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泰斗梁漱溟
梁漱溟的名言
梁漱溟的名言
1、凡一种有成效见于社会,因而社会要求发展此教育,教育有其发展之前途者便是。
反之,教育没有成效可见,却为社会制造出许多问题来,招致社会的诅咒,要求其改造,那样教育便是无出路的。
——梁漱溟
2、教育之在社会,其功用为绵续文化而求其进步。
——梁漱溟
3、教育的本意,是要把人们养成有本领有能力;如果要使一个人有本领有能力,就非要发展他的耳目心思手足不可。
——梁漱溟
4、要在全上帮着走路,尤须对每个学生有一种真了解——了解他的体质、资禀、性格、脾气、以前的习惯、家庭的环境,乃至他心中此刻的问题思想——而随其所需,随时随地加以指点帮助才行。
——梁漱溟
5、单为用而不含求知的意思,其结果只能产生“手艺”、“技术”而不能产生“”。
——梁漱溟。
梁漱溟生平大事记
梁漱溟(1893年10月18日-1988年6月23日),原名焕鼎,字寿铭。
中国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爱国民主人士。
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国最后一位儒家”之称。
主要著作有《中国文化要义》、《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乡村建设理论》、《印度哲学概论》、《唯识述义》等,今编有八卷本的《梁漱溟全集》。
(一)清末(1-19岁)1893年 1岁夏历癸巳年九月初九出生于北京。
1907年 14岁本年开始读梁启超主编之《新民丛报》和《新小说》等出版物。
自称此时开始思考苦乐问题。
1910年 17岁甄元熙来顺天中学读书,梁漱溟与其讨论中国政治改造问题。
本年开始阅读立宪派之《国风报》、革命派之《民立报》。
1911年 18岁中学毕业。
毕业前参加了京津同盟会。
1912年 19岁任《民国报》编辑兼外勤记者。
总编辑孙炳文为其拟“漱溟”作笔名。
本年开始读佛典。
(二)民国(19-56岁)1913年 20岁正月赴西安期间开始素食。
年初,读幸得秋水《社会主义之神髓》,年末写出《社会主义粹言》。
7月,向父兄表示志愿出家为沙门。
1914年 21岁 2月,在《正谊》发表《谈佛》。
1916年 23岁 9月,在《东方杂志》发表《究元决疑论》。
蔡元培聘请先生到北京大学任教(印度哲学讲师)。
1917年 24岁欲往衡山出家为僧,未能成志。
12月5日到北京大学任教,为哲学门三年级讲授印度哲学概论。
1918年 25岁 3月,在北大哲学门研究所开始讲授佛教哲学。
10月,在研究所开设孔子研究。
11月,在北大出版部出版《印度哲学概论》。
1919年 26岁 1月,与陈大齐等人在北大发起组织哲学研究会。
5月,北京爆发学生运动,先生在《国民公报》发表《论学生事件》。
6月,开始写作《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对中国、印度、西方三个文化系统的特点及其在世界文化发展史上的地位作了系统的分析,预测了世界文化未来的趋势,对儒学的前途作了乐观的估价),欲以此书为《孔家哲学》、《唯识述义》两书之“引子”。
梁漱溟的名言名句
梁漱溟的名言名句梁漱溟是一位伟大的中国学者和思想家,他的思想深邃而又务实,其名言名句经久不衰,启发着后人。
在下面的文章中,我将为大家分享一些梁漱溟的名言名句,希望能给您带来一些思考和启示。
一、关于人生:1. 人生最美好的事情是学问,人生最重要的事情是学问,人生最实在的事情是学问。
2. 生活的乐趣,在于创造。
3. 寿命不可延长,经验可以。
二、关于教育与学习:4. 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一种特定的技能,而是培养学生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
5. 一个人只有思考才能学习,只有实践才能思考。
6. 教育的本质是启迪和引导,而不是填鸭式的灌输。
三、关于社会与人际关系:7. 善良是社会最大的善举,也是个人最大的幸福。
8. 一个人的成就取决于他与众人的关系,更取决于他与自己的关系。
9. 幸福来源于社会责任感和个人价值的实现。
四、关于价值观与人生态度:10. 追求真理,超越自我,发现自己的使命与责任,这是一个人最大的幸福。
11. 名利乃浮云,真正的财富在于灵魂的升华和内心的平静。
12. 一个人的境遇是有限的,但他的心态可以是无限的。
五、关于国家与国民:13. 一个国家的繁荣,不仅仅靠经济的发展,更需要全民的教育与文化的提升。
14. 一个国家的强盛,依赖于广大国民的奉献与担当。
15. 国家的命运在于全体国民,个人的命运在于家庭和社会。
最后,梁漱溟的这些名言名句不仅仅是句子的组合,更是他智慧的结晶,他的思想和人生态度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种宝贵的财富。
我们应该时常回顾这些名言名句,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去实践他所传达的价值观和人生理念。
愿我们都能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行走得更加充实和坚定!。
