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论文
太极拳对身心健康影响论文
浅谈太极拳对身心健康的影响【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压力日益增大,各种身心疾病层出不穷,作为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中华武术的瑰宝,太极拳可以缓解人们的心理压力,强身健体。
长期坚持太极拳锻炼不但可提高心肺功能,减少心管和呼吸系统的疾病,而且可减少骨矿物质的自然丢失,使骨的密度稳定,并能有效调节血钙之间的动态平衡。
而且有助于完善个性品质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太极拳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抗衰老一、引言太极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的武术项目,是中华名族智慧的结晶。
它注重内外兼修,长期练习有着良好的益智健身的效果,深受人们的喜爱。
由于它简便易学,受场地、时间、器材、身体状况等因素影响极小,推广难度小,目前全世界有数亿万人在练习太极拳。
二、太极拳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关于太极拳对人类健康影响的研究,涉及骨骼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以及免疫功能、老年虚弱等方面的研究和分析,尤其是中国科学院武术协会多年研究、对照分析了脑电、心电、血脂、微循环等方面太极拳产生的锻炼效果,作出了卓著的贡献。
太极拳能降低血液粘度。
许多资料表明,中风、特别是缺铁性中风以及包括癌症在内许多疾病均与血液的高粘滞状态有密切的关系,据有关资料表明,太极拳对血粘度有明显的影响,对高切粘度及切粘度均有降低的作用,特别是对低要粘度的影响更为显著。
太极拳对骨密度的影响:骨质疏松是老年人易患疾病,人进入老年以后,骨密度逐渐下降,这种下降在女性绝经后明显加速,因此女性的骨密度比男性低而男性骨质疏松的危险性比女性高,练习太极拳能显著改善肌肉的力量及柔韧性,从而达到防治骨质疏松和预防由于摔倒而引起的早老性骨折的目的。
常年从事太极拳运动,可对骨肌肉运动系统形成良好刺激,有效的减少体内骨矿物质的自然丢失,使骨密度多年保持稳定,有效调节骨钙,血钙的平衡。
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许多研究证实太极拳锻炼能延缓心血管机能的减退,提高血液的功能,尤其是免疫功能,对于增强机体抵抗力。
太极拳毕业论文
太极拳毕业论文太极拳毕业论文太极拳作为一种古老的武术形式,源远流长,凝聚了中华文化的智慧与精髓。
它不仅是一种身体锻炼的方式,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法。
本文将从太极拳的历史渊源、技术要点以及对身心健康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太极拳的历史渊源太极拳起源于中国古代的武术文化,最早可追溯到明朝末年的张三丰。
张三丰是武当派的创始人,他将道家哲学与武术技巧相结合,创造了太极拳这一独特的拳法。
太极拳的核心思想是“以柔克刚”,通过身体的柔韧性和灵活性来应对外界的力量。
太极拳的练习方法主要包括慢功和快功两种,慢功注重内在的调养和修炼,而快功则强调外在的力量和技巧。
二、太极拳的技术要点太极拳的技术要点主要包括身体姿势、呼吸方法和动作流程等。
在太极拳的练习中,身体姿势要求放松自然,保持重心稳定,同时保持头部、颈部和脊椎的垂直状态。
呼吸方法是太极拳练习中的重要环节,通过深呼吸和缓慢的呼吸节奏,可以调节身体的能量和气血循环。
太极拳的动作流程包括一系列连贯的动作,每个动作都有特定的名称和含义,通过练习这些动作可以提高身体的灵活性和协调性。
三、太极拳对身心健康的影响太极拳作为一种身体锻炼的方式,对身体和心理健康都有积极的影响。
首先,太极拳的练习可以提高身体的柔韧性和协调性,增强肌肉的力量和耐力。
其次,太极拳的呼吸方法可以调节呼吸系统的功能,增加肺活量和氧气的摄入量。
