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洲盐矿开发中的几个关键问题
黄河三角洲土壤盐渍化研究综述

黄河三角洲土壤盐渍化研究综述黄河三角洲是世界上著名的灌溉农业区之一,但该地区土地盐渍化严重,成为当地农业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
为了有效治理黄河三角洲土地盐渍化问题,对该地区土壤盐渍化的研究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对当前黄河三角洲土壤盐渍化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首先,黄河三角洲土壤盐渍化的主要原因是水资源的过度利用和不合理配置。
随着水资源的日益短缺,农业灌溉需要从地下水中获取越来越多的淡水,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和土壤中盐分积累,从而加剧土壤盐渍化的程度。
此外,气候变化和自然环境因素也是影响土壤盐渍化的重要因素。
其次,黄河三角洲的土壤盐渍化形成种类和机理多样。
研究表明,该地区的土壤盐渍化主要包括离心性盐渍化、渗透性盐渍化和钠碱型盐渍化等。
离心性盐渍化是指土壤中含有大量的无机氯化物、硫酸盐和硝酸盐等离子体,这些物质分别属于氯离子、硫酸盐离子和硝酸盐离子三类盐分。
渗透性盐渍化是指土壤水分不足,未能形成良好的水分循环,从而造成土壤盐分的积累。
钠碱型盐渍化是指土壤中钠离子过多,导致土壤的渗透性减弱和结构松散,使土壤抗风力下降,而后土沙流失,形成了沙地和盐碱地。
最后,治理黄河三角洲的土壤盐渍化需要多种技术手段的应用。
当前,治理黄河三角洲土壤盐渍化的主要方法包括改良土壤理化性质、绿色工程、调整土地结构和节水灌溉等。
改良土壤理化性质的方法包括添加有机物、石灰、石膏以及其他辅助措施,可以提高土壤肥力和水分持有能力,促进盐分的分散和转移。
绿色工程包括建设草地和湿地,可以增加土壤有机物和水分的含量,使土壤变得更加肥沃和有益于作物生长。
调整土地结构可以通过改变作物种植结构和组合,降低土壤暴露时间和环境胁迫,从而减缓盐份的积累。
节水灌溉措施包括滴灌、喷灌等可减少灌溉量,提高灌溉效率和养分利用率,减轻渗透性盐渍化的程度。
综上所述,黄河三角洲的土壤盐渍化问题十分严峻,治理方法也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技术手段,而且需要政府、地方农业部门和农民三者之间共同努力才能有效解决。
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区耐盐牧草与经济作物筛选

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区耐盐牧草与经济作物筛选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区之一,但其土壤含盐碱量较高,对农作物的种植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开展耐盐牧草与经济作物的筛选工作至关重要。
本文通过对该地区土壤和气候等条件的分析,结合相关研究成果,对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区耐盐牧草与经济作物的筛选进行探讨。
一、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区的土壤和气候条件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区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其土壤呈碱性或中性,盐碱含量较高。
该地区气候温和,降水充沛,但由于土壤排水条件差,表层土壤水分蒸发迅速,导致土壤盐碱逐渐积累。
该地区农作物的生长受到一定限制。
二、耐盐牧草的筛选在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区进行耐盐牧草的筛选工作,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对土壤盐碱的耐受能力:选择能够在高盐碱环境下正常生长的牧草品种,如盐碱草、碱茅等。
2.对干旱和排水不良条件的适应能力:由于该地区土壤排水不良,牧草品种需要具有一定的抗旱能力,能够在缺水条件下生长。
3.对盐碱胁迫下的生理和生态适应性:牧草品种需具有一定的盐碱胁迫下的生理和生态适应性,保证在高盐碱条件下正常生长和发育。
在筛选耐盐牧草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当地的土壤盐碱情况和气候条件,通过田间试验和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式,综合考虑各种因素,选出适合当地生长的耐盐牧草品种。