【推荐下载】浅析为往圣继绝学的
[键入文字]
浅析为往圣继绝学的
梁漱溟,(1893--1988)中国现代思想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浅析为往圣继绝学。
1917-1924年梁漱溟执教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30-1937年从事乡村建设活动,抗日战争期间,为国事奔走,谋求国内团结。
其主要着作包括:《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乡村建设理论》、《中国文化要义》、《人心与人生》等。
在现代史上,梁漱溟以特立独行而着称,是个颇具争议的人物。
有人说梁漱溟是儒家,有人说他是佛家,有人说他是哲学家,也有人说他是思想家无论是哪一种评价,如今,我们都能从他身上感受到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一种特质。
艾恺说:这种可以融合多种相互矛盾的思想,正是典型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特质。
而梁漱溟对自己的评价很低:我不是一个学者。
他的一生始终关注两个问题:人生问题、社会问题。
当人生问题要解决的时候,他便深入佛理,需求解脱。
当社会问题突显的时候,他便走出房间,放弃佛学研究,奔走社会,寻求救国治世之道。
梁漱溟在一生中曾多次谈及自己的思想变迁,从二十年代到七十年代,说法颇一贯:我常常说我一生思想转变大致可分三期,其第一期便是近代西洋思想这一路。
从西洋功利派的人生思想后来折反到印度人的出世思想,是第二期。
从印度出世思想卒又转归到中国儒家思想,便是第三期。
1。
北京记忆丨梁漱溟先生的晚年生活
北京记忆丨梁漱溟先生的晚年生活我国当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梁漱溟先生已于1988年6月去世。
他的学术思想在晚年重放异彩,为国内外学者所重视,并在国外华人学者中引出了“新儒学”的诞生。
笔者30年代曾忝列先生门墙,近十年复得与先生联系,时聆教诲,对于先生晚年的一些生活情况有所了解,兹略作介绍。
此文承梁漱溟先生哲嗣梁培宽同志供给许多资料,谨此致谢。
作共产党的直谅之友梁漱溟先生是中国共产党的老朋友,早在“五四”运动前后,他就与中共创始人李大钊、陈独秀有个人交往,也与毛泽东同志相识。
抗战期间,他积极赞同中共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曾两次访问延安。
在大后方从事民主运动,行动上与中共多所配合。
全国解放后,1950年他应毛主席和周总理之邀,由重庆来到北京,作为无党派人士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组成政协的基本成员之一。
当时他看到新中国国家统一、政权稳定、经济恢复发展的新形势,深受鼓舞。
对于自己过去的政治主张进行了认真的反思,郑重宣告:“我已经认定跟着共产党走了”。
并以党的直谅之友自任,对解放初期的政治运动提出过一些意见和建议。
然而在后来的政治生活中也出现一些波折。
众所周知,1953年在一次最高国务会议上,梁漱溟先生公开提出敏感的城乡差别问题,并面折廷争,要求毛主席“收回”自己的讲话,惹恼了毛主席和其他与会人士,受到严厉的批判。
60年代初,当阶级斗争重新提上议事日程的时候,由于他特别赞赏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中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胜利后、阶级剥削的历史已基本结束,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之间的矛盾这一论断,对于重新强调阶级斗争很不理解。
一些人联系到他过去曾认为中国社会不存在阶级斗争的观点,又对他掀起一场批判浪潮。
正如梁漱溟先生自己所说,他“行事必本于自己之所知所信,不苟同于人”。
他独立思考,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敢于说真话,表里如一,不肯违心地随声附和或见风转舵,因此在某些重要场合,说了一些“不合时宜”的话,不断招来批判。
梁漱溟
梁漱溟简介:梁漱溟(1893.10.18-1988.6.23),男,蒙古族,原名焕鼎,字寿铭。
曾用笔名寿名、瘦民、漱溟,后以漱溟行世。
原籍广西桂林,生于北京。
因系出元室梁王,故入籍河南开封。
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国学大师、爱国民主人士,主要研究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国最后一位大儒家”之称。
梁漱溟受泰州学派的影响,在中国发起过乡村建设运动,并取得可以借鉴的经验。
一生著述颇丰,存有《中国文化要义》、《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唯识述义》、《中国人》、《读书与做人》与《人心与人生》等。
