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概论1-5章
《教育学概论》word版
第一讲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发展一、教育的概念广义: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属于教育。
它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
狭义:狭义的教育那么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由教育者根据一定的要求和个体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的社会活动。
狭义的教育定义揭示了构成教育的三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二、教育的起源关于教育是如何产生的,历史上曾有三种不同的观点,即生物起源论、心理起源论和劳动起源论。
(一)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主要有法国的社会学家利托尔诺和英国的教育家沛西•能。
他们认为教育起源于动物界中各种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
利托尔诺在其《各种人种的教育演化》一书中认为,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而且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之外,不仅为人类社会所特有,而且早就存在于人类产生之前的动物界。
不仅在脊椎动物中存在教育,甚至在非脊椎动物中也存在教育。
人类社会的教育是对动物界教育的继承、改善和发展。
(二)心理起源论代表人物主要有美国教育家孟禄。
他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
在其所著的《教育史》中写道:原始社会的教育“普遍采用的方法是简单的无意识的模仿”,原始共同体中儿童对老年成员的无意识的模仿就是原始人教育的起源。
(三)劳动起源论持这种观点的有前苏联一些教育史学家和教育学家。
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辨证统一。
他们认为,教育从人类生产自己需要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时候就开始了。
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延续,就必须把生产经验和技能在劳动中传递给新生一代,教育就是基于生产的需求,基于人类的生存需要而产生的。
同时认为,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社会活动,它的特点之一就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三、教育的发展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
自人类社会产生之后,教育活动也随之产生,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教育学概论 讲义
教育学概论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发展☺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在中国古代,“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尚未涉及教育的具体内涵。
☺东汉许慎对于“教”、“育”的解释是:“教,上所施。
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明确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活动,目的在于使人为善。
☺18世纪中叶法国自然主义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就是让儿童的天性率性发展,主张通过儿童自己的活动,使其身心按自然进程得到发展和完善。
☺19世纪中叶英国实证主义教育家斯宾塞认为,教育是为受教育者的“未来生活之准备”。
☺20世纪初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就是生活本身,主张“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之不断改造”。
☺广义的教育,指增进人们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培养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狭义教育的基本内涵:(1)教育受社会制约;(2)“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学校教育的本质特征,也是学校教育区别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广义教育的最重要标志);(3)教育是由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
☺教育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在其发展过程中,从形式上看,大体经历了非形式化教育 形式化教育 制度化教育三个阶段。
一、中国教育的发展演变☺“自有人生,便有教育”,指的是自然状态的非形式化教育。
☺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前后的原始社会末出现了学校的萌芽,萌芽时期的学校称“成均”和“庠”。
☺中国古代学校教育按其性质分为官学、私学和书院三种。
官学指由官府举办并管辖的学校中央官学由朝廷直接办理的学校西周国学,汉代太学,唐代国子学,元、明、清的国子监等地方官学按行政区域在地方设置的学校西周乡学,汉代郡国学,唐代府州县学,元代路学及社学,明清府州县学及卫学等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于建元五年在长安立太学,设五经博士,又于元朔五年,为博士置弟子,标志着中国古代以经学教育为基本内容,以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为主要职能的大学正式建立。
数学教育概论
数学教育概论数学教育概论目录第一章绪论:为什么要学习数学教育学第一节数学教育成为一个专业的历史第二节数学教育成为一门科学学科的历史第三节数学教育研究热点的演变第四节几个数学教育研究的案例理论篇第二章与时俱进的数学教育第一节20世纪数学观的变化第二节作为社会文化的数学教育第三节20世纪我国数学教育观的变化第四节国际视野下的中国数学教育第五节改革中的中国数学教育附录:我国影响较大的几次数学教改实验第三章数学教育的基本理论第一节弗赖登塔尔的数学教育理论第二节波利亚的解题理论第三节建构主义的数学教育理论第四节我国“双基”数学教学第四章数学教育的核心内容第一节数学教育目标的确定第二节数学教学原则第三节数学知识的教学第四节数学能力的界定第五节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第六节数学活动经验第七节数学教学模式第八节数学教学的德育功能第五章数学教育研究的一些特定课题第一节数学教学中数学本质的揭示第二节学习心理学与数学教育第三节数学史与数学教育第四节数学教育技术第五节数学优秀生的培养与数学竞赛第六节数学学差生的诊断与转化附录:数学学差生诊断与转化个案第六章数学课程的制定与改革第九章数学课堂教学观摩与评析第一节师范生走向课堂执教时的困惑第二节案例学习——数学弄懂了还要知道怎么教第三节一些特定类型的课例赏析第四节一些案例(课堂教学片段)的评析第十章数学课堂教学基本技能训练第一节如何吸引学生第二节如何启发学生第三节如何与学生交流第四节如何组织学生第五节形成教学艺术风格第十一章数学教学设计第一节教案三要素第二节数学教学目标的确定第三节设计意图的形成第四节教学过程的展示第五节优秀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第一章绪论:为什么要学习数学教育学一、数学教育的沿革与发展(一)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学生掌握数学科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中的一些问题,具有现代教育观念,适应教育改革需要,以及具有良好的知识更新能力。