三、经济作物的筛选在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区进行经济作物的筛选,同样需要考虑土壤盐碱条件和气候条件,同时还需要考虑其市场需求和经济效益等因素。
具体筛选过程中需要考虑以下因素:3.市场需求和经济效益:经济作物的筛选还需要考虑其市场需求和经济效益,选择适合当地种植的经济作物品种。
在筛选经济作物的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以上因素,选择适合当地种植的经济作物品种,促进当地农业生产的发展。
四、结语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区的耐盐牧草与经济作物的筛选工作,对于改善该地区的农业生产环境,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在进行耐盐牧草与经济作物的筛选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土壤盐碱条件、气候条件、市场需求和经济效益等因素,通过科学的筛选方法,选出适合当地生长的耐盐牧草与经济作物品种,为当地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有效支撑。
东营市黄河三角洲盐碱地综合开发利用的调研报告

东营市黄河三角洲盐碱地综合开发利用的调研报告一、基本情况我市盐碱地面积341万亩,占全省盐碱地面积的38%,其中盐碱耕地196万亩,占全市耕地总面积(330万亩)的59%。
我市盐碱地农业规模化、机械化程度高,形成了以“大生态、大牧场、大产业、大基地”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381万亩、产量135万吨,盐碱地水稻、莲藕面积达34万亩、7.8万亩。
黄河口大闸蟹、海参、工厂化对虾分别稳定在9万亩、17万亩和40万平方米。
建成万头奶牛牧场6个、百万头生猪养殖基地3个,人均肉蛋奶占有量全省第一。
省黄三角农高区基于盐碱农业特色,成为国家第二个农高区,是盐碱地农业技术创新引领示范区。
市现代农业示范区是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省级农业科技园,是重要的盐碱地科技与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基地。
市农科院是山东省耐盐植物研究中心、建有国内首家盐生植物园。
三大平台以盐碱地综合利用为基本任务,搭建起集科技产业孵化、人才培养、科技服务于一体的开放型科技创新载体。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一是规划引领,高起点编制发展规划。
聘请高水平团队在全省率先编制了《盐碱地现代高效农业规划》,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深入挖掘东营特色,培育盐碱地特色种业、湿地生态农业、智慧设施农业等六大产业,推广农业生物复合等五类盐碱地农业发展新模式,推动盐碱地农业由“改良土壤适应种子”向“种子主动适应土壤”转变,打造黄河流域盐碱地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盐碱地高质高效农业创新高地。
二是系统治理,推进盐碱地综合开发。
自1983年建市以来,综合利用挖沟排盐、种稻改盐、台田降盐、上农下渔等盐碱地改良方式,新增耕地面积60万亩。
实施黄淮海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灌区配套节水改造等,改造后的盐碱地,地势平整,成方连片,标准化、规模化、机械化水平显著提升,高标准农田面积达215万亩,规模化经营水平达到72%,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95%以上,耕地质量水平显著提升,盐碱耕地占比由建市初的80%降至59%。
充分挖掘盐碱地综合利用潜力的做法成效、困难问题、意见建议

充分挖掘盐碱地综合利用潜力的做法成效、困难问题、意见建议《充分挖掘盐碱地综合利用潜力的做法成效、困难问题、意见建议》1. 背景介绍在我国,有大量的盐碱地资源,这些土地因为含盐碱量过高,不适宜用于农作物种植,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
然而,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农业生产方式的不断创新,人们开始尝试利用盐碱地进行综合利用,以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2. 成效分析充分挖掘盐碱地的潜力,可以带来许多显著的成效。