1988年6月2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5个人评价沈醉题词《毛泽东选集》第五卷《批判梁漱溟的反动思想》:①为什么他又能当上政协全国委员会的委员呢?中共为什么提他做这个委员呢?就是因为他还能欺骗一部分人,还有一点欺骗的作用。
他就是凭这个骗人的资格,他就是有这个骗人的资格。
②在梁漱溟看来,点头承认他是正确的,这就叫有“雅量”;不承认他是正确的,那就叫没有“雅量”。
那样的“雅量”,我们大概不会有。
但是,我们这一点“雅量”还是有的:你梁漱溟的政协委员还可以继续当下去。
”[6]美国五星上将马歇尔:在梁漱溟身上看见了甘地。
著名学者林毓生认为:梁漱溟与鲁迅是20世纪中国最有创造力的思想家。
梁漱溟领导的乡村建设运动,是构思宏大的社会改造试验,尝试将西方现代化的优点与中国文化的优点融合起来,为此进行了积极而可贵的探索。
[12]著名学者许纪霖:①现在的绝大部分知识分子,都是学者专家,为稻粱谋,有专业精神,但不再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
中国社会仍然处在转型期,我们还需要梁漱溟式的人物。
②放着北大教授不做,梁漱溟居然去进行乡村建设的尝试,这是很不容易的。
因为在他看来,儒家的义理不是在课堂谈谈就可以,而是要在生活中特别是乡村生活里去实践的。
《人民日报》(1988年7月8日):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
梁漱溟经典语录
梁漱溟经典语录
1.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2. 学问要有志向,研究要有理想。
3. 世界上没有绝对的真理,只有不断追求的真理。
4. 知识的真谛不在于它对现实有何用处,而在于它本身的价值。
5.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6. 人生的价值不在于富有多么丰厚的物质财富,而在于对人类社会有着多么深远的影响。
7. 人生最大的快乐莫过于追求自己最喜欢的事物,并为之努力奋斗。
8. 勤奋乃成功之基石,毅力乃成就之关键。
9. 人类的道德品质决定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道德教育应成为最重要的教育内容。
10. 真正的智慧不仅源于学问,更源于对生活的思考和体验。
梁漱溟的直觉和理性生命哲学思想
梁漱溟的直觉和理性生命哲学思想首先,关于本能。
梁漱溟在人类的认识最初阶段是肯定欲望的重要性,提出人生应该顺着欲望前进,而欲望则是依靠人类的本能产生。
罗素在《社会改造原理》中将欲望和冲动区别对待,但是欲望其本质同样还是以本能冲动为核心的。
麦独孤在《社会心理学绪论》中突出强调本能的重要。
早期梁漱溟在讨论人心的问题时最初是围绕着本能和相应不可分割的感情冲动展开的。
将本能看作是人的本性,也叫“直觉”。
在梁漱溟看来,直觉广泛存在于人类个体的生命中,人的内在生命是与外界世界相连接的,而两者的连接物就是直觉。
“我们内里的世界与外界通气的,只有这直觉的窗户”。
在他看来,只有依靠直觉才能达到“天人一体”的生命境界。
他把人性的善归于本能,人性的恶归于理智的方面,即私心人欲。
由此梁漱溟将这些与孔子的“仁”结合起来,认为本能为体,理智为用。
一方面梁漱溟接受儒学思想,认为“直觉”是“仁”。
他提出:“此敏锐的直觉,就是孔子所谓仁。
”对于敏锐的定义,梁漱溟举了一个例子,在《论语》上宰我问“三年丧似太久”,孔子回答他讲:“食夫稻,衣夫锦,于汝安乎?”他说“安”。
听到宰我的回答后,孔子没有明说对于宰我的失望,只是从字里行间中都能感受到孔子对于宰我回答的不满,等到宰我出去以后,孔子叹气道:“予之不仁也!”这个“仁”就完全要在那“安”字上求得。
对于一个人来说,对于缺少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他就是迟钝的。
那么为什么对待同一桩事情,有人就会恻隐之心,有人就没有恻隐之心,有的人产生羞恶之心,有人就毫无羞恶之心?这些不过都是一种安然不自知罢了。
既然迟钝的直觉是“安”,那么“不安”就变成了敏锐的直觉,所以孔子教人“求仁”。
直觉可以产生人类所有的美德,由此可以说孔子的“仁”产生所有美德。
既然所有美德都是由孔子的“仁”产生,换言之,“仁”就可以代表世间所有的美德。
这里的“仁”学概念在后面被孟子发展成“良知”,随后被王守仁继承和发展,认为“良知”是绝对主体性的,又是客观必然的。
历史上梁漱溟是谁
历史上梁漱溟是谁梁漱溟1893年10月18日-1988年6月23日,原名焕鼎,字寿铭。
曾用笔名寿名、瘦民、漱溟,后以漱溟行世。
生于北京,系出元室梁王系,先祖为元世祖六子忽哥赤,故入籍河南开封,清中叶官游广西桂林。
现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社会活动家,爱国民主人士,同时他还是一位社会改造实践家,对推动乡村建设不遗余力。
有“中国最后一位儒家”之称。
主要著作有《中国文化要义》、《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乡村建设理论》、《印度哲学概论》、《唯识述义》等,今编有八卷本的《梁漱溟全集》。
梁漱溟自称“是一个有思想,又且本着他的思想而行动的人”。