就业面向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中学数学师资和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人员、教学研究人员及其他教育工作者。
教育学概论2
类型结构
技 术 教 育职 业
高 等 教 育
成 人 教 育
初等教育
幼儿教育
基础教 育
返回
四、教育发展的历史阶段 原始教育→古代教育→现代教育(当代教育)
1.原始教育的主要特征 (1)建立在原始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基础上的原始社会教育是处 在萌芽状态的教育。 (2)教育没有从直接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分化出来。 (3)教育就在当时的劳动和生活的过程中进行,劳动和生活的场所就 是教育的场所。 (4)这种教育没有固定的组织与形式,没有专门的教育机构与教育人 员,氏族部落中的长者就是年轻人的教师。 (5)教育内容极其简单、贫乏。主要是教会年轻一代学会制造和使用 工具,进行物质生产;教会年轻一代掌握有关社会道德、礼节仪式、 劳动纪律、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的知识。 (6)因为没有文字,教和学主要通过口耳相传和对实际行为的模仿来 进行。 (7)教育没有阶级性。只是男女因为所从事的劳动不同,因此所受的 教育也有差异。
返回
心理起源论
基本观点:心理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早期和个 体幼年时的模仿行为,像孩童出于好奇模仿成年人的行为和活 动就是教育。
代表人物:美国教育家孟禄等。
返回
劳动起源论
基本观点:教育的劳动 起源论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 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 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代表人物:马克思等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返回教育扩大了人的认识范围教育加速了个体和人类认识能力的发展教育和学习过程促进了个体生理基础身体与大脑的发展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返回教育不同于以物质或精神产品为直接对象的活动教育不同于以人为直接对象的不以传授社会经验为主要内容的活动教育不同于仅传授信息和社会经验的不以培养和促进人的发展为最终目的的活动教育不同于向人以外的对象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返回教育本质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没有终结论争的终结这应是教育本质问题认识的终结
中学教资科一科二内容
中学教资科一科二内容第一章:教育学概论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教育规律和教育方法的学科。
它包括教育的本质、目的、原则以及教育的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等相关内容。
教育学概论是教育学的基础,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们可以了解教育的基本概念、教育的发展历程和现代教育的特点。
第二章: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的学科。
它主要关注学习者的发展、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活动、教育环境对学习的影响等方面。
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包括儿童心理发展、学习理论、教育评价、教育行为、教育技术等。
第三章:教育法律法规教育法律法规是指关于教育事业的法律和法规,它对教育的发展、管理和监督起着重要的作用。
教育法律法规的内容包括教育法律制度、教育法律关系、教育管理法规、教育监督法规等。
学习教育法律法规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教育的法律地位、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以及教育管理的基本原则。
第四章:教育统计与测量教育统计与测量是研究教育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方法的学科。
它主要关注教育数据的统计分析和测量技术的应用。
教育统计与测量的内容包括教育数据的收集方法、教育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方法、教育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等。
学习教育统计与测量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教育数据的分析和应用,为教育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第五章:教育经济学教育经济学是研究教育资源配置和教育经济问题的学科。
它主要关注教育资源的有效配置和教育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教育经济学的内容包括教育资源的配置原则、教育经济的效益评价、教育投入和产出的关系等。
学习教育经济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经济效益的评价,为教育决策提供经济支持。
第六章:教育社会学教育社会学是研究教育与社会关系的学科。
它主要关注教育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教育社会学的内容包括教育与社会关系的理论、教育社会化过程、教育不平等问题等。
学习教育社会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教育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社会支持。
第七章:教育管理学教育管理学是研究教育组织和管理问题的学科。
教育学概论重点
教育学概论重点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教育学概论重点一、教育重点:教育学的定义:教育是有意识地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首要目标的社会活动。
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包括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
二、教育起源的基本观点重点:1、生物起源论:法国社会科学家哲学家勒图尔诺,(动物界教育)。
2、心理起源论:美国心理学家保罗孟禄3、劳动起源论: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指导下形成的。
三、教育的形态与发展。
1、非制度化教育的基本特征:教育的非独立性;教育的原始性;教育的平等性2、制度化教育的基本特征:农业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的出现;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教育内容与生产劳动严重分离;采用个别教学的形式。
工业社会的教育: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具有普及义务性;教育制度系统化;教育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多样化。
信息社会的教育:教育终身化;人性化;民主化;国际化。
四、现当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1、基础教育: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2、职业教育重点:职业教育是指使学习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