此外,太极拳的练习还可以改善心理状态,减轻压力和焦虑,提高注意力和专注力。
太极拳的练习还有助于改善睡眠质量,提高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四、太极拳的应用领域太极拳作为一种传统的武术形式,不仅在中国有着广泛的传承和应用,也在国际上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认可。
在中国,太极拳已经成为一种普及的健身运动,许多人通过太极拳的练习来保持身体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
此外,太极拳还被应用于医疗和康复领域,用于治疗一些慢性疾病和改善身体功能。
在国际上,太极拳也逐渐受到了科学界的关注,一些研究表明太极拳对心血管疾病、骨质疏松症和焦虑症等方面有积极的影响。
太极拳论文汇编
太极拳练习到真正松了的阶段,全身都有气布满,前后左右都撑满抱圆,太极拳的练习好比伞的撑开。
伞不用时收起来,放松了;用时撑开,此时伞面是绷起来的。
不是硬也不是懈,是整个铺开的。
整个伞面是完整的,伞面上的每点都处于整体中,张力是均匀的。
太极拳练习松软的情况与此类似。
”太极拳的练习要保持纯正的风格,这个风格是在大松大软中落实的。
松软不是身体的哪一部分,而是整体,提起一件衣服,不管你提它的前襟、后摆、袖子,都提不顺。
只有提领子才顺,一提领子其他部分都被很顺地提起来了。
这衣服是垂下、松软的,也是整体的。
太极拳的练习也是一样。
”“揣思摩像”,我当先也常有之,要想起杨老师打拳推手的神气,便觉功夫有进步,如长久不见老师了,练拳就找不到味道了。
近有人竟不知思念教者的意思,肯定是不对的。
对太极拳的体会:松腰塌胯、虚实分明,一吐随起,一纳即伏,手领神到,意气布满,一动全身随,真气内鼓盈,身如轻舟走,脚与地面通等等皆对。
不过在练架子时,身势应如载重之船行于江河之中,是又有动荡之形势;又是非常的沉稳。
起,不离水的托力,下沉,不能触到河底,船身始终是由水的浮力托着的,亦就是说人练拳的身体,是在脚腿上之弹动力托着的,既不能浮起,又不能生到硬根上。
如只说如轻舟走,怕是不懂悟解的入,把意思错解,将身体气势练浮起来,胯以下应以气使其下沉,腰以上、背项、顶部分应是以神往上提起的,往下去的是全身重量落于脚底,与地面过电打通。
如这样子一沉一拔,、将胯以上拉成一个整体,再与脚腿通,然后以神领动,并且以气鼓荡着、来使身体作拳势的一些动作,这叫作用神、用意不用力。
如专用筋骨肌肉有形之体做动作,那就恐怕忽略了神、意与气势在练拳上的作用,只是一个肉体在涌动,那有什么味道之可言呢?关于这点要注意,切切。
在练拳时,身体如火车的车箱,脚腿如火车箱下之大盘丝簧,车厢是托在盘簧上的,不使车厢上起离开盘簧,也不使车厢下触着硬地铁轮,如这样我以为才对;功夫之锻炼因个人之身心性格不同,所以所找的道理也不一样。
太极拳保健特点和美学价值论文
太极拳的保健特点和美学价值摘产要:太极拳是我国古老的传统体育项目之一,它吸取了道、佛、儒三家的古典哲学思想,融汇了哲学、医学、生理学、力学、兵学、技术教育、美学等各个领域的理论,它采日月之精华,集拳术导引术吐纳术之大成,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璀璨瑰宝。
关键词:太极拳;保健;美学价值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4-155-001学练太极拳既有强身健体、陶冶情操、防病祛病的效果。
又有攻防格斗的高对抗的技击功能。
它适合各种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练习。
其舒缓飘逸的动作,和谐的神韵,既有自然之美的朴实无华,又有艺术之美的优雅精练。
特别是意、气、神的完整统一,形式和内涵的统一,阴阳相济,内外兼修。
这对于调节和改善身体各部位的生理机能有着良好的作用。
一、太极拳对神经系统的协调作用练习太极拳要求情神贯注、意守丹田、不存杂念,即要用意不用力和心静。
注意力虽高度集中,但又要求全身放松,使人处于一种十分兴奋而又没有丝毫紧张的精神状态。
使大脑皮质在运动中得以休息。
使神经系统的各个方面,由兴奋或抑制的不平衡转向平衡。
对调节中枢神经的灵活性和灵敏性,消除大脑疲劳,活跃情绪及训练各感觉器官对外界环境的适应都有良好的作用。