其学术思想自定位为:“中国儒家、西洋派哲学和医学三者,是我思想所从画之根柢”《朝话》,把孔子、孟子、王阳明的儒家思想,佛教哲学和西方柏格森的“生命哲学”糅合在一起。
他把整个宇宙看成是人的生活、意欲不断得到满足的过程,提出以“意欲”为根本,又赋予中国传统哲学中“生生”概念以本体论和近代生物进化论的意义,认为“宇宙实成于生活之上,托乎生活而存者也”,“生活就是没尽的意欲和那不断的满足与不满足罢了”《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在东西文化观上,把人类文化划分为西洋、印度和中国三种类型,称“中国文化是以意欲自为调和、持中国其根本精神的”,与向前看和向后看的西方和印度文化有别。
中国文化以孔子为代表,以儒家学说为根本,以伦理为本位,它是人类文化的理想归宿,比西洋文化要来得“高妙”,认定“世界未来的文化就是中国文化复兴”,认为只有以儒家思想为基本价值取向的生活,才能使人们尝到“人生的真味”。
断定中国是一个“职业分途”、“伦理本位”的社会,缺乏“阶级的分野”《中国文化要义》,因此反对阶级斗争的理论,以为应该通过恢复“法制礼俗”来巩固社会秩序,并“以农业引导工业的民族复兴”《乡村建设理论》。
梁漱溟教育思想非常深刻具体,首先他清楚地看到,中国的教育就是一个治愚治穷的过程,中国大部分人都生活在乡村,而农民面临的最大问题便是愚、穷、弱、私的问题,教育就是要让人们认识到中国国民的劣根性,并且克服这个劣根性。
梁漱溟的人生态度
梁漱溟的人生态度说起梁漱溟老先生,那可真是个活得通透,走得自在的大智慧人儿。
他这一辈子,就像是山间一股清泉,不急不缓,却总能流到人心底最柔软的地方。
一说到他的人生态度,首先蹦进我脑海的就是“随遇而安”。
梁老啊,不管身处何种境地,都能像那老槐树下乘凉的老人,笑眯眯地看着周围的世界,心里头没啥大波澜。
你瞧他,早年搞学问,那是真下功夫,但也没见他急吼吼的,就是一股子沉稳劲儿,让人看了就心安。
后来呢,世道变了,他也没咋抱怨,该干啥干啥,好像一切都在他预料之中似的。
再来说说他的“知行合一”。
梁老可不是个光说不练的主儿,他那一套套的理论,都是自己一步步走出来的。
比如说他对儒学的理解,那可不是书本上搬来的,是他自己琢磨、自己体验出来的。
他常说:“学问嘛,得用到生活中去,才叫真学问。
”这话,听着简单,做起来难啊,但梁老就真这么干了,而且干得漂漂亮亮的。
还有他那份“淡泊名利”的心,也是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在那个乱世里头,多少人为了个名利二字争得头破血流,可梁老呢,就像那山间的野菊,不争不抢,自有一股子清香。
他不在乎别人怎么看他,也不在乎自己能得到啥好处,就一门心思地做自己的事,过自己的日子。
这种境界,一般人可真学不来。
最后说说他的“乐观豁达”。
梁老这一辈子,遇到的困难可不少,但他总是能笑着面对。
他说:“人生就像一场戏,有喜有悲,有得有失,关键看你怎么看。
”他这种态度,就像是给生活加了一勺糖,再苦的日子也能品出点甜味来。
所以啊,梁漱溟老先生的人生态度,真的是值得我们好好学学。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里,我们或许应该放慢脚步,学学梁老那种随遇而安、知行合一、淡泊名利、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
这样一来,咱们的日子啊,也能过得更加有滋有味、从容不迫了。
佛学视域下梁漱溟哲学思想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引言 • 梁漱溟的佛学思想 • 梁漱溟的哲学思想 • 佛学视域下梁漱溟哲学思想的价值
与影响 • 结论
01
引言
梁漱溟简介
01 卓越思想家
梁漱溟(1893-1988),是中国近现代杰出的哲 学家、教育家、文化活动家,被誉为“最后一位 大儒家”。
02 学术背景
梁漱溟研究儒学、佛学、西方哲学等,对东西方 文化有深刻思考,形成独具特色的哲学思想体系 。
03 社会影响
梁漱溟积极参与教育事业和社会改革,推动了中 国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佛学与梁漱溟思想的关联
01 佛学启迪
梁漱溟在研究佛学过程中,深受佛法智慧启发, 认为佛法是解决人生问题的有效方法。
02 融合创新
梁漱溟尝试将佛学理念与儒学、西方哲学等思想 融合,寻求人类文明的和谐发展。
对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
教育目标
梁漱溟哲学思想中的佛学观念提倡全人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等多方面素质, 这对现代教育目标的设定具有指导意义。
教育方法
佛学思想强调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梁漱溟哲学思想也倡导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提倡启发式 、体验式教学方法,对教育改革和创新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对社会文化进步的推动
现实意义
梁漱溟的哲学思想对于解 决现代社会问题、指导人 生实践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