趋势:战略地位更加突出;职业教育体系日趋完善;提高质量成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
3、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空间的多元化;对象的大众化;合作国际化;教学、科研、产业一体化。
4、终身教育趋势重点:学习型社会的形成;形成创新型实践性人才培养模式;以远程教育为主,多种教育模式共存。
五、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1、教育学的萌芽孔子的论语:“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温故而知新”。
孟子的学生乐正克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专门的教育文献。
韩愈的师说:论述了教师的重要作用、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以及择师的原则。
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教育方法被视为西方启发式教学法的渊源。
柏拉图的理想国:提出了由国家统一管理的系统的教育制度。
教育学概论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概论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含义广义:狭义:二、教育的属性本质属性:社会属性:三、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媒介(教育影响):四、教育的基本功能促进个体社会化:促进个体个性化:五、教育的起源神话起源:生物起源:心理起源:劳动起源:六、教育的历史发展(一)原始社会的教育原始性随意性非独立性(二)古代社会的教育(奴隶社会封建社会)1、奴隶社会(学校的出现)①国外:斯巴达的教育特别重视军事教育雅典的教育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教育方法也比较灵活。
(三艺:哲学文法修辞)②中国:中国奴隶社会的教育内容主要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2、封建社会①在欧洲封建社会里,形成了僧侣封建主和世俗封建主(贵族)两个阶层,因而出现了两种类型的教育:教会学校和骑士教育。
教会学校教育的内容是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柏拉图),合称“七艺”。
骑士教育的内容为“骑士七技"(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下棋、吟诗)。
②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学校大体分为官学和私学两种。
唐朝的官学中由中央直接设立的学校有“六学二馆”。
在地方设立的学校有:州学、府学、县学.中国封建社会教育的主要内容就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五经”和“四书”。
(三)现代教育当代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1、教育终身化2、教育民主化3、教育个性化4、教育信息化5、教育国际化第二节教育学及其产生与发展一、教育学的发展概况(一)萌芽阶段中国:《论语》《学记》西方:苏格拉底“产婆术”《雄辩术原理》(二)独立形态阶段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卢梭《爱弥儿》洛克《教育漫画》裴斯泰洛齐自然的法则全面的、和谐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三)20世纪教育学的多元化发展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凯洛夫《教育学》杨贤江《新教育大纲》(四)当代教育学理论新发展1、布鲁纳美国教育家结构教学论发现学习2、赞科夫苏联教育家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理解学习过程使所有学生都得到一般发展3、瓦根舍因范例教学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一、教育与人的关系1、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内发论外铄论多因素论2、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遗传环境教育主观能动性3、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差异性二、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促进与制约)教育与政治文化教育与生产力教育与文化第三章教育的目的与制度一、教育目的的概念:1、教育的目的广义:狭义:2、教育的目的与教育的方针:二、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三、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1、教育目的制定依据社会个人制定者2、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个人本位论社会本位论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教育无目的论四、教育制度教育制度的含义五、教育制度的发展史六、现代教育制度单轨双轨分支第四章教师与学生一、教师专业化二、教师职业的特点三、教师的职业素质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五、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途径六、现代学生观七、现代师生关系第五章课程一、课程的含义广义:狭义:二、课程的结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三、课程的设计1、课程的目标设计制定依据:社会知识个人层次结构:三维目标2、课程的内容设计含义:根据课程目标逻辑编排组织知识体系和经验体系3、课程的内容组织直线式与螺旋式横向组织与纵向组织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第六章教学一、教学的定义二、教学过程(一)教学过程的性质(二)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三)教学过程中处理的几种关系三、教学规律四、教学原则五、教学方法六、教学组织方式七、教学评价分类原则和方法第七章德育一、德育的含义二、社会道德与个人品德三、德育过程与规律四、德育原则五、德育的途径与方法第八章班主任一、班级与班级管理的概念二、班级管理的内容与模式三、班集体的概念、特征四、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五、班主任工作的任务六、班主任工作的内容与方法第九章教育研究一、教育研究的方法(一)、教育观察法自然状态下有目的观察(二)、教育调查法问卷调查(三)、教育实验法人为干预(四)、行动研究法(教师与专家组成团队,整个研究都在教育行动中进行)(五)、教育叙事研究法(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开展)描述:有意义的校园生活、教育教学事件发掘背后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六)、个案研究法(某一个个体或群体)(七)、教育随笔。
小学教育学概论重点
第一章、小学教育的产生与发展(填空题)1、我国的小学教育殷商时代可能已经产生,西周时“学在官府” 。
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兴起,孔子所办的私学规模最大,影响最为深远。
2、世界上最早的小学是产生于古埃及古王国时期的宫廷学校,建于公元前 2500 年左右。
3、近代初等教育机构最早产生于 16 世纪的德国。
4、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首次系统地论述了初等学校建设的特性、原理、原则、学制、组织及方法等。