盐碱地综合利用可以有效改善土地的生态环境,降低土壤盐碱化程度,提高土地的肥力和产量。
可以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盐碱地的综合利用还可以增加土地的负盐能力,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多的土地资源。
3. 困难问题然而,在实践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挑战。
盐碱地的改良周期较长,需要经过一定时间的耕作和管理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盐碱地的综合利用面临着技术和资金的不足,限制了推广和应用的速度和规模。
由于盐碱地的生态环境脆弱,一旦管理不当就容易出现生态灾害,影响当地的可持续发展。
4. 意见建议为了进一步推动盐碱地综合利用,我们需要提出一些建议。
应加大科研力量投入,加强对盐碱地的改良技术研究,提高土地的改良效果和速度。
政府应加大对盐碱地综合利用的扶持政策和资金投入,鼓励农民和企业参与盐碱地的开发和利用。
应注重生态保护,采取科学合理的管理措施,确保盐碱地的综合利用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5. 个人观点在我看来,盐碱地的综合利用是一项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通过充分利用盐碱地的资源,不仅可以增加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还可以改善土地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的发展。
然而,我们在推动盐碱地综合利用的过程中,也需要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注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以上是我对充分挖掘盐碱地综合利用潜力的做法成效、困难问题、意见建议的一些思考和观点。
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对你有所帮助,也欢迎你对这个主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讨。
盐碱地综合利用的成效和困难问题,一直是农业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
长江三角洲土壤盐碱化及其影响

长江三角洲土壤盐碱化及其影响长江三角洲是中国东部的一个重要经济区,也是中国最富饶的农业区之一。
然而,近年来,该地区的土壤盐碱化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土壤盐碱化是指土壤中盐分和碱性物质含量过高,超出作物耐受能力范围的一种状态。
本文将探讨长江三角洲土壤盐碱化的成因及其对该地区的影响。
长江三角洲土壤盐碱化的成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首先,气候因素。
该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湿润,降水充分。
然而,由于江河水道交错,沉积物不易排出,导致水土盐分含量较高。
其次,人类活动的影响。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民施用化肥和农药的量逐渐增加,这些化学物质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会逐渐渗入土壤中,导致土壤盐碱化。
土壤盐碱化给长江三角洲地区带来了诸多影响。
首先是农业受损。
由于盐分和碱性物质过多,土壤会对作物的生长产生抑制效果,导致农作物产量下降。
其次,土壤盐碱化还会引发土壤水分的异常分布。
土壤中过多的盐分和碱性物质会影响土壤的保水能力,导致土壤变得干燥脆弱,增加灌溉的困难。
这不仅加重了农民的劳动强度,还增加了农业生产的成本。
此外,土壤盐碱化还会导致土壤中的微生物和土壤有机质减少,破坏土壤生态系统的平衡,影响土壤的肥力和自然恢复能力。
为了解决土壤盐碱化问题,采取一系列措施势在必行。
首先,应加强科研力量,开展土壤盐碱化的原因和治理方法的研究。
只有深入了解土壤盐碱化的成因,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科学的治理方案。
