叙述文章的内容,并且针对文章的标题进行思考并给出自己的观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出语文课堂的精彩——谈小学语文朗读指导的重要性摘要: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之一,其中朗读教学尤为重要,自古以来,教育先辈们总结出的经验也说明,朗读是前人总结出的学习语文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不能忽视学生的朗读教学,朗读能提高学生思维能力、表达能力。
是学习语言文字的重要途径。
在指导学生朗读的时候,要活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提高学生朗读水平。
通过对学生朗读的指导,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整体水平。
关键词:朗读、指导、方法小学语文注重学生朗读的教学,朗读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
自古以来,无论是京师的太学,还是乡野的私塾,都把“读”字看的无比重要。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写流传千古的名言,总结了古人宝贵的治学经验,包含着我国古代语文教法的精髓。
从孔夫子到陶行知,几千年来,伟大的教育家们便是重视学生的朗读。
在朗读中,渐渐融入诗文所创造的意境,从而受到了审美的教育,陶冶了精神情操,发掘了知识瑰宝,提高了鉴赏与成文能力,解放后四十余年,语文界的名师高手们也常常提醒我们,要把对学生的朗读指导,视为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主要途径。
初踏工作岗位的我不以为意,忽视了学生的朗读,孩子们的朗读生硬古板,不能融入课文,不久我就发现,自己所教的学生们阅读能力差,理解字词句不到位,深刻反思后,有经验的老教师提醒我,注重学生的朗读,能给你带来惊喜。
我深刻反思,查阅相关资料,决定重视朗读教学,多方面训练学生的朗读水平。
学生们的朗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自己也受益匪浅,屡屡发现:我所教的学生中,凡朗读能力强者,其思维活跃,阅读表达能力也较高。
事实证明,注重朗读教学,这个为古人沿用千载的传统教法,不仅不可摈弃,而且应该很好地继承发扬。
鲁迅先生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在往外泼洗澡水时,连同坐在浴盆中的婴儿一齐倒掉,这做法是最愚蠢的妇人也不取的。
”当今的语文教改,对传统教法中有生命力的“婴儿”,非但不可横扫,而且应该倍加钟爱,并促使其成长。
如何指导学生的朗读呢?我通过长期的实践摸索和学习,自己总结如下几点感受:一、巧设问题,指导读小学语文最根本的目标是阅读,在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读懂课文是重点,一方面要指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另一方面要指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是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的,做到有感情的朗读。
要想达到上述目的,教师在指导朗读时,首先要让学生试着把课文读通——读正确、读流畅,然后再设计一些巧妙的问题引导学生读出感情。
如在指导读《三打白骨精》第2自然段:“它正要上前,见唐僧……,说是特地来请他们用斋的。
”这句表现白骨精狡猾的句子时可以提这样的问题启发学生朗读:1、“美貌”这词是用来相容怎样的女性的?(面容美丽)2、在这里你觉得这有白骨精变化的村姑美丽吗?(不)3、为什么呢?(美丽面容背后藏着险恶用心——吃唐僧肉)4、在这句话中你还能从哪些词语体会到这样的险恶用心?(它、径直、特地)5、怎样读才能读出白骨精的险恶?这样训练,不但指导学生通过关键字词理解课文内容,而且指导学生学会如何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不仅指导学生读一段话,又让学生学会读懂文章的方法;既体现了教师在朗读教学中的主导地位,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多设情境,诱导读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说过“读书心有境,入境始为亲”可见,朗读重在感情,有感情的朗读是对文章作者思想感情的再现。
由于总总原因的制约,小学生朗读时很难体会出作者当时的心情。
所以朗读教学中需要创设一种情境,带领学生进入教材中的具体形象,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所描写的事物:美丽的或丑陋的,崇高的或卑劣的,愉悦的或悲伤的……激发学生和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读出文章的意境。
创设情境的方法有:音乐渲染情境、图画再现情境、扮演体会情境、语言描述情境。
如指导学生读《卢沟桥烽火》这篇课文时,可以补充相关的图片资料,揭露日本帝国主义在侵华战争中犯下的屡屡罪行,让学生体会课文中对于抗击日寇的我国守军的高度赞扬和强烈的爱国热情,通过图画学生仿佛回到了那个全民一心,护我中华的日子,带给学生身为中国人的使命感和荣誉感,让学生沉浸在这样的感情中。
此时,课文的语言似乎是发自他们内心的感受。
朗读的语调、速度因为情感的作用而表达得恰如其分。
这样训练,不仅引导学生弄清文章的背景,而且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内心体验;不仅诱发学生读懂课文,而且陶冶学生的情操;不仅训练语言表达能力,而且培养想象能力。