5、我国自办的近代小学开端与 1878 年 (清光绪四年) ,其标志是张焕纶在上海创办正蒙书院内附设的小班。
其课程有算术、礼仪、游戏、技艺等,教学法以俗话译文言。
公立小学正式成立于 1897 年,是盛宣怀创办的南洋公学。
6、我国近代小学教育章程的开端是在 1902 年,标志性文件是清政府颁布的《钦定蒙学堂章程》、《钦定小学堂章程》,它们又被成为壬“寅学制” 。
7、 1944 年的《巴特勒法案》正式将小学教育、中学教育、继续教育构成连续的普通教育学校体系。
8、 1986 年 7 月 1 日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实行九年义务教育。
9、教育政策四大法规:1、《儿童权利公约》提出尊重儿童四大基本原则:儿童利益最佳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无歧视原则。
2、《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提出我国青少年主要的合法权益有:优先生存权、全面收教育权、受尊重权、安全权。
3、《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明确了义务教育的公益性、统一性与强制性原则。
4、《小学管理规程》是规范小学内部管理工作的一个基本行政规章,对小学入学以及学籍、教育教学、人事、行政、校舍、设备经费、卫生保健安全以及学校、家庭与社会等方面的管理工作做出了具体的规定。
第六章、小学教育内容(简答题)答: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是制约小学教育内容的根本因素。
二、社会政治经济的需要时教育内容的决定因素。
、三、文化传统对教育内容的制约和影响。
教育学概论知识点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教育: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2.教育者:简言之就是从事教育活动的人,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活动的人。
3.学习者:在终身教育时代中包括青少年,成人乃至所有的社会公民的教育对象。
1.对“教育”概念的理解:教育是在一定神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首先教育指称的是某一类型的实践活动,尤其明确的目的。
其次,是“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耦合的过程。
这两个过程是互为前提,密不可分的,片面的强调个体社会化,就会出现机械的“灌输”,而忽视社会的一般要求,就会导致个体自身的随心所欲。
随心所欲的学习不是教育。
再次,这个定义强调了教育活动的“动力性”,即教育活动要在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过程中起到一种“促进”或“加速”的作用。
“抚养”,“养育”行为都不能成为“教育”。
最后,这个定义强调,“教育”与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条件之间的联系,从而说明教育活动的社会性、历史性和文化特征。
2.*教育的三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教育的三要素是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教育的三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系统。
没有教育者,教育活动就不可能展开,学习者也不可能得到有效的指导;没有学习者,教育活动就失去了对象,无的放矢;没有教育影响,教育活动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再好的教育意图、再好的发展目标,也都无法实现。
因此,教育是由上述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一种社会实践系统,是上述三个基本要素的有机结合。
3.目前教育学研究中划分教育形态的标准:划分教育形态的标准大致有三个:一是教育系统自身的标准,二是教育系统所赖以运行的场所或空间标准,三是教育系统所赖以运行的时间标准。
4.*信息社会的教育呈现的主要特征:第一,学校将发生一系列变革。
第二,教育的功能将进一步得到全面理解。
第三,教育的国际化与教育的本土化其实都非常明显。
教育学概论知识点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教育: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活动的人。
1.对“教育”概念的理解:教育是在一定神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首先教育指称的是某一类型的实践活动,尤其明确的目的。
其次,是“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耦合的过程。
这两个过程是互为前提,密不可分的,片面的强调个体社会化,就会出现机械的“灌输”,而无视社会的一般要求,就会导致个体自身的随心所欲。
随心所欲的学习不是教育。
再次,这个定义强调了教育活动的“动力性”,即教育活动要在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过程中起到一种“促动”或“加速”的作用。
“抚养”,“养育”行为都不能成为“教育”。
最后,这个定义强调,“教育”与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条件之间的联系,从而说明教育活动的社会性、历史性和文化特征。
2.*教育的三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教育的三要素是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教育的三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系统。
没有教育者,教育活动就不可能展开,学习者也不可能得到有效的指导;没有学习者,教育活动就失去了对象,无的放矢;没有教育影响,教育活动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再好的教育意图、再好的发展目标,也都无法实现。
所以,教育是由上述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一种社会实践系统,是上述三个基本要素的有机结合。
3.当前教育学研究中划分教育形态的标准:划分教育形态的标准大致有三个:一是教育系统自身的标准,二是教育系统所赖以运行的场所或空间标准,三是教育系统所赖以运行的时间标准。
4.*信息社会的教育表现的主要特征:第一,学校将发生一系列变革。
第二,教育的功能将进一步得到全面理解。
第三,教育的国际化与教育的本土化其实都非常明显。
第四,教育的终身化和全民化理念成为指导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
5.当代教育学的发展趋势:(1)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急剧扩大(2)教育学的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表现多样化(3)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4)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5)教育学增强了对自身的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理论6.教育学的价值:反思日常教育经验,科学解释教育问题,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第二章教育功能1.**教育功能: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教育学概论》朱德全主编
教育学大纲《教育学概论》是教育理论体系中紧密结合现实的一门基础学科,是研究作为培养人的这种社会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具有科学性、思想性、应用性、艺术性等特点。
本课程是教师从业的一门必修基础公共课程。