其次,要加强农民的科学知识培训,提高他们对土壤盐碱化问题的认识。
通过培训,农民可以学习到科学高效的种植技术,降低土壤盐碱化的风险。
此外,加强土壤保护意识,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也是至关重要的。
除了科研和农民培训外,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也应加大对土壤盐碱化防治工作的投入。
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鼓励农民采用生态友好的农业生产方式,减少对土壤的污染和破坏。
社会组织可以组织各类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土壤保护的认识,加强土壤盐碱化问题的宣传和教育。
充分挖掘盐碱地综合利用潜力的做法成效、困难问题、意见建议

充分挖掘盐碱地综合利用潜力的做法成效、困难问题、意见建议摘要:一、盐碱地综合利用的潜力与成效1.盐碱地的定义与分布2.盐碱地综合利用的潜力3.盐碱地综合利用的成效二、盐碱地综合利用面临的困难与问题1.盐碱地综合利用的技术难题2.盐碱地综合利用的政策难题3.盐碱地综合利用的经济难题三、盐碱地综合利用的建议与意见1.加强盐碱地综合利用的科研力度2.完善盐碱地综合利用的政策体系3.提高盐碱地综合利用的经济效益正文:盐碱地是指土壤中含有过高盐分和碱性物质的土地。
在我国,盐碱地的分布广泛,据统计,我国盐碱地总面积约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3 左右。
盐碱地综合利用是指通过科学技术手段,将盐碱地进行合理开发利用,以提高土地的生产力和经济效益。
盐碱地综合利用具有巨大的潜力。
首先,盐碱地中含有丰富的盐分和碱性物质,这些物质可以用于生产化工产品、肥料等。
其次,盐碱地经过合理改良后,可以用于种植一些特殊的农作物,如盐碱地水稻、盐碱地棉花等。
最后,盐碱地还可以用于发展新能源产业,如太阳能、风能等。
尽管盐碱地综合利用潜力巨大,但在实际开发利用过程中,还面临着许多困难与问题。
首先,盐碱地综合利用的技术难度较大,需要解决土壤改良、盐碱地植物选育等技术问题。
其次,盐碱地综合利用的政策体系不完善,相关政策和法规亟待完善。
最后,盐碱地综合利用的经济效益较低,需要进一步提高。
针对盐碱地综合利用面临的困难与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与意见。
首先,应加强盐碱地综合利用的科研力度,提高盐碱地改良技术,选育适应盐碱地的植物品种。
其次,完善盐碱地综合利用的政策体系,出台相关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和个人参与盐碱地开发利用。
黄河三角洲盐碱地生态绿化关键技术分析

黄河三角洲盐碱地生态绿化关键技术分析作者:任昭君,孙志伟,杨会芹来源:《现代园艺·下半月园林版》 2017年第8期摘要:结合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土壤情况和生态绿化情况,本文对该地区盐碱地的生态绿化关键技术进行了探讨,发现可以尝试进行生物技术、工程技术和化学技术的组合运用,从而有效实现对盐碱地的造林绿化改良。
关键词院黄河三角洲;盐碱地;生态绿化;关键技术加强盐碱地的生态绿化处理,不仅能够获得更多可利用的土地资源,还能有效改善生态环境。
而黄河三角洲地区成陆时间较短,并长期受海水浸渍,所以形成了大量的盐碱地。
在对这些盐碱地进行开发的过程中,该地区总结得到了较多有效的生态绿化关键技术,值得人们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推广。
1 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土壤情况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土壤可以划分为2 类,即盐土和碱土,二者有一定的关联性,但在发育过程中有明显差异。
目前,普遍将可交换性钠比率小于15%、土壤溶液导电率大于4%、pH小于8.5的土壤称之为盐土,而可交换性钠比率大于15%、土壤溶液导电率小于4%、pH大于8.5 的土壤则称之为碱土。
目前,黄河三角洲地区的盐碱地面积达4.429×105hm2,约占总面积的一半,以氯化物盐土及其潮化盐土为主[1]。
而这些土壤生态系统十分脆弱,尽管有较大的开发潜力,却也存在较大的改造难度。
2 黄河三角洲盐碱地生态绿化情况在对黄河三角洲地区进行开发时,最初人们将其定位为高效生态经济区,致力于对该地区盐碱地进行生态改良。
为达成这一目标,人们采用了较多的生态绿化措施,但最根本的措施仍然为造林绿化这一生物措施。
而受盐碱地土壤条件的限制,该地区次生天然林仅有柽柳林和稀疏柳林,人工造林则多采用刺槐、绒毛白蜡和旱柳等树种。