太极拳也可以打破疾病的病理兴奋灶,修复和改善高级神经中枢的功能,从而使内脏器官的病患也获得修复和改善。
特别适合脑力劳动者,在工作疲劳时。
打一趟太极拳,立刻会有头脑清醒、神智灵慧的感觉。
太极拳对失眠、健忘、头晕、耳鸣等神经衰弱及其他神经系统的疾病有着很好的疗效。
二、太极拳对内脏各器官的保健功能太极拳运动具有缓慢,均匀,连绵不断的特点。
呼吸细匀浑长,讲究呼吸与动作的有机配合。
“气沉丹田”的腹式呼吸。
使呼吸运动有规律地得到加强。
吸入足够的氧气,可增强体内营养物质的氧化吸收。
以及其他生理化学作用,呼出二氧化碳,消除身体毒素,保持体内良好的生态平衡。
肺组织良好的吐故纳新功能。
可增加腹肌和横膈肌的运动量,改善心脏血液的输入输出条件,促进血液循环,加强心肌的营养。
太极拳论文
太极拳的静与动上个学期我的体育课就是太极拳,很幸运这学期我还是选了这门课。
照理说一门课我已经学过了,24式的太极拳套路我也记住了,可能会有人觉得再上一次太极拳课不会有什么意义的。
刚开始时,我也是这样想的。
但是我发现学一样东西没有那么简单。
通过这一学期的太极拳学习,我也有了新的认识。
我发现在太极拳中,动中求静,动静结合:即肢体动而脑子静,思想要集中于打拳,所谓形动于外,心静于内。
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太极拳是一种动作柔和、缓慢、轻灵、内外并修的拳术运动,既可以强身健体、防身自卫,又能预防和治疗疾病,还能修身养性、陶冶情操,使人终身受益。
静极生动、柔活缓慢、虚实渐变、刚柔互换、弧线运行、圆活运转是太极拳的运动特征。
记得在《倚天屠龙记》中,有这样一段关于太极拳的描写:张三丰说道:“生死胜负,无足介怀,武当派的绝学却不可因此中断。
我坐关十八月,得悟武学精要,一套太极拳和太极剑,我这套太极拳和太极剑,跟自来武学之道全然不同,讲究以静制动、后发制人。
只须这套太极拳能传至后代,我武当派大名必能垂之千古。
”说到这里,神采飞扬,豪气弥增,竟似浑没将压境的强敌放在心上。
张三丰缓缓站起身来,双手下垂,手背向外,手指微舒,两足分开平行,接着两臂慢慢提起至胸前,左臂半环,掌与面对成阴掌,右掌翻过成阳掌,说道:“这是太极拳的起手式。
”跟着一招一式的演了下去,口中叫出招式的名称:揽雀尾、单鞭、提手上势、白鹤亮翅、搂膝勾步、手挥琵琶、进步搬拦锤、如封似闭、十字手、抱虎归山……这是以慢打快、以静制动的上乘武学,想不到世间竟会有如此高明的功夫。
”他武功本就极高,一经领会,越看越是入神,但见张三丰双手圆转,每一招都含着太极式的阴阳变化,精微奥妙,实是开辟了武学中从所未有的新天地。
张三丰道:“这拳劲首要在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劲断意不断……”张三丰道:“用意不用力,太极圆转,无使断绝。
当得机得势,令对手其根自断。
一招一式,务须节节贯串,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
太极拳与身心健康论文
浅谈太极拳与身心健康随着高科技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确实提高了许多,可精神压力则日趋加重,睡眠质量下降,运动量减少的现象比比皆是。
许多人处于亚健康状态还不知晓,一旦患病悔之晚矣。
“养生”这个既古老又流行的词句,无论对老年还是青年都显得十分必要。
在这“全民健康运动蓬勃发展的时代”要做到心理、饮食、动静三大平衡,以保持中正和谐、身心协调,必须有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太极拳正是动静结合、身心俱调的最佳运动之一。
近期,我们对太极拳爱好者进行了一次群体调查,愿把调查、整理、总结、归纳的结果汇报如下,希望能为太极拳的不断完善、国民健康尽点微薄之力,不妥当之处在所难免,尽请指正。
从表二可见,太极拳对改善习练者的身心健康是毋庸置疑的。
它可使习练者的心理、饮食、动静达到平衡,增强机体的免疫力,达到防病、治病、健身、防身的目的。
资料显示:太极拳是历代圣贤智慧的结晶,是在古代朴素唯物辩证法的指导下,以哲学为理论,按照生理结构、力学原理,利用圆的变化将武术四大技法不用功、放松隐藏在圆之运动中,使人体各器官的功能得到完善发展,用身体语言体现唯物辩证法的一种至善完美的技巧、方法。