02
梁漱溟的佛学思想
佛教人生观
01
02
03
苦谛
梁漱溟接受佛教的苦谛观 念,认为人生本质上是苦 ,这种苦源于欲望和执着 。
无我
佛教强调无我,梁漱溟也 认同这一观点,认为人们 应当超越自我,追求无我 的境界。
梁漱溟简介.docx
梁漱溟简介梁漱溟(1893—1988),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爱国民主人士,着名学者、国学大师,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国最后一位儒家”之称。
他一生超然物外,淡泊名利,用“无我”的精神,为国家为民族效力。
由于他长年茹素且不蓄发,被人称为“不穿袈裟的和尚”。
我前生是个和尚1987年,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成立时,94岁的梁漱溟第一个即席发言:“我是一个佛教徒,从来没有向人说过,怕人家笑话。
一个人有今生,有来生,有前生。
我前生是一个和尚,一个禅宗和尚!”梁漱溟没有当上和尚,却仍过着出家人的生活,以出家人的精神从事讲学活动。
他在北大开设印度哲学课程,把佛家学说立于大雅之堂,开创了以哲学家地位来研究佛法的先声。
1924年,梁漱溟辞去了北大教席,以佛家救世精神,倾其毕生精力,探求中国民族自救的道路。
他最终以一副佛教徒的心肠,实现了“我生有涯愿无尽,心期填海力移山”的愿望。
他在《拿出家精神来做乡村运动》演讲中说:“真正的和尚出家,是被一件生死大事打动他的心肝,牵动他的生命;他看到众生均循环沉沦于生死之中,很可怜的,所以超脱生死,解决生死,遂抛弃一切,不顾一切。
”无我为大,有本无穷国难时期,梁漱溟为探求救国之计,曾两赴延安,受到毛泽东的热情接待,并且有了亲密的交谈和友好的争论。
梁漱溟是一位善于解剖自己,真正有勇气承认有错误的人。
有人以他一生著作等身,而称之为“中国最后的儒者”,而他则自称只是一位笃信佛学的教徒,说“我一生所忙碌的事业,都是以出世者悲天悯人的心肠,从事入世工作”,由此乃能淡泊名利,超然物外。
“无我为大,有本无穷”,这是梁漱溟常常题赠别人也是勉励自己的箴言。
1988年6月22日,梁漱溟结束了他九十五年的一生,弥留之际说:“我要休息,我要安静!”“一声佛号观世音,声声唤醒自家心。
即心是佛佛即心,心佛众生不差甚。
一声佛号观世音,声声唤醒自家心。
此心好莫昏昧去,留得当前做主人……”梁老轻轻地念着这首的偈诗,轻轻地走了,走了,永远安静地休息了。
“圣人”梁漱溟
“圣人”梁漱溟在筹建八桂学术专题馆的时候,我选列了十位现代广西学术名家。
梁漱溟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位。
然而,梁漱溟本人似乎并不把自己当成学者。
1928年,他有过一个说法,他认为他始终不是学问中人,也不是事功中人,而是问题中人。
梁漱溟确实与我们熟悉的学者类型不同。
他没有经过系统的高等教育,没有精通外文,甚至不看重学术头衔,他做过七年的北京大学教师。
做学者,能在北京大学任教,当是很高的荣誉,但梁漱溟并不恋栈。
在十位现代广西学术名家中,大多数人的成就与其经历都有逻辑可循,唯有两人让我觉得超出常态。
一个是王力。
王力肯定是有特殊语言天赋之人,没有特殊天赋,几乎不可能做出他那种成就;另一个就是梁漱溟。
梁漱溟的天赋很奇特,就是他的思想能力。
他自己说他“生来好用心思”。
这句话可以理解为天生喜欢思想的意思。
我觉得梁漱溟是真正的深思者。
费孝通在梁漱溟思想国际学术讨论会上发言,认同梁漱溟这个说法,认为梁漱溟是一位一生从事思考人类基本问题的学者。
1这个说法很有意思。
就是说,思考,成为梁漱溟最大1 费孝通《梁漱溟先生之所以成为思想家》,魏华龄主编《回忆梁漱溟》,漓江出版社1993年6月第1版。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广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桂学研究院院长。
·黄伟林的特征。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句话暗藏了一个意思,就是过度的思考会让人走火入魔。
看梁漱溟的照片,全都是思考的状态。
确如费孝通所说,他一生都在思考。
但梁漱溟不仅没有走火入魔,而且,他的思想,成为人类的财富。
思想家必须与时代发生关联,他的思想才能为时代所关注。
同时,思想家不能随时代之波逐时代之流。
随波逐流的结果,他的思想或许成为时代的显学,但终将被时代抛弃。
梁漱溟作为一个思想家,不仅“生来好用心思”,而且,他好用心思的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独立思考。
他的思想,在五四时期,不被时代主流认同;在“文革”时期,亦不被时代主流认同。
他既不是引领潮流的人,也不是逆反潮流的人。
梁漱溟往事
RENWU 人物 袍哥不予追究,这件事办得好。”他很夸奖邓小 平的才干。毛泽东说:“梁先生看得蛮准,无论 是政治还是军事,论文论武,邓小平都是一把 好手。”
1952 年 8 月 7 日,毛泽东找梁漱溟单独 谈话。梁提出要到苏联去研究巴甫洛夫学说, 毛泽东劝阻说,这不合适,人家要问,中国什么 单位派这么一位上了年纪的老先生去搞什么 研究,人家不好理解。