由于部分地区土壤具有较大的盐碱含量,仅能进行一些白蜡等少数几种树种的种植。
针对这种情况,山东省政府和有关科研机构相继开展了盐碱地土肥试验,并从实践中得到了一系列有效的土地整改技术和工程措施,进而为黄河三角洲盐碱地生态绿化建设作出了贡献。
黄河三角洲土壤盐渍化研究综述

黄河三角洲土壤盐渍化研究综述黄河三角洲地区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带,其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气候温和,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之一。
随着农业生产的不断扩大和人口的增加,土地资源的利用和管理成为了该地区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土壤盐渍化是黄河三角洲地区土地资源面临的一大挑战,会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
一、黄河三角洲土壤盐渍化的概况黄河三角洲地区土壤盐渍化问题由来已久,主要是由于该地区地下水位高、地势平坦,加上气候潮湿,降水多,地下水位的升高,是的地表的盐分上升,土壤盐渍化问题日益凸显。
根据相关调查研究显示,黄河三角洲地区的盐渍化土地面积占总面积的比例逐年增加,土壤中的盐分含量日益增加,严重影响了农作物的种植和生长,导致农业生产收益下降。
在黄河三角洲地区,土壤盐渍化主要是指土壤中盐分积累过多,超过了作物生长的适宜范围,导致土壤盐碱化,特别是在一些不适宜冲洗排水的区域,土壤盐渍化问题更加严重。
由于土壤盐渍化的严重程度不同,也导致了不同地区农业生产受到的影响程度不同。
一些地区,由于土壤盐渍化问题严重,已经无法进行农业生产,仅能够作为盐碱地利用或者是荒地,这直接限制了当地农业的发展。
1. 地下水位上升:黄河三角洲地区地下水位较高,土地平坦,地势低洼,导致大量地下水往地表渗透。
随着地下水的不断上升,地表的盐分被带到了土壤表层,导致土壤盐分含量不断上升,发生盐渍化。
2. 土地过度开垦和过度灌溉:在黄河三角洲地区,由于农业生产的需要,土地的过度开垦和过度灌溉也是导致土壤盐渍化的原因之一。
大量的地下水被抽到地表灌溉农田,土壤中的盐分随着灌溉水一同进入土层,导致土壤盐分堆积。
3. 天然盐碱化土壤:在黄河三角洲地区,由于地质原因,地表土壤中就含有大量的盐分,特别是在黄河三角洲地区的一些盐碱地,土壤盐分含量较高,易发生盐渍化问题。
以上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导致了黄河三角洲地区土壤盐渍化问题的日益严重,给当地的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困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三角洲盐矿开发设计中几个
关键问题的讨论
1.井口距离问题
井距直接关系到钻井投资,开拓成本,卤井寿命,采出率一系列的问题。
井距小了,无疑单位面积上的钻井投资增加,单位采矿量中的开拓成本高,尤其是对超深井来说,钻井成本在矿山总成本中的比例本来就很高。
而如果井距大了,在卤井正常服务年限内不能把资源充分采出,采矿回收率降低也是不合算的。
并且在超深盐矿中,岩盐的溶解速度很快,如三角洲盐矿,据推算达到40kg/m2·h以上的溶蚀速率,近注水井端的通道中,卤水就很快达到饱和,在近出卤井端的通道中,基本没有了溶蚀作用,岩盐蠕变及不溶物堆积,容易造成堵塞事故。
原设计中提出的井距只有300m,这个距离显然是小了。
根据钻井设计,即使全角变化率控制在1.25-2.25°/25m之间,近4000m 深的钻井,其井底(对接靶点)的位移也达到110m以上。
对水平井而言,用直线加圆弧的最理想设计,曲率半径也将达到150m。
第一靶点的位移也将达到110m。
如果对接靶点和第一靶点不发生位移,穿过盐层的水平段为150m;如果对接靶点和第一靶点的位移是向背的,穿过盐层的水平段为220m;如果对接靶点和第一靶点的位移恰好是相向的,有70m是重叠的,对接将会失败(图1)。
因此,为了避免对接失败,井距最少也要增加70m,即三角洲盐矿井距不能小于370m。
而仅有对接成功还不能保证资源的正常开采,在此基础上,按常规对接井通道长度的要求,应该还增加150米的盐层中通道距离保障,即井距应该达到520m。
图一井距分析示意图
当井距达到520m时,即使发生对接靶点和第一靶点的相向位移,也能保证有150m盐层对流通道;如果不发生位移,或者同步位移,其盐层中的对流通道为370m;而如果发生相背的位移,盐层中的对
流通道将达到590m ,这样的长距离,开采过程中要有多大的流量,才能保证通道不被闭合和堵塞,这是后面要讨论的问题。
2.采卤流量问题