从医学的角度,练拳有以下几种功能:1 健脑练习太极拳是在大脑皮层统摄下,“以静制动,虽动犹静,”有益于大脑皮层兴奋、抑制的调节,对皮层兴奋所致的神经衰弱、失眠、头晕有显著疗效。
2 调整血压、改善血液供应太极拳强调全身放松、大脑放松,通过深呼吸,使内脏器官和外部肌肉有节律的舒张、收缩,神经、肌肉的放松又能反射性地使全身小动脉舒张,从而改善和延缓小动脉硬化,使血压下调,改善血液供应。
3 通过练气,改善心功能祖国医学讲:“气行则血行。
”血的运行主要靠气推行。
通过气的运行,肌肉每平方毫米约有200条毛细血管打开使用(平时只有5条左右有血流通过)。
而毛细血管是按照一定周期开闭的,因此它们的搏动,好像给身体增加了几百万个微小的“心脏”,这些外围小心脏的大量开发,减轻了心脏的负担,对心脏病的防治极为有利。
太极拳体育论文
从太极拳思考人与自然的和谐之道由于疫情的影响,我们无法开展正常的线下体育教学活动,只能退而求其次,通过线上教学的方式来开展武术课的教学活动。
线上授课以来,已经学习了一个月左右的太极拳,不得不承认的是,这样的教学方式的确对教学效果产生了一定影响,但也正是在这一特殊时期,通过这样一种方式,使得我对太极拳,对中华武术的内涵有了与以往不同的、更深层次的认识。
中华武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中国作为武术的发源地,在几千年的历史中,培育出了博大精深的武术文化,而太极就是这浩瀚海洋中最能体现中华民族文化内涵、精深核心的一种武术形式。
太极拳文化是典型的东方文化,其最大的特点就是重经验的持续总结和身体的直接体悟,而现代研究成果中不乏浮于表层的华丽说辞。
太极拳是武术前辈们观察自然、体悟生活的结晶,太极拳文化更是武者思想和精神的集合。
其蕴含的深刻文化内涵与哲理思想在当今社会、特别是在这个疫情爆发的特殊时期,对世人仍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此次爆发的新冠肺炎是自03年非典以来我国爆发的最大疫情,已经夺走了超过15万人的生命,并有在全球范围内愈演愈烈之势。
但其实不仅仅是肺炎疫情,从国际比较角度看,2020年有着不平凡的开局,天灾人祸降临世界各地。
除了我国已跨越至全球的严重新冠肺炎疫情外,还有美国的持续流感,澳大利亚烧了一半国土的火灾,非洲跨越洲际的蝗灾,种种天灾抑或人祸是全球的灾难,是全人类不愿面对的苦痛。
我们不禁思考,究竟为何灾难降临人间?不可否认的是,这些天灾人祸的发生固然有偶然因素的存在,但更为关键的人类过于的狂妄,缺少敬畏之心,人的种种行为破坏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才招此祸患。
回看这场重大的疫情灾难,虽然其真实性尚未确切证明,但早在1月20日,钟南山院士就已经表示:此次新型冠状病毒的来源很大可能是野生动物,只是具体是什么动物,尚未可知。
面对此次的“野味”疫情,我们应该看到,它折射出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不和谐问题,人类对人类自身,对自然缺少应有的尊重和敬畏。
太极拳论文
体育与健康的关系“生命在于运动”,如果生命脱离了运动,就会出现很多问题。
这就是体育与健康最直接的关系。
我从小就是一个热爱运动的人,应该说运动是所有动物的天性。
小时候我很享受在蓝天白云下疯跑的感觉。
每天放学后,回到家与小伙伴们“追跑打闹”是一天中最幸福的时光。
长大之后,我开始玩各种球类运动。
先是踢足球,上初中之后迷上了打篮球。
中学时期我每天都要打至少一个小时篮球,直到今天我还能保持比较高的运动量,加入了学院的篮球队,每周随队训练,比赛。
篮球对我来说不仅仅意味着技术,或者团队协作,更是我锻炼身体的主要方式,将是陪伴我一生的娱乐活动。
上了大学,人就成年了,每天有很多麻烦的事,不仅有不轻松的学习任务,还要自己面对很多事儿,比如做研究,找工作等等。
运动的时间越来越少,以前经常一起打球的球友们也很难有共同的空闲时间能约在一起打球,这确实对我们保持运动量形成了一定的阻碍。
曾经有一段时间我找不到朋友跟我一起运动,非常苦恼。
也因为我运动量的下降,我的体重迅速地增长了上去,我非常害怕,怕我再也不能恢复以前的良好体质,再也不能在球场上飞驰,甚至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问题还有可能找上门来。