学习本课程有助于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认识教育的基本规律,掌握一定的教育教学技能,明确办学育人的社会主义方向,使教师更好地从事教育教学工作。
该教材共计十一章内容,主要包括内容:教育的本质、教育基本规律、教育目的、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教师与学生、班主任工作、课程、教学、教育测量与评价、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名人名著教育思想等十一个方面。
学习本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在于大家熟悉教育的基本规律和中小学的办学规律,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方法和教育基本理论知识去分析、研究、指导中小学教育工作和教育改革的能力,从而增强教育教学的目的性。
绪论Ⅰ、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绪论的学习,着重掌握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的三个阶段;教育学与教育科学;学习教育学的意义和方法。
在学习过程中,应理论联系实际,深刻理解。
Ⅱ、课程内容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的对象问题一直是教育理论界探讨的问题,在多年的研究中,关于教育学的对象问题主要形成了如下主要观点: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二、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实事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规律四、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问题五、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就是教育六、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存在七、教育学的对象是指教育学科群的对象,也即说是教育学是指教育学科群的整体,是教育学科群的总称。
教育学是通过研究教育现象来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学科。
教育学研究的任务就是通过对教育现象的研究,来探索和揭示教育的客观规律,从而为教育实践活动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但是,研究现象不是教育学的目的,真正的目的在于透过现象认识教育本质。
《教育学》各章知识点整理总结
《教育学》各章知识点整理总结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的科学,它涵盖了广泛的内容和领域。
下面是对《教育学》各章知识点的整理总结:第一章:教育学的定义和地位-教育学的定义:教育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中教育现象和规律的学科。
-教育学的地位:教育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相互影响。
第二章:教育的基本问题-教育的本质及其特征: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实践,以促进个体全面发展为目标。
-教育的功能:教育有塑造人格、培养人力、传承文化、推动社会发展、提高人的自我满足等多重功能。
第三章:教育规律与教育原理-教育规律:教育规律是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教育原理:教育原理是教育规律在教育实践中的准则和方法,是指导教育实践的基本规范和原则。
第四章:教育的基本理论-教育的哲学基础:教育的哲学基础包括唯心主义教育观、唯物主义教育观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观。
-教育的心理基础:教育的心理基础包括认知发展理论、社会发展理论、情感发展理论等。
-教育的社会基础:教育的社会基础包括历史唯物主义教育观、社会文化人类学教育观和社会学教育观等。
第五章: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教育目标的分类和特征:教育目标包括个人发展目标、社会发展目标和国家发展目标等,具有多样性和可塑性特征。
-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组织要遵循科学性、可行性和实效性的原则,体现个性化和终身教育的理念。
第六章:教育的方法-教育方法的基本原则:教育方法的基本原则包括个别差异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启发式原则和激励原则等。
-教育方法的分类和特点:教育方法可分为教学法、教育技术和教育手段,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的特点。
第七章:教育过程-教育过程的结构与特点:教育过程包括教育对象、教育主体、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评价等多个要素,具有系统性和动态性的特点。
-教育过程的管理和控制:教育过程的管理和控制要求科学规划、有效组织、精细操作和持续评价。
教育学概论
教育学绪论一.掌握教育学的概念。
(一)教育学科门类总称(二)课程名称(三)教材名称二. 掌握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比较传统的说法:研究教育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教材中说法: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问题。
三. 掌握教育规律。
1、教育与社会发展2、教育与人的发展四. 掌握《学记》,《雄辩术原理》,杨贤江及其代表作。
1.《学记》——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
2.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又翻译《雄辩术原理》)是西方最早的教育专著。
不过比中国的《学记》晚了300年左右。
3.[中国]杨贤江(1895—1931)代表作:《新教育大纲》是中国教育界中试图用马克思主义观点阐明一些教育基本理论问题的第一本著作。
五. 掌握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杜威的代表作及其主要教育思想观点。
1.夸美纽斯:代表作:《大教学论》(1632年),第一本系统的教育学著作。
主要思想:教育要成功必须遵循自然的规律、班级授课制2.赫尔巴特:代表作:《普通教育学》(1806)——誉为教育史上第一部科学形态的教育学。
主要思想:①构建了教育学的逻辑体系;②强调教育学的两个基础:哲学伦理学基础和心理学基础③提出了教学过程四阶段说3.杜威:代表作:《学校与社会》,《民主主义与教育》主要思想:——现代教育思想①以儿童为中心②从“做”中学③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六. 掌握传统教育思想和现代教育思想的主要观点。
传统教育,其特点:①以教师为中心②以教材为中心③以课堂为中心现代教育思想:①以儿童为中心②从“做”中学③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第一章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一. 掌握教育的概念(广义、狭义)。
1)广义的: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有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等(2)狭义的(学校教育):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阶级的要求,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年轻一代传授知识技能、发展智力体力和审美能力、培养思想品德的活动。
教育学概论教案第一章