三、运用体语,提示读教师的情感指导在学生感受形象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教师情感的流露除有声语言外,还可以运用形体语言作辅助表达。
身体语言学认为:人们可以用身体的各种动作或姿态来表现自己对周围人或事物的态度,表达言语难以表达的情感。
这是一种非常有用的表达形态,朗读教学时,通过老师的身体语言提示学生读好课文,用眼神激发学生朗读的情绪,用面部表情表达自己喜怒哀乐的情感,隐射课文内容的情感,帮助学生体会读,还可以用手势表示朗读声音的高低、语意的轻重、节奏的快慢……如在指导朗读《长江之歌》时,因这是一首歌的歌词改编,在朗读时可以配上很多肢体动作。
在学生读“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
”一句时,老师可以做一个用力挥手向前的动作,提示学生朗读要有力,也能让学生感受到长江那恢弘的气势,雄壮的力量。
还可以深化下去,让学生观看歌者的视频,学一学表演者是如何运用肢体语言的,在学一学,一边背诵一边做动作。
这样训练朗读,不仅激发学生的朗读情绪,而且提示朗读技巧;不仅引导学生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而且指导学生学会表达情感,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四、活用评价,引导读教育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及时反馈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对于阅读教学而言,经常地让学生朗读是对教的反馈,及时地对朗读情况进行评价又是对读的反馈。
从这个意义上说,检测学生读,并对读进行评价可以提高阅读教学质量。
就对朗读的评价来看,大体要经历这样的过程:教师根据学生读所反馈的信息,与训练目标进行比较,得到目标差距信息,再将差距信息通过一定的方式输送给学生,并启发学生调整原有信息,逐步缩小原有信息与目标之间的差距。
如在指导《烟台的海》中“小山似的涌浪像千万头暴怒的狮子,……掀到十几米远的马路中央。
”一句的朗读时,请一位学生朗读,他读的很流利,声音响亮。
等他读完,我就问他:“你为什么要读的这么响亮呢?”他回答:“因为从这句话让我感受到烟台冬天的海非常有力,多以要读的响亮。
”我及时的表扬他:“你非常聪明,很会读书。
”但我话锋一转,“不过,要表现出有力,不只是读的响亮就可以了。
你想想看读出怎样的语气也能表现出有力的?”他思考了会说:“低沉的语调?”见他还有点疑惑,我鼓励他:“那你就试试看吧。
”学生再次读了一遍这句话,整句话读的语调低沉。
读完后,我再说:“很好,你读出了自己的两种感受,不过老师还要考考你,其他同学也可以来试试,怎样才把这两种读法结合起来?”经过这次提点,学生们明白了,在读这句话时,整体语调要用低沉的语调,但是,再读到那些能体会到有力的词语时要读的响亮有力。
由此看来,评价的过程也是训练读的过程,评价语不但是朗读水平的鉴定语,也是教学过渡语,还是朗读的指导语。
一句简单的表扬能给学生自信的力量,一个简单的问题能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朗读水平的同时也对课文内容的了解和感受更具体更深入。
因此,评价时既要“惜‘墨’如金”,又力求能“指点迷津”五、借助述说,迁移读现在的小学语文教学,比较重视学生的说,往往学生读完一段课文内容后老师就会提问:“你读懂了什么?”“你想说些什么?”然后就是和学生交流,学生说的多了,读就相对少了。
我觉得读和说是相辅相成的,不能顾此失彼。
读能促进说,说又影响着读,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就能借鉴说。
其一,从说、读的发展来看,一个人的口语训练,说早于读。
人在不会读时,已经学会说。
其二,从说读的目的来看,说是为了表情达意,人们说时既注意语意连贯——停顿合乎语言规范,又注意语气恰当——语调、速度、节奏合乎情理。
小学生的读往往只注重读出文字,而不考虑文字背后的含义,也不考虑如何表达出句子的意思。
其三,从朗读训练的要求来看,“朗读要近于口语,像说话一样。
”综上所述,在朗读训练时,可以把说迁移至读,在读中吸取说的方法、说的技巧。
首先引导学生身入其境,情入其人,进行心理的移情体验,然后再用假想向别人介绍的方式说出课文的内容。
通过训练,不仅引导学生体验课文情境,而且创设让学生表达情感的时机;不仅引导读,而且又训练了说。
六、身体力行,示范读从情感角度说,朗读的过程是读者通过“价值认识”感受作品的情感信息,从而形成自身情感信息的过程。
小学生由于生活阅历太浅,往往对作品中所包含的情感感受太少,或有感受而自己又产生不了情感的体验,或自己无法表达这些情感。
此时,教师就可以进行范读。
教师的范读要以技巧启发人,以情感感染人。
学生通过听教师生动形象、栩栩如生的范读,自己的情感自然而然地和作品、教师的情感产生共鸣,不知不觉地模仿教师的朗读技巧。
这样训练,不仅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而且引导学生学会表达情感;不仅引导学生模仿读,而且培养学生创造读。
语文教学,朗读先行。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一名小学生的朗读水平也能体现出他语文学习的好坏。
没有琅琅书声的课堂是沉闷的课堂,没有教好学生读好课文的语文课是失败的语文课,朗读必须贯穿于语文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善用指导学会说呢过朗读的方法,重视学生朗读水平的培养。
让我们所有的语文教师都活动起来,给朗读以时间的保证、质量的保证,使朗读成为语文教学的“热点” ,让学生从朗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参考文献:1、唐婷婷.《朗读与朗读教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2、徐世荣《浅谈朗读教学》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