后来,我逐渐发现了一些其他的运动形式,比如羽毛球,乒乓球,只需要两个人就能玩。
实在不行我就去操场跑圈或者去体育馆游泳,健身,这些运动虽然枯燥,但是习惯了就好,而且毕竟运动比坐在教室里看书有意思一点。
就我个人的经验而言,经常性的体育锻炼是保持健康的必要因素,当然同时还要作息规律、饮食健康。
体育锻炼在人生中的不同阶段有着形式上的变化,就像我小时候喜欢与小伙伴追跑、溜旱冰、踢足球,长大了更喜欢打篮球,可能老了之后会更喜欢平静一些的运动,比如太极拳、高尔夫等。
但是不管怎样,体育锻炼应该是贯穿我们一生的事,一旦哪个时期缺少了它都有可能给我们带来一些身体上或心理上的疾病。
我觉得宁可选择一些较为轻松的工作,少赚点钱,也不能耽误了体育锻炼。
如果每天忙于工作而没有时间运动,那么这样的生活是不幸福的,是对不起自己的。
太极拳论文
中华太极·百年傲立少十五班崔莫晓太极学说,是中国古老的哲学思想之一。
“太极”之意为“至极”,即为世间万物之顶端、之根源。
这一学说源自于《易经》中的《易·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由此也可看出,太极之含义。
关于太极拳的创始人,有许多种不同的说法,其中以陈王廷最为著名。
现在有许多拳家都以“现传各式太极拳均源出陈式太极拳”之说为本,而陈氏太极拳的创编人就是陈王廷,他是清中叶一位卓有成见的武术家。
虽然太极拳是源自于河南温县陈家沟的,但它转变为现代的太极拳却是在河北邯郸的永年广府,由武式和杨式太极拳所完成的。
所以,人们常说广府城是太极拳的发祥地。
武式太极拳的宗师叫武禹襄,他的师傅是杨氏太极拳的宗师杨露禅。
所谓名师出高徒,大概就是如此,武禹襄成功运用了自己的文化素质,悉心研究王宗岳所著的《太极拳谱》,终于受到启发,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成立了武式太极拳。
此式不同于陈式之老架与杨式的大架,这是一种特点鲜明、别具一格的太极拳.纵观太极之历史,可发现,它竟与中国近代史的节拍基本相同,这一点使人惊奇,却又带着一种必然性——太极拳的历史中间经过了一次不小的转折。
自杨露禅将太极拳带出了陈家沟并带进了广府,太极拳就发生了深刻的转变。
在广府之前的太极拳,是以搏击打斗为主的,它是中华民族长期战争总结出的一种搏斗的技艺,主要功能还是近身搏击,只是每一招式的注重点不同,有的注重于进攻,有的注重于防守,有的注重于拳,有的注重于脚。
甚至还有的注重借力打力。
在那时的冷兵器时代,太极拳是一种很有效的防身术,所以无论在民间还是江湖都广为流传。
而在广府之后的太极拳,则是以强身健体为主了,这也并不奇怪,因为在那时已经出现了热兵器,这让太极拳的应用价值大幅度地降低了,而学拳的人则开始在太极拳的其他功能上下功夫。
最终,他们发现了太极拳极为突出的文化内涵与强身的作用。
就这样,太极拳的形象也被重新塑造了。
太极拳论文
从压力罐向四肢分发的过程是,用意识将六分气上流,分达两肩,缠绕运转,至膊、肘、腕、掌达于两手指尖。先小指依次至无名指、中指、食指、拇指。同时将四分气分流往下,运行经胯,分达两腿,缠绕运转,至膝、足达于两足尖,先小趾,依次至大趾。这是气流随着动作的开展、引伸、呼气而运转缠绕到达四梢。
所谓充,就是要求内劲要充满之意。当内气能运行四梢时,还要追求内劲的充满。拳论曰: “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怎样使内劲无微不到呢!关键还是意识指导呼吸。通过逆式腹呼吸,使丹田的鼓荡性逐渐增强,在呼与吸换接时,要有稍微停顿,使丹田腹部充实圆满,浑身上下,就像打足气的气球。有外似棉花、内似钢的状态。此阶段会出现手指尖麻、胀、针刺的感觉,手臂有膨胀的感觉,有气遍身躯的感觉。在推手时,棚劲充足,沾连粘随劲增强,处处能与对方气力相吸合。久练既有抗击力,又有爆发力。
二、太极内劲追求的过程,可用四个宇概括,即通、充、疾、冲。这四个环节是在追求中循序而达到的。