泽东接待了他。梁闻听毛泽东在病假休养中,
工作暂由刘少奇代管,便提出他倾吐积怀时希
望有些人在座,毛泽东当即约集十人,除毛泽
东外,还有朱德、张闻天、彭德怀等。毛泽东等
十位中共领导人很耐心地听梁的长篇发言。
1938 年 1 月,毛泽东在延安会见来访的梁漱溟。
这一次,梁漱溟在延安逗留十天之久,虽
然也是只身一人,但身份与第一次赴延安时不
毛泽东却记住了梁漱溟的名字。抗日战 争爆发后,当时在国民政府参议会当参议的
梁漱溟想知道共产党方面对抗日是什么态 度,于是产生去延安的念头,他将这个想法告 知蒋介石,蒋同意他去,而且中共方面也表示 欢迎。1938 年 1 月 5 日,梁漱溟第一次赴延安 会见毛泽东时,毛第一句话就说:“梁先生我 们早就见过面了,你还记不记得?民国七年在 北京大学,那时你是大学讲师,我是小小图书 管理员,你常来豆腐池胡同杨昌济先生家串 门,总是我开的大门,后来杨先生病故我也成 了杨家女婿。”毛泽东的话唤起了梁漱溟对二 十年前往事的回忆:“是的,好记性,有这事, 有这事。”
RENWU
RENWU 人物
梁漱溟往事
李少伯
梁漱溟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个儒家,曾任 中国民主同盟秘书长,建国后任全国政协常 委。梁漱溟和毛泽东同年,都生于 1893 年,梁 比毛早出生七十天。梁漱溟是毛泽东众多党 外朋友中重要的一位,两人由相识、相交到相 知,有着长达三十多年的友情。
梁漱溟思想特征总结
梁漱溟思想特征总结梁漱溟(1893-1988)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他以丰富的学识和深远的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学者和青年。
以下是梁漱溟思想特征的总结。
首先,梁漱溟的思想特征之一是反叛和开拓创新。
在他那个年代,中国正经历着政治、社会和文化的动荡变革,思想界被封建文化和传统观念所束缚。
梁漱溟不仅勇于质疑这些陈旧观念,还勇于提出创新的思想和理念。
他既对传统封建的礼教和儒学提出了质疑,又与马克思主义和西方文化进行了积极的交流和吸收,为中国思想的现代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其次,梁漱溟的思想特征之二是关注人的全面发展。
他不仅重视个体的精神和道德的培养,也关注到个体的物质生活和自由发展的需求。
他主张人的全面发展包括道德、智慧、才艺等方面的培养,同时也强调了人的个性和自由的重要性。
他坚信个体的全面发展对于社会的繁荣与进步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第三,梁漱溟的思想特征之三是爱国和报国。
作为一位热爱祖国的知识分子,梁漱溟始终关注国家和民族的命运。
他在日本留学期间就进行了广泛的反日活动,在抗日战争期间积极参与了救亡运动。
他坚信只有通过自强不息和文化复兴,才能实现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振兴。
最后,梁漱溟的思想特征之四是崇尚人文和人道主义价值。
他在教育、文化和社会活动中一直强调人文关怀和人道主义的价值。
他反对以成绩和功利为导向的教育体制,主张培养学生全面的人格和道德修养。
他在文化交流中强调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与理解,提倡和平相处和互助合作。
他还积极参与慈善事业,关心弱势群体,为改善社会的公平与正义而不遗余力。
综上所述,梁漱溟思想的特征可归纳为反叛和开拓创新、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爱国和报国、崇尚人文和人道主义价值。
这些特征使他的思想在中国现代思想史上独树一帜,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梁漱溟的“伦理本位”思想探析
梁漱溟的“伦理本位”思想探析梁漱溟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他的思想涵盖伦理学、教育学、宗教学等多个领域。
他的“伦理本位”思想是其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对梁漱溟的“伦理本位”思想进行探析,试图深入理解这一思想的内涵和价值。
一、梁漱溟的伦理本位思想的内涵梁漱溟提出“伦理本位”思想,是要将伦理放在人类社会生活的中心位置,提倡以伦理为根本准则来规范人类行为。
梁漱溟认为,伦理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根本规范,是社会秩序和个人行为的基础。
在他看来,伦理不仅是个人行为的准则,更是国家、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所在。
伦理本位不仅仅是一种行为准则,更是一种价值追求和精神追求。
梁漱溟的伦理本位思想主张,人类社会生活应该建立在以道德和良知为核心的价值观念之上,通过道德规范和道德伦理来规范和引导人们的行为。
他认为,只有在伦理的指导下,人类社会才能得以和谐稳定地运行,才能实现个体和集体的共同发展。