教育学概论教案第一章是教育学专业必修课程之一,本章主要介绍了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内容体系、特点以及教育学的地位和作用。
通过学习本章,可以有助于理解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建立起正确的教育思想和方法论,为今后的教育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教育学基本概念教育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教育现象与规律的学科,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
教育学的基本研究对象是人类的教育活动和教育现象,其目的是为了达到教育者和接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和自我实现。
教育的定义可以有多种解释,发展到今天,我们通常认可的教育定义是一种达到个体全面发展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活动过程。
这种教育活动过程包括了各种各样的因素,涉及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合作、学习、互动等诸多过程。
教育的目标是构建一个完整、美好、和谐的社会。
这个目标是连续的,是不断更新的,包括了对个人、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关注。
教育方法是教育过程中达成教育目标的策略和步骤。
教育方法有许多类型,其中有一种显著的类别是将学习作为理解和思考的过程的方法。
这种方法基于学生的主动性,与知识结构有机的联系,意在培养学生成为具有自主思考和行动能力的人。
二、教育学的特点教育学是一门现代化、综合性、实践性和开创性学科。
现代化: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教育现象与规律,在当今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教育学需要走出传统教育的限制,顺应时代发展趋势,紧跟时代脉搏,进一步深化和创新教育理论和实践。
综合性:教育学的研究范围涉及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历史学、文学等多个领域,需要的不仅是知识的广度,更是知识的深度与整合。
实践性:教育学的研究成果需要反映在实践中,需要服务于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改进,不断提高教育质量、提升教育效果,促进学生个体全面发展和社会持续发展。
开创性:教育学与教育实践相辅相成,要求研究者以坚定的创新精神,不断破除陈规陋习,加速思想审视的进程,不断寻找具有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的新观念、新思路、新途径,推动人类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教育学一到四章ppt课件
第三节 20世纪教育目的观概览
三、科学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 (一)科学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基本精神 1 科学精神是教育目的的基础 2 人文精神是教育目的的价值方向
第三节 20世纪教育目的观概览
第四节 教育社会制约性和教育的人的制约作用
(二)政治对教育的制约 1 政治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 2 政治制约着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3 政治制约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
第四节 教育社会制约性和教育的人的制约作用
(三)文化对教育的制约 1 重功利轻发展的教育价值观对教育的影响 2 重共性轻个性的教育价值观对教育的影响 3 重服从轻自主的教育价值观对教育的影响 4 重认同轻创造的教育价值观对教育的影响
(二)教育社会功能的特点 1 间接性 2 隐含性 3 潜在性 4 迟效性 5 超前性
第四节 教育社会制约性和教育的人的制约作用
一、教育活动的客观依据 二、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第四节 教育社会制约性和教育的人的制约作用
(一)社会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 1 生产力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2 生产力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 3 生产力制约着教育的结构 4 生产力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第二节 教育原则
一、教育原则的概念 所谓教育原则,是人们在总结教育经验的基础上,
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对教育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 导整个教育的根本性准则。 二、现代教育的一般原则 (一)人道性原则 (二)个性原则 (三)创造性原则 (四)活动性原则 (五)民主性原则
第三节 教育艺术
一、教育艺术概念 (一)教育艺术的概念 (二)教育艺术的特点 1 情感性 2 双边性 3 创造性 4 审美性
教育概论各章知识点总结
教育概论各章知识点总结第一章:教育的历史发展教育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的早期,而教育的目的和形式也经过了漫长的演变。
在古代,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人才,传授技艺和知识。
古希腊有着非常发达的教育体系,他们提倡全面的教育,包括体育、音乐和哲学等。
中世纪的教育更加注重宗教教育,这期间的教育机构主要是教会和修道院。
文艺复兴时期,教育重新回归到人文主义,提倡独立思考和人的全面发展。
第二章:国际教育动态国际教育动态主要包括国际教育的发展趋势、国际教育的政策法规等方面。
国际教育的发展趋势主要包括国际化、数字化、全球化等。
国际教育的政策法规主要包括国际教育的立法、政策法规。
国际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政策法规对于国际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第三章:教育哲学教育哲学是对教育现象、教育实践的理论反思和思考,是研究教育事业的本质、目的、原则和方法等问题的学科。
主要研究对象是人类教育活动的本质、目的、价值、原则和方法等问题。
教育哲学的研究目的是探索教育事业的理论基础和指导原则,从而为教育的实践活动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第四章: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教育中心理现象和教育中心理活动规律的学科。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在教育实践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和心理活动,主要包括学习、记忆、思维、情感、动机等心理过程。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目的是揭示教育中心理现象和心理活动的规律,为教育实践提供心理支撑和指导。
第五章:教育社会学教育社会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教育实践和教育制度在社会环境中的相互作用关系的学科。
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主要包括教育的功能、作用和影响等方面。
教育社会学的研究目的是分析和解释教育在社会环境中的作用和影响,并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社会支持和指导。
第六章:教育经济学教育经济学是研究教育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益、教育资金来源和分配以及教育投资回报等问题的学科。