流量问题我们分两部分讨论,一是通道扩大阶段,二是采卤阶段。
通道扩大阶段,我们应该保持在整个通道中的卤水都有一定的溶解能力,从盐层的进水点到出卤点,浓度呈梯度分布,含盐从0到接
近饱和状态,这样才能保证整个通道都在溶蚀过程中。
距离
浓
度注
水
图2扩槽过程要求的浓度控制效果示意图
0我们以上节中的590m 通道距离计算注水流量,根据推算,4000m 井深的温度达到140℃左右,溶蚀速率达到40kg/m 2·h ,建槽使通道平均直径达到1m ,通道溶蚀面积约为463m 2,小时溶盐18.8t ,生产250g/l 的卤水75m 3。
当通道直径达到1.2m ,生产250g/l 的卤水可以达到108m 3。
也就是说,尽管盐层中的对流通道达590m ,只要建槽
注水流量达到100m 3/h 左右,建槽效果是可以达到的(图2)。
仍然以590m 通道距离计算回采流量。
回采过程中主要是考虑注水井与出卤井溶腔的对称发展,通道中的溶蚀作用可以在55%的通道
距离中完成,当对井调换注水出卤方向时,有利于两边溶腔接合。
距离
浓
度
注
水
图3回采过程要求的浓度控制效果示意图
0通道中有溶蚀作用的取325m ,假定回采初期通道直径达到2米,此时生产300g/l 的卤水140m 3/h 左右,注水应该达到150m 3/h 以上(图3)。
根据以上分析,注水流量与井距的关系也是相当密切的。
但是,井距越远,所要求的注水流量就越大,注水流量越大,阻力越大,注水成本就越高。
因此,分析注水成本与钻井成本的关系,找到一个最经济的井距和流量组合,是下一步设计的重点内容。
根据以上分析,以及该矿床地温高,岩盐溶蚀速率是一般矿山的2倍多,考虑初期试验性开采的可靠性,将150m 通道距离可以减少
到70m进行设计,因此,建议地面井距取值在440-520m之间。
3.溶腔跨距问题
盐井溶腔跨距的设计与其他地下矿房设计的根本目的不同,重点考虑的是否产生地质灾害?是否影响卤井寿命?是否有利于资源的充分利用,而不是考虑井下人身与设备安全问题。
根据我以往对盐矿溶腔跨距和采动影响高度的研究,当开采层位的埋深大于溶腔跨距的8倍时,不可能对地表产生影响。
国外同类的研究成果推荐的是跨距与埋深的比例是10倍,三角洲盐矿的埋深达到3700m,也就是说,溶腔跨距最大可以考虑370m,推荐跨距可以设为200m。
关于冒落带高度,计算过程中应该考虑溶腔跨距这一重要参数。
根据M.M.普洛托基雅柯诺夫自然平衡拱理论。
(1)
当x=a时,y为b,即最大冒落高度。
按a=200m,普氏坚固性系数f按经验取1.8计算,最大冒落高度为110米。
这一高度,是我们在设计套管柱时应该考虑的井段。
对水平井而言,这一区段设为裸眼井段,可以避免冒落引起的套管破坏。
关于裂隙带高度,因为溶腔中承压卤水的作用,可以达到冒落带高度的10倍以上。
即主要考虑在矿层顶板上1500m范围内有没有没油、气、水对采矿过程的影响,如果不存在问题,溶腔跨距可以采用200m,为安全起见,试采期设计为150m,相应的试采期安全矿柱宽
度设定为100m。
4.井组控制矿量与卤井服务年限
按照上节推荐井距取中值,井距500m,溶腔跨距150m,矿柱宽度100m计算。
井组控制矿床块段面积为A=150000m2,按矿床厚度40m,体重2.2t/m3计算,井组控制矿石资源1320万t。
井组可采面积为A C=70160m2,可采矿量为617.4万t,开采回收率90%,矿块设计回采率为42%。
按品位90%,可采出NaCl500万t。
井组块段储量1188万吨,井组可采储量445万吨。
采区设计采出率37.2%。
单井组卤水产量平均125m3/h,折盐29.7万吨/年,井组服务年限:T=445万吨/(29.7万吨/年)≈15年。
增加井组控制矿量规模,延长卤井服务年限,无疑是降低采卤生产成本的关键因素,针对超深盐矿,显得尤为具有意义。
5.地热影响问题
三角洲盐矿埋深达到3800米,按照正常的地热增温级,矿层温度可达125℃以上,据该地区丰深3井资料显示,3500-4000m井深,地下温度为128-143℃。
当低温的淡水突然注入高温地层,可能会产生汽化现象,发出轻微的地震波现象;地下卤水长期通过井筒返出地表,井筒周围地层被不断加热,返出卤水温度可以认为与井底
是一致的。
而井下压力5600mH2O,即540个大气压。
卤水运移至地表过程中,压强降低,可能会出现汽化闪发,盐类可能出现析出而造成堵管等事故。
输送过程中因水蒸汽的作用在管道中可能会有气堵现象产生,在输送过程中因降温,蒸汽再次凝结,气泡溃灭,对管道可能会有气蚀作用。
因此要考虑配水管,对出卤进行降咸降温。
配水管长度要考虑适当的长度,使卤水和淡水通过管壁换热,使配水管中的淡水温度逐步升高接近卤水温度,避免冷水与热卤的急骤混合,对井管产生破坏。
配水管尾端要安装找中器,使管口居于套管中心,出流方式可以考虑锥形收敛的花管形状,孔眼总面积要大于管口面积2倍,以减缓水流对套管的冲刷破坏。
樊传忠
2013.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