所谓通,就是要求内劲通达四梢。当拳架练习正确熟练后,骨节和经脉畅通,气流运行不再受阻。正如“流水滔滔,先修河道”。气是一种抽象的东西,它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是极其细小的物质微粒,难以直观地察觉,只能通过人的感觉器官,根据事物的各种变化而体现它的存在。 “气”好似一种水,腹式呼吸好似压力器。丹田好似压力容器罐,浑身经脉好似流水的管道,四肢是较大的管道,心是指导气流的总机关。用心意调整腹式呼吸使内气先沉于丹田。然后使丹田部位鼓荡,加强压力器——呼吸的功能。呼吸要做到:深、长、细、缓、匀、柔,务必与动作合拍。通过呼吸使压力容器罐向四梢送气。
太极拳是中华传统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与中国
传统哲学融合得最为紧密,其理论主要借鉴于儒家和道
家,并融合古代导引术、阴阳学说、中医经络学说等。例
太极拳论文
太极拳论文
太极拳,也称为太极拳术,是一种传统的武术拳法。
它源于中国古代的道家哲学和武术技巧,最初由张三丰创立。
太极拳的主要特点是缓慢柔和的动作,注重身体的协调和平衡。
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的手势和呼吸技巧。
太极拳的目的是提高身体的健康,增强身体的力量和灵敏性。
它可以锻炼人的身体肌肉、增强心肺功能,并促进血液循环。
太极拳的练习还可以平衡人的心理状态,增加身体的耐力和耐力。
太极拳的动作有很多种类,如“抓鸟尾巴”、“单鞭”和“倒骑龙”。
这些动作被认为是模仿自然界中的动物和自然现象,通过模仿它们的动作来改善人体的灵活性和平衡能力。
太极拳还注重内功的锻炼,包括呼吸技巧和呼吸控制。
通过正确的呼吸方式,可以调节身体的能量流动,并提高身体的免疫力。
太极拳的练习可以通过个人的努力和指导来进行。
在现代,很多人选择参加太极拳培训班或太极拳团体来学习和练习。
总之,太极拳是一种综合性的身体锻炼方式,它融合了哲学、武术和身体健康的原则。
它不仅可以提高身体的健康水平,还可以培养人们的耐力和意志力。
对于现代人来说,太极拳是一种独特而有益的运动方式。
太极拳论文
感悟武术专项课时间过得飞快,一转眼,这一学期的体育课已经接近尾声。
在老师的系统指导下,我初步接触并学习了二十四式太极,感觉收获颇多。
二十四式太极拳是上课的重点,也是考试重点。
以前对太极的了解就是慢动作的老年人的运动。
内心深处产生了一种趋之若鹜的感觉。
但通过这短短一学期的学习,改变了我对太极这一传统的运动的态度。
虽然一开始对于招式还有诸多问题,但是老师每节课都带着我们复习,我发现只要多练习几遍,就可以牢记动作与顺序。
太极二十四式之间都有一种逻辑,一招到另一招之间的转换都是很自然圆润的。
太极拳要打得好,要流畅,心一定要静下来。
就比如简单的抱球,就需要既不能把手臂伸太直、或把球抱得太大,又不能太抠缩,只有把握好那个度,才能“抱”出一个匀称的、合适大小的“球”。
在太极拳每一招中穿梭,在动与静中取得身体的平衡,而不是东摇西晃。
这对于现在的我就是一种磨练,在学习与生活中,习惯了快节奏,太极正好可以使自己心境平静,又锻炼了身体。
太极拳在学习中强调借力打力,四两拨千斤。
它是意识、动作、呼吸三者同时协调地运动,它要求“以静御动”,“虽动犹静”是合乎生理规律的。
我们知道,人类依靠神经系统的活动,以适应外界环境并改造外界环境。
练太极拳时,首先要求精神贯注,“意守丹”,不存有杂念,即要“心静用意”。
这样,在意识的支配下,人的意念始终集中在动作上,排除了大脑其它思绪的干扰,专注于指挥全身各器官系统机能的变化和协调动作,使神经系统受自我意念控制的能力得到提高。
其次,练习动作需要“完整一体”,从眼神到上肢、躯干、下肢,上下不散,前后连贯,绵绵不断。
同时,由于某些动作比较复杂,需要有良好的支配与平衡能力,因此要求大脑在紧张的活动下完成,这也对中枢神经系统起着间接训练作用,从而达到强化大脑的调节目的。
在学习过程中我也走过误区,——一开始过分的强调动作的一致,而忽略了太极的本质。
这样对于自己的学习没有什么提高,也打不到那种行云流水的舒畅。
太极拳论文身心健康论文:论太极拳与人体身心健康
太极拳论文身心健康论文:论太极拳与人体身心健康摘要:太极拳自诞生之日起发展至今,已普及到世界各个角落,成为人们喜爱的体育活动之一,作为强身防病和治病的方法在民间广为流传。
运用文献资料法、观察法和体验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太极拳对各个年龄段的人的身心健康都有非常好的作用。
太极拳与人体身心健康的关系密不可分,经常习练太极拳会对人的身心健康会产生很多有益的影响。