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的经济问题,主要包括教育资源、教育资金和教育效益等方面。
教育学概论习题1-4章(配答案)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一.判断题1.教育一词最早出现于《孟子 尽心上》。
(√)P12.教育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而《教育学》上所谈的教育主要指狭义的教育。
(√)P23.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可以称之为教育。
(√)P2 4.“成均”、“痒”是古代萌芽时期的学校称谓。
( )P35.古代由朝廷直接办理的官学称为中央官学,由历代官府按行政区域在地方设置的学校称为地方官学。
(√)6.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与元朔五年,设博士弟子,是中国大学建立之始。
(√)P37.奴隶社会学校所实施的教育内容主要为“四书”和“五经”。
( )P58.东汉灵帝光和元年,鸿都门学的建立标志着世界上第一所文学艺术专科学校的建立。
(√)P59.“五经”包括《诗》、《书》、《礼》、《易中庸》、《春秋孟子》。
( )P610.科举制是中国古代实施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一种选士制。
(√)P711.隋炀帝大业二年,设进士科,是科举制之始。
(√)P712.上个世纪末,我国党和政府作出了两大教育上的决策:其一是《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其二是《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纪要》。
( )P1113.中世纪的“四艺”指的是算术、几何、天文学、音乐伦理。
(√)P1414.中世纪的“七艺”指的是骑马、游泳、投矛、击剑、打猎、奕棋、吟诗。
( )P1415.中世纪最早的大学是11世纪中期建立的意大利萨莱诺大学。
(√)P1516.教育普及化是教育民主化的基本保证。
(√)P1817.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是第一部具有科学形态的教育学。
(√)P2318.赫尔巴特的学生齐尔和赖因把教学过程归结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 )P2319.杜威提出传统教育三中心是教师中心、学生中心、教材中心。
( )P2420.十九世纪的英国哲学家斯宾塞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不断改造”。
( )P24 21.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者,其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论语》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学概论》复习纲要第一章教育的发展第一节中国教育的发展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与人类几乎同时产生,与人的发展密切相关。
在中国古代,“教育”一词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业”。
在先秦文献中,凡说到教育的,多只用一个“教”字。
认为教育是培养的一种活动,目的是在于使人为善。
在西方。
18世纪中叶法国自然主义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就是让儿童的天性率性发展,主张通过儿童自己的活动,其身心按自然进程得到发展和完善。
19世纪中叶英国实证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斯宾塞认为,教育是为受教育者的“未来生活之准备”。
20世纪初,美国使用主义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就是生活本身,主张“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之不断改造”。
现代教育科学认为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上: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可以称之为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故居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是假影响,以培养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狭义教育有以下几个基本内涵:其一,教育受社会制约。
其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这是学校教育的本质特征,是学校教育区别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广义教育的重要标志。
其三,教育是由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
教育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在其发展过程中,从形式上看,大体经历了非形式化教育----形式化教育----制度化教育三个阶段。
一、古代教育“自有人生,便有教育”当然这是自然状态的非形式化教育。
大约在公元前3000余年的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学校的萌芽。
萌芽时期的学校成“成均”和“庠”。
形式化教育开始出现,则是在夏、商、周时期。
(一)学校教育制度中国古代学校教育按其性质分为官学、私学和书院三种。
凡由官府举办管辖的学校称为官学。
由朝廷直接办理的为中央官学。
由历代官府按行政区域在地方设置的学校为地方官学。
西周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全盛时期,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学校教育制度。
西周的学校分为国学和乡学两种。
汉朝是继秦以后建立的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在“独尊儒术”政策的指引下,逐渐建立起了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的学校教育体制。
汉武帝时期在长安立太学,标志着中国古代以教学教育为基本内容,以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为主要职能的大学正式建立。
公元前141年,蜀郡太守文翁在四川成都设立学宫,史称“文翁兴学”。
唐朝在尊孔崇儒的文教政策指引下,建立起了较为完整的官学体系。
唐朝的中央官学分为中央专设和中央机构附设两大类。
中央专设的有“六学”即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
中央机构附设的学校主要有崇文馆、弘文馆、崇玄馆、医药学。
唐朝的地方官学有经学、医学、崇玄学三种类型。
私学是私人办理的学校。
中国的私学始于春秋时期。
孔子所办的私学时间长久,规模宏大。
私学按其程度和所教授的内容,可以分为初级私学和高级私学两类。
初级私学一般统称为蒙学,是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学校。
高级私学是对具有一定文化基础的成年人进行专业教育的学校。
私学采用个别教学法。
在汉代常用的转相传授的教学方法十分相似于英国的导生制(贝尔—兰卡斯特制),中国的转相传授比导生制早了1600多年。
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自唐朝以后一种重要的教育机构。
其产生于唐,发展于五代,繁荣和完善于宋。
宋朝的书院已出现官学化倾向,即政府加强对书院的控制。
清朝末年实行“新政”,全国各地的书院分别改为大中小学堂,书院开始向近代新式学堂转变。
书院作为我国古代与官学、私学并行的一种教育机构,它对我国封建社会自唐以后学术文化发展以及人才培养,曾起了积极推动作用。
(二)学校教育内容在奴隶社会,中国古代学校教育内容,可以概括为“六艺”,即礼、乐、射、御、数、书六种科目教育。