伦理本位思想强调了伦理在社会生活中的核心地位和重要作用,提倡以伦理为先导来解决社会和个人的种种问题。
二、梁漱溟的伦理本位思想与当代社会的意义梁漱溟的伦理本位思想对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革,道德危机和伦理困境日益凸显,人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逐渐淡化和丧失。
在这样的背景下,梁漱溟的伦理本位思想提供了一种宝贵的思想资源和精神支撑,有助于引导和规范当代社会中的人们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梁漱溟的伦理本位思想对于塑造人们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态度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当代社会中,物质文明的发展和社会竞争的加剧使得人们的价值取向日益功利化和唯物化,道德和伦理观念逐渐淡化。
梁漱溟的伦理本位思想强调了人的道德和精神追求,提倡以伦理为根本准则来规范和引导人们的行为和生活,有助于重新树立人们正确的价值观念,引导人们积极追求高尚的道德品质和精神境界。
梁漱溟的伦理本位思想对于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梁漱溟的哲学思想
(2)仁是敏锐的直觉
• 此敏锐的直觉,就是孔子所谓仁。(《东 西文化及其哲学》商务1999,131页)
• 道在调和求中,你能继此而走就是善,却 是成此善者,固由本性然也。……这自然 流行日用不知的法则就是“天理”,完全 听凭直觉,活动自如,他自能不失规矩, 就谓之“合天理” ……朱子以“无私 心”“合天理”释“仁”,原从儒家根本 的那形而上学而来。(同上,132-133页)
• 梁漱溟所言宇宙生命,具有向上创造的指向性和 肯定性的价值,迥异于西方生命哲学那种非理性 主义的生命观念和佛教的虚无、悲观的生命情调, 而颇与传统儒学尤其是大《易》和心学的精神相 契合。
三.心性学说(直觉与理性)
• 1.论直觉 • 2.论理性
1.论直觉
• (1)现量、比量和非量 • “现量” 是对“性境”的认识作用。所认识的只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204页把第一态度涵容到第二态度中来我们此刻无论为眼前急需的护持生命财产个人权力的安全而定乱入治或促进未来世界文化之开辟而得合理生活都非参取第一态度大家奋往向前不可但又如果不根本把他含融到第二态度的人生里面将不能防止他的危险将不能避免他的错误将不能适合于今世界第一和第二路的过渡时代
现当代中国哲学
(2)心与生命
• 梁漱溟晚年论“生命”多以“心”言,不似早年 多讲“意欲”,这更凸显了生命之“通灵”向上 创造的意味。这“心”,已为“生命”之代称。 由之提出“心与生命同义”之说。
• 《人心与人生》 : “念念相续而转,其新者独在其念之乍转耳。
此存乎生命幽渺之一动出自宇宙内在矛盾之争持, 不属世间之所现有,而是乍然加入现世间来的, 故曰新,故曰凭空而来,前无所受。凡生命当下 之一动盖莫不如是……”
生命与生活,在我说实际上是纯然一回事; 不过为说话方便计,每好将这件事打成两截。所 谓两截,就是,一为体,一为用。……其实即体 即用,也只是一回事,并非另有本体。犹如说: 我连续不断的生活,就是‘我’;不能将‘我’ 与连续不断的生活分为二。生命与生活只是字样 不同,一为表体,一为表用而已。
梁漱溟的简介和事迹
梁漱溟的简介和事迹梁漱溟的简介和事迹摘要:梁漱溟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哲学家、政治家、社会活动家、教育家和文化名人。
他的成就涉及中国文化遗产的研究和传承、政治改革和民主思想的推广、以及教育体制和方法的革新。
本文将介绍梁漱溟的生平经历、学术成果、政治主张以及他所从事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力图全面反映一个杰出的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的形象。
关键词:梁漱溟,哲学家,政治家,社会活动家,教育家,文化名人,学术成果,政治主张介绍梁漱溟(1893-1980),字九思,号虚舟,江苏溧阳人,是中国近代史上影响深远的哲学家、政治家、社会活动家、教育家和文化名人。
梁漱溟独特的学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观点,留下了丰富的思想和著作,他也倡导了许多新的政治制度和教育体制改革,作为一名热心公益、投身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的著名人物,梁漱溟的事业跌宕起伏,但他的影响却至今仍然不减。
梁漱溟生平经历梁漱溟自幼好学,多才多艺,早年在南京师范学校学习,后赴美留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并深受美国文化和思想的熏陶。
回国后先后在清华、南开等多所高校担任教授,同时开展古代文化研究工作。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梁漱溟拒绝出国,选择留在北京,支持中国共产党的文化和教育事业,1949年初,外国记者问他:“您在民主革命时期,参加了各种运动,引起过警察的关注。