关键词:太极拳;中老年;青少年;身心健康一、太极拳对中老年人身体的作用1.太极拳对中老年心血管系统的作用太极拳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有许多,经研究证实,太极拳锻炼能延缓心血管机能的减退,提高血液系统的功能,尤其是免疫功能,能增强机体抵抗力,延缓衰老。
2.太极拳对神经系统的作用太极拳与其他拳种的最大区别,就在于练拳要用“意”而不用力,要求“完整”一气,前后连绵不断,全神贯注,以意导气,一招一式都是讲求意念要在身体动作前先动,意不动身不动,意动身随,意静形止。
所谓意念,也即是大脑中枢神经发出的各种指令、信号。
同时动作的某部分比较复杂,而要有良好的平衡能力,大脑要在紧张的活动下完成,从而提高了中枢神经系统的紧张度,对中枢神经系统能起到训练作用。
3.太极拳对中老年人骨密度的作用太极拳确实能降低骨矿物质丢失率,有效地降低骨折的发生机会,另外练习太极拳能显著改善肌肉力量及柔韧性,从而达到防治骨质疏松和预防由于摔倒而引起的骨折。
常年从事太极拳运动,可对骨骼肌肉运动系统形成良好的刺激,有效地减少体内骨矿物质的自然丢失,使骨密度多年保持稳定,有效调节骨钙、血钙平衡。
二、太极拳对中老年心理的作用1.太极拳对中老年人修心养性的作用老年阶段,更能感受到生命的意义,更能体会到身体健康的重要。
单纯的健身,以期延年益寿,而不重视健心以期修心养性,是很难达到安度余生、颐养天年、寿终正寝的目的。
所以对于老年人一定要在观念上用内涵丰富的健康取代目标单一的健身,并在运动内容和形式的选择上,要注重适合老年人的生理特点,也要注重适合老年人的心理特点。
太极拳论文
24式太极简单研究1 学习理论,了解太极的健身作用上世纪五十年代,为了广泛推广太极运动,国家体委组织专业人员,在杨氏拳的基础上创编了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并一直流传至今。
其动作简单明了,通俗易懂易学,适合男女老少。
太极拳对人体有非常重要的健身作用,经常练太极拳对改善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均有良效,它具有预防疾病和抗衰老的作用,对神经衰弱、高血压肠、胃炎、风湿寒腿病、关节炎、糖尿病等慢性病有很好的医疗作用。
所以,太极是一种有康复作用的健身运动。
2 了解简化太极拳的自身特点,掌握其技术要领要学好太极,首先要了解太极拳自身的特点,了解这套太极自身有哪些要求,在学习中要注意哪些问题,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习兴趣,而且可以提高学习质量。
在学习其技术要领时,要注意以下几点:2.1 轻松柔和,意动身随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的架式比较平衡舒展,动作柔和。
没有大幅度忽起忽落的明显、变化和激烈的跳跃动作。
在练拳时,要求用意识(指想象力)引导动作,把自己的意念、气息、用力点等融入到动作之中去,真正体会到太极的韵味。
2.2动作连贯,分清虚实太极拳动作的整套动作中,从“起势”到“收势”,每一个位置和方向的改变处处都贯穿着步法的变换和转移重心的活动,不论动作的虚实变化和姿势的过渡转换都衔接紧密,并要求身法和手法的运用。
由虚到实或由实到虚,既要分明,又要连贯一气,速度均匀,一气呵成,好像行云流水,绵绵不断。
2.3动作协调,上下相随太极拳的动作不论是整个套路,还是单个动作姿势,要求上下相随,内(意含,呼吸)外(躯干,四肢动作)一体,身体各部分密切配合,习拳时必须以腰为轴,手、脚的许多动作都由躯干来带动,并互相响应,即:全身“一动无有不动”,“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成一气”。
2.4圆弧均匀,呼吸自然太极拳的动作中要求上肢动作处处带有弧形,这与人体各关节自然弯曲状态相吻合,通过这种弧形活动的锻炼,有得动作的圆洛自然。
练习者的呼吸也应按自己的习惯和当时的需要进行,动作和呼吸不要互相约束,可根据个人锻炼的体会程度毫不勉强地随着速度的快慢和动作幅度的大小进行。
太极拳论文
保健班理论作业一、收获今年因为手术的原因没有办法正常上体育课,所以来到了保健班学习42式太极拳。
很早就想学习太极拳,因为喜欢道家文化,也被太极拳以静制动和柔中有刚理念吸引。