六艺教育包含多重教育因素,是一种德智体美诸育和谐发展的教育。
在封建时代,蒙学教育的基本内容包括初步的伦理道德教育和基本的文化知识技能学习两方面。
蒙学教材称为“蒙养书”或“小儿书”。
西汉时,史游编撰的《急救篇》流传最广、印象最大。
宋以后流传最广的蒙学教材为《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合称为“三、百、千”。
官学、高级私学以及书院的教育内容主要是“五经”“四书”。
中国古代已设立各种类型的专科学校,这类学校的教育内容,主要是相关的专业知识。
东汉时期设立于洛阳的鸿都门学,是中国也是世界第一所文学艺术专科学校。
(三)选士制度中国选士制度,先后经历了两汉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和隋唐及其以后的科举制三种形式。
察举制作为一种人才选拔制度确立于西汉。
又称乡举里选制。
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开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曹魏争取。
科举制的全称是科举考试制度。
它是中国古代实施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一种选士制度。
隋炀帝大业二年设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创立。
1905年宣布废止科举制,其间历时整整1300年之久。
二、近代教育新式教育从小到大,由弱变强,从出现个别的新式学堂到建立近代学制,逐渐发展成为中国教育的主体。
(一)新式学堂中国近代由政府设立的第一所新式学堂是京师同文馆。
新式学堂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外国语(方言)学堂、军事(武备)学堂、技术实业学堂。
1901年清政府实行“新政”,下令全国各地书院都改为学堂;1905年又下令废科举,兴学堂。
新式学堂在全国各地大量涌现,逐渐成为中国教育的主体。
(二)近代学制中国近代由国家颁布并实施的学制有三部,即癸卯学制,壬子癸丑学制和壬戌学制。
癸卯学制又称“秦定学堂章程”、“1904年学制”,是中国近代第一部实施的新学制,由张百熙、荣禄、张之洞主持拟订。
它是以日本明治时期学制为蓝本,它以日本为媒介,全面引进了西方教育制度。
癸卯学制诞生标志着中国近代学制的正式建立。
壬子癸丑学制又称“1912—1913年学制”,是辛亥革命后在蔡元培主持下制订的民国新学制。
它是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学制。
壬戌学制的正式名称为《学校系统改革案》,又称“新学制”、“六三三学制”和“1922年学制”。
中等教育段分为两级,初级中学3年,高级中学3年。
它是近代中国实施时间最长,影响最大,也最成熟的学制。
是以美国学制为主要的学习蓝本。
(三)近代教育行政机构为了适应教育形势的新变化,加强教育管理,清政府于1905年12月设立学部,作为统辖全国教育的中央教育行政机构。
辛亥革命后,改学部为教育部,长官称教育总长,首任教育总长为蔡元培。
省级教育行政机构的设立始于1904年,各为学务处或学校司。
1917年省级教育行政机构改称教育厅,隶属教育部。
二、建国后的教育(一)改造旧学校,创建新教育(1)改造旧学校;(2)颁布新学制。
1951年10月1日,政务院公布实施《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确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新学制。
(3)学习苏联教育经验。
从1952年起,我国开展了学习苏联教育经验的热潮。
当时翻译了出版了大量苏联教育论著,影响最大的是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
(二)粉碎“四人帮”后教育领域的拨乱反正(1)批判“两个估计”;(2)平反冤假错案;(3)恢复高考制度。
1977年10月12日,国务院正式转批了教育部《关于一九七七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意见》,标志着中断多年的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制度正式恢复。
(三)新时期的教育改革与发展(1)提出“三个面向”方针。
1983年9月,邓小平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简称为“三个面向”。
1985年后,“三个面向”被载入党和国家主要决定和文件中,成为长期指导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指导方针。
(2)确立“科教兴国”战略。
就是“重点依靠科技和教育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战略。
它的提出、确立和实施,是新时期我国教育理论的重大突破,是对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和教育现代化指明了正确道路。
(3)颁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1993年2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构建起面向21世纪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
第二节西方教育的发展一、古代教育(一)古希腊教育在古代希腊许多奴隶制城邦国家中,斯巴达和雅典最强大,也最有名。
斯巴达教育具有浓厚的军事色彩,教育目的是奴隶主贵族子弟成为体格强壮,受过严酷军事体育锻炼的武士。
强调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斯巴达把教育看成是国家的事情,儿童属国家所有,女孩子同样要接受体操和军事训练。
雅典的教育与斯巴达有很大的不同。
雅典教育除了重视体育、军事训练和道德教育之外,还注意到智育和美育。
在西方社会,雅典最早形成体育、德育、智育、美育和谐发展的教育。
雅典和斯巴达的教育各以其不同特点影响了以后西方教育的发展(二)古罗马教育古罗马教育主要分为共和时期的教育和帝国时期的教育。
在共和早起,罗马经济主要为农业为主,与邻邦的战争频繁,因此这个时期的罗马教育以农民—军人教育为主要特征,家庭教育是教育的主要形式。
在共和后期,罗马的工商业获得某种程度的发展,在对希腊文化和教育吸收和消化的过程中,又进行了改造,促进了罗马学校教育的发展。
当时罗马存在两种学校系统,即希腊语学校和拉丁语学校。
希腊的文化和教育经过罗马的改造而对后来的欧洲产生了影响。
(三)西欧中世纪教育这一时期僧侣们获得了知识教育的垄断地位,因而教育本身也渗透了神学的性质,即基督教学校几乎就是这个时期唯一的教育机构,教士是主要的教育者。
这个时期的基督教学校大体上可以分为修道院学校、主教学校和教区学校。
西欧中世纪早期的世俗教育显得相当薄弱。
这时期世俗封建主的主要教育形式是骑士教育。
骑士教育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家庭教育。
主要目标是培养勇猛豪侠、忠君敬主的骑士精神和技能。
所谓骑士精神包括军人品德、宗教品德和社会交际品德三方面得内容。
所谓骑士技能集中表现为“骑士七艺,即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弈棋和吟诗,也是其骑士教育的主要内容。
”骑士教育的实施分为三个阶段:7、8岁以前为家庭教育阶段。
主要在家庭中接受母亲到的教育,内容有身体的养护于锻炼、道德教育和宗教知识。
7、8岁以后为侍童教育阶段。
12—14岁为侍从教育阶段,主要是伺候领主,在照料主任日常生活中,继续学习贵族礼仪。
至21岁,经过仪式便可以正式成为骑士。
骑士教育注重礼仪、文雅的举止,对后来在欧洲出现的绅士教育也有一定影响。
在中世纪后期,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和新兴市民阶层力量的逐渐壮大,新的教育机构和形式开始出现。
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中世纪大学和城市学校。
最初的中世纪大学是在学者自由研究和讲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西欧中世纪最早的大学时意大利的萨莱诺大学。
中世纪大学不但是一种新的教育机构,而且它还代表了一种新的教育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