您认为中国今后是否可能有真正的言论自由?”梁漱溟的回答是“我已经得到信任。
我喜欢的事情是从传统哲学和人类的智慧中把有用的东西提炼出来。
这个目的在极权政府下是可能完成的。
”梁漱溟的学术成果梁漱溟是中国拥有多重学科研究背景和视野的著名哲学家,他对传统经典文化、古代哲学思想、西方文明和现代社会思想等具有独到的见解和深入的研究。
他的学术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向上:第一,古代哲学传统的研究梁漱溟是一位研究中国古代思想的专家,他的书中既有传统哲学的诠释也有对现代哲学的辩证思考。
其代表作有《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中国哲学简史》、《庄子集释》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哲学泰斗梁漱溟
作者:彭匈
来源:《人事天地》2015年第09期
梁漱溟,广西桂林人。
他的鼎鼎大名,天下皆闻。
事实上,梁漱溟早年在他的《朝话》中,对自己便有过一番中肯的评价:“我的长处,归结言之,可有两点:一为好学深思,思想深刻;一为不肯苟同于人。
”
早在1916年,年纪轻轻的梁漱溟便在全国上下扬了一次大名。
那时,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与文科学长陈独秀商量,决定聘请梁漱溟来北大哲学系讲授印度哲学。
梁漱溟说,我怕不行吧。
蔡元培说,你不行,国内还有谁能行呢?你的连载文章《究元决疑论》我看过了,你就不要再推辞了。
这件事情,非同小可,很快就成为一个轰动全国的爆炸性新闻,报刊上很是热闹了一番。
一则因为梁漱溟年轻,只有24岁;二则梁既没上过大学,更没留过洋,学问全靠自己钻研;三则蔡元培用人不拘一格,体现兼容并包之量。
梁漱溟没有辜负蔡校长的信任,在中国最高学府的讲坛上一站就是七年。
他讲课,不拘一格,时而带学生进一破旧房屋,以房屋改造引导学生就东西方人处世哲学的差异发表议论;时而将学生引到街市上一个卖零散啤酒的去处,让学生看着那以各种姿态自得其乐地喝酒的人们,让他们进行一场东西方不同价值观的辨析。
1919年,他的著作《印度哲学概论》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在学术界引起强烈反响。
同在北大,梁漱溟讲授《印度哲学概论》,胡适之讲授《中国哲学史》,马叙伦讲授《老庄哲学》,三驾马车,各行其道,成为沙滩红楼为人们津津乐道的一大景观。
梁漱溟1921年又出版《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书中公开宣言:“世界人类的未来,将是中国文化的复兴。
”此书8年中重印了8版,堪称首次倡导东西方文化比较研究的学术经典。
国学大师梁启超先生读罢此书,专程登门拜访,与之切磋学问。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印度诗人泰戈尔来华访问时,说他早就知道梁漱溟的大名,并说“很愿意听梁先生谈谈儒家道理”。
一番交谈,泰戈尔称赞他是中国的“新儒家”。
后来,“新儒家”还真成了中国学术界的一个重要学派,以梁漱溟、冯友兰、熊十力等著名学者为中坚力量,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924年初,梁漱溟辞去北大教职,以非凡的执著精神搞起了乡村建设实验,又一次成为中国朝野关注的知名人士。
他从广东到河南,从河南到山东,办村治学院,办乡村建设研究院,办《乡村建设》杂志,孜孜以求,从无倦怠。
1936年,他的40万言的专著《乡村建设理论》(又名《中国民族之前途》)出版,阐述了他的从村治入手,探索一条民族自救改造中国的途径。
在当时有学问的人大多往城里跑的情况下,他带着一帮忠实追随者,怀揣“振兴农业法丹麦,建设乡村救中华”的壮志,光头跣足,穿行垄亩,“与马牛羊鸡犬豕做朋友,对稻粱菽麦黍稷下工夫”,自然再次成了媒体追踪的对象。
1938年1月,梁漱溟以国防最高会议参议员的身份访问延安。
当年任教北大时他常到豆腐池胡同杨怀中先生家造访,每次给他开门的那个高个子青年,如今已经成了中共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
两位同年而生的对中国农村问题都有独到研究的人物围炉夜话,促膝恳谈。
毛泽东高屋建瓴,肯定了梁先生乡村建设理论中的一些观点是对的,同时又指出它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农民的问题。
二人时有论辩,了无拘束,竟不知东方之既白……
梁漱溟一生关注农民问题,又向以“不肯苟同于人”的面貌出现,以至建国之初与毛泽东在会场上发生的那次关于农民地位的争论,震动朝野。
此后,梁先生被世人称为“一代直声”。
晚年的梁漱溟回顾自己一生,不禁大为感叹。
他说自己有两个想不到,一是从未上过一天大学,却在中国最高学府站了七年讲坛;二是一生信佛,原本并不打算成家,结果不但如同俗人一般结了婚,而且还结了两次。
梁先生一生奔波,却不忘著述。
他的最后一部著作是《中国文化要义》。
1993年6月,《梁漱溟全集》问世,共8卷524万字。