学习了十多周太极拳,虽然仅仅学习和领悟了一点皮毛,但对我来说还是大有裨益的。
首先,我平时容易紧张,做动作的时候身体僵硬,学习太极拳的过程中能够让我将身体放松下来,身体舒展开来,有效的缓解了我的紧张情绪。
其次,学习太极拳提高了我的注意力,在打太极的过程中,眼睛随着身体慢慢移动,做到视线和身体一致性,使我慢慢摆脱了经常走神的恶习,能够专注于一件事情。
再者,学习太极拳锻炼了我的柔韧度,在一些下势,拍脚的动作学习之后,感觉韧带被拉开了,同时结合太极拳舒缓的节奏,使我的身体更加协调,更有柔韧美。
最后,学习太极拳加深了我对道家文化的理解。
平时经常喜欢读些道家的书籍,学习太极拳后,在太极拳舒缓圆润的动作中,更能深刻的理解道家中“上善若水”“规律”“守静”等文化的精髓。
二、太极拳对头部、躯干部和腿部的要求头部练习太极拳时,对头部的姿势的要求是很严格的。
所谓“头顶悬”、“虚领顶劲”,或“提顶”、“吊顶”的说法,都是要求练者头向上顶,避免颈部肌肉硬直,更不要东偏西歪或自由摇晃。
头颈动作应随着身体位置和方向的变换,与躯干的旋转上下连贯协调一致。
面部要自然,下颏向里收回,口自然合闭,舌上卷舔住上颚,以加强唾液的分泌。
眼神要随着身体的转动,注视前手(个别时候看后手)或平视前方,既不可皱眉劝目,也不要随意闭眼或精神涣散。
打拳时,神态力求自然,注意力一定要集中,否则会影响锻炼效果。
躯干部1.胸背:太极拳要领中指出在“含胸拔背”,或者“含蓄在胸,运动在两肩”,意思是说在锻炼过程中要避免胸部外挺,但也不要过分内缩,应顺其自然。
“含胸拔背”是互相联系的,背部肌肉随着两臂伸展动作,尽量地舒展开,同时注意胸部肌肉要自然松弛,不可使其紧张,这样胸就有了“含”的意思,背也有了“拔”的形式,从而也可以免除肋间的紧张,呼吸调节也自然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随着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太极拳以其独特的健身功能成为高校体育课的重要组成部分。
太极拳这项运动特点不同于常规体育运动,可以将人体从深层次、高效益、最全面地得到调理,改善学生由于学习紧张和其他原因造成的亚健康状态;是终身体育锻炼的好项目。
杨氏太极源于陈氏太极,杨班侯与杨少侯叔侄所学时仍有窜蹦跳跃、式快架矮的套路自然不足为奇。
老师老师贺洪明说当初师爷李雅轩曾经提及杨禄禅宗师从陈家学拳艺成之后,曾云游江湖寻师访友,其间得到过道门高人指点,所以杨氏太极拳经杨家三代人钻研,逐渐改进发展成现在松柔缓慢的形式。
练杨氏太极拳的前提首先是掌握真正拳学要义、正确的修为方法和尽可能走捷径,得遇明师真传真授,再加上自己对杨氏太极拳勤学苦练,做到真正得悟解于心、修得其身,你才能领悟到杨氏太极拳的妙处所在。
由于杨氏太极拳姿势开展,平正朴实,练法简易,因此他深受广大群众热爱,开展得最为广泛。
杨式太极拳对手眼身法步有严格的要求,练拳和推手,手眼身法步按要求做到正确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我记得初中体育课时体育老师有教过好几节课,然而因为排练等种种原因,每一次都错过了。
当时的电脑手机都还是奢侈品,一度遗憾了好久。
继大二上学期选修过太极,这学期再次改选太极,还怂恿几个小伙伴一起来享受这一美妙的感觉。
感觉是由于时间不足,即使到了学期末仍是感觉动作很僵硬,有如行尸走肉,甚至于在最后考核的时候双腿竟颤抖的不能自已。
所以在下学期,为了更进一步,我又来了。
这学期的太极,老师融入了新的教学——面对面示范,还有了更细致的讲解。
这都是上学期没有的内容,似乎理解太极更容易了点,更加能够抓住动作的韵味。
比如说云手,上学期其实并没有理解这个动作有什么用,只是依葫芦画瓢,在空中挥手。
这次,在拿小伙伴的手演示了格挡、反手抓住、向下卸力的同时另一只手格挡,几次往复后,一下子开窍了,动作数瞬间舒适不少。
再比如说一开始的左右野马分鬃。
之前在上步时只是单纯的抬脚、落下。
现在则认为太极讲究的就是一个弧形,手是,脚同样也是。
同时,在用腰部力量带动身体方面也有了不少的长进。
不过貌似又出现了一个问题,比如说在转身搬拦捶的时候,弓步打拳的同时总会把穿手翻掌也一次性完成。
总体感觉自己还是进步了,不想停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